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锐:重构社会工作实践理论:学科建构意义上的思考论文

黄锐:重构社会工作实践理论:学科建构意义上的思考论文

摘 要:随着构筑社会工作学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社会工作实践理论在学科建构的层面上已不具有充足的意义,无法回应来自社会工作价值规范与伦理要求、因果解释、意义理解三个方面的挑战。挑战的实质是实在论、诠释论与规范论的统一性问题。巴斯卡的批判实在论提供了一个思路。重构社会工作实践理论可以以批判实在论为基础,将情景、需求、介入、机制、改变置于一个框架之中。

关键词:社会工作实践理论;社会工作学;批判实在论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大陆德语国家、美国、英国等国的社会工作学人致力于将社会工作构筑为社会工作学(A Science of Social Work或Social Work Science)。欧洲大陆德语国家(主要包括德国、瑞士、奥地利)的一批社会工作学者对社会工作(主要面向成人)与社会教育学(主要面向儿童青少年和家庭)的长期并置发展不满,尝试把二者融合起来,推动社会工作成为一个独立而自主的科学。(1)Goppner, J. H., J. Hamalainen,“Developing a Science of Social Work”, JournalofSocialWork, (3),2007,pp.269-287. 美国的社会工作学者基于社会工作干预研究的积累,从2011年开始积极推进社会工作学的建构。美国南加州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布雷克(John Brekke)在佛罗里达州坦帕市举行的社会工作与研究学会2011年会上首次倡议:把社会工作定义为社会工作学,并提出社会工作学的三个核心概念,分别是生理-心理-社会、人在情景中、促进改变的服务体系。(2)Brekke, J.,It’sNotaboutFishandBicycles—WeNeedaScienceofSocialWork! Aaron Rosen Lecture, Society for Social Work and Research, Tampa, FL, January 14, 2011.同年5月,他在洛杉矶举办的社会工作教育国际邀请会议上进一步阐发其观点(3)Brekke, J., ShapingaScienceofSocialWork, International Invit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Work Education, Los Angeles, CA. ,2011. 。同年7月,他组织了一场主要由美国社会工作学者参加的题为“构筑社会工作学”的圆桌讨论,在哲学基础、知识观、思想基础等层面展开深入论述,相关论文发表在美国著名的社会工作期刊《社会工作实务研究》。此后,他连续四年举行圆桌论坛,除美国学者以外还邀请了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学者参加,先后围绕历史、文化、因果推理、社会工作研究、社会工作实践与社会工作教育等主题进一步扩展社会工作学的构想,后续学者的讨论、跟进与回应详见《社会工作实务研究》2014年第5期、2015年第3期和2016年第2、7期。布雷克和阿纳斯塔(Jeane W. Anasta)将五次圆桌会议的发言择要编辑,2019年以《构筑社会工作学:专业知识与认同》为名出版。(4)Brekke J., Jeane W. Anastas , ShapingaScienceofSocialWork:ProfessionalKnowledgeandIdent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9. 差不多与此同时,丹麦学者肖恩(Ian Shaw)也着手讨论社会工作科学与干预研究、理解、正义、社会工作实践、社会工作研究、社会工作教育的关系,推动社会工作学的建构。(5)Shaw, I., SocialWorkScienc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6.

无疑,他们的讨论呈现出了建构社会工作学的多维视角,但必须指出,这些讨论往往聚焦的还是社会工作实践、社会工作研究、社会工作教育如何推动社会工作学的建构,以及建构社会工作学对社会工作实践、研究和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虽然有学者也已经注意到了建构社会工作学的知识危机、价值观以及因果推理等问题,并试图借用批判实在论、现象学、社会建构理论等具体展开分析,但并没有切入社会工作理论的纵深展开论述。这也许与其长期以来对社会工作理论的忽视有关。正如加勒特(Paul M. Garrett)借用马拉利(Bob Mullaly)的话所指出的:“一提到理论,社会工作要么直接忽视,要么嗤之以鼻。理论是深奥的、抽象的,只有在大学教育中才会被提及,而实务则发生于日常生活世界之中,是常识性的、具体的。社会工作被许多人视为是一个以实务为中心的专业,与理论并无直接关联,甚至将导致社会工作的实务本质模糊不清。在许多时候,理论远远没有社会工作者的应急反应和个人品质重要。”(6)Paul M. Garrett:《社会工作与社会理论》,黄锐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页。

