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学”课堂教学结构

浅谈“自学”课堂教学结构

一、浅议“以自学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胡昕[1](2020)在《“非指示性”教学理念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文中研究说明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学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升语文素养。虽然许多一线教育工作者已经对高中文言文教学展开许多研究工作,但很少将郑逸农的“非指示性”教学理念与高中文言文教学相结合。这种理念是“把人当做人,自主成长”,包括学生意识和学科意识,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的交互作用中成长。因此,本文以“非指示性”教学理念指导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非指示性”教学理念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可操作性以及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笔者的教学实践经历,尝试探索出一些新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概述“非指示性”教学理念内容、理论基础和基本特征。同时,将“非指示性”理念和“指示性”教学理念进行对比,从而明确“非指示性”教学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并根据新课标要求、高中生认知发展规律和高中文言文教学需要探究“非指示性”教学理念引入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可行性。第二章主要分析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及制约因素。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教学实践等形式了解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然后在对现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既明确高中文言文教学取得的成就,又对文言文教学在教师、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多角度探究,从而找出制约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因素。第三章主要阐述“非指示性”教学理念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在“非指示性”教学理念引入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可行性的基础上,结合教材编者对文言文分类特征,提出在“非指示性”教学理念指导下具体的教学策略。第四章主要是设计与反思。据文言文体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本进行教学案例设计,阐述设计意图,付诸于教学实践,获得听课教师和学生的课后评价后进行教学反思。以上四章紧紧围绕“非指示性”教学理念指导,针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为其提供可操作的创新教学策略,企望推动高中文言文教学。

李兆义,杨晓宏[2](2019)在《“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素养结构与培养路径》文中指出教育正迈向"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未来教育变革的重要趋势。在此背景下,厘清并重塑教师专业素养结构,对教师专业素养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了"互联网+"新常态下教学范式、学习方式、教学环境、教育管理、评价模式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变革与教师面临的挑战,从生态学的角度阐述了教师专业素养的结构,提出了一个理念(教育要回归本源),两个推进策略(加强培训与学习),三大本领养成("爱商""数商"和"信商"),四大平台建设(推动多元协同的"智慧校园"生态环境,建设多元、共创、共享、服务的资源模型,构建分层次的教学模型和开展混合式学习模式)的"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素养培养的路径。

刘双喜[3](2018)在《日本新教育运动发展研究(1912-1941)》文中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欧洲新教育运动、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国内自由民权运动、教育发展现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日本发生了一场以“自由”和“民主”为核心的新教育运动。日本新教育运动萌芽于明治末期、衰落于昭和初期,新教育理论的提出和新学校的实践高潮则全部发生在介于两者之间的大正时期,所以又称为“大正新教育运动”或者“大正自由教育运动”。这场新教育运动主要反对赫尔巴特学派提出的以教师、课堂、教科书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倡导自由主义教育思想,提倡坚持以儿童为中心进行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明治末期至大正初期,日本社会的变革和转型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自明治维新后逐步形成的国家主义教育体制也暴露出了诸如管理体制高度集权、教育制度整齐划一、考试规则严厉苛刻等较为突出的问题,再加上当时日本教育领域与欧美国家交往的不断增多,以樋口勘次郎、谷本富、西山哲治、中村春二、今井恒郎为代表的教育学者较早接触欧美新教育思想和新教育理念,极力呼吁对日本现有的教育进行改革,并通过创办新式学校的形式加以实践,由此拉开了日本新教育运动的序幕。在日本新教育运动发展早期阶段,由于日本国家权力也在寻求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出路,给新教育思想的传播和新教育的实践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客观环境。这一时期,涌现出了棚桥源太郎、牧口常三郎、泽柳政太郎、木下竹次、及川平治等一大批新教育学者,他们致力于新教育思想的传播和推广,并提出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手工科教育论、创价教育论、合科式学习法、分团式动态教育法等新教育理论。在这些新教育思想和新教育理论的指引下,一些新教育实践家通过在一般公立小学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进行新教育改革和创立新式私立小学的方式对新教育理念加以实践。从1912年到1920年,日本共有16所学校进行了全校性的新教育实践,分布在全国13个府县,日本新教育运动得到快速发展。1921年,日本学术协会在东京举办“教育学术研究大会”,会上提出了着名的“八大教育主张”,日本新教育运动遂进入高潮阶段。这一时期,以“八大教育主张”为代表的日本新教育理论已经成型,原有的新式学校也在进一步深化新教育改革实践活动,同时也涌现出了池袋儿童村小学、明星学园等一批新创建的新式小学。从1921年到1924年初,日本全国共有230余所学校以不同的形式和规模投入到新教育的改革中。但是随着新教育运动的日益发展和壮大,让日本国家权力和军国主义势力感到新教育运动倡导的“自由”和“民主”带来的威胁,便开始对其进行疯狂的压制,日本新教育运动也开始由盛转衰,进入衰落期。面对日本国家权力和军国主义势力的疯狂压制,虽然以野口援太郎为首的新教育学者通过创建“日本新教育协会”并开展一系列活动的方式继续推动日本新教育运动的发展,的确也给日本新教育运动带来了短暂的“中兴”,但终究还是难以改变其历史命运,1941年日本新教育协会由于各种外部和内部原因而解散,日本新教育运动也宣告退出历史舞台。