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批评论文_赵逸晨

导读:本文包含了诗人批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批评,诗人,诗歌,电影,译者,华语,文学。

诗人批评论文文献综述

赵逸晨[1](2019)在《大诗人和小诗人——叶嘉莹先生的诗歌批评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叶嘉莹先生是谁?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界泰斗+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裔女学者。我认真研读了她的论诗丛稿。学习中文专业或者对文学抱有研究兴趣的人大概都会发现,自己钟爱的作家和诗人往往在官方的文学史上地位不(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18期)

夏尔·泰松[2](2019)在《《酒吧里的读诗人:〈电影手册〉华语电影批评文选》》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南大学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法国《电影手册》杂志创刊于20世纪50年代初,是世界电影史上最重要的电影杂志之一,为它撰稿的许多影评家自身即为法国新浪潮运动的重要导演。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前卫与激情在将《电影手册》作为神话般的符号刻入影史的同时,也为这本杂志的影评立场奠定了基调,即以电影作为研究对象的现象学分析方法,强调电影导演核心地位和个人美学风格的关注策略,以及重视意识形态批评的评析态(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高博,陈建生[3](2018)在《20世纪上半叶美国“诗人译者群体”的译者行为批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框架,将20世纪上半叶美国"诗人译者群"视作一个整体,通过考察和描述其形成背景、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产品,对其总的行为方式进行批评。研究结果表明,"诗人译者"行为方式下的译文虽并未达到"求真度"和"务实度"之间的理想平衡,但它依然具有其自身存在的行为合理度。此外,文章还为中国古典诗歌"走出去"提供了相应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山东外语教学》期刊2018年06期)

王家新[4](2018)在《诗人、诗学批评者、译者——袁可嘉与中国新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诗人、诗学批评者、译者"叁个角度论述了袁可嘉对新诗做出的贡献。作为诗人,在20世纪40年代,袁可嘉处在新诗艺术探索最前沿地带,和同时代一批新锐诗人一起,有力推动着新诗对"现代性"的追求。作为一个诗人批评家,他致力于对同时代诗歌进行阐发和总结,明确提出"新诗现代化"命题和"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方案,并把它作为一种"新传统"来塑造。他不仅是那个年代现代主义诗歌的主要发言人,而且其诗学批评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至于诗歌翻译,袁可嘉身上一开始就携带着一个译者。"文革"后他重拾译笔,而且明显体现了对现代主义的回归,他对叶芝的翻译,影响了一代读者,也重新激发了中国诗人对"现代性"的追求。像袁可嘉这样"叁合一"式的、以对"现代性"的追求为内核的诗人,构成了新诗的主要推动性力量,也为我们昭示着一种"现代传统"。(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论丛》期刊2018年01期)

胡大雷[5](2018)在《《诗品》的五言诗人谱系性质——一种新型诗歌批评形式》一文中研究指出《诗品》分中古五言诗人为《国风》《楚辞》《小雅》叁大派系,为此叁大派系诗人作谱,即列出其传承及其各自特点。钟嵘是在中古谱学的影响下做中古五言诗人谱系的。钟嵘本人具备撰制诗人谱系的素质,他熟悉谱学,是着名谱学家王俭的学生,对以谱牒为文献基础的门阀制度的实施发表过意见;其前辈文学批评家、谱学家挚虞《文章流别》曾作文章谱系,如此传统对钟嵘应该有所影响。钟嵘撰制五言诗人谱系的四点做法是:依"九品论人,《七略》裁士"而来,定诗人为叁品;品评诗人,关注其士、庶身份;关注诗人"家风""家法";诗人辨伪工作。《诗品》构建五言诗人谱系,列出"预此宗流者,便称才子"的诗人,把曹丕提出的诗歌为"不朽之盛事"具体落实到诗人进入谱系以"不朽";并呼应文章总集"采摘孔翠,芟剪繁芜"的编纂目的,为世人列出优秀诗人的优秀作品。《诗品》撰制诗人谱系的传统,后世有所承袭,如《诗人主客图》《江西诗社宗派图》《唐诗品汇》等。(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裴云[6](2017)在《读者、文学批评与华兹华斯“诗人公共形象”的自我形塑——以《抒情歌谣集序》《序补》和《芬尼克笔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8、19世纪文学的商业化在使写作成为职业的同时,也给了读者评判作者的权利和地位,促使作者更加需要考虑作品的市场接受。活跃在这一时期的诗人华兹华斯具有清晰的读者意识,并下意识地在创作与评论中进行着"诗学身份"和"诗人公共形象"的双重自我形塑。本文主要采用自我形塑以及作者功能的评论方法,解读华兹华斯在诗歌创作之外、非虚构文本中体现出的针对大众读者和评论家进行"诗人公共形象"的自我形塑,凸显为《抒情歌谣集》的命名波折、《序》中营造的作者与读者的对立关系,《序补》中对文学批评的矛盾心态,以及《芬尼克笔记》中的后世读者意识和选择性自我呈现。解读的意义在于通过华兹华斯的个案重新审视18、19世纪写作的职业化和作者功能等问题。(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期刊2017年06期)

