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水热泵机组除霜系统的改进

空气-水热泵机组除霜系统的改进

一、空气-水热泵机组融霜系统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魏文哲[1](2021)在《低环境温度准二级变频空气源热泵供暖性能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煤改清洁能源”的推进,准二级压缩空气源热泵在华北等寒冷地区得到了快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节能效果,也促进了空气源热泵从采用定频压缩机到变频压缩机的普及,即准二级变频空气源热泵。然而,当准二级变频空气源热泵应用到温度更低的严寒地区时,因环境温度更低和负荷调节变化而遇到低温适应性、结霜区间变化和除霜速度慢等问题,影响其供暖性能。本文以推动准二级变频空气源热泵在严寒地区的应用为主要目标,采用实验与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研究,提升准二级变频空气源热泵在的供暖性能。为实现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基于哈尔滨的严寒气候,搭建了准二级变频空气-水热泵和多联式空调(热泵)实验台。针对低温适应性问题,提出了基于室外温度分段调节吸气状态的控制方法,并应用到两个实验台上。基于该控制方法,在环境温度为-28.4~19.1℃时,对两台热泵机组的供暖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当采用基于室外温度分段调节吸气状态的控制方法时,两台热泵机组的低温适应性都得到明显提升,即使在环境温度为-27.5℃,供水温度为50℃的恶劣工况下,压缩比达到11.38时,空气-水热泵机组的排气温度也仅为112.0℃,低于最高允许120.0℃。两台热泵机组在哈尔滨供暖时均能稳定运行,并达到了良好的运行性能,空气-水热泵机组典型气象年的供暖季节性能系数为2.38,略高于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的2.34。在进行上述低温性能实验时,发现空气源热泵采用变频调节适应负荷需求对蒸发器表面温度有较大的影响,进而影响结霜条件。为此,对空气-水热泵机组在2017~2019年两个供暖季中的结霜工况进行总结,开发出新的结霜图谱。结果表明,严寒地区变频空气源热泵的结霜图谱有三个明显的特点:结霜临界相对湿度随着室外温度的降低而下降;结霜区域的上下限温度更低;结霜临界相对湿度更高。而且,实验热泵机组在严寒地区的结霜周期整体上均较长(59~462分钟),但结霜速度最快出现在室外温度为-10℃附近,而非传统认为的0℃。对结霜图谱变化原因分析表明,除上述的变频调节,结霜图谱还受气候区和机组选型容量的影响。为对这两个因素进行研究,建立了空气-水热泵机组的数学模型,对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和不同机组选型容量(90%-150%)的结霜区间进行模拟研究,得到了热泵机组在这两个气候区、不同机组容量下的结霜图谱。结果表明,同一台热泵机组在不同气候区供暖时,结霜区域会发生明显变化,主要体现为供暖室外计算温度越低,结霜临界相对湿度越高,而结霜区域的上下限温度更低;选型容量适当增大可明显减少空气源热泵的结霜周期,且在高湿度地区改善效果更好。为加快准二级变频空气源热泵的除霜速度,利用既有循环结构,提出补气除霜技术,即通过中间补气增大压缩机排气量,从而提高其携带除霜热量的能力。通过理论和实验研究,对该技术的可行性和加速除霜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补气除霜过程中,既有充足的压差将制冷剂补入压缩机,且补气在电子膨胀阀开度合理时具有过热度,不会产生湿压缩。补气可以有效缩短除霜时间,降低除霜能耗和提升除霜效率。电子膨胀阀在最佳开度时,除霜时间缩短20.61%,水中的吸热量和压缩机输入功分别降低8.74%和17.98%,除霜效率提升6.22%。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提升准二级变频空气源热泵机组在低环境温度下的供暖性能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方案,为其严寒地区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论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太阳能辅助空气源热泵对流型相变蓄能系统创新及运行规律研究”(No.51878209)的部分内容。

余萌[2](2021)在《直接相变蓄热型空气源热泵特性及在严寒地区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空气源热泵在低温环境下由于室外蒸发器吸热不足会导致制热性能下降,严重影响其在严寒地区的应用。相变蓄热技术可针对严寒地区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对空气源热泵系统进行短周期蓄/放热,避免了系统在极低温环境下运行,是现阶段解决严寒地区空气源热泵应用问题最具潜力的途径之一。而目前针对基于相变蓄热的空气源热泵系统的研究存在系统中相变蓄热装置蓄/放热性能不足、系统动态运行特性不明晰以及缺乏系统可行性分析等问题。为此,本文开展了以下工作:(1)通过制冷剂与相变材料直接换热的方式,设计了与空气源热泵系统相结合的高效相变蓄热装置—冷凝蓄热器。利用压焓图对直接相变蓄热型空气源热泵系统循环进行了热力学分析,指出了系统性能会随着蓄热时间的增加而衰减,为保持系统高效稳定运行,可通过设置过冷器控制冷凝蓄热器过冷度的方式来实现。对冷凝蓄热器内相变材料进行了选取,以R410A空气源热泵系统和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热末端为例,可选用相变温度为48℃的石蜡作为冷凝蓄热器内填充相变材料。对冷凝蓄热器结构进行了选型,优化改造了管翅式换热器,将管翅式换热器单程管设计成双程管,使制冷剂与循环水进行逆流换热;再将改造后的管翅式换热器进行封装并填充,构造出冷凝蓄热器单元结构雏形,通过设置多并联管式的制冷剂/循环水管道形式可进一步提高冷凝蓄热器的蓄/放热性能。(2)通过模拟与实验研究了系统动态运行特性,提出了系统安全高效运行方法、高性能冷凝蓄热器优化设计方法以及系统应用制冷剂优选准则。利用Matlab对系统各部件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了系统在严寒地区连续运行条件下的动态特性规律,对冷凝蓄热器的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同时对系统应用不同制冷剂条件下的性能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环境温度为-20℃的工况下,该系统只需连续蓄放热运行6天即可稳定;系统中冷凝蓄热器连续蓄热14 h后,平均蓄热功率为7.2 k W,COP为2.0,蓄热量达到100.6 k W·h;冷凝蓄热器在放热过程中平均放热功率为10.1 k W,理论上可为164 m2的房间持续供暖10 h,实现了该系统在严寒地区的全天候连续供暖。冷凝蓄热器内翅片间距和管间距越小,蓄/放热性能越好;考虑到R290具有更低的GWP值以及一定的低温适应性,是该系统在严寒地区应用中可替换R410A的最佳制冷剂。研制了冷凝蓄热器,并搭建了直接相变蓄热型空气源热泵系统实验台,分析了系统动态运行特性,并结合实验数据对系统模型进行了验证,还研究了环境温度对系统蓄热性能的影响以及供水流量对系统放热性能的影响。为保证系统安全有效运行,应确保蓄热结束前冷凝蓄热器内仍有石蜡尚未完成相变熔化过程。