伦理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伦理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伦理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伦理,关系,论理学,父权,价值,新文学,伦理学。

伦理关系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霍美辰[1](2019)在《伦理关系重建中新时代“幸福观”的形塑——电视剧《遇见幸福》的文化价值与艺术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视剧《遇见幸福》秉持现实主义美学品格和高水准的艺术手法,从伦理关系视角对都市人的生活现状、精神困境进行深度挖掘、哲理思辨,提出带有"中国智慧"的新时代"幸福观";其"深沉、深层、深刻"的"深潜化"艺术特色,为同类型剧的人物塑造、情感烘托、思想传达提供了有益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电视》期刊2019年12期)

黄云明[2](2019)在《新中国70年物质生产方式与交往方式变革对社会伦理关系及伦理观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从一家一户的农业耕作发展成为工业化大生产,物质生活交往方式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变化,导致中国社会伦理关系实现了从家族社会向公共社会、从差序社会向平序社会、从熟人社会向生人社会、从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的过渡。随着社会伦理关系的转变,协调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意识也发生了重大转变,整体意识、差序意识、血缘意识、人情意识等伦理观念逐渐淡化,自我意识、平等意识、公共意识、契约意识等不断加强。(本文来源于《保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吕露[3](2019)在《教师权力视域下师生伦理关系的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师生伦理关系是校园伦理关系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而教师权力的规范使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良好师生伦理关系的构建。教师把权力理解为一种权威、功利以及权势都是对其权力的错误认识,所以要秉承平等性原则、去中心化原则以及崇德性原则对学生权利进行维护,对教师功利进行解构,对师生关系进行纯化。(本文来源于《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期刊2019年08期)

宋剑华[4](2019)在《徘徊于“权”和“亲”中间的“父”之形象——对新文学家庭伦理关系叙事的再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父权"作为中国家庭伦理的重要因素,曾在"五四"思想启蒙运动中饱受诟病。启蒙精英之所以反对"父权",是因为他们认为"父权"与"皇权"是一种文化同构关系,并试图通过反对封建家庭的"父权"专制,去实现反对封建社会的"皇权"专制。但启蒙精英却人为地忽略了这样一个重要因素:"父"之"权力"是建立在"血亲"关系上的,而"皇权"对于它的臣民而言则缺少这层关系;故有"血亲"关系的"父权"是"剪不断理还乱",无"血亲"关系的"皇权"却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正是由于这种人为的"忽略",新文学创作直接将"父权"等同于"父亲",进而使"父"之形象,始终都徘徊在"权"与"亲"中间,成为了一个无法确定其身份的怪异符号。(本文来源于《东吴学术》期刊2019年04期)

杨旭[5](2019)在《赛珍珠《大地叁部曲》的伦理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赛珍珠,是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独特且重要的作家,她出生于美国,但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之久。她的诺贝尔获奖作品《大地叁部曲》以史诗般的规模描写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塑造了众多丰满的人物形像,而作品中各种伦理关系更是她重点关注的对象。本论文将采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结合赛珍珠的自身经历与中美文化对其的影响,重点分析《大地叁部曲》中的各种伦理关系,剖析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层伦理内涵。并通过作品中展现的中国家庭的变迁,在比较中西文化的基础上,探讨她对中西文化融合下的理想家庭模式的期许,分析作家解决伦理冲突的新出路,即互为尊重,合作共赢。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首先对赛珍珠的文学生涯进行简要的回顾,介绍《大地叁部曲》,同时讨论了中美双方对赛珍珠及其作品的争论和反响,并进一步提出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创新点。第二章介绍本论文的理论基础:文学伦理学批评。概述文学伦理学的提出与发展并阐释易混淆概念,论述伦理与道德,伦理学与文学伦理学,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的区别,并且分析了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本作品的理论适用性和可行性。第叁章从聂珍钊提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叁方面介绍了《大地叁部曲》中错综复杂的伦理关系。其中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主要表现在叁个方面,一是由旧到新的两性婚恋关系及伦理观念的变化,二是慈祥与严厉并存的父子伦理关系,叁是权利与利益诱惑下的手足关系;人与自然方面的伦理关系主要通过土地对人的伦理意义,王家几代人对土地的伦理情感以及土地对于家族兴衰的影响叁方面论述;人与自我的关系则是通过阐述王源的伦理迷失及其伦理觉醒和探索之路来表述。第四章从儒学文化及基督教文化两方面剖析本作品中复杂的伦理关系的成因以及异质文化下赛珍珠的伦理观。第五部分即结论部分,对以上论文内容进行了简要的总结:通过《大地叁部曲》,赛珍珠表达了自己独特的宽容、世俗化的伦理观和人道精神。我们也清晰地认识到,面对异质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实现异质文化的和谐共荣。(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颜刘阳[6](2019)在《浅析族群认同和个人价值的伦理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族群产生以来,世界各地都出现了或大或小的族群认同问题,这个问题自20世纪以来表现得尤为突出。文章从族群认同和个人价值这两个概念出发,论述族群认同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最后再结合项目前期成果浅析了族群认同与个人价值的伦理关系,并给出了解决方案,这对于族群认同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9年14期)

