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升降床论文和设计-洪亚华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升降床,包括床本体,床本体为中空结构,床本体内壁一端设置垫板固定件,垫板固定件中部贯穿设置定位杆,定位杆外壁套设扭力弹簧,扭力弹簧一端设置在床垫板上,床垫板端部设置在垫板固定件上,床垫板两侧设置第一穿孔,床本体两侧相对设置与第一穿孔适配的第一固定件,床本体两侧相对设置与第一固定件适配的第二穿孔,床本体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连接,第一本体内壁与垫板固定件固定连接,第一本体两侧设置通道,第一本体通道朝向第二本体一侧设置第二固定件,第一固定件与第二本体固定连接。自动升降床进行升降和伸缩,节省了床体的使用空间,且床体内可以放置杂物,增强了床体的功能性。

主设计要求

1.一种自动升降床,包括床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床本体为中空结构,所述床本体内壁一端设置垫板固定件,所述垫板固定件中部贯穿设置定位杆,所述定位杆外壁套设扭力弹簧,所述扭力弹簧一端与所述垫板固定件连接,所述扭力弹簧一端设置在床垫板上,所述床垫板端部设置在所述垫板固定件上,所述床垫板两侧设置第一穿孔,所述床本体两侧相对设置与所述第一穿孔适配的第一固定件,所述床本体两侧相对设置与所述第一固定件适配的第二穿孔,所述床本体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连接,所述第一本体内壁与所述垫板固定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本体两侧设置通道,所述第二本体两侧与所述通道适配,所述第一本体通道朝向第二本体一侧设置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第二本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穿孔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两侧,所述定位杆端部设置驱动电机,所述定位杆外壁设置推动杆,所述推动杆端部与床垫板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本体下方两侧设置气缸,所述第二本体一侧设置感应器。

设计方案

1.一种自动升降床,包括床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床本体为中空结构,所述床本体内壁一端设置垫板固定件,所述垫板固定件中部贯穿设置定位杆,所述定位杆外壁套设扭力弹簧,所述扭力弹簧一端与所述垫板固定件连接,所述扭力弹簧一端设置在床垫板上,所述床垫板端部设置在所述垫板固定件上,所述床垫板两侧设置第一穿孔,所述床本体两侧相对设置与所述第一穿孔适配的第一固定件,所述床本体两侧相对设置与所述第一固定件适配的第二穿孔,所述床本体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连接,所述第一本体内壁与所述垫板固定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本体两侧设置通道,所述第二本体两侧与所述通道适配,所述第一本体通道朝向第二本体一侧设置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第二本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穿孔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两侧,所述定位杆端部设置驱动电机,所述定位杆外壁设置推动杆,所述推动杆端部与床垫板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本体下方两侧设置气缸,所述第二本体一侧设置感应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升降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直线马达和电源,所述直线马达与所述电源电连接,所述直线马达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穿孔内部,所述直线马达与所述第二本体固定连接,所述直线马达端部穿过所述第二穿孔,所述电源设置在所述直线马达上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升降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固定杆,所述固定杆设置在所述第二穿孔内,所述固定杆外壁设置外螺纹,所述第一穿孔内壁设置与所述固定杆适配的内螺纹。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自动升降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床本体包括阻挡件,所述阻挡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上方,两个所述阻挡件相对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升降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垫板固定件上设置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床垫板朝向垫板固定件一侧设置与所述第一凹槽适配的第一凸起,所述扭力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内部,所述第二凹槽设置在所述垫板固定件中部,所述第一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一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升降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朝向所述床垫板一侧设置固定板,所述扭力弹簧一端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上,所述床垫板一侧设置第三凹槽,所述扭力弹簧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三凹槽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升降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外壁两侧设置滚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动升降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上方设置靠背,所述阻挡件设置在所述靠背两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动升降床,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件包括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一端与所述靠背固定连接。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家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升降床。

背景技术

市面现有的床通常以木材、不锈钢等金属为材料,且床体大多没有升降功能,使得其占用的空间较大,市面上现有的升降床体,结构通过较为复杂,且整体结构不够稳定,难以满足大众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在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升降床。

