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绵城市透水路面论文和设计-邬建新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海绵城市透水路面,属于海绵城市技术领域,其包括由下往上依次设置的路基层、找平层和砖层,其技术要点是:所述砖层由若干透水砖铺设而成,所述透水砖包括呈长方体的主砖体和设置于主砖体两侧的凸块,所述凸块包括设置于主砖体一端上方的上凸块和主砖体另一端下方的下凸块,相邻两块所述透水砖的凸块相互交错抵触。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海绵城市透水路面,透水砖在连接时相互卡接抵触,使得透水砖之间相互稳定连接,避免透水砖松动。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海绵城市透水路面,包括由下往上依次设置的路基层(1)、找平层(2)和砖层(3),其特征在于:所述砖层(3)由若干透水砖(4)铺设而成,所述透水砖(4)包括呈长方体的主砖体(41)和设置于主砖体(41)两侧的凸块(42),所述凸块(42)包括设置于主砖体(41)一端上方的上凸块(421)和主砖体(41)另一端下方的下凸块(422),相邻两块所述透水砖(4)的凸块(42)相互交错抵触。

设计方案

1.一种海绵城市透水路面,包括由下往上依次设置的路基层(1)、找平层(2)和砖层(3),其特征在于:所述砖层(3)由若干透水砖(4)铺设而成,所述透水砖(4)包括呈长方体的主砖体(41)和设置于主砖体(41)两侧的凸块(42),所述凸块(42)包括设置于主砖体(41)一端上方的上凸块(421)和主砖体(41)另一端下方的下凸块(422),相邻两块所述透水砖(4)的凸块(42)相互交错抵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透水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砖(4)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相互插接配合的插槽(43)与插块(44),所述插块(44)与插槽(43)均位于透水砖(4)两端中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透水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凸块(421)与下凸块(422)相同,所述上凸块(421)的一端端面与主砖体(41)的一端端面齐平,所述上凸块(421)的一侧侧面与主砖体(41)的上侧面齐平。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透水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砖(4)的上端面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根防滑条(4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透水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砖(4)的上端面间隔竖直开设有若干透水孔(46),所述透水孔(46)置于相邻两根防滑条(45)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透水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砖(4)内部沿其长度反向间隔开设有多个导水槽(47),所述导水槽(47)与透水孔(46)相连通;所述透水砖(4)位于其长度方向开设有贯穿透水砖(4)的通槽(48),所述通槽(48)与多个导水槽(47)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透水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槽(48)背离透水孔(46)的一侧设有蓄水槽(49)。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透水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凸块(421)朝向下凸块(422)的一侧设有上圆角(4211),所述下凸块(422)朝向上凸块(421)一侧设有下圆角(4221)。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绵城市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海绵城市透水路面。

背景技术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采用海绵城市技术,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海绵城市技术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大量铺设透水砖,由于透水路面长期在雨水浸泡下,路基容易沉淀,造成透水砖之间松动,下雨时,踩踏在松动的透水砖上容易使得泥水溅出而使得行人的衣服鞋子被雨水弄湿。

