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广告管理实施办法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广告管理实施办法

一、《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社广告管理实施办法(论文文献综述)

陈阳[1](2020)在《可持续更新视角下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文中指出土地混合利用理念自复苏以来一直是旧城中心区规划建设的重要原则与目标。当前我国正面临向新型城镇化转型的重要时刻,在国家严控新增用地指标、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既有建成区的功能提升与结构调整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土地混合利用因具备多维度可持续效应潜力,也就成为当前我国旧城中心区更新的重要目标。然而,我国既往的土地混合利用研究与实践长期固化于“功能混合”理念框架,缺乏“通过城市更新促使土地混合利用发挥多维度可持续效应”的切实经验,与西方国家建设发展存在明显差距,急需变革。因此,本文意在以土地混合利用理念复苏发源地“旧城中心区”为研究对象,归纳西方英美国家土地混合利用路径为实现可持续效应经历的演变历程规律,据此审视我国典型案例南京的既有路径成效,以期为我国改革提供依据。针对过往研究的不足,在确定研究目标与整体研究思路的基础上,文章研究主体分为“审视框架构建”、“历程脉络剖析”、“演变规律归纳”、“典型案例审视”四个部分。首先,通过剖析土地混合利用实现可持续效应的本质,以及过往研究认知的差异与共识,明晰过往研究框架对土地混合利用演变规律解析的不足,确定新的审视框架的构建准则,进而依据准则确立包括审视内容、审视历程、审视规律应用等三层次的审视思路,确定英美国家及南京为具体审视对象,明确审视时间范围和历史阶段分期,确定审视分析数据资料类型,从而完成可持续更新审视框架的构建。其次,依托可持续更新审视框架,厘清英美国家1900年代至今的土地混合利用实践瓦解、复苏、衍化各历史阶段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等现实问题,剖析各阶段时期中现代规划理论、后现代规划理论、可持续更新理论对土地混合利用的土地功能要素、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利用权力等三方面内容的应对性变革要求,以及相应时期现实实践中这三方面内容的切实转变,从而明确各阶段实践的价值目标、解决重点及模式特征。再次,在历史脉络梳理的基础上,归纳土地混合利用的土地功能要素、土地利用形式和土地利用权力三维度的演变特征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功能-时空-权力”协同演变关系,剖析促成路径演变的“社会—市场—政策”三角动力机制的实施逻辑,并辩证性探讨路径演变的本质、路径演变的重点难点和实践者应当秉持的正确认知态度。最后,根据西方规律模型中“功能-时空-权力”协同演变规律特征,建立“空间模式”、“时间模式”、“权力模式”3个维度16个分项的评价要素体系,运用GIS、Depthmap、Flo EFD、Excel等软件平台,通过香农维纳指数分析、空间句法分析、风热环境模拟分析、空间演变一致性分析、政策制度分析等多元技术方法,定量定性地全面审视了1978年以来南京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趋势,客观总结其成效、问题及背后机制,并尝试提出相应改革建议。

卢鹏[2](2019)在《户外招牌的行政规制研究》文中认为促进户外招牌行政规制的完善是本文研究的目的。为此文章试图考察户外招牌的历史演变、概念、功能及法律属性,以户外招牌立法及执法的全过程为研究范围。结合行政法理论的普适性与户外招牌行政规制的特殊之处,提出了户外招牌行政规制应遵循的四个理论基础。在此前提下,通过对相关规范文本的分析与实践中问题的梳理,总结出目前户外招牌行政规制的依据、主体、内容、事前规制工具与事后规制手段,得出在规制依据上存在立法缺失、不协调、规制制度不完善、执行中政府履行职能存在缺位与越位之不足。因此提出完善建议,应借鉴运用行政法的原则作为户外招牌行政规制的原则,将户外招牌纳入户外广告的定义以协调立法之间的冲突,并补足地方立法完善规制依据。通过完善规制内容、促进事前规制工具标准化实现规制制度的完善,并以加强事后监管、运用引导性规制作为完善执法的手段。

陈若萱[3](2018)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台湾地区的无线电视事业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在“戒严”时期形成了台视、中视和华视三足鼎立的无线电视格局。“解严”之后,随着政策的改变,第四家无线电视公司民视成立,公共电视独立建台并开播。2000年民进党上台之后,对台湾无线电视的格局进行了较大调整,“党政军”退出三台、媒体改革等成为无线电视媒介在“绿色执政”之后的关键词。本文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为研究主体和中心,借鉴制度变迁理论,采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主要分为两个维度:一是“史”的维度,以丰富、翔实的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采用案例比较研究和比较历史分析结合的方法,将历史研究与制度研究相结合,把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作为台湾历史现实的产物,并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关注其宏观历史脉络,分析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发展的历史过程。二是“论”的维度,力求与史结合,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作批判性考察,关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历史发展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包括外生性变量、内生性变量和行动者等因素,研究这三个变量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综合影响;关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其变迁轨迹及变迁类型。在研究方法上,笔者借助深度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法等方法,访谈多名台湾电视媒体业界人士、学界人士和政界人士,并对台视、中视、华视、民视和公视五家无线电视台及部分有线电视台进行观察,使研究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台湾无线电视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制度变迁。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首先,本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本研究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为研究对象,运用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对其进行分析,这是新制度经济学与新闻传播学相结合的创新尝试,丰富和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其次,本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以史为鉴,对未来两岸电视媒介发展乃至政策制定有所帮助。本研究力求能为促进“一国两制”的中国新闻事业提供参考,在促进未来两岸电视媒体的进一步合作的基础上,增进两岸电视媒体的理解与互信,促进华文电视媒体共同发展。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思路,梳理理论及综述文献,讨论本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等。第二章为“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51-1987),介绍了“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建立概况,本章梳理了在国民党严格的威权统治之下,以商业运营制度建立无线电视,台视、中视和华视三家无线电视台先后成立的过程,分析了“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三章为“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87-2000)。本章梳理了“戒严”令解除之后,媒体产业开始快速发展时,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发展的情况;分析“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四章为“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2000-2017)。本章梳理了民进党成为执政党之后,民众对所谓民主的需求愈加强烈,台湾无线电视媒介随之发生的变化;分析了“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五章为结语: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变迁分析与媒介批判,笔者对每一阶段的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进行总结,得出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形成、制度变迁类型、各因素的影响模式和变迁全程的路径依赖作用等四条结论,并对政治力量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中的负面作用进行批判反思。经过研究,笔者发现,台湾无线电视的诞生源于政治制度的推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的制度变迁模式表现为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并行。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过程中,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发挥交互作用,政治、经济与技术因素是外生性因素中起到主导作用的因素;行动者之间成本和收益的不均衡成为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力;非正式约束对正式规则和实施机制产生强大作用,政治、经济等因素常以非正式约束的形式对实施机制发挥作用。本文在选题、研究内容和视角及研究方法上具有创新性,首先,本文填补了台湾电视相关研究的空白,采用最新的数据和资料,记录了台湾无线电视转型的重要时期;其次,本文采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使研究具有较强逻辑性,运用制度制度变迁理论,对史料进行创新性的逻辑思考,是台湾电视史研究的一次创新;最后,本文通过深度访谈、观察法等质化研究方法,获得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克服了大陆的台湾研究往往缺乏第一手资料的缺陷。

蔡健[4](2015)在《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是我国特有的出版规制。它在降低交易成本、抑制机会主义、保护受众利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是报刊出版规制与组织出版自由权利相互博弈的产物。规制设计的初衷是:面向大众传播媒介的报刊规制与面向组织传播媒介的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形成互补,调整所有具有连续性出版物特征的出版物,共同构建无缝对接的连续性出版物规制体系。然而,由于运行规制、规制客体法律属性存在局限性,这个初衷未能兑现。规制局限性即规制失灵。规制失灵影响资源配置效率,造成社会福利损失。本文运用现代出版理论、政府规制理论、日常生活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等理论,采用抽样、比较、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论述了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成因、特征和功能,梳理了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的内容构成、认识演变和社会关联,选取在全国具有代表性的江苏省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出版现状、存在问题及规制变迁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为规制创新提供参考借鉴。源自《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的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是静态出版安全观的产物。它以消除负外部性为基点,以控制数量增长为重点,以强化实施进入规制、运行规制并漠视规制客体客观本质属性、客观经济属性为手段,旨在确保出版不出事。这是一种典型的计划经济出版规制。与此相反,动态出版安全观以鼓励正外部性为基点,以尊重出版自由权利为重点,以在强化内容规制、质量规制、激励性规制的同时放松进入规制、运行规制为手段,旨在实现文化影响力。这是一种脱胎于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规制变迁的内因是规制失灵,规制变迁的外因是规制对象的客观需求和制度环境的发展变化。1997年1月至今,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规制类型、规制体系均发生变迁。就规制类型来说,经济性规制经历了由不断强化到不断放松的变迁,社会性规制经历了由相对放松到不断强化的变迁,呈现“双拐点”现象。