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控制合成论文_焦丽颖

导读:本文包含了结构控制合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结构,阴离子,性气,氧化钼,活性氧,吡咯,金属。

结构控制合成论文文献综述

焦丽颖[1](2016)在《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二维原子晶体的结构控制合成与物性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MDCS)具有丰富的元素组成与材料特性,在纳电子器件领域及新型光电器件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我们围绕着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的结构控制合成与物性调控开展了系列工作:建立了多种气相合成方法实现了Mo S2、WS2、WSe2、Mo Te2等多种TMDCs材料及异质结构的控制合成方法,实现了材料的无损转移;通过调制二维TMDCs原子晶体层间耦合作用、尺寸与边缘结构以及引入形变等调控了材料的能带结构及电学、磁学等特性,进而构建了基于半导体性二维TMDCs的高性能场效应器件。(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论坛二:新型前沿交叉化学论坛》期刊2016-07-03)

王金龙,岳鲁丹,郑秀文[2](2016)在《FePt-Au异质结构控制合成及其作为诊疗探针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制备了一种有发展潜力的、能够实现多模态成像和选择性诱导癌细胞凋亡的FePt-Au-DMSA/PEG-tlyp-1-FITC纳米复合材料。所得到的FePt-Au-DMSA/PEG-tlyp-1-FITC纳米复合材料集FePt和Au NPs两方面的优势于一体,FePt是磁共振成像的一种优秀的T2对比剂,同时它能够在癌细胞内催化产生活性氧~([1])从而诱导其凋亡;而Au NPs是一种新型的CT成像对比剂,同时它在近红外的吸收特性令其可以作为一种出色的光热治疗试剂。Tlyp-1-FITC是一种集靶向、荧光功能于一体的穿膜肽,其与FePt-Au-DMSA/PEG-COOH的偶联实现了FePt-Au-DMSA/PEG-tlyp-1-FITC纳米复合材料的靶向与荧光功能。我们所制备的FePt-Au-DMSA/PEG-tlyp-1-FITC纳米复合材料同时具备了靶向、多模态成像和治疗的功能,表明其在癌症光-化学疗法方面的巨大潜在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分会:生物分析和生物传感》期刊2016-07-01)

朱永龙[3](2015)在《Ru/AC氨合成催化剂的结构控制及其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钌系氨合成催化剂以其低温低压高活性的特点被认为是第二代氨合成催化剂,为了进一步提高催化剂的性价比和增强催化剂的稳定性,本文以活性炭为载体,碱金属和碱土金属为助剂,制备了一系列Ru/AC氨合成催化剂,利用氮气物理吸附、H2-TPR、H2-TPD、N2-TPD、MS、气相色谱、TEM等表征手段,对载体和催化剂的各项性能进行表征,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对催化剂的氨合成活性和甲烷化的程度进行了测试。考察了氨处理对于载体和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研究了助剂Sr对于Ru/AC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本工作还研究了活性炭载体经过第一次高温石墨化处理、氧化扩孔处理之后,进行第二次高温热处理步骤(氩气气氛下,800℃~1600℃,以下简称二次高温热处理)对催化剂的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氨气气氛下处理活性炭,可以优化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最佳的处理温度是1100 ℃,合适的处理时间为2h。氨气气氛下,在以HN03和K2CO3为活化剂对活性炭进行改性时,可以大幅度提高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中孔率,经过1100℃处理后,比表面积分别达1850 m2/g、1530m2/g。以氨气气氛下高温处理的载体制备的催化剂Ru/AC氨合成催化剂,不同的处理温度对催化剂性能产生较大影响,且700 ℃~900 ℃处理的载体负载的催化剂的稳定性更好。在Ba-Ru/AC和Ba-K-Ru/AC催化剂中,助剂Sr的添加,可以增强催化剂的抗甲烷能力,且催化剂稳定性和活性更好。这主要是由于Sr的添加,使得Ba助剂和Ru粒子的分布更加均匀,具有更高的活性;同时由于Sr的添加,使结构助剂Ba更加稳定,从而使催化剂具有更好的稳定性。二次高温热处理的温度对载体的氧含量产生影响,随处理温度的升高,载体氧含量降低。当二次高温热处理温度为1600 ℃时,对载体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有较大的影响。对K-Ru/AC系列催化剂,过高的处理温度对其活性和稳定性均产生不利的影响,载体最适的二次高温处理温度为800 ℃。对Ba-Ru/AC系列催化剂,随处理温度的升高,催化剂的初活性逐渐降低。而二次高温热处理温度对催化剂的稳定性的影响较小,不同温度处理的催化剂在耐热过程中均保持较好的热稳定性,Ba-Ru/AC系列催化剂可以不用对载体进行二次高温热处理。对K-Ba-Ru/AC系列催化剂,二次高温热处理的温度对催化剂的初活性产生影响,随处理温度的升高,催化剂的初活性降低。二次高温热处理温度对催化剂的稳定性影响不大,催化剂在耐热过程中活性逐渐下降,但随二次高温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催化剂活性下降的幅度减小。(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期刊2015-06-01)

