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楚越:“敬天求仁为天下”的孔子修养论论文

易楚越:“敬天求仁为天下”的孔子修养论论文

摘要:人的修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看做是中国哲学主要的思考内容,其中儒家哲学开创者孔子的修养论则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儒家哲学一切思想基础的开端,又是整个中国哲学价值观的根骨,可以说孔子的修养论,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本文将从孔子思想的本体论、认识论、功夫论和价值论四个方面尝试诠释孔子修养论的内容。

关键词:孔子修养论;“天”;“仁”;“礼”

总的来说,孔子的修养论讨论的是一个由内而外,由己及彼的修养过程,其中包含了对于这个世界的基本理解和认识,即“天”的概念,以及修养自身的内在精神力量和外在方法路径,最后在将整个修行思想推己及人,兼顾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则是孔子修养论的独到之所在。

四是优化综合利用。积极探索政府、合作社、农户3方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广“秸秆全量深翻还田”“秸秆全覆盖免耕还田”“水田秸秆全量还田”“秸秆能源生态”等典型利用模式,因地制宜开展“五化”利用。加大秸秆收购点设置,缩短农户与企业之间的“距离”,减少秸秆田间源头数量。例如,沅江市南嘴镇在7个村设置回收点,安排专人负责收购,效果良好。

一、孔子的修养本体论

若讨论本体论,在西方哲学的视角中就一定要讨论世界的本源问题,这才是恰当而严密的本体论,然而在中国哲学的体系里,对于本体论的侧重更多的体现在抽象道德方面,对于物质世界的发源,中国哲学采取的是模糊化态度。中国神话中对于世界的由来有着浪漫的表达,三国时期徐整所述的《三五历纪》中对“盘古开天”有着神话故事性的描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洋芋的老家在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8000年-公元前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如今世界上的160多个国家中,就有130个国家种植洋芋。洋芋从明末与玉米、番薯结伴来到中国,在乾隆时期才普遍种植,现在我国洋芋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二位。

虽然三国距离孔子生活的时代已经十分久远,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盘古开天”的故事之中看出,在中国哲学的世界观中,天地原本是混沌一片的,后来因为盘古的努力,天地两分,从而万物诞生。也就是说,在中国人的世界观中,世界是一个不断运动演替而诞生的实体,这就是其“本体”,进而中国哲学将视角转向到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天文”,即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一方面是“人文”即是对人的认识和修养。在人的认识和修养中,中国哲学不可不讨论的关键就是“天”。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讨论“天”,“天”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孔子语境之下对于世界本源的一种部分指代,有意思的是,孔子虽然多次讲到“天”,但是却几乎没有描述过“天”的定义。这体现出了一种中西方哲学思维的差异,同样讨论天是什么,西方哲学思维通常遵循“是什么”、“怎么样”这两个方面去阐释,通常要使用精确的定义和有力的证明来完成,而由孔子所代表的中国哲学并不是如此,孔子在描述“天”的时候是通过让人与“天”产生联系的方式,使人从自己出发,去体会“天”的含义。人与天是密不可分的,认识“天”是可以从认识“人”开始的。

关于“忠恕”,论语中也有定义,“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杨伯峻先生认为这是“仁”的消极面。对应的积极面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正反两面的“仁”再进一步就是“圣”,是一种“薄施于民而能济众”,“修己以安百姓”的强大能力和博爱情怀。

讨论孔子修养论的“功夫论”无疑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孔子修养个人的“功夫论”,这部分功夫论中包含了孔子绝大部分的修养思想和道德主张;另一方面是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观,这部分包括了孔子的天下观以及孔子看待人生的方式和态度。

与此同时,孔子还鼓励思辨,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这说明了孔子认识世界的方式,即观察到思考再到行为,并伴随“仁”的自我要求与“礼”的外在规范。不仅如此,在求知态度上孔子也有立论鲜明的著述,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这是说对待知识应该采取一种“诚”的态度,其中的内涵是“不自欺”,知道的东西便是知道,不知道的东西不要假装知道,这不仅仅是孔子认识世界的基本态度,也成为后世儒家学者“尽己之诚”的发源之一。