一种自动升降床,包括床本体,所述床本体为中空结构,所述床本体内壁一端设置垫板固定件,所述垫板固定件中部贯穿设置定位杆,所述定位杆外壁套设扭力弹簧,所述扭力弹簧一端与所述垫板固定件连接,所述扭力弹簧一端设置在床垫板上,所述床垫板端部设置在所述垫板固定件上,所述床垫板两侧设置第一穿孔,所述床本体两侧相对设置与所述第一穿孔适配的第一固定件,所述床本体两侧相对设置与所述第一固定件适配的第二穿孔,所述床本体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连接,所述第一本体内壁与所述垫板固定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本体两侧设置通道,所述第二本体两侧与所述通道适配,所述第一本体通道朝向第二本体一侧设置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第二本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穿孔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两侧,所述定位杆端部设置驱动电机,所述定位杆外壁设置推动杆,所述推动杆端部与床垫板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本体下方两侧设置气缸,所述第二本体一侧设置感应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直线马达和电源,所述直线马达与所述电源电连接,所述直线马达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穿孔内部,所述直线马达与所述第二本体固定连接,所述直线马达端部穿过所述第二穿孔,所述电源设置在所述直线马达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固定杆,所述固定杆设置在所述第二穿孔内,所述固定杆外壁设置外螺纹,所述第一穿孔内壁设置与所述固定杆适配的内螺纹。

进一步的,所述床本体包括阻挡件,所述阻挡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上方,两个所述阻挡件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本体下方两侧设置气缸,所述第二本体一侧设置感应器。

进一步的,所述垫板固定件上设置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床垫板朝向垫板固定件一侧设置与所述第一凹槽适配的第一凸起,所述扭力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内部,所述第二凹槽设置在所述垫板固定件中部,所述第一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凹槽朝向所述床垫板一侧设置固定板,所述扭力弹簧一端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上,所述床垫板一侧设置第三凹槽,所述扭力弹簧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三凹槽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本体外壁两侧设置滚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本体上方设置靠背,所述阻挡件设置在所述靠背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阻挡件包括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一端与所述靠背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该自动升降床,结构简单,可以进行升降和伸缩,节省了床体的使用空间,且床体内可以放置杂物,增强了床体的功能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自动升降床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自动升降床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自动升降床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三;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安自动升降床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四。

