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莫干山历史文化研究基本问题探析论文

吴承:莫干山历史文化研究基本问题探析论文

摘要:历史建筑与人文景观构成了莫干山文化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个对象以莫干山别墅群为主体,涵盖了自然植物景观、道路、题刻、亭台楼阁、传说故事、传记诗词等元素,形成了层次丰富,集物质与精神、自然与人文、泊来与本土、当下与过去的时境空间。莫干山历史文化是莫干山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遗产,也应成为莫干山建设中必须继承与发展的内核部分。莫干山是观察近代中国的窗户,莫干山历史文化研究要在多元的视野下、尊重史实的原则下展开。

关键词:莫干山; 民国时期; 近代中国的商户; 莫干山建筑群; 历史文化

莫干山有许多充满人文气息的建筑景观。这些建筑景观浓缩了晚清民国时期巨量的历史信息。它们提供了一个从“读建筑”到“读人物”,再到“读时代”的具体标本。我们可以从这个微观视角观察那个离我们并不遥远的时代。可以说,莫干山是“观察近代中国的窗户”。

从1892年到1928年,在外国人建立的莫干山避暑会(Mokanshan Summer Resort Association)的治理下,莫干山建立了基本的社区框架:有邮政局、电报局、欧美田园式别墅、教堂、墓园以及四通八达的道路系统等各种社区设施。国民政府统一中国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1928年到1937年,莫干山在民国莫干山管理局的管理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经历了民国“黄金十年”的发展时期。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后,莫干山的发展也被迫中断,各种建筑遭到极大破坏。1945年,抗战胜利后,莫干山进入短暂的恢复重建期。随着国民政府的垮台,莫干山迈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莫干山以自己的方式记录着所有这些历史片段。我们认为,莫干山成为观察近代中国的窗口并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的历史发展缘由。

一、为什么说莫干山是观察近代中国的窗户

(一)莫干山与历史发展时时紧扣的信息流,是观察近代中国的视角

具体人物的活动背后都有深刻的历史发展脉络在起作用。着眼于人的活动,着眼于莫干山的外籍人士族群与当地族群的关系,是观察近代史视野下莫干山发展历程的重要途径和重要入口。英国伦敦会、圣公会,美国公理会、监理会,中华内地会等主要基督教会,都在莫干山留下了活动印迹,很多建筑一直较好地保存到现在。

莫干山近代第一位外籍建筑者韩明德,是美国监理会湖州教区的负责人。韩明德在湖州城北门飞英铺买了一块地基,准备为教会兴建医院和教堂。这块地实际上是湖州府学尊经阁的地基。韩明德圈地建教堂的行为,触怒了当地士绅,引发了一场涉外官司,史称“海岛教案”。最终,这场诉讼通过庭内和解的方式达成协议。这也是晚清时期少有的,将传教士告上法庭,并且取回重要权利,未演变成恶性外交事件的一个成功案件。相较之下,韩明德在莫干山建房要顺利很多。他兼具传教士、教员、商人的身份,是当时传教士来华复杂缘由的一个缩影。

再如,1912年1月,莫干山上外籍建筑商费信诚被杀案,实质是外籍人士与当地劳工群体在矛盾积累超过临界点之后的突发事件。这样的族群矛盾,以一方被杀、一方抵命的方式收场,与“天津教案”等有一定类似,可以依稀体会到当时莫干山两个族群相互猜忌、隔膜的民族矛盾。以此事件为解读窗口,可以看到当时教案频发背后的复杂历史原因。

晚清时期,外籍人士曾出版过一些小型旅游小册子,而且这些小册子应该散见在一些报道中,但笔者未找到原始档案。商务印书馆曾在1921、1934年等年份多次出版发行《莫干山导游手册》,记录了历史、名胜、居民、物产等。1927年,第一本具有典型意义的《莫干山志》刊行,由周庆云编辑;1936年4月,其子周延釢编增补本,上海大东书局出版。该书从疆域、市村、山水、桥梁、寺庙、局所、祠墓、胜迹、金石、人物、艺文、杂识12个方面介绍莫干山,尤其对莫干山近代社会的诸多社会信息作了详细记载,是研究莫干山历史景观的重要资料。1929年,由莫干山管理局编印的《浙江莫干山管理局年刊》出版。该年刊详细记载了莫干山主权回归前后的公共治理状况,内容涉及政令、法规、计划、统计、调查等。1941年10月出版的《莫干晨曦》,由莫干山住民协会(Mokanshan Residants Association)刊行,报道会务,阐扬名胜,是住民会员之间联系的刊物。郑振铎的《山中杂记》是一部散文集,记述作者在莫干山避暑的见闻与思考。1935年,《幽篁》刊行。它是莫干山中国青年协会的会刊(创刊号),吴于达编,编录莅山青年的一些文学作品、时政观察、体育赛事,是一册洞窥莫干山处于建设高潮阶段的文化刊物。以上述资料为基础,梁仁、来光和分别于1980年、1990年编写出版了《莫干山志》。

