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儒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佛教儒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佛教儒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佛教,伦理,儒家,敦煌,基督教,中国佛教,儒学。

佛教儒化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李明[1](2017)在《中国宗教的人文性质与儒化特色简析——以佛教、基督教中国化为例展开》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宗教不同于西方宗教,其人文性质是鲜明的,我们可以佛教与基督教中国化为例阐明之。佛教中国化即人文化,基本经验包括对"儒以为基,叁教共成"人文路线的内在贯彻,对"学教互动,雅俗融通"文化脉动的自觉契合,对"亦儒亦释,禅净双修"居士阶层的持续培育,对"本土本色,宗门教下"内在张力的时中平衡。借鉴佛教中国化经验,接续明清以来中国基督教内在理路,基督教中国化发展方略亦应如此,即以对中华文化人文路线的对接拓展为发展主题,以对中华文化发展脉动的顺承优化为发展使命,以对"亦儒亦耶"修士阶层的精心培育为发展要务,以对"本土本色"内在张力的时中平衡为发展保障。以佛教、基督教中国化的经验教训为参照,可以深入思考当前中国人文宗教的应然发展态势。(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论衡》期刊2017年01期)

贾发义[2](2013)在《中古佛教寺院儒化伦理教育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纵观印度佛教东传和演进的历史过程,不难发现,其义理和实践都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外来思想与本土文化从冲突、适应到融合的过程。中古佛教的儒化伦理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儒化伦理教育的核心是忠孝教育和慈悲向善教育。这种教育的结果和影响,其一是导致了印度佛教的中国化,其二是弥补了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文化的不足。(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5期)

魏立艳[3](2004)在《佛教文化与宋传奇》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文化自传入中国始,对中国文化的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对小说的影响,关注者颇多,但却一直没有专着出现,这与研究者将着眼点大都集中在对白话小说、经典文言小说的研究上,而相对忽视具体时代影响下佛教文化的特点及其与历代小说关系的整体梳理有关。宋佛教文化呈现出儒化的特征。其吸收儒家心性理论,将原始佛教文化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如来藏清净心”等转变为现实人心,认为“万法唯心”,充分发挥个人“心”的主动性,为宋代重视心灵的超越、清净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其一。其二,宋佛教文化吸收儒家孝道、忠义、爱国等理论,日益关注世间秩序,具有伦理化的特征。其叁,宋佛教文化以儒家文化观念比附佛教理论,认为叁家文化不分彼此,以此调和儒佛,具有鲜明的调和性。在对宋佛教文化儒化背景的描述下,本文从宋传奇的人物塑造、故事类型、场景选择叁个方面分析了宋传奇受到佛教文化及其儒化的影响。在宋佛教文化及其儒化影响下,宋传奇中有大量描述僧人的传奇,或以僧人为主角,或以僧人为故事情节转化的中介,或描述超越叁家文化之外的“狂人”;在故事类型中,有大量或以报应为中心,或描述转世轮回,或描述地狱复生,或以佛经为题材改编的传奇;场景选择中,佛寺成为大多数传奇发生的场地。最后,文章从以上分析中总结宋传奇在佛教文化及其儒化影响下的特点。在其影响下,宋传奇在人物塑造、故事类型、场景选择及其间展现的主题、时空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叙事语言、叙事模式等各个方面呈现出追求清净超越、伦理化、融合性等特点。(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4-04-01)

陈钟楠[4](2002)在《契嵩思想与宋代佛教的儒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是世界叁大宗教中历史最久的一支。它虽然产生于印度,却辉煌于中国。佛教向中国化的转变,早在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之日起,便拉开了序幕。在密切配合不同社会时代需要的宗旨下,佛教不断地调整充实、改变自己的形式和内容,使其最终得以在中国社会生根发展,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一支。 宋代是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同时也是印度佛教中国化最终完成的时代。这当中,最重要的表现之一,便是佛教在改变修行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理论儒学化的转变。 本文便是以北宋着名禅僧契嵩的儒佛一体思想为切入点,论证两宋时期中国佛教儒学化的历史过程及其深远影响。 全篇论文由叁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简述自东汉以来佛教向儒学转化的历史源流。 第二部分:通过对明教大师契嵩儒佛一体思想的阐释,进一步论证宋代佛教儒化的理论依据。 第叁部分:契嵩儒佛一体思想对宋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2-04-01)

汪泛舟[5](1991)在《敦煌佛教文学儒化倾向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佛教以它本来面目初传入中国时,是与中国人民固有的伦理观念相矛盾的。释门关于“无始以来一切众生,于六道中互为父子”“识体轮回,六趣无非父母”(释法琳《广弘明集·辨正论》《大正藏》五十二卷)的主张和唐彦悰在《集沙门不应拜俗论》中否认东土君(本文来源于《孔子研究》期刊1991年03期)

魏承思[6](1990)在《孝亲观:中国佛教伦理道德的儒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社会就存在着儒家血缘第一和家庭本位的伦理道德观念,而孝亲观则是这种伦理道德观念的基础与核心。由于“孝”被儒家抬高到了人生最高行为准则的地位,因此,原本体现人伦关系的孝父观念被投影到封建官僚政治上就放大成了忠君思想,君臣关系也被儒家伦理道德化了。印度佛教伦理道德主张等平利(本文来源于《江淮论坛》期刊1990年06期)

郭朋[7](1986)在《从宋僧契嵩看佛教儒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这一原是外来的宗教,而终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甚至也被认为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的宗教,根本原因,就是由于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地“中国化”了。原来,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之后,为了适应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它必须把自己改造成为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就首先要求它必须向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靠拢。它在经过了汉代的方术化和魏晋的玄学化之后,到了南北朝,同儒家的关系便日益密切了起来(虽然它们之间也经常地发生矛盾和斗争);而自从北齐的颜之推提出了“仁者,不(本文来源于《孔子研究》期刊1986年01期)

佛教儒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纵观印度佛教东传和演进的历史过程,不难发现,其义理和实践都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外来思想与本土文化从冲突、适应到融合的过程。中古佛教的儒化伦理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儒化伦理教育的核心是忠孝教育和慈悲向善教育。这种教育的结果和影响,其一是导致了印度佛教的中国化,其二是弥补了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文化的不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佛教儒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李明.中国宗教的人文性质与儒化特色简析——以佛教、基督教中国化为例展开[J].中国文化论衡.2017

[2].贾发义.中古佛教寺院儒化伦理教育探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3].魏立艳.佛教文化与宋传奇[D].华中科技大学.2004

[4].陈钟楠.契嵩思想与宋代佛教的儒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2

[5].汪泛舟.敦煌佛教文学儒化倾向考[J].孔子研究.1991

[6].魏承思.孝亲观:中国佛教伦理道德的儒化[J].江淮论坛.1990

[7].郭朋.从宋僧契嵩看佛教儒化[J].孔子研究.1986

标签:;  ;  ;  ;  ;  ;  ;  

佛教儒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