“双拐点”现象的表面原因是认识的变化,本质原因是出版安全观的变迁。就规制体系来说,规制变迁呈现“分界线”现象。“分界线”现象的动因也是出版安全观的变迁。意识形态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集中反映和高度凝结。“双拐点”现象和“分界线”现象表明,出版安全观作为核心意识形态是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变迁的重要外因。2008年11月,江苏省将《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准印证》(市属)审批权限下放到各省辖市。审批实践中,绝大多数省辖市依法执行进入规制,但也有个别省辖市擅自增加许可条件。这种情形同样存在于全国15个副省级市及其所在的11个省。另外,从《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准印证》(市属)审批权限是否下放以及下放程度来看,各地做法不尽相同。上述情况说明,出版安全观作为核心意识形态是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变迁方向的决定性因素。由于意识形态具有顽固性、反复性等特点,静态出版安全观与动态出版安全观的博弈将会是一个长期过程。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经济性规制不断放松的进程,其主要内容是以审批权限下放为代表的进入规制放松,与此同时,运行规制没有放松,规制客体客观本质属性、客观经济属性没有回归。现实生活中,“县市报”、“公关刊”、“理事会”、“数字化”等一直在挑战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运行规制。上述情况说明,规制变迁必须进行顶层设计,国家规制主体应该发挥规制变迁的决定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创新在借鉴参考江苏省及其他地区规制变迁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必须与市场化改革方向保持一致。规制创新的基本思路是:宏观上坚持动态出版安全观,中观上促使规制客体法律属性归位客观属性,微观上实现放松经济性规制、强化社会性规制与确保规制执行力有机统一,调整并不断优化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特点的市场经济出版规制。总之,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创新必须融入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始终坚持理论创新与规制创新相融合、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相结合、放松规制与强化规制相配合的基本路径,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新闻出版行政管理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梅晓春[5](2012)在《我国广告产业政策的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国家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政策对于一个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广告产业从改革开放初期几乎为零的产业规模发展到现在已超过2000亿元的产业规模,产业发展已经具备相对的独立性,市场得到不断地发展和繁荣,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多元和繁荣。在广告产业由起飞阶段向成长阶段发展和创意产业发展战略两大背景下,产业政策对广告产业的改革和广告市场的完善发展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基于此,笔者引入产业政策理论,检视三十多年来我国广告产业政策的变迁、现行产业政策对广告产业的作用、影响,将我国三十多年来的广告产业政策分为产业复兴、产业扶植、产业规划、产业组织和产业规范五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的产业政策背景、主要特征和内容以及产业政策产生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发现我国广告产业政策具有总量逐年增长、滞后性和抑制性三大总体特征。分析了我国广告产业政策对我国广告产业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广告产业政策体系,促进我国广告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张莉[6](2011)在《南京国民政府新闻出版立法研究》文中指出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大陆的二十二年中,先后颁布实施了近二百部有关新闻出版的法律法规。在此过程中,政府、新闻出版业及民众三方就新闻自由与新闻法制的认识和激烈博弈,对该时期新闻出版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实际效用均产生了重要作用。由于受到“以党治国”政治体制下党权对立法权、司法权的侵蚀,长年战争状态对新闻出版的工具化要求、以及新闻报刊业自身局限性的影响,南京国民政府新闻出版法制逐渐显示出新闻立法与实践、官方管理与新闻出版活动相断裂的趋势。本文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新闻出版法制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考察,揭示新闻自由这一历史概念的双重属性,寻求实现新闻自由的基本路径。第一章追溯南京国民政府新闻出版法制的立法背景。主要从南京国民政府政权建立之前的法制基础、新闻法制理论及该政权在“党治”政体下新闻统制政策的确立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中国近代新闻出版法制化的活动肇始于清末民初。虽远未形成体系化的成果,且大多遭到废止的结局,对当时的新闻出版实践活动影响有限。但每一次的修删,都在文字、体例、制度规范上更为斟酌,为日后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活动提供了各种可供借鉴的的文本样式。每一次存废之争,都反映了政府与社会尤其是报界之间,就新闻控制与新闻自由之间的激烈博弈。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新闻自由和新闻出版法制的认识渐趋理性,学者们从立法理念和具体制度设计上均做了较为深入系统地探讨,为南京国民政府的新闻出版立法提供了法理基础。随着日军侵华战争的逼近,抗日言论逐渐高涨,为取得抗战的胜利,学者们提出战时新闻学理论,明确支持政府提出的新闻国防和新闻统制政策。新闻统制政策厉行新闻一元主义和战时新闻检查。该新闻统制政策对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数量庞大的战时新闻出版法提供了立法指引和具体要求。第二章回顾南京国民政府新闻出版的立法进程。南京国民政府自统治初期即十分重视新闻出版的法制化。在最初五年内初步形成了以《出版法》为核心,包括刑法、民法、中宣部条例、各种办法等在内的新闻出版法律体系,为新闻出版活动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法律框架。但法律条文含糊、规范变化过快且前后矛盾的现象时有发生。此缺点在第二个阶段即发展期有所改善。随着政权的稳定,南京国民政府各立法机构在职权分配、管理体制、人员素质及机构设置等方面更为完善。在立法工作上不仅及时完成对刑法和出版法的修正工作,而且出台大量有关新闻出版的解释案和单行法。尤其是这一阶段新闻统制政策的成型,为日后新闻出版立法和实施提供了基本原则和具体指针。抗战开始后,南京国民政府转入战时体制,其新闻统制政策、最高立法机构及立法重点均发生相应转变。在战时新闻统制政策指导下,一批战时新闻出版法律法规密集出台,在内容和程序上打破了前期新闻出版立法的成果。立法机构和内容军事化色彩浓厚,厉行严格的战时新闻检查。进入内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虽然作出实施宪政、保障言论自由的承诺,但实践中仍然奉行党治政体和言论一律的要求。这种表层与现实的差异,彻底断送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制权威。随着其政权的倒台,法制体系最终崩溃。第三章以法律渊源为标准,对南京国民政府体系庞大、纷繁复杂的新闻出版法律进行分类梳理,以期对该时期的新闻出版法律体系有一个系统而清晰的认识,从整体上把握其立法取得的成就和不足。具体分为宪法及宪法性文件、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地方性立法、司法判例、解释例等五大类,详细考察各法律渊源中有关新闻出版法律原则和制度的规定,重点是三部《出版法》中相关制度的递演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就不同法律渊源中相关制度的关联性以及相同法律渊源不同文本中相关制度的比较作进一步论述。第四章以更为微观的视角,深入剖析南京国民政府新闻出版法律体系中所规定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制度。“言论出版有限自由”原则无疑是这一时期所确立的最为重要的新闻出版宪法原则。新闻出版自由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并非一个独立的概念,而是借助于言论、出版自由得以表达的。通过南京国民政府宪法文本和实践活动中,逐渐确立起的言论出版有限自由原则。其具体内容中既有符合各国对言论出版自由基本原则的通行做法,如公共利益优先原则、危险倾向原则、较少限制原则等,也有国民党党治政体下的独特规定,如党义保留原则。此外,对新闻从业者制度、新闻出版管理制度、新闻犯罪法律制度以及新闻法律责任制度的规定,构成一套完整的新闻出版法律制度规则体系。其中对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善良风俗以及私人名誉权、隐私权等内容禁止或限制登载的规定,是当时就新闻自由与公共利益、私人权益的法权冲突与平衡的一次有益尝试。第五章从动态考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新闻出版法制的实施情况。作为国家宣传体系重要一环的新闻出版业,始终受到南京国民政府的重视。南京国民政府利用其掌握的政治、经济优势,建立起一张严密的全国性的新闻出版管理网络。该管理网络中主要依托于国民党党部、行政、司法等组织机构体系,并形成了党政双重监管的管理模式。在具体分工上,各管理机构经历了由党部系统为主、到党政并管以党为主、再到以行政机关为主的演变过程。对这一过程客观来看,其总体趋势是向着符合现代国家新闻出版管理的通行做法发展的,符合现代国家公权力与新闻出版活动之间关系的处置方式,也是有助于推进实现宪政。然而,由于经验不足和监管不力,在机构设置上也明显存在着机构重叠、职权不清、越权检查的弊端,甚至采用特务组织、新闻聚餐会、长官指令等非法形式管理新闻出版活动。在实际的新闻出版管理活动中,重点管理对象是危害国家安全、扰乱社会秩序的新闻出版活动和扰乱新闻出版秩序的行为。对宣扬封建迷信、暴力、淫秽等损害社会风俗及个人隐私权、名誉权等侵害公民权益的新闻的管理较少。随着广告业的发达,对广告这种特殊形式的新闻也开展了一定的管理活动。总体来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开展的新闻出版管理活动中,形式上依法管理的趋势不断加强,在打击不良报刊、规范报刊业经营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受到“党治”政治体制和战争的影响,各管理机构法定职能的发挥受到较大影响。同时,由于缺乏行政违法问责制等制度约束,管理活动软弱无力或腐败现象比较严重,报纸常常出现违禁内容,不仅败坏社会公德,贻害人民,而且使新闻出版法制和政府的威信不断流失。第六章内容是南京国民政府新闻出版立法的延伸——行业自律。完善的自律机制不仅能够对立法产生重要的补充和修正作用,而且能够使政府对新闻出版活动的管理成本减到最低程度。本章以上海、浙江等为主,从新闻自律实施机制的三个要素——自律组织、自律规范及纠纷裁定着手,分析该时期新闻自律组织的发展和作用发挥情况。虽然不同地区新闻自律组织的名称、权限、人员构成、产生方式和具体工作方式等不尽相同,并且普遍存在着经费不足、人手不够、缺乏强制性等局限性,但这些新闻自律组织基本均以自律与维权作为自身功能的定位,力图使新闻出版业界达成一项共识:新闻出版业一方面应珍重新闻自由,维护职业的尊严;另一方面应重视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对国家利益与安全所负的法律责任。并对国家立法提出诸多建议。在这一点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新闻出版自律与法制形成了较为有效的良性互动。文章最后一部分是反思与借鉴。通过将南京国民政府新闻出版法制与清末民初时期对比,从一段更长的历史视野中把握我国近代新闻出版立法的历史发展脉络和规律。体会南京国民政府在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时,在新闻出版立法方面所作的种种取舍和改变。这个过程不仅是具体制度上的变化,更是新闻自由权利属性不断得到拓展,并获得法权确认的过程:从消极自由开展到积极自由,由单纯的自然权利转为自然权利与制度性权利兼备的双重属性。并在南京国民政府宪法和出版法中作了确认,有限新闻自由原则的确认就是具体的体现。但南京国民政府的历史教训也警示我们,要真正实现新闻出版法治,就必须确保对新闻自由的配置上具备主体正当性和程序正当性,通过立法和司法环节,以正当程序实现对新闻自由的配置。