日本新教育运动是日本近代教育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在借鉴欧美新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日本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日本化的新教育思想,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以实践。这场教育改革运动虽然仅持续了三十余年,却产生了极大的历史贡献,丰富了日本近代教育理论宝库,推动了日本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变革,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和学生,同时它所倡导的“自由”和“民主”观念也影响了当时日本社会的变革,甚至对当时中国教育的发展和战后日本教育改革都产生了辐射。但由于日本新教育运动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它也难免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而产生各种不足。本论文正是意图通过对日本新教育运动历史贡献和历史局限性的分析,升华出日本近代发展“浑浊”时期的这股“教育清流”对日本乃至于世界教育发展的影响。

李成丰[4](2017)在《物理课堂教学的师生行为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移动终端的持续发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得到了长足进步,各种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许多新型的教学方法也不断得到应用。近年来,我们在华中师范大学的大学物理课堂和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中学物理课堂尝试了基于clicker的交互式、同伴讨论课堂教学模式。为了了解不同种教学模式下师生教学行为的结构以及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而为教师改善教学并构建高效研讨课堂提供建议,我们开展了这项研究。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活动是由一系列教学行为组成的。按照教与学的主体,教学行为又可以分为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本研究的重点在于对物理课堂教学的师生行为进行分析,力图来评判教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探索课堂教学规律。具体来讲,本论文共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界定了相关的概念,并探讨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四章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相对于传统课堂师生教学行为的变化,学生学习行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五章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从三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反思和建议;第六章给出了研究结论,并对研究的意义和局限予以讨论,指出了未来研究展望。从本质上讲,物理研讨式教学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研究性学习理念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体现。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Clicker的物理研讨课可以支持以独立性和自我调控为目标的元认知技能发展,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而且还提高了他们对传统问题的解决能力。这种元认知教学模式与物理学科相整合,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而且还可以发展学生独立学习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李爱霞[5](2017)在《基于Moodle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着教育事业迈向了新的台阶,而学校作为教育事业的主要阵地,各个阶段的教育者也在积极思考如何把大量的网络教育资源更好地运用于教学中,以提高教育质量。同样地,在教育信息化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理念和思维方式也在逐渐地改变。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思想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原理。他的理念遵循了辩证唯物主义,对当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教学实践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翻转课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给教育史带来了一场革命,为翻转课堂教学的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以Moodle作为网络支撑平台,采用文献研究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和行动研究法等方法,对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进行了研究。本文共分五部分,绪论简要陈述了研究背景、选题缘由、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先从主客观方面详述了展开研究的必要性,在对国内外翻转课堂和Moodle平台研究内容分析的基础上,说明利用Moodle平台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绪论还指出了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引入学习指南、注重问题式情境教学和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等内容。论文的第二章,概述了翻转课堂的国内外发展史和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深入分析了翻转课堂的本质及特征,介绍了Moodle平台的功能和特点,并说明在该平台下实现翻转课堂的可行性。第三章,借鉴典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以“学教并重”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为指导思想,构建基于Moodle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等的分析,进行基于Moodle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第四章采用行动研究法,以《数据结构》课程为例,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通过总结提炼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访谈记录和教师的反馈内容,边实践边优化,最后提出教学模式的改进方向。