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对村委会的有效领导

党支部对村委会的有效领导

一、党支部对村委会的有效领导(论文文献综述)

梁俊山[1](2020)在《农村党支部选举制度创新研究 ——以D村“两票”制为例》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以来,先后经历革命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重要发展阶段,各阶段都是党为实现人民利益而不断奋斗的过程。农村基层组织在党的实践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制度创新是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作用发挥的核心机制。厘清农村基层党支部制度创新的内在机理,对于实现以制度创新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党支部领导,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H县D村是一个位于晋、陕、蒙交界处具有悠久历史的小型村庄,其处于“鸡鸣三省”的边缘地理环境、“十年九旱”的气候条件和“民歌海洋”的艺术氛围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独特时空场域中,为基层党的制度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支撑。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民经历了组织化的三个重要时期,即从分散个体到组织集体的农民协会时期,从原子化小农到合作化社员的合作化时期和从非正式合作到政权化行动的人民公社时期。组织化实践中农民的民主意识得到启蒙并对农村制度形成初步认知,为改革开放后有序参与村民自治并积极探索制度创新奠定了基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全国推行村民自治的宏观背景下,由于党的制度安排尚未明确村“两委”关系,为村民自治实践预留了基层制度创新空间。D村在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演化成为干群关系紧张、基层组织涣散的矛盾复杂村,群众在坚持党的领导制度认知下提出“选书记”的制度创新诉求。地方党委基于“人民中心”的价值遵循对诉求积极回应,与人民互动中创造了“两票”制选举党支部书记的新做法,强化了农村党支部的领导权威,有效解决农村现实问题。“两票”制经验在党组织支持和实践检验下不断扩散和深化,最终演化为具有全国普适性的“两推一选”制度。D村“两票”制经验及其“跨村选人”、“一肩挑”的制度创新实践展示了完整的制度创新脉络和经验链条,形成较为丰富的研究资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本文试图通过对D村“两票”制创新的典型案例进行实证调研,结合渐进性制度变迁理论、场域理论对其内在规律进行剖析,形成对农村党支部选举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研究发现党支部选举制度是在党的领导保障下、农民发展内驱力推动下,遵循理法合一的价值路线,通过内生外嵌的实现路径进行耦合创新的过程。其中制度场域是创制发生的空间环境,四维一体是制度创新的体系结构,系统协同是制度创新的合力机制,耦合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实现机制。在把握党的基层制度创新逻辑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以制度创新强化党的基层领导、满足农民发展需求、引领农村“三治融合”和推进乡村振兴实现的作用,从而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的最终目标。

石毅[2](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村庄党建模式的发展及当代创新 ——以苏中H村为个案》文中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急剧的现代化转型时期,传统的村庄党建模式已难以有效应对农村社会转型带来的诸多挑战。如何通过加强村庄党建促进乡村振兴,进而巩固党在农村的领导权威和执政基础一直是备受政治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随着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部分基层党组织在总结传统村庄党建模式的经验基础上探索开展了“嵌入式党建”这一新型村庄党建模式,它不仅有效应对了农村社会的转型冲击、摆脱了党建困境,还加快推动了村庄社会治理现代化、促进了乡村振兴。因此,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村庄党建模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迁,新时期个案村庄的村党组织又是如何通过嵌入式党建实现了对村庄社会的嵌入整合和有效治理?本文基于对苏中H村“党建嵌入机制”的实证考察,试图在嵌入式党建的分析框架下从嵌入缘起、嵌入基础、嵌入方式、嵌入成效四个方面出发,探究村庄党建嵌入村庄治理的运作机理。论文的核心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基础,本部分通过界定核心概念和梳理基础理论,建构了“嵌入式党建”的分析框架,从而为论文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分析工具;第二部分是个案引入,本部分重点介绍了个案村庄的村情概况及其在转型期的发展变迁,再现了个案村庄的村党组织开展嵌入式党建的社会背景。第三部分是历史考察,本部分主要考察了转型期村庄场域中的国家、政党与社会关系的变化对个案村庄党建模式变迁的影响,并基于嵌入式党建的研究视角探讨了传统村庄党建模式的问题及原因。第四部分是个案分析,本部分主要从“嵌入缘起—嵌入基础—嵌入机理—嵌入成效”四个维度考察嵌入式党建的运作情况,探讨村庄党建嵌入村庄治理的可行性。第五部分是研究结论,论文认为嵌入式党建这种新型村庄党建模式有利于引领和推动村庄治理现代化,在村庄治理的具体实践中重新激活了村庄党建的生命力,从而为当前我国广大“集聚提升类”村庄的基层党组织如何在新时代条件下通过加强村庄党建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参考。同时,论文还对嵌入式党建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嵌入困境进行了初步思考。

