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稳定性论文-刘凡奇,万贵钧,曾路影,李春绪,潘卫东

基因稳定性论文-刘凡奇,万贵钧,曾路影,李春绪,潘卫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基因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灰飞虱,近零磁场,磁场强度,实时荧光定量PCR

基因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刘凡奇,万贵钧,曾路影,李春绪,潘卫东[1](2019)在《近零磁场下灰飞虱转录表达分析稳定性内参基因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地磁场(geomagnetic field,GMF)并不是稳定不变的,其随时间和空间时刻变化。目前,随着对动物磁生物学研究的日益深入,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技术开展的磁响应基因转录表达谱研究有力促进了磁响应通路的鉴定和磁感受机制的揭示。【目的】筛选近零磁场(near-zero magnetic field,NZMF)下短翅型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使对目的基因的定量分析更加准确。【方法】迁飞性昆虫灰飞虱采自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试验田并在室内使用TN1叁叶期稻苗进行扩繁(温度:(25.0±1.0)℃,相对湿度:70%—90%,光周期:14L﹕10D)。采用亥姆霍兹线圈室内模拟近零磁场(NZMF;<500 nT)和地磁场(GMF;~50 000 nT),人工模拟磁场强度有效处理空间为直径30 cm的球形空间,试验过程中严格控制除磁场强度外的环境因子(温度:(25.0±1.0)℃,相对湿度:75%,光周期:14L﹕10D)并利用磁通门计每日对人工模拟磁场进行校准和监测,灰飞虱连同TN1叁叶期稻苗均置于试管中进行暴露处理,每隔两日与对照磁场中稻苗对调以避免稻苗潜在磁响应对灰飞虱的影响。利用Trizol法分别提取初羽化灰飞虱雌、雄成虫总RNA,检测各生物学重复RNA质量并调至含量一致,反转录为cDNA,利用qRT-PCR技术并结合常用内参筛选分析软件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以及在线综合分析系统RefFinder对在NZMF和GMF两种磁场强度下灰飞虱体内的内参基因稳定性进行评估筛选,其中,待评估的11个常用内参基因包括Actin1、Tubulin(α1TUB和α2TUB)、Elongation factor 1alpha(EF-1α)、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Ubiquitin(UBI)、Ribosomal protein S11(RPS11)、Ribosomal protein S15e(RPS15)、Ribosomal protein L8(RPL8)、Ribosomal protein L9(RPL9)和ADP ribosylation factor2(ARF2)。【结果】不同磁场环境(NZMF vs. GMF)下,灰飞虱短翅雌成虫EF-1α和RPL9表达稳定性在geNorm和NormFinder两种评估方法中都居于前两位,与BestKeeper软件的结果略有差异,进而利用在线工具RefFinder对以上3种方法的评估结果进行稳定性综合排序,结果表明EF-1α稳定性最好,RPL9稳定性次之;灰飞虱短翅雄成虫中,基于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 3种评估方法,α2TUB和RPL9表达稳定性中均居于前两位,而Actin1表达稳定性虽在NormFinder和BestKeeper中处于前两位,但其在geNorm中稳定性较低,最后,通过在线工具RefFinder综合分析表明,α2TUB稳定性最好,RPL9稳定性次之。【结论】明确了不同磁场强度(NZMF vs. GMF)下适用于灰飞虱短翅雌、雄成虫中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其中,若使用双内参系统,雌成虫中可使用EF-1α和RPL9搭配,雄成虫中可使用α2TUB和RPL9搭配,为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系统。此外,RPL9在灰飞虱短翅型雌、雄成虫中均可作为稳定的单一内参基因使用。研究结果确保了对灰飞虱响应磁场强度变化研究中关键目的基因转录表达的准确定量,并为今后开展磁场强度变化下的转录表达谱分析提供了有力保障。(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9期)

王存忠[2](2019)在《西北水地春小麦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及其产量稳定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水地春小麦在进行栽培过程中,小麦栽培环境以及植物基因型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西北地区具备适宜春小麦存活以及生长的独特区域环境,并且体现为多样的生态环境以及较大的小麦产能波动。在此前提下,对于西北地区栽植水地春小麦应当能够明确当地环境与春小麦基因型的联系,确保水地春小麦可以达到更为稳定的小麦产量状态。(本文来源于《农业开发与装备》期刊2019年08期)