徐卫华[7](2009)在《中国广告管理体制研究 ——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分析框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分析框架,运用政治学及公共管理学等理论,将中国广告管理体制放置在转型期的复杂社会背景下,并在政府与广告行业两大主体形成的系统结构中,梳理了中国广告管理体制的历史成因,概括了中国广告管理体制的结构特点,解释了中国广告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探讨了中国广告管理体制遭遇的现实挑战与潜在威胁,提出了既符合历史趋势亦符合中国国情的重建之道。本文认为,我国政府主导型广告管理体制作为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其突出特点在于政府权力一元化格局,即一方面以政府权力为中心,排斥广告行业权力,单向性地建立并维持广告行业的正常秩序;另一方面政府权力过大而缺乏相应约束与规范,广告行业权利则被压缩而事实性缺失,使我国广告管理体制呈现出“大国家-小社会”模式特征。在国家高度统合社会的背景下,公有制长期主导我国广告行业,“单位制”成为了我国政府主导型广告管理体制的运行支点,广告经营者不再作为广告市场主体而存在,而是被转化为政府行政管理机构的延伸,以其私的广告(经营)管理完成公的广告管理功能,使我国广告管理体制呈现出“全民动员”的特征,成功地实现了国家对广告行业的直接控制与管理。但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启动与深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裂解成为中国社会最为显着的变化。源于“体制外”自由流动的资源与空问的出现,非公有制广告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打破了公有制主导广告业的格局,消蚀了我国政府主导型广告管理体制的运行支点,使我国广告管理体制裂解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两极格局,政府担当起我国广告管理的全部职责,陷入了纷繁复杂而琐碎的事务之中,并不断遭遇现实挑战与潜在危机:一方面,广告行业高度市场化和高度创新性,而政府的广告管理则不仅存有歧视与偏见,而且相对僵硬,暴露出政府能力的相对不足;另一方面,广告行业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逐渐觉醒,而政府广告管理不仅强制有余认同不足,而且受到其自利性扩张的负面影响,导致了政府权威的严重流失。挑战与危机的重叠使我国广告管理体制陷入“弱国家-弱社会”模式的边缘。而要打破我国广告管理体制的“制度闭锁”,就必须在国家与社会合作与互动的基础上,通过政府转型与广告行业自治,双向重建“强国家-强社会”的广告管理体制模式,即政府必须进行渐进式分权,收缩政府职能,提升政府能力,重塑政府权威,以型构“强国家”;广告行业组织则必须赋予并履行权力,对内约束并规范成员的从业行为,对外防止并抵御政府的非法干预,以构建“强社会”。总之,“广告管理”必将让位于“广告治理”,即广告行业组织将成为广告管理的重要主体,积极参与广告管理体制,并与政府合作与互动,形成广告行业的多元复合治理,从而有效地建构广告行业的良好秩序,促进广告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左希洋[8](2008)在《中国私立医院可持续发展政策框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医疗卫生事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私立医疗机构在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中就已凸现,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地扩展,它既是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必然产物,又对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积极探索着多元化、多种形式的办医模式,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补充力量。过去几十年,世界各国的实践已经证明,靠国家公共财政来完成全民基础医疗服务的巨大任务是难以实现的。相反,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人们健康需求水平日益提高,国家公共卫生投资政策要与此相适应,正需要从大包大揽投资、管理全社会医院的泥潭中解脱出来,收缩公共财政支持面,集中财力有效提升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整体水平,以逐步缓解日益不堪重负的政府公共卫生事业的财政负担。中国私立医院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可持续发展政策方面面临国家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带来的瓶颈问题。随着我国全面加入WTO,尚不足够强大的中国私立医院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竞争形势,要想迎头赶上,政府的政策支持不可或缺。同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国有资产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因素也对私立医院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研究私立医院政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私立医院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归纳出私立医院发展受限和制度变迁两个主要特征,依托这两个特征对现行私立医院政策进行了有侧重的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针对其缺陷提出了完善建议。全文结构建立在BCP范式之上。BCP范式是对经典的产业组织分析方法SCP范式的运用和拓展。其中B代表产业政策背景(Background),C代表产业政策行为(Conduct),P代表产业政策效果(Performance)。产业政策绩效则可以通过本文针对私立医院特征设定的双重指标—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实现程度来衡量。目的:政府卫生财政重负与医院投资改革的必然性是本课题研究立题的基础。尽管私立医院在我国医疗保健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据国内不同省市多份调查资料表明,私立医院在我国的发展仍然步履维艰。本研究以抽样调查的方式在上海、广州、深圳选取有代表性的私立医院为研究对象,通过确定能反映我国私立医院相关政策的指标,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现场调研,分析当前私立医院发展、管理和运营的现状,从政策框架的配套、完善和公平性入手,探讨我国如何搭建一整套私立医院可持续发展政策框架,进而提出构建新型医疗卫生体系的设想。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实证经济学研究方法,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卫生资源配置与卫生利用分析工作,提出私立医院在我国存在的和发展必要性;通过对上海、广州、深圳三个经济较发达地区私立医院的实地研究,应用理性政策分析模型、利益相关集团分析和寻租理论等方法分析观察并评价现行私立医院管理政策。提出补充、完善和构建私立医院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建议。结果:在本文的核心章节中,第三、四章是对中国私立医院政策的分析,在对中国私立医院政策背景的研究中,本文分析了中国私立医院的特殊经济属性、中国私立医院发展的历程与现状等相关产业部门的影响发现中国现有私立医院政策措施的时滞效应、医疗体制改革等相关政策措施的影响作用等;由于我国现行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办法》中缺少一个非常重要的组织结构---非营利性私立医疗机构的设制与管理政策,致使我国医疗机构除了国有医疗机构外就是营利性私立医院,这是我国医疗体制与国外发达国家或地区医疗体制的最大不同点。也是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既办医院又管理医院;既无力对公立医院补偿的前提下,又要求医疗卫生事业保持的社会公益性,出现特殊的“以药养医”现象和难以根本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组织体制原因之一。结论与建议:综上所述,中国私立医院发展的困境主要是尽管国家重视鼓励发展社会资金多渠道办医的政策是明确的,但相关政策配套的法律法规的制定滞后,或不完善、或不到位主要根源在于管理部门在制定国家政策过程中存在“寻租活动”。中国私立医院政策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隐性博弈行为,这些行为导致了现实中的市场行为扭曲和市场结构混乱;针对出现的政策问题,建议在加强对私立医院监管的同时,构建一整套私立医院可持续发展政策;按照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议逐步对大多数公立医院实行独立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国家以实际提供服务量购买医疗服务的方式给与补足或资助。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新型医疗卫生体制架构的设想。创新点、不足与下一步研究的建议:创新点:在国内首次运用经济学的“寻租理论”解释我国私立医院可持续发展政策中存在不足的根源,提出补充完善和改进我国私立医院可持续发展政策框架方案;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基于利益相关集团分析的“最优化税收政策”;基于博弈模型设计了私立医院与卫生监督管理部门违规与反违规的双边博弈模型,提示必须对现有监管体制和政策进行调整,形成一整套对私立医院管理政策框架,更明确地划分职责,促使管理职责的真正回归的必要性;在国内首次系统提出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按照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议逐步将多数公立医院实行非政府非营利医院的独立法人治理结构,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行“国有民营”,真正意义上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国家以实际提供服务量购买医疗服务的方式给与补足或资助,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新型医疗服务体系的设想。不足与下一步建议: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不足:本文的结论建立在模式建立、理论推演和文字论证,缺少对提出的最优化税收政策、构建私立医院可持续发展政策框架和构架新型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的量化的实证研究。这主要因为后者在当前条件下具有不可行性,当前还不具备量化研究的条件。但量化研究对于验证政策效果又是必不可少的,今后的一个拓展方向,就是选择相对比较容易获得数据的政策(如最优化税收政策、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等),选定一个经济较发达城市进行局部干预性实证研究。

胡元妍[9](2020)在《乡土建筑遗产保护视角下的传统民居保护性修缮与利用 ——以元阳阿者科为例》文中提出元阳阿者科村的村落格局与民居在整体布局和建筑形式上独具特色,同时与当地的民族文化和梯田农耕活动紧密联系、相互融合,是典型的乡土建筑遗产。本文从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文物遗产与乡土建筑遗产内涵的不同,对照当前社会条件下相关政府单位对传统民居的保护模式现状,廓清乡土建筑遗产保护工作所面临的现实难题。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乡土建筑遗产保护视角下的保护策略。同时,在元阳阿者科村深入的田野调查,驻点研究,以文献研究、理论分析与归纳以及与大量的实地调研记录分析为主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阐述阿者科村传统民居的民居现状、传统村落民居修缮工艺的现状、详细整理记录传统民居修缮的营造技艺。提出完善阿者科村传统民居保护性修缮与利用的策略。从恢复重建、落架大修和局部小修的三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论文以阿者科村为例,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从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的视角,对传统民居的修缮保护提出可行性研究,针对现状问题提出适合的保护策略。希望能够为乡土建筑遗产中的传统民居保护提供一种思考和研究的方式。

