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性铰区域论文_贾毅,赵人达,廖平,李福海,占玉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塑性铰区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塑性,斜压,延性,静力,桥墩,阻尼,型钢。

塑性铰区域论文文献综述

贾毅,赵人达,廖平,李福海,占玉林[1](2019)在《PP-ECC用于墩底塑性铰区域的抗震性能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增强桥墩的抗震能力,探讨塑性铰区域采用聚丙烯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PP-ECC)桥墩的抗震性能和损伤容限,设计并制作3个剪跨比为7的钢筋混凝土高墩试件,其中2个桥墩试件的塑性铰区域采用不同高度的PP-ECC材料,1个普通混凝土桥墩为对比试件。基于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获得桥墩试件开裂过程、破坏形态和水平力-位移滞回曲线等试验结果,对比分析墩底潜在塑性铰区采用不同PP-ECC高度对桥墩延性、承载力、耗能以及刚度等抗震性能指标的影响,并与普通混凝土桥墩的抗震性能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混凝土桥墩相比,采用PP-ECC材料可以明显改善桥墩的破坏形态,控制裂缝的宽度和发展,提高桥墩的损伤容限;局部使用PP-ECC材料可以提高桥墩的位移延性系数,该构件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抗倒塌能力;相对普通混凝土桥墩,PP-ECC桥墩的滞回曲线面积更大且滞回环更加饱满,骨架曲线下降段较为平缓,承载能力和刚度退化缓慢,耗能能力提高了20%;PP-ECC材料高度增加1倍,桥墩位移延性系数提高了15.2%,能量耗散系数变化不大,试件的侧移刚度有一定的提高,刚度退化变缓;墩底PP-ECC材料与普通混凝土相交的界面未出现剪切滑移现象,可见PP-ECC材料的黏结性较好,可以保证2种材料协同受力,共同工作。(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王丽容[2](2015)在《塑性铰区域阻尼参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是一种很严重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抗震性能设计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阻尼是结构抗震设计的一个重要参数,建筑物的阻尼性能对地震反应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近些年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建筑物的阻尼性能是非线性的,阻尼比与结构变形的大小有关。而在当前各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普遍采用常阻尼比模型,这不能真实地反映建筑物的非线性阻尼性能。因此,阻尼比的合理取值成为了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在大量实验或者实测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阻尼比与变形关系的表达式,但是这些表达式未对建筑物进入塑性变形的阻尼比的变化情况进行描述。本文针对以上问题,主要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研究了建筑物的阻尼比与变形的关系,当结构出现塑性铰时,阻尼比的取值与弹性阶段时有很大的不同。(2)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研究对象,建议结构的阻尼比与相对变形之间的关系表达式,分别给出了结构在弹性阶段、弹-塑性阶段、塑性阶段时阻尼比的不同取值。(3)利用OpenSees面向对象编程和源码开放的特点进行二次开发,对一个叁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地震波的作用下进行动力弹塑性分析。在常阻尼比和本文提出的变阻尼比两种模型下,对比分析了结构塑性铰的出现及发展状况,构件的出铰率,杆端最大转角,结构的地震反应,得出了常阻尼比模型不能真实地反映结构的抗震性能,本文建议的变阻尼比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5-06-01)

刘阳,郭子雄,林煌[3](2011)在《SRC柱塑性铰区域变形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完成了8个1/2比例的型钢混凝土(SRC)柱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对试件塑性铰区域的弯曲变形和剪切变形进行了量测,通过量测数据计算不同变形成分对SRC柱层间位移的贡献并分析了其随加载过程的变化规律。试验研究表明,SRC柱塑性铰区的弯曲变形是引起层间位移的主要变形分量,塑性铰区的剪切变形对层间位移的贡献相对较小。本文成果可为SRC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11年01期)

管品武,陈萌,刘立新,邹银生[4](2003)在《混凝土框架柱塑性铰区域剪切破坏形态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允许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端出现塑性铰但又不形成柱铰破坏机构是一个十分现实而又未得以很好解决的课题。通过10个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构件抗震剪切抗力的试验研究,详细研究了塑性铰区的主要破坏形态、主要破坏特征及其发生条件,讨论了构件塑性铰区主要破坏形态的分类标准,为混凝土框架柱的抗震延性设计提供了试验依据。(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工程》期刊2003年04期)

塑性铰区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震是一种很严重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抗震性能设计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阻尼是结构抗震设计的一个重要参数,建筑物的阻尼性能对地震反应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近些年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建筑物的阻尼性能是非线性的,阻尼比与结构变形的大小有关。而在当前各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普遍采用常阻尼比模型,这不能真实地反映建筑物的非线性阻尼性能。因此,阻尼比的合理取值成为了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在大量实验或者实测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阻尼比与变形关系的表达式,但是这些表达式未对建筑物进入塑性变形的阻尼比的变化情况进行描述。本文针对以上问题,主要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研究了建筑物的阻尼比与变形的关系,当结构出现塑性铰时,阻尼比的取值与弹性阶段时有很大的不同。(2)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研究对象,建议结构的阻尼比与相对变形之间的关系表达式,分别给出了结构在弹性阶段、弹-塑性阶段、塑性阶段时阻尼比的不同取值。(3)利用OpenSees面向对象编程和源码开放的特点进行二次开发,对一个叁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地震波的作用下进行动力弹塑性分析。在常阻尼比和本文提出的变阻尼比两种模型下,对比分析了结构塑性铰的出现及发展状况,构件的出铰率,杆端最大转角,结构的地震反应,得出了常阻尼比模型不能真实地反映结构的抗震性能,本文建议的变阻尼比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塑性铰区域论文参考文献

[1].贾毅,赵人达,廖平,李福海,占玉林.PP-ECC用于墩底塑性铰区域的抗震性能试验[J].中国公路学报.2019

[2].王丽容.塑性铰区域阻尼参数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5

[3].刘阳,郭子雄,林煌.SRC柱塑性铰区域变形性能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

[4].管品武,陈萌,刘立新,邹银生.混凝土框架柱塑性铰区域剪切破坏形态的试验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03

论文知识图

塑性铰区域简化模型不同的弯曲程度下,焊点排布影响程度...塑性铰形成绑扎钢筋浇注混凝土=50mm时不同焊核中心距离下曲梁结构...

标签:;  ;  ;  ;  ;  ;  ;  

塑性铰区域论文_贾毅,赵人达,廖平,李福海,占玉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