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M型天线装置,包括:一基板,设有间隔配置的二接地部;一M型部件,包括对称配置的二辐射单元,各辐射单元均包括底段、翘伸端、转折部位及接地片,且其主要辐射部位设于底段与翘伸端,其中二辐射单元底段相连接,且其相连接处设有馈入部与馈电缆线所设馈入端电性连接,馈电缆线并设有接地端与基板所设接地部电性连接,又各辐射单元的接地片具脚端与基板相对应的接地部电性连接;且以基板为一基础平面而言,各辐射单元底段设置高度低于转折部位的设置高度,又接地片的脚端设置高度低于馈入部的设置高度。
主设计要求
1.一种M型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板,设有间隔配置的二接地部;以及一M型部件,包括对称配置的二辐射单元,各辐射单元均包括一底段、一翘伸端、一转折部位以及一接地片,其中二辐射单元的底段相连接,且其相连接处设有一馈入部,馈入部与一馈电缆线所设一馈入端电性连接,馈电缆线并设有一接地端与基板所设二接地部电性连接,又各辐射单元的接地片具一脚端与基板相对应的接地部电性连接;以基板为基础平面,各辐射单元的底段设置高度低于转折部位的设置高度,接地片的脚端设置高度低于馈入部的设置高度。
设计方案
1.一种M型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板,设有间隔配置的二接地部;以及
一M型部件,包括对称配置的二辐射单元,各辐射单元均包括一底段、一翘伸端、一转折部位以及一接地片,其中二辐射单元的底段相连接,且其相连接处设有一馈入部,馈入部与一馈电缆线所设一馈入端电性连接,馈电缆线并设有一接地端与基板所设二接地部电性连接,又各辐射单元的接地片具一脚端与基板相对应的接地部电性连接;
以基板为基础平面,各辐射单元的底段设置高度低于转折部位的设置高度,接地片的脚端设置高度低于馈入部的设置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M型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辐射单元的主要辐射部位设于底段与翘伸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M型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二接地片的脚端与馈入部之间距,为同等或相近的配置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M型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M型部件的二辐射单元的脚端之间定义出一第一轴线,M型部件与第一轴线相互垂直交错的二侧向,更增设有一侧向M型部件,侧向M型部件的构成形态相同于该M型部件,且其中,侧向M型部件与M型部件的各辐射单元所设翘伸端连接于同一底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M型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二辐射单元的脚端之间定义出一第一轴线,二辐射单元与第一轴线相互交错的二侧向,至少于底段以及翘伸端更分别增设有面积扩增部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M型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转折部位设为具有平面、锐角或弧曲面任其中一种转折面形态。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M型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二辐射单元的底段与翘伸端所共构形成的部位,为下述任其中一种弯曲形状:ㄩ形、弧形、梯形、U形、V形或波浪状。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天线,特别是指一种创新M型天线装置的结构形态。
背景技术
与本实用新型技术较为相关接近的天线为倒F型天线(Inverted-Fantenna,简称IFA)。
由于倒F型天线的设置位置通常摆放在电路板上方间隔处,这意味着其他组件可以安装在其间隔空间内,此为其优点之一;此外,倒F型天线可提供超全向性辐射场型,并具有许多混合极性,这在固定装置应用中非常实用,而应用在所处环境经常改变的行动装置(如穿戴式装置)中,更证实特别具有优势。
然而,综观目前倒F型天线结构形态中对于馈入点、接地点以及辐射构件的配置形态而言,因为其所能达到的稳定度、辐射场型及增益效果等各方面仍有缺憾不足之处,所以仍旧难以满足多元化的使用需求,此实为值得相关业界再加以关注的重要技术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M型天线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M型天线装置包括:一基板,设有间隔配置的二接地部;一M型部件,包括对称配置的二辐射单元,各辐射单元均包括一底段、一翘伸端、一转折部位及一接地片,且其主要辐射部位设于底段与翘伸端,其中二辐射单元的底段相连接,且其相连接处设有馈入部与一馈电缆线所设馈入端电性连接,馈电缆线并设有接地端与基板所设二接地部电性连接,各辐射单元的接地片具一脚端与基板相对应的接地部电性连接;以基板为基础平面,各辐射单元的底段设置高度低于转折部位的设置高度,接地片的脚端设置高度低于馈入部的设置高度。
