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生器论文和设计-李炳松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逃生器,包括金属外壳、背带、缓降机构及钢丝绳,金属外壳与背带固定连接,金属外壳的内部具有第一容置空间,金属外壳的上部设有一与第一容置空间连通的开口,缓降机构位于第一容置空间内并设置于金属外壳的内壁上,钢丝绳缠绕于缓降机构上,钢丝绳的一端从开口穿出。当将钢丝绳固定于高层建筑上,可使背有本实用新型的逃生器的使用者正立地从高空缓降至地面,实现快速、安全逃生。通过设置金属外壳取代现有的软质背包,可提高逃生器的结构强度,避免逃生器由于受到很大的牵扯力而发生断裂的现象,进而提高逃生器的安全性;另,本实用新型的逃生器结构简单,成本低,适用于广泛推广。

主设计要求

1.一种逃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外壳、背带、缓降机构及钢丝绳,所述金属外壳与所述背带固定连接,所述金属外壳的内部具有第一容置空间,所述金属外壳的上部设有一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连通的开口,所述缓降机构位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并设置于所述金属外壳的内壁上,所述钢丝绳缠绕于所述缓降机构上,所述钢丝绳的一端从所述开口穿出。

设计方案

1.一种逃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外壳、背带、缓降机构及钢丝绳,所述金属外壳与所述背带固定连接,所述金属外壳的内部具有第一容置空间,所述金属外壳的上部设有一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连通的开口,所述缓降机构位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并设置于所述金属外壳的内壁上,所述钢丝绳缠绕于所述缓降机构上,所述钢丝绳的一端从所述开口穿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逃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带嵌有螺栓,所述金属外壳设有螺孔,所述螺栓与所述螺孔配合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逃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降机构包括传动齿轮组、传动轴、转动支架及绕绳筒,所述传动轴枢接于所述金属外壳的内壁上,所述传动轴与所述传动齿轮组传动连接,所述绕绳筒枢接于所述传动轴上,所述绕绳筒的内部具有第二容置空间,所述绕绳筒的内壁形成有一圈内齿,所述内齿与所述传动齿轮组啮合,所述钢丝绳缠绕于所述绕绳筒的外周上并可带动所述绕绳筒转动,所述转动支架固定于所述传动轴上并位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内,所述转动支架包括沿绕绳筒的径向延伸的支撑臂,所述支撑臂上滑动套设有摩擦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逃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齿轮组包括中心齿轮与至少一个行星齿轮,所述中心齿轮与所述传动轴固定,所述行星齿轮枢接于所述金属外壳的内壁上并分别与所述中心齿轮、所述内齿啮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逃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齿轮组包括三个所述行星齿轮,三个所述行星齿轮等间隔地分布于所述中心齿轮之外。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逃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支架呈十字形并包括四个所述支撑臂,每一所述支撑臂上均设有所述摩擦块。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逃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绳筒的内壁沿周向设有一圈凸起的导轨,所述摩擦块的末端设有与所述导轨配合的凹槽。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逃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绳筒包括筒体及第一安装板,所述筒体呈中空状并形成所述第二容置空间,所述内齿设置于所述筒体的内壁上,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筒体固定连接,所述传动轴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上并与所述第一安装板枢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逃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绳筒还包括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位于所述筒体的前端,所述第二安装板位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内并固定于所述筒体的内壁上,所述转动支架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所述内齿位于所述筒体的后端,所述传动轴穿设于所述第二安装板上并与所述第二安装板枢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逃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绳筒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筒体前端面的前挡板和固定于所述筒体后端面的后挡板,所述前挡板与所述后挡板相对所述筒体的外周面立起。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空逃生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逃生器。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建设,高层建筑越来越多,高层建筑一旦发生事故,比如火灾、恐怖事件等,人员撤离的渠道比较单一,撤离速度比较缓慢,容易发生伤亡,因此,如何在险境下从高层建筑上脱险和安全自救十分重要。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些逃生背包,该逃生背包是将缓降机构收纳在背包之中,可使高楼中的人员能够在发生灾难时较快速的自行逃生到地面,但该逃生背包由于采用的是软质的背包,即使缓降机构与背包的连接结构具有足够强度,背包本身也存在强度低的缺点,在人背着逃生背包从高空缓降至地面的过程中,背包由于受到很大的牵扯力,背包本身极易发生断裂的现象,导致人无法安全落至地面。

因此,急需一种安全性高且结构简单的逃生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性高且结构简单的逃生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逃生器,包括金属外壳、背带、缓降机构及钢丝绳,所述金属外壳与所述背带固定连接,所述金属外壳的内部具有第一容置空间,所述金属外壳的上部设有一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连通的开口,所述缓降机构位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并设置于所述金属外壳的内壁上,所述钢丝绳缠绕于所述缓降机构上,所述钢丝绳的一端从所述开口穿出。