2014年,文军在一篇对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分析中提到增强社会工作学科的理论自觉。(7)文军、何威:《从“反理论”到理论自觉:重构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社会科学》2014年第7期。2015年,何雪松首次把布雷克对社会工作学的构想引入中国,并且批评美国的社会工作学科化在知识体系、理论倾向与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的不足,进而从个人与社会的双重聚焦、科学知识与实践智慧的融合、全球视野与文化自觉的结合、理论整合与学科对话的综合等四个方面提出中国为建构社会工作学的可能贡献。(8)何雪松:《社会工作学:何以可能?何以可为?》,《学海》2015年第3期。2017年,《社会建设》杂志组稿探讨中国社会工作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先后围绕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的内涵和要素、原因及问题、学术创新与学科建设的关系、专业能力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等重要议题进行讨论。(9)徐永祥:《我国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及重要议题》;王思斌:《社会工作学术创新刍议》;关信平:《当前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内在能力建设及其对社会工作教育的要求》;彭华民:《中国社会工作学科建设标准与论争》;李迎生:《也谈社会工作的学科定位》;刘梦:《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就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而言,主要涉及到学科属性不清楚,无独立学科地位。这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界被誉为推动社会工作独立学科建设元年。彭华民撰文梳理中国社会工作学科的百年发展史,提出其在社会工作高等教育、学科准入、知识基础建设、专业成果发表、学科伦理规则、专业报酬等方面缺乏专业自主性,发出强化中国社会工作学科的自主性以推动其真正成为专业化和本土化结合、学术和实务结合的独立学科的倡议。(10)彭华民:《中国社会工作学科:百年论争、百年成长与自主性研究》,《社会科学》2017年第7期。

遗憾的是大多数学者在分析中国的社会工作学科建设时或多或少疏漏了对社会工作理论的探讨(11)多数论文只是偶尔提及社会工作理论,比如社会工作学术创新是指在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基本命题、服务模式和理论体系等方面所做出的、有别于前人的、有根据的、科学的新概括;加强社会工作学科建设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和学术体系等。,尤其是我们如何在学科的意义上推进乃至重构社会工作实践理论(Practice Theory)。这也许与中国的社会工作学人长期以来不重视社会工作理论课程教育有关。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社会工作理论课程没有被纳入到普通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之中(12)1997年,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确立了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10门主干课,分别是社会工作导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社会政策)、社会保障概论、社会福利思想、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相当一部分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不开设社会工作理论课程。那些开设的学校也基本上将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一般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或直接社会工作、间接社会工作,或微观社会工作、宏观社会工作)作为完全独立的课程讲授,这忽视了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文军的论文对社会工作实务与理论的分割进行反思,落脚点是倡导专业社会工作者的理论自觉意识,以重构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而非针对社会工作理论本身。何雪松的论文提出要推动理论整合与学科对话的综合,近年来已逐渐受到学界关注,有学者开始探索社会工作与社会理论的关联(13)Thorpe, C., SocialTheoryforSocialWork, Routledge,2017;Paul M. Garrett:《社会工作与社会理论》,黄锐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何雪松:《社会工作的社会理论:路径与议题》,《学海》2018年第1期;郑广怀:《社会工作与社会理论:迈向行动-话语的理论框架》,《学海》2018年第1期;郭伟和:《迈向反身性实践的社会工作实务理论——当前社会工作理论界的若干争论及其超越》,《学海》2018年第1期。。无疑这是一个突破,但目前大多数还不够深入和系统。笔者在本文中尝试另外一种进路,即进入到认识论的层面思考如何建构一个与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相匹配的社会工作理论。具体而言,首先分析社会工作学科建设对社会工作理论提出哪些新要求和新挑战,其次检讨这些新要求和新挑战背后的认识论,最后基于认识论提出一个框架性的构想。