孙瑞[4](2015)在《石墨烯复合气凝胶的结构控制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凝胶是具有超低密度、大孔隙率和高比表面积的高度多孔型固体材料。石墨烯气凝胶不仅具有传统气凝胶材料的高比表面积、低密度等特点,还表现出石墨烯特有的高导电等特性,在能量存储与转换、催化、环境清洁及传感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研究了石墨烯复合气凝胶的可控合成及性能。以Hummers方法制备得到的氧化石墨烯为原料,通过自发组装、相转移及有机-无机氮源共掺杂调控石墨烯复合水/气凝胶的叁维结构及组成,并对这些复合气凝胶材料的微观结构及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内容包括:通过氧化石墨烯与吡咯单体之间的自发组装,无需添加其他氧化剂和还原剂、室温下成功制备出石墨烯-聚吡咯(r GO-PPy)复合水凝胶,并进一步超临界二氧化碳干燥得到r GO-PPy复合气凝胶。利用FT-IR、Raman、XPS以及XRD等测试手段对凝胶形成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该自发组装是基于氧化石墨烯与吡咯单体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SEM、TEM等微观测试及氮气吸脱附测试表明r GO-PPy复合气凝胶中的PPy以纳米颗粒的形式粘附于石墨烯片层上,因而复合气凝胶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另外,PPy在r GO-PPy气凝胶中也充当着“交联剂”,从而导致r GO-PPy复合气凝胶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储能模量高达12 MPa。该石墨烯-聚吡咯气凝胶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时,表现出较高的比电容(0.5 A/g电流密度下比电容为304 F/g)。以氧化石墨烯作为表面活性剂,得到了一系列氧化石墨烯稳定的低维纳米材料水性分散液,再经过还原、超临界二氧化碳干燥等步骤获得一系列石墨烯与低维纳米材料的复合水凝胶/气凝胶。其中,低维纳米材料包括零维的聚吡咯纳米颗粒、一维的银纳米线、一维的氧化钨纳米线以及二维的二硫化钼纳米片。通过UV-Vis、Micro-IR以及Zeta电位等测试手段证明了相转移过程;利用SEM、TEM及氮气吸脱附测试研究了复合气凝胶的微观形貌及孔洞结构;最后,通过石墨烯-银纳米线复合气凝胶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实现了对罗丹明B探针分子的痕量检测,其检测极限可低至1.0×10-8 mol/L,并具有良好的重复性。以乙醇胺为有机氮源、氨气为无机氮源,采用有机-无机氮源共掺杂法制备出氮掺杂石墨烯气凝胶(N-G-NH3),考察了获得的N-G-NH3气凝胶的物理化学性能,并与以乙醇胺-石墨烯气凝胶在氮气条件下退火得到的N-G-N2气凝胶的相关性能作为对比。SEM和氮气吸脱附测试结果表明,N-G-NH3气凝胶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等特点;利用EDX、XPS等测试技术对气凝胶中氮元素的含量及存在形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有机-无机氮源共掺杂法不仅显着提升了总氮含量,而且可对气凝胶中不同形式的氮进行调控。导电性能测试表明,N-G-NH3气凝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154.2S/m),高于N-G-N2导电率(143.1 S/m)。以N-G-NH3气凝胶修饰电极,电化学检测对苯二酚的检测极限为5.61×10-6 mol/L(S/N=3),线性范围在1.0×10-5 mol/L~8.5×10-4mol/L之间。(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5-05-01)

