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加尔针茅论文_王蕊蕊

导读:本文包含了贝加尔针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贝加尔,草原,土壤,草甸,群落,草地,特性。

贝加尔针茅论文文献综述

王蕊蕊[1](2019)在《贝加尔针茅退化草地土壤线虫群落对围封和施氮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线虫(nematode)是土壤中最为丰富的无脊椎动物,占据土壤食物网多个营养级,参与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循环过程,对于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土壤线虫还是一种重要的指示生物。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全球气候变化(global climate change)的加剧,世界各地的草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degradation)。围栏封育(enclosure)和施氮(nitrogen addition)是应用较为广泛的退化草地恢复措施,两者均能够通过改变植物群落和土壤环境而影响土壤线虫群落。目前,关于围封和施氮对土壤线虫的影响均有研究,而两者交互作用对土壤线虫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尚缺少研究。本论文以呼伦贝尔贝加尔针茅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围封和施氮的控制实验,研究了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线虫群落的变化规律,以及土壤和植被对土壤线虫的调控作用,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本研究发现,贝加尔针茅退化草地土壤线虫共有88个属,隶属于15个科,其中植食性线虫(Plant parasite)27个属,食真菌线虫(Fungivores)11个属,食细菌线虫(Bacterivores)29个属,捕食-杂食性线虫(Predators/Omnivores)21个属。土壤线虫个体平均密度为206(条/100 g干土)。在呼伦贝尔退化草地土壤线虫中,优势属为丽突属(Acrobeles);常见属有拟丽突属(Acrobeloides)、绕线属(Plectus)等21个属;稀有属有具脊垫刃属(Coslenchus)、膜皮属(Diphtherphora)等66个属。(2)围封和施氮在不同退化程度的草地对土壤线虫多度和多样性的作用有差异。在轻度退化样地,围封和施氮对线虫多度和多样性均无显着影响。在中度退化样地,围封显着增加线虫丰富度和香农-威纳多样性。在重度退化样地,施氮和围封以及两者共同作用都显着增加线虫多度以及捕食杂食类线虫多度,线虫总多度在围封处理下由154(条/100 g干土)增加到216(条/100 g干土)。围封和施氮对土壤线虫的营养类群多样性指数(TD)有明显的交互作用,并且围封+施氮处理使其显着降低,表明土壤线虫群落营养结构趋于简单。(3)施氮和围封对土壤线虫功能指数的影响在草地不同退化阶段存在差异。在轻度退化样地,施氮和围封对线虫功能指数均无显着影响。在中度退化样地,围封和施氮对土壤线虫的瓦斯乐斯卡指数(WI)有明显的交互作用,围封+施氮处理使其显着增加。在不同退化程度各处理中,瓦斯乐斯卡指数大于1,表明围封和施氮降低了植食性线虫所占的比例,土壤不容易受到植食性线虫的感染,植被健康状况良好。在重度退化样地,土壤线虫的基础指数(BI)在围封处理下均有升高的趋势,表明在排除放牧压力后,土壤受外界扰动的程度变小,土壤健康状况趋于稳定。围封和施氮对土壤线虫通路比值(NCR)、结构指数(SI)、富集指数(EI)、成熟度指数(MI)、植物寄生线虫指数(PPI)均无显着作用。(4)施氮和围封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群落的影响在中度退化样地作用最弱。在轻度退化草地,施氮显着降低土壤pH,围封显着增加土壤总碳含量,施氮+围封显着提高土壤电导率、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以及植物地上生物量。在中度退化样地,施氮和施氮+围封显着增加土壤铵态氮含量。在重度退化样地,施氮显着降低土壤pH,施氮和施氮+围封显着增加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施氮、围封和施氮+围封都能显着降低植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5)土壤环境和植物群落对线虫的影响随着退化程度的加重由有利作用转变为不利作用。在轻度退化样地,土壤线虫总多度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正相关,并且土壤营养类群多样性与植物多样性正相关,而在重度退化样地植食性线虫多度与土壤铵态氮含量负相关。因而,在轻度退化草地,土壤有机质和植物多样性的改善有助于提高线虫多度和多样性;在中度退化草地,土壤线虫不受土壤和植被的影响;在重度退化草地,施氮导致的铵毒害作用对土壤线虫产生不利影响。综上所述,本研究阐明了围封和施氮在草地恢复过程中对土壤线虫群落特征的作用规律,发现施氮和围封对土壤线虫的作用在草地不同退化程度存在差异。在轻度退化草地施氮和围封对土壤线虫无显着作用,在中度退化草地围封显着增加线虫多样性,而在重度退化草地施氮和围封能够增加线虫多度,但降低线虫营养类群多样性。此外,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群落特征对土壤线虫的影响由有利作用转变为不利作用。本研究有助于揭示退化草地恢复机理,并为草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吕世杰,张爽,刘红梅,卫智军,白玉婷[2](2018)在《贝加尔针茅割草地地上生物量对施肥及打孔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呼伦贝尔割草地由于在利用时间和空间上比较固定,连年打草导致割草地严重退化。为保护呼伦贝尔割草地和促进草地生态恢复,采用打孔及"3414"土肥配方试验,施用氮、磷和钾肥作为试验处理因素,结合回归拟合及模拟寻优等分析方法,得到如下结论。单因素氮肥在非打孔区域对生物量的影响显着,且存在最佳施肥水平(施肥量为105kg·hm~(-2))和理论最高草地生物量(55.66g·m~(-2));双因素中,打孔区域氮、磷和钾两两之间的组合效应均高于非打孔区域,说明打孔与施肥同时进行可改善施肥对草地生物量的影响程度,也说明打孔对草地生物量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天然割草地采用"3414"土肥配方试验需要增加处理重复或者样点重复,以保证数据的集中性反映施肥处理效果。依据氮、磷和钾全信息模拟寻优结果,非打孔区域对应的施肥量分别为246.14kg·hm~(-2)、246.75kg·hm~(-2)和8.68kg·hm~(-2),此时草地最大地上生物量为62.09g·m~(-2);打孔区域的最优处理组合施肥量分别为氮肥231.50kg·hm~(-2)、磷肥374.50kg·hm~(-2)和钾肥25.20kg·hm~(-2),获得最大草地地上生物量为58.12g·m~(-2)。