图中:1-垫板固定件;2-定位杆;3-扭力弹簧;4-第一本体;5-第二本体;6-直线马达;7-电源;8-第二穿孔;9-靠板;10-阻挡件;11-第二凹槽;12-固定板;13-滚轮;14-床垫板;15-驱动电机;16-推动杆;17-感应器;18-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自动升降床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一;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自动升降床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二;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自动升降床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三;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安自动升降床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四。自动升降床,通过设置可以旋转的床垫板14和可以伸缩的床本体,使得整个床可以进行形态的变化,从而节省了空间,且因为扭力弹簧3自身造价较低和可以方便带动物体旋转的性质,使得该自动升降床造价更低也更易于推广,且床垫板进行旋转时,床垫板一侧的空间也可以放置杂物,使得自动升降床具有更多的功能。具体的,该自动升降床包括床本体,床本体为中空结构,空腔由四周的4个隔板组成,每块隔板的高度相同,且截面为矩形结构,在床本体的床头一侧的内壁处设置垫板固定件1,该垫板固定件下端与地面接触,垫板固定件朝向床头一端通过螺栓与床本体固定连接,床本体的两侧面与床本体的内壁两侧相接触,通过螺栓与床本体固定连接,床本体的主体材料为木质材料,具有一定的重量,整个结构稳定,在垫板固定件的上部横向的贯穿设置一根定位杆2,定位杆为圆柱体结构,具体的可以为金属材料,且在垫板固定件的上部设置与定位杆适配的定位圆孔,定位杆固定横向放置在定位圆孔中,在定位杆的中部的外部套设扭力弹簧,扭力弹簧成本较低,且通过扭力弹簧来带动物体旋转时,结构非常稳定,扭力弹簧的一端固定设置在垫板固定件上,另一端与床垫板连接,床垫板设置在床本体中空结构的内部,床垫板可以用于放置床垫,床垫板的两侧与床本体内部两侧相接触,床垫板的下端通过扭力弹簧与垫板固定件连接,从而使得床垫板朝向床头一端与床本体固定连接,在床垫板远离床头的方向设置两个第一穿孔,第一穿孔设置在床垫板的两侧,在床本体的两侧与床垫板的第一穿孔相对的位置设置第一固定件,通过第一固定件使得床垫板的尾端可以与床本体固定连接,当将第一固定件与床垫板进行分离时,床垫板的尾端与床本体分离,在扭力弹簧的作用下使得床垫板的尾端向上方运动,使得床本体的内部中空空间露出来,方便使用者放置杂物,且在扭力弹簧的作用的,当需要将床垫板恢复原状时,只需要将床垫板往下方进行按压,用第一固定件将床垫板和床本体的尾端进行固定,床垫板即可恢复到原状,可以将床进行正常的使用,扭力弹簧具有结构稳定,造价低的优势,床垫板的尾端在进行上下的运动时,十分的方便的就可以进行,在床本体的两侧相对设置两个第二穿孔8,第二穿孔与第一穿孔和第一固定件适配,第一固定件穿过第二穿孔和第一穿孔即可将床垫板与床本体固定连接,其中,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的截面均为圆形,床本体包括位于床头方向的第一本体4和位于床尾方向的第二本体5,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连接,且第一本体的两侧与垫板固定件的两侧固定连接,第一本体的两侧设置中空状的通道,第二本体与第一本体相对的两侧的形状与第一本体的通道适配,通过该通道使得第二本体可以在第一本体内部进行伸缩移动,当床垫板的尾端与床本体分离时,床垫板的尾端朝上方运动,此时第二本体可以进行移动,当第二本体朝向第一本体方向运动时,第二本体进行第一本体的通道中,从而缩小了该自动升降床的占地面积,当自动升降床设置在空间较小的房间时,当不许使用到自动升降床进行休息时,只需要将自动升降床的床垫板尾端与床本体的尾端进行分离,利用扭力弹簧的作用,使得床垫板的尾端向上运动,此时,再将第二本体往第一本体方向进行移动,进而缩小了自动升降床的占地空间,从而增大了房间的空间利用率,利用扭力弹簧的特点使得自动升降床操作起来十分的方便,在第一本体的通道朝向第二本体一侧设置第二固定件,第二固定件的作用在于,当第二本体移动到固定的地方时,通过第二固定件贯穿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即可使得二者的位置固定,使得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可以保持住自然的床体使用状态以及正常的压缩状态,从而达到节省空间的目的,第二固定件可以采用螺钉螺母的方式,在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两侧设置与螺钉适配的孔,当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孔对应在一个平面时,使用螺钉螺母即可将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位置进行固定,具体的,第一固定件设置在床本体的尾端,所以第一固定件位于第二本体上,且用于与第一固定件结合的第二穿孔同样设置在第二本体的两侧,且垫板固定件的上方可设置一个护罩板对其进行保护。在第二本体的两侧的下方设置两个气缸18,在第二本体的侧板上设置一个感应器,感应器为市面现有的红外感应器,当感应器感应到床垫板向上运动时,与气缸连接的控制器接收到信息,控制器可以设置在第二本体的侧边上或者是设置在气缸远离第二本体的一端,从而控制气缸推动第二本体向第一本体方向运动,从而实现自动的缩小床体的占地面积。在定位杆的端部设置一个驱动电机15,定位杆与驱动电机的转子固定连接,当驱动电机启动时,驱动电机的转子可以带动定位杆进行转动,在定位杆的两端设置两根推动杆16,推动杆与定位杆固定设置,推动杆一端与定位杆固定连接,推动杆另一端设置在床垫板的下方且二者固定连接,当驱动电机的转子带动定位杆转动时,推动杆会随着定位杆进行转动,此时,两根驱动杆对扭力弹簧起到辅助作用,使床垫板端部向上运动,驱动电机与感应器17电连接,当感应器感应到床垫板向上运动时,电机会辅助扭力弹簧将床垫板往上推动,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的稳定,驱动电机内配备驱动电源。

第一固定件包括直线马达6和电源7,直线马达为市面现有的转子可以进行直线伸缩运动的直线马达,电源与直线马达电连接,电源设置在直线马达的上方对直线马达提供电能,使得直线马达的转子可以在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中进行直线的伸缩运动,直线马达与第二本体的外侧固定连接,直线马达的转子端部设置在第二穿孔的内部,当直线马达转子的端部进行直线的伸缩运动时,直线马达转子的端部进行到第一穿孔的内部时,即可将床垫板的尾端与床本体的尾端进行固定连接,从而使得自动升降床处于一个正常的使用状态,当直线马达的转子不穿过第一穿孔内部时,床垫板的尾端没有与床本体的尾端固定连接,由于扭力弹簧的作用力,使得床垫板朝上运动,使得床本体的中空部位露出来,从而方便使用者放置杂物,增强自动升降床的功能性。