祁晴晴[5](2015)在《氧化钼微结构控制合成及气敏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Mo O3是禁带宽度为3.3 e V的n型半导体氧化物,近年来因其对易燃易爆有毒气体优良的气敏性能而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Mo O3常见物相有正交相(α-Mo O3)、六方相(h-Mo O3)和单斜相(β-Mo O3)叁种,其中正交相是热力学稳定相,六方相与单斜相是热力学介稳相。本文利用条件温和的水浴法和水热法,在不添加表面活性剂的条件下,合成了h-Mo O3和α-Mo O3微结构,并研究了其气敏性能。利用条件温和的溶液法,以浓硝酸酸化的钼酸铵饱和溶液为初始反应物,通过改变反应介质的水醇比和反应时间,65oC水浴下制备出不同形貌的h-Mo O米棒。利用所制备的h-Mo O3微米棒作为基体制备烧结型气敏传感器件,340oC的工作温度下对不同浓度的叁甲胺气体进行气敏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水醇比为15:15、反应时间为30 min时制备的样品气敏性能最好,器件对500 ppm的叁甲胺气体测量灵敏度可达95.2,响应时间和恢复时间分别为10 s和7 s。尤其是,在这种反应条件下制备的h-Mo O3对低浓度的叁甲胺有着良好的气敏性,当叁甲胺气体浓度为1 ppm时,其灵敏度仍可达2.61。这种良好的气敏性能可能是由于反应介质中无水乙醇的加入,使得到的h-Mo O3六棱柱表面出现层片状结构;且反应时间适中,所得到的h-Mo O3尺寸适中,因而使得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从而有利于还原性气体的表面反应过程。利用低温水浴法,对酸化若干天的钼酸铵饱和溶液进行处理,通过研究改变酸化天数和反应时间,在95oC下制备了不同形貌的h-Mo O米花球。利用所得到的h-Mo O3微米花球制备烧结型气敏传感器件,340oC工作温度下对不同浓度的叁甲胺气体做了气敏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酸化时间为40天、反应时间30 min时制备的样品气敏性能最佳,对500 ppm叁甲胺灵敏度可达到272,较前述h-Mo O3微米棒提高了2.85倍,响应和恢复时间分别为8 s和7 s,在低浓度1 ppm下,其灵敏度能够达到4.44。h-Mo O3微米花球较h-Mo O3微米棒气敏性有了较大的提升,可能是由于酸化一段时间后的钼酸铵饱和溶液在水浴反应的过程中生成的微米棒自组装成微米花球,从而大大提高其比表面积,且增加了(001)面的比例,改善了其气敏性能。将市售Mo O3溶于33%的双氧水中,并在硝酸的作用下170oC水热反应,得到了α-Mo O3纳米带。为进一步提升其气敏性能,采用简单的液相法在其表面进行修饰,制备了p-Cu O/n-Mo O3异质结纳米带。对制备出的样品进行气敏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Cu O与α-Mo O3理论摩尔比为0.5:1时气敏性最佳,300oC工作温度下对500 ppm叁甲胺灵敏度可达到84.2,是单纯a-Mo O3纳米带的3.89倍,其响应恢复时间分别为12 s和15 s。低浓度1 ppm下,其灵敏度可达到4.32。这主要是因为在p-Cu O纳米颗粒与n-Mo O3纳米带之间形成的p-n结,在界面形成较厚的耗尽层,因此气敏性能得到了明显提升。(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5-03-01)

