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Gbit/s 单通道系统通过 G.652 光纤传输 480 公里

40 Gbit/s 单通道系统通过 G.652 光纤传输 480 公里

一、40 Gbit/s单通道系统在G.652光纤上传输480km(论文文献综述)

鲁鹏[1](2020)在《四川省某地市城域100G OTN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传送网(OTN)的规划研究是通信技术领域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网络规划设计的成果将决定地区网络演进方向,影响地区电信业务的发展模式。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电信业务形态已发生巨大变化,电信新型业务形态对运营商传送网系统提出了全新的承载要求,现有传送网能力和业务发展需求之间已经矛盾凸显。运营商现有城域传送网通道速率不超过10Gbit/s,系统容量多为40×10G,而新型业务需要提供10Gbit/s以上的传输速率以及更高的交叉容量OTN平面。现网汇聚层为环型而县乡以下层面多为链型结构,网络安全性较差,业务路由单一保护能力较弱,而新型业务则对传送网的安全性和业务保护能力要求极高。此外,现网系统还存在设备型号老化、运维困难可靠性不佳,系统平面不具备灵活拓展能力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都是制约运营商新型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1、分析需求,推导城域100G OTN系统规模;2、规划城域OTN技术路线、系统架构、系统配置,通过仿真试验取得系统参数;3、对城域OTN系统性能进行全面测试与评估。本文以某地市级运营商市场数据为模型,采用线性回归法对电信业务三年内承载需求进行测算。根据需求分析结果和传送网现状,采用技术方案比选方法,确定城域100G OTN系统设计方案。系统结构上分为核心和汇聚两个网络层级,覆盖全市业务汇聚局点,并延伸覆盖重要业务发展区。系统交叉容量达到80×100G,配置完善的信道监管和业务保护机制。核心层和汇聚层呈环网架构,业务通道配置光层倒换和电层交叉倒换双保护机制,根据中继光缆部署情况,系统结构逐步向MESH组网演进并引入ROADM技术。本课题在地市级运营商的城域100G OTN系统投入运行后,对系统单机接口和系统性能进行全面测试,测试数据显示系统符合OTN网络技术标准,经评估新系统已到达设计预期,可以满足电信新型业务开通与承载保护需求,系统整体设计思路贴合运营商实际发展需求,具备较高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