邓维[3](2020)在《我国乡村治理转型发展研究 ——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又是乡村治理现代化。因此,乡村治理现代化则成为我国乡村治理发展的主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要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总要求实现乡村振兴,其中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目标都需要治理有效。目前,我国乡村治理主要依靠的是以管理民主为导向,以村民自治为载体的治理模式。在关注民主的时候,却忽视了治理的效能;在强调村民自治为载体的背景下,却忽略了其他治理主体的协同参与。乡村治理的民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而乡村治理却难以有效应对乡村社会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乡村治理只有从强调管理民主转向治理有效,坚持民主与有效并重,才能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实现乡村振兴。基于此,本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乡村治理进行了成效和局限性进行了回顾,发现村民自治背景下的乡村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旧有治理体制的局限性,而导致乡村社会秩序、乡村生产生活、治理成本等方面存在着很多不足,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就成了时代的现实要求。在转型过程中乡村治理面临对转型存在思想认识偏差、对治理转型政策执行不力、基层组织治理能力不足、治理转型中法治德治缺位等现实困境。究其原因,是由于缺乏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思维、既得利益者和经济人思想的阻碍、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缺陷、法治德治建设存在缺陷而导致。针对乡村治理转型的困境和原因,本文认为可以通过四个方面来提高治理效能。一是端正思想认识;二是完善保障治理政策严格执行的机制;三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治理能力;四是建立健全法治德治机制,提高协同治理能力。

张克兵[4](2019)在《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我国农村社会的领导核心,是发展农村各项事业的领头羊和主心骨。农业的发展和进步、农村的稳定和繁荣、农民的安居乐业和利益福祉,党在农村长期执政地位的稳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顺利推进等等,都在考验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在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有关组织理论,以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现实状况为背景,对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展开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很大价值。从理论的维度来看,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指在农村特定场域中,作为中国共产党组织体系基础的农村党基层组织对其内部和外部进行影响、控制、整合和改变的能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主要由政治领导力、经济发展力、文化繁荣力、社会治理力和自身建设力等五种能力构成。这五种能力的强弱关乎党组织的生死存亡和党领导的农村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因素很多,从党组织内部来看主要包括组织理念、组织结构、组织成员、组织制度、组织机制、组织生态、组织纪律、组织资源等八个方面,从党组织外部来看主要包括村民思想观念、村民构成状况、村庄经济状况、社会治理体制等四个方面。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探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有效路径。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党在九十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当中,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探索党对农村各项事业的领导方法,在提升组织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经验主要有加强自身建设、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加强局部政权建设、加强群众组织建设和发动群众运动等方式;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初期,党主要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和构建全能型的政治体制来强化组织力;在改革开放后党根据农村社会的变化不断与时俱进,主要通过加强自身建设、领导农村政治、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农村文化、加强农村治理等方式来提升组织力。从现实的维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党组织自身建设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骄人的成绩,农业基础地位不断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不断推进,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不断巩固。但在看到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多年,以1987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为标志,村民自治普遍建立也已三十多年,农村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今情况既不同于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又和改革开放初期的情况有很大差异,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变化,这些变化给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带来了不少难题。在领导农村政治方面,主要面临村民利益诉求多元化、农村政治权威分散化、党群联系纽带薄弱化、农村基层民主变异化等问题;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主要面临农业生产经营小农化、农村社会空心化、农村公共品供给薄弱化、农村集体经济空壳化等问题;在繁荣农村文化方面,主要面临农村精神文化衰败化、农村物质文化匮乏化、农村文化人才短缺化等问题;在治理农村社会方面,主要面临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单元过疏化、治理内容复杂化等问题;在党组织自身建设方面,主要面临党员和干部队伍建设需要加强、组织运行机制不畅、组织设置方式不合理、组织资源不足等问题。从对策的维度来看,“打铁必须自身硬”,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敢于正视和承认在领导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增强党的组织力,让党组织和党员练就过硬的政治素质和高强的各项本领,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成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农村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发挥政治引领作用、牢记政治使命责任、强化政治担当意识、增强政治工作本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等方式,提升政治领导能力;通过因地制宜制定农业政策,合理整合农村分散的土地、资金、涉农服务平台等资源,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组织,大力恢复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积极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等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能力;通过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式,提升文化繁荣能力;通过优化农村治理单元、理顺农村治理主体关系等方式,提升社会治理能力;通过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部环境、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等方式提升自身建设能力。