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海绵城市透水路面,透水砖在连接时相互卡接抵触,使得透水砖之间相互稳定连接,避免透水砖松动。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海绵城市透水路面,包括由下往上依次设置的路基层、找平层和砖层,所述砖层由若干透水砖铺设而成,所述透水砖包括呈长方体的主砖体和设置于主砖体两侧的凸块,所述凸块包括设置于主砖体一端上方的上凸块和主砖体另一端下方的下凸块,相邻两块所述透水砖的凸块相互交错抵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砖层与路基层之间设置找平层使得砖层能够更加平稳的铺设在路基层之上,采用透水砖铺设砖层使得砖层的透水能力更强,方便砖层上的雨水通过砖层向路基层渗透;在主砖体两侧设置凸块,并使得上凸块和下凸块相互交错抵触,从而使得相邻透水砖之间受到凸块之间的相互抵触而使其移动的空间受到限制,从而使得透水砖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避免透水砖的松动给行人的出行造成不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透水砖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相互插接配合的插槽与插块,所述插块与插槽均位于透水砖两端中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透水砖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相互插接的插块与插槽,使得沿其长度方向的相邻两块透水砖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凸块与下凸块相同,所述上凸块的一端端面与主砖体的一端端面齐平,所述上凸块的一侧侧面与主砖体的上侧面齐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上凸块和下凸块一致方便透水砖的铺设;通过设置上凸块的一端与主砖体的一端齐平,并使得其一侧侧壁与主砖体侧面齐平,由于上凸块与下凸块在透水砖铺设后两者相互抵触,从而使得上凸块的长度等于主砖体的一半,高度也等于主砖体的一半,保证透水砖铺设后路面平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透水砖的上端面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根防滑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透水砖上端面设置防滑条能够增大透水砖与行人之间的摩擦力,从而避免行人雨天外出时打滑摔倒。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透水砖的上端面间隔竖直开设有若干透水孔,所述透水孔置于相邻两根防滑条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透水孔使得透水砖的雨水能够通过透水孔更加快速的进入透水砖内,避免雨水在透水砖上积聚;相邻两根防滑条之间形成能够用于存储雨水的凹槽,将透水孔设置在相邻两根防滑条之间使得透水砖上的雨水能够更好的通过透水孔进入透水砖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透水砖内部沿其长度反向间隔开设有多个导水槽,所述导水槽与透水孔相连通;所述透水砖位于其长度方向开设有贯穿透水砖的通槽,所述通槽与多个导水槽相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水孔将透水砖上的雨水导向透水砖内,设置导水槽并使其与多个透水孔相连通,从而对多个透水孔内的雨水进行导向汇聚,通过设置与多个倒水槽相连通的通槽,使得通槽对流入透水砖内的雨水进行汇聚并通过通槽的导向将大部分雨水排出透水砖内,避免过多的雨水渗入地基层而使得地基层在长时间的雨水浸泡下沉或凹陷,同时设置导水槽将雨水排出有利于提高透水砖的透水能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通槽背离透水孔的一侧设有蓄水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开设通槽使得透水砖内大部分的雨水能够通过通槽排出,而透水砖的渗透能力较强,雨水通过透水砖后能够快速被排出和向路基渗透,透水砖自身蓄存的水分过少,在夏季或冬季容易导致透水砖自身损坏,通过在通槽底部设置蓄水槽,使得部分的雨水能够蓄存在蓄水槽内用以涵养透水砖,避免透水砖损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凸块朝向下凸块的一侧设有上圆角,所述下凸块朝向上凸块一侧设有下圆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上凸块上设置上圆角,在下凸块上设置下圆角,使得上凸块和下凸块之间的间距增大,方便透水砖的铺设,而又保证两者的安装后相互抵触,使得透水砖之间稳定接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设置凸块并使得在透水砖铺设后相邻两块透水砖上的上凸块与下凸块相互交错抵触,从而使得透水砖在铺设后受相邻透水砖相互抵触压制,避免透水砖松动;通过在透水砖上开设透水孔,使得透水砖上的雨水能够快速通过透水砖进入透水砖内,避免雨水在砖面上积聚;通过在透水砖内设有导水槽和通槽,使得雨水能够通过导水流向通槽,并在通槽的导向下排出,避免雨水过多的渗透到路基层内,从而避免路基层内部雨水含量过大而导致路基层下沉或塌陷;通过在通槽底部开设蓄水槽使得部分雨水能够蓄存在蓄水槽内,从而保证路基层和透水砖自身的水分供给。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 中A部放大图,主要显示了透水砖在找平层上的铺装;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图,主要显示了透水砖的外部结构;

图4 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剖视图,主要显示了透水砖的内部结构。

图中,1、路基层;2、找平层;21、基石;3、砖层;4、透水砖;41、主砖体;42、凸块;421、上凸块;4211、上圆角;422、下凸块;4221、下圆角;43、插槽;44、插块;45、防滑条;46、透水孔;47、导水槽;48、通槽;481、倒角;49、蓄水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海绵城市透水路面,包括由下往上依次设置的路基层1、找平层2和砖层3,找平层2为砂石铺设而成,使得砖层3在路基层1上的安装更加平稳整齐。为保证透水砖4在找平层2上安装的稳定性,找平层2内部间隔嵌设有多块基石21,基石21与透水砖4之间通过透水性混凝土连接,使得透水砖4与基石21固定连接。