李超[2](2015)在《超大容量光纤传输实验与OFDM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过去近四十年光纤骨干网传输容量增长为每十年超过1000倍,即便如此仍不能满足互联网和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爆炸式增长的需求。为了攻克上一代光纤通信中谱效率低、非线性和色散严重等科学问题,本文提出在超大容量光传输系统中采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作为基本创新手段。OFDM技术是把高速串行数据流转换成若干正交的低速数据流,由于其频谱利用率高、抗光纤色散好、抗干扰能力强、计算复杂度低等优点,已作为国际上超大容量光纤通信的热点技术。针对以上科学问题,本文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探索了100-Gb/s超低成本的直接检测方案、1-Tb/s超10,000km标准单模光纤(SSMF)传输相干系统实验、硅基光波导作为波长转换器的超大容量调制格式实验、强度导频补偿CO-OFDM系统发射端IQ不平衡和激光器相位噪声实验、偏振不敏感型、消除泵浦相位噪声的相位锁定双泵浦超大容量波长转换实验、超大容量光纤传输调制后信号边模抑制实验以及C+L波段超大容量相干光传输实验等。主要创新点如下:(1)针对当前国际上100G相干系统用于城域网中成本过高,以及接收端一个40GHz电器件带宽难以接收100-Gb/s光信号的热点问题,本文提出100-Gb/s单PD(光电检测二极管)接收载波共享且保护间隔共享的直接检测光OFDM (DDO-OFDM)传输系统方案,通过实验解决了100G非相干系统中40GHz电带宽PD同时接收100-Gb/s光信号的难题,实验结果表明SSMF传输距离达到880km, PD数从当前商用相干系统的8个减少到1个,ADC(模数转换器)个数从4减小到1。(2)针对Ker}线性效应制约超长距离光纤传输,以及当前国际前沿实验SSMF最高水平为1.15-Tb/s传输10,000km(2011年,美国NEC实验室)的现状,本文提出一种特色奇偶校验码(LDPC)和离散傅里叶变换扩频(DFT-S)调制技术相结合的CO-OFDM方案。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有效地降低了LDPC编码的1.031-Tb/sDFT-S OFDM8-PSK信号光纤传输中Kerr非线性效应的影响,SSMF传输距离从10,000km达到了12,160km,接收机灵敏度从20%FEC解码门限0.02提高到了0.07。(3)当前国际上硅光器件因低功耗低成本、高非线性效应和易于集成等特点成为热点方向,针对其中超大容量光纤传输谱效率难以进一步提升,以及当前国际前沿利用硅基光波导作为波长转换器实验最高水平为16-QAM(2014年Optics Express发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现状,本文结合硅基波长转换实验中需解决的高阶调制问题(如128-QAM),提出了一种利用硅基光波导的OFDM128-QAM波长转换方法,实验在国际上实现了从单载波16-QAM调制向具有低OSNR代价的OFDM128-QAM高阶调制格式的突破。(4)针对国际上超大容量CO-OFDM系统中普遍存在的IQ不平衡(IQ imbalance)问题,本文提出频域二阶矩估计(F-SOME)算法,巧妙地利用强度导频方法同时补偿发射端IQ不平衡和激光器相位噪声,解决了CO-OFDM4-QAM实验系统中发射端IQ不平衡问题。本文17-Gb/s DSB OFDM4-QAM实验结果表明,基于F-SOME的补偿算法可使接收机灵敏度提高1.2dB。(5)针对波长转换中输入信号光和泵浦光FWM后相位噪声转移到转换信号中,严重影响转换信号性能的问题(尤其是在高阶调制的相干光通信中),本文在国际上提出一种偏振不敏感型、消除泵浦相位噪声的相位锁定双泵浦AOWC方案,实验解决了高阶调制偏振复用CO-OFDM系统中转换信号相位噪声剔除的问题,92.9-Gb/sPDM-OFDM32-QAM和557-Gb/s PDM-OFDM8-QAM两种实验结果表明,转换信号OSNR代价均小于1dB,557-Gb/s是目前国际上这一实验的最高速率。(6)针对超大容量光纤传输系统发射端muli-band经OFDM调制后信号边模抑制比(SLSR)过低,导致符号间串扰(ISI)和载波间串扰(ICI)过大以及电信噪比(SNR)下降等问题,本文提出基于数字脉冲成型技术的偏置正交幅度调制OFDM (OFDM/OQAM)方法,从实验上基本解决了ISI和ICI过大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所实现的OFDM/OQAM信号功率谱密度(PSD)从传统OFDM的15dB提升到35dB,而且在multi-band DDO-OFDM系统中SNR从17.37dB提高到18.56dB。(7)网络干线传输容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网络承载能力的关键性指标。本人(排2,共7人)与课题组同事合作完成了C+L波段DFT-S PDM-OFDM128-QAM调制的100.3-Tb/s (375×267.27-Gb/s)信号80km SSMF超大容量传输系统实验,刷新了我国超大容量传输系统实验最高纪录,该成果入选由两院院士选出的2014年中国10大科技进展新闻(位列第八)。

陈明[3](2014)在《高速光通信全光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流量增速迅猛、用户需求呈现急剧扩大化与多媒体化等态势均对光通信容量、光层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研究者不断寻求技术突破。本文围绕高速光通信中的全光关键技术,结合国家973项目“面向光路交换网络的光纤器件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国家863计划项目“160Gb/s一泵多纤光传输技术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全光波长交换关键技术研究”等,针对光时分复用(OTDM)及解复用技术和传输链路管理、全光时钟提取技术、光延时技术、全光交换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仿真及实验研究,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采用自制的色散渐减光纤和色散位移光纤进行皮秒脉冲压缩,并利用调相方式对受激布里渊散射进行了有效抑制,使入纤功率提高约10dB。利用研制的光时分复用器产生复用信号。采用对称的强色散图谱实现了100km传输链路的色散及色散斜率的精确补偿,同时抑制了信道内非线性损伤。提出了一种基于级联电吸收调制器和时钟提取模块的反馈环结构,同时实现了时钟增强、提取以及解复用。最终实现了160Gb/s OTDM信号100km两小时无误码传输及解复用。提出一种通过设计解复用窗口的匹配光滤波器来提高OTDM信号光谱利用率的方案,与原始40Gb/s OTDM信号相比,光谱利用率提高了约3倍。2、深入研究了基于受激布里渊散射的全光时钟提取技术,建立了数值模型进行结构优化。分析了非等幅及非均匀光时分复用信号引入的时钟分量增强,提出了单路或群路时钟的提取方案,并实现了帧时钟提取。研究多路归零码信号的时钟提取,理论分析并实验验证了两路信号时钟提取的最大频率间隔,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布里渊增益带宽的测量方法。提出了基于半导体放大器和啁啾光纤光栅(CFBG)的改进型时钟分量增强结构,利用建立的数值模型进行结构分析及参数优化,实验研究时钟分量增强和提取结构对输入信号恶化程度的容忍度,实现了恶化非归零码(NRZ)信号以及两路NRZ信号的时钟增强并提取。3、设计了一种基于微环谐振腔的集成波导光延时线,深入研究微环数目及微环谐振频率偏差对延时特性的影响,采用一种高效的热光调谐方案,在保证最大延时量的同时能有效提高延时带宽,完成微环光延时线的制备及封装测试,实现延时量从213ps到0ps的连续调节,同时可实现多支路延时量高精度连续可调。4、提出了一种基于CFBG的改进型下路和续传结构,用于实现光层组播的光交叉连接功能,实验表明还可实现波长选择和色散补偿。实现了具有鲁棒性、资源可配置性的实时视频和数据业务的组播。引入了分布式网络管理方案,实现对基于光路交换的全光网络平台的具体功能和业务的支撑与管理。