此外,实验研究表明环境温度越低,系统所需蓄热时间越长、平均耗功越高、平均蓄热功率与平均COP越低;供水流量越大,系统有效放热时间越短、平均放热功率越高。(3)对系统进行了技术经济性分析,从能耗、环保及经济层面对比了该系统与其他供热系统间的性能差异,为其在严寒地区的应用提供了可行性方案。从一次能源消耗量、一次能源利用率、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初始投资成本、运行投资成本等角度对系统进行了技术经济性分析,重点比较了该系统与准二级压缩空气源热泵、燃煤锅炉、燃气锅炉以及直接电加热在上海、北京、沈阳及哈尔滨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相较于准二级压缩空气源热泵系统在低温环境下一次能源消耗量更低,节能性更好;热泵供热系统将CO2、SO2以及NOX从建筑供热区转移到了发电厂,而发电厂可通过稀释,脱硫以及反硝化过程来减少这些污染物排放,因此热泵供热系统相较于传统供热系统更具环保性;该系统相较于准二级压缩空气源热泵系统在哈尔滨地区应用投资回收期约为10年;若将冷凝蓄热器折扣率设置为40%,则其投资回收期将减少至6年左右。综上,从能耗、环境以及经济角度看,该系统相较于准二级压缩空气源热泵系统具有更强的低温适应性,为其在严寒地区的大规模供热应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问鸿翔[3](2020)在《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一直大力提倡“煤改清洁能源”的政策,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如何对空气源热泵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就成为关键性问题。尤其是对于北方地区来说这样的节能改造措施尤为重要。但是就目前来说在高原寒冷地区来说由于其自身地理位置因素的影响,大气压强比较的低、空气密度小,这样采用空气源热泵就会受周围环境的严重影响,因此本文在进行研究时就以高原寒冷地区为背景,选择该区域内的某一建筑物为具体的对象,对该建筑物的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进行研究,分析该系统的运行状况以及节能改造措施。论文研究过程中首先分析了高原寒冷地区的气象特点,给出了其空气物性参数的计算公式,并且根据空气源热泵的相关结构,探讨了其空气物性参数对空气源热泵换热性能的影响。同时,分析了高原寒冷地区空气源热泵的结霜和结露问题。最后,选择某个具体的建筑物,对空气源热泵的供暖情况进行了实验测试,探讨了室外空气温度、出水温度等参数对空气源热泵制热量以及性能的影响情况,得出了空气源热泵在高原寒冷地区应用的可行性。考虑高原寒冷地区海拔高度的影响,将空气源热泵的制热修正系数设置在0.80~0.84范围中,对其实际制热量大小进行计算,并且将其计算结果跟典型平原地区的制热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海拔高度对其运行情况的影响。论文研究过程中还采用De ST软件对其供暖期中的热负荷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几种不同形式辅助供热方式的能耗。研究结果表明,高原寒冷地区可以选择空气源热泵+太阳能的供暖形式,既确保了其能耗的最小,又具有较高的环保效益。

曹龙[4](2020)在《矿井余热回收再利用技术在凉水井煤矿的实践与应用》文中提出煤矿作为煤炭生产的主体,是能源的生产者又是直接的消费者,挖掘利用在生产消费过程中派生的清洁能源为矿区提供非生产性服务,从而减少煤炭的直接使用,符合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要积极推动矿区低碳发展的要求。论文以凉水井煤矿清洁供暖问题为对象,研究了应用热泵的节能原理对煤矿乏风余热、井下水余热及其它热能资源回收再利用为矿区进行供暖的系统工艺性、经济性等方面的问题。对凉水井煤矿矿井各种余热资源进行了分类,通过技术经济性分析论证了各种余热资源回收利用的可行性。提出了主要用直冷式深焓取热乏风热泵结合矿井水源热泵技术配套解决凉水井矿区供热问题的初步方案。通过实地调研法、类比法详细地对凉水井矿区热负荷及余热资源供热能力进行了计算,对供热系统热用户进行分类,设计出了具体的余热利用方案。同时,对乏风取热设备在矿井通风安全中的影响、井下水质对设备的影响、方案的可靠性和持久性进行了论证。结果表明,乏风取热箱换热器的风阻为60~80Pa,井下水通过处理后的水质较好,矿井热源稳定、设备技术可靠,方案能够解决矿井供暖问题。建立LCC(全生命周期成本)模型,计算分析了传统锅炉系统及余热利用系统的一次性投资概算及年运行成本,计算了方案年空气污染物减排量。结果表明,余热利用系统全生命周期成本远远小于传统锅炉系统,且节能减排量大,长期经济效益、环保效益明显。研究成果对陕北严寒地区煤矿行业在矿井余热利用的推广和应用可起到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很好的示范作用。

刘青青[5](2020)在《空气源热泵过冷热交替除霜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在中国经济的稳健发展、政府持续加强推行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和改造热源等相关政策背景下,空气源热泵市场得到迅速发展。但空气源热泵低温环境制热运行的结霜与高效除霜是其应用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对空气源热泵机组适时除霜是机组可靠与高效运行的保障。针对现有的除霜技术能耗高、稳定性差、综合性能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利用液体冷媒过冷热的双蒸发器交替除霜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其基本原理是两组蒸发器按顺序运行并结霜,利用冷凝器出口高温高压制冷剂液体或(和)旁通的压缩机排气混合后的热量对处于除霜状态的蒸发器进行除霜,以保证蒸发器在除霜的同时系统维持稳定供热运行。首先,对双蒸发器液体冷媒交替除霜空气源热泵系统的热力过程进行计算分析,计算结果初步说明在该系统中,采用过冷热交替除霜的方法能有效迅速地出去蒸发器表面霜层,实现系统高效稳定运行。其次,根据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的相关设计要求对设计工况下的热泵热水系统各个部件进行设计选型。分别采用分区集中参数、分布参数等建模方法对系统中压缩机、换热器、节流阀建立仿真数学模型;通过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将各部件模型耦合,建立了双蒸发器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结霜、除霜的系统仿真动态模型,在MATLAB语言环境中编制了仿真计算程序语言,同时利用相关实验数据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准确性。最后,利用所建的系统仿真数学模型,模拟了系统在制热结霜、除霜运行模式下,系统冷凝压力、蒸发压力、制热量、功耗和COP等性能参数的变化情况。并利用该仿真模型计算了不同进风参数条件下系统综合性能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当进风温度为-5℃~5℃,进风相对湿度为70%~90%,进风量为2000 m3/h~4000m3/h之间时,该系统在制热运行结霜阶段的制热量降幅在12.8%~15.3%之间,COP的降幅在7.9%~8.9%之间;在除霜运行阶段的制热量降幅在4.37%~5%之间,COP的降幅在2.87%~4.1%之间;比较于制热运行模式,除霜运行模式机组制热量的降幅在46.16%~46.52%之间,系统在除霜的过程中仍能保证一定的供热量,且COP降幅较小,系统运行稳定性得到良好保障。同时也利用仿真模型计算了双蒸发器不同的启动时间间隔下机组制热量在一个完整的运行周期内的变化情况,得出在本文给定的计算工况下两组蒸发器启动时间间隔控制在10min左右是比较合理的选择这一结论。

