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双:全面助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振兴论文

祁双:全面助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振兴论文

【摘要】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自力更生”,应在当地村民主导,政府、市场以及各种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下,延续历史记忆、挖掘地方特色。既要防止其过度商业化、庸俗化,也要致力于自身转型和造血功能的提升,努力编织出传统村落更加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传统村落 保护与振兴 规划

传统村落也称古村落或者历史村落,是指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自2012年始,住建部先后公布了五批6799个传统村落,近年来,随着乡村建设力度的加大,传统村落正在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梳理传统村落演变历程、厘清传统村落脉络,可以实现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和挖掘,有利于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

保护传统村落有利于传承农耕文明、重视文化遗产、延续传统文化和凝结民族情结

保护传统村落有利于传承农耕文明和文化遗产。中国农耕文明的历史信息浩如繁星,但很多都要从文献、文物和遗迹中寻觅,而传统村落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则是通过血缘纽带世代传承延续内在文化。传统村落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散落在各地的古村落遗址、古树名木、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以及生活实物、耕作工具、艺术品、文献手稿等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口头传统、民俗文化、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等。这些文化遗产与其所在的村落存在密切的依存关系,如果传统村落消失,这些文化遗产也必将遭受毁灭性的破坏。

保护传统村落有利于延续传统文化和凝结民族情结。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传统村落多依据民族群体、氏族血缘组建而成,维系着一种“天然”的家国秩序。村民对天地自然、神灵祖先以及村落历史无不充满敬畏。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外来文化正在冲击和影响原住民,而世代传承的文化传统正在被摒弃。因此,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有助于村落文化遗产的传承,激发原住居民的地域归属感、文化自信感和民族自豪感。此外,在传统村落中存在大量的宗族祠堂,很多家族还藏有族谱,成为连接家族血脉、传承族群文化、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家国民生秩序的构建。

传统村落数量锐减、损毁严重,面临价值观念差异、资金不足和发展利用的困境

当前,传统村落面临两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即数量锐减、损毁严重。在城镇化的大潮下,“空心村”“弃置村”甚至“无人村”大量涌现,新型农村社区正在重新集聚,传统村落面临衰败和萎缩。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间,我国有90万个自然村消失了。尽管近年来传统村落得到了极大重视,但建筑破损、漏水严重、构件缺损、装饰脱落等仍普遍存在,一方面是因为维修资金不足,另一方面也因保护规划无法落实。此外,火灾对传统村落的破坏也很严重,大部分建筑为砖木结构,日常生火用电极易诱发火灾,从而给传统村落带来毁灭性破坏。

在行业发展进程中,内部控制机制是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控制的基础手段,在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的基础上,有效借助控制机制和业务活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确保企业资产管理和经营流程的完整性,也为财务报告真实性和经营效率效果提供保障。与此同时,管理者的身体力行以及管理态度也会对企业价值和企业市场影响力产生导向作用。基于此,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机制进行健全和完善,将其作为基本的管控指标对企业发展策略予以支持、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传统村落的保护也面临很多困境,首先就是价值观念的困境。传统村落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统一认识。传统村落的保护至少牵涉到政府、建设者和户主三方。传统村落内大多数建筑比较破旧,构件破损、通风采光、空间格局无法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转向城市,传统村落人口稀少、缺乏活力。政府希望能延续统一的风格,修旧如旧。部分户主则希望拆旧建新,或者是从政府那里获得一笔资金,没有认识到房屋的内在价值和保护的必要性。

编制有效的保护规划。长期以来,随意改建祖屋、拆建新房等现象普遍存在,这破坏了传统村落原有的空间肌理和建筑风貌,严重影响了村落的整体统一性。因此,要通过多学科合作,在服从区域发展大计的基础上,发挥规划的引领和控制作用,避免传统村落保护的盲目性、随意性及片面性。根据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划定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分别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在核心保护区,主要对山水格局、街巷空间、文保单位、历史建筑等进行严格保护,保持其现有肌理,完善并升级村落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重点改善村落人居环境。在建设控制区,主要控制新建、改建和扩建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风格等,使其与核心保护区相协调。