王勇,蔡利敏,刘婷[4](2011)在《青藏直流联网工程通信光纤选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OPGW光通信工程中,光纤的选择十分慎重。文章通过详细阐述光纤选型的意义和常见光纤以及新型超低损耗光纤的结构、特点等,并结合青海-西藏±400 kV直流联网工程配套OPGW光通信工程中的光缆运行环境、中继段长度等因素,在工程中部分采用新型的超低损耗光纤,是国内工程中首次使用超低损耗光纤。

杨勇[5](2011)在《长途光传输网络技术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各种业务的迅猛发展和宽带提速的进行,省内IP骨干网的承载能力目前已非常紧张,为了满足数据业务、WCDMA业务、视频业务、语音业务等业务网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网络融合优势,合理利用现有两张省干传输网资源,扩容、新建网络容量,进一步提升网络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根据中国联通长途传输网络建设指导意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在分析SDH、DWDM、ASON技术在传输网中应用的案例,结合某省联通长途传输网络的实际情况,详细阐述了长途传输网络建设的解决方案。针对某省联通长途传输网的容量、规模、传输距离、组网结构、网络管理维护、成本等方面,提出了某省联通长途传输网的建设方案。并参与了某省联通长途传输网的工程验收,证明长途传输网的建设达到了预期的性能。

刘雯[6](2011)在《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的色散补偿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光通信系统始终朝着长距离、高速率、大容量的方向不断演进,非线性效应和色散效应成为限制传输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由于光纤光栅在其反射带宽范围内可提供较大的色散补偿,使得光纤光栅成为当今最具吸引力的色散补偿器件之一。色散管理技术通过优化的色散分布,在减少色散对光纤传输系统性能影响的同时,又能有效地抑制非线性效应。本文重点研究了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的色散补偿技术,讨论了色散补偿系统中的一些关键参数,同时对几种色散补偿方案进行了仿真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分步傅立叶法数值求解了非线性薛定谔方程,讨论了光脉冲在光纤中的传输过程,分析了光纤的损耗、色散、非线性效应等传输特性,得出了入纤功率对系统性能有较大影响的结论,并利用成熟的光通信模拟实验平台optisystem搭建了光纤传输系统,通过仿真验证了上述结论的正确性。2.通过对四种典型的光纤光栅色散补偿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得出FBG后置色散补偿方案较优,同时与前人研究所得的基于色散补偿光纤的最优方案,即DCF后置色散补偿方案相比,得出FBG后置色散补偿方案性能更优的结论。3.根据编码方式、入纤光功率、放大器间距、FBG反射带宽等参数对传输性能的影响程度设计系统参数优化流程图,既而优化设计了基于FBG的2500km-10Gbps无电中继光通信色散补偿系统。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系统能有效提高信号传输质量及延长传输距离。4.采用FBG级联的方式组合成梳状滤波器形式的模块充当WDM光纤传输系统的色散补偿器件,并在光通信仿真软件optisystem中设计相应模型实现多信道均衡色散补偿。5.分析了波分复用系统中的非线性效应,讨论了基于色散补偿光纤和光纤布拉格光栅色散补偿技术的WDM系统的传输性能,并通过模拟仿真实验对两者分别进行了性能评价。

曹继红,王目光,张建勇,张峰,秦曦,陈勇,吕博,卢丹,陈明,李彬,简水生[7](2011)在《40Gbps NRZ在基于宽带CFBG色散补偿的G.652光纤中无电中继传输500km》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基于宽带CFBG色散补偿的G.652光纤中,40Gbps NRZ码无电中继传输500km,在误码率BER=10-10下的功率代价约为2.2dB,积累1h的误码率为7.3×10-12。传输系统中采用的CFBG的3dB带宽约为1.2nm,中心波长处时延纹波小于25ps,反射谱纹波小于2dB,差分群时延小于1ps。传输时采用低成本的温控法取代昂贵的电路评估版稳定LiNbO3调制器的直流偏置点,实验效果显着。

