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之花盛开在语文教学中

德育之花盛开在语文教学中

关键词:德育教育;爱心;意志

作者简介:张雪萍,任教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第二中学。

今天在做中考阅读题时,看到一个阅读语段写着:“……有一个夏天,中午,我从街上回来,红砖人行道烫得人鞋底都要烧起来似的。忽然,我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疲软地靠在一堵墙上,他的眼睛闭着,黝黑的脸曲扭如一截枯根,不知在忍受什么。他也许中暑了,需要一杯甘冽的冰水;他也许很忧伤,需要一两句安慰的话语,但满大街的人潮流动,美丽的皮鞋行过美丽的人行道,没有人驻足望他一眼……”读到这里不由得引起笔者沉思,在全球经济化的今天,经济发展了,可超越道德底线的事不断发生。如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恶劣至极的药家鑫事件等等,人们都怎么了?人们的怜悯之心、善良之心都跑到哪里去了,遇到需要帮助的时候,众多人成为旁观者、冷漠者,道德精神日趋下滑。作为语文教师,良知要求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责任和义务。因为语文是时代的镜子,歌颂真善美,批判假丑恶,激浊扬清,扶正压邪,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端正学生思想,培养学生道德情感,让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具有爱心,乐于思考,胸怀宽广、自尊自信品格的重要手段。因此,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依据,课程标准里明确规定“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显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从规定里可看出,德育教育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作为全面发展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中学语文课本中能培养学生好品德的篇目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充分发挥语文的优势,重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与一般教育同中有异,它不同于一般学科教育的特殊性,是要把握学生感知分析内容的契机,使学生在学习中情感受到熏陶,思想受到感染,心灵受到净化,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实现的,在愉悦中受到教育。因而它不带有一般教育所具有的强制性,而是能使人心甘情愿地接受德育的教育,在无意识中培养出高尚的情操。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以语文为载体,让德育之花盛开在语文教学中呢?

一、爱心的培养

一个人生活在群体中,只要拥有一颗爱心,生活就会多姿多彩,充满阳光,因为爱是人格的基本内涵。在语文课上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就是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教会他们如何去爱父母、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任巴甫洛夫中学校长时,校训碑上写着:“请爱你的妈妈。”有人不解地问他:“为什么不写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呢?”苏霍姆林斯基反问道:“如果一个人连他的妈妈都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啊!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爱每一个孩子。只有这样,才能以教材为例子,去教育每一个学生,培养他们具有更广博的仁爱之心。教学魏巍的《我的老师》,能使学生深深地感到师爱的真挚,师生离别是多么难以割舍的情感。他们会反复吟诵“我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从而学会表达对自己老师的尊敬、热爱。教学朱自清的《背影》,学生能由理解作者对父亲的深厚感情,更加感受到自己父爱的深沉、凝重。学习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学生能从家庭琐事中感悟到母爱的伟大!这一篇篇包含爱的文章似一首首爱的赞歌,让学生在学课文的同时,领略了爱的力量和爱的博大,深刻感悟到了没有对亲人的爱,何来对祖国、对民族博大而深沉的爱呢?有爱心多么美好!

二、意志的磨砺

现在的中学生要想做时代的弄潮儿,光有宏伟的理想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坚强的意志就像一把出鞘的利剑,能斩杀一切拦路的妖魔,开辟通向成功的道路。由于现在的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犹如温室的花朵,没有经历任何风雨,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生活,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常常会缺乏毅力,没有恒心,害怕和逃避困难。如果不进行意志的磨砺,即使他们有远大的抱负,也会因为软弱和惧怕导致半途而废。“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名言警句都证明了这一点。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完成这种教育。古代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不顾为君之尊,十年卧薪尝胆,不食珍馐,不穿锦缎,磨练自己坚强的复国大志,终于能够转弱为强,消灭了吴国。学习了《陈涉世家》,学生了解了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无端受宫刑,屈辱之至,郁闷激愤之情溢满胸中,发而为文,为后人留下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名篇《史记》;学习了《七律•长征》、《老山界》,学生会被红军战士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所震撼,会被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所感染。学生自强不息的意志自然会受到激发。他们就会主动向学习中的困难挑战,用困难磨练自己的意志,他们会高声吟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使自己的意志变得更加坚强。

三、幸福观的教育

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及素质教育的实施,语文教师愈加重视语文能力提高,但却不能只重视语文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品德的培养。商品化经济的浪潮冲击着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取向,有些中学生认为有钱就幸福,钱可以买到一切。他们不思进取,浑浑噩噩,沉湎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他们不愿读书,不喜欢学习,更谈不上远大志向。面对这样年轻的生命蹉跎岁月,教师必须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幸福观,做一个对自己人生负责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师可以运用语文书中蕴含幸福观的文章,启发教育孩子们。譬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告诉人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臧克家的《有的人》告诉我们:“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志愿军战士吃雪、蹲防空洞,能使人民幸福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学生受其感染、影响,有了积极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了,自然会去创造幸福生活,过好每一天,把关爱、善良、恻隐之心普撒到需要帮助的人身上。

总而言之,应让德育之花盛开在语文教学中,并使之愈开愈艳。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在进行语文知识、能力学习的同时,更应重视德育的渗透,使学生提高思辨能力,明白是非曲直,热爱祖国山河,具有高尚情操,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成为有良好的个性,健全人格的人,为社会作贡献。

参考文献:

[1]郑宝良.让德育之花灿烂盛开[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9(15).

[2]马丽岩.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学理论,2011(15).

[3]张冲.高中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0(21).

作者单位:河南省三门峡市第二中学

邮政编码:472000

标签:;  ;  ;  

德育之花盛开在语文教学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