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幔相互作用论文_郑建平,熊庆,赵伊,李文博

导读:本文包含了壳幔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相互作用,橄榄,地幔,大陆,地球化学,同位素,地壳。

壳幔相互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郑建平,熊庆,赵伊,李文博[1](2019)在《俯冲带橄榄岩及其记录的壳幔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俯冲过程是板块构造运动的核心过程,而地幔楔作为俯冲系统中连接俯冲盘和仰冲盘的关键构造单元,在地球层圈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汇总了全球代表性俯冲带橄榄岩(包括俯冲带型蛇绿岩和地幔楔型造山带橄榄岩)的研究现状,并展望未来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俯冲带型蛇绿岩地幔单元和地幔楔型造山带橄榄岩分别代表着大洋和大陆俯冲带侵位的地幔岩石,是研究俯冲带壳幔相互作用的关键对象.该相互作用的本质是俯冲板片和地幔楔之间在物理过程主控下发生复杂的化学交换作用.俯冲带型蛇绿岩能够记录从大洋岩石圈产生到俯冲启动直至成熟到消亡等不同阶段复杂的熔-岩和水-岩相互作用、变形变质过程、金属成矿元素富集以及壳幔物质交换等.地幔楔型造山带橄榄岩则反映洋-陆和陆-陆俯冲/碰撞、折返等阶段强烈的变形变质历史,多种性质的熔/流体交代作用(硅酸盐熔体、碳酸盐熔体、含硅酸盐组分的C-H-O流体/超临界流体),以及复杂的壳幔物质循环过程等.利用俯冲带橄榄岩进一步探索壳幔相互作用,需要采用高空间分辨率、高精度的测试方法从微观尺度上约束复杂的化学交代过程和变质变形历史,并与宏观构造的时、空演化相联系.(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杨宏[2](2018)在《高压下的铁同位素分馏--核幔相互作用与岩浆海结晶过程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铁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元素之一,研究地球的起源离不开对铁同位素的化学分析。我们采用核共振非弹性X射线散射技术结合高压金刚石对顶砧技术,研究了铁同位素高压下在各个下地幔矿物相之间的分馏。结果显示含铁方镁石的力常数主要受铁自旋状态控制,低自旋态极大的增强了铁的键强;布里奇曼石的力常数主要受晶格畸变控制,在40-60GPa处有一软化。在核幔边界处,含铁方镁石的铁同位素组成δ56Fe相对铁合金和布里奇曼石偏重0.15‰和0.12‰。进一步的模型模拟发现,核幔相互作用和岩浆海结晶过程对铁同位素的分馏很有限,这两个过程不能解释洋中脊玄武岩偏重的铁同位素组成。(本文来源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期刊2018-04-15)

赵伊,郑建平[3](2017)在《大别造山带石榴橄榄岩化学组成及锆石年龄对大陆边缘复杂壳-幔相互作用的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在中叁迭纪时期(240–225 Ma)的俯冲/碰撞作用形成了位于中国中部的大别-苏鲁超高压造山带。位于大别造山带的毛屋地区出露有含石榴子石基性-超基性岩体,它们多呈透镜状分布在片麻岩中,是研究该地区岩石圈地幔性质和改造历史的窗口。本文对毛屋石榴橄榄岩进行了系统的全岩及矿物主、微量元素和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年龄的分析,讨论了华北克拉通大陆边缘的一个复杂壳-幔相互作用的过程。(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专题42:地幔地球化学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成因、专题43:地球化学进展》期刊2017-10-15)