李瑞德[8](2011)在《无源光网络接入架构的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宽带业务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接入网存在严重的带宽“瓶颈”,只有突破接入部分的带宽“瓶颈”,才能使整个网络有效发挥宽带的作用。为了有效满足电力系统对综合业务的需求,迅速开发一种能够大规模推广且成本低廉,同时便于未来网络升级的接入网技术成为当务之急。具有宽频带、大容量、广覆盖和低投入等优点的无源光网络技术被认为是一个很有市场发展潜力的接入网技术。本文在介绍无源光网络技术基本原理和特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了如下工作:首先考虑到电力PON接入带宽和业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采用接入带宽增长的预测公式和链路功率预算准则,对TDM、WDM-TDM和WDM三种PON架构的传输性能进行了量化比较,并给出了不同应用条件下的物理配置参数,以期为实际应用提供网络架构选择参考;然后考虑到高性价比保护架构对PON接入网的安全稳定和经济有效的运行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借助可靠性框图,对EPON保护架构的性价比进行了量化分析和比较,并结合电力应用环境,给出了满足电力通信业务需求的EPON接入保护架构;最后考虑到WDM-PON未来的广泛应用前景,我们对基于级联AWG的WDM-PON架构进行了规划研究,在分析AWG性能的基础上,借助评估架构成本的数学模型,详细分析了不同级联架构下WDM-PON的配置成本,以期为将来的实际铺设提供理论参考。

陈浩祺[9](2010)在《密集波分复用光终端复用站的实现方案研究》文中提出DWDM密集波分复用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长途传输,能极大地提高光纤的利用率,是通信领域带宽扩展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长途传输网络中,一般采用DWDM+SDH链的方式构建网络。在网络的实现过程中,需要进行工程规划和设计,包括波道图、设备面板图、设备单板光纤连接图的绘制、系统主光路功率的预算和调整、光衰和色散补偿的确定、网管组织、光层保护方式的研究和确定,以结合工程实际,确定网络的实现方案。论文紧密结合中国铁通第二京沪穗密集波分复用工程,建立了网络模型,研究了密集波分复用系统光终端复用(OTM)站的实现方案。研究了运维工作中DWDM系统出现的主要故障、现有系统存在的问题和光层保护方式,评估了采用光层保护提高DWDM系统可靠性的组网方案。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研究了40GDWDM的关键技术、ROADM技术、DWDM系统的受限因素和DWDM系统结构。2.结合中国铁通第二京沪穗工程,研究了密集波分复用光终端复用站的实现方案,包括设备光纤连接、主光路功率调试、网管组织实现。3.结合运维工作,研究了现有DWDM系统在运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故障处理方法,可采用的光层保护方式,评估了采用光层保护提高DWDM系统可靠性的方案。

张倩[10](2010)在《基于Radio-over-Fiber系统的基带信号传输研究》文中指出ROF(Radio-over-fiber)传输系统是将无线通信和光纤通信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技术,用无线技术的移动性代替光纤通信的有线束缚,以大容量的光纤来传输在空气中高损耗的无线信号。随着用户信息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系统传输有线基带信号以供应人们的生活,于是ROF上下链路信号和基带信号同时传输的技术,在未来高容量的系统中将得到广泛的运用。论文首先基于MATLAB仿真了在中心站利用强度调制技术与相位调制技术产生载波抑制毫米波的传输系统,并把两个系统中的光谱图、系统误码率、接收端眼图和能量损耗进行分析与比较。基于软件Optisystem研究了两种利用载波抑制边带传输下行链路信号的系统:1)利用中心站产生的载波抑制边带携带下行链路信号至基站的系统,在此基础上,加入二进制启闭键控(OOK)和差分移相键控(DPSK)两种类型的基带信号和上行链路信号进行传输:将OOK基带信号耦合至激光器中心载波处与下行链路信号一起传输至基站;而把DPSK基带信号调制于载波抑制边带中未调制信号的边带,再和下行链路信号一起传输到基站;两种系统都在基站处进行信号解调和调制上行链路信号,从系统的光谱图、误码率曲线图、能量损耗以及调制器调制深度与接收端灵敏度的影响曲线进行分析。2)研究利用高非线性光纤中的四波混频效应以及滤波器,产生载波抑制边带并传输信号的系统,验证了传输下行链路信号的单通道系统,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传输基带信号和上行链路信号的双通道系统,从系统的光谱图、误码率曲线图以及能量损耗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位调制产生载波抑制边带传输信号的ROF系统,相对于强度调制产生载波抑制边带的系统更优越。加入基带信号在两种系统中传输,改进第一种系统,传输OOK基带信号40km后,基带信号、上行链路信号和下行链路的传输能量损耗降低,但减弱了接收端的灵敏度,且中心站调制器对系统接收端灵敏度的影响变大。增加传输DPSK基带信号后,上行链路信号和DPSK基带信号的抗色散能力强,下行链路的传输性能和接收端的灵敏度变好,还使中心站调制器对系统接收端灵敏度的影响减少。改进第二种系统没有影响原来系统中下行链路信号的传输性能,却使得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端灵敏度增强,同时,加入传输的上行链路信号和基带信号都具有较好的抗色散能力。说明改进后的两个系统,达到了传输基带信号的目的。

