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钴矿样品X荧光快速测定技术的初步研究

铜钴矿样品X荧光快速测定技术的初步研究

杨明明

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601大队四川攀枝花617061

摘要:矿石损失和贫化是评价矿床开采的主要指标,本文从矿山企业管理角度,初步探讨了某铜钴矿降低露天矿山矿石损失和贫化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关键词:露天铜钴矿;矿石;损失贫化;经验做法

1前言

某露天铜钴矿位于刚果(金)科卢韦奇地区,为特大型铜钴矿床。该矿床地质水文条件十分复杂,为开采过程中控制矿石损失贫化增加难度。该矿坚持精细化管理:以“全面、精细、严格、到位”为理念,按全局、整体、系统、全覆盖要求建立各环节各层面全过程全方位的原矿质量管理体系;坚持零缺陷管理理念,遵守制度、掌握标准、认真细致,不留缺陷;强化过程控制,将管理责任具体化、目标明确化,注重细节、立足专业、科学量化。

2选矿工艺研究

2.1选矿原则工艺流程的确定

结合工艺矿物学研究的结果可看出,该高泥质铜钴矿中铜、钴主要赋存矿物为孔雀石、水钴矿,且部分水钴矿多以机械夹杂形式赋存于孔雀石中,所以预测随着孔雀石的回收,钴亦能得以充分回收,常规孔雀石的回收工艺主要为浮选工艺,所以拟使用浮选工艺为该铜钴矿选矿主要处理工艺。通过MLA分析查明该铜钴矿中含有大量的高岭石、绿泥石等泥质脉石,且铜、钴矿物嵌布粒度不均匀,需通过细磨才能实现目的矿物的充分解离,但为了避免由于细粉碎产生出过多的次生泥质进一步恶化浮选环境,拟采用棒磨—脱泥浮选的原则工艺流程处理该高泥质氧化铜钴矿。

2.2磨矿工艺及脱泥条件对比

2.2.1粗选磨矿细度条件试验选矿

试验样品为现场发送至实验室后经鄂式破碎机粗碎、双辊破碎机中碎,经+2mm振动筛筛上部分返回至中碎作业,试验所用矿样为-2mm部分。随着粗选磨矿细度的增大,浮选铜钴粗精矿中铜、钴品位逐渐上升,同时铜、钴回收率也随之增加,当粗选磨矿细度为-0.074mm占68.22%时,粗精矿含铜8.12%、钴0.64%,铜回收率为65.76%,钴回收率为59.21%,再增大磨矿细度时,粗精矿中铜钴回收率增大幅度较小,但铜钴金属品位开始降低,表明磨矿细度的增大,矿浆泥化程度增大,部分易浮泥质降低了粗精矿的金属品位,所以铜钴粗选最适磨矿细度为-0.074mm占68.22%

2.2.2脱泥条件试验

由工艺矿物学分析可知,该氧化铜钴矿含有大量的原生泥质,加上破磨过程中次生泥质的产生,易对氧化铜钴浮选造成不利的干扰,所以在入选前进行脱泥预处理,抛除部分泥质。常规的脱泥方式有重选脱泥、浮选脱泥等,由于浮选脱泥需添加部分醚醇类起泡剂,脱泥后的矿浆有部分起泡剂残余,不利于后续氧化铜钴矿浮选的稳定性,所以拟采用螺旋溜槽重选脱泥方式进行脱泥作业,试验过程中通过控制螺旋溜槽入选矿浆流速和分流扇面的大小调整脱除泥质产率的大小,脱泥精矿进入浮选作业当中。,使用螺旋溜槽进行预先脱泥可抛除大量的微细粒的泥质,同时脱除的泥质产率越大,浮选铜钴粗精矿铜、钴品位相应得以提高,当脱除泥质的产率为16.33%时,泥质中铜损失率为5.35%、钴损失率9.34%,浮选粗精矿含铜9.35%、钴0.79%,铜回收率66.61%,钴回收率58.13%,对该部分微细粒泥质进行筛析,其在-0.026mm比例占91.34%,表明泥质中多为极细的矿泥,再增大脱泥产率时,损失在泥质中有价金属的回收率进一步增加,但浮选粗精矿中金属品位未见提高,所以脱泥产率宜为16.33%。