二、建构社会工作学对社会工作实践理论的挑战

按照佩恩(Malcolm Payne)的理解,“社会工作实践理论试图解释、描述或合理化社会工作者所做的,旨在为社会工作活动提供一种全面的处方”。(14)Payne, M., ModernSocialWorkTheor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4, pp.2-6.西本(Roger Sibeon)将社会工作实践理论称为关于如何开展社会工作的理论(15)Sibeon, R., “Comments on the Structure and Forms of Social Work Knowledge”, SocialWorkandSocialScienceReview, 1(1) ,1990,pp.29-44.,里斯(Stuart Rees)命名为策略理论(Strategic Theory)(16)Rees, S., AchievingPower,PracticeandPolicyinSocialWelfare, Sydney: Allen & Unwin ,1991.,豪(David Howe)则认为是社会工作的理论(Theory of Social Work)(17)[美]大卫·豪:《社会工作理论导论》,陈香君等译,(中国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版。。但无论如何称呼,社会工作实践理论无疑指向的是社会工作实务。在构筑社会工作学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的当下,社会工作实践理论在学科建构的层面上已不具有充足的意义,尤其如何确保其既是干预性的理论,也是解释性的理论,还是理解性的理论。

既然理论是由一些基本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而来,那么我们可以考虑从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整理出社会工作的核心概念以建构理论。(38)黄锐:《社会工作一般理论的建构》,载《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十六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在社会工作服务的整个过程中,社会工作实践紧紧围绕着服务对象的需求,通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介入,推动个人与社会的双重改变。今天,站在构筑社会工作学的立场上,重构社会工作实践理论意味着应当以巴斯卡的批判实在论为基础,在需求、介入、改变等概念的基础上把机制、情景纳入进来。

五是扎实做好基础保障性工作。财务管理三项机制得到有效落实,财政支付进度达到序时要求,海委直属工程供水水价改革政策得到积极推进。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一步规范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积极查摆“四风”问题,完成规章制度梳理清理工作。党风廉政、审计、精神文明建设、工会、老干部等工作得到规范加强,和谐海委建设不断深化。

社会工作实践理论对于社会工作价值规范与伦理要求、因果解释和意义理解而言是否具有充足的意义呢?社会工作实践理论涉及到社会工作实践的处置原则、干预框架以及实务技巧等,能够指引社会工作实务的开展。但必须指出的是,大多数的社会工作实践理论是不连贯的、碎片化的,或多或少疏漏了理论本身所蕴含的基本假设、概念框架、实践情境,也就无法进一步回应对社会工作理论价值取向、哲理传统等的质疑与批评。(22)黄锐:《社会工作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社会建设》2018年第1期。 并且,随着干预研究越来越流行,以及近年来社会工作学人对社会工作干预研究的广为推崇,社会工作实践理论被操作化为一套研究流程,即从设计干预方案到实施干预再到寻求证据和检验结果。一方面,这不可避免地忽视了社会工作干预的运作过程,并且容易从静态的角度,而不是从动态的、流动的视角,看待干预的社会进程,也就难以解释社会工作干预实践何以使得改变成为可能的机制。特别要强调的是,机制就是一种生成过程(Generative Process),指向的是一种因果关系和因果过程。(23)Hirschman, D.,Isaac Ariail Reed, “Formation Stories and Causality in Sociology”, SociologicalTheory, 32(4) , 2014,pp. 259-282; Edling, C. ,Jens Rydgren, “Social Mechanisms in Empirical Sociology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Issue”, AmericanBehavioralScientist, 60(10), 2016,pp.1135-1145.另一方面,也同样不会关注到社会工作干预之于社会工作者和服务使用者的意义,以及社会工作干预所应具有的规范价值与伦理意涵。显然,社会工作实践理论对于社会工作价值规范与伦理要求、因果解释和意义理解不具有充足的意义。换言之,社会工作实践理论在这三个方面面临挑战。