郎杰燕[10](2019)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文中认为制度作为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贯穿于政治学发展的始终。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性制度,其改革、发展与完善不仅能够分散农民疾病风险、降低农民医疗负担、增进农民健康福祉,而且有利于缓解社会利益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升国家政权合法性。可见,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体现其社会性的同时也显现出很强的政治性。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从建国之初的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到如今城乡一体化整合期的“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走过一条“跌宕起伏”的制度变迁之路。时至今日,仍存在管理经办体制不顺畅、筹资结构不合理、待遇支付制度不健全、监督控费机制不完善、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等诸多问题,给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国家能力和政府信任带来巨大挑战。诚然,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复杂变迁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关注,形成了经济、制度、社会、文化、政治等不同的研究路径。但是,对于由宏观管理、筹资、待遇支付三项核心要素制度构成,关系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两个市场”,关涉国家、政府、社会团体及农民个人等多元利益,并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具有高度耦合性的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而言,单一角度的分析难免有失偏颇,难以揭示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真实过程”与内在逻辑。综合“结构”、“行动”与“历史”要素全面解释制度变迁的历史制度主义为理解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复杂变迁提供了一个广阔视角,以期探寻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深层逻辑,为未来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指明方向、提供路径。为此,本文运用历史制度主义关于依据历史发展关键节点划分制度变迁阶段的方法,将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历程划分为建国初期(1949-1957)、人民公社时期(1958-1977)、改革开放初期(1978-2001)、新世纪初期(2002-2008)、城乡一体化加速期(2009-今)五个阶段。通过全面、系统梳理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演变历程,总结归纳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并着重探寻其变迁的内在逻辑。由此得出以下三个主要结论:其一,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具有复杂变迁历程与多元变迁特征。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经历了“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制度断裂——‘初级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险——‘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五次重大变迁。并且,每次大的制度变迁阶段下均有制度创新、制度扩散、制度完善等连续的、有所差异的制度变迁过程。同时形成分层分序的变迁路径,诱致性与强制性并行、内源性与外源性交揉、渐进性与突变式共存、合意性与意外性同在的多样化变迁方式,以及利弊相随的制度变迁绩效。其二,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遵循“环境·主体·时间”三重复合式逻辑。制度环境通过粘嵌耦合机制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产生结构性影响,即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结构中的宏观管理、筹资和待遇支付制度分别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高度粘嵌,推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结构性变迁。行动主体通过价值偏好与利益博弈机制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产生自主性影响,即建国初期农民的共同行动,人民公社时期国家的整体性动员,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医疗机构、农民等多元主体的非合作博弈,新世纪初多元主体的合作博弈以及城乡一体化加速期人社与卫生两个主管部门之间的管理权争夺,推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自主性变迁。另外,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近百年变迁历史中形成对“国家主导”、“自愿合作”以及“二元保障”路径的强劲依赖,并且还受到诸多偶然性事件以及关键节点等时间要素的深刻影响。其三,未来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应在优化制度环境、规范各行动主体行为、突破路径依赖、把握关键节点的基础上向着更加公平、健康、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

二、《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社广告管理实施办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社广告管理实施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1)可持续更新视角下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西方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理念与实践持续强化演变
        1.1.2 国内背景:本土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现实与转型需求存在落差
    1.2 研究问题
        1.2.1 理论问题:归纳西方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规律
        1.2.2 应用问题:审视我国典型案例城市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既有路径成效
    1.3 研究意义
        1.3.1 拓展完善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理论认知
        1.3.2 实现由静态格局到动态演进的规律总结转变
        1.3.3 应对转型期本土旧城中心区的优化升级需求
    1.4 相关概念
        1.4.1 旧城中心区
        1.4.1.1 概念定义
        1.4.1.2 范围界定
        1.4.2 土地混合利用
        1.4.3 可持续更新
    1.5 研究综述
        1.5.1 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相关研究
        1.5.1.1 发展历程研究
        1.5.1.2 理论概念演变研究
        1.5.1.3 政策与实践演变研究
        1.5.1.4 形成机制、测度方法与实施成效相关研究
        1.5.2 旧城中心区更新路径演变
        1.5.2.1 更新政策实践发展历程研究
        1.5.2.2 演变规律研究
        1.5.3 研究评述
    1.6 研究目标
    1.7 研究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1.1 跨学科综合
        1.7.1.2 历史研究
        1.7.1.3 比较归纳
        1.7.1.4 定量定性相结合
        1.7.2 研究框架
第2章 可持续更新审视框架构建
    2.1 可持续更新审视框架构建必要性
        2.1.1 实现可持续更新是土地混合利用的本质内涵
        2.1.1.1 土地利用方式内涵与准则的理论要求
        2.1.1.2 实践复苏及广泛兴盛的现实要求
        2.1.2 过往研究对土地混合利用认知的异同
        2.1.2.1 概念理解差异中蕴含的模糊化
        2.1.2.2 概念理解共识中的确定与非确定
        2.1.3 可持续更新审视框架构建的必要性
        2.1.3.1 过往研究对演变规律的解析不足
        2.1.3.2 新的审视框架建立的准则
    2.2 可持续更新审视框架
        2.2.1 审视思路的确立
        2.2.1.1 基于土地利用方式的审视内容维度
        2.2.1.2 基于实践方式演变的审视历程维度
        2.2.1.3 基于研究目标的审视规律应用维度
        2.2.2 审视对象及范围
        2.2.2.1 研究对象的确定
        2.2.2.2 时间范围的确定
        2.2.3 审视分析数据基础
        2.2.3.1 西方路径演变规律审视数据资料
        2.2.3.2 南京路径演变趋势审视数据资料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追求“秩序与疏解”的瓦解阶段(1900s-1950s)
    3.1 “混杂”成为急需解决的不可持续根源
        3.1.1 环境维度:拥挤混杂布局引发环境恶化
        3.1.2 社会维度:持续社会隔离加重交通拥堵
        3.1.3 经济维度:混杂权属阻碍商业开发需求
    3.2 基于可持续更新视角的现代规划理论的应对方式评述
        3.2.1 寻求结构秩序性
        3.2.1.1 理性功能主义
        3.2.1.2 交通分区的协同
        3.2.2 疏散人口与功能
        3.2.2.1 霍华德田园城市对旧城中心区的疏散思想
        3.2.2.2 格迪斯的区域规划对旧城中心区的疏散思想
        3.2.3 现代规划理论的利弊影响与“片面应用”机制
        3.2.3.1 现代规划理论对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理念的利弊影响
        3.2.3.2 现代规划理论的“片面应用”:经济维度至上的中央商务区
    3.3 基于片面应用的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瓦解实践
        3.3.1 关注经济维度的功能要素分离
        3.3.1.1 政策引导下低价值功能外迁
        3.3.1.2 市场机制下经济性职能集聚
        3.3.1.3 政府掌控下公共空间提升
        3.3.2 追求秩序隔离的时空利用模式
        3.3.2.1 “功能—交通”空间隔离模式
        3.3.2.2 “宏观—微观”时间断裂模式
        3.3.3 强调集权控制的实施管理体系
        3.3.3.1 集权式区划工具的运用
        3.3.3.2 公共征地权下的更新政策
    3.4 本章小结:演变动因、演变重点、实践模式
第4章 促进“活力与消费”的复苏阶段(1960s-1980s)
    4.1 秩序疏解造成的不可持续恶果
        4.1.1 社会维度:人口隔离与社会结构断裂
        4.1.1.1 “宏观-微观”双层面的人口隔离
        4.1.1.2 社会生态结构遭到破坏
        4.1.2 环境维度:物质空间破坏与环境恶化
        4.1.2.1 物质空间破坏
        4.1.2.2 生活环境恶化
        4.1.3 经济维度:经济衰退与去工业化灾难
        4.1.3.1 经济持续衰退
        4.1.3.2 去工业化的灾难影响
        4.1.4 综合结果:安全丧失与不公平的动乱
        4.1.4.1 秩序与疏解导致安全隐患
        4.1.4.2 社会不公平引发大规模动乱
    4.2 基于可持续更新视角的后现代规划理论复苏框架评述
        4.2.1 人本主义的城市多样性
        4.2.1.1 雅各布斯对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复苏的主张
        4.2.1.2 其他多样性拥护者对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复苏的主张
        4.2.2 延续历史的城市文脉主义
        4.2.2.1 英国城镇景观运动对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复苏的主张
        4.2.2.2 美国文脉主义对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复苏的主张
        4.2.3 批判无序蔓延的中心区回归
        4.2.3.1 对无序蔓延的批判
        4.2.3.2 重归中心区思想对土地混合利用复苏的主张
        4.2.4 追求社会公正的公众参与
        4.2.4.1 土地利用方式非公正的背后机制
        4.2.4.2 公众参与成为解决途径
        4.2.5 后现代规划理论下的复苏框架与“非全面应用”机制
        4.2.5.1 可持续更新视角下土地混合利用理念复苏框架
        4.2.5.2 后现代规划理论的“非全面应用”:侧重经济维度的中央游憩区
    4.3 基于非全面应用的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复苏实践
        4.3.1 侧重经济维度的功能要素混合复苏
        4.3.1.1 居住功能的局部恢复及其混合复苏
        4.3.1.2 办公引领的功能混合及社会维度关注尝试
        4.3.1.3 商业模式转变及大规模建设
        4.3.1.4 文化休闲的功能与规模多维度复苏
        4.3.1.5 公共空间的经济维度转向及空间环境营造
        4.3.2 基于涓滴模式的时空混合复苏模式
        4.3.2.1 涓滴网络的空间模式
        4.3.2.2 涓滴渗透的时间模式
        4.3.3 应对弹性合作的实施管理体系
        4.3.3.1 规划体系改革:弹性与约束并存
        4.3.3.2 更新政策转变:由集权转向合作
    4.4 本章小结:演变动因、演变重点、实践模式
第5章 “可持续全面提升”的衍化阶段(1990s至今)
    5.1 活力营造表面下的不可持续隐忧
        5.1.1 社会维度:绅士化、私有化及社区关注不足
        5.1.1.1 多维绅士化与空间同质化
        5.1.1.2 空间私有化与阴影效应
        5.1.1.3 缺乏对社区与弱势群体关注
        5.1.2 环境维度:忽视公共环境与公交一体化建设
        5.1.2.1 公共环境影响
        5.1.2.2 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不足