王冀[6](2020)在《严寒地区空气源结合水源耦合式热泵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传统供暖方式存在低效、高耗能、环境污染严重等多种弊端,因此,国家大力提倡发展热泵技术,热泵系统具有节能、清洁、高效等多种优点。近年来,空气源热泵在我国部分地区被广泛应用,但在较为严寒的地区使用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需要改良空气源热泵技术,扩大空气源热泵应用范围,满足热泵在严寒地区的制热需求。本文提出空气源结合水源双级耦合热泵供热系统,以较为严寒的酒泉地区实际建筑为供热对象,并就双级耦合式供热系统和单/双级切换式供热系统的运行控制方案分别进行了分析研究,基于TRNSYS软件模拟平台建立了系统仿真模型,进行了系统的运行工况数值模拟和结果分析,模拟结果得到了实测数据的验证。最后,基于PSO算法,对单/双级切换式系统进行了优化,并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和节能环保效益分析。本文主要研究任务和内容如下:1.以酒泉当地实际建筑为模拟对象,利用TRNSYS软件搭建了建筑热负荷计算模型;对整个供暖季的建筑热负荷进行了模拟,为后文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热负荷依据。2.基于双级耦合热泵系统的两种运行模式,利用TRNSYS软件搭建了两种系统仿真模型;对两个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对于双级耦合式系统,研究了中间水箱水温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对于单/双级切换式系统,研究了室外切换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将两系统模拟所得最佳工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系统综合性能各有优势。3.将双级耦合式系统与单级空气源热泵系统的模拟运行结果进行了对比,证明双级耦合系统比单级系统性能优越;将模拟所得数据与当地实测所得数据进行比较,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合不同严寒地区城市当地气象条件,进行双级耦合式系统模拟运行分析,结果说明双级耦合热泵系统在严寒地区应用可行。4.本文最后基于PSO算法,将TRNSYS软件与GENOPT程序互联,以单/双级切换式系统为优化系统,结合酒泉地区气象数据,进行系统优化,最终实现了使系统能耗达到最小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对该系统做了经济效益分析、节能和环保效益分析,表明了该系统良好的经济性、显着节能优势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友好性。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以后空气源结合水源双级耦合热泵系统在严寒寒冷地区的推广与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也可为今后其他热泵互联采暖系统的设计与运行提供参考。

祝铭[7](2019)在《一种新型空气源热泵蓄热供暖经济性分析》文中指出能源紧缺和环境恶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供热系统的选择上也更加偏向于使用清洁型能源,因此热泵凭借其高效、清洁的特点发展迅速。空气源热泵是其中适用范围最广的一种,已在我国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但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改善除霜方式并降低电力费用。文章中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空气源热泵系统,该系统不仅能保证连续的热舒适效果,而且能实现机组的经济性运行。这个系统主要包括压缩机、室内侧空气换热器、节流装置、两个室外侧空气换热器、变频循环水泵及蓄热水箱。该热泵机组能够实现从室外空气中吸热化霜,化霜时仍继续供热,并且在供暖季使用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峰谷电价差额、定供回水干管压差变频控制从而实现较低费用运行,有着较强的经济性前景。为了研究新系统的经济性效果,文章搭建了热泵系统供热循环仿真模型。以西安地区一栋小型别墅建筑为对象进行分析,首先利用Energyplus对该建筑进行模拟仿真,得到一个供暖季的逐时负荷;然后基于Trnsys仿真平台建立三组模型,对常规定流量供暖系统、常规变流量供暖系统与新型空气源热泵蓄热供暖系统的全供暖季运行情况进行了模拟与分析;最后利用模拟结果对三个方案进行了多角度的经济性计算与对比评价,并在多种政策补贴条件下对项目经济性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型空气源热泵蓄热供暖系统有一定的经济优势,全年运行电费不仅明显低于集中供暖花费,与常规空气源热泵定/变流量供暖系统相比也分别节省了33.1%和29.3%,费用年值的计算结果则分别降低了约8.0%和6.8%。根据现有补贴政策对系统方案进行进一步的经济性分析,以西安地区集中供暖费用为参照,计算不同情况下方案净现值和动态回收年限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新型空气源热泵蓄热供暖系统在少量补贴下就能展现较高的经济价值,在目前大多地区的补贴政策下都能较快的回收投资成本。如若希望在7年左右回收初投资,则只需在设备补贴6000元左右,且低谷电价0.2元/kWh的条件下即可。计算结果可为设计人员或政策制定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王栋[8](2019)在《采用CO2跨临界循环的小型系统运行特性和性能优化》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采用CO2跨临界循环的小型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提高系统性能为研究目的,提出通过优化系统运行参数和以共沸混合制冷剂代替纯质制冷剂的方案。论文还对CO2系统测试环境室及其融霜节能装置进行了简单介绍,最后,为扩大CO2制冷技术的应用范围,对“双温区”的电冰箱系统进行了理论设计。基于小型CO2系统建立了最优运行参数计算的热力学模型,在设定的工况下,利用模型预测了毛细管几何结构与制冷剂充注量之间的最优组合。依据理论计算结果,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小型CO2热泵热水器系统,利用该试验台对热力学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当蒸发温度为3℃,气冷器出口温度为34℃,毛细管内径为1mm时,毛细管管长与制冷剂充注量之间的最优组合为3.9m和270g。对比相同运行条件下的实验数据和理论计算数据可知所建立的热力学模型具有相对较好的准确度,可以为确定小型CO2跨临界循环中预测毛细管几何结构与制冷剂充注量之间的最优组合提供理论指导。