籍璇[5](2014)在《庄河市村级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村民自治背景下,村级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领导农村各个组织和各项工作的核心,不断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是大势所趋。近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各级党组织的努力,村级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发挥取得了一定成绩,带领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村级党组织的作用发挥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挑战,有很多与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这些新问题新情况出现,关系到村级党组织的根基,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也影响到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本文以庄河市村级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发挥情况为出发点,通过开展调查问卷等形式,分析当前村级党组织作用发挥方面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对策,从而进一步强化村级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带动其他各方面的建设,实现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全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背景及意义、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综述、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以及村级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的相关概念。正文部分包含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结合村级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的六种功能定位,从村级党组织基本情况、党员队伍结构等六项内容介绍当前庄河市村级党组织的作用发挥现状,并做了相关的调查问卷;第二部分,根据实际调查研究,结合六种功能查找当前庄河市村级党组织作用发挥存在的六个问题,并从党组织自身、体制机制和外部环境三方面对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第三部分,借鉴国外村级组织建设经验,对庄河市加强村级党组织作用发挥进行方案设计,包括指导思想与原则、目标方向和方案设计三项内容。第四部分,依据当前农村中影响党组织作用发挥的因素,提出了加强庄河市村级党组织作用发挥的六个对策和建议。

黄杰华,李赫之[6](2013)在《对乡镇行政权与村民自治权良性运行的几点思考》文中指出乡镇行政权力与村民自治权利间的关系为社会所关注。当前我国乡镇政府与村民自治之间存在的"过度自治化"和"附属行政化"两种倾向,本文从压力型体制下的乡镇政府强权、乡村治理法制建设缺陷、乡村既得利益群体阻挠、村委会双重角色失衡等角度剖析其成因,提出完善法律、明晰乡村权责、明确村"两委"职能划分、培育民间自治组织、改革乡镇干部任用考核办法、调整政策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素质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提供支撑。

于建波[7](2012)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农民安则天下治。农村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是我国当前一项重要仟务,因为农村是国家政治结构大厦的基石,农村的有效治理是国家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问题,是我国当前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是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在新形势下,如何建设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为农村发展创造一个和谐、文明、协调的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就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而言,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则是其中重要的内容。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利益的主要表达机制。村民自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村民自治还面临着许多实际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本文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首先,从村民自治的基本理论出发,阐释了村民自治的概念、发展历程和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其次,结合当前农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在管理农村事务中的误区、碰撞、矛盾,讨论了两者在实践过程中的现实困境,论述了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村民自治必须是在村党支部领导的前提下进行自治。对农村“两委”关系提出了协调发展的建议,从而达到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实现“两委”决策程序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目标。第三,围绕构建和谐的“乡—村”关系,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论述了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在行政管理方面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分析了两种权力运作中的不规范、不协调甚至产生冲突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重构和谐“乡—村”基层政权的对策建议。第四,介绍村民自治的参与情况。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为我国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提供了广泛渠道。但在村民自治的运行中却出现了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与此同时,也存在着村民对于自治的政治冷漠现象,这反映了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文分析了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和政治冷漠的原因,提出了其消解的方法。最后,描述了农村城市化进程对村民自治的影响,分析了基层治理由“村民自治——居民自治”对接过程中的问题,展望了村民自治的未来。

吴忠权[8](2011)在《乡村关系规制语义模糊审视下的乡村民主建设》文中研究指明由于我国现行法律规范对乡村关系的规制语义过于模糊和原则,常常使乡镇政府与村委会、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发生角色错位,容易形成一种非正常的、异化的乡村关系。这种制度供给上的不足不但致使乡村关系行政化、村民自治制度运行虚化日益凸现,而且对乡村民主建设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直接危及到乡村民主的健康持续发展。当前,推进乡村民主建设的对策在于: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规范乡村组织的行为;改革压力型体制,调处乡村关系;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

