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个人社会经济特征和自理能力动态变化研究

老年人个人社会经济特征和自理能力动态变化研究

一、高龄老人个人社会经济特征与生活自理能力动态变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艳[1](2021)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模式研究》文中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健康老龄化”逐步成为全球性发展战略目标:将健康的概念延伸到老龄化过程中,将重点放在提高大多数老年人生活质量。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养老”的涵义进入了强调养老服务的可获得性、满意度及老年尊严阶段。中国老龄化存在着城乡倒置问题,农村地区面临更严重的健康养老困境。本文首先界定了养老服务供给等相关概念。运用需要理论、社会公平理论、福利经济学、福利多元主义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发展做了四个发展阶段的划分,归纳了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变迁逻辑和规律。接着,本文构建了影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因素的二分类logistic模型,使用CHARLS数据,通过对农村老年人能否获得及获得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类型的回归分析,将城乡老年人获得家庭养老服务供给和社会养老服务供给进行对比,从健康、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特征具体分析了影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社会变迁、非正式照料、“家庭道德风险”导致家庭供给养老服务的困境;政府责任不到位造成城乡养老服务待遇悬殊、缺乏独立统一的农村养老服务管理机构、法制权威性不足、标准化建设工作推进缓慢;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供给缺乏动力驱动、专业人才缺乏使得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供需不平衡;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数量有限且发展缓慢、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欠缺是社会组织供给养老服务严重不足。为此,本研究从福利多元主义四个维度入手,从社会治理的责任边界划分出发,基于多元主体合作意愿和利益博弈,倡导政府与其它主体在养老服务生产中的合作伙伴关系,构建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合作供给模式:政府“一核”主导养老服务供给,核心任务是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和政策供给,培育其他供给主体力量,主导市场化的方式合作供给养老服务;与家庭、市场、社会组织进行合作,为家庭养老服务供给提供支持,为家庭赋权增能,家庭从责任取向转为权利取向的养老服务供给;引导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满足农村老年人差异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引导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推动社会组织互助志愿供给养老服务。依据上述模式,本文提出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建立农村养老服务多支柱筹资机制,包括国家、社会和家庭(个人)筹资支柱的建立。以流动式养老服务提高农村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对乡村养老价值予以再认识,支持农村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推动城乡合作供给养老服务,以科技创新应对老龄化,培养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有:(1)对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进行了探索式推进。现代社会下,福利多元主义面临内生性和外源性困境。本文尝试对政府、市场化养老服务企业、非营利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组织、家庭主体进行功能定位和边界厘清,不只强调责任分配和分散化,而是注重各供给主体供给方式和合作关系,探索构建政府“一核”主导,多方合作的目标模式。研究为福利多元主义本身困境的克服提供了新机制。(2)为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供给实践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着重探究在健康老龄化的背景下,中国农村到底该走一条怎样的养老服务供给之路,创新乡村养老模式,使得农民健康养老,农村成为理想的生活之地,从而稳定农村、繁荣农业。研究为农村养老服务发展贡献了新方案。

曹莎[2](2020)在《四川省山丘区家庭结构、代际支持与农村老年健康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的老年人口总量更是高居世界第一,2015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44亿。与此同时,中国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和水平都超过城镇地区,老龄化表现出严峻的“城乡倒置”形势。但是,由于养老体制不健全,家庭养老仍是中国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主要的养老模式,即通过家庭成员的代际支持来满足老人的养老保障。比如四川省山丘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当地政府对农村养老的支付能力更有限,造成老人对家庭成员的代际支持有更强的依赖性。因此,家庭结构对老人获得代际支持,提高福利水平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核心化、空巢化、隔代化等变迁都在改变传统的代际支持模式,给农村地区老人的家庭养老方式带来挑战,影响老人的健康状况。老年健康是老年福利的重要组成,对农村地区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老年健康的关系研究,可以在中国农村地区仍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养老模式的社会现状下,为完善家庭养老模式,提高老年健康水平提出可参考的建议。这对提高农村地区老年福利水平,促进社会公平,解决中国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健康地理学为理论基础,从多学科交叉角度出发,利用四川省山丘区农户调研数据,从居住安排、子女情况和劳动力迁移结构三个角度刻画农村老人的家庭结构,以经济支持、情感支持和日常生活照料来测算老人所获得代际支持,并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综合自评健康三个维度来度量老人的健康水平。在对四川省山丘区农村老人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健康水平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分析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多重中介模型探究代际支持在老人家庭结构及其健康水平之间的中介作用;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尝试性地构建老人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健康水平的耦合框架;最后对农户家庭微观层面调整代际支持和政府宏观层面补充社会支持,以提高农村老人健康和福利水平提供对策和建议。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四川省山丘区农村老人的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健康状况的特征明显。(1)就家庭结构而言,隔代化和空巢化已经成为四川省山丘区农村家庭的主要趋势,占比分别为37.78%和37.04%;老人的多子化和儿子偏好特征突出;劳动力迁移已经成为农村家庭的常态。(2)就代际支持而言,老人获得情感支持状况好于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3)就老年健康状况而言,样本老人总体健康状况良好,大部分样本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功能正常,心理健康和自评健康均较好。(2)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老年健康之间相互关系显着。(1)就家庭结构和代际支持而言,居住安排,尤其是是否与子女同住对老人获得代际支持的影响显着;子女数量与老人获得经济支持和情感支持显着相关,但与生活照料无显着相关关系;子女的性别结构与老人获得经济支持无显着相关关系,但与情感支持和生活照料显着相关;劳动力迁移与老人获得代际支持显着相关。(2)就代际支持和老年健康而言,代际支持与老人健康水平显着相关。(3)就家庭结构和老年健康而言,居住安排与老人健康水平显着相关;子女数量与老人生理健康和自评健康显着相关,但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不显着;有儿子与老人健康水平无显着相关性,但有女儿和老人健康水平显着相关;劳动力迁移与老人健康状况显着相关。(3)代际支持在家庭结构和老年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显着。(1)代际支持在居住安排和老年健康间的总体中介效应均显着。在老人居住安排及其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37.23%和24.33%),而在老人居住安排及其自评健康之间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52.78%)。(2)代际支持在老人的子女数量与其生理、心理和自评健康水平间的总体中介效应均显着,且均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分别为-11.16%、27.14%和13.97%,而在老人的子女性别结构与其健康水平间的总体中介效应均不显着。(3)代际支持在家庭劳动力迁移和老人健康水平间的总体中介效应均显着。具体来讲,代际支持在家庭劳动力迁移和老人生理健康、自评健康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11.33%和-34.85%),而在家庭劳动力迁移和老人心理健康之间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53.59%)。此外,居住安排和老年健康间最显着的是生活照料路径,子女数量和老年健康间最显着的是经济支持路径,劳动力迁移和老年生理健康间最显着的是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路径,和心理健康和自评健康间最显着的则是情感支持路径。(4)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老年健康的耦合机制明确。当三者放在同一结构关系中时,家庭结构对老年健康并没有显着的影响,但对代际支持有显着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134。同时,代际支持则对老年健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369。此外,在三个要素的内部,影响老人家庭结构的主要载荷因子是老人的子女情况;影响代际支持水平的主要载荷因子是情感支持,其次是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的载荷系数最小;影响老人健康状况的主要载荷因子是自评健康,其次是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的载荷系数最小。

李晓宇[3](2020)在《我国中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的早期根源追溯 ——基于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健康是人们享受和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前提,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发展、教育提高和医疗进步,我国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2018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0岁,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是,中国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目前,我国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比例高达75%,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除了老年群体的健康问题亟待解决以外,中年人的健康问题同样需要我们密切关注。人在45岁以后开始进入老化的潜在阶段,会出现老年前期特征,如新陈代谢减慢、器官开始衰退、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等。值得注意的是,中老年群体不仅是健康脆弱性和疾病风险性日趋加大的特殊群体,同时也面临着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人群之间愈发严重的健康不平等。随着生命历程理论的发展完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生命历程理论引入解释健康不平等的分析框架,致力于从源头探究健康不平等。当前的健康状况反映了先前生命各阶段影响因素的累积作用,而在个体生命历程中,儿童期对于中老年期健康状况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儿童期的广义定义,将其界定为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之前的整个发展阶段。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体现了一个人儿童时期的家庭经济状况和生活环境,对中老年阶段的健康状况和疾病风险具有长期累积影响,是影响健康不平等的上游因素。