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丽霞:家训经典的文化基因及其对当代家风建设的启示论文

药丽霞:家训经典的文化基因及其对当代家风建设的启示论文

摘要:我国的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家训经典中蕴含的孝悌人伦、知行合一、修己报国等文化基因,是形成传统家风的理论基础。当前,家训文化传承基因的影响依然存在,但却面临小家庭时代、法制社会、民主意识等现代挑战。为此,在家风建设中要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从人性滋养、道德浸润、家国情怀的培育等方面实现传统家风的传承和现代性转化。

关键词:家训经典;文化基因;家风建设

家训经典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精神资源,它以继承性、独特性、持久性传递着一个家庭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饱含着社会共同尊崇的价值基础。家训经典中蕴含的文化基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既是家族子弟立身处世的基本法则,也是形成传统家风的精神基础,在家庭、社会、国家建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应看到,在新的社会体制和文化生态下,在新的价值观念中,传统家风面临巨大挑战。当前,如何认识家训文化传承基因的重要意义和现代价值,现代家风又如何进一步吸收和创造性转化传统家训文化,使之与时俱进,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是该研究的重点。

1 文化基因与家风传承

“文化基因”的概念脱胎于生物学的遗传基因。1976年,英国的生物学者查理·道金斯认为文化中也存在可以复制、遗传的基因,于是创造了Meme(一般译为“谜米”或“模因”)一词,用以指称人类文化传播的基本单位。[1]20世纪80年代以后,“文化基因”在我国受到广泛关注,影响较大的是毕文波先生的观点。他认为“内在于各种文化现象中,具有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传承和展开能力的基本理念或基本精神,以及具有这种能力的文化表达或变现形式的基本风格,叫作文化基因。”[2]

教师是高校教学中的教育者,他们承担着高校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环节。高校科研经费充足,就有足够的经费支持教师的科研成果,如此一来,就为教师留在高校、为高校做贡献提供了条件。一个留得住优秀教师的学校才是一个真正优秀的学校,才会在科研成果上实现不断的更新换代,促进高校持续的发展,完备高校科研体系,弘扬高校名声,吸引、聚集更多的教学大家。

在家庭教育中,文化基因以家规家训的形式体现出来,内化为维系家族认同和规范个人行为的家风文化,传承至今。与内容具体、有形可视的家规家训不同,家风是一种家庭的风气,集中体现了一个家庭的传统和文化。享誉久远的颜氏家族“世以儒雅为业”[3],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读书做人,孝亲报国”的家风传统。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多次盛赞自己的家风:“吾家风教,素为缜密。 ”(《序致》)[3]“吾家世文章,甚为典正,不从流俗。”(《文章》)[3]“若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藜羹缊褐,我自欲之。 ”(《勉学》)[3]在南北朝动荡不安、玄学盛行的时代背景下,时人普遍崇尚自然无为、贵生避世,但颜家始终秉承儒学传统,以积极入世的态度鼓励后辈子弟求学进取。“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行,立身扬名,亦已备矣。”(《序致》)告诫家族子弟不要因贪图个人私欲、构陷他人而无辜丧命;而应该行忠孝仁义、保全家人性命、为国家利益而捐躯。颜氏后人亦能恪守祖训,继业传家,在教育、文学、艺术界才俊辈出,人才济济。

总之,文化基因与家风传承相依相伴。文化基因是决定家风形成、延续、发展的内在要素,对于维持家庭关系、传承家族文化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家风传承背后依托的是中华优秀的文化基因,它内容抽象、无形可具,要经历长时间的磨砺积淀才能形成,但一旦定型,便烙印在家庭成员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家族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

2 家训经典及其家训文化传承基因

人们常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家训构成了中国独特的“家文化”的一部分,也以“条文”的形式体现了家风的传承。在我国,产生于不同时期的《颜氏家训》《袁氏世范》《曾国藩家训》,在伦理观、教育观、价值观上传承了中华民族重血缘人伦、知行合一、修己报国的文化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三种家训经典体现出的人伦之美、家教之清、修身之正是传统家风的精神财富,对现代家风建设具有启发意义。