(二)莫干山建筑群是西方文化渗入内地的路径坐标

从晚明开始,西方文化渗入内地,其路径有两个走向:一个是从南方和北方同时向中原地带发展;另一个是从东部沿海逐渐往西部发展,尤其是长江沿江发展。莫干山恰好处于东部较早开放的区域,同时也受到晚清长江开放的辐射影响。沪、宁、杭经济圈开放较早,外国人定居最多,是西方文化影响至为深刻的区域。莫干山地处这一地区的核心地带,在甲午战争前后即受到开放口岸政策影响。莫干山与青岛、庐山、北戴河、厦门等地成为外国人的聚居地,留下了许多形态各异、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成为“万国建筑博物馆”。

因为莫干山文化的多元性,我们进行莫干山文化研究需要一个清晰的视野,必须在把握时代整体特征基础上再进行具体研究。

企业应将财会管理在企业战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突显出来,同时要不断健全财会管理机制,实现财会工作者、企业财务工作流程、企业财务组织的共同发展。现阶段我国财会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对财务工作转型产生一定影响。因此,财会工作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推动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实现企业财务转型发展。

(三)莫干山是很多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笔者曾经统计,民国曾有40多位银行家参与莫干山建设活动。代表民国金融云端人物的“北四行”“南三行”、政府系的“四行二局”领导都纷纷参与了莫干山建设活动。蒋介石在政权风雨飘摇之际,意图重新借重江浙财团的力量挽救经济,选择在莫干山召开金圆券会议。他在山上期间留下7篇日记。杜月笙把莫干山视作“小上海滩”,与其生命中产生重要交集的人物,纷纷成为他的山里邻居。杜月笙在莫干山的活动,反映了民国青帮势力存在及发展的社会形态。更有汪精卫退隐、梅滕更医生炮台山建设、莫干山主权几次交涉、莫干山工部局建设、晚清全国四个避暑地确立、黄郛归隐莫干山及乡村改良运动、粟裕革命部队在莫干山地区战斗等等。这众多历史事件的背后,都有深刻的历史背景,透析出时代发展的特点。

当然,莫干山成为观察近代中国的窗户的原因还可以列出很多。笔者通过十余年的研究,对莫干山别墅群及背后的历史人物进行了分析,辑成《莫干山别墅往事》一书,就是试图回答这一命题。2014年,著名历史学家杨天石先生访问莫干山期间。笔者曾询问他对“莫干山是观察近代中国的窗户”这一说法的看法,他表示同意这一说法。

一是加快乡镇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根据2011年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地方政府必须抓紧完善乡镇水利服务体系,把水利站定性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二是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实践证明,由水利站直接管理农村河道明显好于其他部门管理。因此,应尽快明确河道长效管理主管部门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其他部门应该给予密切配合。三是加强交界河道的管理。必须及早对市(区)与市(区)、镇与镇、村与村之间的交界河道管理责任进行明确,避免推诿扯皮。四是加快建立市场化运作管理模式。加快探索市场化管理模式,逐步建立起市场化管理体制。

二、莫干山历史文化研究的学术回顾

当然,传教士群体中也有在莫干山行善救济,留下永恒记忆的事件。在沪、苏、杭一带战火纷飞的非常时期,莫干山因为有外籍人士产业而被暂时认定为非战争区,成为“战时孤岛”。传教士明美丽、许安之等人的救济难民行动,历时4年,救济人数达几千人。诸如此类事件还有很多,都生动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

杨年丰疑惑地打量高河一番,走进房间坐在床边,然后双眼直勾勾地望着高河。高河擦了擦鬓角上流下来的汗,问道:“大表哥,什么事?”