因此,本文从生命历程的早期阶段——儿童期出发,探究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对中老年健康不平等的影响,不仅将健康不平等的研究重心从当前的社会经济因素转移到生命历程的上游,而且结合队列效应,对健康不平等的累积过程进行动态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全面把握中老年健康的影响因素,挖掘健康不平等的早期根源,并依此提出改善中老年人健康水平、增进健康公平的对策与建议,这也契合《“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强调的“从生命早期开始对所有影响健康的因素进行综合、系统的干预”的理念,对实现“健康老龄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在第1章介绍选题背景和意义,对主要概念进行界定,并说明文章的研究方法、思路、主要内容,以及创新点。在第2章对国内外有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整理了健康不平等测度方法与中老年群体健康不平等的现状;从社会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SES)、生活方式和医疗卫生服务四个方面对中老年健康不平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了各项社会经济因素导致的健康不平等在生命过程中的变化模式;将中老年健康不平等的早期根源追溯至儿童期SES,梳理儿童期家庭和社区SES影响中老年健康不平等的相关文献;并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评述。第3章构建本文的理论基础,重点是将生命历程理论引入健康不平等的研究框架,结合Grossman健康需求理论和基于能力的新人力资本理论,构建将儿童期SES与中老年期健康联系起来的理论模型,从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理解生命早期对健康生产的重要性;在此框架内,分析儿童期SES对健康的长期影响、个体出生的队列效应,以及健康不平等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机制和模式,为后续章节论证儿童期SES对于中老年健康不平等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假设。其次,为了沿着生命历程的轨迹追溯影响中老年群体健康不平等的“上游因素”,本文在第4章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微观数据,根据WHO的定义构建个体健康老龄化指标作为健康的综合性衡量指标,探究儿童期家庭和社区SES对中老年健康的长期影响,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其传导渠道。研究发现,在处理了内生性问题的基础上,儿童期SES对中老年健康的影响存在显着的因果属性,儿童期优越的家庭和社区SES使得人们步入中老年后的健康状况显着优于儿童期SES低劣的群体。其中,儿童期社区SES对中老年人健康老龄化具有长远的直接影响,而儿童期家庭SES则通过成年期SES的中介作用影响中老年健康,即儿童期不同的家庭SES,会引发成年后教育、收入、财富等方面的差异,从而造成日后健康水平的差距。由此可见,我国中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可以追溯到儿童期家庭和社区SES。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分析儿童期的恶劣社会经济条件如何持久地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并且通过研究不同出生队列的健康水平差异来考察社会变迁的过程,第5章以1959~1961年“大饥荒”事件作为自然实验,利用地区和出生队列的变异构造双重差分模型,以估计个体儿童期的饥荒经历对其步入中老年后健康状况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10~17岁经历大饥荒的幸存者相较于未经历者,中老年时期健康状况更差,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概率显着更低。这不仅进一步补充说明了儿童期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会造成中老年阶段的健康不平等,也体现了不同出生队列的健康状况可以反映出特定的社会变化和时代特征。再次,为了在整个生命历程中考察SES与健康之间的动态关系,分析儿童期SES引发的健康轨迹差异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如何变化,第6章利用CHARLS 2011~2015年间的3次追踪调查数据,借助生长曲线模型考察儿童期SES对中老年时期健康轨迹的长期影响及其队列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呈现出不同儿童期SES的中老年人的健康不平等情况及其演变趋势,弥补了以往相关研究不区分年龄效应和队列效应的不足。研究发现,儿童期SES导致的健康不平等在中老年阶段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扩大,支持累积优势/劣势理论和累积不平等理论;而且,这一变化模式在年轻的出生队列中有所加强。最后,在对本文的结论进行系统性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提高中老年人健康水平、增进我国居民的健康公平提供参考;并对文章的不足进行总结,提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展望。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其一,儿童期SES与中老年健康关系的研究拓展。一方面,关于儿童期SES与中老年健康关系的既有研究以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为主,对于中年人、低龄老人研究仍显不足;本文不再单一研究老年人或者高龄老人群体,而是将研究对象从老年群体拓展为中老年群体,对“准老年人”给予了同样的关注。另一方面,在探究儿童期SES对健康的长期影响时,不应忽视儿童期社区层面SES的重要作用,国际上已有很多学者尝试将生命历程和社会生态学方法结合起来解释健康不平等(Johnson et al.,2012;Jivraj et al.,2019),强调生命早期的社区社会经济特征对于晚年健康结果及健康不平等的影响;因此,本文结合社会生态学理论,将儿童期社区SES纳入研究范围,不仅关注儿童期家庭SES与中老年健康的关系,也尝试探讨儿童期社区层面SES对健康的长远影响,即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出发,更为全面地理解决定中老年群体健康水平和健康不平等的上游因素。其二,识别儿童期SES与中老年健康的因果关系。以往儿童期SES与中老年健康的研究通常难以避免内生性问题的困扰,研究结果只能说明各个因素与健康结果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而很难给出确切的因果推断。本文对模型中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加以考虑和处理,研究发现儿童期SES对中老年健康的影响存在显着的因果属性,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给出儿童期SES与晚年健康结果之间的相关关系;此外,本文以1959~1961年的“大饥荒”事件为一个自然实验,利用地区和出生队列的变异构造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因果效应估计,进一步验证了儿童期的社会经济条件与中老年健康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其三,考察儿童期SES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对健康不平等的动态累积性效应。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学者对于健康不平等的动态发展趋势、尤其是中老年群体的健康不平等发展趋势的关注较少,只有少量文献涉及教育、收入的健康回报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趋势,忽视了生命历程早期的社会经济地位也是不平等累积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多数相关文献使用截面数据进行研究,无法区分年龄效应和出生队列效应。本文通过使用纵向追踪数据和生长曲线模型,关注生命历程分化过程中的健康不平等的动态累积过程,在区分队列效应和年龄效应的前提下,刻画儿童期SES与健康关系随年龄而变化的轨迹,考察健康不平等在不同年龄阶段上的变化趋势,以及这一变动趋势在不同出生队列是否存在差异,促进了对整个生命历程中健康不平等的动态变化及决定因素的理解。

朱威[4](2020)在《家庭支持对农村老年人健康影响 ——以CHARLS2015数据为例》文中指出人口老龄化是现在全世界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由于快速推进的城镇化以及快速变化的社会观念,我国农村老年人面临的养老困境日益严峻。而作为农村地区一直以来主流的养老模式,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核心家庭日趋小型化和“孝道衰弱”的局面下该何去何从?老年人的健康不仅是身体上的无恙,更是老人能够完成他们认为重要的事情的基本属性,是他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反映。本文希望探讨农村老年人的家庭支持对他们健康的影响。本文从社会支持理论出发,采用2015年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分析农村老年人的家庭支持状况对其健康的影响。首先筛选相关的家庭支持数据,通过问卷调查中的父母与子女交往、生活照顾和家庭得到的经济帮助三个内容分析农村老人家庭支持现状。然后利用因子分析法衡量农村老人健康水平,把农村老人的身体健康水平、认知水平、自评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综合整理为一个表示农村老人健康水平的综合变量。再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农村老人的家庭支持对他们健康水平的影响。最后对得到的结果进行解释,研究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农村老年人的家庭支持以代际支持为主,虽然农村老人大多都有兄弟姐妹,但是并不为其提供养老支持。研究还发现在经济支持上,不管是接受子代的经济支持或是给予子代经济支持,都可以让农村老人在健康上有更好的表现;在生活照顾上,虽然隔代照顾没有对老人健康水平产生显着影响,但是接受子代照顾的老年人在健康上有更好的表现;在精神慰藉上,同子女联系越频繁的老年人在健康水平的表现上越好。城镇化以及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的家庭支持水平,以往研究也表明传统单一的农村养老模式并不适合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需要社会力量的介入和帮助。本文建议通过在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展社会工作的方式弥补家庭支持弱化对农村老年人养老影响,利用社会工作政策倡导、社区力量动员和社工人文关怀方面的优势,强化老人经济、照料和精神方面的支持,为农村老年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杨翌凌[5](2020)在《中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城乡财务负担能力差异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口老龄化与高龄化的快速发展,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对老年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着老龄化的快速推进,慢性病发病率的提高,老年人口失能率增长,失能老人规模迅速扩大,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日益凸显,失能老人个人和家庭长期照护财务负担加重。我国城乡之间长期存在二元结构差异,城乡之间在经济环境、政策制度、医疗服务、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在我国传统孝文化的影响下,家庭照护仍是绝大多数失能老人的首选,尤其是乡村地区。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劳动力外流,传统的家庭照护功能弱化,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问题日趋严重。因此,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问题,特别是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中的城乡差异问题,需要国家和社会予以高度重视,从制度层面做出安排,应对日益严重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问题。对于政府决策部门而言,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解决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问题,对长期照护需求规模、失能老人个人及家庭财务供给水平、长期照护财务负担能力都必须有一个长期估算,从而进行合理资源配置。本文基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通过队列要素法预测未来2020-2050年城乡老年人口数,并运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CHARLS)2015年全国调查数据,通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预测城乡老年人口失能率,得到2020-2050年城乡失能老人规模。最后,我们运用宏观模拟法进行城乡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规模预测,并与城乡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个人及家庭财务供给水平相对比,得到城乡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负担能力,也即是长期照护需求与个人或家庭财务供给水平之比。研究发现,失能率随年龄递增而递增,乡村老年人失能风险高于城镇,失能人口规模总体呈上升趋势。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逐年递增,乡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负担远高于城镇地区,失能老人长期照护城乡差异明显。本文通过预测得到以下结论:(1)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负担重;(2)随着时间推移,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负担越来越沉重;(3)乡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负担较之城镇地区更为沉重。