在讨论忠恕以前,先要谈论礼,复兴周礼是孔子的一个重要理想社会,但是在孔子口中的“礼”与春秋时期《左传》中所述的礼也有很大的不同。周代的“礼”的内核是“以德配天”的外部延伸,周礼的源头在于天子的“德”,春秋时礼崩乐坏的原因就是因为“德”没有了。孔子从这个角度继承和发展了“周礼”中德的核心与礼的规范,提出了“仁”这一内在要求,孔子认为,“仁”是“德”发源,“德”没有了,正是因为统治者没有“仁心”,故而上下都没有“仁政”,自然整个社会就“礼崩乐坏”了。孔子是重视“礼”的,但是更加重视“仁”,正如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因此我们知道,孔子的思想核心就是“仁”,理解孔子的思想核心就是解释“仁”。

针对现实生活中确实有着许多人类认识不到的事物,跟“命”一样,孔子持有的态度和主张就是庄子所说的“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齐物论·论物篇)其中的“不论”就是“子不语,怪力乱神”的一种注解,这也符合孔子“知之为知之”的认识态度,对于六合之外难以理解和认识或者当下还不能认识的事物,采取放置不论的态度,既不说它好也不轻易说它坏;另一方面,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句话中的“存”字,这就说明孔子并不排斥未知事物,包括怪力乱神这些看似孔子反对的东西,这些东西孔子都把它“存”下,等待后世来者去解决。这体现了孔子开放博大的胸怀。

孔子时常称“命”,有时候更将“天命”一起来讲,例如:“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论语·憲问)、“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尭曰)这里的“命”的用法容易让人形成一种宿命论的感觉,然而孔子说的“命”事实上是对世间无法把我的变量和没有认识清楚的事实的一种概括。在事物的发展规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类已经掌握,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人类完全没有掌握,这就如果马克思主义所说的“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是统一的”。这种人类认识的有限性与真理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以及这种矛盾所造成的“无常”,孔子就把它称为“命”,这是事实上是对客观规律的一种具有人文关怀的解释。这恰恰说明了,孔子不是一个宿命论者。换句话说孔子所不讨论的“命”和“鬼神”只是因为受到历史局限无法讨论,而不是一种逃避或者迷信。

二、孔子修养论的认识论

孔子主张的认识论与他的本体论是分不开的,正如上文所述,孔子并不认为世界上有一个人格化的主宰存在,相应的也就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世界。在孔子生活的那个时期,科学很不发达,人们解释世界的时候就难免使用鬼神之说,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怪”、“力”、“乱”、“神”。对于怪力乱神,孔子是不迷信的,这是由于孔子有一套严谨的,基于现实的认识方式。例如孔子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阕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论语·为政)这句话就可以反映出孔子在看待人的吉凶(“尤”与“悔”)的问题时认为关键在于人是否做到了慎言慎行,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本身就是与鬼神卜筮之流的自然分野。

这就使得孔子的天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它既是一种规律的表达,例如:“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又是一种具有评判标准的道德性的整体,例如:“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又是一种具有命运或者主宰意志的存在,例如:“天丧予!天丧予!”在这些孔子对于“天”的表述中,我们发现,在孔子的语境里“天”是的一部分是自然规律的总和,这种规律不带有“天”的主观意愿,但同时“天”又具备道德的正义性(获罪于天)和命运主宰的好恶性和无常性(天丧予、天厌之)。

而与“天”相对的还有另一个概念,即是“命”。

三、孔子修养论的“功夫论”

1.6.2 统计分析 将可能的预后影响因素纳入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统计分析结果定义为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以P<0.01为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学院研究制定鼓励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相关配套政策。建立健全“双创教育试点班”管理制度,出台《“双创教育试点班”学生管理办法》《“双创教育试点班”导师聘任办法》等系列管理文件,将“双创教育试点班”落实情况纳入系部二级绩效考核,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双创教育试点班”精英人才培养活动。同时,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双创教育学分”,允许学生进行相关学分置换或申请免修相关课程,给学生创造灵活机动的学习时间。

(一)孔子的忠、恕和仁

特别值得讨论的是孔子语境之中“天”的正义性和无常性,这种正义的标准来自于“天”具有的道德,无常的结果来自于“天”的不可抗拒,这两者跟西方哲学中的“人格神”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大不同,西方哲学中人格化的本体在很大程度上接受的是神话世界的影响,而中国哲学在讨论这个方面的时候无疑是剥离神话。孔子在讨论“天”的时候的出发点是“人”,也就是生活中万事万物的实体;而西方哲学语境中讨论本体的时候,通常的出发点是神;孔子是又下往上的,“天”是人和万物一切美德的终极概括,是从人的善行之中总结出来的“天”的整体;这就是上天有好生之德的来处。