为何要强调解释性和理解性呢?原因在于,社会工作实践在某种程度上可被视为社会工作者对服务使用者实施的一种社会行动。根据韦伯(Max Weber)的论述,“所谓‘行动’意指行动个体对其行为赋予主观的意义——不论外显或内隐,不作为或容忍默认。‘社会的’行动则指行动者的主观意义关涉到他人的行动,而且指向其过程的这种行动”(19)[德]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顾忠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其中,主观意义指向理解性,也就是意义理解;而社会行动的过程及结果指向解释性,也就是因果解释。而韦伯之所以要同时强调因果解释和意义理解,是为了让当时新兴的社会科学走出传统形而上学和自然科学的阴影。因果解释是自然科学反传统形而上学的精髓,也是社会科学客观性的基础(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必然性因果表述的是,韦伯坚持用或然性表述因果解释)。意义理解是韦伯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区分开来的核心建构。社会世界是由各种“意义”交织而构成的网络,如果按照自然科学所遵守的“规律”来解释的话,无疑是削足适履,那么就只能通过理解(运用理性推理能力而不是狄尔泰所宣称的移情)来把握。后来,舒茨(Alfred Schutz)在他的《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中对韦伯的意义理论提出批评,区分了“由于”和“为了”两个不同类型的动机,并提出“同在世界”、“同代世界”、“前人世界”、“后人世界”四个不同类型的世界。(20)[美]舒茨:《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游淙祺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作为“他我”只可能在同代世界和前人世界中出现,同时也是必然出现。换言之,社会科学家只能研究同代世界和前人世界,而永远不可能研究自身所处的同在世界。由于同代世界是一个互为主体的世界,意义基于交互主体的生活经验而得,而理解也由此成为可能。(21)吕炳强:《凝视、行动与社会世界》,(中国台湾)漫游者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3-5页。

三、对挑战的回应:巴斯卡的批判实在论

年轻父母在社会生活中身兼多种角色,他们作为一个“社会人”或者是“职业人”的角色成长比较受关注,但其“父母角色”的成长常常被忽略。年轻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执行者,需要对自己的“家长”这一角色及其成长状况进行认真和长期的检视。

线粒体自噬机制、相关疾病及中药对其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 李凤娇等(20):2865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商业银行经营交易更加频繁,数量变化速度非常快,海量的数据必须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加强协同处理,才能切实提高信息整合利用效率。目前商业银行在审计方面暴露出一些问题[1],影响了审计效能的发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英国科学哲学家巴斯卡(Roy Bhaskar)的批判实在论(Critical Realism)提供了一个思路。他从经典的科学哲学命题“如何区分科学与形而上学”入手,建立先验实在论(Transcendental Realism);再转向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似与差异的探讨,确立批判自然主义(Critical Naturalism);最后驳斥实在论与诠释论,提出解释性批判(Explanatory Critiques),检讨社会科学促进人类解放的可能性。在《科学的实在主义理论》中,巴斯卡对波普尔(Karl Popper)的“证伪”命题(划分科学与形而上学的标准不是可证实性而是可证伪性)提出批评,并且重新反思以休谟为代表的“经验实证主义”(知识来自于人类的认知过程)、以康德为代表的“先验理念主义”(知识能够不依赖于人类而存在)。(24)Bhaskar, R., ARealistTheoryofScience(2ndedition), Routledge, 2008,pp.14-20.他认为,这是从认识论出发来解决本体论的问题,而要避免这一“认识论的谬误”必须建立新的本体论。他把世界划分为实在域/真实域、实际域/事实域和经验域(25)Bhaskar, R., ARealistTheoryofScience(2ndedition), Routledge, 2008,p.47.,与之对应的世界生成方式分别是机制(Mechanism)、事件(Event)和经验(Experience)。经验域是人类凭感官可观察到的世界,虽然不同的人观察方式不同,但观察对象是不变的。实际域/事实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感觉到的,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已然发生。实在域/真实域则包含了实际域/事实域、经验域,其中涉及实际域/事实域、经验域的部分看被观察或感觉到,除此之外的则无法被直接观察或感觉到。(26)Bhaskar, R., ARealistTheoryofScience(2ndedition), Routledge, 2008,pp.47-50.那么,如何才能探求机制?