基于此,本文提出加快失能老人长期照护制度建设,因地制宜缩小城乡差异,对乡村地区采取倾斜政策,探索能够切实保障失能老人权益,满足失能老人多样化需求的长期照护正式制度,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许昕[6](2021)在《基于多尺度的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以及人类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中国虽属发展中国家,但其人口老龄化进程几乎与发达国家齐头并进。2000年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伴随着近年来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如何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做到既“长寿”又“健康”,即实现“健康老龄化”成为中国政府新时代老龄工作的重中之重。事实上,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不仅来自老年人口规模的快速扩张,同时也来自高龄人口比重的大幅上升。高龄老人作为老年人群中的弱势群体,其身心健康、经济独立性、社会交往更为脆弱,在生活、精神方面更需照料与慰藉,他们的生活现状及满意度理应引起社会的极度关注,特别是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转化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改善成为我国民生领域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全面剖析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方方面面不仅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根本保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论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有关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研究进展基础上,基于人口转变理论、需求层次理论、社会分层理论、生活质量理论、人地关系理论,运用全国人口普查及抽样调查数据、统计年鉴、地理监测数据、环境数据以及生活质量问卷调查等多元化数据,从多尺度视角出发,先从宏观群体尺度构建指标体系,借助Arc GIS、ENVI、Geo Da等软件平台,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龄老人生活质量进行全面评价,把握其空间分异特征;其次以南京市域为研究案例地,采用SPSS统计分析方法构建高龄老人生活质量概念框架,从微观个体尺度对南京市高龄老人的特殊群体——百岁老人生活质量进行多维度、多属性特征的综合评判;最后结合地理探测器、Amos结构方程模型技术探讨影响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宏微观因素,以全面考察群体层面和个体层面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成因,实现生活质量研究的宏微观结合。全文研究内容包含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节,为基础理论部分,介绍全文研究背景、意义、目标、内容、方法、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相关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实证分析部分,包含第三、四、五、六章节,从宏微观多尺度视角出发,对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其中第三章节概述了现阶段中国高龄老人的结构转变历程、发展速度、发展程度及区域差异;第四章节从宏观尺度评估了中国高龄老人的环境、健康、经济、社会、文化生活质量;第五章节从微观视角出发对南京市百岁老人生活质量的不同维度、不同属性特征进行综合评判;第六章节从宏微观结合视角分析了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为第七章对策建议,从国家政策层面、社区层面、个人层面提出改善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具体措施。第四部分为第八章节,阐述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创新之处、不足与展望。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中国高龄人口结构表现出女多男少、乡村多城镇少的特征。人口高龄化呈现加速上升趋势,其增长速度大体分为四个阶段:快速增长期、平稳增长期、高速发展期、停滞期。发展速度上,高龄化区域差异日益凸显,由“一”字型格局演变为“点—面”格局,且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存在不一致性。发展程度上,人口高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表现为由沿海向内陆、东南向西北扩张态势,且与“胡焕庸线”保持相对一致性。空间分布上,受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和人口年龄结构惯性推移等因素影响,高龄化的总体差异不断缩小,地区内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缩小的主要原因。(2)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总体呈现“东中西梯度地带性”格局,形成以东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核心向中西部渐次递减的空间布局态势,空间热点呈现“团状集聚式”和“带状延伸式”布局模式。构成综合生活质量的环境、健康、经济、社会、文化5个生活质量要素在空间上虽形态各异,但总体符合自东向西递减的分布形态。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处于生活质量第一梯队。不同要素评价结果显示,经济和社会生活质量总体评价值较低,文化生活质量评价值最高。(3)南京市百岁老人生活质量处于中等水平。个体生活质量主要由躯体健康、心理支持、社会经济地位和感官能力四个维度构成,百岁老人心理支持处于中等偏高水平,社会经济地位、躯体健康和感官能力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不同性别、年龄、户口类型、婚姻状况的百岁老人生活质量存在显着差异,男性、105岁以上、拥有城镇户口、在婚的百岁老人生活质量更高。(4)宏观尺度,从人口结构、家庭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4个方面选取高龄老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并提出10个假设,其中社会保障维度的“人均社会救助支出”、“社会福利支出占GDP比重”,经济发展水平维度的“人均GDP”、“城镇化水平”,家庭规模维度的“平均家庭户规模”5个变量假设成立,对高龄老人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并且各因素叠加后对高龄老人生活质量区域差异的影响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5)微观尺度,依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从心理支持、社会经济地位、躯体健康、感官能力四个维度对生活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反向验证。结果显示社会经济地位和躯体健康与百岁老人生活质量显着相关,心理支持与百岁老人生活质量不相关。(6)高龄老人生活质量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社会经济生活质量有待提高、躯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地位有待改善的问题。未来国家及政府要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建立覆盖城乡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等方面为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政策保障。社区要加强服务功能,建立多元化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推进智能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并营造敬老养老助老的社区环境。此外,高龄老人自身要努力通过多种途径接受再教育,积极参与闲暇社会活动,全方位的提高个体生活质量水平。

胡晓茜[7](2020)在《生命历程视角下的老龄健康变化趋势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21世纪是全球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中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发展态势。老龄健康问题备受社会关注,提高老龄健康水平有助于合理规避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挑战。同时,健康不公平和变化的异质性使老龄健康问题更加复杂。全面了解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变化趋势,实现老年人既健康又长寿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在生命历程视角下,探索老年人健康变化情况。从宏观角度,探索年龄、时期、出生队列对老龄健康总体变化趋势及性别、城乡分层变化趋势的影响;从微观角度,探索老龄健康变化的不同轨迹类型及类型归属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项目的1998-2018年的八次调查,选择参与调查的65~105岁的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躯体功能以及自评健康四个角度来探索。本研究包括纵向的趋势研究和队列追踪研究。首先描述了八次调查中81262名老年人的基本情况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躯体功能、自评健康方面的健康状况;接着,从宏观角度,采用纵向的趋势研究设计,利用分层年龄、时期、队列交叉分类随机效应模型,探索年龄、时期、队列对老龄健康总体变化趋势以及性别、城乡分层变化趋势的效应;最后,从微观角度,采用纵向的队列追踪研究设计,基于组基轨迹模型,对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躯体功能、自评健康变化轨迹的不同类型及其对应的死亡轨迹进行探索,并从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情况以及儿童期特征几个角度对轨迹类型归属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使用的统计软件包括SPSS 20.0和SAS 9.4,统计学检验的显着性水平设定为0.05。研究结果老龄健康变化趋势的年龄、时期、队列效应:总体变化趋势方面,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躯体功能随年龄增长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且下降速度逐渐加快,自评健康随年龄增长先变差再变好,但变化幅度不大;时期效应表现为,四个健康指标均先在1998-2002年呈变差趋势,而后认知功能、躯体功能、自评健康保持平稳,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小幅波动;队列效应表现为,四个健康指标随队列出生年份变晚无显着变化,较为平稳。在控制了年龄、时期、队列效应后,女性老人的四个健康指标均比男性差。性别分层变化趋势方面,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躯体功能随着年龄的增大,性别差距进一步扩大,自评健康的性别差异随年龄先逐步扩大,而后略有缩小;时期效应表现为,认知功能的性别差距在1998-2018年持续扩大,其余三个指标无显着变化;队列效应表现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躯体功能的性别差距随队列出生年份变晚而逐渐缩小。在控制了年龄、时期、队列效应后,农村老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优于城市老人,但认知功能、自评健康比城市老人差,躯体功能未发现显着差别。在这一城乡分层变化中,年龄效应体现为,随着年龄增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其余指标的城乡差距随年龄变化不明显;时期效应表现为,四个健康指标的城乡差距随时期无显着变化;队列效应表现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城乡差距随队列出生年份变晚而逐渐缩小,其余三个指标的城乡差距随队列无显着变化。老龄健康变化轨迹的类型及影响因素: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轨迹方面,男性老人存在“无失能型”、“低起点缓慢增长型”和“低起点快速增长型”三种类型,而女性老人存在“低起点缓慢增长型”、“低起点快速增长型”和“高起点快速增长型”三种类型。绝大部分女性老人比相对应类型的男性老人在相同年龄时失能项数更多。死亡轨迹的高低分层排列顺序和失能轨迹排序一致,即失能项数最少的轨迹类型对应的死亡概率也最低。居住在东部地区、从事非农职业、出生在城市的老年人归属到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轨迹类型中的可能性更大。认知功能的变化轨迹方面,男性老人存在“大幅下降型”、“中等下降型”、“低速下降型”和“轻微下降型”四种类型,而女性老人存在“大幅下降型”、“中等下降型”、“低速下降型”和“小幅下降型”四种类型。女性老人从属于认知功能较差的轨迹的比例高于男性,且女性老人的认知功能指数大多不及相对应类型的男性老人。男性死亡轨迹的高低分层排列顺序和认知功能轨迹排序大体一致,女性死亡轨迹的高低分层排列顺序约在88岁以后和认知功能轨迹排序基本一致。未受过教育的老年人归属到认知功能较差的轨迹类型中的可能性更大。躯体功能的变化轨迹方面,男性和女性老人均存在“低起点快速下降型”、“高起点快速下降型”和“高起点缓慢下降型”三种类型。女性老人属于躯体功能较差的轨迹类型的比例高于男性。死亡轨迹的高低分层排列顺序和躯体功能变化轨迹排序一致。东部地区的老年人相较于中西部地区的老年人更有可能归属到躯体功能较差的轨迹类型中。自评健康的变化轨迹方面,男性老人存在“低起点上升型”和“高起点稳定型”两种类型,女性老人存在“低起点上升型”和“高起点上升型”两种类型。死亡轨迹的高低分层排列顺序和自评健康变化轨迹排序一致。中西部地区的老年人归属到自评健康较差的轨迹类型中的可能性更大。研究结论(1)年龄、时期、队列对老龄健康总体变化趋势以及性别、城乡分层变化趋势具有相互独立的作用。年龄效应较时期和队列效应更为强烈且显着。(2)总体健康变化趋势方面,大部分健康指标随年龄增长呈现出逐渐加快的下降趋势,随时期和队列推移大致保持稳定。(3)性别分层健康变化趋势方面,女性老人的健康劣势随年龄增大更加凸显;随时期推移性别差距大多依然存在,甚至认知功能的性别差距随时期推移而继续扩大;随队列出生年份变晚,大多健康指标的性别差距逐渐缩小。(4)城乡分层健康变化趋势方面,随着年龄增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随时期推移城乡差距依然存在,无显着变化;随队列出生年份变晚,农村老人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优势逐渐消失,而认知功能、自评健康方面的劣势依然存在,农村老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5)本研究识别出老龄健康变化轨迹存在不同类型,女性老人的健康变化轨迹与男性相比更为不利,地区、教育等因素对轨迹类型的归属有影响。