翁嘉慧,楼亿圆,徐京,周骏,蒋红叶[3](2019)在《转AM79-EPSPS基因抗草甘膦大豆遗传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培育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Glycine max)新品种,是我国实现大豆供需平衡的有效手段。转基因作物新品种在商品化之前,必需进行安全评价,其中遗传稳定性是重要评价因素之一。我国科研人员已克隆获得具有国家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抗草甘膦基因AM79-EPSPS,但目前尚未有该基因在转基因大豆中应用的报道。本研究以已获得的2个转AM79-EPSPS基因大豆株系A6和A8的T_1和T_2代材料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转化体DNA水平、转录水平、翻译水平以及转化体对草甘膦耐受性等方面进行了遗传稳定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主要功能元件在不同世代均插入完整;目的基因AM79-EPSPS在不同世代均以单拷贝形式插入,且世代间整合情况一致;目的基因AM79-EPSPS在不同世代、不同组织的转录和翻译水平均稳定表达;转化体对除草剂草甘膦的耐受性在世代间保持稳定。上述结果表明2个转化体可作为推广应用的材料,AM79-EPSPS基因可以作为培育商业化抗草甘膦大豆的候选基因。(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宋运忠,庞凯雁[4](2019)在《具有单个时滞的基因调控网络的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减少具有时滞的基因调控网络在实际问题研究和应用中的保守性,对仅具有单个时滞(翻译时滞)的基因调控网络在均方根意义上的全局指数稳定性进行分析。将时滞假设为随机和时变的,且其概率分布是先验已知的。通过采用时滞的概率分布信息,利用辅助时滞参数的Lyapunov函数、稀疏矩阵和LMI技术,得出仅具有翻译时变时滞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基因调控网络指数稳定性的判据。运用MATLAB中的LMI和Simulink 2个工具箱对实例进行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理论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陈朝旭,马欢,战淑慧[5](2019)在《左、右半结肠癌在微卫星不稳定性、K-ras基因突变以及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方面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结肠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左、右半结肠癌的发生机制、生物学行为、基因表达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目的:探讨左、右半结肠癌在临床病理特征、微卫星不稳定性(MSI)、K-ras基因突变等方面的差异。方法:收集2017年6月—2018年6月青岛市市立医院收治的144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结肠癌患者的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评估MSI,PCR法检测K-ras基因突变情况。分析左半结肠癌、右半结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MSI、K-ras基因突变等的差异。结果:右半结肠癌好发于女性,左半结肠癌好发于男性。右半结肠癌的淋巴结转移、CEA阳性率、MSI发生率明显高于左半结肠癌(P <0. 01),而K-ras基因突变率显着低于左半结肠癌(P <0. 05)。左半结肠癌K-ras基因突变与患者性别、淋巴结转移和CEA阳性率有关(P <0. 05);右半结肠癌MSI与患者性别、年龄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 <0. 05)。结论:左半结肠癌与右半结肠癌的MSI和K-ras基因突变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可为结肠癌的诊断、个体化治疗、预后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胃肠病学》期刊2019年07期)

