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分子亲核取代论文_焦银春,邓双,彭斌,陈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分子亲核取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分子,构型,甲基丙烯酸,氨基酸,机理,芳香族,效应。

双分子亲核取代论文文献综述

焦银春,邓双,彭斌,陈述[1](2019)在《NBO理论用于过渡态分析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演示——以双分子亲核取代(S_N2)反应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过渡态理论是大学"物理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对化学反应机理的理论解释。针对经典双分子亲核取代(S_N2)反应,结合笔者科研经验,借助高斯Gaussian量子化学软件对该反应机理进行理论模拟,获得过渡态结构,分析反应物、过渡态和产物的结构信息;用自然键轨道理论NBO 7.0程序对反应路径上的每一个点进行自然共振理论(NRT)分析,获得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的轨道相互作用模式和键级变化趋势线,使整个反应过程可视化。并在物理化学课堂教学中同步演示。本文是对教材中的过渡态理论知识点的扩展补充,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开拓科学视野。(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06期)

张元红,段俊玲,侯芹,李怡靖,梁慧[2](2019)在《多元化教学法在卤代烃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机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机理是有机化学的教学重难点之一。本文针对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的具体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引导法、类比法、球棍模型法、渗透时政元素法、"对分课堂"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对此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9年21期)

冯美西,陈秀琼,林良泉,胡继森,颜慧琼[3](2018)在《基于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海藻酸苄酯衍生物的制备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溴化苄(BnBr)为疏水改性剂,采用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2)制备了海藻酸苄酯衍生物(BAD)。通过FTIR、1HNMR、TGA、UV-Vis、GPC、DLS和Zeta电位分析表征了BAD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所得产物取代度接近于溴化苄与糖醛酸的投料比,说明SN2反应活性高、取代度大。改性后,BAD相对分子质量(Mw)由91544降低至79819。在水热驱动作用下BAD形成的胶束聚集体水动力学粒径(dH)为423.4 nm,Zeta电位值为-36.4 mV。并且随pH的增大,其Zeta电位有不断降低的趋势,而dH先升高后降低。随离子强度的增大,dH和Zeta电位都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因此,BAD有一定的胶体界面活性。(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18年11期)

王志国[4](2016)在《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2)教学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动画法,逻辑推理法对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的教学。认为掌握亲核取代反应的机理是掌握亲核取代反应的重中之重,动画会直观的让学生感知亲核取代反应的过程。通过立体结构教学对SN2的过渡态,瓦尔登翻转,以及产物的构象问题会有更深刻的认识。(本文来源于《亚太教育》期刊2016年15期)

杨静[5](2004)在《氮原子上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亲核取代反应是化学中最基本的反应之一。以往绝大多数的研究对象是发生在脂肪族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近二十年来,由于氮原子上发生的SN2反应在有机合成、生物化学以及理论上的重要性而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本文采用密度泛函方法对发生在氮原子上的SN2反应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通过研究探索出氮原子上SN2反应所遵循的规律以及与碳原子上SN2反应的相似之处和不同点,研究氮原子上发生SNZ反应的反应机理,考察各种反应途径,预测反应的位能曲线及化学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以及反应的能量参数与反应物结构的关联。希望我们得出的结论能为实验化学家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按不同的种类的亲核试剂及反应底物之间发生的亲核取代反应,我们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叁大部分在以下的研究内容中,为了便于叙述,我们采用符号Nu表示亲核试剂,Lg表示离去基团): 第一部分中,卤离子Nu咋为亲核试剂与中性底物卤化胺N玩Lg的反应。这一部分中亲核试剂Nu吸离去基团Lg包括:F-、cl-、 Br-、I-,方程式可表示为: Nu-+NH2Lg NH2Nu+Lg-(Nu, Lg= F, Cl, Br, I) 第二部分,卤离子Nu咋为亲核试剂与中性底物卤化二甲基胺N(CH3)2Lg的反应。这一部分中亲核试剂Nu吸离去基团Lg包括:F、Cl-、 Br-、I-,方程式可表示为: Nu-+N(CH3) 2LgN(CH3)2Nu+Lg-(Nu, Lg= F, Cl, Br, I) 第叁部分 中性亲核试剂 Nu 与中性底物卤化胺 NH2Lg 的反应。 这一部分中亲核试剂 Nu 为离子对且离去基团 Lg包括: F-、Cl-、Br-、I- 方程式可 i<WP=4>表示为: MX+NH2Lg NH2X+MLg(X, Lg= F, Cl, Br, I M=Li) 我们采用的是 GAUSSIAN98 程序对其进行研究。 对于第一、 第二周期的元素; 我们采用全电子计算。 对第叁、 第四周期的重元素, 则采用有效势(ECP)方法, 并且利用 DFT方法优化分子结构。 具体来说, 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对氮原子上的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展开系统的理论研究: 1.通过固定同一反应底物, 选择不同的亲核试剂, 考察各种亲核试剂在氮原子上发生 SN2 反应的亲核性能大小 。 2.通过改变不同的反应底物, 固定同一亲核试剂 ,考察发生亲核取代反应时 各种离去基团的离去能力。 3.通过改变反应的介质, 研究各种不同类型的溶剂对反应历程的影响以及对亲核试剂亲核性能和离去基团的离去能力的影响。 4.通过改变取代基的大小研究氮原子上亲核取代反应的立体效应。 5.比较阴离子和离子对参与亲核取代反应的差异性 如比较反应X-+NH2Lg 与 LiX+NH2Lg。(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4-04-01)

