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电视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九十年代电视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九十年代电视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视剧,策略,人物形象,大明,形象,女性,经典。

九十年代电视剧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雷英[1](2017)在《从电视剧人物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看“新儒家文化”的传播——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电视剧中的人物角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视剧作为大众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是媒介文化(大众文化)和传统文化整合的产物。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愈加丰富,且通过电视剧可以看到"新儒家文化"对剧中人物角色形象塑造的重要影响。"新儒家文化"与传统儒家文化相比,具有"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兼容并蓄、合作双赢"内涵特质。本文主要分析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热播电视剧中主角形象塑造所展现的"新儒家文化"特征及"新儒家文化"的传播。(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7年07期)

于丹[2](2014)在《浅谈中国八、九十年代电视剧歌曲的经典与流行》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批优秀的电视剧歌曲为国内乐坛注入了新风,并成为那个年代的人心中永久的记忆。一方面是因为这些电视剧歌曲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铺垫,另一方面是因为改革开放下"洋为中用"的思想深入人心,正是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成就了这些电视剧歌曲的经典与流行。(本文来源于《音乐大观》期刊2014年12期)

胡古月[3](2012)在《九十年代以来军旅电视剧的英雄人物塑造》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军旅电视剧的数量逐年增多,而且因为一些电视剧的热播而有了“亮剑年”、“士兵突击年”、“特种兵年”的说法。在如此热点的影视文化现象中,是什么吸引了大多数人的关注?剧中个性鲜明,与众不同的人物形象是大家热议的话题,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问题也是学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军旅电视剧的主要人物形象就是军人,在大多数人的心里,军人的概念和英雄的概念是等同的,但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尤其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英雄的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如果谈及“英雄”这个话题,几乎每个人心目中的英雄形象都是不同的。本文侧重从叁个方面探讨九十年代以来军旅电视剧的创作面貌:首先,从九十年代以来军旅题材电视剧中英雄塑造的类型入手,探讨英雄人物塑造的类型都有哪些;其次,从英雄观念变迁来探讨它变化的原由及过程;最后,探讨在当今多元的文化交融下,军旅电视剧体现出来的新表征。虽然九十年代以来,英雄人物塑造的类型更加地丰富,突破了很多传统,但也存在一些缺憾和不足:如类型化的电视剧过多;为了获得高收视率一味追求笑点,塑造英雄人物的手法过于夸张;女性人物形象单一,没有张力等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2-11-01)

潘芊芊[4](2010)在《论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红色经典”电影的电视剧改编》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红色经典”电视剧改编的热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批评。本文探讨“红色经典”电影的电视剧改编(以下简称“红色经典”改编剧)。文章阐述了“红色经典”、“红色经典”电影和“红色经典”电视剧的形成及基本内涵,在对比分析“红色经典”影视的不同受众群体及其改编策略的基础上,探讨“红色经典”改编剧受欢迎的原因,改编策略是否成功。并从媒介文化环境的角度入手,力求对今后“红色经典”改编剧有所启示。本文分四部分论述:第一部分从“红色经典”的形成、“红色经典”定义的论争来界定“红色经典”的涵义,分析“红色经典”电影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红色经典”改编剧的现状。第二部分对比分析“红色经典”影视的受众群体,从受众特征入手,结合电影和电视剧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分析不同时代、年龄、职业的受众差异,受众心理期待差异,媒介文化环境差异,以此揭示“红色经典”改编剧受欢迎的原因并对今后改编者受众群体的把握提出一些意见。第叁部分阐述“红色经典”电影改编成电视剧的创作策略。从改编原则入手,分析了“红色经典”电影和“红色经典”改编剧在记忆机制、主题、情节、叙事结构、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差异,以此来揭示改编策略是否成功。第四部分首先对“红色经典”电影的电视剧改编进行一定的价值评判,总结改编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接着从媒介差异、改编类型的选择、改编者在政治化和市场化语境下的出路叁个方面阐述,力求对当前“红色经典”电视剧的改编创作能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0-04-05)

