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疲劳论文-刘星

精神疲劳论文-刘星

导读:本文包含了精神疲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防台,防汛抗旱指挥部,胡春华,视频会议,次生灾害,水务局,泥石流,气象局,灾情统计,中央领导

精神疲劳论文文献综述

刘星[1](2019)在《发扬不怕疲劳连续奋战精神 确保夺取防台防汛全面胜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刘星)8月13日下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谭作钧,市委副书记、市长谭成旭再次来到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召开全市防台防汛工作视频会议,传达贯彻李克强总理、孙春兰副总理、胡春华副总理、王勇国务委员等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要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对(本文来源于《大连日报》期刊2019-08-14)

马永昊[2](2019)在《基于心电的非接触精神疲劳监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工作压力增大,休息时间减少。精神疲劳成为了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当人处于精神疲劳状态时,会困倦、反应迟钝和效率降低,进一步可能引起事故的发生。一些特殊人群由于疲劳而引起的事故会异常重大,比如驾驶员、医生、危险仪器操作员等。精神疲劳监测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是大多需要配备复杂的检测设备,因此,提供一套无扰、便携的高准确度精神疲劳监测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设计了一种无扰式的精神疲劳监测系统。本文使用电容式耦合电极非接触采集人体背部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使用压电传感器及其调理电路采集人的心冲击图(Ballistocardiagram,BCG),通过对精神疲劳实验中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相关实验数据分析建模,得出评价精神疲劳的模型,上位机根据模型进行监测和预警。在本文设计中,首先对耦合心电、心冲击图的采集电路进行了设计,然后在平板电脑和台式机上设计实现了对以上生理信号的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包括去基线、带通滤波、自适应滤波、快速傅里叶变换等,系统采集的数据通过标准的医学信号源、病人模拟器和心率带的验证。本文专门设计了精神疲劳范式,数据采集系统在精神疲劳实验中采集了五个被试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时频域分析处理,得到了一种基于心率变异性和心率的精神疲劳判定方法,另外,本文中对这些数据进行了机器学习模型的建立,在支持向量机中用高斯核函数对数据特征进行叁分类,分别表示正常,疲劳,瞌睡叁种不同程度的精神状态,准确率达到93.3%。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同时采集耦合心电图和心冲击图,通过非接触的心率变异性参数进行精神疲劳监测预警,并支持远程终端的多用户管理。相对于其他同类研究,本系统重在无扰、非接触,且在舒适度、可靠性、准确性、实用性上都具有一定优势。(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4-01)

黄细英,林婷玉,叶小钟[3](2019)在《货车司机的“幸福加油站”》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一个月有26天在路上奔波。晚上能在这么一个地方停车,不用睡在车上、不用担心货物和车,那真是再幸福不过了。”近日,运必佳物流公司的货车司机廖文东告诉,在广州白云区的林安物流园司机之家,他和同行们正享受着来自工会“娘家”的贴心服务。目前,林(本文来源于《工人日报》期刊2019-03-28)

石丛丛[4](2019)在《精神科护士共情疲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精神科护士共情疲劳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7年3-8月,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共情疲劳量表及职业认知情况量表对我院精神科的120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精神科护士共情疲劳各维度得分分别为:共情满意(34.76±4.82)分、职业倦怠(29.83±3.17)分、继发性创伤应激(25.35±4.54)分。性别、年龄、个人月收入、健康状况及职业认知的得分对共情满意得分有影响(P<0.05)。学历及职称、婚姻状况、社会支持及职业认知对职业倦怠得分有影响(P<0.05);个人收入、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对继发性创伤应激得分有影响(P<0.05)。结论精神科护士处于重度共情疲劳水平。性别、个人月收入低、健康状况欠佳、社会支持弱和职业认知度低的护士更容易发生共情疲劳,此类护士应受到重视,同时要加强自我管理,降低共情疲劳发生率。(本文来源于《护士进修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罗娟,王桂梅,吉晓燕,徐芸,袁园[5](2018)在《正念减压疗法对精神科护士共情疲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正念减压疗法对精神科护士共情疲劳的影响。方法:将镇江市叁级精神专科医院护士106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3名,对照组每周集会,以不设话题讨论、聊天为主;干预组接受8周正念减压疗法训练。在干预前后采用中文版共情疲劳量表、护士职业认同评定量表对两组护士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护士中文版共情疲劳量表中共情满意评分高于对照组和同组干预前(P <0. 01),职业倦怠、二次创伤评分低于对照组和同组干预前(P <0. 01);干预后,护士职业认同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和同组干预前(P <0. 01)。结论:正念减压疗法能有效降低精神科护士的共情疲劳,提高职业认同感,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齐鲁护理杂志》期刊2018年23期)

