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申请涉及一种适应跨座式单轨车车辆轮廓的贯通道,包括外折棚、固定连接于外折棚内部的内折棚、中间连接框、渡板以及固定到渡板上的踏板,还包括与外折棚侧边缘上端连贯接触的上折棚、与外折棚侧边缘下端连贯接触的下折棚,内折棚与外折棚之间固定连接,内折棚与外折棚位于同一侧的一端均固定到中间连接框上,内折棚与外折棚位于同一侧的另一端均通过第一安装框固定到车体端墙上。通过提供了一种分体式设计的折棚,使贯通道与跨座式单轨车车体的外部轮廓与内部轮廓完美结合在一块,这种设计结构还实现了贯通道的大通过宽度。
主设计要求
1.一种适应跨座式单轨车车辆轮廓的贯通道,包括外折棚(1)、位于所述外折棚(1)内部的内折棚(2)、中间连接框(3)、踏板(4)和渡板(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外折棚(1)侧边缘上端连贯接触的上折棚(6)、与外折棚(1)侧边缘下端连贯接触的下折棚(7),所述内折棚(2)与所述外折棚(1)之间固定连接,所述内折棚(2)与所述外折棚(1)位于同一侧的一端均固定到中间连接框(3)上,所述内折棚(2)与所述外折棚(1)位于同一侧的另一端均通过第一安装框(8)固定到车体端墙上,所述上折棚(6)通过第二安装框(9)固定到车体端墙上,所述下折棚(7)通过第三安装框(10)固定到车体端墙上,所述第一安装框(8)、所述第二安装框(9)和所述第三安装框(10)位于同一垂直面上,所述踏板(4)置于所述内折棚(2)的底端并固定于两相邻车体的地板和端墙上,所述渡板(5)固定到与所述踏板(4)上。
设计方案
1.一种适应跨座式单轨车车辆轮廓的贯通道,包括外折棚(1)、位于所述外折棚(1)内部的内折棚(2)、中间连接框(3)、踏板(4)和渡板(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外折棚(1)侧边缘上端连贯接触的上折棚(6)、与外折棚(1)侧边缘下端连贯接触的下折棚(7),所述内折棚(2)与所述外折棚(1)之间固定连接,所述内折棚(2)与所述外折棚(1)位于同一侧的一端均固定到中间连接框(3)上,所述内折棚(2)与所述外折棚(1)位于同一侧的另一端均通过第一安装框(8)固定到车体端墙上,所述上折棚(6)通过第二安装框(9)固定到车体端墙上,所述下折棚(7)通过第三安装框(10)固定到车体端墙上,所述第一安装框(8)、所述第二安装框(9)和所述第三安装框(10)位于同一垂直面上,所述踏板(4)置于所述内折棚(2)的底端并固定于两相邻车体的地板和端墙上,所述渡板(5)固定到与所述踏板(4)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跨座式单轨车车辆轮廓的贯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折棚(1)和所述上折棚(6)均采用预先折弯的型材压接棚布而成,所述外折棚(1)和所述上折棚(6)的棚布均为外拱形状,所述外折棚(1)的外轮廓和所述上折棚(6)的外轮廓的组合与车体外轮廓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跨座式单轨车车辆轮廓的贯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折棚(2)采用预先折弯的型材压接棚布而成,所述内折棚(2)的棚布为内拱形状,所述内折棚(2)的内轮廓与车体内饰轮廓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跨座式单轨车车辆轮廓的贯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折棚(2)和所述外折棚(1)之间固定连接的方式为铆钉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跨座式单轨车车辆轮廓的贯通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折棚(2)的型材框架与所述外折棚(1)的型材框架之间设有橡胶垫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跨座式单轨车车辆轮廓的贯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折棚(7)采用预先折弯的型材压接棚布而成,所述下折棚(7)的棚布为外拱形状,所述下折棚(7)的轮廓与车体下部裙板轮廓一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跨座式单轨车车辆轮廓的贯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折棚(1)和所述内折棚(2)与所述第一安装框(8)之间均进行密封设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跨座式单轨车车辆轮廓的贯通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渡板(5)和所述踏板(4)之间设有磨耗条。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应跨座式单轨车车辆轮廓的贯通道。
