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组线束隔离板的模具排气结构论文和设计-王冰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组线束隔离板的模具排气结构,设于定模板的定模型芯上,包括环绕产品型腔的主引气槽,在主引气槽的一对应侧部设有至少两个预设距离的第一副引气槽,在主引气槽的另一对应侧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副引气槽,所述第一副引气槽、第二副引气槽的一端均连通至主引气槽,所述第一副引气槽、第二副引气槽的另一端连至定模型芯外,在主引气槽的内侧设有多个将产品型腔内的困气导出至主引气槽的排气槽。该实用新型,在模具压力和速度大的状态下,能有效将模具型腔内的困气排除模具型腔外,解决产品表面起泡烧焦等问题,提高生产良品率。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模组线束隔离板的模具排气结构,设于定模板的定模型芯(1)上,其特征在于:包括环绕产品型腔的主引气槽(11),在主引气槽(11)的一对应侧部设有至少两个预设距离的第一副引气槽(12),在主引气槽(11)的另一对应侧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副引气槽(13),所述第一副引气槽(12)、第二副引气槽(13)的一端均连通至主引气槽(11),所述第一副引气槽(12)、第二副引气槽(13)的另一端连至定模型芯(1)外,在主引气槽(11)的内侧设有多个将产品型腔内的困气导出至主引气槽(11)的排气槽(14)。

设计方案

1.一种模组线束隔离板的模具排气结构,设于定模板的定模型芯(1)上,其特征在于:包括环绕产品型腔的主引气槽(11),在主引气槽(11)的一对应侧部设有至少两个预设距离的第一副引气槽(12),在主引气槽(11)的另一对应侧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副引气槽(13),所述第一副引气槽(12)、第二副引气槽(13)的一端均连通至主引气槽(11),所述第一副引气槽(12)、第二副引气槽(13)的另一端连至定模型芯(1)外,在主引气槽(11)的内侧设有多个将产品型腔内的困气导出至主引气槽(11)的排气槽(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组线束隔离板的模具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引气槽(11)为圆滑过渡的弧面,所述排气槽(14)与主引气槽(11)连通,所述排气槽(14)的深度小于主引气槽(11)的深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组线束隔离板的模具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副引气槽(12)和第二副引气槽(13)的深度均为D1,宽度均为W1,其中,0.5mm≤D1≤1.5mm,3mm≤W1≤5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模组线束隔离板的模具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副引气槽(12)和第二副引气槽(13)的深度D1为1mm,所述第一副引气槽(12)和第二副引气槽(13)的宽度W1为4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组线束隔离板的模具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槽(14)的深度为D2,宽度为W2,其中,0.01mm≤D2≤0.45mm,3mm≤W2≤5mm。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5所述的一种模组线束隔离板的模具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排气槽(14)的间距为E,其中,15mm≤E≤20mm。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特别涉及一种模组线束隔离板的模具排气结构。

背景技术

注塑产品成型过程中,随着熔融塑胶液的注入,使得模具型腔产生气体,这些气体会使得产品最后注入熔融塑胶液的地方填充不满,而且还会使得产品起泡或者烧焦其表面,甚至破坏扣位的结构强度,降低生产良品率。

对于生产模组线束隔离板,由于其结构单薄,使用材料为pc+abs,需要较大的模具压力和速度才能完成产品注塑,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如果在模具压力和速度大的情况下,其排气要求更加高,而现有技术用于生产模组线束隔离板的模具排气结构无法解决产品在注塑过程中困气问题。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模组线束隔离板的模具排气结构,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组线束隔离板的模具排气结构,该排气结构在模具压力和速度大的状态下,有效将模具型腔内的困气排除模具型腔外,解决产品表面起泡烧焦等问题,提高生产良品率。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模组线束隔离板的模具排气结构,设于定模板的定模型芯上,包括环绕产品型腔的主引气槽,在主引气槽的一对应侧部设有至少两个预设距离的第一副引气槽,在主引气槽的另一对应侧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副引气槽,所述第一副引气槽、第二副引气槽的一端均连通至主引气槽,所述第一副引气槽、第二副引气槽的另一端连至定模型芯外,在主引气槽的内侧设有多个将产品型腔内的困气导出至主引气槽的排气槽。