王晶,周永安,苏丽萍,李峰敏,陈明[6](2019)在《白血病患者线粒体基因组D-loop区基因不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线粒体基因组D-loop区基因的不稳定性。方法:采用PCR扩增24例患者D-loop区HV-1和HV-2两个高变区并测序,其结果与剑桥标准序列(rCRS)和mtDB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其突变情况。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3例患者D-loop区发生突变,突变率95.83%(23/24);共检测到82个基因突变,其中HV-1区47个(57.32%),HV-2区35个(42.68%)。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未治疗组(UT)与治疗组(T)对比:突变率分别为(2.37±0.82)×10~(-3)和(4.76±2.45)×10~(-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组中部分缓解组(PR)和完全缓解组(CR)突变率比较显示,突变率分别为(5.10±2.56)×10~(-3)和(4.51±2.51)×10~(-3),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3组间比较显示,未治疗组(UT)、部分缓解组(PR)和完全缓解组(CR)突变率分别为(2.55±0.63)×10~(-3),(5.37±3.41)×10~(-3)和(3.71±1.65)×10~(-3),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loop区中存在较高的突变率和多种突变类型,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化疗可能加剧D-loop区基因的不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王政,朱茜,孟倩倩,孙世伟,高圣风[7](2019)在《温度和药剂胁迫下茶刺盲蝽内参基因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特定条件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中能稳定表达的茶刺盲蝽Helopeltis theivora内参基因,从其转录组中筛选并克隆11个候选基因Actin、β-tubulin1、RPL13A、EF1α、RPS3A、GAPDH、18S RNA、G6PDH、EIF4A、TBP和UBQ,测定它们在不同温度及药剂胁迫下mRNA的表达水平,并通过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Delta Ct和RefFinder软件(算法)分析各基因的稳定性。结果表明,11个候选基因引物均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扩增效率(90.10%~96.87%)。温度胁迫下,EIF4A有最小的平均变异度(mean variability,M)、稳定值(stability value,SV)和几何平均值,分别为0.200、0.096和2.060;RPS3A的平均标准偏差(average of standard deviation,STDEV)最小,为0.605;二者是表达最稳定的基因。药剂胁迫下,RPL13A的M值和STDEV最小,分别为0.123和0.660;RPS3A的SV、标准偏差(standard deviation,SD)和几何平均值均最小,分别为0.063、0.336和1.189;二者是表达最稳定的基因;Actin为最不稳定基因。全样品评价中,RPL13A(M值为0.282、几何平均值为1.565)和RPS3A(SV为0.099、STDEV为0.614)的评价值同比最小,是表达最稳定的基因;最不稳定的基因为Actin、β-tubulin1和TBP。geNorm分析结果还显示所有处理条件下最适内参基因数目均为2个。表明EIF4A和RPS3A可作为茶刺盲蝽与温度相关的抗性基因表达研究的内参基因,RPS3A和RPL13A可作为该虫抗药基因表达研究的内参基因。(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隋毅[8](2019)在《人源BCCIP对YY1蛋白稳定性作用及其对BCCIP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观遗传学是20世纪80年代逐渐兴起的一门学科,是在研究与经典的孟德尔遗传学遗传法则不相符的许多遗传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表观遗传学是指在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的可遗传变化的一门遗传学分支。本论文主要围绕人源INO80/YY1染色质重塑酶复合物受抑癌基因BCCIP的调控而展开。BCCIP(BRCA2 and CDKN1A interacting protein)是一个与乳腺癌易感基因2(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2,BRCA2)和p21(cyclin-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 1A,CDKN1A)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在细胞有丝分裂、细胞周期调控、胞质分裂、DNA损伤的同源重组修复、基因组的稳定性以及参与基因转录调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YY1(Yin Yang1)作为GLI-Kruppel家族中的一员,最初被认为是一种DNA结合蛋白质,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YY1是人源INO80染色质重塑复合物的一个特异性亚基,参与调控多种细胞进程。YY1蛋白上既含有转录激活区又含有转录抑制区,可以广泛的调节基因的转录活性。大量的研究表明,YY1可以通过募集不同的转录因子到YY1的不同区域从而调节基因转录的激活或抑制。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BCCIP基因受到INO80/YY1复合物的调控,BCCIP为INO80/YY1染色质重塑酶复合物的一个调控靶基因。通过对UCSC Genome Browser数据库中ChIP-Seq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几种人的癌细胞系中YY1可以募集到BCCIP转录起始位点。但是BCCIP对YY1蛋白的稳定性作用是否会影响YY1在BCCIP启动子区域的募集尚不清楚。在人结肠癌细胞系中,我们的研究数据表明转录因子YY1调控BCCIP基因转录,而BCCIP蛋白又对YY1蛋白起着稳定作用,因此可以推断存在一个YY1-BCCIP-YY1的正反馈调节环。在细胞结肠癌细胞中,过表达BCCIP,可以提高YY1蛋白表达水平,敲低BCCIP则可以降低YY1的蛋白表达水平。此外,通过免疫共沉淀的方法证实了BCCIP和YY1蛋白可以直接结合,其结合的区域为BCCIP的N-端酸性结构域和中间保守结构域与YY1/146-270aa区域。进一步,YY1蛋白的稳定性与BCCIP蛋白中间保守结构域介导的YY1的泛素化途径有关。BCCIP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包含了转录因子YY1的特异结合位点(CCGCCATC),在荧光素报告实验中,该结合位点可以影响pGL4-BCCIP-Luc荧光素酶的转录活性。在慢病毒介导的BCCIP敲低细胞系中,进行ChIP实验,我们发现,由于YY1蛋白的稳定性降低,从而使其在BCCIP基因启动子区域近端的募集峰降低,并且这种降低无法通过过表达YY1恢复。此外,在敲低YY1时,抑制了BCCIP蛋白本身在其基因启动子区域近端的募集,以上研究表明,YY1转录因子在对BCCIP基因转录时可以通过BCCIP蛋白本身以YY1转录因子依赖的方式进行调节。(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章金冲[9](2019)在《ApoE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ApoE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易感人群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减少AS型脑梗死发生。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6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病人中266人,总体平均年龄66.19±10.74岁。经颈动脉彩超确诊断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排除肝肾功能异常、代谢异常综合征、内分泌疾病、家族性高脂血症等影响脂类代谢疾病的患者。生化指标及ApoE基因均由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统一完成测定。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总胆固醇、总甘油叁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将266个研究对象按照颈动脉彩超结果分为健康对照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比较血脂、Hcy、及一般情况和基因型的差异。将所有患者按ApoE等位基因分为E4和非E4组,比较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总胆固醇、总甘油叁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等差异。以斑块稳定性为因变量,E4携带者、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总胆固醇、总甘油叁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分析ApoE基因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相关性。结果:1、在266例研究对象中有6种基因型:ApoE2/2、ApoE2/3、ApoE2/4、ApoE3/3、ApoE3/4、ApoE4/4,各占比例0.38%、10.53%、1.88%、74.06%、10.53%、2.63%;等位基因ε2、ε3、ε4,占比例分别为:6.58%、84.59%、8.84%,由此可见ApoE3/3基因型及ε3等位基因最常见。2、在无斑块组、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组中,在斑块组(不稳定斑块与稳定斑块归为斑块组)与对照组(无斑块组)相比较,TC、TG、LDL-C、Hcy均高于对照组,HDL-C低于对照组,且P<0.05;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均是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有无斑块与性别无关,P>0.05。在稳定斑块与不稳定斑块比较中,不稳定斑块组中LDL-C、Hcy均高于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HDL-C低于稳定斑块组,且P<0.05;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是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且P<0.05;斑块稳定性与性别无关,P>0.05。3、E4携带者及非E4组相比,E4组中TC、TG、LDL-C高于对照组,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HDL-C低于非E4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Hcy无差异,不具备统计学差异。E4等位基因携带者与非E4者一般情况比较,在E4中,患高血压病及糖尿病比率中均高,P<0.05,存在差异并且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中,与是否吸烟无关,P>0.05。4、在以斑块稳定性(稳定斑块与不稳定班斑块)为因变量,是否为E4携带者、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总胆固醇、总甘油叁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斑块的稳定性与E4、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同型半胱氨酸均存在相关性,且P<0.05。结论:1、ApoE基因存在多态性,6种基因型,3种等位基因,ApoE3/3基因型及ε3等位基因最常见。2、E4携带者与斑块稳定性存在相关性,ApoE4携带者增加不稳定斑块风险。3、E4携带者中对血脂水平有相关性,TC、TG、LDL-C有升高趋向,HDL-C有下降趋势。(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29)