第五章在前阶段研究结论的基础上,说明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研究展望,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俞露[6](2015)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自主、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研究 ——以江苏江阴市成化中学为例》文中认为自2004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方案推出以来,高中思想政治课“自主、合作、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和理论反思既取得了突出成效,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本文试图以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为依托,结合本人从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改革实施过程中的实际状况,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自主、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存在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行理论与实证双重视角的探究。论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高中思想政治课“自主、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所关涉到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论依据及其基本特征,并结合课例从教学策略和教学程序两个环节分析了该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然后对成化中学高中思想政治课“自主、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据此提出了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自主、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实效性的对策与建议:完善改革理念;强化合作交流;优化教学环节;注重因课施教;规范效果评价;共育教学模式。

黄元国[7](2014)在《大学卓越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本科的教学质量直接决定一所大学的质量和声誉,无论世界一流大学,还是普通本科院校,莫不如此。然而,当今中国大学普遍缺乏对卓越的精神追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平庸的大学校园文化使大学丧失了追求卓越的活力与动力。大学本科教学如何走出德性教育偏弱,教与学方法单一,课堂沉闷,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乏力,教学文化环境亟待改善等困境,是当今大学教学实践需要回应的现实问题。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导论,在分析当今大学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有关大学卓越教学的各种论述进行了综述,对大学、大学教学、大学卓越教学等相关概念进行了厘定。论文认为,大学卓越教学是指在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文化氛围中,大学教师与大学生共同结为学习共同体,经由一定的教学媒介,促进学生养成高尚品性,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突出的实践能力和开阔的学术视野的高级智力活动。第二章从大学卓越教学的理念、内涵及特性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从理念角度分析,人本教学、建构教学、创造教学、生命教学是支撑大学卓越教学的理念。从内涵方面分析,论文认为,大学独承传播知识、启迪智慧与弘扬德性之使命,大学卓越教学应是提升人性的创造性教学,是生成德性的教学,是教化生命的教学。这是大学卓越教学的本质之所在。大学教学具有崇高性、自由性、超越性、学术性等特性。朝向卓越的大学教学应树立起面向学生生命及其健康成长的教学理念,树立立足学生自我生命的生长进而关爱生命、发展生命、充实和完善生命的伦理卫价值观念,要求大学特别是大学教师在不断追求崇高的境界中引领学生走向卓越的心智生活,引导学生体认创造性存在的内在价值,在理解生命、领悟生命的同时促进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的合一。论文第三章主要从历史学视角对大学卓越教学进行了考察。论文从中西两条线索展开。首先对西方中世纪的讲座式教学,哈佛大学课程改革,牛津导师制教学,密歇根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经验进行了梳理。接着对中国古代太学的教学,书院教学,西南联大的教学等经验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论文分析认为,大学教学应有高远的追求,提升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实施大学卓越教学的基础,大学课程是实施卓越教学的关键因素,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构建提升大学教学品质的教学文化是重要保障。在对中外大学卓越教学的历史经验分析基础上,论文第四章对大学卓越教学中的大学目标、大学教师、大学生、大学课程和大学文化等五个核心要素进行深入分析。集讲授者、学者和研究者于一身的大学教师应在促成学生生命走向丰盛的过程中履行自己的价值担当,教学担当和学术担当;大学生则应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做好学习之道与学问之道的结合。大学课程教学注重意义生成,应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大学卓越教学的实施还需高品位的大学文化环境的支撑。论文第五章主要从大学卓越教学实施的视角,对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的双导师制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杜维明教授在浙江大学课堂开展的对话教学,哈佛大学精细化教学模式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大学卓越教学实施形态,对如何创新大学生学习方式,改进教师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技能等进行了深入探讨。论文第六章则从回归人性的理念引领,构建富有活力的教师教学发展机制,促进学生养成追求卓越的自主学习策略,围绕学生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培养进行课程设计,重建智慧型课堂,构建基于入的发展为目的的大学教学评价等方面对推进大学卓越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认为,大学卓越教学应关注生命成长的过程与方式,关注生命成长的质量,这是大学卓越教学的追求。文章最后对大学卓越教学的标准问题进行了简要讨论。