背景技术
跨座式单轨属于中等运量轨道交通系统,投资少、周期短,智能环保、适用性强、占地面积小,相对于地铁来说,跨座式单轨建设周期仅为地铁的一半,造价成本仅为地铁的三分之一,因此,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得到广泛推广。
贯通道是连接相邻两车厢的关键部件,跨座式单轨车贯通道的外折棚、内折棚多采用四个角带有圆弧的矩形断面,很难保证整列车的内、外轮廓的连贯性,在每辆车端部会出现轮廓不一致的情况。而且矩形宽度的限制,踏板、渡板尺寸设置不宜过大,一般贯通道的通过宽度也会比较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了贯通道与车辆内外轮廓不一致、通过宽度小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适应跨座式单轨车车辆轮廓的贯通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应跨座式单轨车车辆轮廓的贯通道,包括外折棚、位于所述外折棚内部的内折棚、中间连接框、踏板和渡板,还包括与外折棚侧边缘上端连贯接触的上折棚、与外折棚侧边缘下端连贯接触的下折棚,所述内折棚与所述外折棚之间固定连接,所述内折棚与所述外折棚位于同一侧的一端均固定到中间连接框上,所述内折棚与所述外折棚位于同一侧的另一端均通过第一安装框固定到车体端墙上,所述上折棚通过第二安装框固定到车体端墙上,所述下折棚通过所述第三安装框固定到车体端墙上,所述第一安装框、所述第二安装框和所述第三安装框位于同一垂直面上,所述踏板置于所述内折棚的底端并固定于两相邻车体的地板和端墙上,所述渡板固定到与所述踏板上。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折棚和所述上折棚均采用预先折弯的型材压接棚布而成,所述外折棚和所述上折棚的棚布均为外拱形状,所述外折棚的外轮廓和所述上折棚的外轮廓的组合与车体外轮廓一致。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折棚采用预先折弯的型材压接棚布而成,所述内折棚的棚布为内拱形状,所述内折棚的内轮廓与车体内饰轮廓一致。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折棚和所述外折棚之间固定连接的方式为铆钉连接。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内折棚的型材框架与所述外折棚的型材框架之间设有橡胶垫层。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折棚采用预先折弯的型材压接棚布而成,所述下折棚的棚布为外拱形状,所述下折棚的轮廓与车体下部裙板轮廓一致。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折棚和所述内折棚与所述第一安装框之间均进行密封设计。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渡板和所述踏板之间设有磨耗条。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提供了一种分体式设计的折棚,包括外折棚、内折棚、上折棚、下折棚,所述外折棚的外部轮廓、所述上折棚的外部轮廓与所述下折棚的外部轮廓的结合与所述跨座式单轨车车体的外部轮廓保持一致,内折棚的轮廓与跨座式单轨车内饰的轮廓保持一致,所述内折棚和所述内折棚之间固定连接,这种分体式折棚设计,能减少内折棚和外折棚之间的相对距离,使内折棚下端具有较大的有效使用宽度,这种设计结构还是实现了贯通道的大通过宽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适应跨座式单轨车车辆轮廓的贯通道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折棚;2、内折棚;3、中间连接框;4、踏板;5、渡板;6、上折棚;7、下折棚;8、第一安装框;9、第二安装框;10、第三安装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一种适应跨座式单轨车车辆轮廓的贯通道,如图1所示,包括外折棚1、位于所述外折棚1内部的内折棚2、中间连接框3、踏板4和渡板5,还包括与外折棚1侧边缘上端连贯接触的上折棚6、与外折棚1侧边缘下端连贯接触的下折棚7,所述内折棚2与所述外折棚1之间固定连接。