吴忠权[9](2009)在《乡村关系规制语义模糊对乡村民主建设影响》文中提出目前,我国由于有关法律规范对乡村关系的规制存在着语义模糊,许多规定过于粗略和原则化,从而导致规范乡村关系和村民自治的制度供给不足和制度空隙过大。本文对乡村关系规制语义模糊的表现、以及其对乡村民主建设的妨碍及带来的不良影响进行了探讨,并对规范乡村关系,促进乡村民主建设提出了建议。

周全绍[10](2007)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浅探》文中提出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后,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应该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村级治理中具有领导地

二、党支部对村委会的有效领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党支部对村委会的有效领导(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党支部选举制度创新研究 ——以D村“两票”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基本问题与反思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基础: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一)文献综述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进路:视角选择与理论假设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四)理论视角
    四、研究样本:村庄选取与典型特征
        (一)样本选取原则
        (二)样本基本概况
        (三)样本典型特征
第一章 地理交汇与文化交融:“两票”制探索的时空场域
    1.1 “鸡鸣三省”之边缘地理
        1.1.1 H县沿革与县域区位
        1.1.2 D村由来与村庄区位
        1.1.3 边缘地理的交集与自立
    1.2 “十年九旱”之古渡经济
        1.2.1 天与地:传统农业根基薄弱
        1.2.2 福与祸:黄河泊来利弊
        1.2.3 破与立:挣扎的渡口经济
    1.3 “民歌海洋”之艺术之乡
        1.3.1 “二人台”:艺术的地域根基
        1.3.2 民风活跃:曲艺塑造下的地方文化
        1.3.3 走西口:艺术与社会的互动
    1.4 “自治示范”之民主金石
        1.4.1 《村组法》试行与H县试点
        1.4.2 《村组法》落实与H县示范
        1.4.3 突破:自治精神萌动农民诉求
第二章 民主启蒙与制度认知:“两票”制探索前的民主习得
    2.1 农民协会时期:从分散个体到组织化集体
        2.1.1 清末的农会组织
        2.1.2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组织
        2.1.3 解放区的农民协会重建
    2.2 合作化时期:从分散小农到合作化社员
        2.2.1 农民所有制下的个体经营尝试与缺陷
        2.2.2 传统变工下的互助生产
        2.2.3 初级合作社下合作意识的萌动
    2.3 人民公社时期:从非正式合作到政权化行动
        2.3.1 高级合作社:从自发合作到集体行动
        2.3.2 集体化社员:从生产社员到政治成员
        2.3.3 运动化社员:从政治参与到群体乱序
    2.4 包产到户:从秩序缺位到民主自治
        2.4.1 退潮与反思:农民乱序参与的折返
        2.4.2 探索与首创:包产到户的农民实践
        2.4.3 民主与权利:村民自治的制度构建
第三章 民主探索与制度创新:“两票”制产生与实践的内在动因
    3.1 “村民自治”:两票制创新的制度前提
        3.1.1 村民自治顶层设计为制度创新提供机制保障
        3.1.2 村民自治实践开启制度创新窗口
        3.1.3 村民自治使农村基层党建产生新“需求”
    3.2 “为利抗争”:两票制创新的工具理性
        3.2.1 依法举揭:政治认同下农民维权的路径选择
        3.2.2 创制扩权:农民诉求表达的行动策略
        3.2.3 以势易权:农民诉求实现的精神取向
    3.3 “人民中心”:两票制创新的价值回应
        3.3.1 诉求回应: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的必然要求
        3.3.2 互动创制:两票制创新的实践路径
        3.3.3 农民中心:两票制的价值遵循
    3.4 “政治实验”:两票制创新的探索路径
        3.4.1 政治实验与政治学实验
        3.4.2 中国的“政治实验”范式
        3.4.3 两票制:政治实验的基层实践
第四章 民主落实与制度拓展:“两票”制发展与深化的路径选择
    4.1 实践检验与制度成型:D村试选到W镇推行
        4.1.1 制度诉求:“信任票”的产生缘由
        4.1.2 制度供给:实践检验下的诉求回应
        4.1.3 创制成效:制度创新绩效的现实反映
    4.2 经验推广与制度发展:从X地区现场会到山西培训班
        4.2.1 组织领导:制度创新发展的根本保障
        4.2.2 农民实践:制度创新发展的驱动力量
        4.2.3 制度风险:制度创新的宏观考量
    4.3 全国借鉴与制度变体:从“两票”制到“两推一选”
        4.3.1 有限效度:“两票”制昙现与折返
        4.3.2 水波效应:“两票”制的后创制时代
        4.3.3 制度变体:“两推一选”创制与全国落地
    4.4 民主深化与制度超越:从村支部选举到乡镇直选
        4.4.1 民主上升:公推直选由乡村走向乡镇
        4.4.2 民主拓展:由村内选举走向多村联选
        4.4.3 民主深化:制度创新的持续动力
第五章 耦合创新:农村党支部选举制度创新的内在机理
    5.1 党的领导:制度创新的组织保障
        5.1.1 农村党建催生制度创新需求
        5.1.2 地方党组织推动制度创新实践
        5.1.3 党中央确认制度创新结果
    5.2 农民发展:制度创新的内在动力
        5.2.1 农民逐利:制度创新的经济动因
        5.2.2 农民维权:制度创新的政治追求
        5.2.3 农民参与:制度创新的文化场域
        5.2.4 农民发展:制度创新的核心动力
    5.3 理法合一:制度创新的价值遵循
        5.3.1 合法性:制度创新的外部边界
        5.3.2 合理性:制度创新的内在准绳
        5.3.3 人民性:理法合一的创制精神
    5.4 内生外嵌:制度创新的路径依赖
        5.4.1 诉求萌发:制度创新的起点
        5.4.2 以势抗争:制度议程的设置
        5.4.3 价值嵌入:制度创新的实现
        5.4.4 党的引领:制度创新的扩散
    5.5 耦合效应:制度创新的协同机制
        5.5.1 制度场域:创制发生的空间环境
        5.5.2 四维一体:制度创新的体系结构
        5.5.3 系统协同:制度创新的合力机制
        5.5.4 耦合机制:制度创新的实现机理
第六章 党的制度创新引领农村发展的未来走向
    6.1 以制度创新强化党的基层领导
        6.1.1 跨村选人:创新党的基层选举制度
        6.1.2 跨级用人:创新党员干部管理制度
        6.1.3 跨委育人:创新党员人才培养制度
    6.2 以制度创新满足农民发展需求
        6.2.1 问题:农民需求的现状分析
        6.2.2 归因:农民需求的制度成因
        6.2.3 策略:农民需求的制度供给
    6.3 以制度创新引领农村“三治融合”
        6.3.1 党的领导制度创新:三治融合的基本前提
        6.3.2 农村制度耦合创新:三治融合的协同机制
        6.3.3 党领民治体制创新:三治融合下的农村善治
    6.4 以制度创新推进乡村振兴
        6.4.1 创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助推产业兴旺
        6.4.2 创新农村生态保护制度,建设宜居乡村
        6.4.3 创新村规民约惯习制度,培育文明乡风
        6.4.4 创新农村社区治理制度,实现农村善治
        6.4.5 创新农民收入分配制度,创造富裕生活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村庄党建模式的发展及当代创新 ——以苏中H村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述评
        (二)国内研究述评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难点和创新