巴斯卡在《科学实在主义与人类解放》中对实在论与诠释论提出进一步的批评。他认为,实在论与诠释论的根本问题在于 “无法提供一个非观念主义的观念批判(Non-idealist critique of ideas)的可能性条件”,即理性纠正和非观念主义的因果性。(35)Bhaskar, R., ScientificRealismandHumanEmancipation, Routledge, 1986, pp.103-223. 所谓理性纠正,就是一种自反性(Self-reflexive)批判;而非观念主义的因果性强调的是一种批判螺旋(Spiral)而不是批判循环(Circle)。这意味着科学实在主义蕴含着某种基于批判的自我解放性。同样,基于科学实在主义的社会科学也不是中立的,其因果性机制解释也必定具有某种内在批判性与自我反思性。这是一种解释性批判,或称之为解放的动力(Emancipatory Dynamics)。(36)Bhaskar, R., ScientificRealismandHumanEmancipation, Routledge, 1986, pp.169-180. 必须指出的是,巴斯卡意义上的“解放”不具有政治自由的意义,而是一种基于观念批判的解放,是一种认知的解放。并且,解释性批判是有条件的,是一种“情境批判”(Conditioned Critique)(37)Bhaskar, R., ScientificRealismandHumanEmancipation, Routledge, 1986, p.170.。申言之,只有在已经被理解、概念化和共同决定的情境中,社会科学的批判才能够成为可能。

在本体论上确立先验实在论之后,巴斯卡转向对“社会科学是否可以像自然科学,甚至是否可以称得上是科学”的论证。他在《自然主义的可能性》中首先接着分析《科学的实在主义理论》中提出的“只有先验实在主义才能为科学实验与科学发展奠立基础”的论点;其次,以社会学、心理学为例,检讨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的性质与特点,最后表明他对社会科学的立场。在他看来,“虽然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是不同的,但恰恰由于两者之间的不同,才使社会科学得以可能,正是它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独特性质以及自然主义的界限”(31)Bhaskar, R., ThePossibilityofNaturalism:APhilosophicalCritiqueoftheContemporaryHumanSciences(3rdedition), Routledge, 1998, p.3.。这一科学实在主义对社会科学的立场在巴斯卡那里就是“批判自然主义”。在此意义上,巴斯卡认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皆致力于探究生成性因果机制。这同时意味着纯粹的诠释论是不存在的(32)必须指出的是,巴斯卡在这一点上难免是武断的。舒茨对意义行动展开了充分的论述。详见[美]舒茨《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游淙祺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而实在论的谬误在于混淆了机制、事件和经验(33)Bhaskar, R., ThePossibilityofNaturalism:APhilosophicalCritiqueoftheContemporaryHumanSciences(3rdedition), Routledge, 1998, pp.18-19,22-23.。但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毕竟是不同的。社会世界从自然世界中“涌现”(Emergent)而来,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行为依赖性,即社会结构并非独立于行动者的行动而存在;第二,概念依赖性,即社会结构并不完全独立于行动者的观念之外;第三,时空依赖性,即社会结构相对于时空而言是流变的。在此基础上,巴斯卡提出社会行动转换模型(Transformational Model of Social Activity)以进一步推进社会科学对机制的探究。(34)Bhaskar, R., ThePossibilityofNaturalism:APhilosophicalCritiqueoftheContemporaryHumanSciences(3rdedition), Routledge, 1998, pp.25-44.当然,也正因此不同,社会科学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形成一个封闭系统,而是始终处于动态的、开放的互动之中。在巴斯卡看来,社会科学形成的开放系统是反思性、批判性的源泉。