参照图1和图2,为保证砖层3的透水性,砖层3由若干透水砖4铺设而成,透水砖4包括呈长方体型的主砖体41和设置于主砖体41两侧的凸块42。为避免因透水砖4松动,而造成行人出行不便,凸块42包括设置于主砖体41一端上方的上凸块421和主砖体41另一端下方的下凸块422,透水砖4和透水砖4之间的凸块42相互交叉抵触连接形成一个整体。为保证砖层3的平整性,上凸块421与下凸块422相同,且上凸块421的一端端面与主砖体41的一端端面齐平,上凸块421的一侧侧面与主砖体41的上侧面齐平;从而铺设后透水砖4之间不会存在较大的缝隙。

参照图2和图3,为方便透水砖4在找平层2上的安装,上凸块421朝向下凸块422的一侧设有上圆角4211,下凸块422朝向上凸块421一侧设有下圆角4221,使得上凸块421与下凸块422之间的间隙增大,方便透水砖4的插接。为保证相邻透水砖4之间连接的平稳性,透水砖4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相互插接配合的插槽43与插块44,插块44与插槽43均位于透水砖4两端中心,使得沿其长度方向上的相邻两块透水转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

参照图3,透水砖4的上端面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根防滑条45,从而来增大透水砖4与行人之间的摩擦力以避免行人雨天外出时打滑摔倒。为提高透水砖4对雨水的吸收能力,透水砖4的上端面间隔竖直开设有若干透水孔46;当雨水降落到砖层3上时,雨水受防滑条45的限制更多的聚集在相邻两根防滑条45之间,透水孔46均置于相邻两根防滑条45之间使得雨水能够更多更快的从透水孔46进入透水砖4内。

参照图3和图4,由于透水砖4的透水性比路基层1的吸水性强,为保证在暴雨天气透水砖4内的雨水能够及时排出,透水砖4内部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多个导水槽47,导水槽47与防滑条45相互平行且设置于防护条下方,导水槽47与透水孔46背离防滑条45一端相连通。透水砖4位于其长度方向开设有贯穿透水砖4的通槽48,通槽48与多个导水槽47相连通,导水槽47对多个透水孔46内的透水砖4进行导向汇聚,通槽48将导水槽47内的雨水进行汇聚并使得雨水沿通槽48方向排出。

参照图3和图4,为方便相邻两块透水砖4上的通槽48的对准连通,通槽48设置于透水砖4中心且其两端贯穿插槽43与插块44;当透水砖4铺设后,沿透水砖4长度方向排布的相邻两块透水砖4上的通槽48相互连通,使得透水砖4内的雨水能够通过通槽48排出,避免路基层1来不及吸收雨水而导致透水砖4的透水能力降低,同时避免过多的雨水渗入地基层而使得地基层在长时间的雨水浸泡中下沉或凹陷。为方便通槽48的连通,通槽48背离插块44的一端端部设有倒角481,使得通槽48的端部开口增大。

参照图4,由于开设通槽48使得透水砖4内大部分的雨水能够通过通槽48排出,而透水砖4的渗透能力较强,雨水通过透水砖4后能够快速被排出和向路基渗透,透水砖4自身蓄存的水分过少,为保证透水砖4和路基层1自身的雨水供给,通槽48背离透水孔46的一侧设有蓄水槽49,使得部分的雨水能够蓄存在蓄水槽49内用以涵养砖,避免在夏季或冬季透水砖4损坏。

本实施例的实施过程为:在夯实的路基层1上铺设基石21,并在基石21之间填充砂石,对砂石进行平整使其与基石21等高形成找平层2。然后在找平层2上铺设透水砖4,并使得透水砖4的长度方向朝向排水槽,使得通槽48能够将透水砖4内的雨水排向排水槽。相邻两块透水砖4上的插块44与插槽43相互插接,相邻两块透水砖4上的上凸块421与下凸块422相对交错抵触,在铺设过程中,间隔使用透水性混凝土使得透水砖4与基石21相互固定,从而时透水砖4与找平层2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铺设完成后,在砖层3四周边缘处通过透水混凝土使得透水砖4与路面固定,从而保证砖层3上各透水砖4之间的稳定性。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一种海绵城市透水路面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65978.4

申请日:2019-01-16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3(浙江)

授权编号:CN209669630U

授权时间:20191122

主分类号:E01C 11/22

专利分类号:E01C11/22

范畴分类:36A;36E;

申请人:邬建新

第一申请人:邬建新

申请人地址:314033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同乐路9号1幢602室

发明人:邬建新

第一发明人:邬建新

当前权利人:邬建新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一种海绵城市透水路面论文和设计-邬建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