(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朱星樽[3](2017)在《增氮增雨对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土壤理化特征及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氮沉降增加和降水格局改变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的凋落物分解以及营养元素循环。但是,目前增氮、增雨及增氮与增雨交互处理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土壤理化特征及凋落物分解的影响规律与机制还不十分清楚。本文以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土壤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原位条件下进行模拟增雨和增氮的控制实验,增氮量为5 g N m-2 a-1、10 g N m-2 a-1、增雨量为自然降水的14%和28%,自然降水且不增氮为对照,增氮与增雨二因素交互设计,研究模拟增氮、增雨对土壤理化特性和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探讨凋落物分解季节动态变化规律,分析影响凋落物分解的主要土壤环境因子的作用。本研究对于深入理解草原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过程与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的土壤理化特性受增氮、增雨、季节及叁者交互作用影响显着(P<0.05)。增氮、增雨以及二者互作均显着(P<0.05)或极显着地(P<0.01)增加了土壤速效N含量、土壤速效P含量,降低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P<0.05)。这说明,增氮和增雨对草地土壤N、P的利用和转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对土壤总有机碳贮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凋落物分解速率和凋落物质量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总体上,凋落物质量随季节推移而逐渐降低。凋落物经过2015年的分解之后,2016年凋落物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显着(P<0.01)降低,而木质素含量显着(P<0.01)增加。增雨、增氮和二者互作处理显着降低凋落物的纤维素含量,且增加了凋落物的N含量,降低了凋落物C含量和C/N值。总体上,增氮促进凋落物分解(P﹤0.05),而增雨对凋落物分解有阻碍作用,而氮、水耦合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的凋落物分解。(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土壤pH和土壤营养元素含量是影响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凋落物分解的重要生态因子。增氮使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与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相关性降低,增雨使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与土壤温度的相关性提高,而增氮、增雨交互作用则促进了凋落物的分解。这说明,增氮和增雨对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凋落物分解的小环境有重要影响,两者交互作用的影响更为突出。(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莎娜[4](2017)在《氮沉降和养分添加对贝加尔针茅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揭示生境异质性的遗传效应以及局域种群的微进化过程是生态学的基本内容。人为干扰引起的生境异质性的遗传效应是当前景观遗传学最为关注的现实课题。本文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内蒙古草甸草原在模拟氮沉降下和养分添加情境下优势建群种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探索氮沉降对贝加尔针茅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揭示种群遗传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本研究有助于深入揭示小尺度下生境异质性对贝加尔针茅遗传格局的影响、针茅植物的微进化过程及全球变化对其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贝加尔针茅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养分添加3年后贝加尔针茅在物种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8.44%,遗传多样性指数Nei's指数和Shannon's指数分别为0.2784和0.4299;6年后,种群多态位点百分率为100%,Nei's指数和Shannon's指数分别为0.2828和0.4356,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氮沉降对贝加尔针茅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具有时间效应,在短期内种群遗传多样性随着氮沉降水平增加而增加,但氮沉降水平在增加到两倍(即N2--5.0g/m~2/a)后对种群遗传多样性才具有促进作用;随着年限增加氮沉降(即N1--2.5g/m~2/a)对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也由抑制作用变为促进作用,当氮沉降水平增加到两倍时达到氮饱和点种群遗传多样性最高,且叁个氮沉降水平处理的贝加尔针茅种群遗传多样性均有所增加,具体表现为N2(5.0g/m~2/a)>N(10.0g/m~2/a)>Nl(2.50g/m~2/a)>CK。3.短期和长期添加P肥(10.0g/m~2/a)对贝加尔针茅遗传多样性均有抑制作用;添加NP混合肥(10.0gN+10.0P/m~2/a)对贝加尔针茅遗传多样性有促进作用,但促进效果不如单独添加N肥(10.g/m~2/a);随着养分添加年限增加,贝加尔针茅各养分添加处理的遗传多样性与CK 的相比为,N>NP>CK>P。4.由小尺度养分添加引起的环境因子变化致使贝加尔针茅种群遗传分化结构发生变化,说明贝加尔针茅对这种环境因子的变化较为敏感,表现出植物在分子水平下对局域尺度不同环境因子具有不同的响应。(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7-05-25)