孙琳[8](2014)在《永威中学政治课教学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当今社会,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适应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从教学目标到课堂教学实施过程都做了改革和发展。《标准》提出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立足实践,锐意革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个人发展的需求。新型政治课堂应改变重理论灌输轻应用研究的现状,而应更加注重时效性和实践性,让学生真正的融入课堂,不仅领悟专业知识,而且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这才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因此,教学模式应从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探索政治课教学的规律,改革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掀起了课堂模式改革的热潮,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中,永威中学在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强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造性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学习目标和方法,积极主动的阅读、思考、研究、归纳、解决问题。并通过学生先学、先练,教师后讲、后教的方式来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实践证明,永威模式能够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本文通过对永威中学的调查研究,对课题提出的背景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永威中学教学模式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永威中学政治课教学模式的环节、特点和原则;选取了两个典型案例来介绍永威中学政治课教学模式;最后,对永威中学教学模式进行评价和反思,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陈刚[9](2011)在《浅议成人函授教育的面授过程》文中研究指明面授是函授教学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面授过程对保证函授教育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函授教育管理部门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认真组织安排管理好面授。本文就函授面授过程的问题,谈谈个人的认识,提出一系列提高函授面授教育质量的措施。

廖学春[10](2010)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教学方法一直是教学实践中最活跃的部分,其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教学方法改革是教学研究永恒的课题,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规格与质量。研究新中国成立60年来教学方法改革经历的嬗变与涅盘,是落实素质教育目标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相关研究,散见于一些着作、期刊、论文中,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某一学科教学方法或某一较短时期内某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作技术层面的分析。极少有人从全局角度宏观地对建国以来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整体进行历史地系统地梳理、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与反思,致使大量富有创见、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珠沉沧海,未能更好地传播和推广本研究拟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聚焦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重点探讨新中国成立60年来教学方法改革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内容与特点、历史反思及启示,力图对60年来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较为全面系统地梳理、分析、概括,总结成功经验,剖析教训与不足,进而提升对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理性认识,为教学方法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基于上述考虑,作者拟采用文献法、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比较法、访谈法等,试图理清60年来我国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脉络;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揭示新中国60年来教学方法改革的特点及规律;对教学方法改革中的成功经验进行较为深入细致地剖析;进行历史地纵向地分析比较,探讨教学方法改革历史长河中各个不同阶段的特点,分析各阶段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炼各阶段改革的成功经验,并大胆预测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与未来走向。全文由以下六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导论。阐述研究缘起、相关概念的理解与界定、文献综述、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思路、方法、技术路线与新意、研究重点与难点。第二、三、四、五部分:梳理建国以来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脉络。分借鉴与探索阶段(1949年——1966年)、破坏与中辍阶段(1966年——1978年)、复兴与发展阶段(1978年——1999年)、深化与繁荣阶段(1999年——今)四个阶段进行整理,将各个阶段教学方法改革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教育背景)、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内容与特点、历史反思及启示等进行全面系统地整理。第六部分: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首先主要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教学方法改革的教育内部动因与社会动因;接着从生产力与科技水平、理论基础、思想观念、教育制度、教师、学生、学校七个层面详细分析教学方法改革的阻碍因素;再从新的知识观、新的科学技术、新兴理论三方面探讨未来教学方法改革的背景;最后对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进行合理展望。

二、浅议“以自学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以自学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非指示性”教学理念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目的与内容
    五、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非指示性”教学理念概述
    第一节 郑逸农“非指示性”教学理念
        一、“非指示性”教学理念的提出及内容
        二、“非指示性”教学理念的主要理论基础
        三、“非指示性”教学理念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非指示性”教学理念与“指示性”教学理念的关系
        一、“非指示性”教学理念与“指示性”教学理念的联系
        二、“非指示性”教学理念与“指示性”教学理念的区别
    第三节 高中文言文教学引入“非指示性”教学理念的可行性
        一、“非指示性”教学理念和新课标在目标上的一致性
        三、“非指示性”教学理念和高中生认知规律在个体发展上的一致性
        三、“非指示性”教学理念和高中文言文教学在双主教学上的一致性.