吴玉,陈正乐,陈柏林,王永,孟令通[4](2017)在《北阿尔金喀腊大湾南段二长花岗岩地球化学、SHRIMP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特征及其对壳-幔相互作用的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喀腊大湾位于北阿尔金山的中东段,区内分布有大量早古生代中-酸性侵入岩体,这些岩体为探索北阿尔金早古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及其区域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对出露在喀腊大湾南段的二长花岗岩展开了详细的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分析。锆石SHRIMP U-Pb定年获得二长花岗岩的成岩年龄为484.2±4.9Ma(MSDW=0.46,n=14),属早奥陶世。在地球化学组成上,二长花岗岩具有富碱(全碱8.31%~8.66%)、高钾(K_2O=3.65%~4.76%)和贫MgO(0.6%~0.9%)、P_2O_5(0.06%~0.11%)、TiO_2(0.39%~0.58%)和FeOT(1.82%~2.34%)的特征,岩石铝饱和指数(A/CNK)为0.96~1.01,属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具有弱的正Eu异常,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K、Rb、Ba、Th、U)和LREE,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如Ti、Ta、Nb)和HREE,显示出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二长花岗岩的ε_(Hf)(t)均为正值(+4.08~+8.26),且变化范围较小,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875~1099Ma,反映成岩过程中有显着的幔源新生地壳物质加入。综合区域地质背景及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喀腊大湾南段二长花岗岩应形成于北阿尔金洋向南侧阿中地块俯冲消减的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其岩浆源区可能起源于新生地壳和古老基底地壳构成混合地壳的部分熔融,岩体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壳幔岩浆混合作用,这些特征与北祁连早古生代形成于俯冲消减背景下的中-酸性侵入岩体相似,进而为北阿尔金曾是北祁连的西延部分提供了新的佐证。(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徐义刚,马强,李洪颜,孙明道,洪路兵[5](2017)在《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东亚壳幔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东亚大地幔楔的成因及其在东亚大陆边缘演化中的作用逐渐被学术界重视。通过对华北晚中生代岩浆岩的时空演化特征的研究,发现晚中生代岩浆活动早期由海沟向内陆的自东向西迁移,晚期由内陆向海沟的自西向东迁移,分别对应于古太平洋向欧亚大陆的前进俯冲阶段和俯(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期刊2017-04-18)

章军锋,王春光,续海金,王超,许文良[6](2015)在《俯冲隧道中的部分熔融和壳幔相互作用:实验岩石学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俯冲隧道模型提出,俯冲板片界面相互作用是实现地球表层与内部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机制.由于大陆岩石圈与大洋岩石圈在物质组成和状态上的显着差异,其深部物理和化学过程及壳幔相互作用产物必然出现一系列差异.许多实验岩石学研究已经为大洋俯冲隧道中可能发生的硅酸盐和碳酸盐岩石的部分熔融和壳幔相互作用提供了资料.无论是基性还是中酸性硅酸盐岩体系,取决于部分熔融发生的压力或深度,熔体是具有或不具有埃达克岩性质的花岗质熔体.微量CO2即可大幅降低橄榄岩的熔点,所形成的碳酸盐熔体可有效萃取岩石体系中不相容微量元素.这些硅饱和或不饱和熔体均可以在俯冲隧道或地幔深部条件下与地幔楔橄榄岩发生反应,形成复杂的反应过程和产物.但已有的实验结果主要是针对大洋岛弧环境条件而不是大陆俯冲带的环境.因此,高温高压实验需要充分考虑大陆俯冲隧道中板片-地幔界面上各种不同成分地壳及其衍生的熔/流体成分与不同橄榄岩之间的反应,并结合大陆俯冲带岩石部分熔融和壳幔相互作用的地质证据,以阐明大陆俯冲隧道过程中的变质脱水、部分熔融和地幔交代等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5年09期)

赵子福,戴立群,郑永飞[7](2015)在《大陆俯冲带两类壳幔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板块俯冲作用是实现地壳与地幔之间物质和能量转换的重要机制,俯冲带岩浆岩是研究地壳物质再循环及其壳幔相互作用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对红安-大别-苏鲁造山带和华北东南缘碰撞后镁铁质岩浆岩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的系统总结,概括出两种类型的大陆俯冲带壳幔相互作用,对应于两类地球化学性质截然不同的镁铁质火成岩.第一类岩石显示弧型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富集LILE,LREE和Pb,亏损HFSE)和相对富集的放射成因Sr-Nd同位素组成,而第二类具有OIB型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富集LILE和LREE,HFSE不亏损)和相对亏损的放射成因Sr-Nd同位素组成.它们都具有变化的且不同于正常地幔的锆石O同位素组成,含有残留的地壳锆石.这些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这两类镁铁质火成岩来源于不同地球化学性质的地幔源区,其中第二类岩石的地幔源区是先前俯冲古洋壳来源的熔体与上覆新生岩石圈地幔反应形成的,而第一类岩石的地幔源区是随后俯冲的华南陆壳来源的长英质熔体与上覆华北古老岩石圈地幔反应形成的.因此,在大陆俯冲带存在两种类型的壳幔相互作用,碰撞后镁铁质岩浆岩为大陆碰撞造山带不同类型的板片-地幔相互作用提供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记录.(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5年07期)