2.3氧化铜钴浮选药剂制度

2.3.1硫化钠用量对铜钴浮选的影响

对于以含孔雀石为主的氧化铜钴矿,硫化—长链黄药浮选工艺是成熟度高、工业应用广的工艺,其中硫化钠在氧化铜浮选中的作用在于:硫化钠在溶液中水解产生HS-,HS-在孔雀石表面发生特异性吸附,并形成稳定的硫化膜,使得孔雀石表面表现出类似于铜兰、辉铜矿等硫化铜矿物的天然可浮性,在该条件下,通过添加黄药类巯基捕收剂可实现对硫化后的孔雀石疏水性吸附并上浮,但过量的硫化钠易起到抑制作用,所以在氧化铜浮选试验和工业实践中严格控制硫化钠用量。

2.3.2硫酸铵用量对铜钴浮选的影响

硫酸铵在孔雀石硫化浮选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为:催化硫化过程,降低硫化时间,同时稳定硫化膜的厚度,通过浮选溶液化学分析,硫酸铵亦可起到减缓孔雀石表面硫化膜分解的进程,在氧化铜矿硫化浮选过程中加入适量的硫酸铵有利于浮选的稳定,但硫酸铵对水钴矿浮选活性的影响尚未明确,所以对于该氧化铜钴矿浮选,进行了硫酸铵用量条件试验。

2.3.3捕收剂种类对铜钴浮选的影响

经硫化后的孔雀石常用长链黄药进行捕收,近年来,使用黄药与氧肟酸类捕收剂进行组合用药,可发挥不同活性药剂成分的协同捕收作用,增加有价金属的选矿回收率。

3降低矿石损失贫化的做法

3.1建立完善管理制度,推进规范化作业

为了降低矿石开采过程中的损失贫化,充分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做好矿石中和配矿,保证输出原矿质量均衡稳定,制定了一系列原矿质量管理制度,规范了原矿管理职责和落实“六分一清”现场管理行为准则,为矿石开采全过程质量监督检查及考核提供制度保障。采剥施工单位制定了原矿质量管理实施细则,规定每个岗位职责,规范了每项工作流程,制定了“疑似矿石处理流程图”、“矿石圈定确认责任矩阵及流程图”、“矿岩分离责任矩阵及流程图”、“矿石生产责任矩阵及流程图”等关键工序责任表和流程图。制定管理制度只是管理第一步,制度的落实是管理的关键。采矿厂原矿质量管理坚持零缺陷管理理念,在遵守制度和掌握标准时认真细致,不留缺陷。

3.3注重员工质量培训,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在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和建章建制的基础上,加强领导和原矿质量管理人员质量培训,通过质量管理培训,提高参与质量管理意识和原矿质量管理技能。某铜钴矿根据现场矿山开采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情况,聘请具有国家注册质量工程师资格的质量管理专家,举办“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和“原矿质量管理办法宣贯”培训班,一方面公司部门管理人员增强了质量管理基本知识;另一方面现场原矿质量管理人员提高了质量管理意识和原矿质量管理技能,更加有效的投入到一线生产管理中去,使原矿质量管理水平较大提升。

3.3强化工序过程控制,注重流程管控实效

根据矿石开采全过程产生矿石损失贫化的特点,确定穿孔、爆破、铲装、运输、修路、清理平台六项关键工序,结合矿山实际情况,制定原矿质量“六分一清”制度。“六分一清”是:穿孔设计时矿岩分区布孔;不具备分穿作业区段矿岩分区爆破;矿岩混杂部位挖掘机要进行矿岩分装;运矿(岩)汽车要按调度指令矿岩分运;推土机推铲窝或清理平台要矿岩分推;设置路障或路基回填要矿岩分垫,爆破作业前要将矿体(岩体)上覆或根底前岩石(矿石)活渣清理干净。根据关键工序过程控制特性,将原矿质量管理全过程分解成若干个关键工序管理,强化各关键工序管控,达到全流程质量有效受控。

4结束语

通过建立健全原矿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和贯彻原矿质量规章制度,在原矿质量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基础上,通过强化关键工序质量过程控制,使某铜钴矿原矿质量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矿石损失与贫化管理过程有效受控,大幅度降低了矿石损失贫化,稳定提高输出矿石质量。

参考文献:

[1]陶则熙.刚果(金)加丹加铜矿带地质特征及成矿前景[J].地质与勘探,2016,52(2):392-398.

[2]张帆.刚果(金)某铜钴矿选矿工艺流程设计研究[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17,(5):8-12.

[3]陈春林,张旭,包红伟,等.低品位氧化铜矿石的硫酸浸出试验研究[J].湿法冶金,2008,27(3):154-157.

标签:;  ;  ;  

铜钴矿样品X荧光快速测定技术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