赵帅[6](2014)在《阴离子聚异戊二烯微观结构控制及嵌段共聚物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首先采用阴离子聚合体系合成聚异戊二烯,主要考察了叁异丁基铝、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叁苯基磷以及双四氢糠丙烷等结构调节剂和四氢呋喃组成的二元复合调节体系对异戊二烯聚合规律的影响。并采用双四氢糠丙烷/四氢呋喃二元调节体系作为调节剂制备了苯乙烯-异戊二烯嵌段共聚物以及苯乙烯-丁二烯-异戊二烯嵌段共聚物,研究了它们选择加氢后产物的性能。研究表明,叁异丁基铝等结构调节剂和四氢呋喃组成的二元调节体系比纯四氢呋喃调节体系所得的1,4-结构聚异戊二烯含量高;叁异丁基铝的加入对反应有阻滞作用,叁苯基膦和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在所研究的加入量范围内也会使得异戊二烯聚合反应速率降低;采用双四氢糠丙烷/四氢呋喃调节体系进行的异戊二烯聚合,反应活性高,3,4-结构可以控制在12%以下,该调节体系最具有工业应用优势。以环己烷为溶剂,采用叁段或者两段加料法,双四氢糠丙烷和丁基锂的摩尔比为DTHFP/Li=0.25, THF和丁基锂摩尔比为THF/Li=4.2,合成了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丁二烯-异戊二烯嵌段共聚物及其选择加氢产品SEP、EPEBS,对SEP不EPEBS的性能进行比较后,发现软段中含有两种聚合物单元的EPEBS更适合作为增稠剂用胶凝剂。(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4-06-04)

陈赓[7](2013)在《基于Ru/AC、Co/AC氨合成催化剂的结构控制及其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钌系氨合成催化剂是公认的第二代氨合成催化剂,其低温低压高活性的特点被认为是合成氨工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为了进一步提高钌催化剂的性价比和稳定性,本论文以石墨化活性炭为载体,对钌催化剂的载体、钌前驱体、制备方法等进一步改进,首次将自制水溶性无氯钌络合物作为钌系氨合成催化剂前驱体,通过共浸渍法制备Ru/AC氨合成催化剂,制备性价比更高、热稳定性更为优异的钌催化剂。并利用CO化学吸附,H2-TPR, H2-TPD, N2-TPD, N2物理吸附,MS, FT-IR, XPS,气相色谱等一系列表征手段,考察了不同Ru的前驱体结构以及其对Ru/AC氨合成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研究了不同的助剂种类、含量以及配比对Ru/AC氨合成催化剂的活性以及稳定性的影响。本论文还研究了柠檬酸作为螯合剂对Co的分散度以及催化性能的影响。本论文取得了以下有意义的成果:K2RuO4与多羟基有机化合物反应得到无氯水溶性前驱体,采用共浸渍法制备的Ru/AC氨合成催化剂。研究发现,与其他前驱体相比,水溶性无氯前驱体的应用不但保证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还简化了制备工艺、缩短了制备时间、降低了制备成本。以多羟基有机化合物为配体制备水溶性无氯前驱体,以此制备氨合成催化剂,此前未见文献报道,其可望成为钌催化剂制备中的新前驱体。不同的Ru络合物的配体,配体分子量大小,溶解性均会影响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由分子量较小、水溶性好的配体合成的钌络合物前驱体制得的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氨合成活性。研究了不同的Ru含量和Ba助剂含量对共浸渍法制备Ru/AC氨合成催化剂性能的影响。不同Ru含量的催化剂,以8 wt%的Ba和16 wt%的KOH作为助剂制得的K-Ba-Ru/AC催化剂的氨合成活性最高,但钡含量为10 wt%的催化剂兼具高的氨合成活性和稳定性。钌系氨合成催化剂的稳定性研究发现:铝、碱土金属和稀土金属等的掺杂对Ru/AC氨合成催化剂的活性和热稳定性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特别是镧的适量掺杂,既不影响催化剂氨合成活性,又与Ba助剂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有效地减缓了催化剂的甲烷化反应,延长了催化剂的使用寿命。研究柠檬酸对Ba-Co/AC氨合成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发现:当柠檬酸负载量为12 wt%,催化剂的活性达到最高。与没有添加柠檬酸的对比,催化剂活性提高的最主要原因是活性金属钴分散度的大幅度提高。(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期刊2013-06-01)