较佳地,所述背带嵌有螺栓,所述金属外壳设有螺孔,所述螺栓与所述螺孔配合连接。

较佳地,所述缓降机构包括传动齿轮组、传动轴、转动支架及绕绳筒,所述传动轴枢接于所述金属外壳的内壁上,所述传动轴与所述传动齿轮组传动连接,所述绕绳筒枢接于所述传动轴上,所述绕绳筒的内部具有第二容置空间,所述绕绳筒的内壁形成有一圈内齿,所述内齿与所述传动齿轮组啮合,所述钢丝绳缠绕于所述绕绳筒的外周上并可带动所述绕绳筒转动,所述转动支架固定于所述传动轴上并位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内,所述转动支架包括沿绕绳筒的径向延伸的支撑臂,所述支撑臂上滑动套设有摩擦块。

较佳地,所述传动齿轮组包括中心齿轮与至少一个行星齿轮,所述中心齿轮与所述传动轴固定,所述行星齿轮枢接于所述金属外壳的内壁上并分别与所述中心齿轮、所述内齿啮合。

较佳地,所述传动齿轮组包括三个所述行星齿轮,三个所述行星齿轮等间隔地分布于所述中心齿轮之外。

较佳地,所述转动支架呈十字形并包括四个所述支撑臂,每一所述支撑臂上均设有所述摩擦块。

较佳地,所述绕绳筒的内壁沿周向设有一圈凸起的导轨,所述摩擦块的末端设有与所述导轨配合的凹槽。

较佳地,所述绕绳筒包括筒体及第一安装板,所述筒体呈中空状并形成所述第二容置空间,所述内齿设置于所述筒体的内壁上,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筒体固定连接,所述传动轴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上并与所述第一安装板枢接。

较佳地,所述绕绳筒还包括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位于所述筒体的前端,所述第二安装板位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内并固定于所述筒体的内壁上,所述转动支架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所述内齿位于所述筒体的后端,所述传动轴穿设于所述第二安装板上并与所述第二安装板枢接。

较佳地,所述绕绳筒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筒体前端面的前挡板和固定于所述筒体后端面的后挡板,所述前挡板与所述后挡板相对所述筒体的外周面立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逃生器通过在金属外壳的第一容置空间内设置缓降机构,将绕于缓降机构上的钢丝绳从金属外壳的上方出线,当将钢丝绳固定于高层建筑上,可使背有本实用新型的逃生器的使用者正立地从高空缓降至地面,实现快速、安全逃生。通过设置金属外壳取代现有的软质背包,可提高逃生器的结构强度,避免逃生器由于受到很大的牵扯力而发生断裂的现象,进而提高逃生器的安全性;另,本实用新型的逃生器结构简单,成本低,适用于广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逃生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逃生器的金属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逃生器的金属外壳的爆炸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逃生器的传动齿轮组设置于金属外壳上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逃生器的缓降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逃生器的缓降机构去除前挡板、后挡板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逃生器的缓降机构中前安装板分离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逃生器的缓降机构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逃生器100包括金属外壳1、背带2、缓降机构3及钢丝绳4,金属外壳1的内部具有第一容置空间11,金属外壳1的上部设有一与第一容置空间11连通的开口12,具体地,金属外壳1包括面盖14及底壳15,面盖14与底壳15可拆卸地固定连接,面盖14与底壳15围设形成该第一容置空间11,开口12设置于底壳15的上部;金属外壳1与背带2固定连接,具体地,背带2嵌有螺栓21,金属外壳1的面盖14设有螺孔13,螺栓21与螺孔13配合连接;缓降机构3位于第一容置空间11内并设置于金属外壳1的面盖14内壁上;钢丝绳4缠绕于缓降机构3上,钢丝绳4的一端从开口12穿出。更具体的如下:

结合图5至图8所示,缓降机构3包括传动齿轮组31、传动轴32、转动支架33及绕绳筒34。传动轴32枢接于金属外壳1的内壁上,传动轴32与传动齿轮组31传动连接,绕绳筒34枢接于传动轴32上,绕绳筒34的内部具有第二容置空间341,绕绳筒34的内壁形成有一圈内齿342a,内齿342a与传动齿轮组31啮合,钢丝绳4缠绕于绕绳筒34的外周上并可带动绕绳筒转动,转动支架33固定于传动轴32上并位于第二容置空间341内,转动支架33包括沿绕绳筒34的径向延伸的支撑臂331,支撑臂331上滑动套设有摩擦块332。