二、40 Gbit/s单通道系统在G.652光纤上传输480km(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0 Gbit/s单通道系统在G.652光纤上传输480km(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省某地市城域100G OTN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OTN技术的历史与发展
        1.2.1 OTN技术国内外进展
        1.2.2 OTN技术的发展历程
    1.3 电信业务概述
    1.4 本课题主要工作
    1.5 本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OTN网络概述及需求分析
    2.1 OTN网络技术
        2.1.1 OTN技术概述
        2.1.2 OTN网络架构
        2.1.3 100GOTN关键技术
        2.1.4 100GOTN系统应用
    2.2 OTN网络规划
        2.2.1 规划准备
        2.2.2 规划流程
    2.3 电信业务承载需求
        2.3.1 电信业务分类
        2.3.2 新型业务承载要求
        2.3.3 业务需求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某地市城域100GOTN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传送网现状及问题分析
        3.1.1 网络现状
        3.1.2 问题分析
        3.1.3 设计思路
    3.2 城域100GOTN系统设计
        3.2.1 设计方法和要点
        3.2.2 组网及波道设计
        3.2.3 设备选型及业务板卡配置
        3.2.4 城域100GOTN系统设置
        3.2.5 城域100GOTN系统仿真
    3.3 城域100GOTN系统实现
        3.3.1 电源系统部署
        3.3.2 通信系统部署
        3.3.3 系统定级与安全防护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某地市城域100GOTN系统测试
    4.1 100GOTN系统测试
        4.1.1 性能指标
        4.1.2 系统测试
        4.1.3 测试结论
    4.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系统仿真全业务段输出光学业务参数

(2)超大容量光纤传输实验与OFDM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意义
    1.2 光纤通信技术的兴起
    1.3 100-Gb/s直接检测的研究背景及现状
    1.4 大容量高谱效率相干光通信的研究背景及现状
    1.5 AOWC的研究背景及现状
    1.6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2 超大容量光纤传输系统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发射端设计
    2.3 接收端设计
    2.4 光调制器在超大容量光纤传输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2.5 本章小节及主要创新点
3 基于OFDM的超大容量光纤传输系统若干关键问题研究
    3.1 引言
    3.2 OFDM技术的基本原理
    3.3 DDO和CO-OFDM的系统模型
    3.4 OFDM系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研究
    3.5 本章小节及主要创新点
4 100-Gb/s DDO-OFDM光纤传输实验系统研究
    4.1 引言
    4.2 载波辅助DDO-OFDM原理
    4.3 载波独立保护间隔共享100-Gb/s DDO-OFDM实验研究
    4.4 载波共享保护间隔共享100-Gb/s DDO-OFDM实验研究
    4.5 改进型载波共享保护间隔共享100-Gb/s DDO-OFDM实验研究
    4.6 本章小节及主要创新点
5 超大容量CO-OFDM光纤传输实验系统研究
    5.1 引言
    5.2 相干光通信若干技术原理分析
    5.3 基于传统OFDM大容量长距离光纤传输实验论证
    5.4 基于OFDM/OQAM大容量高谱效率光纤传输实验论证
    5.5 本章小节及主要创新点
6 超大容量光网络中可变带宽AOWC技术研究
    6.1 引言
    6.2 基于OFDM调制的T比特级可重构光网络研究
    6.3 基于硅基光波导的高阶OFDM信号的AOWC研究
    6.4 偏振不敏感泵浦相位噪声消除的高阶PDM-OFDM信号AOWC实验研究
    6.5 本章小节及主要创新点
7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附录3 论文中英文缩写简表