吴优,赵鑫,赵莹,刘守新[8](2013)在《多阶有序多孔炭的软模板法合成与结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阶有序多孔炭材料综合了多种多孔炭材料的结构优点,在催化、吸附、储能、电化学等方面具有潜在的重要应用。多阶有序多孔炭材料的合成方法很多,到目前为止,模板法是控制孔结构和调节尺寸的最有效方法。在模板法中,软模板法因为其工艺简单、省时、成本低、环境污染小等优势,近些年来广泛被人们采用。用软模板法合成的多阶有序多孔炭包括:大孔-介孔炭,介孔-微孔炭,介孔-介孔炭,大孔-介孔-微孔炭等。本文对多阶有序多孔炭的软模板法合成与结构控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软模板法在实现上述材料孔结构控制中的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化学进展》期刊2013年05期)

柏海见,陈世龙,易建军,陈继明,齐永新[9](2013)在《阴离子法丁羟的合成及其微观结构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CH3)3CS(i CH3)2O(CH2)3Li为引发剂,采用阴离子聚合法合成了丁羟胶,通过核磁共振对其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极性添加剂四氢呋喃等对聚合物微观结构的影响,并分析了极性添加剂对其微观结构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等对丁羟的微观结构影响甚微,而通过调节极性添加剂四氢呋喃的用量可控制丁羟胶的主链微观结构。(本文来源于《化学与黏合》期刊2013年03期)

吕派[10](2012)在《第四周期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结构控制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四周期过渡金属氧化物以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电化学储能、光电器件、催化等领域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对材料科学的深入认识及纳米科技的蓬勃发展,人们越发意识到除了材料的元素组成,其结构要素如晶相结构、微纳结构形态对无机材料的功能性同样具有重要影响。材料的结构控制合成对于深入研究材料物性与结构的紧密关联、并最终实现按照人们的意愿控制合成具有预期结构从而能表现出优良性能的功能材料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当今材料科学的研究热点。本论文以第四周期过渡金属氧化物这类具有重要技术应用背景的材料为研究对象,对化学合成中晶相结构、微纳结构形态的控制进行了系统的探索研究,同时还考察研究了这两种结构要素对材料的超级电容器储能性能及光学性质的影响。论文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叁方面:1.开展了镍基氧化物混合晶相结构、纳米片组装结构的控制合成研究。基于S042-诱导的晶相选择机制,实现了对包含α-Ni(OH)2与(3-Ni(OH)2双组分混合晶相结构的控制合成,超级电容器储能测试表明晶相组成对Ni(OH)2作为电极材料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混合晶相结构由于具有更多的电化学活性位从而表现出优于单一相材料的储能性能;基于水热条件下α-Ni(OH)2向β-Ni(OH)2的晶相转化,实现了对包含α-Ni(OH)2、β-Ni(OH)2和α-Co(OH)2叁组分混合晶相结构的控制合成,该多组分混合相镍基氧化物应用于超级电容器中表现出在大电流密度使用条件下的性能优势;基于低温热处理条件下α-Ni(OH)2/α-Co(OH)2纳米片组装结构前躯体向NiCo2O4的形貌保持转化,实现了对NiCo2O4纳米片组装结构的控制合成,化学沉淀合成前躯体过程中的超声振荡处理能抑制纳米片组装体的聚集生长,利于合成得到分散性良好的NiCo2O4纳米片组装结构粉体,从而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应用可获得较高的比容量。2.开展了锌基氧化物中空纳米结构、大孔结构和纳米组装结构的控制合成研究。基于奥氏熟化排空生长机制,实现了对Zn02中空纳米结构的控制合成,并考察了中空纳米结构对Zn02紫外-可见吸收性能的影响及亚稳相Zn02的热稳定性;基于Zn02中空纳米结构前躯体在溶剂热条件下分解释放的O2作为气泡模板对大孔结构的构建机制,实现了对ZnO大孔结构的控制合成,气泡模板合成法省去了传统模板法常需要的模板移除过程,简化了合成工艺流程;基于两相界面限域发生的自组装过程,实现了对ZnO纳米棒逐级构建的多级组装结构以及ZnO纳米棒、纳米片阵列型组装结构的控制合成,丰富了纳米组装结构的控制合成方法。3.开展了钛、锰基氧化物中空纳米结构、一维纳米结构的控制合成,以及二氧化钛多种晶相结构的选择性控制合成研究。基于配体对Ti06八面体基本结构单元连接方式的动力学调控作用,在高浓度溶胶前体的使用条件下实现了对TiO2板钛矿、锐钛矿不同晶相结构的选择性控制合成;基于配体调控促发的奥氏熟化排空生长方式,在低浓度溶胶前体的使用条件下实现了对锐钛矿TiO2中空纳米结构的控制合成,并将这一中空纳米结构的控制合成体系拓展应用于MoO2,考察了微纳结构对TiO2紫外-可见吸收性能的影响以及中空纳米结构MoO2电极的超级电容器及锂离子电池储能性能;基于自晶种生长机制,实现了对MnO2一维纳米结构的无模板控制合成,自晶种生长机制的提出丰富了MnO:一维纳米结构无模板生长机制的类型。(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2-10-08)