    小结
第二章 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调研的基本情况和结果
        一、调研对象及其调研内容
        二、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三、教师问卷调查结果
    第二节 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取得的成果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结
第三章 “非指示性”教学理念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第一节 高中文言文
    第二节 “非指示性”教学理念下的文言文具体教学策略
        一、“非指示性”教学理念下的古代记叙类散文教学策略
        二、“非指示性”教学理念下的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教学策略
        三、“非指示性”教学理念下的古代议论类散文教学策略
        四、“非指示性”教学理念下的古代抒情类散文教学策略
    小结
第四章 “非指示性”教学理念下的高中文言文案例
    第一节 案例选取
        一、案例篇目选取
        二、高中及其班级选取
    第二节 教学案例
        案例设计一 古代记叙类散文设计-《荆轲刺秦王》
        案例设计二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设计-《游褒禅山记》
        案例设计三 古代议论类散文设计-《劝学》
        案例设计四 古代抒情类散文设计-《陈情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学生版)
附录 B 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教师版)
致谢

(2)“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素养结构与培养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二、“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与教师面临的挑战
    (一) 教学范式的变革:教师教育理念从“经验模仿教学范式”转向“数据驱动教学范式”
    (二) 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专业角色从“知识供给者”转向“知识管理者”
    (三) 教学环境的变革:教师教学手段从“技术导向”转向“学习导向”
    (四) 教育管理的变革:教师工作方式从“管理者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
    (五) 评价模式的变革:教师教学方式从“标准化教学”转向“个性化学习”
    (六) 教师专业发展变革:教师专业素养从“单一学科”转向“多元学科”
三、“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素养的结构
    (一) 专业理念新发展:互联网思维
        1. 突破学科专业界限的“跨界思维”
        2. 提高自组织黏着力的“平台思维”
        3. 提升教学改革针对性的“数据思维”
        4. 回归教书育人本质的“用户思维”
    (二) 专业知识新挑战:学科素养
        1. 系统的学科知识
        2. 扎实的学科技能
        3. 坚定的学科信仰
        4. 超前的学科思维
        5. 高尚的学科品质
    (三) 专业知识新要求:科学文化素养
        1.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2. 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
        3. 系统的心理学知识
        4. 精通的教育学知识
        5. 高深的专业知识
    (四) 专业技能新扩展:信息技术素养
        1. 教师的基本信息素养
        2. 教师的数据素养
        3. 教师的媒介素养
四、“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路径
    (一) 一个教育理念:教育回归本源
    (二) 两个推进策略:培训与学习
    (三) 三大本领养成:“爱商”“数商”和“信商”
    (四) 四个平台建设:多元协同构建智慧教学空间
        1. 多元协同推动“互联网+教育”的生态环境———智慧校园建设
        2. 多元协同建设“互联网+教育”的资源模型———多元、共创、共享、服务
        3. 多元协同构建“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型———分层教学模型
        4. 多元协同开展“互联网+教育”的学习模型———混合式学习模式

(3)日本新教育运动发展研究(1912-194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 日本新教育运动
        (二) 八大教育主张
        (三) 传统教育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 本论文的创新点
        (二)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日本新教育运动的兴起(1912年—1920年)
    第一节 日本新教育运动兴起的背景
        一、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驱动
        二、日本近代国家教育体制的缺陷
        三、以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流入及其不足
        四、欧美新教育运动的影响
    第二节 日本新教育思想的初步提出
        一、教育领域的民主运动为日本新教育思想的发展提供了舆论支撑
        二、临时教育会议的召开为日本新教育思想的发展创造了客观环境
        三、日本新教育理论初步提出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主张
    第三节 日本新教育学校的实践推广
        一、一般公立小学的新教育改革
        二、(高等) 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新教育改革
        三、新式私立小学的广泛建立
第二章 日本新教育运动的高涨(1921年—1923年)
    第一节 日本新教育运动高涨的背景
        一、一战后日本经济的飞跃发展推动了教育的更快发展
        二、国内外民主革命浪潮的积极推动
        三、欧美新教育运动理论的不断传入及其影响
    第二节 日本新教育思想的确立
        一、道尔顿制的引进和帕克赫斯特的来访
        二、“八大教育主张讲演会”的召开
        三、日本新教育理论成型确立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主张
    第三节 日本新教育学校的空前繁荣