倪志娟[7](2017)在《对美国女诗人玛丽·奥利弗诗歌的四种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玛丽·奥利弗是美国当代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她的诗歌深受爱默生、梭罗等美国自然主义诗人的影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些评论家分别从女性主义、浪漫主义、生态学以及神学等四个视角对她的作品展开了批评,试图对她的诗歌进行归类。奥利弗本人并不接受这些具有明显政治标签的评论,她始终坚持诗歌普遍性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多元性,试图让任何读者都可以进入她的诗歌。(本文来源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曹纪祖[8](2017)在《诗人的自我审视与自我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喻言的作品辨识度极高。在诗坛跟风而为的大量类型化作品中,他的诗明显地区别于那些平庸之作。喻言的诗应属“口语诗”的范畴。自新时期以来,口语诗的尝试已有经年。其出现的逻辑,是要对传统的抒情方式加以消解,来一次革命。这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众多的“先(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7-08-11)

霍俊明[9](2017)在《“诗人批评家”——陈超的诗学研究及作为一种批评的启示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陈超(1958.10.27~2014.10.31),祖籍河北鹿泉,生于太原。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着有诗集《无端泪涌》《热爱,是的》《陈超诗歌快递:夜烤烟草》《陈超短诗选》。诗学专着《中国探索诗鉴赏辞典》《生命诗学论稿》《20世纪中国探索诗鉴赏》《当代外国诗歌佳作导读》《打开诗的漂流瓶——现代诗研究论集》《中国先锋诗歌论》《游荡者说——论诗与思》《辩难与沉默:当代诗论叁重奏》《精神重力与个人词源:中国先锋诗歌论》《诗与真新论》《个人化(本文来源于《椰城》期刊2017年Z1期)

胡传吉[10](2017)在《论“九叶”诗人对“政治的感伤性”的批评——兼谈现代主义中国化》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40年代,"九叶"诗人对新诗"政治的感伤性"提出批评。其中,袁可嘉的诗论尤其突出,他不否定文学的政治性,但反对政治对文学的独占,对"政治的感伤性"的定义、特征及危害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论证"新诗现代化"的诗学理想。穆旦、唐湜、陈敬容、辛笛、唐祈等诗人的批评,则从诗学层面厘清适度抒情的价值及现代派的创作变化。对"政治的感伤性"的批评,是中国新诗史及现代批评史上的重要事件。"九叶"诗人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进行现代主义的写作尝试,以求实现中国化的现代派诗学理想。(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17年07期)

诗人批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河南大学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法国《电影手册》杂志创刊于20世纪50年代初,是世界电影史上最重要的电影杂志之一,为它撰稿的许多影评家自身即为法国新浪潮运动的重要导演。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前卫与激情在将《电影手册》作为神话般的符号刻入影史的同时,也为这本杂志的影评立场奠定了基调,即以电影作为研究对象的现象学分析方法,强调电影导演核心地位和个人美学风格的关注策略,以及重视意识形态批评的评析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诗人批评论文参考文献

[1].赵逸晨.大诗人和小诗人——叶嘉莹先生的诗歌批评系统[J].青年文学家.2019

[2].夏尔·泰松.《酒吧里的读诗人:〈电影手册〉华语电影批评文选》[J].文艺研究.2019

[3].高博,陈建生.20世纪上半叶美国“诗人译者群体”的译者行为批评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8

[4].王家新.诗人、诗学批评者、译者——袁可嘉与中国新诗[J].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18

[5].胡大雷.《诗品》的五言诗人谱系性质——一种新型诗歌批评形式[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6].裴云.读者、文学批评与华兹华斯“诗人公共形象”的自我形塑——以《抒情歌谣集序》《序补》和《芬尼克笔记》为例[J].外国文学.2017

[7].倪志娟.对美国女诗人玛丽·奥利弗诗歌的四种批评[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8].曹纪祖.诗人的自我审视与自我批评[N].文艺报.2017

[9].霍俊明.“诗人批评家”——陈超的诗学研究及作为一种批评的启示性[J].椰城.2017

[10].胡传吉.论“九叶”诗人对“政治的感伤性”的批评——兼谈现代主义中国化[J].文艺研究.2017

论文知识图

黑龙江省第十叁届社科优秀科研成果奖获得者...中国期刊出版纪事期刊出版纪事表(3)河南大学论文(23)中国期刊出版纪事期刊出版纪事表(7)河南大学论文(66)河南大学论文(46)

标签:;  ;  ;  ;  ;  ;  ;  

诗人批评论文_赵逸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