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生物效应论文_张洪欣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磁生物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磁,效应,生物,电磁辐射,电磁场,脉冲,极低。

电磁生物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张洪欣[1](2019)在《“电磁安全、电磁传能及电磁生物效应新技术与应用”专刊前言》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磁信息安全和无线输能新机制是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后伴随着信息网络发展而出现的新技术和遇到的新挑战,其研究难度较大,同时又面临着发展的新机遇。社会信息化程度越高,信息安全风险就越大,其中,电磁信息泄漏截获与还原技术能够直接突破信息网络及设备的物理安全底线,威胁程度极高.而电磁无线传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可能颠覆现有的有线输能模式,并催生新的产业,但同时存在电磁兼容、电磁安(本文来源于《电波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2](2018)在《“电磁安全、电磁传能及电磁生物效应新技术与应用”专题征文通知》一文中研究指出《电波科学学报》是刊载电波科学领域创新性科研成果的专业性中文核心期刊,其中,电磁诱发机理、电磁辐射与耦合理论及工程应用研究是其刊载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报现被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等国内外多种知名数据库收录。为了给从事电磁信息安全、电磁防护、电磁无线传能、电磁生物效应及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学者和科研人(本文来源于《电波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安广洲,张克英,张俊平,周艳,郭玲[3](2017)在《亚纳秒瞬态电磁脉冲对大鼠的生物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亚纳秒瞬态电磁脉冲(Sub-ns EMP)对大鼠行为学、血常规及重要脏器,如脑、心、肺、肝、脾、肾组织形态学的影响,为相关从业人员的卫生防护标准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场强400 k V/m,重复频率10 Hz,不同脉冲次数(1000,5000和10 000次)的Sub-ns EMP辐照成年雄性SD大鼠,于辐照后3 d和6 d采用旷场评价动物运动及情绪、辐照后1~5 d采用水迷宫评价学习记忆能力,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动物重要脏器形态结构,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等指标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不同脉冲次数Sub-ns EMP辐照后大鼠的一般状态未发生显着变化,即饮食、大小便正常,体表无出血点;旷场实验发现,与对照组相比,不同脉冲次数Sub-ns EMP辐照后大鼠的总运动距离和中央区探索时间百分比未见显着差异(P>0.05);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不同脉冲次数Sub-ns EMP辐照后1~5 d大鼠在定向航行训练阶段到达平台潜伏期的时间及空间探索阶段在目标象限的停留时间百分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常规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Sub-ns EMP 10 000次脉冲辐照后第3 d,大鼠白细胞数目和淋巴细胞百分率显着降低(P<0.05),辐照后第6 d,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Subns EMP 5000次和10 000次脉冲辐照后3 d大鼠肺脏肉眼可见点状和斑片状出血,光镜下可见肺间隔增宽,毛细血管扩张伴充血、出血及肺间质炎细胞浸润。Sub-ns EMP 1000次脉冲组大鼠肺脏未发现出血及明显的形态改变,其他脏器如脑、心、肝、脾、肾,Sub-ns EMP辐照后形态结构无明显变化。结论该实验条件下Sub-ns EMP对肺组织具有明显的损伤效应,同时,导致部分血液常规指标发生可逆性改变,其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期刊2017年04期)

李佳,潘辉,谢沛兴,曹勇成,李方园[4](2016)在《电磁辐射生物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磁辐射已经成为重要的环境污染物,对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直接影响,WHO已将电磁辐射列为必须控制的公害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电磁辐射生物效应基本原理和3种机理,重点综述了电磁辐射对神经系统、细胞增殖和生长、肿瘤形成、基因表达和转录、心血管系统等生物效应研究成果,最后阐述了电磁辐射在疾病治疗和诊断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西南国防医药》期刊2016年02期)

王蕾,庞迪,耿读艳,徐桂芝[5](2015)在《基于MAPK通路模型的电磁非热生物效应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极低频电磁场与细胞的能量耦合问题,采用化学动力学方程构建与电磁场敏感蛋白激酶ERK相关的MAPK信号通路模型。通过敏感度分析方法发现显着影响ERK活性的模型参数,并研究该参数影响ERK活性的规律。仿真实验结果表明,MAPK/ERK激酶的反应速率增大对ERK的活性激活过程和稳态分子数影响不大,但降低却会显着影响ERK的激活触发时间,且稳态分子数呈下降趋势。结合ERK活性的生物学意义表明,无论电磁场产生有害健康还是治疗疾病作用,均是通过降低MAPK/ERK激酶的生化反应速率而导致的后续生化反应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文》期刊2015年24期)

