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溶部分论文_曲悦,王晓杰,刘晓兰,丛万锁

导读:本文包含了醇溶部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蛋白,小麦,地黄,分子量,氨基,品质,多样性。

醇溶部分论文文献综述

曲悦,王晓杰,刘晓兰,丛万锁[1](2018)在《酶法糖基化修饰对玉米醇溶蛋白部分结构及流变学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玉米醇溶蛋白的生物利用率,用谷氨酰胺转氨酶(TGase)和低聚氨基葡萄糖对玉米醇溶蛋白进行酶法糖基化修饰,研究了TGase催化的低聚氨基葡萄糖的共价结合反应对玉米醇溶蛋白部分结构性质及流变学性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玉米醇溶蛋白相比,低聚氨基葡萄糖的共价结合使玉米醇溶蛋白的游离巯基含量降低32.37μmoL/g,热变性温度和变性焓分别增加11℃和72.3J/g,即糖基化反应使玉米醇溶蛋白的热稳定性增加。在剪切速率为1~100s~(-1)条件下,糖基化玉米醇溶蛋白分散液的表观黏度最高,并表现出剪切稀化的特性。在剪切频率0.1~10 Hz时,交联玉米醇溶蛋白和糖基化玉米醇溶蛋白分散液的弹性模量(G′)均大于黏性模量(G″),表现为类固体特征。(本文来源于《食品与机械》期刊2018年09期)

王晓杰,刘晓兰,丛万锁,郑喜群,林巍[2](2018)在《D-氨基半乳糖酶法糖基化修饰玉米醇溶蛋白的条件优化及产物部分功能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转谷氨酰胺酶为催化剂、D-氨基半乳糖为酰基受体,通过糖基化反应修饰玉米醇溶蛋白,以修饰产物中D-氨基半乳糖的导入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优化糖基化反应条件,并对修饰产物的部分功能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氨基半乳糖糖基化修饰玉米醇溶蛋白的最优条件为初始pH 7.5,反应温度37℃,底物浓度3%,酰基供体与酰基受体的摩尔比1∶3,加酶量60U/g蛋白,反应时间10h。在此条件下,D-氨基半乳糖的接入量最大,为12.55mg/g蛋白。与玉米醇溶蛋白和交联玉米醇溶蛋白相比,糖基化修饰玉米醇溶蛋白的表面疏水性显着下降,表明其溶解性明显改善。(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18年05期)

刘文秀[3](2015)在《六味地黄生物制剂醇溶部分片剂成型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六味地黄生物制剂是利用光合细菌生物代谢六味地黄汤而得。利用光合细菌的生物转化功能来改变六味地黄汤药效物质基础,前期研究表明,六味地黄生物制剂抗衰老作用明显优于六味地黄汤。为保证六味地黄生物制剂的稳定性,减少药物服用剂量,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拟将六味地黄生物制剂醇溶部分浸膏开发成片剂,并拟定质量标准草案,为新药申报提供依据。方法:1、六味地黄生物制剂的制备采用课题组前期优化的光合细菌生物代谢六味地黄汤的工艺制备六味地黄生物制剂;2、六味地黄生物制剂的醇沉工艺研究采用正交实验优化六味地黄生物制剂醇沉工艺;3、六味地黄生物制剂醇溶部分对果蝇繁殖力及寿命的影响以美国野生型黑腹果蝇Drosophil melanogaster为实验对象,对六味地黄生物制剂醇溶部分进行果蝇的繁殖力和寿命实验研究;4、六味地黄生物制剂醇溶部分片剂的制备工艺考察压片条件、片芯处方及半成品颗粒质量,优化薄膜包衣处方及工艺条件;5、六味地黄生物制剂醇溶部分片剂质量标准研究按照《中国药典》(2010版)中有关片剂质量检查的相关规定,建立丹皮酚的薄层鉴别及丹皮酚、总糖的含量测定方法,完善制剂的质量标准。6、六味地黄生物制剂醇溶部分片剂初步稳定性研究对薄膜衣片进行高温、高湿、强光照射试验以及加速试验,分别考察薄膜衣片稳定性重点检查项目。结果:1、六味地黄生物制剂的醇沉工艺研究取药液浓度为0.25g/mL六味地黄生物制剂适量,加入90%乙醇,边加边搅拌,至终浓度为65%,温度在25℃时醇沉24h,离心,弃去沉淀,上清液回收乙醇得固含量为72%,相对密度为1.375(80℃)的稠浸膏;2、六味地黄生物制剂醇溶部分片芯处方设计六味地黄生物制剂醇溶部分浸膏39%,微晶纤维素49.4%,微粉硅胶1%,交联聚维酮(内加)5%和羧甲基淀粉钠(内加)5%,5%PVP K30(95%乙醇)溶液适量,硬脂酸镁0.6%;3、六味地黄生物制剂醇溶部分片剂薄膜包衣最佳工艺参数进风温度是45-50℃,片床温度是40-45℃,蠕动泵压强是3-4bar,包衣液流速是3mL/min,包衣锅转动速度是50-60 rpm,枪-床的距离为20cm,包衣后固化所需时间为8h,固化要求温度40℃;4、六味地黄生物制剂醇溶部分片剂质量标准研究六味地黄生物制剂醇溶部分片剂的外观、重量差异、崩解时限符合要求,并拟定了质量标准草案;5、六味地黄生物制剂醇溶部分片剂初步稳定性试验结果六味地黄生物制剂醇溶部分片剂在一定范围的高温、高湿、强光照射条件下,片剂各项指标均未发生显着性变化。结论:优化出的六味地黄生物制剂醇溶部分薄膜衣片成型工艺稳定,质量可控。本研究在保证六味地黄生物制疗效的基础上,进行醇沉,除去大量的淀粉、树胶、蛋白质、果胶、多糖、粘液质、色素等杂质,将其制成薄膜衣片,改善了不良臭味,并保证六味地黄生物制剂的质量稳定可控,为新药申报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广东药学院》期刊2015-03-01)