邓启刚,宋波[6](2003)在《离去基的电子效应在芳香族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讨论了芳香族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中离去基电子效应的作用 .从反应实例出发 ,通过对卤族离去基在作用物及中间体中电子效应的分析 ,结合反应历程 ,运用有机基本理论 ,定性论述了在该类反应中离去基的电负性、电子效应 ,尤其是诱导效应与反应速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本文来源于《高师理科学刊》期刊2003年02期)

禾善宝[7](1998)在《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立体化学问题释疑》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基团次序地位变化为线索,揭示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中,构型翻转与构型标记变化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淮北煤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8年04期)

王洪祚,刘芝兰[8](1993)在《聚合物侧基的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含α-氨基酸手性配体的丙烯酸酯类不对称配位树脂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外消旋化合物通过含手性配体的不对称配位树脂进行光学拆分已有一些完全成功的报道,因而近年来研制和开拓具有不同配体,尤其是含有α-氨基酸的手性树脂已引起人们极大兴趣,考虑到丙烯酸酯类为母体的手性树脂具有价廉易得、亲水性好、配(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1993年05期)

王曙光,潘道皑,袁身刚[9](1990)在《羟基负离子与一氟甲烷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的量子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LCAO-MO-SCF ab initio方法,对OH~-+CH_3F→CH_3OH+F~-反应进行了过渡态理论及前线轨道理论的量子化学研究。以4-31G为基组,计算了反应进程的势能曲线,得到了过渡态的几何构型,并用MP2方法进行了电子库仑相关效应的校正,反应潘化能的计算值与实验数据较为一致。用前线轨道理论对反应中分子重新组合过程进行了轨道分析,较全面地解释了该反应的机理。(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1990年10期)

双分子亲核取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机理是有机化学的教学重难点之一。本文针对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的具体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引导法、类比法、球棍模型法、渗透时政元素法、"对分课堂"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对此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分子亲核取代论文参考文献

[1].焦银春,邓双,彭斌,陈述.NBO理论用于过渡态分析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演示——以双分子亲核取代(S_N2)反应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

[2].张元红,段俊玲,侯芹,李怡靖,梁慧.多元化教学法在卤代烃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机理中的应用[J].山东化工.2019

[3].冯美西,陈秀琼,林良泉,胡继森,颜慧琼.基于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海藻酸苄酯衍生物的制备与性能[J].精细化工.2018

[4].王志国.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2)教学初探[J].亚太教育.2016

[5].杨静.氮原子上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的理论研究[D].四川大学.2004

[6].邓启刚,宋波.离去基的电子效应在芳香族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中的作用[J].高师理科学刊.2003

[7].禾善宝.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立体化学问题释疑[J].淮北煤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

[8].王洪祚,刘芝兰.聚合物侧基的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含α-氨基酸手性配体的丙烯酸酯类不对称配位树脂的合成[J].高分子学报.1993

[9].王曙光,潘道皑,袁身刚.羟基负离子与一氟甲烷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的量子化学研究[J].化学学报.1990

论文知识图

说明:由COX-2诱导的前列腺素合成:廿碳...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历程M口EA与口EA的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双分子亲核取代历程D(60)Finkelstein 反应双分子亲核取代历程C

标签:;  ;  ;  ;  ;  ;  ;  

双分子亲核取代论文_焦银春,邓双,彭斌,陈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