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治阶层论文_邵炳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政治阶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政治,阶层,社会阶层,社会,民主党派,群体,地位。

社会政治阶层论文文献综述

邵炳军[1](2019)在《政治生态变迁与春秋文作家群体社会阶层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春秋时期政治生态经历了一个由"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向"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陪臣执国命"渐次变迁的过程,从而完成由王权政治向霸权(君权)政治、族权政治、庶人政治的变革。这种变革的基本内涵之一就是政治文化由贵族精英主导的礼治型向庶民草根参与的民本型转变,这自然会引发作家群体社会阶层分布不断由贵族向庶人的演化。春秋文作家群体除了国君、卿、大夫这些上层贵族之外,新出现士、平民阶层,甚至乡人、野人等社会下层人物也成为文学创作的主体。春秋时期各个历史阶段的创作主体又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前期周天子依然可以通过策命诸侯方式来行使"王权",王室、公室卿事寮与太史寮作家群体比例严重失调;中期国君成为创作的重要主体之一,社会阶层开始向"卿族"转化;后期"卿大夫"阶层成为创作主体,"士"阶层作家群体逐步形成;晚期"家臣"作家群体开始形成,"士大夫"职业化作家群体开始出现。(本文来源于《中州学刊》期刊2019年11期)

张海东,刘晓曈[2](2019)在《我国居民阶层地位认同偏移对社会政治态度的影响——基于CGSS2010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客观阶层源于研究者的建构,阶层地位认同则反映了人们对于所处社会结构位置的实际感知,而阶层地位认同比客观阶层地位更能确定一个人的社会心理身份。不可否认,许多人形成了与他们在客观阶层结构中相一致的地位认同。然而,探究阶层地位认同与客观阶层立场之间的差异,有助于理解二者的分化可能会导致怎样的社会政治态度和行为后果。通过对CGSS2010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阶层地位认同向上偏移的群体更可能表现出积极的社会政治态度,反之则更消极,从而证实了阶层地位认同偏移呈现出具有社会学意义的模式,是一个解释人们社会政治态度和行为倾向的有效变量。(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9期)

南京市委统战部南京市六合区委统战部联合课题组,吕璟,周路路,王长宏,张文慧[3](2019)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参与现状及对策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重要时期产生的新兴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在政治参与方面与体制内的知识分子具有明显差异。通过调查研究,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参与现状、特征及成因作深入探讨,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思想引领工作寻找切实有效的切入口。(本文来源于《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任翔[4](2019)在《社会政治稳定视角下中国新社会阶层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政治稳定离不开党的政策引领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新社会阶层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富民政策的产物,是中国先富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全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使命。在当前国际政治形势多变、国内经济政策调整的大背景下,新社会阶层的发展壮大可以吸纳大量就业人员,有效提升就业率,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为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整体优化、由“土字形”向“橄榄型”社会结构的转变打下坚实基础。作为社会新兴产物,新社会阶层还可以充当引领社会风气的“压舱石”,成为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积极力量。但在现行体制环境下,因其政治参与渠道较为狭窄,利益诉求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反映和表达,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利于新社会阶层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对社会政治稳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政府需要通过不断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产权制度保护,从而扩大新社会阶层的发展规模;通过积极拓展新社会阶层参与政治的社会渠道、创新社会流动和职业流动机制、革新行政理念等措施来优化新社会阶层发展壮大的制度空间,促进其良性健康发展,成为促进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力量。鉴于新社会阶层政治上的不确定性,应在创新社会治理、规范引导其正向发展的同时,通过加强社会基础调查,关注其发展态势,有效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期刊2019-03-25)

薛可,余来辉,王宇澄[5](2019)在《媒介接触对新社会阶层政治态度的影响研究——基于政治社会化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社会阶层的政治态度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媒介作为新阶层政治态度形成的重要来源,在以往的研究中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基于中国网民社会意识调查数据(2014),本文比较分析了官方媒介与非官方媒介政治信息接触对新社会阶层政治态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相较于官方媒介,新社会阶层更加倾向于通过非官方媒介渠道获取政治信息;新社会阶层的政治态度整体较为平和。(本文来源于《新闻大学》期刊2019年03期)