在床本体的上部设置有阻挡件10,阻挡件的作用在于当床垫板在扭力弹簧的作用下,朝向上方进行旋转时,通过阻挡件可以将床垫板的运动进行阻挡,使得床垫板可以保持稳定,方便使用者的正常使用,具体的,阻挡件位于床本体的床头方向的上方,具体的位于床本体床头方向的靠板9的两侧位置,当扭力弹簧向上运动时,床垫板与阻挡件接触时,床垫板保持稳定状态,阻挡件与靠板垂直设置,且具有一定的厚度,从而起到防止使用者被误伤的情况。

在垫板固定件朝向床头的一侧设置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11,床垫板朝向床头方向设置与第一凹槽适配的第一凸起,且定位杆贯穿穿过第一凸起,扭力弹簧设置在第二凹槽的内部,方便扭力弹簧和定位杆的设置,其中第二凹槽设置在垫板固定件的中部,扭力弹簧位于垫板固定件中部,扭力弹簧设置在定位杆的中部,这样的设置使得扭力弹簧可以稳定的带动床垫板进行转动,第一凹槽的个数为两个,且相对设置在第二凹槽的两侧,两个第一凸起设置在第一凹槽的内部,使得垫板固定件与床垫板的结构更加的稳定。

第二凹槽朝向床垫本的一次设置一个固定板12,扭力弹簧的端部可以稳定设置在该固定板上,固定板竖直设置在第二凹槽的内部,与垫板固定件的材质相同,可以为塑料或者木质等材料,且床本体和垫板固定件均具有一定的重力,使得整个自动升降床可以保持稳定,防止扭力弹簧在带动床垫板和上面的床垫转动时,带动床本体和垫板固定件移动,在床垫板的下部设置第三凹槽,扭力弹簧的另一端的端部设置在床垫板的第三凹槽内部,使得扭力弹簧可以保持稳定。

第二本体的外壁的两侧可以设置两个滚轮13,两个滚轮可以带动第二本体进行移动,使得第二本体可以快速在第一本体中进行伸缩,使用起来更加的高效和方便,具体的,在第一本体的中空内部的端部可以设置两侧小滚轮,在第二本体的下部可以设置与小滚轮适配的滑道,小滚轮与滑道结合后可以使得第二本体更加快速方便的在第一本体中进行移动,提高自动升降床的使用效率。

第一本体上方设置靠背,靠背为现有的床体常有的结构,可以方便使用者进行倚靠,阻挡件可以设置在靠背上,对床垫板的运动进行限制。

阻挡件朝向靠背的方向可以设置第二弹簧,第二弹簧一端与靠背固定连接,当阻挡件与床垫板接触时,第二弹簧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保证自动升降床整体结构的稳定,保证自动升降床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2