刘文秀,赵越[4](2014)在《六味地黄生物制剂超声前后其醇溶部分对果蝇繁殖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六味地黄生物制剂超声前后其醇溶部分对果蝇繁殖力的影响。方法对六味地黄生物制剂进行超声和不超声处理,分别醇沉,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25(60℃)的稠浸膏,饲喂果蝇不同体积浓度(0.3%、0.45%、0.9%、1.8%、2.7%)未超声的醇溶部分浸膏和超声后体积浓度为0.9%的醇溶部分浸膏,并以普通培养基为空白对照组,观察其对果蝇繁殖力的影响。结果未超声的醇溶部分浸膏各浓度组均能增加子一代和子二代的成虫数;而超声后的醇溶部分浸膏0.9%组不能增加子一代和子二代的成虫数。结论六味地黄生物制剂不需经超声破碎光合细菌,直接醇沉即有能提高果蝇生命活力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广东药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郭超,刘红,陈新宏,张军,赵继新[5](2014)在《部分美国小麦种质资源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其亚基对品质性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67份美国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及其醇溶蛋白亚基对品质性状的影响,利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技术进行醇溶蛋白谱带分析,测定了面团流变学特性及理化品质。结果表明,在67份美国材料中共分离出1332条谱带,49种不同迁移率类型的谱带,大部分谱带具有多态性。单个材料谱带总数变异幅度为13~28。谱带数在α、β、γ、ω4个区的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没有发现电泳谱带完全相同的材料。GS值变异范围0.54~0.90,平均值为0.731。在GS=0.607水平上,聚类分析将这67份材料分为6类。49条不同迁移率的谱带中有17条谱带与36项品质性状的相关性达到显着或极显着差异。6条谱带(迁移率为49.6、56.2、56.7、62.2、79.4、86.8)与湿面筋含量、蛋白质含量和沉淀值呈正相关,而迁移率为60.5的谱带与之呈负相关。11条谱带(迁移率为26.5、42.0、49.6、52.5、56.2、56.7、62.2、64.1、72.0、79.4、86.8)与面团稳定时间、面团形成时间、延伸面积等面团流变学特征呈正相关,而迁移率为34.4、47.5、49.0、60.5、69.4、85.4的6条谱带则与之呈负相关。说明供试材料间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以及与优质品质相关的谱带,为进一步利用这67份种质资源和优质小麦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王正阳[6](2011)在《部分小麦品种醇溶蛋白和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组成及其对品质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利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了黄淮地区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的醇溶蛋白和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组成,分析了醇溶蛋白、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与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吸水率、稳定时间等主要品质性状间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技术对国内99份小麦新品种(系)进行了醇溶蛋白分析,共分离出蛋白带2 192条,迁移率不同的谱带类型106种,其中迁移率编号为9和11的2种谱带出现频率最高,均为82.11%,有38条谱带的出现频率低于10%,这些低频率谱带仅出现在极少数的材料中,其余66条谱带出现频率在10.53% ~ 64.21%,具有较高的多态性。每个被检测材料可电泳分离出15 ~ 30条带,大部分在18 ~ 24条之间。供试材料间遗传距离(Genetic distance, GD)在0.07 ~ 0.73之间,平均为0.59,遗传变异较大。聚类分析可将其分为4大类。与过去的小麦品种醇溶蛋白研究相比,新品种(系)的平均遗传距离缩小,遗传基础变窄。2.利用SDS-PAGE电泳技术对166份普通小麦种质材料的HMW-GS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材料在Glu-A1位点具有3种亚基类型(Null,1和2*),Glu-B1位点具有8种亚基类型(7+9,7+8,14+15,6+8,13+16,13*+19*,17+18,7),Glu-D1位点上具有3种亚基类型(2+12,5+10,5+12)。其中强筋优质亚基14+15、17+18分别占0.6%和3.61%,5+10和5+12亚基的出现频率分别为38.55%和12.66%,而强筋麦优质亚基组合“2*,7+8,5+10”、“2*,7+8,5+12”均为0.60%,“1,14+15,5+10”和“1,17+18,5+10”分别为0.60%和1.81%。因此当前品质育种的选择应以Glu-D1位点上的5+10和5+12亚基作为强筋小麦选育基础,重点对Glu-B1位点上的14+15、17+18、7+8等亚基进行选择;以Glu-D1位点上的2+12亚基作为弱筋小麦选育基础,对Glu-B1位点上的6+8、7+9、13+16等亚基进行选择。3.小麦醇溶蛋白和高分子量谷蛋白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吸水率、稳定时间等主要品质性状间的有着紧密的关系。本试验对33份供试材料的品质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具有5+10/5+12和2+12亚基的品种进行品质性状平均值的差异显着性分析,发现这两种亚基品种间品质差异不显着。5+10或5+12亚基对小麦加工品质贡献率与2+12没有差别,这与多数文献报道的结果不同,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对高分子量谷蛋白和醇溶蛋白对品质性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gli21.7、gli35.7、gli61.4等谱带对沉降值呈显着正向影响。Glu-A1、Glu-B1位点的贡献率要高于Glu-D1位点,5+10与2+12亚基对品质的影响较小,且两者没有显着差异。同时,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醇溶蛋白的贡献率要大于高分子量麦谷蛋白。(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1)

