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检查对胃肠道外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多层螺旋CT检查对胃肠道外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广西省合浦县人民医院536100

【摘要】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检查对胃肠道外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对92例通过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道外间质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检查表现。对患者病变的形状、部位、密度及大小等进行观察,总结多层螺旋CT检查对胃肠道外间质瘤的诊断价值。结果:肿瘤发生部位,肠系膜、结肠、空回肠、十二指肠、胃部分别为4例、4例、28例、10例、46例;肿瘤类型,腔内型、跨壁型、腔外型分别为26例、18例、48例。多层螺旋CT检查检查显示,肿块信号和密度不均,有坏死、囊变和出血。增强扫描后实行部分强化,坏死、囊变和出血等强化不明显。结论:胃肠道外间质瘤经多层螺旋CT检查具有较高准确性,通过增强检查判断强化、坏死及囊性改变等。同时,清晰的观察肿瘤同周边结构的分界,提高胃肠道外间质瘤早期诊断率。

【关键词】多层螺旋CT;检查;胃肠道外间质瘤;诊断

前言

出现在大网膜、肠系膜等部位的软组织间质瘤就是胃肠道外间质瘤,该疾病发生率同胃肠道间质瘤相比较低。同时,胃肠道外间质瘤也为人体消化道中的间叶性肿瘤[1]。临床上,影像学检查为诊断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主要方法,传统的医疗水平较为落后,会将胃肠道外间质瘤诊断为平滑肌肉瘤和平滑肌瘤等,误导临床治疗,严重的威胁患者生命。伴随医学技术的改革,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外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2]。本文主要针对多层螺旋CT检查在胃肠道外间质瘤诊断中的作用进行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胃肠道外间质瘤患者中选取92例(手术病理证实)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59例,33例;年龄32—71岁,(51.6±7.6)岁;全部患者临床表现为腹部胀痛不适、包块等,没有出现典型特异性。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通过ToshibaAquilion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告知患者检查前8h禁食,开始检查前让患者口服800—1000mL的水。增强扫描时,在肘静脉用自动注射器每秒注射3mL的碘必乐,总剂量为100mL。注射后25秒进行动脉期扫描,注射后60秒进行静脉期扫描。扫描层厚和间距均为5—10mm,扫描结束后,在工作站多平面重建原始图像。

1.3观察指标[3]

观察92例胃肠道外间质瘤患者肿瘤部位、类型及分类,同时,观察多层螺旋CT检查和增强后强化结果。

2.结果

2.1多层螺旋CT检查显示

通过多层螺旋CT检查显示,42例患者肿瘤为等密度肿块,其中,26例直径不超过5cm,16例直径超过5cm;50例患者肿瘤为不均匀密度的肿块,其中,2例肿瘤中出血,4例肿瘤中高密度钙化,8例肿瘤表面溃疡,36例肿瘤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后显示32例良性、16例交界性的肿瘤均呈均匀强化,且持续性强化、周边界限清晰,6例交界性、38例恶性的肿瘤均呈不均匀强化,坏死囊变区不强化,表面溃疡患者呈现裂隙样改变,且病灶同周边组织分界不清晰,侵犯周边组织或是转移向远处。

2.2病理结果

本次研究选取的92例胃肠道外间质瘤患者均通过手术治疗,手术中肿瘤切面平坦,多数为分页装,少数包膜不完整,给周围相邻组织带来一定侵犯,且瘤体表面异常增粗,肿瘤供血血管迂曲。肠系膜、结肠、空回肠、十二指肠、胃部分别为4例(4.3%)、4例(4.3%)、28例(30.5%)、10例(10.9%)、46例(50.0%);腔内型、跨壁型、腔外型分别为26例(28.3%)、18例(19.6%)、48例(52.1%);良性肿瘤、恶性肿瘤、交界性肿瘤分别为32例(34.8%)、38例(41.3%)、22例(23.9%)。

