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用冷却介质双热交换器串联双冷却介质温度控制装置论文和设计-高永兴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试验用冷却介质双热交换器串联双冷却介质温度控制装置。试验用冷却介质双热交换器串联双冷却介质温度控制装置包括:第一热交换器、第一三通比例调节阀、第二热交换器、第三热交换器、第一冷却介质、第二冷却介质、第三冷却介质以及第四冷却介质;通过控制进入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二冷却介质的温度,使其高于被测件的第三冷却介质的零点温度,从而防止热交换器出现结冰的状况。在需要的被测件的第三冷却介质的温度大于预设温度时,第三冷却介质直接与第二热交换器连通,从而降低,T3处的温度达到目标温度时的温差,减少能源浪费。采用双热交换器进行温度控制,防止第一冷却介质与第三冷却介质直接在一个热交换器中进行热交换。

主设计要求

1.一种试验用冷却介质双热交换器串联双冷却介质温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热交换器、第一三通比例调节阀、第二热交换器、第三热交换器、第一冷却介质、第二冷却介质、第三冷却介质以及第四冷却介质;所述第一冷却介质直接进入第一热交换器,从而改变第一热交换器的温度;所述第一三通比例调节阀适于改变第二介质进入第二热交换器以及第一热交换器的流量大小,从而对T1处的温度进行控制;第四介质适于改变第二热交换器的温度;三通换向阀适于依据T3处的目标温度控制第三冷却介质流入第二热交换器或第三热交换器;所述T3处的目标温度小于预设温度时,所述第二热交换器适于改变被测件的第三冷却介质的温度,从而对第三冷却介质在T3处的温度进行控制;所述T3处的目标温度大于预设温度时,所述第三热交换器适于改变被测件的第三冷却介质的温度,从而对第三冷却介质在T3处的温度进行控制;所述试验用冷却介质双热交换器串联双冷却介质温度控制装置包括第一循环以及旁通回路;所述第一三通比例调节阀通过PLC控制器控制开度;所述第一循环按照循环方向依次包括第一循环泵、第一三通比例调节阀以及第二热交换器;所述旁通回路包括第一三通比例调节阀以及第一热交换器;所述试验用冷却介质双热交换器串联双冷却介质温度控制装置包括第二循环、第三循环以及第四循环;所述第三冷却介质分别进入第二循环以及第三循环或第四循环;所述第三冷却介质分别进入第二循环以及第三循环或第四循环的比例通过改变第二三通调节阀的开度来改变从而改变第三冷却介质的温度。

设计方案

1.一种试验用冷却介质双热交换器串联双冷却介质温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热交换器、第一三通比例调节阀、第二热交换器、第三热交换器、第一冷却介质、第二冷却介质、第三冷却介质以及第四冷却介质;

所述第一冷却介质直接进入第一热交换器,从而改变第一热交换器的温度;

所述第一三通比例调节阀适于改变第二介质进入第二热交换器以及第一热交换器的流量大小,从而对T1处的温度进行控制;

第四介质适于改变第二热交换器的温度;

三通换向阀适于依据T3处的目标温度控制第三冷却介质流入第二热交换器或第三热交换器;

所述T3处的目标温度小于预设温度时,所述第二热交换器适于改变被测件的第三冷却介质的温度,从而对第三冷却介质在T3处的温度进行控制;

所述T3处的目标温度大于预设温度时,所述第三热交换器适于改变被测件的第三冷却介质的温度,从而对第三冷却介质在T3处的温度进行控制;

所述试验用冷却介质双热交换器串联双冷却介质温度控制装置包括第一循环以及旁通回路;

所述第一三通比例调节阀通过PLC控制器控制开度;

所述第一循环按照循环方向依次包括第一循环泵、第一三通比例调节阀以及第二热交换器;

所述旁通回路包括第一三通比例调节阀以及第一热交换器;

所述试验用冷却介质双热交换器串联双冷却介质温度控制装置包括第二循环、第三循环以及第四循环;

所述第三冷却介质分别进入第二循环以及第三循环或第四循环;

