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散理论论文_赵慧红,于旭东,张靖

导读:本文包含了色散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色散,偏振,光栅,理论,棱镜,绝缘体,光纤通信。

色散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赵慧红,于旭东,张靖[1](2009)在《线性色散理论描述内腔EIT介质的正交模式分裂》一文中研究指出正交模分裂(或真空R ab i分裂)是原子与光学腔构成的复合系统实现强相互作用的一个典型现象。本文理论研究了叁能级原子介质与腔构成的复合系统,利用线性色散理论将腔内叁能级原子自感应透明(E IT)介质的吸收和色散引入光学腔透射公式,非常直观清晰得到腔透射谱的叁个分裂峰,它是由腔内E IT介质的吸收和色散特性使一个共振腔模分裂为叁个腔模。该方法可以推广到腔内含有任意色散和吸收的介质。(本文来源于《量子光学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孙建功[2](2007)在《高速光通信系统中偏振模色散理论分析与补偿》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中,随着掺铒光纤放大器,非零色散位移光纤等技术的不断成熟,使得衰减、非线性效应、色度色散等对于系统的影响大为减小。而由光纤的双折射效应引起偏振模色散已经成为新的限制系统传输性能的重要因素。它引起信号的脉冲展宽,加剧了码间干扰,使接收系统的误码率上升。由于光纤中偏振相关损耗总是存在的,不仅影响传输信号的功率,还会同偏振模色散相互作用,改变偏振主态的特性,影响偏振模色散的补偿效果。本文着重研究了偏振模色散和偏振相关损耗共同作用下传输系统的特性,及偏振模色散的补偿技术。首先,对描述偏振模色散的有关理论基础进行了总结,包括偏振模色散的起因、偏振模色散的数学描述、偏振模色散的定义、统计特性及测量技术。其次,推导了偏振模色散作用下的信号均方根脉宽解析表达式、偏振模色散和偏振相关损耗共同作用下的信号均方根脉宽解析表达式;并以两段偏振模色散光纤夹一段偏振相关损耗光纤所构成的叁段级联线路为基本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推导了该研究对象总的偏振模色散矢量解析表达式及差分群时延的解析表达式;研究了偏振相关损耗对偏振主态的影响,及偏振相关损耗和偏振模色散共同作用下传输信号强度变化情况。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偏振相关损耗对一阶偏振模色散和二阶偏振模色散各个分量的影响。最后,介绍了偏振模色散自适应补偿系统各主要组成部分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包括偏振模色散模拟器设计、偏振度的提取及偏振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并在分析一阶、二阶偏振模色散补偿原理的基础上,研究了一种可以根据反馈信号偏振度的大小改变搜索步长的二阶偏振模色散自适应补偿算法。该算法具有收敛速度快,避免陷入局部极值点,减少线路信号的瞬间恶化以及抗噪声干扰性强等特点。并通过仿真实验分析了该补偿算法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07-04-01)

巴音贺希格[3](2004)在《衍射光栅色散理论与光栅设计、制作和检验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衍射光栅色散理论与光栅设计、制作工艺和效率检验方法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第一,在光栅理论研究方面,基于矢量衍射理论给出了一维和二维平面光栅的广义光栅方程以及角色散公式的完整解析形式,建立了衍射光栅第一类和第二类角色散概念,系统地讨论了衍射光栅两类角色散的相关特性,完善和发展了衍射光栅色散理论。第二,在光栅理论的应用研究方面,从矢量衍射理论基础出发,给出了表示平面光栅光谱仪谱线和谱带弯曲程度的精确关系式和光谱仪器的两类色散公式,数值结果表明以往所用近似公式存在不足。第叁,在光栅设计与制作方面,导出了矩形光栅衍射效率的一般表达式,分析了矩形光栅衍射光谱的缺级现象,通过数值分析发现光学头光栅纵向与横向加工误差之间存在互补性,并根据设计结果成功地研制出了VCD信号读写头光栅。第四,在金属光栅刻划工艺研究方面,建立了实际刻划光栅的物理模型,着重探讨了刻划激光光栅和计量光栅的技术要领,并应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再现了光栅槽形,为提高光栅的刻划精度提供了参考依据。第五,对全息曝光系统的特点、光栅常数的精确控制方法、曝光与显影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和离子束刻蚀工艺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做了研究,并制作了全息—离子束刻蚀光栅。第六,论述了平面光栅衍射效率连续扫描测试原理,分析了已有光栅效率自动检验仪设计方案及其优缺点,提出了一种新的结构紧凑,精度易于实现,能够进行实时测量的全自动光栅效率检验仪设计方案,并做了可行性分析,为具体研制工作做了准备。(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期刊2004-05-01)