陈蕾[8](2019)在《生命历程视角下社会经济地位对老年人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对1990-2017年全球健康预期寿命相关数据分析显示,随着平均预期寿命的增加,老年人处于不健康的时间也相对延长。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平均预期寿命也迅速提高,老年人健康相关的问题也相对复杂,对老年人健康测量的综合指标的选取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传统的自评健康及死亡水平相关的测量指标并不能完整和系统的反映老年人健康状况,也不能完全的反映老年人生命质量。基于此,本文将在文献归纳的基础上,对我国老年健康综合指标虚弱指数进行了创新性的定量测度,对老年人虚弱动态变化状况——虚弱轨迹进行了拟合,并进一步研究了社会经济地位对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的影响,以揭示相关规律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本文在生命历程视角下,采用中国老年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中2005-2014年的追踪数据,构造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研究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地位及变动对虚弱的影响。首先,本文基于已有文献,利用ADL、IADL、慢病情况、自评健康等40个老年人健康指标构造虚弱指数;其次,结合组基模型和不同时期的虚弱指数合成虚弱轨迹;之后,选取童年是否充分医疗、是否挨饿、出生地等6个指标测量儿童期社会经济状况,选取60岁前主要职业、是否有退休工资、是否有足够生活费等5个指标测量中老年期社会经济状况,并利用归一法生成社会经济地位变动指标;最后,利用分层线性模型展开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地位与社会经济地位变化对虚弱指数影响的研究,利用多分类logistic模型展开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地位与社会经济地位变化对虚弱轨迹影响的研究。具体研究发现如下:(1)生命历程视角下社会经济地位对老年人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类型归属有显着影响从童年时期的社会经济地位来看,父亲职业层次高的、10岁时候父母双亲都存活的老年人虚弱指数高的可能性更低;童年时候的医疗条件和童年时候是否挨饿对老年人虚弱轨迹类型归属有显着影响,童年时候医疗充分和童年时候不挨饿的老年人归属于类型1持续健康型(相比类型3)的可能性更大。从中老年时期的社会经济地位来看,老年人居住地、生活费是否够用对虚弱指数具有显着影响。生活费够用的老年人相对不够用的老年人虚弱指数高的可能性更低,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相对居住在城镇的老年人虚弱指数高的可能性更低;老年人生活费是否够用对虚弱轨迹具有显着影响,生活费够用的的老年人相对于生活费不够用的老年人归属于虚弱轨迹类型1(相比类型3)的可能性更大。当同时纳入儿童时期和中老年时期社会经济地位相关变量的时候,居住在农村、10岁时候双亲存活的及生活费够用的老年人虚弱指数升高的可能性更低;童年就医条件好的、童年时候不挨饿的老年人虚弱轨迹为类型1(相比类型3)的可能性更大,生活费充分的老年人相对不够用的老年人虚弱轨迹为类型1(相比类型3)的可能性更大。(2)生命历程视角下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动对老年人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类型归属有显着影响老年人从儿童时期到中老年时期社会经济地位的降低或者持续中等相对于社会经济地位持续低对老年人虚弱指数有持续显着保护作用。童年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的老年人虚弱指数高的可能性更低;老年人儿童时期到中老年时期社会经济地位的变高和社会经济地位持续为中等对虚弱轨迹类型归属有持续显着影响,社会经济地位变高,虚弱轨迹类型归属类型1(相对于类型3)的可能性更大,由此可知社会经济地位的升高对老年人的健康有保护作用;控制变量对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也有显着影响,人口学变量(性别、年龄、婚姻)具有显着性,即低龄男性已婚老年人虚弱指数高的可能性更低;健康行为方面吸烟、喝酒、吃水果、吃蔬菜、锻炼身体的老年人虚弱指数高的可能性更低,即这几项行为变量对健康有保护作用;控制变量对虚弱轨迹的影响有显着差异,男性高龄老年人虚弱轨迹归属于类型1(对比类型3)的可能性更小,吃水果的老年人相对不吃水果的老年人归属类型1(对比类型3)的可能性更小。另外从社会经济环境变量来看,空气质量、失业率和文盲率对老年人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类型归属有显着性影响。最后,基于上述发现,本研究认为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地位及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动对老年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它们既影响了老年期虚弱指数的高低,也影响了虚弱轨迹的归属。因此,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虚弱的预防和健康保护机制的建设:一构建全方位、多层面、全生命历程的理念框架,二建立完整完善的虚弱预防和健康预期寿命促进政策体系,三是针对特殊人群,加强有针对性的风险保护机制建设。

徐昆利[9](2019)在《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以昆明市五华区为例》文中认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受损是老年人较为突出的一个健康问题,它严重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对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社会决定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有效地防止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受损。本文主要采用非概率取样方法中的简便取样方法对昆明市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展开了调查,从多维角度分析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主要社会决定因素,并结合理论提出相应的建议,为制定干预措施促进老年人的健康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相关文献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运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等数理统计方法,结合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理论,从个体特征、疾病因素、社会经济地位、个体生活方式、社会支持网络等五大方面对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和具体讨论,以揭示各影响因素与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之间的关系,对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再对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年龄、支气管炎、睡眠障碍、失眠状况、自评健康状况、职业、月收入、散步运动、家务劳动、与亲人的交流沟通、宗教组织活动的参与是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健康的主要因素。最后,在了解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健康状况的前提下,结合社会支持理论,分别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以及微观层面对老年人提供社会支持,以改善和提升他们的健康状况,防止和降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受损或丧失。在宏观层面上,政府应给予老年人政策上的扶持,完善老年人补贴制度,为老年人建立健康监测体系,加强长期护理保险法的出台和完善,制定健全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满足功能受损老年人的需求。在中观层面,应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阶层的力量,为老年人建立系统全面的康复服务网络,做好老年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并扩大老年人在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范围。在微观层面,要充分发挥个人及家庭的补充作用,引导老年人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老年人对健康影响因素的认识,重视家庭的照护功能,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的支持。本文的研究结论和建议在一定程度上能为促进老年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王珍[10](2019)在《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中政府行为研究》文中指出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本世纪的世界性难题。我国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近年间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老龄化已是我国人口问题的核心,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社会问题,必将对家庭和社会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居家养老是一种与机构养老相对应的养老模式,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以无偿、补贴和有偿的方式,向居住在家庭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保健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社会养老服务形式。它融合了传统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之长,同时也是家庭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模式的有力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不断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居家养老作为当前一种主要养老服务模式,政府理应发挥主导作用,构建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并推进它健康有序发展。因此,探讨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中政府行为,不仅对于完善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和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探索社会管理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积极参考。本研究从分析城市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多元化发展态势的角度出发,依据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公私属性、福利性、公益性及私人性特征,将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划分成基本、中间和高级三个层次,进一步分析政府在不同层次供需情景中的行为表现。本研究指出,基本层次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只能由政府以直接生产和提供的方式向老年人供给,通过收入再分配的方式维护社会公平,满足老年人基本养老需求;中间层次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属于混合物品范畴,应由政府间接生产和提供,即政府与非营利组织或企业合作,委托代理或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向城市老年人提供无偿或低偿的生活照料、医疗救助服务以及精神慰藉等为老服务;高层次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具备较高的私人产品属性,由市场发挥主导作用,直接组织生产和提供。政府应从宏观上不断完善对涉老企业的扶持政策,搭建优质服务平台,对企业提供的老年服务质量标准和服务水平进行监督和管理。目前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运行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政府行为错位、缺位、越位等失范现象,主要表现在:(1)基本层次城市居家养老服务投入与建设不足,服务管理不到位,以及对民间力量的培育和扶持不到位;(2)中高层次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中,政府与其他治理主体之间权责不明确,进而造成政府职能越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的制约、政府行为的“路径依赖”、政府的“经济人”动机、政府“有限性”和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等因素所导致。