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亚丽:研发团队多维社会资本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知识捐赠和收集意愿的中介作用论文

朱亚丽:研发团队多维社会资本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知识捐赠和收集意愿的中介作用论文

摘要:以研发团队为研究对象,以知识捐赠意愿与收集意愿为中介变量,从结构、关系和认知3个维度探讨研发团队内部社会资本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利用SPSS 19.0软件,对浙江、广东和内蒙古等地高技术企业研发人员的152份问卷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研发团队内部社会资本的3个维度均对其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但知识捐赠、收集意愿均只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这可能与研发团队内部竞争激烈、所分享知识隐性程度较高和团队内部知识冗余度较高有关,因此,企业在创新管理活动中,应更加注重研发团队氛围营造、人才梯队建设和人才结构调整

关键词:研发团队;多维社会资本;知识捐赠意愿;知识收集意愿;创新绩效

研发团队是研发活动的承担者,是产生创意并将创意转化为适于企业的技术、产品或服务的基本活动单元[1]。研发团队的工作在团队成员进行社会互动时展开[2],团队成员在社会互动的基础上,彼此间知识交换的程度不同,对从其他成员处获得的信息存储和加工的程度不同,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知识和新想法的产生,进而对团队创新绩效产生影响。近年来,有不少学者从社会资本、社会网络的视角对研发团队的创新绩效展开研究,如Kostova等[3]认为在研发过程中,团队内部社会资本在成员进行知识共享时充当了便捷高效的连接通道。柯江林等[4]在研究中发现研发团队的社会资本在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上与知识共享密切相关,而知识共享对团队创新绩效产生了正效应。

这些学者的研究揭示了团队创新绩效与社会资本、知识共享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为后续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纵观现有文献:(1)大多数研究多选取社会资本中的一个或两个维度展开研究,缺乏对社会资本相关维度的整体考量;(2)大多数学者都以研发团队社会资本为自变量,研究了社会资本对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但正如Nahapiet等学者所指出的,社会资本的作用是间接的,社会资本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是一种桥梁功能,需要通过对其他资源的获取或交换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实现其价值[5-7];(3)少数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考虑了社会资本对知识共享的正向作用,进而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但这些学者多从知识发送方进行探讨,或者将知识共享作为一个变量进行探讨,未对知识捐赠和知识收集进行具体的区分。Gray[8]曾提出知识共享包括知识贡献和知识收集两个方面,两者具有不同的自然特征,影响知识贡献和知识收集的因素也不同。此外,在企业创新过程中,许多与任务相关的知识都是隐性的,成员间所分享的知识也以作为重要竞争优势来源的隐性知识为主[7],相较于普通知识,隐性知识的共享对知识共享双方的捐赠和收集意愿有更高的要求,因此,相关知识共享研究更多地聚焦在知识共享意愿上[4]。

在叙述时尽量避免从头到尾全都是平铺直叙的情况,要运用一些叙述的技巧让文章曲折有致、起伏变化,做到情节有张有弛,波澜起伏,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基于此,本文以研发团队为研究对象,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将知识共享意愿进一步细分为知识捐赠意愿与知识收集意愿两个中介变量,从社会资本的结构、关系和认知3个维度,全面探讨研发团队内部社会资本对其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

1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1 社会资本的内涵及维度

学者们在研究中对社会资本进行了不同的定义,一些学者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一种嵌入在关系中的社会资源,认为社会资本是因在群体中的相对地位或定位而获得优势的个体行为者所具有的一种属性[9-11]。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社会资本不仅包括社会关系,还包括与之相关的规范和价值观[12-13]。从学者们的定义可以看出,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社会资本与社会关系、资源交换密切相关,这是社会资本研究中最受关注的内容。基于已有的研究,本文将社会资本定义为通过嵌入社会关系网络而获得的能为行为者所用的一切资源,以及由此形成的相关的规范、信任和价值观等。关于社会资本的维度,本文继承Nahapiet等[5]在研究中提出的经典划分方法,即将社会资本划分为结构型社会资本、关系型社会资本和认知型社会资本3个维度。所谓结构型社会资本指互动参与者之间因联系所构成的整体,关注参与者之间是否建立了有效的网络联系,社会互动是结构型社会资本的主要研究因素。关系型社会资本是指通过建立与维持关系来获取各类资源,关注信任、规范、责任义务与互惠原则,信任是关系型社会资本的主要研究因素。认知型社会资本则是指互动参与者之间形成的具有一致性的共同表达、解释、目标与价值观,关注参与者之间在意识层面上所具有的一致性,共同愿景是认知型社会资本的主要研究因素[5]。