对于“仁”的解释,在论语中多次出现,例如:“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或“恭宽信敏惠,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论语·阳货),又或者“仁者,爱人”(论语·颜渊)。细细究来,这些关于“仁”的解释都像是“仁”的某一个片段的具体描述和延伸,从这些延伸出发似乎难以见得“仁”的本来,所幸论语中有一段整体性的描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段话是论语中对“仁”的一种概括论述,是借曾子之口表述了“仁”的含义。“仁”即是“忠恕”。杨伯峻先生认为:“(仁)分别讲是“忠恕”,概括讲是“仁””。

因此,在孔子的语境下“天”既不具备物质实体,又不是一个具有人格化的精神实体,而是具有道德性和规律性的模糊存在。这个存在不是由眼睛所直接见到的,也不是由逻辑所间接推演的,而是由人行为、修养和万物兴衰的客观规律中总结的。

总之,如果想要在中职体育教学通过改革创新,就需要采取科学的方式,更进一步的教学方式来解决目前的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我们要通过体育教学的改革,来真正的做到对学生有益的事情,可以让他们受益终身的事情。不仅要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思维,还要提高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兴趣动力,促进中职体育教学事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互联网+”对网络环境的安全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很多企业的会计信息的传递都是依托互联网,其中也包含企业的内部信息。事实上,这种方式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一旦这些信息被盗取将对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现今社会存在着很多黑客和病毒,时常伺机恶意攻击企业储存信息的云端以便可以获得企业的机密信息。这就要求在未来会计工作应该是安全系数极高的,互联网环境应有网络环境安全管理机构的存在,保护各个企业的会计信息的安全。

这种表达情怀在某种情况下是大于论语中具体说明过的诸如“五者于天下”、“克己复礼”这些“仁”的方面的。例如孔子说管仲,“恒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憲问)与这个评价相对应的是:“管仲之器小哉!”、“管氏有三归…焉得俭”还说“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由此可见,孔子毫不认为管仲是知礼而器大的君子,相反对于这些方面孔子还多有批评,但是孔子却在前文说管仲“如其仁、如其仁”,可见孔子在这是评价管仲是否“仁”的标准是管仲的历史功绩,管仲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兵不血刃的获取了长久的和平与稳定,有益于人民的利益,所以孔子说管仲“仁”。

(二)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观

孔子的政治主张就是由“仁”出发,推己及人直至天下的做法。孔子是有博爱精神的,他心中挂念着万民的困苦的,他关心者国家的兴衰,他希望天下万民,悠悠中国能够长治久安,国富民强。这是孔子的追求也是孔子的精神。借用金庸先生的话说,无非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在春秋时代,像孔子这样出身普通却心系国事的人不是没有,但是像孔子这般一生为此奋斗不息的恐怕确实难有几个。就如同孔子自己所说的:“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难以坐视天下无道,又不愿意像长阻,桀溺那样逃避社会,他就只能用自己的布衣之身去扛起天下的兴亡,这一份家国天下的情怀,就是孔子“爱人”的最好注解。而“爱人”也就是孔子政治主张的核心也是落脚点。

孔子一生在政治上的努力和诉求其实就是其人生观的写照,孔子求官不是为了自己富贵荣华的欲望,而是为了天下苍生。孔子的人生观是积极进取的,甚至是废寝忘食的,他对于不义的富贵,嗤之以鼻,例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因此他能够在贫困的生活里仍然坚持理想,这一切都是值得后世敬仰和传承的。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明]张居正,王岚,英巍整理.尚书直解[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4]张学斐.孔子道德修养论及其现代启示[D].南昌大学,2014.

[5]刘波涛.《论语》修养论研究[D].安徽大学,2014.

Confucius'Cultivation Theory of "Respecting Heaven and Seeking Benevolence for the World"

Yi Chu-yue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of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Zhejiang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ngzhou Zhejiang, 311121, China)

Abstract: To some extent, human cultivation can be regarded as the main thinking content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Confucius'cultivation theory, the founder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t is not only the beginning of all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s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but also the foundation of the values of the whole Chinese philosophy, it can be said that Confucius'theory of self-cultivation has shap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Chinese culture to a certain extent, this article will try to explain the content of Confucius'theory of self-cultivation from four aspects: ontology, epistemology, Kungfu theory and axiology.

Key words: Confucius'theory of self-cultivation; "Heaven"; “Benevolence”; “Courtesy”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19)0002-000051-02

作者简介:易楚越(1992-),男,福建福州人,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责任编辑:周 天]

标签:;  ;  ;  ;  ;  ;  ;  ;  ;  ;  ;  ;  

易楚越:“敬天求仁为天下”的孔子修养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