本研究借鉴国外城市老人社会照顾的先进经验,在善治理论及元治理理念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中政府行为的优化路径。治理理论强调多元主体共治,但与政府失灵、市场失灵一样,治理同样可能存在失灵。善治理论是治理理论的衍生,源于治理理论又高于治理理论。善治追求的是公共利益最大化,体现在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需情境中,就是政府、企业组织、非政府组织、社区以及老年家庭的协作共治。元治理则是指在承认协作共治模式下,对权力下放的治理过程进行一定引导和控制,即它既承认授权和分权,同时又意识到更强大政府控制的必要性(1),强调国家或政府应在治理的监管、驾驭和协调方面发挥关键的作用。(2)因此,政府元治理是实现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需情境下政府行为优化的战略选择。通过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法律体系,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为城市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化管理提供法律、政策等制度保障;通过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为城市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经济保障;通过整合全社会养老资源,实现老年养老服务的资源共享;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为城市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现代技术保障。本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研究靶区,运用潜在类别分析(LCA)方法,对乌鲁木齐市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进行潜在类别分析,将其划分为“医疗保健需求型”、“全面需求型”、和“无需求型”三大类,并依据老年人的人口学、经济环境、家庭环境、自评健康等方面的差异表现,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对分类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乌鲁木齐市政府及民政部门探索推进“9073”养老模式,但总体而言,占养老服务体系90%的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过程较为缓慢。因此,乌鲁木齐市政府应明晰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领导权责,从加强重视意识、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构建监管与评估制度等方面共同发展居家养老。

二、高龄老人个人社会经济特征与生活自理能力动态变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龄老人个人社会经济特征与生活自理能力动态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健康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健康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老龄化城乡倒置问题
        1.1.2 我国农村地区面临更严重的健康养老困境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养老
        2.1.2 养老服务
        2.1.3 养老服务供给
        2.1.4 养老服务供给模式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需要理论
        2.2.2 社会公平理论
        2.2.3 福利经济学理论
        2.2.4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对养老服务理念和政策方面的研究
        2.3.2 对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及其关系的研究
        2.3.3 对养老服务照护模式的研究
        2.3.4 对国内外研究的述评
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发展历程
    3.1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四个发展阶段
        3.1.1 第一阶段:1949--1979年,集体和家庭承担主要责任阶段
        3.1.2 第二阶段,1980--2000 年前,家庭和个人独担养老服务阶段
        3.1.3 第三阶段,2000 年--2012 年,养老服务体系构建阶段
        3.1.4 第四阶段,2013 年至今,多方力量创新提质阶段
    3.2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变迁逻辑
        3.2.1 养老服务的对象在逐步扩大
        3.2.2 养老服务项目逐步丰富
        3.2.3 运用市场化政策管理工具增多
        3.2.4 注重养老服务质量意识增强
    3.3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变迁规律
        3.3.1 家庭是提供农村养老服务的主要力量
        3.3.2 政府是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力量
        3.3.3 市场化是不断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品质的有效手段
        3.3.4 社会组织是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补充方式
4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数据来源及样本描述
        4.1.1 数据来源说明
        4.1.2 样本选择描述
    4.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4.2.1 模型构建
        4.2.2 变量选取
    4.3 农村老年人能否获得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影响因素研究
        4.3.1 农村样本描述性统计
        4.3.2 回归结果与分析
        4.3.3 主要结论
    4.4 农村老年人获得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类型的影响因素
        4.4.1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4.4.2 农村老年人获得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类型的回归结果分析
        4.4.3 主要结论
    4.5 养老服务多元供给城乡对比分析
        4.5.1 能否获得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城乡对比研究
        4.5.2 城乡老年人获得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类型的对比研究
        4.5.3 主要结论
5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5.1 农村家庭(非正式部门)供给养老服务的困境
        5.1.1 社会变迁导致农村家庭养老服务供给数量减少
        5.1.2 非正式照料导致农村家庭养老服务水平不高
        5.1.3“家庭道德风险”导致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窘迫
    5.2 政府部门供给农村养老服务责任不到位
        5.2.1 公平理念欠缺造成城乡养老服务待遇悬殊
        5.2.2 缺乏独立统一的农村养老服务管理机构
        5.2.3 养老服务政策的法制权威性不足
        5.2.4 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推进缓慢
    5.3 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供需不平衡
        5.3.1 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支付能力不足
        5.3.2 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供给缺乏动力驱动
        5.3.3 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缺乏,阻碍养老服务市场供给
    5.4 社会组织(社区)供给养老服务严重不足
        5.4.1 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数量有限且发展缓慢
        5.4.2 我国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欠缺
        5.4.3 我国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6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合作供给模式的构建
    6.1 多元主体存在合作供给农村养老服务的意愿
        6.1.1 政府的合作意愿
        6.1.2 家庭的合作意愿
        6.1.3 市场的合作意愿
        6.1.4 社会组织的合作意愿
    6.2 多元主体存在合作供给农村养老服务的利益博弈
        6.2.1 政府和家庭(农民)之间的博弈
        6.2.2 政府与市场的博弈
        6.2.3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博弈
    6.3 多元主体合作供给农村养老服务的责任边界
        6.3.1 政府:一核主导养老服务供给
        6.3.2 家庭:权利取向的养老服务供给
        6.3.3 市场:产业化供给差异性养老服务
        6.3.4 社会:社会化互助志愿供给养老服务
7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建立农村养老服务多支柱合作筹资机制
        7.1.1 国家筹资支柱的建立
        7.1.2 社会筹资支柱的建立
        7.1.3 家庭(个人)筹资支柱的建立
    7.2 以共享合作提高农村养老服务的可及性
        7.2.1 增加医疗服务的流动性,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7.2.2 通过流动的方式更好地满足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
    7.3 提升乡村养老价值,推动城乡合作供给养老服务
        7.3.1 乡村养老价值的再认识
        7.3.2 支持农村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
        7.3.3 推动城乡合作供给养老服务
    7.4 融合科技力量,促进乡村养老的现代化
        7.4.1 科技创新会提高养老服务能力
        7.4.2 加强信息化建设,实施“互联网+养老”行动
    7.5 合作培养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
        7.5.1 政策上要对养老服务人才建设进行规范
        7.5.2 发挥城市到乡村的人才辐射效应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四川省山丘区家庭结构、代际支持与农村老年健康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基础概念
        1.3.1 家庭和家庭结构
        1.3.2 代际关系和代际支持
        1.3.3 老年人和健康
    1.4 相关理论及发展
        1.4.1 家庭结构相关理论及发展
        1.4.2 代际支持相关理论及发展
        1.4.3 老年健康相关理论及发展
    1.5 国内外主要研究进展
        1.5.1 家庭结构国内外研究进展
        1.5.2 代际关系与代际支持国内外研究进展
        1.5.3 老年健康国内外研究进展
    1.6 文献评述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框架的提出
    2.2 预期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2.1 预期目标
        2.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2.5 研究方法
第3章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3.1 四川省农村老龄化宏观背景
        3.1.1 四川省农村老龄化水平空间格局
        3.1.2 四川省农村老年健康景观格局
    3.2 研究区域确定
    3.3 数据来源
        3.3.1 问卷设计
        3.3.2 实地调研
第4章 家庭结构、代际支持的划分及老年健康的测算
    4.1 家庭结构的划分和现状分析
        4.1.1 家庭结构划分标准
        4.1.2 样本区家庭结构现状
    4.2 代际支持的划分和现状分析
        4.2.1 代际支持划分标准
        4.2.2 样本区老人获得代际支持现状
    4.3 老年健康的测算和现状分析
        4.3.1 老年健康测算
        4.3.2 样本区老年健康水平现状
    4.4 研究小结
第5章 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及老年健康的相互关系
    5.1 家庭结构对代际支持的影响
        5.1.1 家庭结构对老人所获经济支持的影响
        5.1.2 家庭结构对老人所获情感支持的影响
        5.1.3 家庭结构对老人所获生活照料的影响
    5.2 代际支持对老年健康的影响