王馨笛[6](2018)在《基于虚拟现实场景体验的绿色小空间对精神疲劳恢复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生活和工作压力的日益增长,心理疾病已经成为国民面对的首要问题。精神疲劳作为目前最普遍的精神疾病,同时也是诱发严重心理疾病的诱因,在日常生活中常被忽略也缺乏好的预防及治疗途径。虽然众多研究证实城市绿色空间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但是尚缺少针对精神疲劳恢复的绿色空间设计指导依据。同时,由于现存绿色空间的要素特征无法按照研究目标改变,因此,采用虚拟现实场景模拟现场环境,以科学地探究绿色空间内要素特征对精神疲劳恢复的影响。针对研究目的,构建了保证空间体验感并突出场景内要素特征的虚拟现实绿色空间场景模型。在体验虚拟现实场景后,应用主观评价量表及生理智能手环全面地获取精神疲劳评价数据。对比被试者体验虚拟场景前后的精神疲劳程度。分析绿色空间内绿视率、植物配植方式、天空率、绿视率与天空率的比值、虚拟现实场景体验时间五个要素特征对精神疲劳恢复的影响作用。研究从定性和定量两个层面分析了绿色空间要素特征与精神疲劳恢复的相关性。在定性层面,确定了虚拟现实场景模型对精神疲劳恢复的积极促进用。(1)通过回归分析明确不同植物配植方式及不同类型植被对精神疲劳恢复的影响程度有明显差别,发现乔木、灌木和花卉组合使恢复效果更明显,且乔木、花卉的恢复作用均优于灌木。(2)对比每个场景体验所花时间及生理指标变化,总结虚拟现实场景体验时间与疲劳恢复作用的相关关系。在定量研究中,根据数据给出精神疲劳恢复效果最明显的绿视率范围、天空率范围以及最佳绿视率与天空率之比。(3)实验中发现天空率对于女性的精神疲劳恢复作用较为明显,对于男性的恢复作用较弱。在体验过叁种场景之后,人们主观选择的具有精神放松作用的绿视率及天空率均存在最佳范围(4)通过因子分析明确了,在绿色空间内绿视率、植物配植方式、天空率、绿视率与天空率的比值、虚拟现实场景体验时间五个要素特征中,绿视率对于精神疲劳恢复的影响更突出,其次为绿视率与天空率的比值。研究城市绿色空间要素特征与精神疲劳恢复的关系,不仅促进健康的城市景观的发展,也为加强绿色小空间的网络和品质建设。根据所得结果调整设计指标,为绿色空间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以期实现绿色空间健康服务功能的拓展。(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12-01)

田凤娥,廖敏,王冬华[7](2018)在《精神科护士共情疲劳与工作场所暴力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精神科护士共情疲劳与工作场所暴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共情疲劳量表、工作场所暴力发生频数问卷对374名精神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精神科护士共情疲劳各维度的得分分别为:共情满意得分为32.49±6.00,职业倦怠得分为27.32±4.42,继发性创伤应激得分为26.01±5.38。精神科护士近1年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的有284名,发生率为75.94%。发生形式中谩骂和威胁的所占比例较高,精神科护士的共情满意度与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呈负相关(r=-0.294,P<0.01)。而职业倦怠与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呈正相关(r=0.151,P<0.01)。结论精神科护士的共情疲劳与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密切相关,工作场所暴力发生越频繁,共情疲劳程度越高。因此,积极采取预防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的措施是降低精神科护士共情疲劳的重要手段。(本文来源于《职业与健康》期刊2018年20期)

姬秋敏,张灵,罗源,陈云华,向文[8](2018)在《基于多帧间区域性光流特征的精神疲劳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体慢性疲劳表情具有持续时间长、帧间位移小的特点,使快速、准确的识别比较困难。分析上述问题,相比相位、能量、特征匹配的计算方法,基于梯度的光流方法计算简单且得到较好的结果,因此对基于梯度的全局光流技术进行研究,使用全局光流技术在连续多帧间局部区域内进行计算,获得稠密光流,得到相隔多帧的两幅图像的运动变化,解决持续时间长和帧间小位移的问题。通过计算眼部区域和嘴部区域的点运动情况提取光流特征,使用光流加速度模值,设置模值阈值参数提取开始打哈欠的那一帧,通过计算得出一段时间内眼睛闭合率和打哈欠频率。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准确识别出疲劳表情。(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设计》期刊2018年08期)