(3)高速光通信全光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高速光时分复用技术
        1.2.1 光时分复用技术的发展
        1.2.2 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1.3 全光时钟提取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光延时技术的研究进展
    1.5 全光交换的研究背景及现状
    1.6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
2 高速光时分复用系统的实现及优化
    2.1 引言
    2.2 超短脉冲的产生及压缩
    2.3 160 Gb/s OTDM信号的生成
    2.4 100 km伪线性传输链路
    2.5 高速OTDM信号的解复用
    2.6 实验结果与讨论
    2.7 基于光滤波器提高OTDM光谱利用率
    2.8 小结
3 全光时钟提取技术的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受激布里渊散射的时钟提取技术
        3.2.1 时钟提取原理
        3.2.2 时钟提取结构分析
        3.2.3 数值模型及参数优化
        3.2.4 时钟提取实验
    3.3 高速光时分复用信号的单路/群路时钟提取
        3.3.1 幅度差异引入的时钟分量增强
        3.3.2 时延差异引入的时钟分量增强
        3.3.3 时钟分量提取分析
        3.3.4 时钟分量提取实验
    3.4 多路RZ信号的全光时钟提取
        3.4.1 频率间隔分析
        3.4.2 路RZ信号的全光时钟提取实验
    3.5 NRZ信号的全光时钟恢复
        3.5.1 基于SOA和CFBG的时钟增强结构
        3.5.2 数值模型及参数优化
        3.5.3 单路/多路NRZ信号时钟恢复实验研究及分析
    3.6 小结
4 微环谐振腔光延时线
    4.1 引言
    4.2 微环谐振腔光延时线基本结构及理论模型
        4.2.1 微环谐振腔光延时线结构及分类
        4.2.2 微环谐振腔光延时线的理论模型
    4.3 微环谐振腔光延时芯片设计
    4.4 集成波导光延时芯片的制备及测试
    4.5 小结
5 新型光路交换网光层组播业务实现
    5.1 引言
    5.2 新型光路交换网络的构建及基本功能
        5.2.1 网络基本结构
        5.2.2 波长分配及业务
        5.2.3 网络管理
    5.3 基于光纤光栅波长路由的光层组播
        5.3.1 基于改进型DaC结构的光层组播方案
        5.3.2 网络中光层组播的具体实现
    5.4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6.2 下一步拟开展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缩写词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青藏直流联网工程通信光纤选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光纤选型的意义
2 常用光纤的性能对比
    2.1 G.652类光纤
    2.2 G.653光纤
    2.3 G.654光纤
    2.4 G.655光纤
    2.5 G.656光纤
    2.6 超低损耗光纤
3 2.5 Gbit/s和10 Gbit/s系统以及波分复用技术在不同光纤中传输性能比较
    3.1 2.5 Gbit/s WDM系统
    3.2 10 Gbit/s WDM系统
4 环境温度对OPGW光缆传输性能的影响
5 光纤选择
6 结语