高敏[7](2019)在《托妮·莫里森小说中家庭伦理关系的异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秀拉》、《天堂》和《孩子的愤怒》作为莫里森写作生涯不同时期的代表作,都聚焦于黑人家庭,尤其是黑人女孩的成长问题,反映了美国社会中无处不在的种族、性别歧视与文化冲突。本论文试图结合家庭伦理和文学伦理学理论,通过分析叁部小说中黑人家庭伦理关系的异化的具体表现以及这种异化对黑人女孩所产生的影响,揭示莫里森在作品中所表达和提倡的家庭伦理观,即一种以爱和责任为基础的家庭伦理观。本论文主体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莫里森的创作背景和艺术手法,对国内外对《秀拉》、《天堂》和《孩子的愤怒》的研究进行总结和梳理,并指出本论文的研究任务和独创性。第一章着眼于家庭伦理关系异化在黑人家庭中的种种表现,通过分析叁部小说中扭曲的夫妻关系和代际关系,试图揭示这种以冷漠和背弃责任为主要特征的家庭伦理关系是导致家庭悲剧发生的原因。第二章则探讨家庭伦理关系异化对孩子所造成的影响。在异化的家庭伦理关系的影响下,黑人女孩在成长过程中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在前后叁部小说中呈现出从反叛到救赎的发展趋势。《秀拉》的主人公秀拉离经叛道,对家庭的态度冷漠,甚至亲眼见母亲被火烧死却无动于衷,成为黑人社区中的异类;在小说《天堂》里的比莉,则一直默默忍受着来自家庭的冷漠与暴力,在对家庭彻底失望后离家逃到女修道院中生活;而《孩子的愤怒》里布莱德则为了家庭的温暖和母亲的爱撒谎作伪证,一直在阴影中痛苦挣扎,但最终通过救赎重建了自己的黑人身份与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第叁章强调莫里森在作品中对异化的家庭伦理关系的种种反思,面临白人文化和价值体系的压迫以及黑人社区内部的分裂,黑人迷失了自我,导致了自我身份的丧失,家庭伦理关系也因此而走向异化。在这叁部小说中,莫里森表达出了自己的伦理诉求,并且指出了一条维持黑人家庭和谐的合理之路。父母需要为孩子树立一种表达爱和传递爱的榜样,同时黑人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也离不开姐妹情谊的帮助。结论部分对小说中所体现的家庭伦理关系以及异化现象给予总结,指出家庭伦理关系在孩子的身份构建,尤其是对处于社会边缘的黑人女孩自我身份认同上的重要影响和作用。作为一名具有人文关怀的作家,莫里森通过对黑人家庭伦理关系异化现象的关注,表达了对在以白人为主导的社会环境中黑人的艰难处境的同情,也给我们思考黑人应该如何自救与自强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万晓琪[8](2019)在《论伦理关系在司法裁判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越来越重视法的实践性和社会适用性,强调法理、事理、情理的平衡。国外实证研究显示,个人伦理与公民相信裁判公正和自主遵守法律呈显着正相关的关系。国内司法实践也印证,涉及伦理关系的案件常常是具有法律适用争议的案件,而且是“类案不同判”的典型代表,对伦理关系考量不审慎的司法裁判常常会导致社会情绪的爆发,引发舆情,甚至让社会公众对司法公正产生怀疑,从而降低司法公信力,影响其权威性。在此背景下,研究司法裁判的伦理要求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伦理是抽象主观意志和抽象客观意志的统一,伦理关系则是抽象伦理具体化的产物,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人伦关系”、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公共关系”。司法裁判的核心要义在于全面、客观、公正、无分歧,司法裁判的权威源自其正义体系,司法裁判的客观公正源自裁判逻辑合法合理。在“政府至善论”的背景下,我们追求司法裁判的权威源自公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审慎考量伦理关系是实现司法裁判的这一目标的重要影响因素。无论是法学研究还是司法实践,“法理情”的问题既是旧问题,也是绝对的法律难题。约瑟夫·拉兹比较了“法律的推理”和“依照法律的推理”,文章通过对伦理进入到法律领域的路径重建,创新性提出将抽象伦理客观实在化为具体伦理关系,探讨其对司法裁判的意义,目的是为了摆脱以往研究的思维定式,以人为本,并采用文献综述、综合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在定量剖析的基础上,建构清晰的理论框架,从“引领司法裁判价值”“决定司法裁判效能”“影响司法裁判权威”叁个方面探讨伦理关系对司法裁判的意义,最终实现通过考量伦理关系去完善司法裁判的二元逻辑线,从而满足司法裁判结果“第叁种”客观性的要求,树立司法裁判法理型权威的目的。(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1)