        (一)研究难点
        (二)研究创新
第一章 论文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嵌入式党建的概念界定
        (一)嵌入式党建概念的提出
        (二)嵌入式党建的基本含义
        (三)迈向治理的嵌入式党建
    二、嵌入式党建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嵌入式党建的理论基础
        (二)嵌入式党建的分析框架
第二章 转型期的H村及其社会变迁
    一、个案选择:苏中H村
        (一)村情概况
        (二)个案选择
        (三)资料来源
    二、转型期的H村社会变迁
        (一)村庄经济:经济多元化
        (二)村庄政治:两委行政化
        (三)村庄文化:精神荒漠化
        (四)村庄社会:小农社会化
        (五)村庄生态文明:生态环境退化
第三章 转型期的H村党建模式现状分析
    一、村庄党建的发展变迁
        (一)人民公社后期(1978-1982年):“全能统治型”模式
        (二)乡政村治时期(1983-2005年):“行政管控型”模式
        (三)后税费时期(2006-2010年):“悬浮型”模式
    二、村庄党建的工作成绩
        (一)村庄现代化建设成果显着
        (二)村党组织的结构有所完善
        (三)村庄党建规范化水平提高
    三、村庄党建的现存问题
        (一)村庄党建在组织层面脱嵌于村庄治理
        (二)村庄党建在价值层面脱嵌于村庄治理
        (三)村庄党建在资源层面脱嵌于村庄治理
        (四)村庄党建在制度层面脱嵌于村庄治理
    四、村庄党建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村党组织的组织整合功能弱化
        (二)村党组织的价值整合功能弱化
        (三)村党组织的资源整合功能弱化
        (四)村党组织的制度整合功能弱化
第四章 嵌入式党建的实践探索及成效
    一、嵌入式党建的缘起:草根创新与“官方认定”
    二、嵌入式党建的机理:以服务为导向的党建功能生活化运作
        (一)党建嵌入村庄产业,夯实村治物质基础
        (二)党建嵌入村庄群众,增强群众政治认同
        (三)党建嵌入村社组织,激活村治内生力量
    三、嵌入式党建的成效:村庄善治的实现
        (一)嵌入式党建为实现村庄善治夯实了组织基础
        (二)嵌入式党建为实现村庄善治树立了价值引领
        (三)嵌入式党建为实现村庄善治提供了资源保障
        (四)嵌入式党建为实现村庄善治确立了制度依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3)我国乡村治理转型发展研究 ——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及目的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重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三)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比较分析法
        (三)案例分析法
第二章 乡村有效治理概述
    一、基本概念
        (一)乡村治理
        (二)村民自治
        (三)管理民主
        (四)治理有效
    二、乡村有效治理的理论依据
        (一)人民民主理论
        (二)协同治理理论
        (三)成本效益理论
        (四)治理效能理论
    三、乡村治理有效的基本结构
        (一)体制机制完善
        (二)社会和谐有序
        (三)充满发展活力
第三章 乡村治理的历史与现状考察
    一、建国以来乡村治理的历史回顾
        (一)人民公社时期的乡村治理
        (二)村民自治时期的乡村治理
    二、“管理民主”的局限性
        (一)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之间存在差距
        (二)实际绩效与理想绩效之间存在差距
    三、“管理民主”与“治理有效”的联系与区别
        (一)“管理民主”和“治理有效”的联系
        (二)“管理民主”和“治理有效”的区别
    四、从“管理民主”向“治理有效”转型的必然性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
        (二)乡村和谐秩序受到挑战
        (三)促进生产生活发展不够
        (四)乡村治理投入大效能低
    五、转型中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第四章 转型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其原因分析
    一、转型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对治理转型存在认识偏差
        (二)对治理转型政策执行不力
        (三)基层组织治理能力不足
        (四)治理转型中法治德治缺位
    二、转型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思维
        (二)既得利益者和经济人思想的阻碍
        (三)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缺陷
        (四)法治德治建设存在缺陷
第五章 实现顺利转型的路径
    一、端正思想认识,明确治理转型方向
        (一)正确解读治理有效
        (二)提高干部和群众对治理转型的认知水平
    二、完善相关机制,推动治理政策严格执行
        (一)完善对村干部的监督机制
        (二)完善对村干部的奖惩机制
        (三)建构乡村社会共同体机制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治理能力
        (一)狠抓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党的领导能力
        (二)深化乡镇体制改革,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三)激发村民自治活力,增强村民参与能力
        (四)提升社会组织参与水平,提高社会组织参与能力
    四、建立健全法治德治机制,提高协同治理能力
        (一)提高乡村法治水平,加强法治保障能力
        (二)加强乡村德治建设,提升德治教化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4)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论文框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一般理论分析
    第一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相关概念
        一、组织力
        二、政党组织力
        三、中国共产党组织力
        四、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第二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构成
        一、政治领导力
        二、经济发展力
        三、文化繁荣力
        四、社会治理力
        五、自身建设力
    第三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党组织内部因素
        二、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党组织外部因素
第二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历史经验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主要经验
        一、通过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提升组织力
        二、通过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提升组织力
        三、通过加强政权建设提升组织力
        四、通过建立群众组织提升组织力
        五、通过发动群众运动提升组织力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期间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主要经验
        一、通过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提升组织力