        5.1.3 经济维度:“人口-商业-办公”裹挟式外迁现象加剧
        5.1.3.1 人口持续郊区化
        5.1.3.2 零售购物郊区化
        5.1.3.3 办公就业郊区化
    5.2 可持续更新思想对土地混合利用理念的拓展衍化
        5.2.1 可持续发展对土地利用体系的创新需求
        5.2.2 可持续更新三种分支理论对土地混合利用理念的衍化
        5.2.2.1 物质空间设计
        5.2.2.2 城市发展行为改良
        5.2.2.3 复杂系统提升
        5.2.3 可持续更新理论下的衍化趋势与“耦合应用”机制
        5.2.3.1 可持续更新理论影响下土地混合利用理念衍化趋势
        5.2.3.2 可持续更新理论的“耦合应用”:多维度并重的中央活力区
    5.3 基于耦合应用的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衍化实践
        5.3.1 迈向可持续的功能要素混合衍化
        5.3.1.1 居住功能提升及其混合维度衍化
        5.3.1.2 办公功能的产业结构升级及社会包容效应
        5.3.1.3 商业功能的中心区地位强调及模式的再度转变
        5.3.1.4 文化休闲功能的社会效应显现
        5.3.1.5 公共空间社会属性的回归
        5.3.1.6 生态环境维度提升及其混合衍化
        5.3.2 基于全面提升的时空混合衍化模式
        5.3.2.1 整体可持续的空间模式
        5.3.2.2 连续可持续的时间模式
        5.3.3 协调多元需求的实施管理体系
        5.3.3.1 规划体系改革:优化土地混合利用效果
        5.3.3.2 更新政策优化:社会民主制度
    5.4 本章小结:演变动因、演变重点、实践模式
第6章 西方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规律剖析
    6.1 协同性:混合利用路径演变特征
        6.1.1 土地功能要素的双重化演变
        6.1.1.1 功能混合逻辑的演变
        6.1.1.2 可持续维度的提升
        6.1.2 土地利用形式的应对性演变
        6.1.2.1 空间模式双层级演变
        6.1.2.2 时间模式三层面演进
        6.1.3 土地利用权力的保障性演变
        6.1.3.1 管理维度的两极拓展
        6.1.3.2 政策权力的多元民主化演变
        6.1.4 “功能—时空—权力”协同演变关系
    6.2 三角制:混合利用路径演变机制
        6.2.1 动力机制的演变历程
        6.2.1.1 1990年代前市场的主动应对
        6.2.1.2 1990年代后政策的全面促进
        6.2.1.3 动力机制演变逻辑
        6.2.2 动力机制实施逻辑
        6.2.2.1 社会机制——应对“生产消费方式”是根本需求
        6.2.2.2 市场机制——把握“市场经济规律”是直接动力
        6.2.2.3 政策机制——制定“立体全面政策”是切实保障
        6.2.2.4 三者的相互制约关系
    6.3 多面化:混合利用路径演变本质
        6.3.1 路径演变的内在逻辑
        6.3.1.1 体现了实践中概念理解的演变:从物质空间技术到可持续场所氛围营造
        6.3.1.2 体现了中心区本质属性的回归:“社会活力”集聚区的恢复与超越
        6.3.1.3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涵提升:个体需求与共存需求的双重提升
        6.3.2 路径演变的辩证性思考
        6.3.2.1 重点即难点:协调的内容与过程
        6.3.2.2 不是万能药:实践与理论缝隙的不断弥合,并不意味着理论效应实现的必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南京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既有路径演变审视
    7.1 可持续更新视角下的分析框架
        7.1.1 分析要素确立
        7.1.2 分析对象界定
    7.2 空间模式演变趋势分析
        7.2.1 空间模式功能混合逻辑演变趋势
        7.2.1.1 分析方法确立
        7.2.1.2 功能混合逻辑演变趋势分析
        7.2.1.3 小结
        7.2.2 空间模式可持续维度演变趋势
        7.2.2.1 多维度内容混合演变趋势分析
        7.2.2.2 整体空间体系协同演变趋势
        7.2.2.3 小结
    7.3 时间模式演变趋势分析
        7.3.1 时间模式纵向延伸趋势
        7.3.2 时间模式横向延展趋势
        7.3.2.1 历史氛围特色延续
        7.3.2.2 绿色可持续环境提升
    7.4 权力模式演变趋势分析
        7.4.1 功能混合逻辑控制灵活度演变趋势
        7.4.1.1 用地分类标准弹性演变趋势
        7.4.1.2 建筑物用途调整弹性演变趋势
        7.4.1.3 小结
        7.4.2 可持续维度管控内容与形式演变趋势
        7.4.2.1 可持续维度管控内容演变趋势
        7.4.2.2 可持续效应管治形式演变趋势
        7.4.3 开发控制权力演变趋势
        7.4.3.1 规划制定实施过程演变趋势
        7.4.3.2 城市更新运作过程演变趋势
        7.4.3.3 小结
    7.5 既有路径演变成效、问题、机制与改革建议
        7.5.1 既有路径演变成效与问题总结
        7.5.1.1 成效与问题的全面总结
        7.5.1.2 成效与问题的分类总结
        7.5.2 既有路径演变问题的内在机制
        7.5.2.1 理念固化于“功能混合”
        7.5.2.2 实践固化于“局部地块”
        7.5.2.3 制度固化于“事前设计”
        7.5.3 既有路径优化改革建议
        7.5.3.1 统一明确新时期土地混合利用理念内涵,扭转“偏重经济维度”思维
        7.5.3.2 结合城市双修政策,突破局部地块实践桎梏
        7.5.3.3 建立保障良性演变的全历程调控制度体系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回顾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可持续更新视角下西方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历程
        8.1.1.1 可持续更新理论提出前路径演变特征与机制
        8.1.1.2 可持续更新理论提出后路径演变特征与机制
        8.1.2 可持续更新视角下西方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规律
        8.1.2.1 英美国家路径演变特征
        8.1.2.2 英美国家路径演变机制
        8.1.2.3 英美国家路径演变本质
        8.1.3 可持续更新视角下南京路径演变审视
        8.1.3.1 南京既有路径成效
        8.1.3.2 南京既有路径问题
        8.1.3.3 南京既有路径内在机制
    8.2 主要创新点
        8.2.1 创建了可持续更新综合审视框架
        8.2.2 深化了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规律认知
        8.2.3 审视了我国典型案例城市既有路径成效与问题
    8.3 不足与展望
        8.3.1 进一步深化演变规律认知
        8.3.2 进一步全面审视我国路径
        8.3.3 进一步提出改革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2)户外招牌的行政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
    (四) 研究方法
一、户外招牌的行政规制概述
    (一) 户外招牌的演变及概念
    (二) 户外招牌的功能
        1. 商业宣传
        2. 文化传播
        3. 景观形成
    (三) 户外招牌的法律属性
    (四) 户外招牌行政规制的概念
    (五) 户外招牌行政规制的必要性
二、户外招牌行政规制的理论基础
    (一) 以商户的自由为更高价值
    (二) 市容秩序的实现
    (三) 履行政府职能与减少干预
    (四) 以行政法治为原则
三、户外招牌行政规制的制度发展
    (一) 户外招牌行政规制的发展历程
        1. 简单规制阶段
        2. 加强规制阶段
    (二) 户外招牌行政规制的制度现状
        1. 规制依据
        2. 规制主体
        3. 规制内容
        4. 事前规制工具
        5. 事后规制手段
    (三) 户外招牌行政规制制度总结
四、户外招牌行政规制的不足
    (一) 依据上的不足
        1. 立法的缺失
        2. 立法之间的不协调
        3. 规制制度的不足
    (二) 执行中的不足
        1. 政府职能的缺位
        2. 政府职能的越位
五、户外招牌行政规制的完善建议
    (一) 明确规制的原则
        1. 保障公民权利与自由原则
        2. 合法性原则
        3. 比例原则
        4. 信赖保护原则
        5. 参与原则
    (二) 完善规制法律体系
        1. 协调立法
        2. 完善地方立法
    (三) 健全具体规制制度
        1. 完善规制内容
        2. 事前规制工具标准化
    (四) 加强与完善执法
        1. 加强事后监管,促进严格执法
        2. 引导性规制行为的运用
结语
附表一: 简单规制阶段地方立法整理
附表二: 加强规制阶段地方立法整理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1.1.3 基本概念界定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论
        1.2.2 搜集资料的方法
        1.2.3 研究意义
        1.2.4 研究框架
    1.3 理论梳理与文献综述
        1.3.1 理论梳理
        1.3.2 文献综述——台湾电视研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51-1987)
    2.1“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2.1.1 试水电视业:教育电视台的成立
        2.1.2 第一家商业电视台:台视
        2.1.3 中视:率先播出彩色节目
        2.1.4 华视:突出教育节目特色
        2.1.5 公共电视节目的草创
    2.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2.2.1“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2.2.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2.2.3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2.3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2.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2.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 “解严”之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87-2000)
    3.1 “解严”之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3.1.1 台视、中视和华视:进入激烈竞争时期
        3.1.2 民视的成立:反对党“发声”,打破无线三台“三足鼎立”格局
        3.1.3 公视:漫长的筹建之路
    3.2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3.2.1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3.2.2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3.2.3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3.3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4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2000-2017)
    4.1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4.1.1 商业无线电视台的重组
        4.1.2 公广集团版图的扩充
    4.2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4.2.1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4.2.2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4.2.3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4.3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4.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4.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5. 结语: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变迁分析与批判