本申请中,所述外折棚1、所述上折棚6和所述下折棚7均采用预先折弯的型材压接棚布而成,所述外折棚1、所述上折棚6和所述下折棚7的棚布均为外拱形状,如:所述的型材可以为铝合金型材,所述棚布可以为海普隆材质;所述内折棚2采用预先折弯的型材压接棚布而成,所述内折棚的棚布为内拱形状,如:所述的型材可以为铝合金型材,所述棚布可以为海普隆材质;所述内折棚2和所述外折棚1之间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在所述内折棚2和所述外折棚1之间设有橡胶垫圈,所述橡胶垫圈起缓冲作用,减轻跨座式单轨车在运动过程中的震动。
本申请中,如图1所示,在所述外折棚1两侧边缘上端均设有上折棚6,在所述外折棚1两侧边缘下端均设有下折棚7,所述外折棚1的外轮廓、所述上折棚6的外轮廓和所述下折棚7的外轮廓的接触部位连贯连接,所述外折棚1的外轮廓和所述上折棚6的外轮廓的组合与跨座式单轨车车体轮廓一致,所述下折棚7的外轮廓与跨座式单轨车车体下部裙板轮廓一致,最终确保跨座式单轨车车体整体外部轮廓的流畅、美观。这种折棚分体式设计,能减少内折棚2和外折棚1之间的相对距离,使内折棚2下端具有较大的有效使用宽度,从而使列车整体的贯通道具有较大的通过宽度,贯通道内部通过宽度可达到2500mm。
本申请中,如图1所示,所述内折棚2与所述外折棚1位于同一侧的一端均固定到中间连接框3上,所述内折棚2与所述外折棚1位于同一侧的另一端均通过第一安装框8固定到车体端墙上,所述上折棚6通过第二安装框9固定到车体端墙上,所述下折棚7通过所述第三安装框10固定到车体端墙上,所述第一安装框8、所述第二安装框9和所述第三安装框10位于同一垂直面上。所述外折棚1和所述内折棚2与所述第一安装框8之间均进行密封设计。所述外折棚1、所述内折棚2和所述第一安装框8共同形成封闭的贯通空间,具有隔音、隔热的效果。
本申请中,所述踏板4置于所述内折棚2的底端,在两相邻车体的地板和端墙上均固定有所述踏板4,所述渡板5的两侧边缘分别固定到两相邻车体的所述踏板4的上表面,在所述渡板5和所述踏板4接触的地方之间设有磨耗条,用以减轻所述踏板4与所述渡板5之间的磨损,并达到降低噪音的目的。车辆通过曲线线路时,所述渡板5连同磨耗条与所述踏板4发生相对运动,补偿车厢间的空隙,使车厢之间保持安全的通过空间。
综上所述,通过提供了一种分体式设计的折棚,包括外折棚1、内折棚2、上折棚6、下折棚7,所述外折棚1的外部轮廓、所述上折棚6的外部轮廓与所述下折棚7的外部轮廓的结合与所述跨座式单轨车车体的外部轮廓保持一致,内折棚2的轮廓与跨座式单轨车内饰的轮廓保持一致,所述内折棚2和所述内折棚1通过固定件固定连接,这种折棚分体式设计,能减少内折棚2和外折棚1之间的相对距离,使内折棚2下端具有较大的有效使用宽度,最终实现了贯通道的大通过宽度。
以上仅结合目前考虑的最实用的优选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描述,需要理解的是,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申请的限制,本申请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311783.3
申请日:2019-03-1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4(南京)
授权编号:CN209813989U
授权时间:20191220
主分类号:B61D17/22
专利分类号:B61D17/22
范畴分类:32A;
申请人:中铁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中铁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步月路29号12幢-253
发明人:阚松;李承文;毕海涛;王晶晶;黄鹏;杨坤;刘威;叶亚光
第一发明人:阚松
当前权利人:中铁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
代理人:刘振龙
代理机构:32235
代理机构编号:苏州威世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5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