        二、通过构建全能型政治体制提升组织力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主要经验
        一、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组织力
        二、通过加强政治建设提升组织力
        三、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提升组织力
        四、通过繁荣农村文化提升组织力
        五、通过领导农村治理提升组织力
第三章 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的党组织外部问题
        一、领导农村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繁荣农村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治理农村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的党组织内部问题
        一、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组织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组织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组织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不断提高政治领导力
        一、发挥政治引领作用,保证农村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牢记政治使命责任,不忘以人民为中心的建党初心
        三、强化政治担当意识,始终成为农村各项事业的主心骨
        四、增强政治工作本领,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五、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第二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经济功能,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力
        一、因地制宜制定农业政策,为本地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路子
        二、合理整合农村分散资源,集中统一提供公共品保障
        三、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社组织,带领农户共同发展致富
        四、大力恢复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收入
        五、积极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生力军
    第三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文化功能,不断提高文化繁荣力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
        二、以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导向,不断加强农村物质文化建设
        三、以打造文化生力军为目标,不断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第四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治理功能,不断提高社会治理力
        一、在优化治理单元中提升组织力
        二、在理顺主体关系中提升组织力
    第五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功能,不断提高自身建设力
        一、推进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不断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二、优化农村党组织内部环境,不断提高党组织自身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三、加强农村党组织队伍建设,不断造就一支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生力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庄河市村级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党组织
        1.3.2 村级党组织
        1.3.3 村民自治
        1.3.4 村级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的功能定位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2 庄河市村级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发挥现状
    2.1 调查问卷设计
        2.1.1 调研的内容和目的
        2.1.2 调研方法
        2.1.3 调研结果
    2.2 庄河市村级党组织相关情况
        2.2.1 村级党组织基本现状
        2.2.2 村级党员队伍结构基本情况
        2.2.3 村级党组织班子成员素质情况
        2.2.4 村级党组织书记基本情况
        2.2.5 村级党组织经费保障情况
        2.2.6 村级党组织阵地建设情况
3 庄河市村级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村级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作用发挥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村级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有所弱化
        3.1.2 村级党组织的教育管理成效不够明显
        3.1.3 村党支部对村委会的组织领导水平尚待提高
        3.1.4 部分村党支部干部不能带领群众发家致富
        3.1.5 村级党组织为群众提供生产生活服务尚有欠缺
        3.1.6 村党支部对村委会及其他重大事项的监督不到位
    3.2 村级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作用发挥问题的原因分析
        3.2.1 党组织自身原因
        3.2.2 体制机制原因
        3.2.3 外部环境原因
4 庄河市加强村级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作用发挥的方案
    4.1 国外村级组织建设经验借鉴
        4.1.1 国外村级组织建设的实践
        4.1.2 国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经验借鉴
    4.2 指导思想与指导原则
        4.2.1 指导思想
        4.2.2 指导原则
    4.3 目标方向
        4.3.1 强化村级党组织的组织领导
        4.3.2 推动村级党组织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4.4 方案设计
        4.4.1 提升村级党组织经济建设能力
        4.4.2 提升村级党组织文化建设能力
        4.4.3 提升村级党组织化解农村社会矛盾能力
        4.4.4 提升村级党组织民主制度建设能力
5 庄河市加强村级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作用发挥的对策建议
    5.1 科学定位村级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5.2 健全和完善村级“两委”组织关系协调制度
    5.3 完善村级党组织领导的农村基层组织体系
    5.4 配好配强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
    5.5 强化村民自治中的村级党员队伍建设
    5.6 提高村民和村干部的素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庄河市村级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作用发挥调查问卷
附录B 庄河市村级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作用发挥
    调查问卷结果统计表
致谢