张杰,王向晖,齐红新,陈树德,乔登江[6](2015)在《电磁生物效应辐照和检测系统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磁波广泛应用于医疗、通讯等诸多领域,而且应用的频率和功率也在逐渐增大。电磁波对生物体的影响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也在进行中。文献报道中电磁波辐照生物体的辐照条件(如极化方向、波矢方向等)不够详尽,作用于生物体内部的电磁照射量无法比较。本文详细报道了可用于辐照活体动物和离体细胞、蛋白质,长波到短波波段的电磁辐照系统和可用于测定电磁照射量的检测系统及其性能,简述了应用这些设备仪器已进行的电磁生物效应研究。这将为进一步研究电磁生物效应及其应用提供可靠的硬件支撑。(本文来源于《辐射防护》期刊2015年06期)

王蕾[7](2015)在《电磁非热生物效应的信号转导网络及其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极低频电磁场(ELF EMF)对生物体兼具有益和有害效应,如果把微弱的电磁信号作为一种外源性刺激信息,那么要理解其与细胞的能量耦合机制,阐明电磁场影响生物体或细胞产生多样性生物学行为的本质,就必然与决定细胞命运的细胞信号转导网络有关。本文基于电磁场敏感蛋白的相关调控网络,从系统角度研究相关通路的信号处理特性,探讨电磁场与细胞之间可能的能量耦合机制,主要工作如下:1、建立MAPK/ERK通路模型针对已有文献中对电磁场敏感的相关蛋白信号转导通路选择MAPK/ERK通路为研究目标,基于系统生物学方法构建其结构模型。采用米氏方程构建微分方程组形式的数学模型,利用已发布的数据或可用程序包来获得和估计模型参数。2、MAPK/ERK通路的信号放大和特异性研究(1)放大性研究基于所构建模型,采用MATLAB软件,以Ras_GTP作为系统输入,以ERK_pp作为系统输出,研究系统输入的改变对系统输出的影响。结果表明,输出与输入信息的浓度变化百分比有较好的线性放大关系,能够将能量较低的生化信号转化为需要较高能量的生理反应。(2)特异性研究针对ERK在MAPK/ERK通路中传递信息的共享功能,研究其在上游不同刺激信号作用下的动力学变化。MATLAB仿真结果表明,共享信号分子被上游瞬态和缓慢变化的信号同时激活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动力学变化,从而确保信号的特异性传递。3、模型敏感性分析利用敏感度分析方法研究模型参数对系统输出的影响,发现显着影响系统输出的生化反应过程及参与的蛋白。仿真结果结合生物学知识进一步分析发现,蛋白活性减小是产生系统输出变化,最终导致非热生物效应的主要原因,而与失活过程中的生化反应过程无关。(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期刊2015-11-01)

高阳[8](2015)在《高压输电线路电磁环境分析及人体生物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牛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电力需求的持续增长,目前的电网规模和配电格局都发生了较为重大的变化。电网的电压等级已经从高压(110-220kV)提升到超高压(500kV),甚至是特高压(1000kV),这必将导致输电线路周围电磁场强度增大,电磁环境问题恶化。同时,为了提高供电质量,越来越多的输电线路接近甚至置身于人口聚集区,人们对于高压输电线路的电磁环境问题和可能引起的生物效应非常担忧,相关媒体的报道更是给公众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电磁环境问题成为制约特高压交流输电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将特高压输电线路与高压、超高压进行比较可知,其无论在电压等级、线路结构方面,还是在运行环境、导线类型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因此用已经得到的研究成果去评估特高压条件下的电磁环境和生物效应是不准确的也是不科学的。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1000kV特高压输电线路为研究对象,就输电线路周围的电磁环境和生物效应两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仿真研究,得到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特高压输电系统的建设和优化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参考和建议。用客观的科学数据为支撑,削减甚至消除民众对特高压交流输电系统所造成的电磁污染的过分恐慌。研究成果:(1)在电磁环境方面,首先,分析了目前应用于叁相输电系统工频电磁场计算的几种典型方法(有限差分法、模拟电荷法、有限元法等)。分析并比较各种算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情况。其次,建立了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二维电磁场模型,通过]inatlab仿真分析线路周围电磁场强度的一般分布情况与变化规律,着重仿真相导线间距、分裂导线结构、相导线布置方式以及导线对地距离等因素变化的情况下,特高压输电线路周围电磁场强度分布规律。(2)在生物效应方面,创新性地构造了一种人体模型,该模型可以有效模仿人体内部电磁特性。基于上述模型,并采用数值法与解析法相结合的计算方法,用电磁场仿真软件ANSYS仿真人体内部电磁场的具体分布情况以及线下人体吸收的电磁场能量(SAR)。同时,分析造成人体内电磁场分布发生变化的因素,仿真了在不同输电线路布置方式、不同电压等级、不同电流等级、不同子导线结构、不同相问距和对地距离情况下人体内电磁场分布的变化规律。最后,根据仿真计算结果,对照现行的主流安全标准,就特高压输电系统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从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两方面分别进行分析,并得到初步成果。(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15-03-01)