虽然韦伯有意摆脱传统形而上学对社会科学的影响,但是新康德主义在他的著述中留下了长长的影子。并且,他所倡导的价值中立也一直受到哲学家的诘责。如果要深度把握进而回应社会工作实践理论在社会工作价值规范与伦理要求、因果解释和意义理解等三个方面面临的挑战的话,我们必须在认识论层面的展开分析。这意味着我们应当处理的问题是实在论、诠释论与规范论的统一性问题。实在论强调知识的客观性和对事实的绝对客观的认识;认为只有证据才能称作知识,而证据只能通过做实验或对事物的观察找到。诠释论肯定了先入之见的主观理解而否认了价值中立;倾向于认为知识可以通过理解事件的意义而获得。规范论坚持对知识的批判与反思。

在巴斯卡看来,科学可以对先验实在的世界(实在域/真实域)探索部分机制,但无法穷尽。(27)Bhaskar, R., ARealistTheoryofScience(2ndedition), Routledge, 2008,pp.51-52. 原因是先验实在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系统(Open Systems)。在开放系统中,存在各种相互作用的机制,只有创造出一个“人为的封闭系统”才能使得因果关系趋于稳定。(28)Bhaskar, R., ARealistTheoryofScience(2ndedition), Routledge, 2008,p.54. 所谓封闭系统(Closed Systems),必须包括以下三个条件且缺一不可:第一,是一个外在条件不发生变化的独立体系;第二,可还原为原子化的组成要素,且内在条件相对恒定;第三,原子化的组成要素的行为组合可表征为整体行为。(29)Bhaskar, R., ARealistTheoryofScience(2ndedition), Routledge, 2008,pp.69-70.值得进一步追问的一个问题是,科学所探寻的机制与因果关系之间是什么关系?巴斯卡指出,生成性机制是因果关系/因果规律的基础。(30)Bhaskar, R., ARealistTheoryofScience(2ndedition), Routledge, 2008,p.39.

四、重构社会工作实践理论的一个初步设想

干预性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自诞生之日起,社会工作就肩负着恢复个人社会功能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崇高使命。最新的社会工作全球定义表明,社会工作的核心任务是推动社会改变和发展、社会凝聚,以及增权和解放;首要原则为尊重人与生俱来的价值和尊严,不对人造成伤害,尊重多元,坚守人权和社会公义。无论是作为一种专业活动还是助人艺术,社会工作实践皆是根据社会工作价值规范与伦理要求而实施的,或者说价值规范和伦理要求是社会工作实践的基础。并且,社会工作实践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实践和政治实践。这无疑要求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伦理、理论、实践与方法背后的道德资源以及权力装置时刻保持一种警醒的态度。(18)黄锐:《重申社会工作本质:四个维度》,《学海》2018年第6期。因此,干预性在一定意义上还具有解放的意味。

之所以以巴斯卡的批判实在论为基础,主要是因为它在认识论的层面统一了实在论、诠释论与规范论,以回应社会工作实践理论应当同时具备干预性、解释性和理解性的要求。把机制纳入核心概念,是由巴斯卡的先验实在论决定的。巴斯卡在《科学实在主义理论》中断言,“世界是由机制构成的”(39)Bhaskar, R., ARealistTheoryofScience(2ndedition), Routledge, 2008,p.39.。而把情景纳入核心概念,是考虑到社会工作介入既是一种在服务情景中的介入,也是服务情景介入。具体来说,在服务情景中的介入意味着社会工作介入既关涉外在的社会文化脉络,又与服务对象生活情景和社会工作者生活情景有关,同时也离不开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开展介入以及服务对象回应社会工作者介入时(当下一刻)的介入情景。服务情景介入是表明服务情景对于社会工作介入而言是构成性的,并且是无所不在的。借用阿尔伯特(Andrew Abbott)的说法,“是一个在连续不断地瞬间制造、重塑和消解自身的过程” (40)埃利亚斯(Norbert Elias)大概可以算是最早对过程展开专门研究的社会学家。他在1939年写《文明的进程》时就以“形态”与“社会过程”为概念工具,后来几乎把过程社会学作为自己开展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进路。详见Elias, N.,“The Changing Balance of Power between the Sexes: A Process-Sociological Study: The Example of the Ancient Roman State”, Theory,Culture&Society, 4(2-3),1987,pp. 287-316; Elias, N., “On Human Beings and Their Emotions: A Process-Sociological Study”, Theory,Culture&Society, 4(1), 1987,pp. 339-361.阿尔伯特后来发展出过程本体论,详见Abbott, A., ProcessualSociolog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6.。

