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古田山次生与老龄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的比较

浙江古田山次生与老龄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的比较

论文摘要

常绿阔叶林为东亚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对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维持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长期人类活动的影响,目前我国分布的常绿阔叶林绝大部分为次生常绿阔叶林。探究次生与老龄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的差异,有利于了解人类干扰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影响,为其保护和恢复提供依据。本研究在古田山老龄与次生常绿阔叶林内共设置了29个0.04 ha样地,比较两者在优势种组成、物种和功能多样性以及生物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1)次生林与老龄林优势种组成相似,二者均以甜植(Castanopsis eyrei)、木荷(Schima superba)等典型常绿阔叶林优势种为主,但这些树种在次生和老龄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度次序不同。(2)整体而言,次生林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功能离散度高于老龄林;次生林与老龄林的物种Bray-Curtis指数和功能Sorensen指数均无显著差别。(3)就垂直层次而言,次生林与老龄林在Shannon-Wiener指数和Bray-Curtis指数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乔木层和灌木层。(4)就群落结构而言,次生林的植株密度高于老龄林,但群落水平和个体水平的生物量均显著小于老龄林。上述结果表明,人类干扰改变了古田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的多个重要特征,不同群落特征的恢复过程并不同步。因此,对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保护和恢复需要从多个角度着手。

论文目录

  • 1材料与方法
  •   1.1研究区概况
  •   1.2样地设置及调查方法
  •   1.3功能性状
  •   1.4群落结构
  •   1.5统计与分析方法
  •     1.5.1优势种组成
  •     1.5.2物种和功能多样性指标
  •     1.5.3统计方法
  • 2结果
  •   2.1物种组成
  •   2.2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
  •   2.3群落结构
  • 3讨论
  •   3.1物种组成
  •   3.2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
  •   3.3群落结构
  • 附录Supplementary Material
  •   附录1主要物种地上部分生物量异速生长方程
  •   附录2环境因子对Shannon-Wiener指数影响的线性回归模型选择结果
  •   附录3环境因子对功能离散度影响的线性回归模型选择结果
  •   附录4次生与老龄常绿阔叶林3种功能性状的相对丰富度和相对多度比较
  •   附录5古田山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和功能组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附录6环境因子对样地植株密度影响的线性回归模型选择结果
  •   附录7环境因子对样地地上部分生物量影响的线性回归模型选择结果
  •   附录8次生林与老龄林间3种功能性状地上部分生物量所占比例的比较
  •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张田田,王璇,任海保,余建平,金毅,钱海源,宋小友,马克平,于明坚

    关键词: 老龄林,次生林,物种组成,多样性,功能性状,生物量,植株密度

    来源: 生物多样性 2019年10期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农业科技

    专业: 林业

    单位: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 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2015FY210200-17),浙江省科技计划(2015C02016,2017C02028)

    分类号: S718.5

    页码: 1069-1080

    总页数: 12

    文件大小: 402K

    下载量: 207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浙江古田山次生与老龄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