刘红梅,李洁,皇甫超河,陈新微,杨殿林[5](2016)在《贝加尔针茅光合特征与叶片功能特性对长期氮添加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建群种贝加尔针茅为研究对象,通过一个连续6年氮添加野外控制试验,设置5个氮素处理:N_0(0kg N/hm~2)、N_(30)(30kg N/hm~2)、N_(50)(50kg N/hm~2)、N_(100)(100kg N/hm~2)、N_(150)(150kg N/hm~2),探讨氮沉降变化对贝加尔针茅种群光合特性与叶片功能特性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氮素添加变化显着影响贝加尔针茅的净光合速率等光合特性,氮素添加处理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气孔导度(stomatal conductance,G_s)、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T_r)、光合氮利用效率(photosynthetic nitrogen use efficiency,PNUE)和光合能量利用效率(photosynthetic energy use efficiency,PEUE)均低于或显着低于无氮素添加处理。氮素添加处理叶片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SLA)、叶片N含量(leaf N content,N_(mass))、建成成本(leaf construction cost,CCmass)、叶片N∶P均高于或显着高于无氮素添加处理。相关分析表明,5个氮素处理的Pn与G_s、T_r、PNUE、PEUE、叶片P含量(leaf P content,P_(mass))、土壤N∶P呈显着正相关,与叶片比叶面积(SLA)、N_(mass)、CCmass、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呈极显着负相关;叶片N_(mass)与SLA、CCmass、土壤N∶P呈显着正相关,与PNUE、PEUE、P_(mass)、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呈显着负相关。综合以上研究表明,长期氮添加会降低贝加尔针茅净光合速率、养分利用效率,提高叶片建成成本和叶片N∶P,土壤含水量和土壤pH值是引起这种改变发生的主要因子。(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石耀辉,周广胜,蒋延玲,王慧,许振柱[6](2017)在《贝加尔针茅响应降水变化敏感指标及关键阈值》一文中研究指出降水是影响中国北方草原群落结构和生产力的关键环境因子,弄清植物响应降水变化敏感指标,确定关键阈值,可为草原的科学管理与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措施提供依据。以贝加尔针茅为材料,基于不同降水的模拟实验,采用正态总体统计容忍区间及容忍限的估算方法,对测定的叶面积、株高、叶绿素和叶N含量等14个植物生理生态指标响应降水变化的敏感性及其阈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植株总叶面积、水势(或叶绿素含量)和地上生物量可分别从形态、生理和生物量积累叁方面较好地指示贝加尔针茅对降水变化的敏感性,受到胁迫时的降水量(6、7和8月3个月份总降水量)阈值分别是283、276(276)mm和280 mm。研究结果可为客观辨识贝加尔针茅草原干旱的发生发展与监测预警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李文静[7](2016)在《增氮增雨对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动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细菌是草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在草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全球变化深刻地影响着草地植物群落结构与植物多样性的同时,也影响着土壤细菌群落的结构组成与多样性。目前,对于我国草甸草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对全球变化响应的过程与机制的研究尚存在不足,尤其是关于土壤细菌群落动态的研究罕见报道。本研究以内蒙古东部的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模拟氮沉降和增加降雨两个因素,设置了增氮(N)、增雨(W)和增氮增雨互作(NW)3种处理,以不增氮和自然降雨为对照,随机区组设计。于施加实验处理后的第5年即2014年植物群落的返青期(5月15日)、生长期(7月1日)、生物量高峰期(8月15日)和生长末期(9月10日)4个时期进行植物群落调查并取土样。以16S r RNA基因为标靶,对土壤微生物总DNA进行高通量测序,获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与多样性信息;并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各时期土壤细菌相对丰度(relative abundance)和细菌/真菌比(B/F ratio)。拟回答以下科学问题:(1)模拟氮沉降和增加降水对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月动态会产生怎样的影响?(2)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月动态与土壤以及植被特征的关系如何?实验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经过高通量测序共测得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土壤细菌34门、77纲、158目、298科。其中,门(phylum)水平上的优势类群依次是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纲(class)水平上的优势类群依次是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酸杆菌纲(Acidobacteria)、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酸微菌纲(Acidimicrobiia)和δ-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2)生长季内细菌丰度的变化呈现单峰曲线模式,在8月中旬达到峰值,是5月中旬的3倍;细菌平均基因拷贝数达2.7×106 copy·ng-1。细菌/真菌比的生长季动态与细菌基因拷贝数变化的趋势一致。多样性指数的月动态基本保持稳定、无明显变化。(3)同一时间的增氮、增雨及二者交互处理下的细菌总丰度无显着性差异。但是在同一处理下的细菌丰度的月份变化呈现了显着差异(P<0.05)。与细菌总丰度相类似,细菌的16个优势纲(相对丰度大于1%的)的丰度在不同处理间未呈现显着的差异性,不同“纲”对处理的响应规律各异。在月份变化上有显着差异(P<0.05)的优势菌纲有10个即酸微菌纲、α-变形菌纲、酸杆菌纲、δ-变形菌纲、芽单胞菌纲(Gemmatimonadetes)、浮霉菌纲(Planctomycetacia)、热微菌纲(Thermomicrobia)、芽孢杆菌纲(Bacilli)、纤维粘网菌纲(Cytophagia)、绿弯菌纲(Chloroflexia);其中有6个纲即α-变形菌纲、酸杆菌纲、δ-变形菌纲、热微菌纲、芽孢杆菌纲和绿弯菌纲的月份变化差异达到了极显着水平(P<0.01)。(4)相关性分析表明,表征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包括OTUs、Ace、Chao、Shannon和Simpson指数)与土壤理化参数包括p H、总有机碳(TOC)、全氮(TN)、速效氮(AN)、碳/氮比(TOC/TN)、土壤含水量(SM)相关不显着,但是细菌基因拷贝数和细菌/真菌比与地上植物丰富度(PR)、植物群落盖度(CC)呈显着正相关(P<0.05)。