(5)长途光传输网络技术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长途光传输网络关键技术研究
    2.1 SDH技术的工作原理
        2.1.1 SDH概述
        2.1.2 SDH帧结构
        2.1.3 SDH技术的特点
        2.1.4 SDH网络结构与环保护
    2.2 DWDM技术
        2.2.1 DWDM技术原理概述
        2.2.2 DWDM技术的优势
    2.3 ASON技术
        2.3.1 概述
        2.3.2 ASON技术的三个层面
        2.3.3 ASON技术的三种接口
        2.3.4 ASON技术的主要特点
        2.3.5 ASON系统的优势
    2.4 小结
第三章 某省联通长途传输网网络现状及需求分析
    3.1 DWDM网络现状
    3.2 ASON网络现状
        3.2.1 ASON一平面网络
        3.2.2 ASON二平面网络
    3.3 SDH网络现状
        3.3.1 SDH网络结构图
    3.4 干线光缆现状
    3.5 现状问题分析
    3.6 CHINA169 IP宽带业务需求
    3.7 WCDMA业务需求
    3.8 业务增长引起的网络调整需求
    3.9 业务需求汇总
    3.10 小结
第四章 某省联通长途传输光网络设计与实施
    4.1 DWDM系统扩容工程
        4.1.1 原有DWDM系统实际扩容需求
        4.1.2 波道安排
        4.1.3 DWDM系统扩容设备配置
    4.2 SDH、ASON系统扩容工程
        4.2.1 原ASON系统扩容
        4.2.2 原SDH系统扩容
    4.3 新建40GDWDM系统工程
        4.3.1 光缆的选择
        4.3.2 技术层面的分析
        4.3.3 设备终端站址的确定
        4.3.4 长长中继需求
        4.3.5 WDM系统及设备制式
        4.3.6 DWDM传输系统建设方案
        4.3.7 主要设备配置
    4.4 长长中继光缆新建工程
        4.4.1 需求分析
        4.4.2 建设方案
    4.5 小结
第五章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及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5.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5.2 下一步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缩略词对照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的色散补偿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光纤通信的发展与现状
    1.2 光纤光栅的发展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光纤光栅在光传输系统中的应用
        1.3.1 光纤光栅的分类
        1.3.2 波分复用光传输系统的结构和特点
        1.3.3 光纤光栅在WDM光传输系统中的应用
    1.4 本文的工作安排
第2章 光纤的传输特性及色散补偿技术
    2.1 光信号的传输理论
        2.1.1 麦克斯韦方程
        2.1.2 波动方程
        2.1.3 传输方程
    2.21 光纤的传输特性
        2.2.1 光纤的损耗
        2.2.2 光纤的色散
        2.2.3 光纤的非线性效应
    2.3 色散对光通信传输系统的影响
        2.3.1 传输区域分类
        2.3.2 色度色散对光脉冲的影响
    2.4 光通信系统中的色散补偿技术
        2.4.1 色散补偿光纤
        2.4.2 啁啾光纤光栅
        2.4.3 线性预啁啾技术
        2.4.4 色散支持传输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光纤光栅的色散补偿技术
    3.1 光纤传输系统的数值分析方法
    3.2 光纤光栅色散补偿模型及性能分析
        3.2.1 仿真原理及系统模型
        3.2.2 仿真结果及分析
        3.2.3 FBG和DCF对光通信系统进行色散补偿的性能比较
    3.3 FBG后置色散补偿方案的优化设计
        3.3.1 系统优化流程图
        3.3.2 编码方式的选择
        3.3.3 最优占空比
        3.3.4 最优入纤光功率
        3.3.5 最优放大器间距
        3.3.6 最优FBG带宽
        3.3.7 优化后的系统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光纤光栅色散补偿技术的色散图谱研究
    4.1 色散图谱的原理及仿真模型
    4.2 传输链路周期内的色散图谱优化
        4.2.1 传输循环链路始端的色散优化
        4.2.2 传输循环链路末端的色散优化
        4.2.3 传输循环链路中的色散优化
        4.2.4 传输循环链路及链路始端的色散优化
        4.2.5 传输循环链路及链路末端的色散优化
    4.3 传输链路周期外的色散图谱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波分复用系统中光纤光栅色散补偿技术的研究
    5.1 基于FBG的多信道色散补偿器
    5.2 波分复用系统的仿真模型与参数设计
    5.3 非线性效应对系统传输性能的影响
    5.4 两种色散补偿方案的系统性能评价
    5.5 基于16Ch×10Gbit/s波分复用系统的新型色散图谱研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40Gbps NRZ在基于宽带CFBG色散补偿的G.652光纤中无电中继传输500km(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40Gbps实验装置
    1.1 实验系统概况
    1.2 宽带CFBG色散补偿模块
    1.3 温控法稳定调制器直流偏置
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 结 论