聂莉,芦静,黄天荣,高永红,吴新元[7](2010)在《部分新疆小麦材料的醇溶蛋白组成及其对品质性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小麦醇溶蛋白的遗传变异及其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利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分析了82份新疆小麦材料的醇溶蛋白遗传变异情况,测定了供试材料的理化品质和面团流变学特性。结果表明82份小麦材料共出现38条迁移率不同的电泳谱带,有26条带与39项次理化品质相关性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其中有6条带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和沉淀值等品质性状呈极显着正相关;有14条带与38项次面团流变学特性的相关性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其中有10条带与面团的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最大拉伸阻力等好的团流变学特性呈极显着或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朱涵珍[8](2009)在《河南省部分小麦品种(系)的醇溶蛋白和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分析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河南省部分小麦品种(系)的子粒醇溶蛋白和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及遗传多样性,于2006~2008年在河南大学和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开展了本项研究。研究采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分别对河南省目前种植的35个小麦品种(系)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和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河南省部分小麦品种(系)的醇溶蛋白具有遗传多样性对部分小麦品种(系)的子粒进行醇溶蛋白基因位点的特异性检测,分析了不同品种(系)间醇溶蛋白带型的遗传差异。结果从35份材料中共分离出53条带。11份材料具有1BL/1RS易位系标记性带Gli-B11,占供试材料的31.4%。35份材料间的遗传距离在0.0267~0.926之间,平均值为0.5523。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供试材料在遗传距离0.58水平上聚为3类,表明供试小麦新品种(系)的醇溶蛋白具有遗传多样性。2.5+12,2﹡等位基因在河南省部分小麦品种(系)中比例较低对部分小麦品种(系)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的分析,结果指出Glu-1位点上有15种等位基因变异,变异类型及分布频率是:Glu-A1位点3种,分别为1(75.0%)、2﹡(8.33%)、N(16.67%);Glu-B1位点7种,分别为7(5.6%)、7+8(36.12%)、7+9(33.3%)、13+16(5.6%)、13+19(2.8%)、14+15(13.9%)、17+18(2.8%);Glu-D1位点5种,分别为2+12(36.1%)、2+11(2.78%)、3+12(8.3%)、5+10(50.0%),5+12(2.78%)。共有18种亚基组合,且有携带5+12,5+10,1,2﹡,7+8,14+15,17+18,13+16等对面包品质有正向作用的优质亚基。结果表明,5+12、2﹡等在河南省部分小麦品种(系)中的比例仍偏低,未来在小麦育种中还应加强对具有优质谷蛋白基因的亲本材料的引进和利用。3.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可作为品质分类的重要指标之一将不同类型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与强筋、中筋、弱筋3个品质类型的品质特性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表明与亚基品质效应分析所得的结论相吻合。4.明确了不同品质类型的代表性品种(系)通过对河南省部分小麦品种(系)子粒醇溶蛋白和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的研究,郑麦9023、济麦20号、郑麦366为优质强筋品种,偃展4110、许农5号和郑农17号优质中筋品种,郑丰5号和济麦2号为优质弱筋品种。(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09-05-01)