受地上植被影响较大的细菌类群有酸杆菌纲、酸微菌纲、δ-变形菌纲、浮霉菌纲、热微菌纲、芽孢杆菌纲和绿弯菌纲。综上所述,连续5年的增氮、增雨及二者交互处理,总体上并未对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丰富度造成显着影响,但是土壤细菌群落的月份变化显着,即“季节效应”在一定程度超过了“实验处理效应”。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土壤细菌群落的月份变化可能主要是受到植物群落月动态的直接影响。本研究结果说明,氮沉降和降水格局的改变对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可能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生态过程,模拟全球变化的定位监测也必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刘新[8](2016)在《增氮增雨对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氮沉降和降水格局变化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氮沉降和降水增加对草原植物群落结构及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但对于全球变化背景下的草原土壤微生物尤其是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规律与机制还知之甚少。本研究以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为对象,在野外原位实施增氮、增雨以及二者的交互处理。其中,增氮通过施用NH4NO3来实现,施氮量为50kgNhm-2yr-1;增雨通过截留降雨装置实现,增雨量为自然降雨的1/7;生长季内分4次取土壤样品,并分别测定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利用高通量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技术,检测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旨在阐明土壤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对于增氮增雨处理的响应及其季节动态规律。拟回答的科学问题是:(1)增氮、增雨及二者互作是否改变了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真菌的群落结构与多样性?(2)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真菌的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季节动态规律如何?(3)影响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真菌的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是什么?主要结论如下:(1)对土壤样本真菌18S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土壤真菌包括32门、55纲、90目、115科、154种。其中优势菌门为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相对丰度在10%以上的优势菌纲有4个,分别为子囊菌门的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散囊菌纲(Eurotiomycetes)、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以及担子菌门的伞菌纲(Agaricomycetes),相对丰度依次为17.99%、14.24%、13.95%和13.77%。(2)增氮显着降低了土壤真菌生物量C和生物量N(P<0.05),但是增氮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无显着影响。增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增氮对土壤真菌的抑制作用。增氮增雨交互作用下不同月份土壤真菌的多样性指数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并且大多数真菌的优势纲(主要是子囊菌门下的纲)相对丰度随着月份变化而呈现较大的差异。(3)土壤真菌多样性指数Ace指数、Chao指数、Shannon指数在生长季内的不同时期呈现显着差异(P<0.05),16个优势菌纲中的散囊菌纲、球囊菌纲(Glomeromycota_incertae_sedis)、锤舌菌纲(Leotiomycetes)、接合菌纲(Zygomycota_incertae_sedis)、圆盘菌纲(Orbiliomycetes)、银耳纲(Tremellomycetes)、壶菌纲(Chytridiomycota_incertae_sedis)、微球黑粉菌纲(Microbotryomycetes)、Intramacronucleatad的相对丰度在不同月份间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总体上,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季节性变化较大。(4)土壤细菌/真菌比呈现明显的月变化规律,主要表现为8月土壤细菌/真菌比显着高于其他月份(P<0.05)。但8月各处理的土壤真菌丰度无显着变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中细菌与真菌比例的变化可能主要是由于土壤细菌的丰度改变所致。9月增氮增雨交互作用下土壤真菌丰度显着降低,从而提高了土壤细菌/真菌比。(5)环境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氮含量是影响土壤真菌的群落结构的主要生态因子之一。土壤全氮含量与座囊菌纲、接合菌纲、壶菌纲的相对丰度显着正相关,与球囊菌纲、伞菌纲的相对丰度显着负相关。增氮、增雨可能通过影响地上植物丰富度而间接影响土壤群落结构和真菌多样性。总之,增氮、增雨对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程度较小,土壤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季节变化上。自然降水的季节性格局以及地上植物丰富度的变化可能是影响草原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结果表明,大气氮沉降和降水格局的改变对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可能是一个变化缓慢且机制复杂的生态过程,模拟全球变化的定位监测也必然需要较长的时间尺度。(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王瑞珍,韩国栋,李江文,阿荣,王静[9](2015)在《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不同利用方式的草地生产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比较不同生产方式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的生产力差异,探讨利用方式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我们于2012年对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巴彦胡硕嘎查的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同样方法在不同利用方式下的草地植被进行调查,分析不同利用方式下的草地基况和草地生产力状况。结果显示:放牧干扰严重影响草地植物的生长状况,也使草地植被生产力和多样性显着地降低。(本文来源于《草原与草业》期刊2015年03期)