所述第三冷却介质分别进入第二循环以及第三循环或第四循环的比例通过改变第二三通调节阀的开度来改变从而改变第三冷却介质的温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验用冷却介质双热交换器串联双冷却介质温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三通调节阀的开度通过PLC控制器控制开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试验用冷却介质双热交换器串联双冷却介质温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循环按照循环方向依次包括第三冷却介质进水、第二循环泵、第二三通调节阀、加热器以及第三冷却介质出水;

所述第三循环按照循环方向依次包括第三冷却介质进水、第二循环泵、第二三通调节阀、三通换向阀、第一热交换器、另一三通换向阀以及第三冷却介质出水;

所述第四循环按照循环方向依次包括第三冷却介质进水、第二循环泵、第二三通调节阀、三通换向阀、第二热交换器、另一三通换向阀以及第三冷却介质出水;

所述PLC控制器通过改变第二三通调节阀的开度来改变进入第二循环以及第三循环或第四循环的比例,从而对第三冷却介质在T3处的温度进行控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试验用冷却介质双热交换器串联双冷却介质温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循环以及所述第二循环均连接一膨胀水箱。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总成实验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试验用冷却介质双热交换器串联双冷却介质温度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动力总成实验室通常提供多种冷却介质:冷却水(通过冷却塔降温),7℃冷冻水以及超低温冷却水。目前台架用超低温冷却水大部分温度在-30℃,随着动力总成测试行业的发展,动力总成实验室对超低温冷却水的温度要求有进一步降低的趋势。例如用-50℃级别的冷却水来替代-30℃的冷却水。由于冷却介质温度的进一步降低,当前动力总成台架用的各种温控设备(发动机冷却液温控,电机冷却液温控,发动机机油温控,变速器油温控,中冷温控,燃油温控等)已经不能适应超低温冷却水,会导致温控设备内的热交换器结冰。

同时,由于被测件的冷却介质的温度在-30摄氏度到100摄氏度进行使用,在高温时,直接使用超低温冷却水,导致能源的浪费。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是目前亟待解决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试验用冷却介质双热交换器串联双冷却介质温度控制装置,以实现防止热交换器结冰以及能耗过大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试验用冷却介质双热交换器串联双冷却介质温度控制装置,包括:第一热交换器、第一三通比例调节阀、第二热交换器、第三热交换器、第一冷却介质、第二冷却介质、第三冷却介质以及第四冷却介质;所述第一冷却介质直接进入第一热交换器,从而改变第一热交换器的温度;所述第一三通比例调节阀适于改变第二介质进入第二热交换器以及第一热交换器的流量大小,从而对T1处的温度进行控制;第四介质适于改变第二热交换器的温度;所述三通换向阀适于依据T3处的目标温度控制第三冷却介质流入第二热交换器或第三热交换器;所述T3处的目标温度小于预设温度时,所述第二热交换器适于改变被测件的第三冷却介质的温度,从而对第三冷却介质在T3处的温度进行控制;所述T3处的目标温度大于预设温度时,所述第三热交换器适于改变被测件的第三冷却介质的温度,从而对第三冷却介质在T3处的温度进行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试验用冷却介质双热交换器串联双冷却介质温度控制装置包括第一循环以及旁通回路;

所述第一三通比例调节阀适于改变第二介质进入第二热交换器以及第一热交换器的流量大小,从而对T1处的温度进行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三通比例调节阀通过PLC控制器控制开度,来改变第二介质进入第二热交换器以及第一热交换器的流量大小。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循环按照循环方向依次包括第一循环泵、第一三通比例调节阀以及第二热交换器;

所述旁通回路包括第一三通比例调节阀以及第一热交换器;

所述第一三通比例调节阀通过PLC控制器控制开度,来改变第二介质进入第二热交换器以及第一热交换器的流量大小,从而对T1处的温度进行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试验用冷却介质双热交换器串联双冷却介质温度控制装置包括第二循环、第三循环以及第四循环;

所述第三冷却介质分别进入第二循环以及第三循环或第四循环;