2.1 重血缘亲情和孝悌人伦的伦理观

当黄连提取物浓度为1 g/mL时,不同溶剂提取物对2种试验菌均有抑菌效果,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明显优于大肠杆菌,具体结果见表1。不同溶剂提取物分别对2种菌的抑制趋势一致,其活性强弱从大到小均为100%醇提物>50%醇提物>水提物。水提物对大肠杆菌没有抗菌活性。

企业是社会生产力的创造者,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企业间不可避免相互竞争,最初的竞争是以较低的价格取胜;然后企业开始在产品质量、品种上比拼;现在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企业越来越讲求效率,时间成为在竞争中获胜的法宝。基于时间的竞争是一种通过缩短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生产运作时间,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这些都是生产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因此现代企业必须将时间作为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因素进行科学管理。

依托家庭成员之间的血缘亲情关系,在家庭、家族中建立起充满温情的孝悌人伦观念,是中国传统家风的核心理念之一。

与西方追求个性独立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每个人在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的关系中寻求价值认同。因此注重人格修养、家国一体、以天下为己任,成为自我修养和自我实现的主要内容。

㊹Philip C.C.Huang,Theory and the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Four Traps and a Question,Modern China,Vol.24,No.2,Symposium:Theory and Practice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Research.Paradigmatic Issues in Chinese Studies,Part V(Apr.,1998),pp.183 ~208.

调查问卷参考“英美两国老年痴呆预防指南”并结合青岛市老年痴呆早期发病案例及其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并请相关专家对问卷内容进行评议、修改和表面效度测定,进行预调查20名后形成正式问卷。问卷内容分为三部分:①一般资料问卷:包括年龄、性别、社区服务中心名称、职称、学历、护理工作年限、社区工作年限、是否参加过临床工作等。②社区护士对老年痴呆预防及早期干预总体认知情况。③所在社区对老年痴呆预防及早期干预现状。其中社区护士对老年痴呆预防及早期干预总体认知部分18题,老年痴呆预防及早期干预现状18题。

中国传统家风认为基于血缘亲情的孝悌伦理能反映出人性善良的本质,有了慈爱和孝顺之心,便会形成父慈和子孝,有了宽容和尊敬之心,便会形成兄友和弟恭。传统家风将亲情和孝悌置于家风建设的核心地位,道理就在于此。

2.2 重言传身教和躬行实践的教育观

传统家训认为,家风不是空洞的规矩和教条,更不能止于长辈对晚辈的谆谆教诲或刻板说教,而是在于家族世代以身示教的家风熏染。

《颜氏家训》提出,教育感化是从上向下推行的,是从先向后影响的。“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治家》)[3]所以,父母关爱子女,子女才会孝顺;兄长厚爱弟妹,弟妹才会尊敬兄长;丈夫对妻子情深义重,妻子才会对丈夫体贴照顾。《袁氏世范》提出,“欲吾之诸子和同,须以吾之处兄弟者示之”。(《和兄弟教子善》)[4]认为,长辈是子弟的榜样,长辈之间的兄弟关系直接关系到后辈的兄弟感情。曾国藩提出长辈正身率下,不偏不倚才能上行下效、家庭和睦。他向兄弟提出:“吾与诸弟惟思以身垂范而教子侄,不在诲言之谆谆也。”(《致诸弟》)[5]向夫人提出“吾夫妇居心行事,各房子孙皆依以为榜样,不可不辛劳,不可不谨慎。”《致夫人》[5]在家风的传承过程中,德行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躬行是美德形成的唯一途径。《颜氏家训》是颜之推一生宦海沉浮的深刻总结。曾国藩一生治学、理事有恒而专,“八本”[5]之教源于他的切身感悟。

传统家训中身教与躬行的理念与“知行合一”的传统一脉相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是一种境界,它根植于日常行为又高于日常行为。因此家风建设鲜活地存在于言传身教和躬行实践中,代代相传,影响着家庭成员的为人处世和德行修养。