图1-3所示,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自动升降床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一;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自动升降床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二;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自动升降床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三。自动升降床,通过设置可以旋转的床垫板14和可以伸缩的床本体,使得整个床可以进行形态的变化,从而节省了空间,且因为扭力弹簧3自身造价较低和可以方便带动物体旋转的性质,使得该自动升降床造价更低也更易于推广,且床垫板进行旋转时,床垫板一侧的空间也可以放置杂物,使得自动升降床具有更多的功能。具体的,该自动升降床包括床本体,床本体为中空结构,空腔由四周的4个隔板组成,每块隔板的高度相同,且截面为矩形结构,在床本体的床头一侧的内壁处设置垫板固定件1,该垫板固定件下端与地面接触,垫板固定件朝向床头一端通过螺栓与床本体固定连接,床本体的两侧面与床本体的内壁两侧相接触,通过螺栓与床本体固定连接,床本体的主体材料为木质材料,具有一定的重量,整个结构稳定,在垫板固定件的上部横向的贯穿设置一根定位杆2,定位杆为圆柱体结构,具体的可以为金属材料,且在垫板固定件的上部设置与定位杆适配的定位圆孔,定位杆固定横向放置在定位圆孔中,在定位杆的中部的外部套设扭力弹簧,扭力弹簧成本较低,且通过扭力弹簧来带动物体旋转时,结构非常稳定,扭力弹簧的一端固定设置在垫板固定件上,另一端与床垫板连接,床垫板设置在床本体中空结构的内部,床垫板可以用于放置床垫,床垫板的两侧与床本体内部两侧相接触,床垫板的下端通过扭力弹簧与垫板固定件连接,从而使得床垫板朝向床头一端与床本体固定连接,在床垫板远离床头的方向设置两个第一穿孔,第一穿孔设置在床垫板的两侧,在床本体的两侧与床垫板的第一穿孔相对的位置设置第一固定件,通过第一固定件使得床垫板的尾端可以与床本体固定连接,当将第一固定件与床垫板进行分离时,床垫板的尾端与床本体分离,在扭力弹簧的作用下使得床垫板的尾端向上方运动,使得床本体的内部中空空间露出来,方便使用者放置杂物,且在扭力弹簧的作用的,当需要将床垫板恢复原状时,只需要将床垫板往下方进行按压,用第一固定件将床垫板和床本体的尾端进行固定,床垫板即可恢复到原状,可以将床进行正常的使用,扭力弹簧具有结构稳定,造价低的优势,床垫板的尾端在进行上下的运动时,十分的方便的就可以进行,在床本体的两侧相对设置两个第二穿孔8,第二穿孔与第一穿孔和第一固定件适配,第一固定件穿过第二穿孔和第一穿孔即可将床垫板与床本体固定连接,其中,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的截面均为圆形,床本体包括位于床头方向的第一本体4和位于床尾方向的第二本体5,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连接,且第一本体的两侧与垫板固定件的两侧固定连接,第一本体的两侧设置中空状的通道,第二本体与第一本体相对的两侧的形状与第一本体的通道适配,通过该通道使得第二本体可以在第一本体内部进行伸缩移动,当床垫板的尾端与床本体分离时,床垫板的尾端朝上方运动,此时第二本体可以进行移动,当第二本体朝向第一本体方向运动时,第二本体进行第一本体的通道中,从而缩小了该自动升降床的占地面积,当自动升降床设置在空间较小的房间时,当不许使用到自动升降床进行休息时,只需要将自动升降床的床垫板尾端与床本体的尾端进行分离,利用扭力弹簧的作用,使得床垫板的尾端向上运动,此时,再将第二本体往第一本体方向进行移动,进而缩小了自动升降床的占地空间,从而增大了房间的空间利用率,利用扭力弹簧的特点使得自动升降床操作起来十分的方便,在第一本体的通道朝向第二本体一侧设置第二固定件,第二固定件的作用在于,当第二本体移动到固定的地方时,通过第二固定件贯穿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即可使得二者的位置固定,使得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可以保持住自然的床体使用状态以及正常的压缩状态,从而达到节省空间的目的,第二固定件可以采用螺钉螺母的方式,在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两侧设置与螺钉适配的孔,当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孔对应在一个平面时,使用螺钉螺母即可将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位置进行固定,具体的,第一固定件设置在床本体的尾端,所以第一固定件位于第二本体上,且用于与第一固定件结合的第二穿孔同样设置在第二本体的两侧,且垫板固定件的上方可设置一个护罩板对其进行保护。在第二本体的两侧的下方设置两个气缸18,在第二本体的侧板上设置一个感应器,感应器为市面现有的红外感应器,当感应器感应到床垫板向上运动时,与气缸连接的控制器接收到信息,从而控制气缸推动第二本体向第一本体方向运动,从而实现自动的缩小床体的占地面积,控制器可以设置在第二本体的侧边上或者是设置在气缸远离第二本体的一端,在定位杆的端部设置一个驱动电机15,定位杆与驱动电机的转子固定连接,当驱动电机启动时,驱动电机的转子可以带动定位杆进行转动,在定位杆的两端设置两根推动杆16,推动杆与定位杆固定设置,推动杆一端与定位杆固定连接,推动杆另一端设置在床垫板的下方且二者固定连接,当驱动电机的转子带动定位杆转动时,推动杆会随着定位杆进行转动,此时,两根驱动杆对扭力弹簧起到辅助作用,使床垫板端部向上运动,驱动电机与感应器17电连接,当感应器感应到床垫板向上运动时,电机会辅助扭力弹簧将床垫板往上推动,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的稳定,驱动电机内配备驱动电源。