耿永志[9](2019)在《治理模式演进视角下的“服务型”社会治理伦理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不同社会治理模式的对比,可清晰发现伦理关系的演进脉络。从"原始型"社会治理转变到"统治型",个体自由和独立性开始丧失,个体开始依附于上级的权力和命令;从"统治型"社会治理转变到"管理型"社会治理,个体虽然开始具备独立性,但是主体之间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到了"服务型"社会治理,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界线消失,主体之间的平等才真正实现,伦理关系发生质变。"服务型"社会治理的伦理关系以"共同价值"为基础,以"服务理念"为内核,在追求社会和谐目标的过程中,坚持公平、正义、合作、互助、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共同价值"和以此为基础的"服务理念"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它们在人的价值层面实现了对传统治理模式的超越,并在"服务型"社会治理的伦理关系中发挥统摄作用,成为决定"伦理"能否真正走进"治理"的关键性因素。(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19年01期)

张梅[10](2019)在《《黑暗森林》中伦理关系的文学伦理学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艾玛·卡萝尔(Emma Carroll,1972-)是英国当代女作家,毕业于巴斯泉大学青年文学写作专业,毕业后在中学教书。中学老师的工作使她对儿童阅读产生浓厚兴趣,并开始创作儿童读物。现在艾玛已经放弃了教职,成为一名专职作家。艾玛先后发表并出版了六部作品。《黑暗森林》是艾玛的第叁部作品,主要讲述了小女孩艾丽丝在朋友的帮助下挽救家庭危机、拯救森林精灵的故事。艾玛在这部书中表达了她对美好家庭的向往、对残酷战争的控诉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诉求。本文将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理论基础,从伦理学的角度解读这部作品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力图挖掘作者的伦理倾向和伦理主张。本论文主要分析了小说《黑暗森林》中的叁种伦理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与人关系的探讨中,本文通过分析艾丽丝和奈尔的家庭伦理关系,突出了她们的家庭冲突,探讨了作者对家庭伦理中爱与亲情的追求。在人与社会关系的探讨中,通过分析战争与社会的关系,女性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个人成长与社会的关系,揭示了作者对战争的憎恶和对和平的珍惜。除此之外,本文还探讨了小说中女性的身份和地位,以及儿童的成长和教育,揭示了社会对人影响的现实意义。最后本论文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掠夺的本性与存在于人的天性之中的兽性因子有着紧密的联系,结合科技的发展,通过分析斯芬克斯因子中的兽性因子,本文认为人类对理性的把控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发展是为了让人类更好的适应社会,而不是掌控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而如何理性的把控人性中的兽性因子,发展科技,保护自然也是本文的重要主题。本论文对整部小说中所反映的伦理关系做了梳理。通过对小说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探讨,本文作者认为:好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和自然关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分析这叁种关系,我们能够更好地认清自己,让自己更加适应这个社会也更加懂得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家园。(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9-01-01)

伦理关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从一家一户的农业耕作发展成为工业化大生产,物质生活交往方式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变化,导致中国社会伦理关系实现了从家族社会向公共社会、从差序社会向平序社会、从熟人社会向生人社会、从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的过渡。随着社会伦理关系的转变,协调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意识也发生了重大转变,整体意识、差序意识、血缘意识、人情意识等伦理观念逐渐淡化,自我意识、平等意识、公共意识、契约意识等不断加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伦理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霍美辰.伦理关系重建中新时代“幸福观”的形塑——电视剧《遇见幸福》的文化价值与艺术特色[J].中国电视.2019

[2].黄云明.新中国70年物质生产方式与交往方式变革对社会伦理关系及伦理观念的影响[J].保定学院学报.2019

[3].吕露.教师权力视域下师生伦理关系的审视[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

[4].宋剑华.徘徊于“权”和“亲”中间的“父”之形象——对新文学家庭伦理关系叙事的再思考[J].东吴学术.2019

[5].杨旭.赛珍珠《大地叁部曲》的伦理关系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

[6].颜刘阳.浅析族群认同和个人价值的伦理关系[J].青年与社会.2019

[7].高敏.托妮·莫里森小说中家庭伦理关系的异化[D].杭州师范大学.2019

[8].万晓琪.论伦理关系在司法裁判中的意义[D].上海师范大学.2019

[9].耿永志.治理模式演进视角下的“服务型”社会治理伦理关系研究[J].江汉论坛.2019

[10].张梅.《黑暗森林》中伦理关系的文学伦理学解读[D].天津理工大学.2019

标签:;  ;  ;  ;  ;  ;  ;  

伦理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