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在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公共财政在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县余庆县为例

姚芳(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本文以余庆县的社会保障事业实施过程中的成就为例,分析了公共财政在社会保障事业在我国实施过程中的作用,说明合理有效地支配公共财政于社会保障领域能为社会和谐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更好的环境。

关键词:余庆县,“两户”家庭,公共财政

作者简介:姚芳,女。贵州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余庆县位于贵州省遵义市东南部,是遵义、铜仁、黔南、黔东南四地州市结合部。幅员面积1623.7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8万亩,辖9镇1个民族乡,69个村(居、社区),全县总人口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分析上述数据不难得出,其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以上。但就是这样的一个边远农业县,其是一个响誉一方的名县。改革开放以来,余庆人民励精图治,奋勇创新。目前全县人民生活水平正向全面实现小康迈进,200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7251万元,增长15.8%;全县财政总收入16958万元,增长26.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758万元,增长20.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78元。近年来,在全市的综合考核中名列前茅,被列为全市的经济强县建设。其创造性地开展了以富、学、乐、美为内容的“四在农家”活动,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载体,在全市、全省得到推广,在全国崭露头角,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及中央各大主流媒体的关注。

而这个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模范县在社会保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是可圈可点的。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保障改革实质上是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社会保障改革及其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社保体系之外的其他系统改革的进展状况。财政作为社会保障的核心组织者和保障资金最重要的提供者,政府财政高效、有力与否,关系社会保障事业改革的成败。余庆县社会保障的基本构架,包括一些社会保障项目具体的操作流程,和贵州、全国是一致的,但其有自己的特点,这与余庆县较好地把握住社会保障事业与公共财政的关系的尺度有着密切关联。

较典型的为农村“两户”养老保障制度,其不仅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凭添新思维,也同时体现了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制度有机结合。

在这里我对“两户”进行定义,两户是指余庆县在实施全国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对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女儿或一个儿子的家庭的统称。余庆县的一个专项调查显示,该县30年前第一批实行计划生育的“两户”生活水平,当年远高于全县的平均水平,此后逐年下降,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低于全县的平均水平。截止至2002年,“两户”总的生活水平低于全县平均水平达1108元,且全县有“两户”家庭20455户。如果不探索有效地措施解决两户家庭所存在的困难,将产生较多的负面影响。针对此情况,余庆县委、县政府一致认定,不能让那些曾经自愿响应国家号召而实行计划生育,为余庆县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两户”家庭老来无依。余庆县委、县政府于2002年就开始探索为“两户”提供养老保障得合理制度。由于该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要一下解决所有“两户”家庭的养老问题具有较大难度。

该县对多种养老方案进行了测算和比较:

第一,投商业养老保险,财政一年要拿出2000万元,几占全县财政收入的1/3,负担过重,而且投保人60岁后每月只能领取13元的养老金,回报太低;

第二,以政府出资,通过企业赢利来维持养老院,则风险大且不易操作;

最后,几经权衡,余庆县委、县政府决定以政府为主,建立计生家庭养老保障金。能基本满足“两户”的生活需要。计生家庭养老保障金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从2002年起,每年在县乡两级地方财政收入中提取0.5%,以后逐年递增0.1%,直至达到财政收入的1%。二是从社会抚养费和农村税费改革中央转移支付部分中提取20%。三是县里有收费项目的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党政干部每年捐资一次。

按此办法,余庆县2003年共筹集资金147万元,61名年满60岁的农民,从去年1月开始每月领取养老金40元。根据当地目前生活水平,一家两口每月80元、每年960元养老金,可基本满足生活需要。

余庆县首创的计生“两户”养老保障制度自推行以来取得较好的成就,并催生了国务院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的出台。

由上例我们不难看出,在余庆县社会保障发展进程中的财政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从而推进了该县社会保障事业的进程。

政治稳定、社会安定是经济建设的基础。社会保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深刻理解和掌握财政在社会保障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是发挥财政功效的重要基础。在实践探索中,余庆县财政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指导框架。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与支持的效用取决于余庆县的社会保障事业是否得到发展;而社会保障发展成效则取决于余庆县的居民是否普遍得到实惠,民众社会保障的可及性和公正性是否有进一步提高。并形成了社会保障财政投入的三大最优化选择策略,即以社会效益和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竞争性分配与优先策略,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现代化的逐步优化策略和短期应急目标、重点目标与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的均衡策略。在这方面,余庆县财政充分发挥收入再分配职能,切实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在该地区的发展。如截止至2005年,全县新增就业岗位1254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5%,低于省控制目标1个百分点。全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0309人,同比增加430人;失业保险参保5977人,同比增加1288人;工伤保险参保已达1886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达5307户14148人,累计发放保障金213.24万元,救助农村特困户2104户6860人,发放救助资金145.2万元。基本上做到了应保尽保。

总之,财政支出应以促进公共服务结构优化为原则。财政支出表面上是对资金进行分配,实际上是对物资和人力进行分配,向社会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公共服务的内容多种多样,除了国家管理和国防治安等行政性服务外,还有其它种种服务,如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文化教育服务、城乡交通管理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等等。财政支出要处理好两个比例:一是民众服务与生产服务的比例;二是以上两大类服务内部的结构比例,以适应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不同时期的公共服务需求的增长和结构变化。而余庆县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创新和改革,则应证了,合理的支配公共财政在社会保障事业的支出,能为社会和谐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更好的硬软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遵义·余庆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yuqing.gov.cn/

2、钱伯海、孙秋碧:《改革开放推动财政理论的发展》,《财政研究》,1997年第6期。

3、《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计生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有益探索——“余庆模式”分析》杨斌,朱健华,张弘,李靖,胡蓉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5

4、《公共财政学:理论与实践》杨之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08出版)

标签:;  ;  ;  

公共财政在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