        一、一般公立小学新教育改革实践的深化
        二、(高等) 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新教育改革实践的深化
        三、新式私立小学的飞跃发展
第三章 日本新教育运动的衰落(1924年—1941年)
    第一节 日本新教育运动衰落的背景
        一、国家权力的膨胀和经济危机的爆发对教育的束缚愈加严重
        二、军国主义势力的扩张使日本学校教育发展“畸形化”
        三、欧美新教育运动的影响力不断弱化
    第二节 日本新教育思想的发展日趋平淡
        一、日本新教育思想失去了继续发展的外部环境
        二、国家权力对日本新教育思想的直接干预
        三、日本新教育思想自身发展后劲不足
    第三节 日本新教育运动的余响
        一、日本新教育学校的延续和“中性学校”的建立
        二、日本新教育协会的短暂“中兴”
        三、军国主义学校对日本新教育教学方法的利用
第四章 日本新教育运动的历史评价
    第一节 日本新教育运动的历史贡献
        一、日本新教育运动对当时日本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推动
        二、日本新教育运动对同期中国教育发展的促进
        三、日本新教育运动增强了欧美新教育运动的世界影响力
        四、日本新教育运动对日本后世教育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日本新教育运动的局限性
        一、时代的局限性
        二、先天的妥协性
        三、“儿童中心主义”的困惑
        四、日本新教育运动的成果被军国主义利用
附录1 日本新教育运动大事记
附录2 日本新教育学校一览表
附录3 1921年教育学术研究大会(八大教育主张讲演会) 会员名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物理课堂教学的师生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研究理论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行为
        2.1.2 教学行为
        2.1.2.1 教师行为
        2.1.2.2 学生行为
    2.2 研究理论概述
        2.2.1 课堂观察理论
        2.2.2 学习理论
        2.2.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2.2.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章 物理课堂教学师生行为实证研究
    3.1 研究工具
        3.1.1 师生教学行为分析编码系统
        3.1.2 学生课堂行为记录表
    3.2 大学物理教学
        3.2.1 传统课
        3.2.1.1 量表统计分析
        3.2.1.2 课堂行为记录
        3.2.2 研讨课
        3.2.2.1 量表统计分析
        3.2.2.2 课堂行为记录
        3.2.2.3 研讨课个案研究
    3.3 高中物理教学
        3.3.1 常规班教学
        3.3.2 竞赛班教学
第四章 学习行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4.1 大学物理传统课与研讨课
        4.1.1 相关性分析
        4.1.1.1 大学物理传统班学生行为分析
        4.1.1.2 大学物理研讨班学生行为分析
        4.1.2 访谈调查
    4.2 高中物理与大学物理
        4.2.1 相关性分析
        4.2.1.1 高中物理常规班学生行为分析
        4.2.1.2 高中物理竞赛班学生行为分析
        4.2.1.3 高中物理与大学物理学生行为分析
        4.2.2 访谈调查
第五章 反思与建议
    5.1 教师角度
    5.2 学生角度
    5.3 课程角度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Moodle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缘由
        1.2.1“互联网+”背景为开展网络教学提供了便利
        1.2.2 实施翻转课堂研究的必要性
        1.2.3 我校搭建的Moodle为研究提供支撑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4.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基础和支撑平台的概述
    2.1 翻转课堂概述
        2.1.1 翻转课堂国外发展史
        2.1.2 翻转课堂国内发展史
    2.2 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
        2.2.1 掌握学习理论
        2.2.2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2.2.3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2.2.4 混合式学习理论
    2.3 翻转课堂的本质与特征
        2.3.1 翻转课堂的本质
        2.3.2 翻转课堂的特征
    2.4 翻转课堂的目的及意义
        2.4.1 翻转课堂的目的
        2.4.2 翻转课堂的意义
    2.5 Moodle平台概述
        2.5.1 Moodle的简介
        2.5.2 Moodle的特点与模块功能
        2.5.3 在Moodle平台下实现翻转课堂的可行性
3 基于Moodle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构建
    3.1 典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3.1.1 Robert Tallbert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3.1.2 张金磊等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3.1.3 钟晓流等人的太极环式翻转课堂模型
    3.2 基于Moodle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3.2.1“学教并重”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3.2.2 基于Moodle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3.3 翻转课堂教学时间段论述和具体案例的设计
        3.3.1 教学的前期准备
        3.3.2 教学的总体设计
        3.3.3 教学的实施过程
4 基于Moodle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4.1 研究的前期分析
        4.1.1 教学目标分析
        4.1.2 研究对象分析