作为优选,所述主引气槽为圆滑过渡的弧面,所述排气槽与主引气槽连通,所述排气槽的深度小于主引气槽的深度。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副引气槽和第二副引气槽的深度均为D1,宽度均为W1,其中,0.5mm≤D1≤1.5mm,3mm≤W1≤5mm。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副引气槽和第二副引气槽的深度D1为1mm,所述第一副引气槽和第二副引气槽的宽度W1为4mm。

作为优选,所述排气槽的深度为D2,宽度为W2,其中,0.01mm≤D2≤0.45mm,3mm≤W2≤5mm。

作为优选,所述相邻排气槽的间距为E,其中,15mm≤E≤20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在注塑产品生产过程中,模具型腔内产生的困气通过排气槽将其导出至主排气槽,然后通过主引气槽将气体从副引气槽排出模具型腔外,本实用新型通过不同方向将困气排出,有效将模具型腔内的困气排除模具型腔外,解决产品表面起泡烧焦等问题,提高生产良品率;

2本实用新型中的排气槽深度小于主引气槽的深度,防止排气过程中气体被主引气槽内侧挡住,无法从排气槽进入主引气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模组线束隔离板的模具排气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的剖视图及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模组线束隔离板的模具排气结构的侧视结构及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定模型芯1;主引气槽11;第一副引气槽12;第二副引气槽13;排气槽1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模组线束隔离板的模具排气结构,设于定模板的定模型芯1上,包括环绕产品型腔的主引气槽11,在主引气槽11的一对应侧部设有至少两个预设距离的第一副引气槽12,在主引气槽11的另一对应侧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副引气槽13,所述第一副引气槽12、第二副引气槽13的一端均连通至主引气槽11,所述第一副引气槽12、第二副引气槽13的另一端连至定模型芯1外,在主引气槽11的内侧设有多个将产品型腔内的困气导出至主引气槽11的排气槽14。在注塑产品生产过程中,模具型腔内产生的困气通过排气槽14将其导出至主引气槽11,然后通过主引气槽11将气体分别从第一副引气槽12和第二副引气槽13排出定模型芯1外,本实用新型通过不同方向将困气排出,排气效率高、效果好,有效将模具型腔内的困气排除模具型腔外,解决产品表面起泡烧焦等问题,提高生产良品率。

如图3所示,所述主引气槽11为圆滑过渡的弧面,所述排气槽14与主引气槽11连通,所述排气槽14的深度小于主引气槽11的深度,防止排气过程中气体被主引气槽11内侧挡住,气体无法从排气槽14进入主引气槽11内。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副引气槽12和第二副引气槽13的深度均为D1,宽度均为W1,其中,0.5mm≤D1≤1.5mm,3mm≤W1≤5mm;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排气槽14的深度为D2,宽度为W2,其中,0.01mm≤D2≤0.45mm,3mm≤W2≤5mm。经过大量模拟和实验测试,所述第一副引气槽12、第二副引气槽13的深度D1和宽度W1以及所述排气槽14的深度D2和宽度W2在这个范围内排气的效果好。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副引气槽12和第二副引气槽13的深度D1为1mm,所述第一副引气槽12和第二副引气槽13的宽度W1为4mm,模具排气效果最好。

如图1所示,所述相邻排气槽14的间距为E,其中,15mm≤E≤20mm。同理,通过模拟分析和实验测试,相邻排气槽14的间距在E的范围内排气效果最好。

该实用新型,在模具压力和速度大的状态下,能有效将模具型腔内的困气排除模具型腔外,解决产品表面起泡烧焦等问题,提高生产良品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设计图

一种模组线束隔离板的模具排气结构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88917.X

申请日:2019-01-18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718515U

授权时间:20191203

主分类号:B29C45/34

专利分类号:B29C45/34

范畴分类:17J;

申请人:中山诗兰姆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中山诗兰姆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28400 广东省中山市黄圃镇马新工业区启业北路6号

发明人:王冰;韦英浪;李达文

第一发明人:王冰

当前权利人:中山诗兰姆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代理人:徐世俊

代理机构:44346

代理机构编号:广东高端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4346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一种模组线束隔离板的模具排气结构论文和设计-王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