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年安徽省双季稻安全生产期变化特征

近50年安徽省双季稻安全生产期变化特征

论文摘要

为进一步了解安徽省双季稻安全生产界限温度日期变化特征,以安徽省22个双季稻生产市(县)气象观测站1961~2017年日平均气温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法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分析了安徽省沿江双季稻区早稻安全播种期、移栽期和晚稻安全齐穗期、成熟期及双季稻安全生长期日数、积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安徽省沿江地区早稻安全播种期呈显著提前趋势(P<0.05),其中薄膜育秧平均提前1.8 d/10 a,露天育秧提前1.5 d/10 a;早稻安全移栽期呈极显著提前趋势(P<0.01),平均提前2.5 d/10 a;晚稻安全齐穗期、成熟期推迟趋势不显著(P>0.05);安全生产期日数和积温增加显著(P<0.01),平均增幅分别为2.6和62.7℃·d/10 a。安全生产期日数和积温增加对双季稻种植和品种选择具有积极作用,但晚稻采用直播、机插等栽种方式有遭遇低温冷害的风险。

论文目录

  •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研究方法
  •     1.2.1 双季稻安全生长日期的确定
  •     1.2.2 80%保证率计算
  •     1.2.3 气候变化倾向率
  •     1.2.4 M-K检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早稻安全播种期
  •   2.2 早稻安全移栽期
  •   2.3 晚稻安全齐穗期
  •   2.4 晚稻安全成熟期
  •   2.5 安全生产期
  • 3 结论与讨论
  •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岳伟,阮新民,陈金华,王晓东,陈砚涛,伍琼,王珍

    关键词: 安徽,双季稻,界限温度,安全生产期,保证率

    来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9年09期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农业科技

    专业: 气象学,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

    单位: 安徽省农业气象中心,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安徽省石台县气象局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7YFD0301304),安徽省气象局科研项目(KM201807)

    分类号: S511.42;S161.2

    页码: 2230-2238

    总页数: 9

    文件大小: 2386K

    下载量: 91

    相关论文文献

    • [1].施氮量对双季稻产量及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19(02)
    • [2].冬季作物-双季稻轮作种植模式氮、磷、钾养分循环与产量可持续性特征[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05)
    • [3].南方双季稻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 南方农机 2015(10)
    • [4].长期不同施肥显著影响双季稻产量及养分吸收[J]. 湖南农业科学 2018(05)
    • [5].双季稻主要气象灾害研究进展[J]. 应用气象学报 2018(04)
    • [6].湖南双季稻区杂交中稻最佳播期初探[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02)
    • [7].基于能值分析的华南双季稻种植模式可持续性评价[J]. 广东农业科学 2019(06)
    • [8].近年来我国南方双季稻区复种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01)
    • [9].湖南省双季稻区紫云英品种适宜性比较(英文)[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5(09)
    • [10].基于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的江西双季稻氮肥调控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 2019(02)
    • [11].长期施肥对双季稻田甲烷排放和关键功能微生物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7(22)
    • [12].减氮条件下不同施肥措施对双季稻产量和N肥利用的影响[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8(02)
    • [13].广东双季稻区两迁害虫监测与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通过现场评议[J]. 农药市场信息 2018(28)
    • [14].早熟杂交水稻组合在赣北双季稻区种植情况分析[J]. 河北农业科技 2008(03)
    • [15].不同水稻土对双季稻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1)
    • [16].节肥控污施肥模式对双季稻田氮磷径流损失的影响[J]. 江西农业学报 2018(11)
    • [17].湖北省不同双季稻区适宜紫云英品种比较研究[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2(06)
    • [18].南方双季稻区不同复种方式对稻田综合温室效应的影响[J]. 核农学报 2020(02)
    • [19].江西双季稻区稻水象甲田间分布规律[J]. 生物灾害科学 2013(01)
    • [20].冬作物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 作物研究 2019(02)
    • [21].我国双季稻区复种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0个水稻主产省的实证研究[J]. 农村经济 2013(11)
    • [22].养分专家系统在双季稻中的应用和评价[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9(01)
    • [23].秸秆还田条件下灌溉方式对双季稻产量及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8(01)
    • [24].福建省典型双季稻区适宜紫云英品种比较试验[J]. 安徽农学通报 2014(Z1)
    • [25].我国南方双季稻区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分析[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3(04)
    • [26].机插双季稻育秧适宜播种量研究[J]. 杂交水稻 2018(01)
    • [27].湖南双季稻区5月低温特征及预警信号研究[J]. 中国农业气象 2015(01)
    • [28].“双季稻-冬闲田”生态系统碳交换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8(05)
    • [29].南方双季稻区机插秧技术推广“五要素”综述[J]. 南方农机 2015(09)
    • [30].2004—2014年南方稻区双季稻生产碳足迹动态及其构成[J]. 应用生态学报 2018(11)

    标签:;  ;  ;  ;  ;  

    近50年安徽省双季稻安全生产期变化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