所述第三冷却介质分别进入第二循环以及第三循环或第四循环的比例通过改变第二三通调节阀的开度来改变从而改变第三冷却介质的温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三通调节阀的开度通过PLC控制器控制开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循环按照循环方向依次包括第三冷却介质进水、第二循环泵、第二三通调节阀、加热器以及第三冷却介质出水;

所述第三循环按照循环方向依次包括第三冷却介质进水、第二循环泵、第二三通调节阀、三通换向阀、第一热交换器、另一三通换向阀以及第三冷却介质出水;

所述第四循环按照循环方向依次包括第三冷却介质进水、第二循环泵、第二三通调节阀、三通换向阀、第二热交换器、另一三通换向阀以及第三冷却介质出水;

所述PLC控制器通过改变第二三通调节阀的开度来改变进入第二循环以及第三循环或第四循环的比例,从而对第三冷却介质在T3处的温度进行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循环以及所述第二循环均连接一膨胀水箱。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试验用冷却介质双热交换器串联双冷却介质温度控制装置。试验用冷却介质双热交换器串联双冷却介质温度控制装置包括:第一热交换器、第一三通比例调节阀、第二热交换器、第三热交换器、第一冷却介质、第二冷却介质、第三冷却介质以及第四冷却介质;所述第一冷却介质直接进入第一热交换器,从而改变第一热交换器的温度;所述第一三通比例调节阀适于改变第二介质进入第二热交换器以及第一热交换器的流量大小,从而对T1处的温度进行控制;第四介质适于改变第二热交换器的温度;所述三通换向阀适于依据T3处的目标温度控制第三冷却介质流入第二热交换器或第三热交换器;所述T3处的目标温度小于预设温度时,所述第二热交换器适于改变被测件的第三冷却介质的温度,从而对第三冷却介质在T3处的温度进行控制;所述T3处的目标温度大于预设温度时,所述第三热交换器适于改变被测件的第三冷却介质的温度,从而对第三冷却介质在T3处的温度进行控制。通过控制进入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二冷却介质的温度,使其高于被测件的第三冷却介质的零点温度,从而防止热交换器出现结冰的状况。在需要的被测件的第三冷却介质的温度大于预设温度时,第三冷却介质直接与第二热交换器连通,从而降低,T3处的温度达到目标温度时的温差,减少能源浪费。同时,在需要的被测件的第三冷却介质的温度小于预设温度时,采用双热交换器进行温度控制,防止第一冷却介质与第三冷却介质直接在一个热交换器中进行热交换,由于两者温差过大,若直接在一个热交换器中进行热交换会导致热交换器瞬间结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试验用冷却介质双热交换器串联双冷却介质温度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10-第一循环泵;120-第一三通比例调节阀;130-第二循环泵;140-三通换向阀;150-第二三通调节阀。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试验用冷却介质双热交换器串联双冷却介质温度控制装置,包括:第一热交换器、第一三通比例调节阀120、第二热交换器、第三热交换器、第一冷却介质、第二冷却介质、第三冷却介质以及第四冷却介质;所述第一冷却介质直接进入第一热交换器,从而改变第一热交换器的温度;所述第一三通比例调节阀120适于改变第二介质进入第二热交换器以及第一热交换器的流量大小,从而对T1处的温度进行控制;第四介质适于改变第二热交换器的温度;所述三通换向阀140适于依据T3处的目标温度控制第三冷却介质流入第二热交换器或第三热交换器;所述T3处的目标温度小于预设温度时,所述第二热交换器适于改变被测件的第三冷却介质的温度,从而对第三冷却介质在T3处的温度进行控制;所述T3处的目标温度大于预设温度时,所述第三热交换器适于改变被测件的第三冷却介质的温度,从而对第三冷却介质在T3处的温度进行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试验用冷却介质双热交换器串联双冷却介质温度控制装置包括第一循环以及旁通回路;所述第一三通比例调节阀120适于改变第二介质进入第二热交换器以及第一热交换器的流量大小,从而对T1处的温度进行控制。PLC控制器与第一三通调节阀电性连接,第一三通调节阀的开度与T1处的温度的比例关系通过实验数据得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三通比例调节阀120通过PLC控制器控制开度,来改变第二介质进入第二热交换器以及第一热交换器的流量大小。