    5.1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5.2 “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5.3 2000年“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5.4 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反思与批判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访谈人物列表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其他作品发表情况
后记

(4)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范围
        1.3.1 基本概念
        1.3.2 概念辨析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内研究综述
        1.4.2 国外研究综述
    1.5 理论基础
        1.5.1 现代出版理论
        1.5.2 政府规制理论
        1.5.3 日常生活理论
        1.5.4 公共产品理论
    1.6 研究方法
第2章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概述
    2.1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法律渊源
    2.2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成因分析
        2.2.1 基于组织行为视角的分析
        2.2.2 基于组织传播视角的分析
        2.2.3 基于组织生活视角的分析
    2.3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基本特征
        2.3.1 互动性
        2.3.2 依附性
        2.3.3 针对性
        2.3.4 互益性
        2.3.5 思想性
    2.4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主要功能
        2.4.1 工作指导
        2.4.2 信息沟通
        2.4.3 形象塑造
        2.4.4 资料留存
        2.4.5 文化娱乐
    2.5 小结
第3章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及其变迁
    3.1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及制度
        3.1.1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
        3.1.2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制度
    3.2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变迁的历时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3.2.1 社会性规制变迁
        3.2.2 经济性规制变迁
    3.3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变迁的共时性研究——以江苏省省辖市为例
        3.3.1 社会性规制抽样分析
        3.3.2 经济性规制抽样分析
    3.4 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变迁分析
        3.4.1 规制变迁原因分析
        3.4.2 规制变迁方式分析
        3.4.3 规制变迁特征分析
        3.4.4 规制变迁局限性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规制视角下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出版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发展阶段
        4.1.1 过渡期(1997年1月—2001年12月)
        4.1.2 紧缩期(2002年1月—2008年8月)
        4.1.3 壮大期(2008年9月至今)
    4.2 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现状分析
        4.2.1 总体状况分析
        4.2.2 典型案例描述分析
    4.3 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抽样分析
        4.3.1 出版形式
        4.3.2 经费来源
        4.3.3 从业人员
        4.3.4 出版质量
        4.3.5 数字化
        4.3.6 发展建议
    4.4 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问题分析
        4.4.1 影响出版发展的静态问题
        4.4.2 挑战现行规制的动态问题
    4.5 小结
第5章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创新
    5.1 规制创新目标
        5.1.1 维护和保障社会组织的基本政治权利
        5.1.2 肯定和发挥资源配置的市场决定作用
        5.1.3 涵养和增强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实力
        5.1.4 保护和实现内部资料的日常生活价值
    5.2 规制创新原则
        5.2.1 职权法定原则
        5.2.2 公开透明原则
        5.2.3 属性归位原则
        5.2.4 宽严相济原则
    5.3 规制创新思路
        5.3.1 在宏观上创新规制理念定位
        5.3.2 在中观上创新规制客体认识
        5.3.3 在微观上创新规制内容调整
第6章 结束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5)我国广告产业政策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研究背景
    (一) 产业政策对产业发展具有导向和促进作用
    (二) 我国广告产业发展趋缓, 问题众多
        1.低准入导致的专业化低下
        2.市场集中度底
        3.强媒体、弱公司依然严重
        4.外资广告企业强势扩张
    (三) 创意产业背景下我国广告产业面临升级、转型
研究现状
    (一) 产业政策的相关研究
    (二) 广告产业的相关研究
    (三) 我国广告产业政策的相关研究
广告产业政策
    (一) 广告产业政策的相关问题
        1.广告产业政策的研究定位
        2.广告产业政策存在的必要性
    (二) 广告产业政策的定义
        1.广告产业政策的定义
        2.广告产业政策的制定主体
        3.我国广告产业政策的分类
我国广告产业政策演变
    (一) 产业复兴时期 (1979-1982)
        1.产业政策背景
        2.产业政策的主要特征和内容
        3.产业政策的效果
    (二) 产业扶植时期 (1983-1989)
        1.产业政策背景
        2.产业政策的主要特征和内容
        3.产业政策的效果
    (三) 产业规划时期 (1990-1994)
        1.产业政策背景
        2.产业政策的主要特征和内容
        3.产业政策的效果
    (四) 产业组织时期 (1995-1999)
        1.产业政策背景
        2.产业政策的主要特征和内容
        3.产业政策的效果
    (五) 产业规范时期 (2000-2010)
        1.产业政策背景
        2.产业政策的主要特征和内容
        3.产业政策的效果
    (六) 地方产业政策 (1979-2008)
我国广告产业政策的总体特征
    (一) 产业政策数量在逐年增长
    (二) 政策作用具有滞后性
    (三) 政策性质的抑制性倾向
产业政策对我国广告产业发展的主要作用
    (一) 推动了我国广告产业的飞速发展
    (二) 初步建立了广告产业制度体系, 完善产业经营管理
    (三) 规范了广告市场秩序, 保证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广告产业政策的缺陷和不足
    (一) 重行政管理、轻产业管理
    (二) 没能建立完善的产业制度和产业结构
    (三) 政策实施缺少配套和贯彻执行
我国广告产业政策的未来走向
    (一) 产业政策定位:从弥补市场缺陷到推进产业发展
    (二) 重视地方产业政策的作用
    (三) 推进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四) 配套实施和加强贯彻执行
    (五) 产业升级:推动创意产业发展战略
小结

(6)南京国民政府新闻出版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范围及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新闻出版立法的背景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前的新闻出版法制
        一、清末宪政运动中诞生的《大清报律》
        二、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屡经修删的《出版法》
        三、地方报刊的发展及其相关法规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新闻出版立法的理论渊源
        一、政权初建前后的新闻出版立法理论
        二、“战时新闻学”理论对新闻立法重心转变的影响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新闻统制政策的确立
        一、新闻统制政策的提出
        二、新闻统制政策的基本内涵
        三、新闻统制政策的具体方式
第二章 南京国民政府新闻出版的立法进程
    第一节 形成期(1928-1932)
        一、立法机构的成立
        二、立法活动的起步
    第二节 发展期(1933-1938)
        一、立法机构的健全
        二、法律体系的完备
        三、新闻统制政策的成型
    第三节 失控期(1939-1945)
        一、战时新闻统制政策确立
        二、立法机构军事化
        三、立法活动无序化
    第四节 崩溃期(1946-1949)
        一、战时新闻统制政策瓦解
        二、立法机构失势
        三、立法活动失力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新闻出版的法律体系
    第一节 宪法及宪法性法律文件的相关规定
        一、《训政时期约法》中的相关规定
        二、《五五宪草》中的相关规定
        三、抗战期间战时宪法性文件的相关规定
        四、《中华民国宪法》中的相关规定
    第二节 新闻出版法律
        一、民法中的相关规定
        二、刑法中的相关规定
        三、行政法中的相关规定
        四、党报立法的相关规定
    第三节 新闻出版的配套法规和规章
        一、由中央党部宣传部颁布的法规和规章
        二、由国民政府各部门颁布的法规和规章
    第四节 新闻出版地方立法
        一、上海
        二、浙江
        三、甘肃
        四、南京
        五、重庆
    第五节 新闻出版的司法判例、解释例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新闻出版法制的内容
    第一节 新闻出版宪法原则
        一、言论出版有限自由原则的基本内容
        二、言论出版有限自由原则之不足
    第二节 新闻从业者制度
        一、主体制度
        二、新闻从业者权利保护制度
    第三节 新闻出版管理制度
        一、报刊社的创设、变更与终止制度
        二、出版发行制度
        三、新闻出版的内容管理制度
        四、处罚方式
    第四节 新闻犯罪法律制度
        一、违反内容性规定的犯罪
        二、违反程序性规定的犯罪
        三、新闻犯罪的刑事法律责任
        四、新闻犯罪免责事由
    第五节 新闻法律责任制度
        一、责任主体制度
        二、法律责任形式
        三、诉讼程序制度
第五章 南京国民政府新闻出版法制的实施
    第一节 全国性新闻出版管理网络的建立及其运作
        一、国民党党部系统新闻出版管理机构设置及运作
        二、国民政府行政系统新闻出版管理机构的设置及运作
        三、党政双重监管机构及其运作
        四、司法系统有限介入
        五、其他组织的管理
    第二节 新闻出版管理实践
        一、对扰乱新闻出版秩序活动的管理
        二、对危害国家安全新闻出版活动的管理
        三、对扰乱社会秩序新闻出版活动的管理
        四、对侵害公民权益新闻出版活动的管理
        五、对违法广告的管理
    第三节 新闻出版管理实践评析
        一、新闻出版管理的特点
        二、新闻出版管理的不足
第六章 南京国民政府新闻出版立法延伸——行业自律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新闻出版自律组织的建立
        一、全国性新闻出版自律组织
        二、地方性新闻出版自律组织
    第二节 新闻出版自律规则体系与内容
        一、会章
        二、新闻职业道德信条