(6)对乡镇行政权与村民自治权良性运行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我国乡镇政府与村民自治不和谐的具体表现
    (一)村委会“行政附属化”倾向
    (二)村委会“过度自治化”倾向
二、乡镇政府与村民自治矛盾的成因分析
    (一)压力体制下乡镇政府的强权
    (二)乡村治理领域法制建设不足
    (三)乡村既得利益群体的阻挠
    (四)村委会双重角色失衡
三、构建乡镇政府与村民自治和谐关系的基本思路
    (一)乡镇政府和村委会权限职责分工要明确,程序要完善
    (二)明确村“两委”职能划分
    (三)积极培育民间自治组织,加快发展乡村社会事业
    (四)改革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的产生方式和考核办法
    (五)以政策调整为主线,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六)提高乡村干部综合素质

(7)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选题依据
    2. 研究现状
    3. 研究意义
    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5. 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村民自治的发展
    2.1 村民自治的历史渊源
    2.2 村民自治的涵义
    2.3 村民自治的进程
    2.4 村民自治的原则
第三章 村民自治背景下的基层党组织建设
    3.1 村民自治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应然状态
    3.2 村民自治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然困境
    3.3 村民自治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协调发展
第四章 村民自治背景下的“乡政村治”
    4.1 乡——村关系的现状
    4.2 乡——村关系间张力形成原因分析
    4.3 构建和谐乡村关系的思考
第五章 村民自治背景下的政治参与和政治冷漠
    5.1 政治参与的基本理论
    5.2 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
    5.3 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
    5.4 当代中国农民的政治冷漠
第六章 城市化进程中的村民自治浅析
    6.1 城市化与村民自治的变迁
    6.2 城市化对村民自治的影响
    6.3 村民自治与社区自治对接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8)乡村关系规制语义模糊审视下的乡村民主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乡村关系规制语义模糊的表现
    1.“政务”与“村务”模糊。
    2.“领导”与“指导”模糊。
    3.“核心”与“中心”模糊。
二、乡村关系规制语义模糊对乡村民主建设的妨碍
    1. 控制村级组织的人员配置。
    2. 控制村级财务。
    3. 下达指令性任务和指标。
三、乡村关系规制语义模糊带来的不良影响
    1. 损害党的威信。
    2. 影响政府形象。
    3. 侵害村民民主权利。
    4. 恶化干群关系。
四、规范乡村关系以推进乡村民主建设的对策建议
    1.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规范乡村组织的行为。
    2. 改革压力型体制, 调处乡村关系。
    3. 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4.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