3.讨论

胃肠道外间质瘤会出现在不同部位,常见的部位为小肠和胃部,在本次研究的92例胃肠道外间质瘤患者中,肠系膜处4例、结肠处为4例、空回肠处为28例、十二指肠处为10例、胃部为46例。早期没有明显症状,随着肿瘤变大,出现腹胀腹痛、食欲减退及腹部肿块等消化道症状,当肿瘤表面溃疡出血时的表现为消化道出血[4]。多层螺旋CT在诊断胃肠道外间质瘤时的表现主要为,多腔外型或腔内型。良性肿瘤直径较小,肿瘤物同周边组织结构的分界较为清晰,增强后为均匀强化。恶性肿瘤、交界性肿瘤直径较大,肿瘤物边缘具有分叶,且肿瘤物内部密度不均匀,直径较大的肿瘤易液化或坏死,肿瘤表面可能伴有溃疡,增强后肿瘤物供血较为丰富,强化不均匀,且肿瘤物同周边组织结构的分界不清晰,在少数肿瘤病灶中可以看到片状、点状分布的钙化[5]。本次研究中,42例肿瘤为等密度肿块(26例直径≤5cm,16例直径>5cm),50例肿瘤为不均匀密度肿块(2例肿瘤中出血,4例肿瘤中高密度钙化,8例肿瘤表面溃疡,36例肿瘤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后显示32例良性、16例交界性的肿瘤均呈均匀强化,且持续性强化、周边界限清晰,6例交界性、38例恶性的肿瘤均呈不均匀强化,坏死囊变区不强化,表面溃疡患者呈现裂隙样改变,且病灶同周边组织分界不清晰,侵犯周边组织或是转移向远处。胃肠道外间质瘤同其他类型消化道肿瘤之间的区别主要为,(1)胃肠道外间质瘤同平滑肌类肿瘤之间的区别,在传统的医学诊断中,经常将胃肠道外间质瘤误诊为平滑肌类肿瘤,在手术治疗前很难区别,一般是通过免疫组化检查进行鉴别;(2)胃肠道外间质瘤同消化道腺癌之间的区别,消化道腺癌起源于粘膜层,逐渐向管腔中生长,进而让管壁形成肿块或是不规则的增厚,最终使得管腔变得狭窄,转变为恶性,向邻近的淋巴结转移。(3)胃肠道外间质瘤同胃肠道淋巴瘤之间的区别,多数胃肠道淋巴瘤病变弥漫,且管壁弥漫增厚,肠梗阻征象不显著,出现在小肠部位的恶性淋巴瘤征象为肠腔动脉瘤样扩张。胃肠道外间质瘤中常见的为腔外型,供血较为丰富,并且黏膜下生长具有一定的特征性[6]。

综上所述,在诊断胃肠道外间质瘤中多层螺旋CT能很好的显示肿瘤的部位、密度,并能观察肿瘤是否转移,是否侵犯周边组织结构,清晰的显示周边组织结构和肿瘤之间的关系,且增强检查能很好的判断强化、囊性该病及坏死,有效帮助胃肠道外间质瘤的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陈玲,戴鸿志,沈莉,等.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2(3):424-425.

[2]张历君.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21):45-46.

[3]黄旭东,周玉祥,赖海辉,等.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1,20(1):30-33.

[4]HRDMBarros,RGarcía-Villalba,FATomás-Barberán,etc.Evaluationofthedistributionandmetabolismofpolyphenolsderivedfromcupuassu(Theobromagrandiflorum)inmicegastrointestinaltractbyUPLC-ESI-QTOF[J].JournalofFunctionalFoods,2016,12(22):477-489.

[5]孟晓燕,叶兆祥.多层螺旋CT检查在胃肠道外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4,6(19):57-59.

[6]桂广华,吴发银,戴家应.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安徽医学,2014,20(3):350-352.

标签:;  ;  ;  

多层螺旋CT检查对胃肠道外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