基于优化设计后的CO2跨临界循环,筛选出R41工质,可与CO2组成共沸混合制冷剂。在三种不同的小型系统中(冷柜系统、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系统、水源热泵热水器系统),不断改变工作条件,对CO2/R41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性能展开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CO2/R41混合制冷剂将是取代纯质CO2制冷剂的一种很好的替代品。因为其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较低的最优高压、较大的系统COP、较低的压缩机压缩比、较低的排气温度、较高的单位制冷量和制热量。同时,CO2/R41(0.5/0.5)混合制冷剂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效率(超过23%),且冷柜系统?效率几乎等于热泵热水器系统,这意味着CO2/R41是一种应用于冷柜系统中的很有潜力的制冷剂。为了给以后小型CO2系统性能测试提供实验平台,基于一台冷库,设计了一个恒温室,该恒温室具有很好的控温精度,所设计的蒸发器融霜节能装置也具有很好的效果。最后,对一台双温两门电冰箱系统进行了详细的理论设计,该系统采用CO2跨临界循环,可以CO2制冷技术应用范围的扩大提供思路。

曲明璐,余倩,李封澍,王坛[9](2016)在《空气源热泵除霜问题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文中认为对空气源热泵除霜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主要介绍了空气源热泵逆循环除霜的除霜原理,并从实验和模型模拟两方面分析了当前空气源热泵除霜的性能研究。最后从室外环境参数、空气源热泵结构、室外换热器结构参数和表面特性3个方面介绍了空气源热泵延缓结霜的研究现状,并介绍了当前对除霜性能改进的常用方法。为空气源热泵除霜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参考。

董兴杰[10](2016)在《地源热泵岩土热响应测试与系统性能仿真》文中研究表明热响应测试是地源热泵设计的基础,传统热响应测试需要稳定的输入功率,输入功率微小的波动即会造成测试结果较大的误差。另外,传统热响应测试只能得到土壤的导热系数而不能直接得出地源热泵设计所必须的埋管井热阻与土壤热容。本文提出了变工况的热响应传热模型,并采用现场测试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热响应测试过程中,加热功率可以调节为任意值,而且不受中途停电等外界因素的干扰。通过数值计算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土壤导热系数,并且,通过热响应实验数据直接获得埋管井热阻与土壤热容。对于存在多个埋管井的地源热泵系统,采用单井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际不符,如果要建立三维井群计算模型,其工作量特别巨大,并且调整井的布局、井间距以及增减井数都必须重新建立边界条件。本文提出了有限无边界模型,首先假定井群中每口井都是中心井,使得地埋管井群的边界条件变得简单,当设计调整时,只需改变井间距、井数等参数即可重新对地源热泵系统进行仿真。由于该模型只有在井数无穷大时成立,因此本文提出采用井群系数来修正该模型,以减小计算误差,当井数为1时,井群系数为0;当井数无穷大时,井群系数为1;当井数为某一具体数值时,井群系数通过计算获取。实验表明,仿真结果与测试结果吻合度较高。地源热泵系统在绝大多数地区都存在地下换热系统冬夏不平衡问题。在中国长江流域,夏季地下排热量约为冬季取热量的3倍以上,单独的地源热泵系统会造成地埋管换热系统不可持续运行。在仿真运行时,本文采用地源热泵结合冰蓄冷系统,冰蓄冷系统制冷机冷凝热通过冷却塔排出,通过地源热泵与冰蓄冷系统的协调配合运行,一方面可以解决地下冬夏平衡问题,另一方面利用峰谷电价差节省空调使用费用。根据系统仿真的需要,本文建立了冰蓄冷制冰过程的仿真模型。仿真模型将制冰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显热降温、消除过冷和潜热蓄冷阶段。在每个阶段都建立了相应的传热模型。通过实验数据与仿真结果的对比,验证了制冰模型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在夏季,地源热泵结合冰蓄冷系统可以实现地源热泵、双工况制冷机和蓄冰装置三者的单独供冷,也可以任意二者联合供冷或三者同时供冷。如何使三者在协同供冷的情况下,既满足空调负荷,又兼顾地源热泵冬夏平衡问题和使系统运行费用最低,本文建立了负荷预测与优化控制模型。在负荷预测方面,建立了模糊识别模型,使得预测更加准确和稳定,优化控制模型采用了分步寻优的计算方法。该软件应用到了一个实际项目中,并得到了验证。最后,本文将热响应测试、地源热泵井群模型、冰蓄冷模型、负荷预测与优化控制模型集成到了一个设计仿真软件中,软件可以根据全年动态负荷,对地源热泵结合冰蓄冷系统进行设备选型以及仿真运行。

二、空气-水热泵机组融霜系统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空气-水热泵机组融霜系统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低环境温度准二级变频空气源热泵供暖性能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空气源热泵低温适应性的研究现状
        1.2.2 空气源热泵结霜的研究现状
        1.2.3 空气源热泵除霜的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实验台搭建
    2.1 引言
    2.2 低环温空气源热泵实验装置
        2.2.1 实验台
        2.2.2 实验过程
    2.3 数据采集系统
        2.3.1 参数测量
        2.3.2 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制热量计算
    2.4 误差分析
        2.4.1 空气-水热泵供暖实验误差分析
        2.4.2 多联式空调(热泵)供暖实验误差分析
        2.4.3 空气-水热泵除霜实验误差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空气源热泵低环境温度供暖可行性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室外温度分段调节吸气状态的控制方法
    3.3 工况实验研究
        3.3.1 制冷剂参数分析
        3.3.2 供暖性能分析
    3.4 严寒地区连续供暖实验结果分析
        3.4.1 室内外环境参数
        3.4.2 制冷剂参数
        3.4.3 供暖性能
        3.4.4 结除霜性能
        3.4.5 低温性能对比
    3.5 供暖质量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变频空气源热泵在严寒地区的结霜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变频空气源热泵的结霜图谱
    4.3 严寒地区结霜规律研究
        4.3.1 高温区结霜特点
        4.3.2 中温区结霜特点
        4.3.3 低温区结霜特点
        4.3.4 不同室外温度时结霜周期的变化
    4.4 变频调节对结霜图谱的影响分析