以巴斯卡的批判实在论为基础,将情景、需求、介入、机制、改变置于一个框架之中可以得到图1。取情景(Contexts)、需求(Needs)、介入(Interventions)、机制(Mechanisms)和改变(Changes)第一个字母的大写,我们可将得到图1的框架简称为CNIMC理论。CNIMC理论中存在四种逻辑,分别如下:第一种逻辑是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本,实施社会工作介入,促进改变,再通过改变向服务对象反馈以及对服务对象生活情景的影响,推动下一轮以需求为本的介入,这体现的是实在论;第二种逻辑是以社会工作介入为起点,回应服务对象的需求,形成机制,再通过机制向社会工作者反馈以及对社会工作者生活情景的影响,推动新一轮的社会工作介入,这体现的是诠释论;第三种逻辑是从改变出发,通过不同机制影响服务对象,促成服务对象的需求觉醒,以进一步寻求新的改变,这体现的是规范论;第四种逻辑是以机制为中心,聚焦改变,推动社会工作介入,再形成机制以推进下一轮的改变,这体现的是批判实在论。以上四种逻辑的关系是:第一,四种逻辑皆是独立的,各自可形成一个螺旋;第二,每一种逻辑可以同时催化另一种逻辑;第三,第一、二、三种逻辑统一于第四种逻辑。

所谓“IP(Intellectual Property)电影”,简而言之,就是有知识产权的电影,或者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自有知识产权的作品转化而来的电影类型,然而站在文化产业的角度来说,“市场”赋予了“IP电影”另外一层含义,就是已经拥有了一批忠实“粉丝”,并且这批“粉丝”贡献的票房指数不仅足够保证电影制作成本的回收,而且能为电影创作方带来巨大收益的电影类型一一从这个角度来说,IP电影可以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文学IP电影,第二类是综艺IP电影。

图1 CNIMC理论

此外,图1对核心概念给予一些简要的提示,简述如下:需求主要体现为服务对象在生理、心理、社会等层面的需求;介入包括社会工作者的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机制除了解释因果关系外,还应当涉及意义理解;情景是社会文化脉络、介入情景、服务对象生活情景和社会工作者生活情景的统称;改变则指涉个人改变与社会改变。这基本上是围绕着社会工作实务而展开的。但是,我们还应当注意到的是,这些概念的思想语境与社会文化脉络的流变。以需求为例,近年来世界经济衰退、气候变化、中东革命以及右翼思潮在美洲和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兴起,再加上消费、流动性、个体化、反全球化、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的影响,需求的内涵与外延早已脱离原来的界定而与身体、情感、性别、身份、权利、认同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而这些则有待于对社会工作实践过程的具体解释、理解了。