李海勇,陈仁旭,郑永飞[8](2015)在《大陆俯冲隧道壳幔相互作用:来自苏鲁造山带橄榄岩的锆石学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陆碰撞造山带石榴橄榄岩作为超高压变质地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记录了大陆俯冲带之上地幔楔的组成和演化、壳-幔相互作用、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及俯冲带化学地球动力学等重要信息。我们在锆石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对苏鲁造山带腾家橄榄岩及其寄主片麻岩不同锆石区域进行了U-Pb定年、微量元素和Hf-O同位素联合原位分析。滕家橄榄岩呈块状产于超高压花岗质片麻岩中,主要矿物组成为橄榄石+斜方辉石+尖晶石+铬铁矿+角闪石+蛇纹石±绿泥石±白云石±锆石。锆石具有明显的核-(幔)-边结构。残留岩浆锆石具有振荡环带或模糊的振荡环带,主要为新元古代U-Pb年龄,同时含有少量中、古元古代的U-Pb年龄。它们具有高的Th/U比值(>0.1)和陡峭的MREE-HREE配分,包含石英、磷灰石和斜长石包裹体。残留岩浆锆石的U-Pb年龄、微量元素和Hf-O同位素组成与大别-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的原岩锆石相似。因此,这些残留岩浆锆石可能是被来自深俯冲大陆地壳脱水产生的交代流体物理搬运到橄榄岩之中。相反,交代生长锆石具有弱分带或无分带,U-Pb年龄为(220±2)~(231±4)Ma,略低于大别—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作用时间。它们具有相对低的Th/U比值(<0.1)、HREE含量、陡的MREE-HREE配分、负的Eu异常和低的δ18O值(-11.3%~0.9‰),包含石英和磷灰石包裹体。因此,这些锆石在深俯冲大陆地壳折返初期从交代流体中新生长。不论残留岩浆锆石还是交代生长锆石,其微量元素和Hf-O同位素组成都与寄主片麻岩明显不同,可见,交代流体不是直接来自寄主片麻岩,而是深俯冲大陆地壳的脱水流体。交代流体亦造成显性交代,形成角闪石、蛇纹石和绿泥石等交代成因矿物。总之,滕家橄榄岩经历了来自深俯冲大陆地壳在折返初期变质脱水形成的富水流体的交代作用。在大陆俯冲隧道的板块-地幔界面,这些地壳来源的流体不仅携带Zr和Si等化学组分,而且把深俯冲地壳来源的微小锆石颗粒迁移进入橄榄岩。因此,造山带橄榄岩通过化学迁移(溶解元素)和物理迁移(微小矿物颗粒)等机制记录了大陆俯冲带的壳幔相互作用。流体-橄榄岩反应是大陆俯冲带壳幔相互作用的基本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期刊2015-06-24)

刘国成[9](2014)在《羌塘地块壳幔结构及其相互作用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羌塘地块地处青藏高原北部,夹持于金沙江缝合带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之间,羌塘中央隆起将其分为南北两个盆地。地球物理资料表明羌塘地块可能是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交锋的前缘,南北向挤压应力影响着地块内部的深部构造。作为青藏高原岩石圈在特定地质条件下演化的产物,该区域内的幔源性质的钾质与超钾质火山的广泛分布,被认为是探索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壳幔结构以及藏北高原陆陆碰撞及隆升机制的重要窗口。作者首先回顾了前人对于羌塘地块以其邻区的地质、地球物理等研究结果,介绍了接收函数、H-κ叠加以及CCP迭加方法的基本原理。利用布设在羌塘地块的54个宽频带台站记录的远震数据,采用接收函数方法,H-κ叠加方法以及CCP迭加方法获得了羌塘地块莫霍面深度及其泊松比分布特征;利用青藏高原布格重力异常数据通过均衡改正和二维密度结构拟合反演这两种技术,获得了羌塘地块岩区下的均衡重力异常特征以及二维密度结构特征。结合区域地质、构造、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资料,探讨羌塘地块壳幔结构及其相互作用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龙木错一双湖缝合带为具有缝合带性质的边界构造带,且其两侧有着不同的地壳结构特征。南羌塘盆地下的莫霍平均深度约为63km,而北羌塘约为60km。泊松比具有构造分区特征,南羌塘下方泊松比平均值为0.31,龙木错一双湖缝合带下方泊松比为0.265,而北羌塘的泊松比平均值为0.285。(2)作为羌塘地块构造单元的南缘边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下的莫霍存在一个南深北浅断距约10km的台阶;把羌塘盆地分为两部分的羌塘中央隆起带下存在一个3km的莫霍台阶。认为其与青藏高原南北向挤压的动力学机制有关。羌塘地块下的近水平莫霍面形态结构可能是受到印度大陆北向俯冲作用下的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莫霍再均衡所致或者与其构造演化有关。(3)羌塘北部火山岩区下的地壳上地幔整体上处于密度亏损状态,认为其与印度板块持续北向俯冲使得亚洲岩石圈前缘发生断离有关。(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4-11-01)