莫干山历史文化的研究论文成果主要有:南京师范大学戴月舟所作的博士学位论文《干将莫邪研究----历史、传说、典故》。该文主要从春秋战国的剑器铸造入手,研究干将莫邪传说的发端、发展和流传。干将莫邪文化现象是构成莫干山历史景观的基础文脉之一,“莫干山”也因此而得名。浙江大学李峥峥的论文《莫干山避暑地发展历史与建设活动研究》,研究时间为1896年至1937年,将莫干山41年的建设活动分为三个时期,分析了各时期的特点,评价了莫干山近代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浙江大学李灿的论文《中国四大避暑胜地研究》,分析比较了庐山、北戴河、莫干山、鸡公山四大避暑胜地的资源、发展现状、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建议。

推荐理由:19世纪以来,新兴的中国知识阶层出了几位学贯中西的巨人,如严复、胡适,而钱钟书可能是这一脉在20世纪最后一位代表人物。钱钟书家学渊源,不但古文根底深厚,不到20岁就替父亲捉刀代笔,为国学大师钱穆作序,而且博闻强记,学贯中西,每习欧洲语言,皆从该语言的经典着手,钱钟书又以《围城》等小说屹立文坛,夏志清教授的《现代中国小说史》并辟专章讨论他的文学创作成就。

美国威廉斯堡小镇因为记录了美国建国过程中的重要信息,保留了一批具有当时风貌的历史景观与建筑而被全世界历史景观研究者奉为圣地。莫干山这座巍巍青山,记录了很多中外合作交流的历史片段、民国金融的发展脚步、国共合作和斗争等大量的历史信息,我们不妨把它比喻为中国的“威廉斯堡”。

三、莫干山历史文化研究的视野

莫干山的历史建筑与景观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在地理上永恒标注了晚清外国人进入内地的路径。英国传教士李德立带着庐山避暑地开发经验,协同更多外籍人士开发莫干山的过程,从侧面反映了晚清到民国的那段复杂历史,成为了记录这种交融、碰撞的特有标本。这是历史景观研究不可多得的一个题材。

从植物配置看,多数小区是以街道绿化为主的休闲绿地。设施单一,缺乏相应的休闲设施。休闲绿地的绿化缺乏特色,造景生硬、死板,缺少艺术景观设计。部分居住区的绿地建设缺少景观活力,应该采取植被、假山、雕像等与绿地穿插布置,互借景,相生境。此外,小区部分绿地被改为车位,导致小区绿化面积不足,不能发挥居住区绿地对居民休闲游乐的作用。

(一)把莫干山放在近代中外交流的历史视野下研究

以1600年为分水岭,一个新时代行将降临中国。大批西方探险家、商人和传教士首次经海路带来新文明的种子,而已经穿越西伯利亚的俄罗斯人则向东北边界推进。中国从两个方向开始艰难的对外开放。西方传教士在清朝两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各种复杂的角色,包括医生、牧师、教员、清廷政府官员、翻译、书商、报人、条约斡旋人等等,不一而足。他们的活动伴随着清朝兴盛和衰弱的整个过程。司徒雷登、费启鸿、梅滕更、伊文思、明美丽等等一大批传教士,都曾在莫干山活动。他们这些人的背影故事,都与中西方交流有着特殊的联系。

主要成稿书籍有:2011年1月,李南著,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莫干山:一个近代避暑地的兴起》。该书通过大量的史料挖掘和田野调查,以近代建筑为切入点,回顾了莫干山避暑地的形成和发展,全面梳理了莫干山的近代建筑活动,包括营造、设计和组织机构等,是一部研究莫干山建筑的里程碑式的研究著作。