        4.4.1 变/定频空气源热泵结霜图谱的表观变化
        4.4.2 变频调节对蒸发器表面温度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气候区空气源热泵结霜特性的模拟研究
    5.1 引言
    5.2 数学模型及验证
        5.2.1 压缩机模型
        5.2.2 冷凝器模型
        5.2.3 经济器模型
        5.2.4 节流阀模型
        5.2.5 蒸发器模型
        5.2.6 模型的求解流程
        5.2.7 模型验证
    5.3 机组在不同气候区的结霜图谱
        5.3.1 热指标对结霜图谱的影响
        5.3.2 寒冷地区结霜图谱的开发
        5.3.3 夏热冬冷地区结霜图谱的开发
        5.3.4 三个气候区结霜图谱的对比
    5.4 机组选型对结霜特性的影响
        5.4.1 北京地区机组选型对结霜特性的影响
        5.4.2 高湿度地区机组选型对结霜特性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准二级压缩空气源热泵补气除霜的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补气除霜技术的提出
    6.3 补气除霜过程的可行性研究
    6.4 补气对除霜影响的定量研究
        6.4.1 实验工况
        6.4.2 最优开度的确定
        6.4.3 稳定性分析
        6.4.4 能量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直接相变蓄热型空气源热泵特性及在严寒地区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1.1 我国能源与环境现状
        1.1.2 我国建筑能耗现状
        1.1.3 空气源热泵技术
    1.2 严寒地区空气源热泵系统研究现状分析
        1.2.1 新型空气源热泵系统循环设计
        1.2.2 非共沸混合工质应用
        1.2.3 除霜技术
        1.2.4 相变蓄热技术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工作
        1.4.1 研究内容
        1.4.2 章节安排
2.直接相变蓄热型空气源热泵系统理论分析
    2.1 系统构建及运行原理
    2.2 系统理论分析
    2.3 理论分析结果
        2.3.1 蒸发/冷凝压力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3.2 过冷/过热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3.3 蓄热时间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4 系统内关键部件—冷凝蓄热器设计
        2.4.1 相变材料选取
        2.4.2 装置结构选型
    2.5 本章小结
3.直接相变蓄热型空气源热泵系统数值计算研究
    3.1 系统内各部件数值模型建立
        3.1.1 压缩机模型
        3.1.2 冷凝蓄热器模型
        3.1.3 过冷器模型
        3.1.4 蒸发器模型
        3.1.5 制冷剂充注量模型
        3.1.6 求解方法
    3.2 系统严寒地区连续运行条件下动态特性分析
    3.3 冷凝蓄热器结构参数影响分析
        3.3.1 翅片间距
        3.3.2 管间距
    3.4 不同制冷剂条件下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直接相变蓄热型空气源热泵系统实验研究
    4.1 实验原理及方法
        4.1.1 实验设备
        4.1.2 测量系统及误差
        4.1.3 实验方法
        4.1.4 性能评价指标
    4.2 实验结果分析
    4.3 数值模型验证
    4.4 蓄/放热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4.4.1 环境温度对系统蓄热性能影响
        4.4.2 供水流量对系统放热性能影响
    4.5 本章小结
5.直接相变蓄热型空气源热泵系统技术经济性分析
    5.1 应用地点选取及相应建筑热负荷设计
    5.2 系统技术经济性分析模型建立
        5.2.1 能耗分析模型
        5.2.2 环境分析模型
        5.2.3 经济分析模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能耗分析结果
        5.3.2 环境分析结果
        5.3.3 经济分析结果
    5.4 本章小结
6.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3)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空气源热泵运行问题的国内外研究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的
    1.4 本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
    2.1 空气源热泵
        2.1.1 空气源热泵工作原理
        2.1.2 空气源热泵系统热源
        2.1.3 空气源热泵系统型式
        2.1.4 空气源热泵特点
    2.2 空气源热泵的结霜与除霜
        2.2.1 结霜与除霜
        2.2.2 结霜除霜对运行性能的影响及能耗分析
        2.2.3 空气源热泵结霜条件
    2.3 空气源热泵系统的应用
第三章 高原寒冷地区空气源热泵供暖影响因素分析
    3.1 拉萨地区空气物性参数
        3.1.1 空气物主要物性参数计算
        3.1.2 所选地区空气物性参数汇总
    3.2 高原环境对热泵换热的影响
        3.2.1 蒸发器类型
        3.2.2 高原环境对蒸发器传热系数的影响
    3.3 低湿环境对热泵运行的影响
        3.3.1 热泵结霜的途径
        3.3.2 热泵结霜的判定
        3.3.3 高寒地区热泵结霜的理论分析
第四章 拉萨空气源热泵机组供暖实验研究及高原修正
    4.1 工程概况
    4.2 测试仪器与内容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室外气象数据
        4.3.2 空气源热泵数据
        4.3.3 室内温湿度
    4.4 拉萨地区空气源热泵实际制热量
        4.4.1 拉萨地区空气源热泵制热量高原修正系数
        4.4.2 与平原地区热泵制热量对比
第五章 拉萨地区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能耗及效益分析
    5.1 建筑供暖热负荷模拟计算
    5.2 建筑供暖热负荷分析
    5.3 能耗分析
        5.3.1 热泵平衡点温度
        5.3.2 BIN气象参数
        5.3.3 能耗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矿井余热回收再利用技术在凉水井煤矿的实践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1.1 国内外能源使用现状及前景