五、简短的总结与讨论

站在建构社会工作学的立场上,社会工作实践理论在社会工作价值规范与伦理要求、因果解释、意义理解三个方面面临挑战。笔者从认识论的层面对问题展开分析,借鉴巴斯卡的批判实在论为重构社会工作实践理论奠立基础,再把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的核心概念纳入进来,建立起概念之间的联系,最终形成CNIMC理论。无独有偶,笔者在修改论文时无意间读到瑞典于默奥大学布罗姆(Bjorn Blom)和莫伦(Stefan Moren)2019年出版的《为社会工作实践的理论》(41)Blom, B ,Stefan Moren, TheoryforSocialWorkPractice, Studentlitteratur ,2019. ,他们借用巴斯卡对生成性机制的论述提出CAIMeR理论(分别对应的是情景、行动者、干预、机制、结果)。CAIMeR理论和CNIMC理论的区别在于以下四点:第一,CAIMeR理论对行动者不加区分,把包括社会工作者在内的直接干预者、服务对象以及其他间接干预者统称为行动者,而CNIMC理论以需求和介入把行动者区分开来。区分的意义在于,从需求出发和以介入为起点将导向两种不同的逻辑。第二,CAIMeR中的结果(Result)包括产出(Outputs) 和效果(Outcome),更多是一种客观结果的呈现;而CNIMC中的改变则是带有价值倾向的一种状态和过程,更能体现出社会工作推动改变的意涵。第三,CAIMeR理论似乎直接把机制的概念嫁接在了帕森斯的单元行动上,有可能忽视了巴斯卡的批判实在论与帕森斯及其所借用的帕累托、涂尔干、韦伯、马歇尔等人诸多理论传统之间的张力;而CNIMC理论建基于巴斯卡的批判实在论,且试图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实现批判实在论对实在论、诠释论与规范论的统一。第四,CAIMeR理论只是考虑到了因果解释(具体体现为心理干预机制、社会心理干预机制和社会机制等一系列的机制),而或多或少没有注意到社会工作实践的意义理解,而这在CNIMC理论中有所体现。但不无遗憾的是,由于意义在巴斯卡的批判实在论中被机制淹没了,所以如何在巴斯卡的批判实在论中赋予意义以恰当的位置将是下一步研究值得重点探讨的问题。这既是巴斯卡的洞见,也是他的批判实在论有待被修正的地方。

CNIMC理论的适用性始终与社会工作服务情景有关,尤其涉及到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如何理解其生活情景与社会文化脉络,如何理解需求、介入、机制与改变等。无疑,上述理解既与特定的社会结构有关,也逃脱不了社会理论的脉络。因此,社会工作与社会理论的关联进路可以进一步丰富我们对CNIMC理论的认识和判断。CNIMC理论是为了匹配建构社会工作学而提出的。对于该理论的检验,可以从布雷克提出的社会工作学的三个核心建构入手。同时,CNIMC理论是笔者建构社会工作一般理论的一个尝试。社会工作一般理论是对社会工作实践理论的综合与统一,是在探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复杂互动的基础上,致力于发展出一套关于社会工作实务的多元且系统的解释。(42)黄锐:《社会工作一般理论的建构》,载《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十六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这意味着,对于该理论的检验除了基于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在社会工作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反思以外,还需要考察其能够吸纳多少社会工作实践理论。

AConceptionofReconstructingSocialWorkPracticeTheory:FromtheStandpointofShapingaScienceofSocialWork

Huang Rui

Abstract: More and more scholars are calling for shaping a science of social work. Social work practice theory has no sufficient significance at the level of a science of social work, and could not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s from social work value and ethical, causal connection and action meaning. The essence of the challenge is the unity of realism, hermeneutics and normative theory. The challenge is that Realism, Hermeneutics and Critical cannot be unified at status of Epistemology. Roy Bhaskar’s Critical Realism provides an approach. Reconstructing social work practice theory can be based on critical realism and build a framework including needs, interventions, mechanisms, contexts and changes.

Keywords: Social Work Practice Theory; a Science of Social Work; Critical Realism

收稿日期:2019-03-21

* 本研究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治理背景下我国社会工作行动本土化理论框架与实践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6ZDA084)的阶段性成果,同时也得到中国国家留学基金资助(编号:201806745016)。

中图分类号:C9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9)08-0067-08

作者简介:黄 锐,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社会工作学院副教授 (上海 200237)

标签:;  ;  ;  ;  ;  ;  ;  ;  ;  ;  ;  ;  

黄锐:重构社会工作实践理论:学科建构意义上的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