王春光,许文良,Yan,Liang,Nick,Dygert[10](2014)在《含水玄武质熔体与橄榄岩反应的实验研究:对俯冲带壳幔相互作用性质的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斜方辉石岩常以岩墙、岩脉形式产出于蛇绿岩套中的橄榄岩中,或与橄榄岩形成复合捕掳体产出于玄武岩或闪长岩中。岩石学和矿物化学研究表明这些斜方辉石岩可能是熔体与橄榄反应的结果。斜方辉石岩中的含水矿物暗示反应熔体可能为含水熔体。相对于无水体系熔-岩反应的实验岩石学研究,含水体系的熔-岩反应实验研究还很薄弱。为了更好地了解含水熔体与橄榄岩反应的动力学过程以及地幔中斜方辉石岩的成因,(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31:俯冲带壳幔相互作用论文集》期刊2014-10-20)

壳幔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铁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元素之一,研究地球的起源离不开对铁同位素的化学分析。我们采用核共振非弹性X射线散射技术结合高压金刚石对顶砧技术,研究了铁同位素高压下在各个下地幔矿物相之间的分馏。结果显示含铁方镁石的力常数主要受铁自旋状态控制,低自旋态极大的增强了铁的键强;布里奇曼石的力常数主要受晶格畸变控制,在40-60GPa处有一软化。在核幔边界处,含铁方镁石的铁同位素组成δ56Fe相对铁合金和布里奇曼石偏重0.15‰和0.12‰。进一步的模型模拟发现,核幔相互作用和岩浆海结晶过程对铁同位素的分馏很有限,这两个过程不能解释洋中脊玄武岩偏重的铁同位素组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壳幔相互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郑建平,熊庆,赵伊,李文博.俯冲带橄榄岩及其记录的壳幔相互作用[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9

[2].杨宏.高压下的铁同位素分馏--核幔相互作用与岩浆海结晶过程的探讨[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8

[3].赵伊,郑建平.大别造山带石榴橄榄岩化学组成及锆石年龄对大陆边缘复杂壳-幔相互作用的记录[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专题42:地幔地球化学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成因、专题43:地球化学进展.2017

[4].吴玉,陈正乐,陈柏林,王永,孟令通.北阿尔金喀腊大湾南段二长花岗岩地球化学、SHRIMP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特征及其对壳-幔相互作用的指示[J].地质学报.2017

[5].徐义刚,马强,李洪颜,孙明道,洪路兵.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东亚壳幔相互作用[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2017

[6].章军锋,王春光,续海金,王超,许文良.俯冲隧道中的部分熔融和壳幔相互作用:实验岩石学制约[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5

[7].赵子福,戴立群,郑永飞.大陆俯冲带两类壳幔相互作用[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5

[8].李海勇,陈仁旭,郑永飞.大陆俯冲隧道壳幔相互作用:来自苏鲁造山带橄榄岩的锆石学证据[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2015

[9].刘国成.羌塘地块壳幔结构及其相互作用模式[D].吉林大学.2014

[10].王春光,许文良,Yan,Liang,Nick,Dygert.含水玄武质熔体与橄榄岩反应的实验研究:对俯冲带壳幔相互作用性质的制约[C].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31:俯冲带壳幔相互作用论文集.2014

论文知识图

尚古寺花岗斑岩固结过程简化图解印支期花岗岩成因类型判别图解8大陆俯冲隧道模型与壳幔相互作用东天山地区石炭纪岩体分布图(据丁建...大别苏鲁造山带及华北东南缘〔鲁西〕中...

标签:;  ;  ;  ;  ;  ;  ;  

壳幔相互作用论文_郑建平,熊庆,赵伊,李文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