(二)把莫干山放在民国政治发展的主线脉络下研究

莫干山地处南京至杭州的国道旁,是吴越富庶之地的核心,是很多重要民国人物的休养地,也是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甚至可以说是民国政治的聚焦地,比如莫干山乡村建设、金圆券会议、蒋介石与黄郛的个人关系、国民政府高层与江浙财团之间的关系等。“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莫干山不是民国政治活动的中心,但明显有别于一般的乡村社会,它是一个典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度的“秀场”。这里是民国达官贵人的度假地,社会名流隐身于此地的苍苍翠竹;也生活着很多历经民国“黄金十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普通人物。从政府主席、外交总长、传教士到轿夫、建筑工人等,从兖兖大公到贩夫走卒、风流才子、一代名伶,这里有民国“革命投资家”、总统拜把子兄弟、通天教主、民权女侠、文士、银行家……各阶层人物纷纷在此演绎自己的写实剧,谱写自己的历史。莫干山犹如一幅民国江湖社会的浮世绘,恍如一不小心就会闯入某个历史剧场,堪称观察近代中国的微缩窗口。沿着蜿蜒的小路,踩着磨得锃亮的青石板,耳际仿佛传来历史的回响。郁达夫的《游莫干山》“山静溪声急,风斜鸟步轻。路从岩背转,人在树梢行。坐卧幽篁里,恬然动远情”,恰如其分地描绘了莫干山历史景观的巨大魅力。

(三)把莫干山放在国共合作、斗争的视野下研究

国共两党在莫干山的合作、斗争也是反映莫干山近代历史的一个生动面向。因为共同面对的敌对势力的不同,以及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经历了复杂的演变。历史上,国共双方在莫干山有“一次握手,两次交锋”。一次握手是指国共第二次合作中的莫干山会谈;两次交锋,一次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后的1945年,另一次是1949年5月的莫干山解放。当然,还有散落在其他史志中的大量事件,以及我们并不完全掌握的情况。国共两党的合作和斗争,还交织着汪伪政权统治时期的特征,以及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后国民政府在莫干山的短暂恢复治理,还有这一时期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活动。

最近五年,莫干山历史文化研究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一方面得益于人文旅游的兴起,众多游客对于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充满向往;另一方面得益于莫干山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以洋家乐为代表的旅游新业态的兴起。罗永昌先生2013年出版的《黄郛与莫干山》,系统研究了1928年至1950年间黄郛、沈亦云夫妇在莫干山麓的庾村筹款经办私立莫干小学,并以小学为中心,通过兴建农场、蚕种场、奶牛场、藏书楼及大量的农田水利工程,推进了当地农村改进的过程[1]25-31。2015年9月,叶全新、刘建林、仲向平三位老师合著出版《莫干山》,书中辑录了别墅、人物故事、竹海、云雾、流泉、名胜、知名洋家乐等信息。2017年1月,笔者撰著《莫干山别墅往事》一书,从二十几幢别墅辐射到山中近百幢建筑,研究他们背后的历史故事,梳理建筑发展过程的重要脉络。2018年,新莫干山会议推出的系列丛书、朱胜萱先生的《一叶知山----莫干山植物志》,德清旅游部门出版的旅游读物,朱炜先生推出的《莫干山史话》,潘瑶靖女士关注外文资料开展的莫干山研究等等,都拓展了莫干山文化研究的内容和外延。近两年,莫干山研究院创建、德清创建两岸文化交流基地、民国小镇等举措,都在不断助力莫干山文化研究的深入。可以肯定,“大莫干山文化”与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莫干山可以提供生动样板。

(四)把莫干山放在历史建筑景观近代化进程的视野下研究

很多历史信息都只能留在典籍与记忆中,莫干山别墅群却成为历史的实体见证。以李南先生为代表的学者们,对莫干山的别墅进行系统研究,并对四大避暑胜地的建筑形态、保护政策、保护成效、景观特点、文化渊源等进行比较分析,这是迄今为止莫干山建筑群最有价值的建筑科学研究活动。但是,我们对于建筑形态的保护理念与实践、法律制度的落实与完善,还停留在一个初级阶段。莫干山别墅群的建筑科学价值、参考意义,属于特定时期的历史信息保护,还需要更为科学、严谨的保护政策与实践。这样的实践,必须建立在系统的研究之上,包括建筑用材、传统工艺、建筑营建的具体细节,需要研究、整理和保护。我们既遗憾地看到一些承载重要历史信息的建筑被不科学改造,但也欣喜地看到:莫干山别墅群已被列入国家文物保护的法律体系,保护与合理利用取得长足的进步。下一步的关键是:建立科学有效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规范与操作规程,并能够一以贯之地执行。力求建立“莫干山建筑景观保护利用的范式”,采用图表说明、建筑数据、影像资料等手段,逐渐建立莫干山建筑景观保护的大数据库,以为子孙后代保护和利用这片珍贵历史建筑群保留尽可能多的历史信息。