藉此创新独特设计,使本实用新型对照先前技术而言,利用所述基板搭配M型部件构成类似双倒F型天线(IFA)共享单一馈电缆线讯号源的架构,以增加辐射场型范围,且具备良好的辐射强度、稳定性及增益效果,能够达到增加环周向波束宽的实用进步性与较佳产业利用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前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增益效果曲线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XZ平面辐射场型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YZ平面辐射场型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XY平面辐射场型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增设有面积扩增部位的实施例的前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增设有面积扩增部位的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面积扩增部位仅增设于底段及翘伸端区段的实施例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增设有一侧向M型部件的实施例图。
图11至13是本实用新型的转折部位实施形态变化例图。
图14至17是本实用新型的二辐射单元底段与翘伸端共构形成的部位弯曲形状变化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M型天线装置的较佳实施例,惟此等实施例仅供说明的用,在专利申请上并不受此结构的限制。
M型天线装置A包括下述构成:一基板10,设有间隔配置的二接地部11;一M型部件20,包括对称配置的二辐射单元21,各该辐射单元21均包括一底段211、一翘伸端212、一转折部位213以及一接地片214,且其主要辐射部位设于底段211与翘伸端212,其中二辐射单元21的底段相连接,且其相连接处设有一馈入部215,馈入部215与一馈电缆线30所设一馈入端31电性连接,馈电缆线30并设有一接地端32与基板10所设二接地部11电性连接,如图2所示,各辐射单元21的接地片214具一脚端216与基板10相对应的接地部11电性连接;以基板10为基础平面,各辐射单元21的底段211设置高度H1低于转折部位213的设置高度H2,接地片214的脚端216设置高度H3低于馈入部215的设置高度H4。
二接地片214的脚端216与馈入部215的间距,为同等(如图2所示)的配置关系、或者相近的配置关系。
通过上述结构组成形态与技术特征,本实用新型M型天线装置A如图1、2所示,主要利用基板10搭配M型部件20构成类似双倒F型天线(IFA)共享单一馈电缆线讯号源的架构,用以增加辐射场型范围,且具备良好的辐射强度、稳定性及增益效果(如图3所示),能够达到增加环周向波束宽(即增加天线接收范围)的功效及优点(如图4至6的辐射场型所示);本实用新型可广泛应用于大型商场、运动场、吸顶环境及户外产品等天线装置结构上,从而达到满足多元需求的实用进步性。
如图7、8所示,本例中,二辐射单元21的脚端216之间定义出一第一轴线L1,二辐射单元21与第一轴线L1相互交错的二侧向,至少于底段211以及翘伸端212更分别增设有面积扩增部位40;如图9所示,为面积扩增部位40仅增设于底段211及翘伸端212区段的实施例图;本例中增设面积扩增部位40的优点,主要是可调整其响应频带,以适应不同的使用功能诉求。
如图10所示,本例中,M型部件20的二辐射单元21的脚端216之间定义出一第一轴线L1,M型部件20与第一轴线L1相互垂直交错的二侧向,更增设有一侧向M型部件20B,侧向M型部件20B的构成形态相同于M型部件20,该侧向M型部件20B与M型部件20的各辐射单元21所设翘伸端212,连接于同一底段211;本例中增设侧向M型部件20B的优点,主要是能够进一步再强化其辐射场型的均匀度。
各转折部位213设为具有平面、锐角或弧曲面任其中一种转折面形态者。(注:请参图11至13的变化形态所示,各转折部位213变化形态均以相同组件符号表示,并予指明)
二辐射单元21的底段211与翘伸端212所共构形成的部位,为下述任其中一种弯曲形状:ㄩ形、弧形、梯形、U形、V形或波浪状。(注:请参图2、图14至17的变化形态所示,各弯曲变化形态均以相同组件符号表示,并予指明)。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302118.8
申请日:2019-03-1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TW
国家/省市:71(台湾)
授权编号:CN209626411U
授权时间:20191112
主分类号:H01Q 1/36
专利分类号:H01Q1/36;H01Q1/50;H01Q1/48
范畴分类:38G;
申请人:哗裕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哗裕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中国台湾新竹市公道五路2段326号
发明人:罗家镇;郑香廷;郭大玮;许瑜珊
第一发明人:罗家镇
当前权利人:哗裕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王晶
代理机构:11274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