其中,所述第一循环按照循环方向依次包括第一循环泵110、第一三通比例调节阀120以及第二热交换器;所述旁通回路包括第一三通比例调节阀120以及第一热交换器;所述第一三通比例调节阀120通过PLC控制器控制开度,来改变第二介质进入第二热交换器以及第一热交换器的流量大小,从而对T1处的温度进行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试验用冷却介质双热交换器串联双冷却介质温度控制装置包括第二循环、第三循环以及第四循环;所述第三冷却介质分别进入第二循环以及第三循环或第四循环;所述第三冷却介质分别进入第二循环以及第三循环或第四循环的比例通过改变第二三通调节阀150的开度来改变从而改变第三冷却介质的温度。其中,所述第二三通调节阀150的开度通过PLC控制器控制开度。

具体地,所述第二循环按照循环方向依次包括第三冷却介质进水、第二循环泵130、第二三通调节阀150、加热器以及第三冷却介质出水;所述第三循环按照循环方向依次包括第三冷却介质进水、第二循环泵130、第二三通调节阀150、三通换向阀140、第一热交换器、另一三通换向阀140以及第三冷却介质出水;所述第四循环按照循环方向依次包括第三冷却介质进水、第二循环泵130、第二三通调节阀150、三通换向阀140、第二热交换器、另一三通换向阀140以及第三冷却介质出水;所述PLC控制器通过改变第二三通调节阀150的开度来改变进入第二循环以及第三循环或第四循环的比例,从而对第三冷却介质在T3处的温度进行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循环以及所述第二循环均连接一膨胀水箱。防止被测冷却介质在加热时,由于热胀冷缩引起的水体积增加,导致管道炸裂等状况发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试验用冷却介质双热交换器串联双冷却介质温度控制装置。试验用冷却介质双热交换器串联双冷却介质温度控制装置包括:第一热交换器、第一三通比例调节阀、第二热交换器、第三热交换器、第一冷却介质、第二冷却介质、第三冷却介质以及第四冷却介质;所述第一冷却介质直接进入第一热交换器,从而改变第一热交换器的温度;所述第一三通比例调节阀适于改变第二介质进入第二热交换器以及第一热交换器的流量大小,从而对T1处的温度进行控制;第四介质适于改变第二热交换器的温度;所述三通换向阀适于依据T3处的目标温度控制第三冷却介质流入第二热交换器或第三热交换器;所述T3处的目标温度小于预设温度时,所述第二热交换器适于改变被测件的第三冷却介质的温度,从而对第三冷却介质在T3处的温度进行控制;所述T3处的目标温度大于预设温度时,所述第三热交换器适于改变被测件的第三冷却介质的温度,从而对第三冷却介质在T3处的温度进行控制。通过控制进入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二冷却介质的温度,使其高于被测件的第三冷却介质的零点温度,从而防止热交换器出现结冰的状况。在需要的被测件的第三冷却介质的温度大于预设温度时,第三冷却介质直接与第二热交换器连通,从而降低,T3处的温度达到目标温度时的温差,减少能源浪费。同时,在需要的被测件的第三冷却介质的温度小于预设温度时,采用双热交换器进行温度控制,防止第一冷却介质与第三冷却介质直接在一个热交换器中进行热交换,由于两者温差过大,若直接在一个热交换器中进行热交换会导致热交换器瞬间结冰。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设计图

试验用冷却介质双热交换器串联双冷却介质温度控制装置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822269010.1

申请日:2018-12-30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2(江苏)

授权编号:CN209460654U

授权时间:20191001

主分类号:G05D 23/19

专利分类号:G05D23/19

范畴分类:40E;31C;

申请人:苏州英特模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苏州英特模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15513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经济开发区沿江工业区马桥工业坊22号

发明人:高永兴;钱屹立

第一发明人:高永兴

当前权利人:苏州英特模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黄杭飞

代理机构:32231

代理机构编号:常州佰业腾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  

试验用冷却介质双热交换器串联双冷却介质温度控制装置论文和设计-高永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