戴阿惠,孙文均[9](2014)在《NADPH氧化酶在电磁辐射生物效应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磁辐射是一种复合电磁波,而人体生命活动包含一系列的生物电活动,这些生物电对环境的电磁波敏感,因此,电磁辐射可对人体造成危害.关于电磁辐射诱导的生物效应研究虽多,然而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发现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NADPH氧化酶),又称呼吸爆发氧化酶(respiratory burst oxidase homologue,Rboh)在电磁辐射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中扮演重要角色,电磁辐射可直接或间接活化NADPH氧化酶复合体,然后NADPH氧化酶可以将细胞内NADPH的电子转移而形成活性氧,或者通过一系列炎症因子和相关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参与炎症、防御以及组织修复等生命过程.本文对NADPH氧化酶在电磁生物学效应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期刊2014年12期)

崔轶斌[10](2013)在《核电磁脉冲辐照对细胞以及大鼠肝脏组织的生物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定量研究核电磁脉冲(Nuclear Electromagnetic Pulse, NEMP)辐照,对L-02人肝细胞、IAR20鼠肝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和对大鼠活体肝脏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对实验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到NEMP辐照与生物效应之间的量效关系。本文使用不同脉冲电磁参量的NEMP对细胞进行辐照,经CCK-8细胞增殖检测技术检测细胞增殖后发现,IAR20鼠肝细胞与L-02人肝细胞,随着电磁暴露量的增强,皆出现了细胞增值率下降的变化。并且经过统计分析拟合得到细胞增值率的变化与脉冲场强成正比,与脉冲个数、脉宽成指数增长关系。但发现两种细胞对NEMP敏感程度不同。即一定电磁暴露量的NEMP辐照对细胞增殖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并且这种作用由于细胞种类不同而有所区别。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检测NEMP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检测结果显示,在该电磁暴露量条件下,NEMP辐照对细胞凋亡无显着影响。导致该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该电磁暴露量强度条件下NEMP辐照仅导致细胞增殖能力出现下降。并没有对细胞产生更为严重的损伤而诱导细胞凋亡。雄性成年SD大鼠经过一定电磁暴露量的NEMP辐照后,肝脏组织细胞凋亡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其规律与NEMP辐照影响细胞增值率变化的规律类似。本文通过实验研究NEMP辐照对细胞增殖、凋亡,大鼠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并经统计分析获得NEMP生物效应的量效关系。研究发现NEMP细胞水平的生物效应量效关系与动物组织水平的量效关系具有相同的规律。此外,NEMP生物效应与高功率脉冲微波(High Power Pulse Microwave, HPPM)(短时间辐照)生物效应的量效关系的规律相似。这些结果为科学、合理地定量描述NEMP生物效应提供了重要的量效关系规律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3-03-01)

电磁生物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电波科学学报》是刊载电波科学领域创新性科研成果的专业性中文核心期刊,其中,电磁诱发机理、电磁辐射与耦合理论及工程应用研究是其刊载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报现被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等国内外多种知名数据库收录。为了给从事电磁信息安全、电磁防护、电磁无线传能、电磁生物效应及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学者和科研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磁生物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张洪欣.“电磁安全、电磁传能及电磁生物效应新技术与应用”专刊前言[J].电波科学学报.2019

[2]..“电磁安全、电磁传能及电磁生物效应新技术与应用”专题征文通知[J].电波科学学报.2018

[3].安广洲,张克英,张俊平,周艳,郭玲.亚纳秒瞬态电磁脉冲对大鼠的生物效应研究[J].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2017

[4].李佳,潘辉,谢沛兴,曹勇成,李方园.电磁辐射生物效应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2016

[5].王蕾,庞迪,耿读艳,徐桂芝.基于MAPK通路模型的电磁非热生物效应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2015

[6].张杰,王向晖,齐红新,陈树德,乔登江.电磁生物效应辐照和检测系统及其应用[J].辐射防护.2015

[7].王蕾.电磁非热生物效应的信号转导网络及其功能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

[8].高阳.高压输电线路电磁环境分析及人体生物效应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

[9].戴阿惠,孙文均.NADPH氧化酶在电磁辐射生物效应中的作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4

[10].崔轶斌.核电磁脉冲辐照对细胞以及大鼠肝脏组织的生物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13

论文知识图

10MMP对电磁场的响应Fig.10R...9Ca2+对电磁场的响应Fig.9Re...4 正弦交变电磁场对Ⅰ型胶原分泌量的影...高压静电场处理茄子种子对电解质外渗...天线3D增益方向图频谱分布图

标签:;  ;  ;  ;  ;  ;  ;  

电磁生物效应论文_张洪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