刘晓玲,马素慧[9](2018)在《精神疲劳自评量表的汉化及信度和效度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汉化精神疲劳自评量表(MFS),分析其在脑卒中患者精神疲劳评价中的信度、效度。方法:对原英文版量表进行二人直译、回译、专家讨论评议及文化调试,最终形成中文版MFS量表。通过便利抽样的方法对295例脑卒中患者采用中文版MFS进行评价,通过内容效度指数、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校标关联效度分析评价其效度,通过内部一致性及Pearson相关系数评价该量表的信度。结果:中文版的MFS量表共有15个条目,内容效度指数S-CVI在0.83—1.00之间,S-CVI/UA为0.8,S-CVI/Ave为0.966;除去最后一个条目经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4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3.387%,验证性因子分析中χ~2/df=2.003、RMSEA=0.083、NFI=0.936、RFI=0.918、CFI=0.967、TLI=0.957;与疲劳严重度总分相关系数r为0.782。总量表的Cronbach α为0.932,各维度的Cronbach α为0.923—0.964,总量表的重测信度ICC为0.848,各维度的重测信度ICC为0.722—0.947。结论:中文版的MFS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我国脑卒中患者精神疲劳的评价工具。(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张英,陈晨,刘振华,胡思源[10](2018)在《精神运动警觉性任务在不同知觉负荷下的疲劳状态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精神疲劳是由于长时间的认知活动引起的一种疲劳形式,不同任务水平可能造成不同的疲劳状态。本研究采用双任务范式,利用精神运动警觉性任务(Psychomotor Vigilance Task,PVT)的不同指标,考察了不同任务水平下的视觉搜索任务引起的不同精神疲劳状态。结果发现:PVT任务的最快10%反应时指标与自评疲劳程度结果一致,随着任务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最快10%反应时能够反映不同任务水平条件下的疲劳状态变化。注意忽视频次指标能够反映简单任务条件下的疲劳状态变化。平均反应时指标的时间主效应和任务主效应都显着,可能是反映精神疲劳状态和任务负荷情况的综合指标。PVT任务的最慢10%反应时指标,仅仅存在显着的任务效应,可能主要体现了任务负荷状态的变化。这些结果表明,PVT任务各指标能够反映不同任务水平引起的疲劳状态的不同变化,是研究和监测不同状态下精神疲劳程度较好的任务选择。(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探新》期刊2018年04期)

精神疲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工作压力增大,休息时间减少。精神疲劳成为了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当人处于精神疲劳状态时,会困倦、反应迟钝和效率降低,进一步可能引起事故的发生。一些特殊人群由于疲劳而引起的事故会异常重大,比如驾驶员、医生、危险仪器操作员等。精神疲劳监测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是大多需要配备复杂的检测设备,因此,提供一套无扰、便携的高准确度精神疲劳监测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设计了一种无扰式的精神疲劳监测系统。本文使用电容式耦合电极非接触采集人体背部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使用压电传感器及其调理电路采集人的心冲击图(Ballistocardiagram,BCG),通过对精神疲劳实验中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相关实验数据分析建模,得出评价精神疲劳的模型,上位机根据模型进行监测和预警。在本文设计中,首先对耦合心电、心冲击图的采集电路进行了设计,然后在平板电脑和台式机上设计实现了对以上生理信号的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包括去基线、带通滤波、自适应滤波、快速傅里叶变换等,系统采集的数据通过标准的医学信号源、病人模拟器和心率带的验证。本文专门设计了精神疲劳范式,数据采集系统在精神疲劳实验中采集了五个被试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时频域分析处理,得到了一种基于心率变异性和心率的精神疲劳判定方法,另外,本文中对这些数据进行了机器学习模型的建立,在支持向量机中用高斯核函数对数据特征进行叁分类,分别表示正常,疲劳,瞌睡叁种不同程度的精神状态,准确率达到93.3%。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同时采集耦合心电图和心冲击图,通过非接触的心率变异性参数进行精神疲劳监测预警,并支持远程终端的多用户管理。相对于其他同类研究,本系统重在无扰、非接触,且在舒适度、可靠性、准确性、实用性上都具有一定优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精神疲劳论文参考文献

[1].刘星.发扬不怕疲劳连续奋战精神确保夺取防台防汛全面胜利[N].大连日报.2019

[2].马永昊.基于心电的非接触精神疲劳监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兰州大学.2019

[3].黄细英,林婷玉,叶小钟.货车司机的“幸福加油站”[N].工人日报.2019

[4].石丛丛.精神科护士共情疲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9

[5].罗娟,王桂梅,吉晓燕,徐芸,袁园.正念减压疗法对精神科护士共情疲劳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8

[6].王馨笛.基于虚拟现实场景体验的绿色小空间对精神疲劳恢复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7].田凤娥,廖敏,王冬华.精神科护士共情疲劳与工作场所暴力的相关性研究[J].职业与健康.2018

[8].姬秋敏,张灵,罗源,陈云华,向文.基于多帧间区域性光流特征的精神疲劳检测[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8

[9].刘晓玲,马素慧.精神疲劳自评量表的汉化及信度和效度检验[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8

[10].张英,陈晨,刘振华,胡思源.精神运动警觉性任务在不同知觉负荷下的疲劳状态监测[J].心理学探新.2018

标签:;  ;  ;  ;  ;  ;  ;  ;  ;  ;  

精神疲劳论文-刘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