        5.2.1 代际支持对老年生理健康的影响
        5.2.2 代际支持对老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5.2.3 代际支持对老年自评健康的影响
    5.3 家庭结构对老年健康的影响
        5.3.1 居住安排对老年健康的影响
        5.3.2 子女数量和性别结构对老年健康的影响
        5.3.3 劳动力迁移对老年健康的影响
    5.4 研究小结
第6章 代际支持的中介作用及三者耦合机制分析
    6.1 代际支持在家庭结构与老年健康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6.1.1 代际支持在居住安排和老年健康间的中介效应
        6.1.2 代际支持在子女数量与性别结构和老年健康间的中介效应
        6.1.3 代际支持在劳动力迁移和老年健康间的中介效应
    6.2 家庭结构、代际支持与老年健康的耦合机制分析
        6.2.1 研究方法和模型设定
        6.2.2 验证性因子分析
        6.2.3 结构方程模型耦合结果分析
    6.3 研究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讨论
        7.2.1 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老年健康的相互关系
        7.2.2 中介效应和耦合机制
    7.3 关于提高农村养老水平的思考
    7.4 研究的创新点和未来研究展望
        7.4.1 研究创新点
        7.4.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我国中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的早期根源追溯 ——基于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健康内涵及度量
        1.3.2 健康不平等内涵及度量
        1.3.3 儿童期
        1.3.4 社会经济地位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 主要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实证研究法
        1.5.3 跨学科研究法
    1.6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健康不平等的测度与现状
        2.1.1 健康不平等的测度与分解方法
        2.1.2 健康不平等的测度与分解结果
        2.1.3 中老年群体的健康不平等
    2.2 中老年健康不平等的影响因素
        2.2.1 社会人口学特征
        2.2.2 SES
        2.2.3 生活方式
        2.2.4 医疗卫生服务
        2.2.5 SES对健康不平等的动态影响
    2.3 追溯中老年健康不平等的上游影响因素——儿童期SES
        2.3.1 儿童期家庭SES
        2.3.2 儿童期社区SES
        2.3.3 儿童期SES对健康不平等的动态影响
        2.3.4 针对中国问题的研究
    2.4 现有文献的总结与评述
第3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3.1 生命历程理论
    3.2 健康需求理论
    3.3 新人力资本理论
    3.4 研究假设
        3.4.1 儿童期SES对健康的长期影响及作用渠道
        3.4.2 生命历程与健康的队列差异性
        3.4.3 生命历程中健康不平等的变化趋势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儿童期SES对中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的影响: 基本实证
    4.1 数据来源
    4.2 变量选取
        4.2.1 被解释变量
        4.2.2 解释变量
        4.2.3 中介变量
        4.2.4 控制变量
    4.3 描述性分析
        4.3.1 整体性变量描述
        4.3.2 按年龄分组的变量描述
    4.4 基准回归分析
        4.4.1 基准回归模型
        4.4.2 基准回归结果
        4.4.3 稳健性检验
    4.5 传导渠道检验
        4.5.1 中介效应与结构方程模型
        4.5.2 传导渠道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儿童期SES对中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的影响: 自然实验
    5.1 数据来源
    5.2 变量定义及其测度
        5.2.1 被解释变量
        5.2.2 解释变量
        5.2.3 控制变量
    5.3 模型设定
    5.4 大饥荒对健康的长期影响
        5.4.1 基准回归结果
        5.4.2 稳健性检验
        5.4.3 对样本选择问题的讨论
    5.5 大饥荒影响健康的传导渠道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儿童期SES对中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的影响:动态考察
    6.1 数据与变量
        6.1.1 数据来源
        6.1.2 变量选取与定义
    6.2 模型设定
    6.3 基准回归分析
    6.4 分组回归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启示
    7.1 主要结论
        7.1.1 儿童期SES对中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的影响及其传导渠道
        7.1.2 大饥荒经历对中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的影响
        7.1.3 儿童期SES与中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的动态变化
    7.2 政策建议
        7.2.1 将儿童期作为健康干预的最佳时期
        7.2.2 保障成年期健康促进措施的配合和跟进
        7.2.3 强化中老年人社会保障与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7.3.1 不足之处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家庭支持对农村老年人健康影响 ——以CHARLS2015数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1.1 老龄化愈发严重
        1.1.2 社会保障城乡二元结构差异显着
        1.1.3 农村家庭支持功能不断弱化
        1.1.4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村老年人
        2.1.2 家庭支持
        2.1.3 健康水平
    2.2 理论基础
        2.2.1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2.2.2 家庭代际关系理论
    2.3 家庭支持的研究
        2.3.1 家庭支持的内容
        2.3.2 农村家庭支持的影响因素
        2.3.3 农村地区家庭支持的作用
        2.3.4 农村地区家庭支持的对策研究
    2.4 老年人健康水平研究
        2.4.1 评价指标研究
        2.4.2 家庭支持因素对老年健康影响研究
        2.4.3 对策研究
    2.5 研究述评
第3章 农村老人的家庭支持情况分析
    3.1 数据介绍
        3.1.1 自变量
        3.1.2 控制变量
    3.2 农村老年人口基本情况
    3.3 农村老人家庭支持状况
        3.3.1 经济支持
        3.3.2 生活照顾
        3.3.3 精神慰藉
第4章 农村老人健康水平的现状分析
    4.1 因子分析法
    4.2 指标选取
    4.3 农村老年人健康水平综合指标
第5章 家庭支持对农村老年人健康水平的影响: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5.1 变量处理
    5.2 理论模型
    5.3 家庭支持对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水平的影响
第6章 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1.1 农村老年人的家庭支持以代际支持为主
        6.1.2 家庭支持对农村老年人有显着影响
    6.2 建议对策
        6.2.1 政策倡导增强经济支持
        6.2.2 社区动员增强生活照顾
        6.2.3 社工服务增强精神慰藉
    6.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中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城乡财务负担能力差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城乡失能老人照护困境的研究成果
        1.4.2 失能老人照护者照护负担的研究成果
        1.4.3 城乡失能老人照护财务负担差异研究
        1.4.4 研究评价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6 创新点与不足
        1.6.1 创新点
        1.6.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城乡财务负担能力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失能老人
        2.1.2 长期照护
        2.1.3 长期照护财务负担能力
        2.1.4 城乡财务负担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城市偏向理论
        2.2.2 新福利经济学补偿理论
        2.2.3 社会福利普惠化
    2.3 中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城乡财务负担能力差异的学理分析
        2.3.1 中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城乡差异的渊源
        2.3.2 长期照护城乡财务负担能力差异形成的机理
        2.3.3 长期照护城乡财务负担能力差异的政策导向
        2.3.4 中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城乡差异的分析框架
第三章 中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城乡财务负担能力差异状况
    3.1 城乡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差异
        3.1.1 城乡老年人健康水平存在差异
        3.1.2 城乡照护资源存在差异
    3.2 城乡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水平差异
        3.2.1 城乡收入水平差异
        3.2.2 城乡老年人社会保障水平存在差异
    3.3 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过程中的城乡差异
第四章 数据来源及研究设计
    4.1 数据来源
    4.2 研究设计及模型设定
        4.2.1 人口预测模型
        4.2.2 失能率测算模型
        4.2.3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测算模型
        4.2.4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负担能力测算模型
    4.3 相关变量的取值及说明
        4.3.1 老年人口规模
        4.3.2 失能率
        4.3.3 城乡失能老人规模
        4.3.4 失能老人不同照护模式选择比率
第五章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和财务负担能力测算
    5.1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规模测算结果
        5.1.1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人口构成
        5.1.2 失能老人照护成本分析
        5.1.3 城乡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
    5.2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水平测算结果
    5.3 城乡财务负担能力差异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持续推进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进程
        6.2.2 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制度
        6.2.3 完善城乡收入公平分配制度
        6.2.4 城乡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同步开展
        6.2.5 建立健全长期照护服务补贴制度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6)基于多尺度的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区域
        1.3.3 技术路线
    1.4 关键问题与创新之处
        1.4.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高龄老人
        2.1.2 生活质量
        2.1.3 老年人生活质量
        2.1.4 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生活质量研究
        2.2.2 高龄老人研究
        2.2.3 百岁老人研究
        2.2.4 研究述评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人口转变理论
        2.3.2 需求层次理论
        2.3.3 社会分层理论
