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A技术在四肢血管造影中诊断作用

DSA技术在四肢血管造影中诊断作用

严起容张庆贤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医院影像科351100)

【摘要】目的:分析四肢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中,应用不同检查方法的检查效果。方法:将64例拟行四肢血管DSA检查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及观察组两组,每组32例。以接受传统的DSA检查方法者为常规组,以接受造影剂智能跟踪DSA检查方法为观察组。对比两组DSA检查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检查所得图像中,图像Ⅰ级者18例,Ⅱ级者14例;而对照组检查所得图像中,图像Ⅰ级者13例,Ⅱ级者15例。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造影剂用量及造影时间分别为(51.36±5.61)ml及(9.88±2.16)min,对照组造影剂用量及造影时间分别为(92.16±6.12)ml及(15.26±3.77)min。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四肢血管DSA检查中,应用造影剂智能跟踪计数可有效的提高造影图像质量,并降低造影剂用量及应用时间。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四肢血管造影剂智能跟踪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5-0220-02

目前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疾病发病率的升高,四肢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1]。目前虽然包括四肢血管彩超、CT检查及MRI检查等多种检测技术均可对四肢疾病情况进行检查,但仍以DSA检查为四肢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2]。但是临床有研究显示,通过DSA检查所得图像随着所应用的DSA检查技术的不同也存在者一定的差异[3],故为提高我院四肢血管造影的诊断效果,我科将不同的DSA技术应用于检查中,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3年8月至2014年10月间拟于我院行四肢造影检查64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拟行造影检查者均需除外存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及对造影剂过敏者。患者于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随即分为两组,每组32例。以接受传统的DSA检查方法者为常规组,以接受造影剂智能跟踪DSA检查方法为观察组。对照组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38-61岁,平均(50.21±9.27)岁;上肢造影检查者12例,下肢造影检查者20例。观察组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39-62岁,平均(50.57±9.33)岁;上肢造影检查者11例,下肢造影检查者21例。两组性别、年龄及造影部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DSA作用技术,患者取仰卧位,于股动脉行穿刺,造影过程中需患者屏气3次,于每次屏气时将造影剂通过高压注射器将造影剂注入,并应用Innova4100造影剂进行血管造影检查。观察组则应用造影剂智能跟踪技术进行检查,同样进行股动脉穿刺,并于非屏气状态下应用高压注射器将造影剂注入,并实时显示,根据显示结果控制导管床的移动速度,并采集图像。

1.3观察方法

对两组患者接受造影后所得造影图像质量进行分析。以图像无伪影为Ⅰ级;以图像存在少量伪影,但未影响图片质量者为Ⅱ级;以图像伪影较多,可影响图片质量者为Ⅲ级;以图片可见较多伪影,严重影响图片质量者为Ⅳ级。图像质量评价由临床医师进行,分别由临床2名医师独立对图片质量进行评价。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在行造影检查时所应用的造影剂用量及造影时间,对比两组造影剂用量及造影时间。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9.0分析,造影图像分级为计数数据,以百分率表示,应用卡方检验分析。造影剂用量及造影时间为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检验分析。当P<0.05时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造影图像比较

观察组检查所得图像中,Ⅱ级以上图像率为100%,而对照组Ⅱ级以上图像率为87.5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表1造影图像比较[n(%)]

*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3讨论

DSA检查技术目前已较为广泛的应用于心血管疾病及脑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其通过将除血管外的无关图像去除掉,仅留下血管图像,更好的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本研究首先对两种DSA检查技术所得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应用了造影剂智能跟踪技术的观察组,其检查所得图像中,图像Ⅰ级者18例,Ⅱ级者14例,Ⅱ级以上图像率为100%,而应用传统DSA技术检查的对照组,其检查所得图像中,图像Ⅰ级者13例,Ⅱ级者15例,Ⅱ级以上图像率为87.50%。观察组Ⅱ级以上图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在应用了造影剂智能跟踪技术后,患者检查所得图像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更有利于临床诊断。同时研究又对两组的造影剂用量及造影时间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造影剂用量及造影时间分别为(51.36±5.61)ml及(9.88±2.16)min,而对照组造影剂用量及造影时间分别为(92.16±6.12)ml及(15.26±3.77)min。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在应用了造影剂智能跟踪技术后患者的造影剂用量及造影时间均明显减低。其原因为应用了传统检查技术时,患者检查途中需患者分别屏气3次,于屏气时进行造影剂注射,而造影剂智能跟踪技术无需患者屏气,造影过程无需中断,故可降低造影剂用量及造影检查时间。

综上所述:在四肢血管DSA检查中,应用造影剂智能跟踪计数可有效的提高造影图像质量,并降低造影剂用量及应用时间。

参考文献

[1]李宁,张兆琪,郭久芳,等.下肢动脉多排螺旋CT成像扫描方法初探[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0,29(9):112-114.

[2]吴英锋,谷涌泉,李建新,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评分预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大截肢平面的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9,28(11):24-35.

[3]董继伟,张兆琪,范占明.造影剂智能跟踪血管摄影技术在下肢血管造影中的应用价值[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1,30(1):25-27.

标签:;  ;  ;  

DSA技术在四肢血管造影中诊断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