第一固定件包括固定杆,固定杆为圆柱体结构,固定杆可以在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中进行直线的伸缩运动,定位杆可拆卸的设置在第二本体的外侧,定位杆的端部设置在第二穿孔的内部,定位杆类似螺钉结构,当固定杆进行直线的伸缩运动时,固定杆外壁设置外螺纹,第一穿孔内壁设置与固定杆适配的内螺纹,固定杆端部进行到第一穿孔的内部时,即可将床垫板的尾端与床本体的尾端进行固定连接,从而使得自动升降床处于一个正常的使用状态,当固定杆第一穿孔内部时,床垫板的尾端没有与床本体的尾端固定连接,由于扭力弹簧的作用力,使得床垫板朝上运动,使得床本体的中空部位露出来,从而方便使用者放置杂物,增强自动升降床的功能性。

在床本体的上部设置有阻挡件,阻挡件的作用在于当床垫板在扭力弹簧的作用下,朝向上方进行旋转时,通过阻挡件可以将床垫板的运动进行阻挡,使得床垫板可以保持稳定,方便使用者的正常使用,具体的,阻挡件位于床本体的床头方向的上方,具体的位于床本体床头方向的靠板的两侧位置,当扭力弹簧向上运动时,床垫板与阻挡件接触时,床垫板保持稳定状态,阻挡件与靠板垂直设置,且具有一定的厚度,从而起到防止使用者被误伤的情况。

在垫板固定件朝向床头的一侧设置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床垫板朝向床头方向设置与第一凹槽适配的第一凸起,且定位杆贯穿穿过第一凸起,扭力弹簧设置在第二凹槽的内部,方便扭力弹簧和定位杆的设置,其中第二凹槽设置在垫板固定件的中部,扭力弹簧位于垫板固定件中部,扭力弹簧设置在定位杆的中部,这样的设置使得扭力弹簧可以稳定的带动床垫板进行转动,第一凹槽的个数为两个,且相对设置在第二凹槽的两侧,两个第一凸起设置在第一凹槽的内部,使得垫板固定件与床垫板的结构更加的稳定。

第二凹槽朝向床垫本的一次设置一个固定板,扭力弹簧的端部可以稳定设置在该固定板上,固定板竖直设置在第二凹槽的内部,与垫板固定件的材质相同,可以为塑料或者木质等材料,且床本体和垫板固定件均具有一定的重力,使得整个自动升降床可以保持稳定,防止扭力弹簧在带动床垫板和上面的床垫转动时,带动床本体和垫板固定件移动,在床垫板的下部设置第三凹槽,扭力弹簧的另一端的端部设置在床垫板的第三凹槽内部,使得扭力弹簧可以保持稳定。

第二本体的外壁的两侧可以设置两个滚轮,两个滚轮可以带动第二本体进行移动,使得第二本体可以快速在第一本体中进行伸缩,使用起来更加的高效和方便,具体的,在第一本体的中空内部的端部可以设置两侧小滚轮,在第二本体的下部可以设置与小滚轮适配的滑道,小滚轮与滑道结合后可以使得第二本体更加快速方便的在第一本体中进行移动,提高自动升降床的使用效率。

第一本体上方设置靠背,靠背为现有的床体常有的结构,可以方便使用者进行倚靠,阻挡件可以设置在靠背上,对床垫板的运动进行限制。

阻挡件朝向靠背的方向可以设置第二弹簧,第二弹簧一端与靠背固定连接,当阻挡件与床垫板接触时,第二弹簧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保证自动升降床整体结构的稳定,保证自动升降床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可选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界定范围内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一种自动升降床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98673.3

申请日:2019-01-2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547564U

授权时间:20191029

主分类号:A47C 19/04

专利分类号:A47C19/04

范畴分类:15C;

申请人:洪亚华

第一申请人:洪亚华

申请人地址:517400 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紫城镇通惠居委会新紫路70号

发明人:洪亚华

第一发明人:洪亚华

当前权利人:洪亚华

代理人:李想

代理机构:51224

代理机构编号:成都顶峰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一种自动升降床论文和设计-洪亚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