张维瑞,张莉,张大乐,黄世全,张高天[9](2009)在《黄淮麦区部分小麦新品种(系)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技术分析了黄淮麦区106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L.)新品种(系)间醇溶蛋白带型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106份材料间均存在带型差异,每种材料可分离10-24条谱带,106份材料共分离出63条差异带;45份材料具有1B/1R易位系标记性位点Gli-B11,占供试材料的42.5%;106份材料间的遗传距离为0.028 7~0.974 4,平均值为0.570 3.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表明,供试材料在遗传距离0.646水平上聚为5类.上述结果表明供试的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种(系)具有广泛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1期)

朱利霞,牛吉山,赵双锁[10](2008)在《部分小麦新品种(系)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小麦(Triticum aestivumL.)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采用A-PAGE方法对58份来自不同育种单位的小麦新品种(系)进行了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全部供试品种(系)共检测到886条带,每份材料可电泳出8~20条带,平均15.3条.试验共获得迁移率不同的谱带86条,其中第2和第4条谱带出现的频率最高,分别为53.45%和50.00%,其余的谱带多态性很高,说明被检测的小麦新品种(系)间存在丰富的醇溶蛋白遗传异质性.供试材料间的遗传距离(genetic distance,GD)变异范围在0.26~0.83,平均为0.55.聚类分析在GD值为0.81水平上可将供试材料分为3大类群.研究数据为被检测材料在育种中的利用提供了有用信息.(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醇溶部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转谷氨酰胺酶为催化剂、D-氨基半乳糖为酰基受体,通过糖基化反应修饰玉米醇溶蛋白,以修饰产物中D-氨基半乳糖的导入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优化糖基化反应条件,并对修饰产物的部分功能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氨基半乳糖糖基化修饰玉米醇溶蛋白的最优条件为初始pH 7.5,反应温度37℃,底物浓度3%,酰基供体与酰基受体的摩尔比1∶3,加酶量60U/g蛋白,反应时间10h。在此条件下,D-氨基半乳糖的接入量最大,为12.55mg/g蛋白。与玉米醇溶蛋白和交联玉米醇溶蛋白相比,糖基化修饰玉米醇溶蛋白的表面疏水性显着下降,表明其溶解性明显改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醇溶部分论文参考文献

[1].曲悦,王晓杰,刘晓兰,丛万锁.酶法糖基化修饰对玉米醇溶蛋白部分结构及流变学性质的影响[J].食品与机械.2018

[2].王晓杰,刘晓兰,丛万锁,郑喜群,林巍.D-氨基半乳糖酶法糖基化修饰玉米醇溶蛋白的条件优化及产物部分功能性质研究[J].中国调味品.2018

[3].刘文秀.六味地黄生物制剂醇溶部分片剂成型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5

[4].刘文秀,赵越.六味地黄生物制剂超声前后其醇溶部分对果蝇繁殖力的影响[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4

[5].郭超,刘红,陈新宏,张军,赵继新.部分美国小麦种质资源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其亚基对品质性状的影响[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4

[6].王正阳.部分小麦品种醇溶蛋白和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组成及其对品质的作用[D].河南农业大学.2011

[7].聂莉,芦静,黄天荣,高永红,吴新元.部分新疆小麦材料的醇溶蛋白组成及其对品质性状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0

[8].朱涵珍.河南省部分小麦品种(系)的醇溶蛋白和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分析及应用[D].河南农业大学.2009

[9].张维瑞,张莉,张大乐,黄世全,张高天.黄淮麦区部分小麦新品种(系)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10].朱利霞,牛吉山,赵双锁.部分小麦新品种(系)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

论文知识图

水蛭水煎液(A)及醇溶(B)和非醇溶部水蛭水煎液(A)、醇溶部分(B)和...一1熟地黄及其不同部位(由左至右依次是...部分普通小麦品种(系)的醇溶蛋白电泳...一1部分供试材料醇溶蛋白A一队GE图谱河南省种植的部分小麦品种(系)醇溶蛋...

标签:;  ;  ;  ;  ;  ;  ;  

醇溶部分论文_曲悦,王晓杰,刘晓兰,丛万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