黄婵[10](2019)在《甘蔗SoACLA-1基因遗传稳定性分析及功能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蔗是中国主要的糖料作物,干旱是限制可持续甘蔗生产的最具挑战性的农业问题之一。ATP-柠檬酸裂解酶(ACL)是植物生长发育中的关键酶,其功能之一是能够提高植物的抗逆性,SoACLA-1基因是编码甘蔗ATP-柠檬酸裂解酶蛋白的一个亚基的基因。本课题组前期构建了以玉米ubi为启动子的SoACLA-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UBTC-SoACLA-1,并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将该载体转入甘蔗品种ROC22中,获得了转SoACLA-1基因甘蔗无性系。本研究是以野生型甘蔗品种ROC22和上述转基因甘蔗品系的T1、T2代作为材料,研究过量表达SoACLA-1基因在干旱胁迫和复水时对甘蔗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及在不同胁迫天数下SoACLA-1基因和几个响应植物干旱胁迫的基因的表达情况,为评价转SoACLA-1基因甘蔗的遗传稳定性及验证SoACLA-1基因的功能提供参考。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导入的SoACLA-1基因在T1、T2代转基因甘蔗中均发现有丢失现象。利用PCR扩增标记基因bar基因并测序,结果表明31个阳性转基因甘蔗品系在T1代中有25个品系能检测到bar基因,而在T2代中则有21个品系能检测到bar基因,即T1代的转基因阳性率为80.6%,T2代的转基因阳性率为84%。2.RT-PCR及抗除草剂筛选进一步验证了转基因甘蔗材料。利用RT-PCR对转SoACLA-1基因甘蔗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导入的SoACLA-1基因能在mRNA水平上高效表达。经过除草剂抗性筛选发现,带有标记基因bar基因的转SoACLA-1基因甘蔗具有除草剂抗性。3.SoACLA-1基因能够提高T1代转基因甘蔗的抗旱性。在甘蔗伸长初期对转SoACLA-1基因甘蔗RT1、RT2、RT3、RT4和野生型甘蔗(WT)进行0、3、6、9 d和复水3 d的干旱胁迫处理并利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对叶绿素、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等与抗旱性相关的4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5个甘蔗品系T1代抗旱性由强到弱依次为RT2>RT4>RT3>RT1>WT,旱后恢复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RT1>RT2>RT4>RT3>WT;转基因甘蔗品系RT2的SOD活性在整个干旱胁迫及复水过程中均维持在高于其他几个转基因品系及WT的水平,从POD活性来看,整个干旱胁迫过程转基因品系RT4的POD活性均高于其他几个品系,而RT2的POD活性在胁迫中后期升幅较大并显着高于WT(P<0.05)。在胁迫9d时,转基因品系的SoACLA-1基因表达量均高于WT。4.SoACLA-1基因能够提高T2代转基因甘蔗的抗旱性且SoACLA-1在转基因甘蔗中的胁迫诱导表达导致响应植物干旱胁迫的基因的上调。在甘蔗伸长末期对转SoACLA-1基因甘蔗RT2、RT4品系和野生型甘蔗(WT)进行干旱胁迫和复水处理,分别在干旱胁迫0、6、9 d和复水3d采集叶片进行分析,并利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对叶绿素、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等与抗旱性相关的4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个甘蔗品系的T2代抗旱性由强到弱依次为RT4>RT2>WT,旱后恢复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RT2>RT4>WT;转基因甘蔗品系RT2的SOD活性在干旱胁迫9 d和复水3 d时显着高于WT,而RT2和RT4的POD活性在胁迫9 d均表现为显着高于WT。从实时荧光定量PCR的结果来看,SoACLA-1基因和SCDR4基因在胁迫6 d时的表达量最高,且RT2与RT4在此时的SoACLA-1基因和SCDR4基因的表达量均显着高于WT;P5CS基因与dhy基因的表达量则是在胁迫9 d时最高,且RT2与RT4此时的dhy基因显着高于WT,而RT2的P5CS基因表达量在胁迫9 d时显着高于WT。RT2品系的Cu/Zn-SOD基因表达量在胁迫6 d时高于WT,而RT4品系则是在9d是显着高于WT。可见,转SoACLA-1基因甘蔗T2代干旱胁迫后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与几个响应干旱胁迫的基因表达具有一定的相关性。5.综合分析T1、T2代甘蔗的遗传稳定性及SoACLA-1基因的功能,得出SoACLA-1基因在甘蔗中虽有丢失现象,但随着代数的增加可能会趋于稳定,转基因甘蔗能够稳定高效地表达bar基因和SoACLA-1基因,目标性状在T1、T2代中均得以表现说明其目标性状也能稳定遗传,转基因甘蔗的抗旱性强于非转基因甘蔗证明Soo4CLA-1基因具有提高抗旱性的功能。(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5-01)