结构控制合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们制备了一种有发展潜力的、能够实现多模态成像和选择性诱导癌细胞凋亡的FePt-Au-DMSA/PEG-tlyp-1-FITC纳米复合材料。所得到的FePt-Au-DMSA/PEG-tlyp-1-FITC纳米复合材料集FePt和Au NPs两方面的优势于一体,FePt是磁共振成像的一种优秀的T2对比剂,同时它能够在癌细胞内催化产生活性氧~([1])从而诱导其凋亡;而Au NPs是一种新型的CT成像对比剂,同时它在近红外的吸收特性令其可以作为一种出色的光热治疗试剂。Tlyp-1-FITC是一种集靶向、荧光功能于一体的穿膜肽,其与FePt-Au-DMSA/PEG-COOH的偶联实现了FePt-Au-DMSA/PEG-tlyp-1-FITC纳米复合材料的靶向与荧光功能。我们所制备的FePt-Au-DMSA/PEG-tlyp-1-FITC纳米复合材料同时具备了靶向、多模态成像和治疗的功能,表明其在癌症光-化学疗法方面的巨大潜在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结构控制合成论文参考文献

[1].焦丽颖.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二维原子晶体的结构控制合成与物性调控[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论坛二:新型前沿交叉化学论坛.2016

[2].王金龙,岳鲁丹,郑秀文.FePt-Au异质结构控制合成及其作为诊疗探针应用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分会:生物分析和生物传感.2016

[3].朱永龙.Ru/AC氨合成催化剂的结构控制及其性能[D].福州大学.2015

[4].孙瑞.石墨烯复合气凝胶的结构控制合成及性能研究[D].江南大学.2015

[5].祁晴晴.氧化钼微结构控制合成及气敏性能[D].天津理工大学.2015

[6].赵帅.阴离子聚异戊二烯微观结构控制及嵌段共聚物合成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

[7].陈赓.基于Ru/AC、Co/AC氨合成催化剂的结构控制及其性能[D].福州大学.2013

[8].吴优,赵鑫,赵莹,刘守新.多阶有序多孔炭的软模板法合成与结构控制[J].化学进展.2013

[9].柏海见,陈世龙,易建军,陈继明,齐永新.阴离子法丁羟的合成及其微观结构控制研究[J].化学与黏合.2013

[10].吕派.第四周期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结构控制合成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

论文知识图

模糊控制系统基本原理框图几种典型微生物的显微形态(a)葡萄球...不同形貌的钯纳米晶在HClO4(0.1M)+H...一10不同形貌的PbTe纳米结构控制合成叁维微纳米结构组装示意图微乳液法制备BaCO3纳米线

标签:;  ;  ;  ;  ;  ;  ;  

结构控制合成论文_焦丽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