(9)乡村关系规制语义模糊对乡村民主建设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乡村关系规制语义模糊的表现
    1.“政务”与“村务”模糊。
    2.“领导”与“指导”模糊。
    3.“核心”与“中心”模糊。
二、乡村关系行政化对乡村民主建设的妨碍
    1. 人事安排。
    2. 财务监控。
    3. 任务指标。
三、乡村关系行政化带来的不良影响
    1. 损害党的威信。
    2. 影响政府形象。
    3. 侵害村民民主权利。
    4. 恶化干群关系。
四、规范乡村关系促进乡村民主建设的建议
    1.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规范乡村组织的行为。
    2. 改革压力型体制, 调处乡村关系。
    3. 推进乡镇行政体制改革,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4.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

(10)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浅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 坚持党支部的领导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
(二)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充分发挥乡镇党委的领导和指导作用
(三)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抓好“三大建设”
(四)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规范村两委关系, 实现村级组织绩效最大化

四、党支部对村委会的有效领导(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党支部选举制度创新研究 ——以D村“两票”制为例[D]. 梁俊山. 山西大学, 2020(07)
  •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村庄党建模式的发展及当代创新 ——以苏中H村为个案[D]. 石毅.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3]我国乡村治理转型发展研究 ——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D]. 邓维.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4]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研究[D]. 张克兵.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5]庄河市村级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研究[D]. 籍璇.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6]对乡镇行政权与村民自治权良性运行的几点思考[J]. 黄杰华,李赫之. 江西社会科学, 2013(08)
  • [7]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问题研究[D]. 于建波. 沈阳农业大学, 2012(01)
  • [8]乡村关系规制语义模糊审视下的乡村民主建设[J]. 吴忠权. 行政论坛, 2011(01)
  • [9]乡村关系规制语义模糊对乡村民主建设影响[J]. 吴忠权. 理论与改革, 2009(05)
  • [10]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浅探[J]. 周全绍.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07(08)

标签:;  ;  ;  ;  ;  

党支部对村委会的有效领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