        1.1.2 我国的大气污染问题现状及规划
    1.2 论文选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本课题研究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3.1 热泵技术的主要原理
        1.3.2 国外热泵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方向
        1.3.3 我国矿井余热利用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问题
        1.4.3 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煤矿余热资源回收技术的理论研究
    2.1 空压机余热回收技术
        2.1.1 空压机运行热量分布
        2.1.2 空压机余热回收技术工作原理分析
        2.1.3 余热回收技术对空压机运行的影响分析
    2.2 矿井涌水余热回收技术
        2.2.1 水源热泵技术原理分析
        2.2.2 水源热泵的节能原理论证
        2.2.3 矿井水源热泵技术用于供暖的特点分析
    2.3 矿井回风余热回收技术
        2.3.1 矿井回风热来源
        2.3.2 喷淋式表焓取热乏风热泵技术
        2.3.3 直蒸式浅焓取热乏风热泵技术
        2.3.4 直冷式深焓取热乏风热泵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凉水井煤矿余热资源能量匹配性分析
    3.1 凉水井煤矿概况
        3.1.1 矿井基本概况
        3.1.2 矿井自然气候条件
        3.1.3 现阶段可利用余热资源条件
    3.2 矿区热负荷及余热资源的能量匹配性分析
        3.2.1 矿区供热负荷计算
        3.2.2 矿区余热资源热能计算
        3.2.3 矿区供热负荷与余热资源的能量匹配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余热资源配置及利用
    4.1 矿区供热负荷与余热资源热量配置
        4.1.1 热用户分类
        4.1.2 分类热负荷与余热资源热量配置
    4.2 余热资源的利用
        4.2.1 余热利用供热系统的构建
        4.2.2 项目工程任务和规模
        4.2.3 系统主要设备的选型
        4.2.4 系统配套方案的设计
    4.3 余热资源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4.3.1 乏风取热设备对矿井通风安全的影响
        4.3.2 水源热泵中矿井原水水质对设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余热资源利用经济性、环保性分析
    5.1 投资、运行费用概算对比
        5.1.1 一次性投资概算
        5.1.2 年运行概算
    5.2 LCC(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分析
        5.2.1 LCC模型的建立
        5.2.2 LCC的计算比较
    5.3 环保效益分析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空气源热泵过冷热交替除霜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换热器表面处理抑霜
        1.2.2 热力除霜
        1.2.3 外加场作用除霜
        1.2.4 无霜型空气源热泵
    1.3 课题研究内容
2 双蒸发器液体冷媒交替除霜过程的热力分析
    2.1 双蒸发器液体冷媒交替除霜空气源热泵系统
        2.1.1 双蒸发器交替除霜空气源热泵系统
        2.1.2 双蒸发器交替除霜空气源热泵系统工作原理
    2.2 液体冷媒交替除霜过程热力分析
        2.2.1 制热名义工况热力计算
        2.2.2 液体冷媒除霜过程热工计算及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双蒸发器过冷热交替除霜空气源热泵系统设计
    3.1 设计工况确定
    3.2 压缩机选型
    3.3 蒸发器结构设计
    3.4 冷凝器结构设计
    3.5 节流装置
    3.6 管路设计
    3.7 本章小结
4 双蒸发器过冷热交替除霜空气源热泵系统仿真模型及验证
    4.1 制冷剂和载冷剂的物性计算
        4.1.1 制冷剂和水的物性计算
        4.1.2 湿空气的物性计算
    4.2 压缩机仿真模型
    4.3 冷凝器仿真模型
    4.4 蒸发器仿真模型
        4.4.1 蒸发器结霜模型
        4.4.2 蒸发器除霜模型
    4.5 电子膨胀阀仿真模型
    4.6 系统仿真模型
        4.6.1 结霜运行模式仿真模型求解
        4.6.2 除霜运行模式仿真模型求解
    4.7 仿真模型验证
    4.8 本章小结
5 双蒸发器过冷热交替除霜空气源热泵系统运行特性
    5.1 结霜/除霜过程的性能分析
        5.1.1 机组结霜过程性能分析
        5.1.2 机组除霜过程性能分析
    5.2 进风参数对机组运行性能的影响
        5.2.1 进风温度对机组性能影响
        5.2.2 进风相对湿度对机组性能影响
        5.2.3 风量对机组性能的影响
    5.3 延启时间对系统除霜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着作情况

(6)严寒地区空气源结合水源耦合式热泵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我国能源问题
        1.1.2 我国环境问题
        1.1.3 我国传统供暖方式
        1.1.4 热泵系统简介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2 空气源/水源双级耦合热泵系统的原理分析
    2.1 两种热泵单独运行存在的问题
        2.1.1 空气源热泵存在的问题
        2.1.2 水源热泵存在的问题
    2.2 空气源热泵与水源热泵的互联方式
    2.3 空气源/水源双级耦合热泵系统
        2.3.1 双级耦合热泵系统的组成环节
        2.3.2 双级耦合热泵系统的运行模式
    2.4 本章小结
3 建筑热负荷模拟
    3.1 严寒地区气候特点
    3.2 TRNBuild程序简介
    3.3 建筑模型的建立
        3.3.1 建筑概况
        3.3.2 建筑几何模型
        3.3.3 建筑围护结构基本参数及室内设计参数
    3.4 建筑热负荷模拟
        3.4.1 气象数据的读取
        3.4.2 建筑热负荷计算模型
        3.4.3 模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空气源/水源双级耦合热泵系统的仿真模拟与结果分析
    4.1 系统设备的选型
    4.2 系统关键模块的描述及设置