张勃,陈海军,侯向阳,方强恩,姜杰[10](2015)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贝加尔针茅的繁殖特性及其生态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的繁殖阶段对环境变化最为敏感,其生活史繁殖特性随地理和气候因子改变将发生适应性生态响应.研究调查了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不同纬度带贝加尔针茅的生长和繁殖特性.结果表明:随纬度增大,种群的株丛密度显着降低(P<0.001),丛围变大,单株生殖枝数显着增多(P=0.008);随海拔升高,种群的株丛密度显着增大(P=0.015),丛围变小,单株生殖枝数显着降低(P=0.013),种子的芒针长随之缩短(P<0.001);随年平均降雨量增大,株丛密度、丛围大小和单株生殖枝数3个性状表现出与纬度相反的响应模式;种子长和生殖枝茎高两性状对各生态因子未表现出显着的变化响应.总体表明,随地理和气候环境变化,贝加尔针茅种群表现出不同的繁殖适应策略.(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贝加尔针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呼伦贝尔割草地由于在利用时间和空间上比较固定,连年打草导致割草地严重退化。为保护呼伦贝尔割草地和促进草地生态恢复,采用打孔及"3414"土肥配方试验,施用氮、磷和钾肥作为试验处理因素,结合回归拟合及模拟寻优等分析方法,得到如下结论。单因素氮肥在非打孔区域对生物量的影响显着,且存在最佳施肥水平(施肥量为105kg·hm~(-2))和理论最高草地生物量(55.66g·m~(-2));双因素中,打孔区域氮、磷和钾两两之间的组合效应均高于非打孔区域,说明打孔与施肥同时进行可改善施肥对草地生物量的影响程度,也说明打孔对草地生物量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天然割草地采用"3414"土肥配方试验需要增加处理重复或者样点重复,以保证数据的集中性反映施肥处理效果。依据氮、磷和钾全信息模拟寻优结果,非打孔区域对应的施肥量分别为246.14kg·hm~(-2)、246.75kg·hm~(-2)和8.68kg·hm~(-2),此时草地最大地上生物量为62.09g·m~(-2);打孔区域的最优处理组合施肥量分别为氮肥231.50kg·hm~(-2)、磷肥374.50kg·hm~(-2)和钾肥25.20kg·hm~(-2),获得最大草地地上生物量为58.12g·m~(-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贝加尔针茅论文参考文献