韩冰[5](2007)在《论八九十年代小说的电视剧改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题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小说,一是电视剧。从二者关系的角度对小说进行研究,系统分析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对之做出一种细致的现象透视和理论总结。本文针对新时期以来中国电视剧改编理论滞后的状况,以海岩小说的电视剧改编作为切入点,试图运用文学与文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宏观的角度探讨小说与电视剧两种艺术样式相互影响的问题,及与此伴生的一些问题,展望电视剧改编市场的前景,力求对小说的电视剧改编理论的研究能起到一点儿借鉴作用。本文由叁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通过对小说与电视剧结合的历史轨迹的梳理来论述二者相互影响的表现。一方面小说为电视剧提供了多方面的营养,加速了电视剧的艺术化进程。小说家加盟影视,把小说在艺术上的最新探索带入影视,为影视增添了新的艺术活力。另一方面,电视剧促使小说进行系统调整,“影视化”已成为现代小说创作的新景观。影视艺术商业化、大众化、程式化的叙事方式正在渗入小说创作与接受的各个层面,成为现代小说的一种叙事策略。小说在影视的帮助下,通过影视的传播,促使一些观众反过来关注小说或是重新阅读小说,实现影视与小说的双赢。第二部分以海岩小说的电视剧改编作为切入点,对作家“触电”的成因和形式分别加以阐述,并反观小说与电视剧的结盟使小说艺术自在的独立性正面临危机。与此论题相关的,不能不言说的作家就是海岩。文学与商业的成功联姻,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艺术手法使海岩的作品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和广阔的市场。我们也应当看到,影视艺术强大的吸收整合能力和大众传播效应,侵蚀着小说艺术的表现自由和文本权利,小说时代的一些读者变成影视时代的观众。影视时代对小说艺术的全方位冲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说艺术的正常发展,使得小说艺术的生命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第叁部分就与本论题有密切关系的几个问题分别加以阐述。其一,影视时代作家的角色选择。在影视与小说的这种互动与背离相交织的关系中,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作家们有不同的选择;其二,电视剧改编对小说的选择。影视剧对于小说的改编,既需要坚持文学性、艺术性的改编原则,又需要从文化市场出发,根据现实需要建立改编策略;其叁,对“影视同期书”现象加以解读。“影视同期书”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的普及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分别就其特征、产生的内外部原因及发展前景加以阐述。(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7-04-01)

邵瑜莲[6](2005)在《论九十年代电视剧女性形象的叙事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视剧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集电影、小说、戏剧各家所长,融电影声画结构与蒙太奇、小说故事、戏剧冲突于一身,加之制作成本大大低于电影,从诞生之初便深受人们欢迎,但它的发展与完善同样要受其文化语境的制约,其文本构成、制作目的、发行渠道等等无不受各种制约机制的控制与操纵。不过对观众来说,电视剧直接展现在他们面前的却只是其塑造的人物形象而已。因此,作为最广泛最直接与观众产生交流的艺术传媒,电视剧人物形象的塑造便成了传达社会精神、文化观念与审美需求的重要渠道与符码。(本文来源于《理论与创作》期刊2005年05期)