《颜氏家训》谈到,教子要兼具修己明理和传道济世。修己明理是自身素养的提高,而传道济世则是一种家国情怀。“有志向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勉学》)[3]颜之推劝勉子弟树立正确的人生志向,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袁氏世范》不仅为家族子弟提供家教规范,还饱含着以家庭教育实现社会教化、改变社会风俗、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责任感。“士大夫居家能思居官之时,则不至于请把持而挠时政,居官能思居家之时,则不至狠愎暴恣而贻人怨。”(《居官居家本一理》)[4]真正的教育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取谋生的手段。曾国藩教导子弟读书并不是为了个人和家庭,而应有更高的志向和追求。“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致诸弟》)[5]凡此种种,我们不仅看到了传统士大夫对家族子弟的殷切期望,还看到了他们期望通过“家齐”维护社会稳定,最终实现“国治”的家国情怀。

家庭是讲情而不是讲理的地方,所以亲人间要互相宽容,互相体谅。《袁氏世范》指出:“为人父者,能以他人之不肖子喻己子,为人子者,能以他人之不肖父喻己父,则父慈而子愈孝,子孝而父愈慈”(《父子贵慈孝》)[4]。父母兄弟之爱源于血缘亲情,父母无私地关爱子女,子女也要体察这份亲情,报之以孝悌之道。故曾国藩提出,治家之道“贵兄弟和睦”,“贵体孝道”(《致诸弟》)[5]。

2.3 重修己明理和齐家治国的价值观

从家风培育的角度来说,夫妇、父子、兄弟是家庭中三种基本的人伦关系。《颜氏家训》提出,“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故于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兄弟》)[3]指出,夫妻和睦、相敬如宾,父子和顺、父慈子孝,兄弟有爱、兄友弟恭,是家庭和睦的基石。整个家庭就如一个纵横交错的亲情网,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家庭矛盾。《颜氏家训》把兄弟“友悌”作为子女教育的重要内容,认为“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 ”(《兄弟》)[3]兄弟是具有血缘亲情的一母同胞,所以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同气连声。

裂缝贯穿7#桥台,其下方紧邻6#桥墩,无论发生何种破坏,将直接对7#桥台的基础产生破坏,若发生侧向滑移(塌),则直接对6#桥墩造成破坏,都会直接导致大桥损毁,高速断道,直径经济损失巨大,社会影响严重。

在传统的思想观念中,家是个人与国家之间的重要连接点,家庭教育凝聚着个人修身的要义,更成为国家建设的发展根基。因此,讲求齐家之道既来源于修身之道的要求,也通向治国和平天下之道。

3 传统家风的现代挑战与融合

传统家风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对家庭、社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家风面临宗法社会消解、个人主义盛行、道德意识式微、西方价值观冲击等现代挑战。因此当前的家风建设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着眼于现代国情,在人性滋养、道德浸润、家国情怀的培育等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3.1 小家庭时代与人性滋养

中华民族的伦理观建立在长期的农业社会中,家庭经营、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重农利农的思想理念,聚族而居的农业文明,是中国宗法社会形成的主要基础。宗族伦理、血缘亲情,作为宗法社会的重要内容,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近代以来,农业经济转向工商经济,大批人口离开农村走进城市,宗法社会逐渐消融。当今社会,三口之家的小家庭时代成为家庭结构的主流。相较宗法社会的大家族,家族观念虽已淡薄,但父母抚养孩子、孩子赡养父母、夫妻之间互相帮扶的家庭关系依然没有改变。

现代社会,孝亲敬老是每个人耳濡目染的课程,家庭教育是最早接触的教育形式,父母自然也成为最早的老师。夫妻相敬如宾,父母关爱幼小,子女明礼敬上,简单的日常生活无处不点缀着仁爱温情的人性滋养。现实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难免会有冲突,但是在冲突的时候,每个人看到家庭的价值与意义,摆正自己的姿态,用开阔的心胸包容友爱,就没有什么事情不好处理。因此,一个和谐的家庭必定建立在家庭成员融洽的关系之上,其中爱、敬、孝、忠、和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不仅如此,从更为宽泛的角度来看,家庭的人性滋养还能让我们跳出小家庭的认识格局,置身于时代的进步当中。当每个人都能用仁爱温情去看待身边人,处理身边事的时候,社会的人际关系将更加融洽,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也会自然形成。