        2.3.4 “美好生活”理论
        2.3.5 人地关系理论
第3章 中国人口高龄化发展的时空特征
    3.1 中国老年人口结构的演变
        3.1.1 老年人口年龄金字塔经历“缩减—再扩张”两个阶段
        3.1.2 老年人口性别比低,高龄女性更多于男性
        3.1.3 老年人口城乡差异显着,高龄老人乡村多于城市
    3.2 中国人口高龄化的发展
        3.2.1 中国人口高龄化加速上升
        3.2.2 中国高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3.3 中国人口高龄化速度的空间差异
        3.3.1 测算方法
        3.3.2 不同时期高龄化速度演变特征
    3.4 中国人口高龄化类型的演变
        3.4.1 人口高龄化类型的划分
        3.4.2 人口高龄化各类型空间分布
    3.5 中国人口高龄化的区域差异
        3.5.1 研究方法
        3.5.2 总体演变趋势
        3.5.3 区域间差异
        3.5.4 区域内差异
    3.6 中国人口高龄化的空间关联特征
        3.6.1 研究方法
        3.6.2 总体集散性
        3.6.3 局部集聚特征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评价及空间差异
    4.1 指标体系构建与研究方法
        4.1.1 生活质量构成要素的选取
        4.1.2 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3 研究方法
    4.2 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综合评价
        4.2.1 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空间差异特征
        4.2.2 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空间集聚性特征
    4.3 高龄老人环境生存质量评价
        4.3.1 环境生存质量指标选取及评价模型
        4.3.2 环境生存质量各要素空间分布
        4.3.3 高龄老人环境生存质量空间差异
    4.4 高龄老人健康生存质量评价
        4.4.1 健康生存质量指标选取及测算方法
        4.4.2 健康生存质量各要素空间分布
        4.4.3 高龄老人健康生存质量空间差异
    4.5 高龄老人经济生活质量评价
        4.5.1 经济生活质量指标选取
        4.5.2 经济生活质量各要素空间分布
        4.5.3 高龄老人经济生活质量空间差异
    4.6 高龄老人社会生活质量评价
        4.6.1 社会生活质量指标选取及测算方法
        4.6.2 社会生活质量各要素空间分布
        4.6.3 高龄老人社会生活质量空间差异
    4.7 高龄老人文化生活质量评价
        4.7.1 文化生活质量指标选取
        4.7.2 文化生活质量各要素空间分布
        4.7.3 高龄老人文化生活质量空间差异
    4.8 本章小结
        4.8.1 高龄老人环境生存质量
        4.8.2 高龄老人健康生存质量
        4.8.3 高龄老人经济生活质量
        4.8.4 高龄老人社会生活质量
        4.8.5 高龄老人文化生活质量
第5章 南京市百岁老人生活质量评价
    5.1 研究数据来源
        5.1.1 调查问卷设计及入户调查
        5.1.2 样本统计特征分析
    5.2 指标体系构建与变量测量
        5.2.1 百岁老人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5.2.2 变量测量
    5.3 百岁老人生活质量探索性因子分析
        5.3.1 研究方法
        5.3.2 生活质量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5.4 南京市百岁老人生活质量评价结果
        5.4.1 生活质量综合评价
        5.4.2 生活质量不同维度评价
        5.4.3 基于个体及家庭属性特征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不同尺度高龄老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6.1 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架构
    6.2 宏观群体尺度的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6.2.1 指标选取
        6.2.2 分析方法
        6.2.3 作用机制分析
    6.3 微观个体尺度的生活质量影响因素
        6.3.1 研究设计与模型构建
        6.3.2 模型拟合与修正
        6.3.3 影响因素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改善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对策建议
    7.1 国家政策层面
        7.1.1 统筹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7.1.2 建立覆盖城乡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
        7.1.3 逐步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7.1.4 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救助体系
    7.2 社区层面
        7.2.1 加强社区服务功能,建立多元化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7.2.2 智慧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7.2.3 营造敬老养老助老的社区环境
    7.3 个人层面
        7.3.1 重视教育对提高生活质量的促进作用
        7.3.2 鼓励高龄老人积极参与闲暇活动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2.1 实现生活质量研究的宏微观结合
        8.2.2 丰富生活质量研究的理论与实证
    8.3 问题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一、主要着作
    二、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三、主持或参与的科研基金与项目
    四、获奖
致谢

(7)生命历程视角下的老龄健康变化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口老龄化
        1.1.2 老年人口健康
        1.1.3 老龄健康的不公平和异质性
    1.2 研究现状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评述
        1.2.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5 论文结构安排
2 研究框架与理论基础
    2.1 研究框架
    2.2 研究假设
    2.3 理论基础
        2.3.1 生命历程理论
        2.3.2 累积劣势理论
        2.3.3 残障进展理论
        2.3.4 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理论
3 资料来源与方法
    3.1 资料来源
        3.1.1 数据
        3.1.2 抽样方法
        3.1.3 质量控制
    3.2 研究设计
    3.3 研究指标
        3.3.1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3.3.2 认知功能
        3.3.3 躯体功能
        3.3.4 自评健康
        3.3.5 协变量
    3.4 统计分析方法
        3.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3.4.2 分层年龄、时期、队列交叉分类随机效应模型
        3.4.3 组基轨迹模型
    3.5 技术路线
4 样本基本情况
    4.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4.2 老年人口健康概况
    4.3 本章小结
5 老龄健康变化趋势的年龄、时期、队列效应
    5.1 年龄、时期、队列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变化趋势的影响
        5.1.1 总体趋势
        5.1.2 性别分层趋势
        5.1.3 城乡分层趋势
    5.2 年龄、时期、队列对认知功能变化趋势的影响
        5.2.1 总体趋势
        5.2.2 性别分层趋势
        5.2.3 城乡分层趋势
    5.3 年龄、时期、队列对躯体功能变化趋势的影响
        5.3.1 总体趋势
        5.3.2 性别分层趋势
        5.3.3 城乡分层趋势
    5.4 年龄、时期、队列对自评健康变化趋势的影响
        5.4.1 总体趋势
        5.4.2 性别分层趋势
        5.4.3 城乡分层趋势
    5.5 讨论
        5.5.1 年龄、时期、队列对老龄健康总体变化趋势的效应
        5.5.2 年龄、时期、队列对老龄健康性别分层变化趋势的效应
        5.5.3 年龄、时期、队列对老龄健康城乡分层变化趋势的效应
    5.6 本章小结
6 老龄健康变化轨迹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6.1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变化轨迹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6.1.1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变化轨迹及死亡轨迹
        6.1.2 影响因素
    6.2 认知功能变化轨迹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6.2.1 认知功能变化轨迹类型及死亡轨迹
        6.2.2 影响因素
    6.3 躯体功能变化轨迹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6.3.1 躯体功能变化轨迹类型及死亡轨迹
        6.3.2 影响因素
    6.4 自评健康变化轨迹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6.4.1 自评健康变化轨迹类型及死亡轨迹
        6.4.2 影响因素
    6.5 讨论
        6.5.1 老龄健康变化轨迹类型
        6.5.2 轨迹类型归属的影响因素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建议
    7.3 主要创新点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
附录二 :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
综述 老龄健康变化趋势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生命历程视角下社会经济地位对老年人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养老服务压力增大与健康老龄化的提出
        1.1.2 健康评价的兴起与综合指标体系的运用
        1.1.3 生命历程与健康差异化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理论层面研究意义
        1.2.2 实际层面研究意义
        1.2.3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文献检索与文献来源
    2.2 相关概念定义和测量研究回顾
        2.2.1 虚弱的定义相关研究
        2.2.2 虚弱的测量——虚弱指数相关研究
        2.2.3 虚弱轨迹
        2.2.4 社会经济地位在健康领域的定义及测量方式研究
    2.3 社会经济地位与老年人虚弱指数的相关研究
        2.3.1 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与老年人虚弱指数相关研究
        2.3.2 中老年社会经济地位与老年人虚弱指数相关研究
    2.4 社会经济地位与虚弱轨迹的相关研究
    2.5 文献评述
3 理论模型和研究设计
    3.1 相关理论基础
        3.1.1 生命历程理论
        3.1.2 社会因果论
        3.1.3 健康累积劣势理论
    3.2 研究设计
        3.2.1 概念界定和指标的选取
        3.2.2 变量的测量
        3.2.3 数据来源
        3.2.4 数据模型
        3.2.5 研究框架的构建
        3.2.6 研究假设
4 老年人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
    4.1 数据预处理及样本基本情况描述
        4.1.1 老年人虚弱指数构建情况
        4.1.2 样本老年人虚弱指数的分布情况
        4.1.3 分年龄、性别角度下虚弱指数的分布情况
        4.1.4 老年人社会经济分布情况
    4.2 模型的设定和检验
        4.2.1 组基发展模型的介绍
        4.2.2 组基发展模型拟合结果
    4.3 老年人虚弱轨迹类型
        4.3.1 总体老年人虚弱轨迹类型
        4.3.2 不同虚弱轨迹类型的老年人特征
        4.3.3 老年人虚弱轨迹的性别差异
        4.3.4 老年人虚弱轨迹的年龄差异
    4.4 本章小结
5 社会经济地位对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的影响
    5.1 社会经济地位对虚弱指数的影响分析
        5.1.1 童年时期社会经济地位对虚弱指数的多层线性分析
        5.1.2 中老年时期社会经济地位对虚弱指数的多层线性分析
        5.1.3 生命历程视角下社会经济地位对虚弱指数的多层线性分析
        5.1.4 小结
    5.2 社会经济地位对虚弱轨迹的影响分析
        5.2.1 童年时期的社会经济地位对虚弱轨迹的归属影响分析
        5.2.2 中老年时期的社会经济地位对虚弱轨迹的归属影响分析
        5.2.3 生命历程视角社会经济地位对虚弱轨迹的归属影响分析