邵瑜莲[7](2002)在《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第一部大型室内剧《渴望》诞生以来,九十年代女性形象的塑造开始成为提升电视剧收视率的亮点和引人关注、思考的社会热点。此后,女性问题越来越成为电视剧从业人员关注的焦点之一,出现了一大批以女性形象为主人公的电视剧。本文欲借鉴女性主义理论,尝试通过对九十年代电视剧女性热的冷透视,来解读中国电视剧,挖掘女性热背后的父权文化观念,及其所带来的电视剧文化的弊端,探求男权主义与主流意识形态、商业策略内在的关联、纠结,及其充满矛盾互动的同谋关系。在深层挖掘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对九十年代电视剧文化的批判性分析,以期电视剧艺术在新的世纪会有新的突破与发展。 本文共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九十年代电视剧女性形象的演变流程和叙事形态,并探究女性形象的演变动因及其局限。 九十年代电视剧女性叙事可以用下面的演变流程来粗略概括:从九十年代初围困“家”中的传统女性,到1993年前后改革风潮下走出“家”门,为自己寻找出路的“娜拉”,再到1995年前后既无“家”的拖累又无“情”的牵绊,充满创造活力,然而却深烙着男人需求与理想印记的新型女性形象,最后是九十年代末女性视角下女性本真的初步还原。九十年代电视剧的女性形象与女性意识的演变轨迹并不是绝对与年代的变迁构成同步发展关系的。实际上,本文对演变轨迹的探寻与归纳也充分注意到了九十年代电视剧女性现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而女性形象与女性意识演变的这种反复性与曲折性也再次证明了女性意识觉醒与解放的艰难与复杂。 如果从叙事角度来研究,九十年代女性形象可以划分为两种叙事形态:围困式与突围式。围困主要有两种象征意象:“家”和“情感”。根据突围的性质与程度,突围式可以相应分为社会突围、情感突围、文化突围叁种方式。九十年代电视剧女性形象演变背后纠结着复杂的动因:首先,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及女性主义理论的介入;其次,女性问题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新提出;再次,女性意识日趋成熟和自觉的电视剧女性从业人员开始出现。尽管电视剧对女性的塑造越来越趋于表现女性作为一个人的独立意识,让她们从传统的概念界定中突围出来,但是这种突围叙事带有理想的虚拟性,因而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女性自身解放的真实状况。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九十年代电视剧女性叙事的策略和反策略,由此探析女性意 识的匾乏与成长的艰难。 在文化重建的现代性变革还刚刚启始;传统父权观念依然或隐或显地占据主导 意识形态的当下中国,无论是电视剧的制作策略还是发行策略,都不可避免地要 受到男权中心意识的制约。男性中心主义在电视剧创作中的体现主要有两种存在’ 途径:在制作上与主流意识形态及民间意识形态相合谋,在传播上又会纳入商业 策略的运作轨道中。而这种合谋与并轨最后又会落实、体现于女性形象的塑造上。 女性要么成为男性主人公成功的土壤与阶梯,要么就是一种道德观念的符号,要 么就是一种时代潮流的毫无性别特征的空洞的体现者。在发行上,为了达到较高 的收视率;电视剧采取了种种商业包装,使女性形象再次沦为商业利益的工具c 在对九十年代电视剧进行剖析时,我们同时不可忽略女性意识的逐渐自觉、清 醒,以及由此展开的对自我话语权力的争夺、对主导叙事策略的制衡与反拨c李 少红等人执导、制作的《大明宫词》为九十年代女性叙事带来了一线曙光。电视 剧改编是女性话语反抗和消解男权叙事策略中的途径和方法之一,但在现实的男 权文化语境中,这种依托男性文本的女性制衡策略的有效性和有限性同样明显。 比如电视剧《雷雨》对同名话剧的改编,同一故事的不同文本既显示出极大的差 异,又在对女性意识的极力张扬中潜伏着难以抹除的男权话语的痕迹c1 对女性问题的模糊认识无疑是九十年代电视剧存在的许多问题中重要的问题 之一,但其中最隐蔽因而也是最艰难的还是意识形态问题。电视剧女性形象的塑 造如何不再是商业的筹码,如何摆脱男权意识形态的困扰,如何真正传播女性自 我的真实声音和真实图像?电视剧女性形象的塑造问题显然超出了电视剧本身的 含义。电视剧女性形象的塑造以深刻的文化制约功能规范着社会秩序的建设,影 响着现代女性自身的发展,影响着女性自身的解放。女性的解放反映着人类历史 文化发展的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视剧的女性形象叙事承担着远远大于它自 身的现实责任和历史使命,作为女性解放这场“最漫长的革命”中的重要的建设 性因素,电视剧的女性形象叙事任重而道远。(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2-04-28)

温细锤,蔡盈洲[8](2001)在《论九十年代国内通俗电视剧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引 言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文本,九十年代的通俗电视剧创作是在一种迥异于八十年代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的:国家对文艺事业尤其是电视事业调控力度的加强,改革开放带来的多元资本(个体资本、私营资本、外来资本)对通俗电视剧的创作介入,社会大众心理中市民意识的泛起以及传(本文来源于《电影创作》期刊2001年01期)

九十年代电视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批优秀的电视剧歌曲为国内乐坛注入了新风,并成为那个年代的人心中永久的记忆。一方面是因为这些电视剧歌曲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铺垫,另一方面是因为改革开放下"洋为中用"的思想深入人心,正是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成就了这些电视剧歌曲的经典与流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九十年代电视剧论文参考文献

[1].雷英.从电视剧人物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看“新儒家文化”的传播——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电视剧中的人物角色为例[J].文化学刊.2017

[2].于丹.浅谈中国八、九十年代电视剧歌曲的经典与流行[J].音乐大观.2014

[3].胡古月.九十年代以来军旅电视剧的英雄人物塑造[D].吉林大学.2012

[4].潘芊芊.论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红色经典”电影的电视剧改编[D].福建师范大学.2010

[5].韩冰.论八九十年代小说的电视剧改编[D].东北师范大学.2007

[6].邵瑜莲.论九十年代电视剧女性形象的叙事演变[J].理论与创作.2005

[7].邵瑜莲.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形态[D].山东师范大学.2002

[8].温细锤,蔡盈洲.论九十年代国内通俗电视剧创作[J].电影创作.2001

标签:;  ;  ;  ;  ;  ;  ;  

九十年代电视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