龙朝勇[4](2001)在《光纤中的二阶偏振模色散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单模光纤中二阶偏振模色散理论,主要包括了怎样从偏振模色散的动态方程中导出二阶偏振模色散的表达式和二阶偏振模色散系数的定义、PDF函数以及其与一阶偏振模色散系数的关系,这些将会是研究二阶偏振模色散影响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通信学会2001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1-09-01)

刘平,徐文兰,李志锋,缪中林,陆卫[5](2001)在《PbTiO_3铁电相及顺电相的声子色散理论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统一的、参数物理意义明确的刚性离子模型研究了铁电体PbTiO3 铁电相和顺电相的声子色散关系和布里渊区中心有关相变的振动模 ,用比以往计算少得多的参数得到了比较好的结果 ,并提出了研究软模的简化模型构想 .(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01年02期)

FritzK,Kneubühl,曹洪如[6](1990)在《绝缘体介电色散理论评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绝缘体的介电色散理论进行了评述,特别注重于红外和亚毫米波段。以统一的改善的数学形式叙述了诸如线性响应、因果关系、局部场、相关性等概念,借以分析现有理论模型的优劣。对于所给出的模型和公式还补充了实验数据。(本文来源于《红外研究》期刊1990年03期)

张国威[7](1986)在《变束棱镜的色散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理论上系统地论述了变束棱镜的色散问题,给出了这类棱镜、棱镜系统的角色散理论公式,表明这类特殊棱镜存在一种角色散的放大作用,其放大倍率可达10~2以上,比普通的色散分光棱镜及其系统具有大得多的角色散.(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1986年01期)

色散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中,随着掺铒光纤放大器,非零色散位移光纤等技术的不断成熟,使得衰减、非线性效应、色度色散等对于系统的影响大为减小。而由光纤的双折射效应引起偏振模色散已经成为新的限制系统传输性能的重要因素。它引起信号的脉冲展宽,加剧了码间干扰,使接收系统的误码率上升。由于光纤中偏振相关损耗总是存在的,不仅影响传输信号的功率,还会同偏振模色散相互作用,改变偏振主态的特性,影响偏振模色散的补偿效果。本文着重研究了偏振模色散和偏振相关损耗共同作用下传输系统的特性,及偏振模色散的补偿技术。首先,对描述偏振模色散的有关理论基础进行了总结,包括偏振模色散的起因、偏振模色散的数学描述、偏振模色散的定义、统计特性及测量技术。其次,推导了偏振模色散作用下的信号均方根脉宽解析表达式、偏振模色散和偏振相关损耗共同作用下的信号均方根脉宽解析表达式;并以两段偏振模色散光纤夹一段偏振相关损耗光纤所构成的叁段级联线路为基本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推导了该研究对象总的偏振模色散矢量解析表达式及差分群时延的解析表达式;研究了偏振相关损耗对偏振主态的影响,及偏振相关损耗和偏振模色散共同作用下传输信号强度变化情况。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偏振相关损耗对一阶偏振模色散和二阶偏振模色散各个分量的影响。最后,介绍了偏振模色散自适应补偿系统各主要组成部分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包括偏振模色散模拟器设计、偏振度的提取及偏振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并在分析一阶、二阶偏振模色散补偿原理的基础上,研究了一种可以根据反馈信号偏振度的大小改变搜索步长的二阶偏振模色散自适应补偿算法。该算法具有收敛速度快,避免陷入局部极值点,减少线路信号的瞬间恶化以及抗噪声干扰性强等特点。并通过仿真实验分析了该补偿算法的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色散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赵慧红,于旭东,张靖.线性色散理论描述内腔EIT介质的正交模式分裂[J].量子光学学报.2009

[2].孙建功.高速光通信系统中偏振模色散理论分析与补偿[D].太原理工大学.2007

[3].巴音贺希格.衍射光栅色散理论与光栅设计、制作和检验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4

[4].龙朝勇.光纤中的二阶偏振模色散理论[C].中国通信学会2001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2001

[5].刘平,徐文兰,李志锋,缪中林,陆卫.PbTiO_3铁电相及顺电相的声子色散理论计算[J].物理学报.2001

[6].FritzK,Kneubühl,曹洪如.绝缘体介电色散理论评述[J].红外研究.1990

[7].张国威.变束棱镜的色散理论[J].光学学报.1986

论文知识图

6-10 单畸形波通过色散势阱的(a)抑制...各个模式的耦合阻抗曲线色散特性的MATLAB数值计算结果(a)参量放大的能级结构图;(b)吸...内外导体半径同时改变对双频CRBWO性...理论计算得到的声子色散曲线和声子态...

标签:;  ;  ;  ;  ;  ;  ;  

色散理论论文_赵慧红,于旭东,张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