[1].王蕊蕊.贝加尔针茅退化草地土壤线虫群落对围封和施氮的响应[D].东北师范大学.2019

[2].吕世杰,张爽,刘红梅,卫智军,白玉婷.贝加尔针茅割草地地上生物量对施肥及打孔的响应[J].草地学报.2018

[3].朱星樽.增氮增雨对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土壤理化特征及凋落物分解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7

[4].莎娜.氮沉降和养分添加对贝加尔针茅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7

[5].刘红梅,李洁,皇甫超河,陈新微,杨殿林.贝加尔针茅光合特征与叶片功能特性对长期氮添加的响应[J].草业学报.2016

[6].石耀辉,周广胜,蒋延玲,王慧,许振柱.贝加尔针茅响应降水变化敏感指标及关键阈值[J].生态学报.2017

[7].李文静.增氮增雨对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动态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6

[8].刘新.增氮增雨对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6

[9].王瑞珍,韩国栋,李江文,阿荣,王静.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不同利用方式的草地生产力研究[J].草原与草业.2015

[10].张勃,陈海军,侯向阳,方强恩,姜杰.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贝加尔针茅的繁殖特性及其生态响应[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5

论文知识图

贝加尔针茅-贝加尔针茅不同退化区贝加尔针茅和羊草的...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植物组成的数...不同干旱胁迫梯度条件下CO2浓度倍增条...贝加尔针茅无性系不同构件的生物...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植物组成的数...

标签:;  ;  ;  ;  ;  ;  ;  

贝加尔针茅论文_王蕊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