        4.2.1 空气源热泵
        4.2.2 水源热泵
        4.2.3 循环水泵
        4.2.4 蓄热水箱
        4.2.5 控制器
        4.2.6 地暖盘管
        4.2.7 其余辅助模块
    4.3 双级耦合式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及其运行方案对比
        4.3.1 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与组态
        4.3.2 基于不同控制方案下的系统运行结果比较
    4.4 单/双级切换式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及其运行结果
    4.5 两系统最优工况对比分析
    4.6 双级耦合热泵系统与单空气源热泵系统的模拟对比分析
    4.7 双级耦合热泵系统在严寒地区的适用性分析
        4.7.1 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的比较
        4.7.2 双级耦合热泵系统在其他严寒地区的适用性
    4.8 本章小结
5 基于PSO算法的空气源/水源双级耦合热泵系统优化以及系统效益分析
    5.1 PSO算法概述
        5.1.1 优化问题与群体智能
        5.1.2 PSO算法
    5.2 TRNSYS与 Gen Opt的结合应用
        5.2.1 Gen Opt简介
        5.2.2 Gen Opt与系统仿真模型的互联
    5.3 系统优化计算及其结果分析
        5.3.1 优化变量和目标函数
        5.3.2 优化结果分析
    5.4 系统经济效益分析
    5.5 系统节能和环保效益分析
        5.5.1 节能效益分析
        5.5.2 环保效益评估
    5.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一种新型空气源热泵蓄热供暖经济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降低结霜影响的研究现状
        1.2.2 提高热泵供暖运行经济性手段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负荷侧建筑能耗模拟
    2.1 建筑概况
    2.2 建筑能耗模拟仿真
        2.2.1 建筑能耗仿真方法
        2.2.2 能耗仿真软件
        2.2.3 建模辅助软件
    2.3 建筑负荷模拟
        2.3.1 建筑分区
        2.3.2 气象参数
        2.3.3 内扰设置
    2.4 负荷模拟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新型空气源热泵介绍及设计计算
    3.1 热泵供热循环系统组成
    3.2 主要功能及工作流程
        3.2.1 夜间运行
        3.2.2 日间运行
        3.2.3 热泵除霜
    3.3 空气源热泵机组设计选型
    3.4 末端毛细管设计
    3.5 蓄热水箱设计
    3.6 水泵选型设计
    3.7 本章小结
4 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的仿真模拟
    4.1 Trnsys软件介绍
    4.2 标准部件数学模型
        4.2.1 空气源热泵
        4.2.2 负荷端处理模块
        4.2.3 水泵
        4.2.4 水箱
        4.2.5 合流三通、分流器
        4.2.6 其他部件
    4.3 建模前提
        4.3.1 仿真目标系统
        4.3.2 简化假设
        4.3.3 系统控制策略
    4.4 常规空气源热泵定流量供暖系统建模
        4.4.1 模型建立
        4.4.2 仿真结果分析
    4.5 常规空气源热泵变流量供暖系统建模
        4.5.1 模型建立
        4.5.2 仿真结果分析
    4.6 新型空气源热泵蓄热供暖系统建模
        4.6.1 模型建立
        4.6.2 仿真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经济性分析
    5.1 经济性评价方法
        5.1.1 费用年值法
        5.1.2 经济优度
        5.1.3 净现值法
        5.1.4 动态投资回收期法
        5.1.5 敏感性分析法
    5.2 主要经济参数确定
        5.2.1 初投资
        5.2.2 运行费用
    5.3 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经济性分析
        5.3.1 空气源热泵供暖方案比较
        5.3.2 敏感性分析
        5.3.3 不同政策下项目经济性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8)采用CO2跨临界循环的小型系统运行特性和性能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传统制冷剂的缺点
        §1.1.2 环保制冷剂的替代方向
    §1.2 CO_2制冷剂的发展过程
    §1.3 CO_2制冷循环的分类及应用领域
    §1.4 CO_2制冷及热泵技术的研究现状
    §1.5 CO_2制冷循环性能优化的思路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毛细管几何结构及制冷剂充注量最优组合的设计计算模型
    §2.1 模型的构建及模拟研究的步骤
        §2.1.1 系统简介
        §2.1.2 模型构建的假设条件
        §2.1.3 热力学模型构建
        §2.1.4 模拟研究步骤
    §2.2 模拟研究的结果与讨论
    §2.3 本章结论
第三章:小型CO_2热泵热水器的设计及实验研究
    §3.1 部件主要部件的选型或设计计算
        §3.1.1 气冷器的设计计算
        §3.1.2 蒸发器及回热器的设计计算
        §3.1.3 压缩机及毛细管的选型
        §3.1.4 辅助设备的选型
    §3.2 热泵热水器系统的搭建
    §3.3 热泵热水器系统最佳充注量的理论计算及实验研究
        §3.3.1 经验公式法
        §3.3.2 额定工况法
        §3.3.3 实验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3.3.4 最佳充注量的实验研究及分析
        §3.3.5 实验结果的误差分析
        §3.3.6 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
    §3.4 本章结论
第四章:应用于小型冷柜或热泵系统的CO_2/R41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热力学分析
    §4.1 系统介绍
    §4.2 模型假设条件
    §4.3 热力学模型构建
    §4.4 研究步骤
    §4.5 结果与讨论
        §4.5.1 热力学模型准确度的验证
        §4.5.2 系统性能分析
        §4.5.3 部件不可逆损失及系统?效率分析