3.2 法制社会与道德浸润

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在化解家庭矛盾时,家风和法制采取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但二者并不冲突。家风希望通过道德和亲情来缓解家庭矛盾,维护家庭关系。法制则较为强硬,当家庭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时,法制的介入,可以保护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基本权益。因此,如果家风开展得好,家庭成员可以通过自我约束实现家庭内部关系的自我调节,法制的运用就可以降到最小范围。反之,如果家风不能解决矛盾,法治则可以维护公平和正义。家风和法制实施后的实际效果也有所差别,家风既可以不伤及亲情又能维护家庭和睦,法制则有可能导致家庭关系的彻底崩塌。可见,家风不仅不会妨碍法制的实施,还对法制社会建设具有辅助作用。

道德浸润是形成优良家风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决定了迈向社会的每个个体的综合素质。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如果不能给予孩子正面引导,不能让他们成为一个知书明理、遵纪守法的人,最终将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反观现代,许多家庭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只教谋生,不教根本。功利性的教育理念,致使道德教育严重缺失。为此,现代家庭应该切实承担起对孩子的教导责任,父母要以身作则,重视家庭道德教育,并将其上升到对社会的责任心和公德心的培养。事实证明,只有从根本上完善孩子的人格素养,让他们找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他们才能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3.3 民主意识与家国情怀

传统家风建立在“家天下”的政治基础之上,认为“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国家与家庭、社会和个人紧密联系。这种认识强调国家与集体利益、强调责任和担当,有助于培育人们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现代社会,国家元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君主,而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严苛的家长制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相对平等的地位和权利。虽然制度发生了改变,但家国情怀依然要大力提倡。

“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传统家风中家国情怀的集中体现,现代社会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孝”从个人延伸到家庭再扩大到社会是一个逐渐上升的过程。爱自己、孝父母是爱家庭的前提和基础,爱家庭是爱社会的根源和动力。因此,现代孝道,要从家庭延伸到整个社会,要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情怀去关爱老人,服务社会。[6]“忠”也不同于古代社会的“忠君”,而指的是忠于国家和人民。当每个人把自己和家庭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意识到国家强盛才有人格尊严,民族崛起才有人民幸福时,个人才能与国家共同成长,国家才能成为归属之地、幸福之源。在家风建设中,要让孩子懂得爱国、责任、奉献和担当,要激励他们以修身齐家为开端,以治国、平天下为旨归,把远大理想和个人抱负、家国情怀和人生追求融为一体。唯且如此,才能矫正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个人主义、利欲熏心、道德败坏、私欲膨胀等不良影响。

4 结语

文化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它烙印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底层,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内涵和气质。在家风传承中,文化基因是连接传统和现代桥梁和纽带,在不同时代都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和价值。所以,现代家风建设必须善待传统家风中固有的文化基因,既要吸收借鉴,又要结合社会现实创造性转化,以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社会文明风尚。

参考文献

[1][英]R·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卢允中,张岱云,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2]毕文波.当代中国新文化基因若干问题思考提纲[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2):27-31.

[3].(隋)颜之推.颜氏家训[M].夏家善,主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

[4](宋)袁采.袁氏世范[M].夏家善,主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

[5]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药丽霞,高雪莲,吴艳华.弘扬传统文化 兼顾教育均衡——沧州区域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实践研究[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4):119-121.

中图分类号:B82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19)10(b)-0042-03

基金项目:2019年度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家训经典的文化基因及其对当代家风建设的启示”(项目编号:2019117)。

作者简介:药丽霞(1981-),女,山西左权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汉语与文化。

标签:;  ;  ;  ;  ;  ;  ;  ;  ;  ;  ;  ;  

药丽霞:家训经典的文化基因及其对当代家风建设的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