基因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于水地春小麦在进行栽培过程中,小麦栽培环境以及植物基因型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西北地区具备适宜春小麦存活以及生长的独特区域环境,并且体现为多样的生态环境以及较大的小麦产能波动。在此前提下,对于西北地区栽植水地春小麦应当能够明确当地环境与春小麦基因型的联系,确保水地春小麦可以达到更为稳定的小麦产量状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因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1].刘凡奇,万贵钧,曾路影,李春绪,潘卫东.近零磁场下灰飞虱转录表达分析稳定性内参基因筛选[J].中国农业科学.2019

[2].王存忠.西北水地春小麦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及其产量稳定性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

[3].翁嘉慧,楼亿圆,徐京,周骏,蒋红叶.转AM79-EPSPS基因抗草甘膦大豆遗传稳定性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9

[4].宋运忠,庞凯雁.具有单个时滞的基因调控网络的稳定性分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陈朝旭,马欢,战淑慧.左、右半结肠癌在微卫星不稳定性、K-ras基因突变以及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方面的差异[J].胃肠病学.2019

[6].王晶,周永安,苏丽萍,李峰敏,陈明.白血病患者线粒体基因组D-loop区基因不稳定性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9

[7].王政,朱茜,孟倩倩,孙世伟,高圣风.温度和药剂胁迫下茶刺盲蝽内参基因稳定性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2019

[8].隋毅.人源BCCIP对YY1蛋白稳定性作用及其对BCCIP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D].吉林大学.2019

[9].章金冲.ApoE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9

[10].黄婵.甘蔗SoACLA-1基因遗传稳定性分析及功能验证[D].广西大学.2019

标签:;  ;  ;  ;  

基因稳定性论文-刘凡奇,万贵钧,曾路影,李春绪,潘卫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