        §4.5.4 CO_2/R41混合制冷剂的GWP值计算
    §4.6 系统测试环境室融霜节能装置的效果研究
        §4.6.1 恒温室及新型融霜装置的工作原理简介
        §4.6.2 新型融霜装置的性能测试结果
    §4.7 本章结论
第五章:CO2_双温双控电冰箱的理论设计
    §5.1 冰箱制冷系统的确定
    §5.2 冰箱的热负荷计算
        §5.2.1 冷藏室的热负荷
        §5.2.2 冷冻室的热负荷
    §5.3 冰箱制冷系统热力参数的确定
    §5.4 毛细管的设计计算
    §5.5 冰箱系统制冷剂最佳充注量的确定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结论、创新点及今后研究方向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今后研究方向
符号表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科研项目及取得成果
致谢

(9)空气源热泵除霜问题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除霜过程空气源热泵性能
    1.1 空气源热泵除霜方式
    1.2 空气源热泵除霜特性的实验及模型研究
    1.3 除霜能量分配研究
2 结霜延缓措施和空气源热泵除霜的性能改善
    2.1 空气源热泵防止结霜的措施
        2.1.1 室外环境参数
        2.1.2 空气源热泵的结构
        2.1.3 室外换热器结构参数和表面特性
    2.2 空气源热泵除霜的性能改进
3 结论

(10)地源热泵岩土热响应测试与系统性能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与标记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壤热响应测试
        1.2.2 地源热泵传热模型
        1.2.3 地源热泵系统性能的影响因素
        1.2.4 冰蓄冷技术
        1.2.5 多种型式结合的地源热泵系统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工作及解决的主要问题
        1.4.1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2 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热响应模型及试验验证
    2.1 经典线热源解析解模型
        2.1.1 线热源模型求导热系数
        2.1.2 求埋管井内热阻的主要方法
        2.1.3 求热容
        2.1.4 计算结果与讨论
        2.1.5 经典线热源解析解模型存在的问题
    2.2 变工况热响应测试模型
        2.2.1 无限长圆柱热源模型简化
        2.2.2 传热方程
        2.2.3 传热方程的离散
        2.2.4 求解算法
    2.3 变工况热响应测试装置
        2.3.1 测试原理图
        2.3.2 设备组成
        2.3.3 传感器的选型与精度
        2.3.4 测试方法与步骤
    2.4 变工况热响应测试结果与分析
        2.4.1 测试井基本概况
        2.4.2 测试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源热泵井群模型及实验验证
    3.1 井群埋管井传热模型
        3.1.1 井群边界条件简化
        3.1.2 计算模型
        3.1.3 井数修正
    3.2 实验平台简介
        3.2.1 总实验台介绍
        3.2.2 地源热泵实验介绍
    3.3 传热模型的验证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物性参数对地源热泵系统性能的影响
    4.1 模拟系统简介
    4.2 系统仿真
    4.3 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3.1 导热系数对系统运行的影响
        4.3.2 热容对系统运行的影响
        4.3.3 热阻对系统运行的影响
        4.3.4 埋管间距对系统运行的影响
        4.3.5 打井数量对系统运行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源热泵系统性能仿真与实例分析
    5.1 仿真系统流程
    5.2 仿真软件结构
    5.3 仿真系统计算模型
        5.3.1 冰蓄冷制冰模型及验证
        5.3.2 负荷预测与优化控制模型
    5.4 实例分析
        5.4.1 设备选型
        5.4.2 仿真运行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内容与结论
        6.1.1 变工况热响应模型与测试
        6.1.2 有限无边井群模型
        6.1.3 冰蓄冷仿真模型
        6.1.4 负荷预测与优化控制模型
        6.1.5 地源热泵系统性能仿真
    6.2 主要创新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四、空气-水热泵机组融霜系统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低环境温度准二级变频空气源热泵供暖性能提升研究[D]. 魏文哲.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2]直接相变蓄热型空气源热泵特性及在严寒地区的应用研究[D]. 余萌. 浙江大学, 2021
  • [3]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的应用研究[D]. 问鸿翔.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4]矿井余热回收再利用技术在凉水井煤矿的实践与应用[D]. 曹龙.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5]空气源热泵过冷热交替除霜性能研究[D]. 刘青青.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6]严寒地区空气源结合水源耦合式热泵系统的应用研究[D]. 王冀.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7]一种新型空气源热泵蓄热供暖经济性分析[D]. 祝铭.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8]采用CO2跨临界循环的小型系统运行特性和性能优化[D]. 王栋. 上海理工大学, 2019(04)
  • [9]空气源热泵除霜问题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 曲明璐,余倩,李封澍,王坛. 建筑节能, 2016(08)
  • [10]地源热泵岩土热响应测试与系统性能仿真[D]. 董兴杰.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空气-水热泵机组除霜系统的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