四、莫干山历史文化研究的原则

(一)以史实为依据的原则

有人认为,旅游文化的研究,可以不必过于认真,可以演绎,可以想象,其实谬矣!我们始终认为,莫干山文化研究应该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只有真实可靠,才会长远可持续。我们不排除文人的演绎和想象,但在所有著述中都应该清楚地标明是历史研究,还是小说散文,或者是个人推测或者引用的内容。否则,往往会误导旅游者,产生庸俗化的倾向。虽然很多研究还缺乏资料,但所有从事莫干山文化研究的学者,都应该坚持符合事实的历史文化研究方向,把演绎和想象留给小说家或者游客朋友。

(二)对比研究的原则

“非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非谋万世者不足以某一时。”研究莫干山文化,必须把历史研究、田野访问进行比对。近代中国,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从民国创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从被动开放到主动寻求复兴,这个过程可谓跌宕起伏。这期间,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各个领域产生交融与碰撞,西方文化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广度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从1892年开始,莫干山别墅群从无到有,再到20世纪40年代成为相对完善的社区。要认真听取当地老住民的历史讲述,但一定要对比、研读多个版本的中国近代史,对比、研究莫干山史志典籍等。

(二)国家公园永续利用的原则

在旅游旺季,泛莫干山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已经接近旅游容量的限值,甚至超过限值。随着国家公园政策的全面实施,应该是时候研究实现“莫干山国家公园”管理模式,实现莫干山历史文化遗产最高意义的保护与利用了,以为后人留下尽可能多的历史信息,摒弃一切违背永续利用的低端建设活动。可以参照美国历史小镇威廉斯堡的保护性营建手法,永远保持莫干山“观察近代中国的窗户”这一特质,将固化的历史建筑、历史路段与生动有趣的人文面貌。尽可能完整地传递给我们的后人。

1)提升校内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素养和能力。鼓励专业教师参加校内外培训学习和交流,参加国内外高层次学术会议,到国内外短期访学等,从而拓展学术视野,提升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鼓励专业教师积极申请横纵向课题,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选派专业教师到公司企业挂职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通过这些方式使校内教师具备更好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素养和能力,并积极运用到教学及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是具有较强能力的教师,使其通过教学、科研等环节,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发挥最大效力。

从外籍人士徜徉的“国中之国”到“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的确立,从“观察近代中国的窗户”到“全世界最值得前往的地方之一”,莫干山的百年历程,接纳了无以数计的访问者,见证了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难与苦痛,演绎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状态。能看到多远的过去,也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我们必须像保护自己眼睛一样保护好莫干山的文化遗产。莫干山属于我们,更属于无数的后来人。

本次实验选择spss18.0进行数据统计,用(±s)来统计各观察指标,并用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a=0.05,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 窦平平,鲁安东.环境的建构----江浙地区蚕种场建筑调研报告[J].建筑学报,2013(11).

AnAnalysisoftheBasicProblemsintheStudyofMoganMountain’sHistoryandCulture

WU Cheng-tao

(Department of Party and Mass Work, Zhejiang Zheqin Group Co., Ltd, Hangzhou310002,China)

Abstract:Historic architecture, landscape and humanities constitute the main object of the study of Mogan Mountain culture. This object takes the villa group of Mogan Mountain as the main body, covering natural plant landscape, historical sections, inscriptions, pavilions, legends, biographies, poetry and other elements, forming a rich level, collecting material and spirit, nature and humanities, foreign and the local, the present and the past time space.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Mogan Mountains are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gan Mountains, and should also be the core part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gan Mountains. Mogan Mountain is a window to observe modern China. The study of Mogan Mountain’s history and culture should be carried out under the principle of respecting historical facts from a pluralistic perspective.

Keywords:Mogan Mountain; Republic of China; merchants in modern China; Mogan Mountain architectural complex; historical culture

*收稿日期:2019-03-23

doi:10.13690/j.cnki.hzyxb.issn.1672-2388.2019.02.07

作者简介:吴承涛(1976-),男,浙江庆元人,工程师,公共管理硕士,主要从事莫干山历史景观与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研究。

中图分类号:D035.5; 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88(2019)02-0024-04

标签:;  ;  ;  ;  ;  ;  ;  ;  ;  ;  ;  ;  

吴承:莫干山历史文化研究基本问题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