        三、行业自律权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新闻出版自律实践评析
        一、新闻出版自律的积极效能
        二、新闻出版自律的不足
反思与借鉴
参考文献
后记

(7)中国广告管理体制研究 ——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分析框架、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分析框架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 文章的创新与不足
        一、文章的创新
        二、文章的不足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体制
        二、广告管理
        三、行业自治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广告管理体制研究的三个阶段
        二、有关广告管理体制模式的三种观点
        三、广告管理体制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国”进“社”退:中国广告管理体制的权力格局
    第一节 公共权力与权力格局
    第二节 中国广告管理体制的初成
        一、政府初步建立对广告业的直接管理
        二、广告行业(组织)权力空间逐步被压缩
    第三节 中国广告管理体制的完成
        一、快速恢复:政府权力的主导地位
        二、名不副实:广告行业组织相继成立
第三章 “国”大“民”小:中国广告管理体制的法权结构
    第一节 社会权利与法权结构
    第二节 中国广告管理体制的法定态法权结构
        一、立法层次:高度依赖部门规章
        二、立法程序:行政部门主导模式
        三、立法内容:部门利益倾向
    第三节 我国广告管理体制的实然态法权结构
        一、执法理念:户外广告与城市建设的对立
        二、执法方式:随意性与“长官意志”
        三、执法动机:政府自身利益的萌动
第四章 “国”“社”一体:中国广告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
    第一节 单位制:中国社会最基本的组织方式
    第二节 公有制主导:中国广告业单位组织的发展
        一、公有制主导地位的确立
        二、公有制主导地位的恢复性发展
    第三节 运行支点:中国广告管理体制的重新解读
        一、广告市场主体转换为广告行政管理机构
        二、“公”的广告管理转换为“私”的广告管理
        三、国家意志转换为广告从业者的行为规范
第五章 “国”“社”裂解:中国广告管理体制的运行困境
    第一节 后单位制社会:国家与社会的裂解
    第二节 三分天下:中国广告业单位组织的变迁
        一、私营广告业的崛起
        二、外资投资广告业的发展
        三、公有制广告业主导地位日渐式微
    第三节 支点消蚀:中国广告管理体制的运行困境
        一、广告业单位组织逐渐转型为市场主体
        二、“公”与“私”的广告管理逐渐分离
        三、广告管理逐渐等同于广告行政管理
第六章 “权”“能”矛盾:中国广告管理体制的能力短缺
    第一节 政府能力:公共问题的决策力与执行力
    第二节 “变”为“不变”:中国广告管理体制的现实挑战
        一、广告行业的高度市场化
        二、广告行业的高度创新性
    第三节 相对不足:中国广告管理体制的政府能力
        一、广告观念:仍须“为广告正名”
        二、组织结构:以“不变”应万“变”
        三、管理经验:“权”有余“力”不足
第七章 “权”“威”冲突:中国广告管理体制的权威流失
    第一节 政府权威:公民的心理认同与行动服从
    第二节 权利萌动:中国广告管理体制的潜在挑战
        一、质疑:以广告费税前扣除标准为例
        二、抗争:以户外广告的清理整顿为例
    第三节 严重流失:中国广告管理体制的政府权威
        一、运动式执法:排斥理性
        二、强制行政:认同不足
        三、政府自利性:合法性危机
第八章 “国”“社”协调:中国广告管理体制的双向重建
    第一节 国家与社会:从“对立”到“协调”
        一、西方理论演进:超越二元对立
        二、中国现实选择:强国家-强社会
    第二节 广告行业组织:从“自律”到“自治”
        一、社会自治:历史必然
        二、民间化:广告行业组织
        三、权力缺失:广告行业自律
        四、功能重建:广告行业自治
    第三节 政府:从“主导”到“指导”
        一、政府转型:现实要求
        二、政府重构:权力转移
        三、角色转换:行政指导
结语广告行业的多元复合治理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2005.9-2009.3)
后记

(8)中国私立医院可持续发展政策框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部分 导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百舸争流的全球私立医院
        1.1.2 成长和规范中的中国私立医院
        1.1.3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其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 私立医院、公立医院的内涵及界定
        1.2.2 对私立医院政策的界定
    1.3 全文逻辑思路:私立医院可持续发展的BCP范式
        1.3.1 SCP范式的产生与发展
        1.3.2 从SCP范式到BCP范式的逻辑
    1.4 技术路线、结构、方法与创新
        1.4.1 技术路线
        1.4.2 全文结构
        1.4.3 资料来源
        1.4.4 主要研究方法
        1.4.5 可能成立的创新之处
第2部分 中国私立医院政策框架研究的背景分析
    2.1 中国私立医院存在的前提(市场供需、人力资源在创造)
        2.1.1 我国主要社会经济与人口指标
        2.1.2 我国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和健康指标
        2.1.3 我国医疗资源配置现状
        2.1.4 我国医疗资源利用现状
    2.2 中国加入WTO所承诺的国家卫生政策和遵守的条款
    2.3 中国私立医院的经济学特征
        2.3.1 医院经济学属性的基本分类
        2.3.2 经营的目的和规模
        2.3.3 收益分配
        2.3.4 投入资源及产品的性质
        2.3.5 竞争方式
        2.3.6 税收政策
        2.3.7 医疗服务定价政策
    2.4 中国私立医院发展的现状与困境
        2.4.1 中国私立医院发展的现状
        2.4.2 中国私立医院发展困境
    2.5 中国私立医院相关政策的影响作用
        2.5.1 中国私立医院政策的演变历程
第3部分 中国私立医院发展政策的实证研究
    3.1 中国私立医院发展的现状
        3.1.1 实证研究对象的选择
        3.1.2 实证研究的调查指标
        3.1.3 实证研究调查研究结果
第4部分 中国私立医院政策分析
    4.1 中国医疗市场格局
        4.1.1 中国医疗体制业态
        4.1.2 中国私立医院运作形式
        4.1.3 我国现行医疗卫生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4.2 中国私立医院现行政策分析
        4.2.1 中国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政策分析
        4.2.2 私立医院税收政策分析
        4.2.3 私立医院营销方式及广告政策分析
        4.2.4 私立医院进入社会医疗保险定点体系政策分析
        4.2.5 私立医院医疗服务收费价格政策分析
        4.2.6 私立医院纳入政府区域卫生规划政策分析
        4.2.7 私立医院技术准入政策分析
        4.2.8 私立医院连锁经营名称政策分析
        4.2.9 私立医院专业人员技术职称晋升政策分析
        4.2.10 对现行中国私立医院组织政策的评价
第5部分 私立医院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5.1 发达国家私立医院可持续发展政策的主要做法
        5.1.1 美国私立医院可持续发展政策和非营利医院法人治理结构
        5.1.2 英国私立医院可持续发展政策和非营利医院法人治理结构
        5.1.3 德国私立医院可持续发展政策和非营利医院法人治理结构
        5.1.4 新加坡私立医院可持续发展政策和非营利医院法人治理结构
    5.2 发达国家和地区私立医院发展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5.2.1 拓宽医院分类管理的思路,建立医疗体制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
        5.2.2 完善法律约束机制
第6部分 中国私立医院可持续发展政策完善建议Ⅰ—经济目标的实现
    6.1 明确政府在医疗服务市场中的职责
        6.1.1 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卫生服务领域提供了理论基础
        6.1.2 发挥政府在制定政策、增加投入和严格监管等方面的主导地位
        6.1.3 市场机制作补充,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卫生,促进多样化和竞争
    6.2 中国私立医院可持续发展保护政策设计:一种非技术措施
        6.2.1 基于理性决策模型的最优化税收政策
        6.2.2 政策设计的理论依据—利益相关集团分析方法
第7部分 中国私立医院可持续发展政策完善建议Ⅱ—社会目标的实现
    7.1 违规与查处:私立医院与卫生系统监管部门的博奕
        7.1.1 模型设计与求解
        7.1.2 模型的政策含义
    7.2 建立中国私立医院可持续发展政策框架
        7.2.1 划分医疗卫生服务的层次和范围
        7.2.2 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政策,鼓励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7.2.3 按现代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建立非营利性“重组医院”
        7.2.4 将私立医院发展纳入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区域卫生规划
        7.2.5 建立切实可行的医疗广告发布与监管长效机制
        7.2.6 将符合条件的私立医院立法纳入全民社会医疗保险体系
        7.2.7 政策框架设计和建立新型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9)乡土建筑遗产保护视角下的传统民居保护性修缮与利用 ——以元阳阿者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民居亟待修缮保护
        1.1.2 传统民居与其文物特性的争议
        1.1.3 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发展的困境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理论研究及实践现状
        1.3.2 国内理论研究及实践现状
    1.4 研究内容
        1.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2 研究对象和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视角下的传统民居价值分析
    2.1 乡土建筑遗产政策背景
        2.1.1 我国现行的相关法规与传统民居适宜性辨析
        2.1.2 相关部门颁布的政策文件梳理
        2.1.3 理性的“文物”
    2.2 传统民居的价值分析
        2.2.1 传统民居的历史价值
        2.2.2 传统民居的文化价值
        2.2.3 传统民居的创作价值
        2.2.4 传统民居的核心价值
    2.3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视角下的传统民居保护性修缮与利用原则
        2.3.1 完整性原则
        2.3.2 真实性原则
        2.3.3 保护和发展相结合原则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阿者科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实录
    3.1 阿者科村现状概况
        3.1.1 地理环境
        3.1.2 历史沿革
        3.1.3 社会经济
        3.1.4 日常生活方式
        3.1.5 民族文化
    3.2 传统民居特征
        3.2.1 平面特征
        3.2.2 立面特征
        3.2.3 结构体系
    3.3 传统民居建造工具及工匠体系
        3.3.1 建造工具
        3.3.2 工匠体系
    3.4 传统民居建房文化
        3.4.1 建房时间
        3.4.2 建房风水
    3.5 传统民居建造技艺及修缮技艺
        3.5.1 建造步骤
        3.5.2 基础
        3.5.3 墙体砌筑
        3.5.4 梁柱搭建
        3.5.5 屋顶制作
        3.5.6 室内楼面铺设
        3.5.7 细部构件的制作
        3.5.8 相关经济费用
    3.6 传统民居修缮实践
        3.6.1 传统民居修缮概况