        5.2.4 小结
    5.3 本章小结
6 社会经济地位变动对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的影响研究
    6.1 社会经济地位变动参数生成和变量预处理
    6.2 社会经济地位变动对虚弱指数的影响分析
        6.2.1 模型设计
        6.2.2 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动对虚弱指数多层线性影响分析
        6.2.3 小结
    6.3 社会经济地位变动对虚弱轨迹的影响分析
        6.3.1 模型设计
        6.3.2 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动对虚弱轨迹影响分析
        6.3.3 小结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儿童时期的社会经济地位对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有显着影响
        7.1.2 中老年时期的社会经济地位对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有显着影响
        7.1.3 生命历程视角下社会经济地位对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有显着影响
        7.1.4 生命历程视角下社会经济地位变动对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有显着影响
    7.2 研究建议
        7.2.1 理念框架:多层面,全方位,全生命历程进行预防虚弱
        7.2.2 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虚弱预防和健康预期寿命促进政策体系
        7.2.3 特殊人群:加强有针对性的风险保护机制建设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9)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以昆明市五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2.老年人失能率不断上升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研究现状
        1.老年人健康状况研究现状
        2.测量工具研究现状
        3.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4.简要述评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问卷调查法
    (二)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1.研究思路
        2.论文技术路线图
    (三)调查设计
        1.调查对象的选择
        2.调查工具
        3.数据的收集与质量控制
    (四)分析工具
    (五)研究假设
    (六)核心概念的界定
三、论文理论基础
    (一)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理论
    (二)社会支持理论
四、调查对象的现状
    (一)老年人健康相关政策分析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三)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状况
    (四)老年人患病情况
    (五)老年人社会经济地位情况
    (六)老年人个体生活方式
    (七)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状况
五、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单因素分析
        1.个体特征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2.疾病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3.社会经济地位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4.个体生活方式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5.社会支持网络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二)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1.疾病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2.社会经济地位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3.个体生活方式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4.社会支持网络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三)小结
六、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作用机理分析
    (一)年龄与自理能力之间的作用机理
    (二)疾病与自理能力之间的作用机理
        1.患病种类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2.功能障碍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三)社会经济地位与自理能力之间的作用机理
    (四)个体生活方式与自理能力之间的作用机理
        1.家务劳动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2.体育锻炼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五)社会支持网络与自理能力之间的作用机理
        1.亲人交流沟通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2.社会活动的参与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七、改善和提升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建议
    (一)宏观层面: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1.国家应建立健全的老年人补贴制度
        2.国家应加快长期护理保险法的出台和完善
        3.国家应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健康监测体系
    (二)中观层面: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阶层的力量
        1.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应做好老年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2.为老年人建立系统全面的康复服务网络
        3.公共卫生研究者应扩大老年人研究范围
    (三)微观层面:充分发挥个人及家庭的补充作用
        1.引导老年人培养和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2.老年人应提高对健康影响因素的认识
        3.重视并发挥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护支持功能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中政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2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及其政府行为的理论分析
    2.1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内涵与特征
    2.2 政府行为的内涵及其特征
    2.3 政府提供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理论依据
    2.4 政府提供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行为边界
3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需多元化
    3.1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多元化
    3.2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化
4 基本层次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中的政府行为
    4.1 基本层次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中的政府行为
    4.2 基本层次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中的政府行为失范
    4.3 基本层次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中的政府行为失范原因
5 中间层次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中的政府行为
    5.1 中间层次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中的政府行为
    5.2 中间层次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中的政府行为失范
    5.3 中间层次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中的政府行为失范原因分析
6 高层次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中的政府行为
    6.1 高层次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中的政府行为
    6.2 高层次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中的政府行为失范
    6.3 高层次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中的政府行为失范原因分析
7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需情景下政府行为优化
    7.1 政府行为优化方向:善治
    7.2 政府行为优化路径选择:元治理
    7.3 元治理视阈下政府行为的优化路径
8 乌鲁木齐市居家养老服务中政府行为及其优化的实证分析
    8.1 乌鲁木齐市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分类研究
    8.2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情况
    8.3 乌鲁木齐市居家养老服务中政府行为评析
    8.4 优化乌鲁木齐市居家养老服务政府行为的对策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研究不足
    9.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及需求评估标准
附录2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评估标准
附录3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评估指标标准
附录4 乌鲁木齐市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5 乌鲁木齐市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状况调查问卷(政府)
附录6 乌鲁木齐市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状况调查问卷(社区)
附录7 乌鲁木齐市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状况调查问卷(服务机构)

四、高龄老人个人社会经济特征与生活自理能力动态变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健康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模式研究[D]. 赵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2]四川省山丘区家庭结构、代际支持与农村老年健康的关系研究[D]. 曹莎.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020(01)
  • [3]我国中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的早期根源追溯 ——基于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的实证研究[D]. 李晓宇. 山东大学, 2020(09)
  • [4]家庭支持对农村老年人健康影响 ——以CHARLS2015数据为例[D]. 朱威.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5]中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城乡财务负担能力差异的研究[D]. 杨翌凌. 南京财经大学, 2020(08)
  • [6]基于多尺度的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D]. 许昕.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7]生命历程视角下的老龄健康变化趋势研究[D]. 胡晓茜. 浙江大学, 2020(01)
  • [8]生命历程视角下社会经济地位对老年人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的影响研究[D]. 陈蕾. 西南财经大学, 2019(12)
  • [9]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以昆明市五华区为例[D]. 徐昆利. 云南大学, 2019(02)
  • [10]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中政府行为研究[D]. 王珍.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老年人个人社会经济特征和自理能力动态变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