        4.1.3 教学内容分析
        4.1.4 教学环境的构建
    4.2 课程实施
        4.2.1 学生自主学习阶段
        4.2.2 在线学习阶段
        4.2.3 面对面学习阶段
        4.2.4 课后巩固阶段
    4.3 教学实践分析
        4.3.1 学习对象的调查分析
        4.3.2 Moodle平台的使用情况分析
        4.3.3 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分析
        4.3.4 访谈结果分析
        4.3.5 教师反馈
    4.4 对教学模式提出改进及建议
        4.4.1 学生层面
        4.4.2 Moodle平台的优化
        4.4.3 模式的改进
5 总结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6)高中思想政治课“自主、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研究 ——以江苏江阴市成化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自主、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自主、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自主、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的特征分析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自主、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 教学策略
    (二) 教学程序
三、成化中学高中思想政治课“自主、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实施情况调查
    (一) 调查方法
    (二) 调查内容
    (三) 调查结果分析
四、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自主、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实效性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改革理念
    (二)强化合作交流
    (三)优化教学环节
    (四)注重因课施教
    (五)规范效果评价
    (六)共育教学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问卷调查表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7)大学卓越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文献综述
        二、大学卓越教学研究的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概念界定
        一、研究内容
        二、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大学卓越教学概论
    第一节 大学卓越教学的理念
        一、人本教学理念
        二、建构教学理念
        三、创造教学理念
        四、生命教学理念
    第二节 大学卓越教学的内涵
        一、卓越与卓越教学
        二、大学卓越教学
    第三节 大学卓越教学的特性
        一、崇高性
        二、自由性
        三、超越性
        四、学术性
第三章 大学卓越教学的历史经验与借鉴
    第一节 中国大学的卓越教学
        一、古代大学的卓越教学
        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卓越教学
    第二节 国外大学的卓越教学
        一、中世纪大学讲座式教学
        二、哈佛大学:课程改革引领卓越教学
        三、美国密歇根大学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经验
        四、牛津大学:以人为尺度的导师制教学
    第三节 借鉴
        一、大学教学应有高远的追求
        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实施大学卓越教学的基础
        三、大学课程是实施卓越教学的核心
        四、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五、构建优秀的教学文化是实现卓越教学的重要保障
第四章 大学卓越教学的结构分析
    第一节 大学卓越教学目标
        一、养成高尚品性
        二、加强批判性思维及判断力培养
        三、培育质疑精神
        四、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拓展学术视野
    第二节 大学卓越教学中的人:大学教师
        一、集讲授者、学者、研究者于一身的大学教师
        二、大学卓越教师
        三、大学卓越教师的责任担当
    第三节 大学卓越教学中的人:大学生
        一、集学习、研究于一身的大学生
        二、国外大学生学习发展的相关理论
        三、大学生的学习责任:学习之道与学问之道
    第四节 大学卓越教学中的课程
        一、大学课程概说
        二、当今大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三、卓越教学中的大学课程分析
    第五节 高品位:大学卓越教学实施的文化环境
        一、关于大学文化
        二、卓越教学背景下的大学文化形态
第五章 大学卓越教学模式探讨
    第一节 双导师制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模式
        一、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模式
        二、双导师制项日驱动教学模式内容
        三、双导师制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特点分析
    第二节 “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与创新”的课堂对话教学
        一、大学课堂中的对话教学
        二、知识·品性·能力:“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与创新”对话教学分析
    第三节 精细化教学:博克教学与学习中心改进教师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哈佛大学改进课堂教学的有益举措
        二、精细化教学模式的特点分析
第六章 中国大学卓越教学推进策略
    第一节 理念引领
        一、价值教育引领大学卓越教学
        二、教学目标应在博通与专精之间取得平衡
        三、教学过程应激发学生探究精神
    第二节 激发活力的教师教学发展策略