        3.6.2 五户扩建民居的控制
        3.6.3 驻村工作中多方参与的状态及矛盾
        3.6.4 驻村工作经验与建议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阿者科民居修缮参与主体与所面问题分析
    4.1 村民
        4.1.1 村民的角色:主体参与者
        4.1.2 村民所面临的问题
    4.2 政府
        4.2.1 政府的角色:主导决策者
        4.2.2 政府所面临的问题
    4.3 专业人员
        4.3.1 专业人员的角色:谋划者、指导实施者、协调者、学习者
        4.3.2 设计方所面临的问题
        4.3.3 施工方所面临的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阿者科传统民居保护性修缮与利用的改进策略
    5.1 完善管理监督体制
        5.1.1 改进建议
        5.1.2 民居修缮改造申请审批流程
    5.2 完善传统民居残损鉴定体系
        5.2.1 鉴定程序
        5.2.2 制定传统民居残损情况鉴定标准
        5.2.3 修缮方式建议
    5.3 传统民居设计策略
        5.3.1 建筑师与村民共同参与的设计方式
        5.3.2 设计改造策略
        5.3.3 设计实例
    5.4 传统工艺保护传承策略
        5.4.1 保护传统工艺的策略
        5.4.2 发展工匠传承人的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总结与思考:栖身乡村
    6.2 论文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图片索引
附录C:部分修缮档案及测绘图
附录D:部分驻村日志
附录E:部分施工记录

(10)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
        (二)关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研究
        (三)已有研究评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阐释
        (一)制度及制度变迁
        (二)医疗保险制度及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三)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四、研究视角与分析框架
        (一)研究视角:历史制度主义
        (二)分析框架:环境·主体·时间与制度变迁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六、总体思路与结构安排
        (一)总体思路
        (二)结构安排
第1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基本历程
    1.1 建国初期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
        1.1.1 制度生成:米山联合保健站建立
        1.1.2 制度扩散: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推广
    1.2 人民公社时期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
        1.2.1 制度创新:稷山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建立
        1.2.2 制度扩散: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大力推广
        1.2.3 制度衰退:国民经济调整下暂时性式微
        1.2.4 制度高潮:“六·二六”指示下走向“顶峰”
    1.3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
        1.3.1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雪崩式”解体
        1.3.2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首次恢复重建失败
        1.3.3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再度恢复重建无果
    1.4 新世纪初期“初级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险
        1.4.1 制度创新:新农合政策出台
        1.4.2 制度试验:新农合试点启动
        1.4.3 制度扩散:试点扩大与“全覆盖”
    1.5 城乡一体化加速期“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
        1.5.1 制度创新:地方自发探索城乡医保制度整合
        1.5.2 制度扩散:中央顶层政策倡导性整合
        1.5.3 制度完善: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式整合
    小结
第2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
    2.1 分层分序: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路径
        2.1.1 分层变迁:三项核心要素制度的相对独立性
        2.1.2 分序变迁:三项核心要素制度的相互关联性
    2.2 多样并存: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方式
        2.2.1 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并行
        2.2.2 内源性制度变迁与外源性制度变迁交揉
        2.2.3 渐进性制度变迁与突变式制度变迁共存
        2.2.4 合意性制度变迁与意外性制度变迁同在
    2.3 利弊相随: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绩效
        2.3.1 农村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2.3.2 “集体福利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2.3.3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式”变迁绩效
        2.3.4 “初级社会保险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2.3.5 农村“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小结
第3章 结构性变迁:制度环境与农村医疗保险
    3.1 制度环境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3.1.1 粘嵌耦合:制度环境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
        3.1.2 农村医疗保险与制度环境的嵌入关系
    3.2 政治嵌入性:政治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3.2.1 国家缺位与“俱乐部式”管理
        3.2.2 “全能主义”与官僚化管理
        3.2.3 行政分权与管理主体缺失
        3.2.4 民生政治与政府垄断性管理
        3.2.5 政府治理变革与社会化管理
    3.3 经济嵌入性:经济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3.3.1 合作经济与农民自愿集资
        3.3.2 封闭性集体经济与强制性筹资
        3.3.3 经济性分权与医疗保险筹资不力
        3.3.4 经济发展奇迹与财政主导型筹资
        3.3.5 分配格局调整与社会化筹资
    3.4 社会嵌入性:社会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3.4.1 社会弥散与低水平医疗保健
        3.4.2 “总体性社会”与集体医疗福利
        3.4.3 社会转型与医疗自费
        3.4.4 社会权利诉求与初级医疗保险待遇
        3.4.5 社会公正与统一医疗保险待遇
    小结
第4章 自主性变迁:行动主体与农村医疗保险
    4.1 偏好与博弈:行动主体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
        4.1.1 价值偏好:单一行动主体与制度变迁
        4.1.2 利益博弈:多元行动主体与制度变迁
    4.2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行动主体及其利益诉求
        4.2.1 国家/政府的利益诉求
        4.2.2 医疗机构的利益诉求
        4.2.3 农民的利益诉求
    4.3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利益博弈
        4.3.1 农民的共同行动与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
        4.3.2 国家的整体性动员与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
        4.3.3 多元主体的非合作博弈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
        4.3.4 多元主体的合作博弈与“初级社会保险型”农村医保
        4.3.5 管理权之争与“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
    小结
第5章 历史性变迁:时间中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5.1 路径依赖、偶然事件、关键节点与制度变迁
        5.1.1 自我强化: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5.1.2 意外结果:偶然事件与制度变迁
        5.1.3 “遗产”的产生与再生产:关键节点与制度变迁
    5.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5.2.1 “国家主导”路径的依赖
        5.2.2 “自愿合作”路径的依赖
        5.2.3 “二元保障”路径的依赖
    5.3 偶然事件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5.4 关键节点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小结
第6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三重逻辑与未来改革
    6.1 “环境·主体·时间”三重复合式制度变迁逻辑
    6.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及原则
        6.2.1 共享、健康与幸福:制度改革目标
        6.2.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原则
    6.3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策略选择
        6.3.1 优化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环境
        6.3.2 规范各行动主体行为
        6.3.3 突破路径依赖
        6.3.4 注重关键节点
    小结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进一步讨论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社广告管理实施办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可持续更新视角下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D]. 陈阳. 东南大学, 2020(02)
  • [2]户外招牌的行政规制研究[D]. 卢鹏. 苏州大学, 2019(03)
  • [3]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D]. 陈若萱. 厦门大学, 2018(06)
  • [4]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D]. 蔡健. 南京大学, 2015(01)
  • [5]我国广告产业政策的发展研究[J]. 梅晓春. 广告大观(理论版), 2012(01)
  • [6]南京国民政府新闻出版立法研究[D]. 张莉. 华东政法大学, 2011(06)
  • [7]中国广告管理体制研究 ——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分析框架[D]. 徐卫华. 武汉大学, 2009(09)
  • [8]中国私立医院可持续发展政策框架研究[D]. 左希洋.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
  • [9]乡土建筑遗产保护视角下的传统民居保护性修缮与利用 ——以元阳阿者科为例[D]. 胡元妍.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10]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D]. 郎杰燕. 山西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广告管理实施办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