陶育华,王金水[6](2019)在《社会阶层固化之势下我国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阶层固化作为我国当前引发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具体表现为跨阶层的社会流动受阻。长此以往会造成社会公平的缺席、社会活力丧失以及社会矛盾冲突频发。这种严峻之势给我国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带来多方面的消极影响。作为一种先进的政治文化,参与型政治文化具有自身独特性,应当善于发挥参与型政治文化对阶层固化的积极改善作用,同时采取多方位科学合理的措施来消解阶层固化,促进社会阶层的合理流动,增强民众参与的积极主动性,为我国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提供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本文来源于《天津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汉[7](2019)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通过民主党派实现政治参与的机制研究——从政治体系理论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政治参与,对于中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而民主党派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的功能。民主党派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进行组织吸纳和政治社会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民主党派内部获得政治沟通和利益表达的机会。民主党派向国家进行利益表达和利益聚合,国家对民主党派成员进行政治沟通和政治录用。当前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通过民主党派实现政治参与的渠道还不是很通畅、功效还不是很充分。因此,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通过民主党派实现政治参与的机制建设工作:民主党派自身要突显政党的属性和优势,以增强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吸引力;民主党派要增强组织活力和凝聚力;健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加入民主党派的工作机制;加强新的社会阶层民主党派成员的参政能力建设;加强中共基层党(工)委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所在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领导。(本文来源于《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吴雪燕,卢勇,缪听雨[8](2019)在《我国新的社会阶层政治效能感的现状及提升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效能感是指该群体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对自身政治能力以及政治参与的实际效果进行主观评价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主观判断,并且这种判断会深刻地影响他们的政治参与行为。当前我国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效能感总体偏低,具有内部差异性,新的社会阶层的内外政治效能感不均衡。新时代要增强新的社会阶层政治效能感,必须依托统一战线加强教育引导,消除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疏离感;完善政策措施,为新的社会阶层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培养使用,发挥代表人士的引领示范作用;健全体制机制,畅通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渠道。(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陈锋[9](2018)在《中国农村阶层分化的政治社会后果》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20世纪80年代,资本和市场的力量被引入中国农村社会,以应对后革命时代基层治理的危机。但正如本文作者所描绘的,在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获得极大提高的同时,市场经济的深入也给中国基层社会结构带来严峻挑战,带来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社会矛盾的激化;原本存在于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对立和冲突,进一步演化为社会心理层面的情绪对立。这种日益泛化的社会阶层分化与矛盾,成为新时期中国基层治理无法回避的难题。(本文来源于《文化纵横》期刊2018年06期)

民盟北京市委课题组,刘玉芳[10](2018)在《新社会阶层通过民主党派实现政治参与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政治参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题中之义。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进,新的社会阶层兴起,他们的政治参与意愿和参与模式,对于中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分配方式,都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中共对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问题日益重视,而且也认可各民主党派在满足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需求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是,当前新的社会阶层通过民主党派实现政治参(本文来源于《统一战线理论研究(2018)》期刊2018-12-01)

社会政治阶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客观阶层源于研究者的建构,阶层地位认同则反映了人们对于所处社会结构位置的实际感知,而阶层地位认同比客观阶层地位更能确定一个人的社会心理身份。不可否认,许多人形成了与他们在客观阶层结构中相一致的地位认同。然而,探究阶层地位认同与客观阶层立场之间的差异,有助于理解二者的分化可能会导致怎样的社会政治态度和行为后果。通过对CGSS2010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阶层地位认同向上偏移的群体更可能表现出积极的社会政治态度,反之则更消极,从而证实了阶层地位认同偏移呈现出具有社会学意义的模式,是一个解释人们社会政治态度和行为倾向的有效变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政治阶层论文参考文献

[1].邵炳军.政治生态变迁与春秋文作家群体社会阶层演化[J].中州学刊.2019

[2].张海东,刘晓曈.我国居民阶层地位认同偏移对社会政治态度的影响——基于CGSS2010的实证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3].南京市委统战部南京市六合区委统战部联合课题组,吕璟,周路路,王长宏,张文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参与现状及对策建议[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

[4].任翔.社会政治稳定视角下中国新社会阶层问题研究[D].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9

[5].薛可,余来辉,王宇澄.媒介接触对新社会阶层政治态度的影响研究——基于政治社会化的视角[J].新闻大学.2019

[6].陶育华,王金水.社会阶层固化之势下我国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9

[7].张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通过民主党派实现政治参与的机制研究——从政治体系理论的视角[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

[8].吴雪燕,卢勇,缪听雨.我国新的社会阶层政治效能感的现状及提升路径[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

[9].陈锋.中国农村阶层分化的政治社会后果[J].文化纵横.2018

[10].民盟北京市委课题组,刘玉芳.新社会阶层通过民主党派实现政治参与的机制研究[C].统一战线理论研究(2018).2018

论文知识图

—2010.12网民学历结构:《海风琴》调音方案专题调查萧山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情况分析与...专题调查萧山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情况分析与...:新社会阶层参政时主要关心的内容数据...新社会阶层——政治态度——政治参与...

标签:;  ;  ;  ;  ;  ;  ;  

社会政治阶层论文_邵炳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