        一、大学教师发展与教师教学发展
        二、构建我国大学教师教学发展机制
    第三节 追求卓越的大学生自主学习策略
        一、在学“问”中求学问
        二、促进学生养成卓越的学习品质
        三、构建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有效策略
    第四节 着眼卓越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一、课程设计:突出学生质疑精神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
        二、课堂教学改革:激发学生智慧
        三、推行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评价
    第五节 卓越的大学文化建设策略
        一、塑造卓越的大学精神文化
        二、构建使学生更聪慧,更富有灵性的大学制度文化
        三、促进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融合
结语 大学卓越教学:关注生命,提升生命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后记

(8)永威中学政治课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状况
        (一) 现状分析
        (二) 改革成果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永威中学教学模式形成过程及影响
    一、 永威模式渊源
    二、 永威模式形成
    三、 永威模式的一般特征
        (一) “先学”
        (二) “后教”
        (三) “当堂训练”
    四、 永威模式的影响
第二章 永威中学政治课教学模式剖析
    一、 永威中学政治课教学模式环节
    二、 永威中学政治课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二) “教好每一个学生”
        (三) 知识过关:“四清”
    三、 永威中学政治课教学模式遵循的原则
        (一)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
        (二) 互动性合作原则
        (三) 创新原则
第三章 永威中学政治课教学模式的应用案例
    一、 新授课课堂教学案例——以《传统文化的继承》为个案
        (一) 教学目标
        (二) 教学重难点
        (三) 教学方法
        (四) 教学过程
    二、 复习课课堂教学案例——以《文化与生活》单元为个案
        (一) 步骤分析
        (二) 案例展示
第四章 永威中学政治课教学模式评价与反思
    一、 永威中学政治课教学模式评价
    二、 永威中学政治课教学模式反思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概念的理解和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技术路线与新意
    六、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借鉴与探索阶段(1949-1966)的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一、教学方法改革的历史背景
    二、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
    四、教学方法改革的内容与特点
    五、教学方法改革的历史反思
第二章 破坏与中辍阶段(1966-1978)的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一、教学方法改革的历史背景
    二、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
    四、教学方法改革的内容与特点
    五、教学方法改革的历史反思
第三章 复兴与发展阶段(1978-1999)的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一、教学方法改革的历史背景
    二、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
    四、教学方法改革的内容与特点
    五、教学方法改革的历史反思
第四章 深化与繁荣阶段(1999——今)的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一、教学方法改革的历史背景
    二、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
    四、教学方法改革的内容与特点
    五、教学方法改革的历史反思
第五章 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
    一、教学方法改革的动力因素
    二、教学方法改革的阻碍因素
    三、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浅议“以自学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非指示性”教学理念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D]. 胡昕.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2]“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素养结构与培养路径[J]. 李兆义,杨晓宏. 电化教育研究, 2019(07)
  • [3]日本新教育运动发展研究(1912-1941)[D]. 刘双喜. 河北大学, 2018(01)
  • [4]物理课堂教学的师生行为研究[D]. 李成丰.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 [5]基于Moodle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D]. 李爱霞. 重庆师范大学, 2017(01)
  • [6]高中思想政治课“自主、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研究 ——以江苏江阴市成化中学为例[D]. 俞露. 苏州大学, 2015(08)
  • [7]大学卓越教学研究[D]. 黄元国.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8]永威中学政治课教学模式研究[D]. 孙琳. 河南大学, 2014(02)
  • [9]浅议成人函授教育的面授过程[J]. 陈刚.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05)
  • [10]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研究[D]. 廖学春. 西南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浅谈“自学”课堂教学结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