(8)无源光网络接入架构的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PON架构理论分析与比较
    2.1 引言
    2.2 PON架构分析
        2.2.1 TDM-PON技术简介
        2.2.2 WDM-PON技术简介
        2.2.3 WDM-TDM-PON技术简介
    2.3 PON架构性能比较
    2.4 小结
第三章 EPON保护架构性价比研究
    3.1 引言
    3.2 EPON基本架构及其保护分析
    3.3 EPON保护架构性价比分析
    3.4 电力EPON接入保护架构
        3.4.1 配电自动化(DAS)
        3.4.2 DAS中EPON保护架构
    3.5 小结
第四章 WDM-PON规划研究
    4.1 引言
    4.2 AWG原理分析
        4.2.1 AWG简介
        4.2.2 AWG复用解复用原理
        4.2.3 AWG的路由原理
    4.3 级联WDM-PON原理分析
    4.4 级联WDM-PON架构成本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下阶段的工作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9)密集波分复用光终端复用站的实现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DWDM 概述
    1.2 40G DWDM 系统
        1.2.1 新型的调制编码格式
        1.2.1.1 ODB
        1.2.1.2 eDQPSK
        1.2.1.3 DP-DQPSK
        1.2.2 可调的色散补偿
        1.2.2.1 光纤布拉格光栅(FBG)
        1.2.2.2 电域的色散补偿
        1.2.3 光纤喇曼放大器(FRA)
        1.2.4 超强的(EFEC)
    1.3 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ROADM)
        1.3.1 平面光波电路(PLC)
        1.3.2 波长阻断器(WB)
        1.3.3 波长选择开关(WSS)
    1.4 本章小结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密集波分复用系统光终端复用站的实现
    2.1 DWDM 系统的应用现状
    2.2 DWDM 系统结构
    2.3 DWDM 系统受限的因素
        2.3.1 衰耗
        2.3.2 色散
        2.3.3 非线性效应
    2.4 光缆类型介绍
    2.5 密集波分复用系统光终端复用站的实现
        2.5.1 网络拓扑图
        2.5.2 波道图
        2.5.3 SDH 层网图
        2.5.4 设备面板图
        2.5.5 设备光纤连接图
        2.5.6 备件库
        2.5.7 功率预算,确定光衰和色散补偿模块
        2.5.7.1 功率预算
        2.5.7.2 色散补偿原则
        2.5.7.3 A 站主光路标称功率,光衰和色散补偿模块的确定
        2.5.8 网管组织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DWDM 系统运维和故障处理
    3.1 网络运行维护
    3.2 机房环境维护
    3.3 误码测试
        3.3.1 单波道测试
        3.3.2 级联波道测试
    3.4 DWDM 系统的常见故障
        3.4.1 主光路中断
        3.4.2 回损低
        3.4.3 主光路输入功率变化
        3.4.4 光纤的弯曲损耗及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DWDM 系统光层保护方式的研究
    4.1 DWDM 系统波道保护的问题
    4.2 DWDM 系统光层保护方式的研究
        4.2.1 光纤自动倒换装置
        4.2.2 OP 保护
    4.3 G.652 和G.655 光缆互换的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全文总结和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10)基于Radio-over-Fiber系统的基带信号传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介绍
        1.1.2 传输基带信号的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第2章 ROF传输系统基本理论
    2.1 系统的基本构造
    2.2 双臂MZ调制器产生毫米波技术
        2.2.1 双臂MZ调制器原理
        2.2.2 强度调制产生毫米波
        2.2.3 相位调制产生毫米波
    2.3 基站的边带重复利用技术
        2.3.1 边带重复利用方案描述
        2.3.2 具体系统描述及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载波抑制毫米波传输系统比较
    3.1 引言
    3.2 系统描述及分析
        3.2.1 基于强度调制的ROF系统
        3.2.2 基于相位调制的ROF系统
    3.3 系统结果比较及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同时传输基带信号的ROF系统
    4.1 引言
    4.2 基本系统的原理分析
    4.3 传输OOK基带信号的ROF系统
        4.3.1 系统分析
        4.3.2 系统光谱图及性能分析
    4.4 传输DPSK基带信号的ROF系统
        4.4.1 系统分析
        4.4.2 系统光谱图及性能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利用四波混频传输基带信号的系统
    5.1 引言
    5.2 四波混频产生混频波概述
    5.3 基于四波混频的ROF混合传输系统分析
        5.3.1 系统基本原理分析
        5.3.2 传输系统的结构分析
    5.4 改进后系统的结果分析
        5.4.1 传输下行链路信号的单通道分析
        5.4.2 加入基带信号后的双通道系统
        5.4.3 系统结果对比及分析
    5.5 小结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40 Gbit/s单通道系统在G.652光纤上传输480km(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省某地市城域100G OTN系统设计与实现[D]. 鲁鹏.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2]超大容量光纤传输实验与OFDM关键技术研究[D]. 李超.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7)
  • [3]高速光通信全光关键技术研究[D]. 陈明. 北京交通大学, 2014(06)
  • [4]青藏直流联网工程通信光纤选型分析[J]. 王勇,蔡利敏,刘婷. 电力系统通信, 2011(12)
  • [5]长途光传输网络技术研究与设计[D]. 杨勇.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3)
  • [6]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的色散补偿技术研究[D]. 刘雯. 浙江工业大学, 2011(06)
  • [7]40Gbps NRZ在基于宽带CFBG色散补偿的G.652光纤中无电中继传输500km[J]. 曹继红,王目光,张建勇,张峰,秦曦,陈勇,吕博,卢丹,陈明,李彬,简水生. 光学技术, 2011(02)
  • [8]无源光网络接入架构的规划研究[D]. 李瑞德.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1(09)
  • [9]密集波分复用光终端复用站的实现方案研究[D]. 陈浩祺. 上海交通大学, 2010(07)
  • [10]基于Radio-over-Fiber系统的基带信号传输研究[D]. 张倩. 西南交通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40 Gbit/s 单通道系统通过 G.652 光纤传输 480 公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