绕绳筒34包括筒体342、第一安装板343及第二安装板344,筒体342呈中空状并形成第二容置空间341,内齿342a设置于筒体342的内壁上,第一安装板343与筒体342固定连接,第一安装板343位于筒体342的前端,传动轴32穿设于第一安装板343上并与第一安装板343枢接,具体地,可在传动轴32上套设轴承,第一安装板343再套设于轴承的外周,从而使得绕绳筒34可相对传动轴32转动,但不以此为限;第二安装板344位于第二容置空间341内并固定于筒体342的内壁上,内齿342a形成于筒体342的后端,传动轴32穿设于第二安装板344上并与第二安装板344枢接,具体地,可在传动轴32上套设轴承,第二安装板344再套设于轴承的外周,从而使得绕绳筒34可相对传动轴32转动,但不以此为限;转动支架33位于第一安装板343与第二安装板344之间,从而可对转动支架33及摩擦块332进行保护。绕绳筒34的筒体342内壁沿周向设有一圈凸起的导轨342b,该导轨342b位于第一安装板343与第二安装板344之间。

绕绳筒34还包括固定于筒体342前端面的前挡板345和固定于筒体342后端面的后挡板346,前挡板345与后挡板346相对筒体342的外周面立起,使得绕绳筒34与前挡板345、后挡板346之间形成一个容纳钢丝绳4空间。钢丝绳4盘绕到绕绳筒34的外周面上并受到前挡板345与后挡板346的限位。当钢丝绳4被从绕绳筒34上拉出时能够凭借摩擦力带动绕绳筒34转动。

传动齿轮组31包括中心齿轮311与至少一个行星齿轮312,中心齿轮311与传动轴32固定,从而可与传动轴32同步转动;行星齿轮312枢接于金属外壳1的内壁上并分别与中心齿轮311、内齿342a啮合。具体地,行星齿轮312设有三个,三个行星齿轮312等间隔地分布于中心齿轮311之外,即每两个行星齿轮312之间的角度为60度。

转动支架33呈十字形并包括四个支撑臂331,每一支撑臂331上均设有摩擦块332,摩擦块332的末端设有与导轨342b配合的凹槽332a。摩擦块332藉由导轨342b与凹槽332a的配合实现了在绕绳筒34之内一定的定位效果,使摩擦块332在绕绕绳筒34的周向转动时不会出现轴向或其它方向上的偏摆。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转动支架33可以是其他结构并包括多于或少于四个的支撑臂331。

以下介绍本缓降机构3实现缓降的原理:当钢丝绳4带动绕绳筒34转动时,三个行星齿轮312跟随绕绳筒34转动,凭借行星齿轮312与中心齿轮311的啮合关系,行星齿轮312的转动推动中心齿轮311、传动轴32做与绕绳筒34方向相反的转动。与传动轴32固定的转动支架33也跟随传动轴32转动。转动支架33的转动将对滑动设置于其上的摩擦块332产生离心力,从而将支撑臂331上的摩擦块332向外甩出以使摩擦块332与绕绳筒34的筒体342内壁面接触(凹槽332a内壁面与导轨342b接触)。摩擦块332对绕绳筒34产生摩擦阻力,具有降低绕绳筒34转速的作用。已知离心力与转速呈正比,当绕绳筒34转速提高时转动支架33的反向转动速度也提高,因此摩擦块332受到的离心力越大,其施加于绕绳筒34的摩擦阻力也就越大,从而加强了缓降效果,有利于保持对钢丝绳4的限速作用,有效防止钢丝绳4速度过快,保障了人员安全。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逃生器100通过在金属外壳1的第一容置空间11内设置缓降机构3,将绕于缓降机构3上的钢丝绳4从金属外壳1的上方出线,当将钢丝绳4固定于高层建筑上,可使背有本实用新型的逃生器100的使用者正立地从高空缓降至地面,实现快速、安全逃生。通过设置金属外壳1取代现有的软质背包,可提高逃生器100的结构强度,避免逃生器100由于受到很大的牵扯力而发生断裂的现象,进而提高逃生器100的安全性;另,本实用新型的逃生器100结构简单,成本低,适用于广泛推广。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设计图

逃生器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53402.6

申请日:2019-01-1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564527U

授权时间:20191101

主分类号:A62B 1/10

专利分类号:A62B1/10;A62B1/18

范畴分类:16H;

申请人:拂记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拂记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陈村陈丰路15号

发明人:李炳松

第一发明人:李炳松

当前权利人:拂记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张艳美;金宏望

代理机构:44202

代理机构编号: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逃生器论文和设计-李炳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