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脉利颗粒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疗效观察

脑脉利颗粒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疗效观察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摘要】目的:探讨脑脉利颗粒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66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入组患者均为1个月前发病并入院治疗,给予常规西医基本药物治疗。在上述常规西医基本药物治疗1个月后(恢复期),观察组给予脑脉利颗粒治疗,对照组给予安慰剂,两组用法、用量、治疗时间、随访时间与观察组相符。结果:两组均有一定程度的减低血脂、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促进预后恢复等作用,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脑脉利颗粒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治疗效果确切,能明显降低血脂、促进神经功能与预后恢复。

【关键词】脑脉利颗粒;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血脂;神经功能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6-0157-02

缺血性脑卒中西医称为脑梗死,为临床常见病,发病率较高,是导致中老年人死亡与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本研究探讨了脑脉利颗粒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3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66例,年龄47~78岁,平均年龄(61.5±3.5)岁,其中男33例,女30例。入选标准:入组患者均符合2009年第六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1];至少1个月前发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为缺血性脑血管病。

1.2方法

1.2.1分组6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例、病程、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2治疗方法入组患者均为1个月前发病并入院治疗,给予常规西医基本药物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d,1次/晚,参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进行血压和血糖控制[2],参考《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进行血脂控制。同时叮嘱患者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控制体重。观察组在上述常规西医基本药物治疗1个月后(恢复期)同时给予脑脉利颗粒(合肥合源药业有限公司),10g/次,3次/d,21天为1个疗程,治疗时间为1个疗程,3个月后随访。对照组在上述常规西医基本药物治疗1个月后(恢复期)同时给予安慰剂用法、用量、治疗时间、随访时间与观察组相符。

1.3观察指标

对各组患者恢复期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随访时的以下各项指标进行统计:①血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水平,检测指标有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②NIHS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评定,分数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③BI指数:治疗前后分别根据Barthel(BI)量表评价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分数越高表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强。④Rankin评分: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衡量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分数越高表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越差。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数据以表示,两组均数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BI指数、Rankin评分比较,见表2。

3.讨论

本研究结果证实,对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脑脉利颗粒治疗的患者,其血脂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西医基础治疗的患者,可见脑脉利颗粒在调节脂代谢异常方面疗效显著。我们还观察了治疗前后脑梗塞恢复期患者的NIHSS、Rankin评分、BI指数等指标。研究结果证实,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Rankin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即神经功能有所恢复;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Rankin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可见观察组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明显优于照组。两组治疗后BI指数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可见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所提高。观察组治疗后B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即可得出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的结论。

从本组研究结果可见,脑脉利颗粒在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治疗效果、血脂水平改善、神经功能恢复等方面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金竹青.活络效灵丹通过抑制脑组织炎症反应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9:1099-1102,1107.

[2]王超.脑梗死患者呈现低龄化及其血脂改变[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4):326.

标签:;  ;  ;  

脑脉利颗粒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