认识传统村落的价值,培养自觉保护意识。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传统村落评定工作,基本还是遵循了“自上而下”的路径,即“政府主导、专家领衔”,很少有村民真正参与。村民是村落的主人,是村落实际的使用者和管理者,但很多村民普遍没有意识到传统村落的重要价值,保护意识淡薄。为改善居住环境,大量的祖屋和古建筑被推倒重建,一些传统建筑构件和壁画被随意损毁。即使有部分村民意识到其价值,也会因为资金缺乏或维护不力而造成破坏。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村民在有意无意间成了传统村落和农耕文化的破坏者。因此,要通过科普让村民意识到祖屋、古井、砖瓦所承载的特殊意义和价值,自觉承担起保护的责任。要在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引入资金和专家对传统建筑和村落进行有计划的梳理和改造。

重视村民的主体地位,培养自觉保护意识、编制有效的保护规划、重塑传统村落产业

村民是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主体。村民参与其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也是村民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过程,对村落的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是村民在保护过程中发挥主体性的重要体现。可以通过立法规范村民日常行为和相关开发举措,村落的建设、修葺必须经过申请、审批、监督等程序,尤其不能借“精准扶贫”或“美丽乡村”之名行破坏之实。

发展利用的困境。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才能有可持续性。在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传统村落,过度开发现象时有发生,大拆大建、“假古董”、过度商业化比比皆是,乡村韵味逐渐淡化。以地方政府为引领、商业模式运作下的过度开发,对传统村落的破坏在我国比较常见。以生产和建设的名义进行破环的现象层出不穷。由于缺乏对村落生产生活的深入了解,编制的保护规划缺乏可行性,建筑形态和空间肌理遭受破坏。照搬城市模式明显,导致“乡村都市化”,破坏了传统村落原有的历史风貌和自然生态。

资金不足也是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重大瓶颈。传统村落的维护和修缮,从设计到施工都需要大量资金,村落无力承担。尽管每个被列入名录的村落会获得300万元的财政补贴,但这对传统建筑的修缮、基础设施及村落环境建设等,无异于杯水车薪。由于资金不足,受损的村落和建筑原有的院落空间、肌理形态、特色构件难以修复,且多数传统村落自身造血能力不足,难以应对维护所需资金。

趋势一:从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到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引领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带动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将在更高站位、更深层次、更大范围上不断深化。

重塑传统村落产业。首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以特色农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改革土地流转承包模式,建立新型农业合作社,依托“互联网+”,把公司、基地和农户密切联系起来,创新村落产业发展模式,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村民的自豪感和获得感。其次,大力发展传统村落旅游产业。每个传统村落都有其独特的资源禀赋,既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也有厚重的人文景观,历史积淀所形成的特有肌理构成了旅游开发的先天条件。将传统村落纳入全域旅游的范畴,挖掘民俗和传统文化,举办乡村旅游文化节、参与区域旅游推介,壮大本村经济。最后,大力发展创意农业,以生产、生活和生态为基础,通过创意、科技和资源的整合,融入农业生产过程,对生产要素进行重组,将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创意科技相结合,从而丰富农产品和农业服务,创造更大的农业附加值。

综上所述,油田企业标准体系的建立,应把握好四个关键步骤。一是确立明确目标。基于企业当前及未来的标准化需求,把握标准化发展趋势,明确标准化工作目标。二是合理设计标准结构。从总体目标出发,在对每个标准功能透彻了解的基础上,按照标准之间内在逻辑关系,形成相互协同的有机整体。三是不断优化标准体系。根据标准体系中各标准的阶层秩序、时间序列、数量比例、相互关系等,按照标准体系的目标要求合理组合优化,及时开展标准制修订工作。四是推进标准国际化。油田企业一方面可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加快国际接轨步伐,另一方面应大力推动企业优势标准“走出去”,掌握国际标准主导权。

【参考文献】

①李技文、李桂明:《信阳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及其对策建构》,《遗产与保护研究》,2017年第2期。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作者分别为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扶贫背景下湘西资源型偏远乡村振兴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8C0321)的阶段性成果】

责编/周小梨 美编/杨玲玲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祁双:全面助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振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