5.列表显示法和归纳比较法:此法用于单元小结和阶段复习,主要由教师来完成,或由教师设计表格,由学生来填写完成。

Effect of Boundary Condition on Impact Response and Damage Meso-mechanism for Scarf Bonded Repair of Load-bearing Composite Structures

1.2 知识捐赠与知识收集意愿的内涵

如前文所述,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共享,必须同时存在知识的捐赠者和知识的接收者,捐赠者必须对捐赠知识有意愿,而接受者必须对应用知识感兴趣[14]。知识捐赠指在交流过程中与他人分享个人知识资本;知识收集指在交流过程中收集他人所分享的智力资本。这两种过程具有不同的性质,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15]。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知识接受者会根据自身的知识需求情况与工作任务向他人寻求知识,同时知识贡献者会提供知识的可预见互惠性供给知识——知识贡献者提供知识的同时,期望获得知识的反馈或未来类似的回应与报酬,即知识捐献者也可能成为知识收集者。本文沿用Hooff等[15]的划分方式,将知识共享分为知识捐赠和知识收集,并聚焦知识捐赠和收集的意愿。所谓知识捐赠意愿指与他人共享自己所持有知识的意愿,而知识收集意愿是指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接受他人所分享知识的意愿。

1.3 结构型社会资本、知识捐赠和收集意愿与团队创新绩效

Hooff等[27]在研究中指出成员对其所在群体的目标、愿景等的认同度越高,他们就越愿意在这个群体中分享自己掌握的知识。柯江林等[4]认为在共同愿景的作用下,成员们认为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是有益的,此时他们会更愿意捐赠出自己的知识。清晰的共同愿景可以增进成员间的协作,提高成员间的相互理解水平[1],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与互惠原则的作用下,成员们愿意为共同愿景做出努力,在研发团队中为共同愿景做出的努力多表现在创新知识的交流共享上。

Uzzi[19]认为研发团队成员的“社交嵌入式”交互关系对其从团队成员处获取新知识和信息有直接影响。Chen等[1]在研究中发现团队成员之间的社会互动越多,他们就更有可能获得信息和资源。在密切的网络联系作用下,网络成员获得了更多的接触机会,成员间的了解逐渐加深,使大家有机会也更愿意交流彼此持有的独特知识,从而提高了整体网络的知识共享量[20]。

从上述研究可以发现,研发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捐赠能否实现依赖于社会互动的进行,社会互动给团队成员提供了加深彼此了解的机会,在密切的社会互动中逐步弱化成员对于知识优势丧失的风险意识,团队成员越来越愿意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捐赠给其他成员。与此同时,团队成员之间通过社会互动对彼此掌握的知识有了一定认识,能从中发现其他成员所掌握的而自己没有的知识,从而增加对新知识进行收集的意愿。而结构型社会资本正是指建立在参与者之间的整体联系,团队成员基于彼此之间密切的联系和社会互动有助于他们相互了解,从而增加知识捐赠和收集的意愿。

此外,Krogh[14]通过研究发现,当研发团队成员们与其他成员分享他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并将其转化为明确的产品或服务形式时,创新会随之出现。Nonaka等[21]、Parra-Requena等[22]在研究中提出,当团队内部的个人愿意与成员分享和交换知识时,他们能从交换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共同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知识创新,提高团队创新能力。同时,张光磊[23]在实证研究中得出研发团队的知识共享意愿在知识捐赠和知识收集两个维度上都对团队创新绩效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的结论。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a:研发团队结构型社会资本对知识捐赠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并进一步促进团队创新绩效。

H1b:研发团队结构型社会资本对知识收集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并进一步促进团队创新绩效。

1.4 关系型社会资本、知识捐赠和收集意愿与团队创新绩效

关系型社会资本主要与信任有关[6]。柯江林等[4]在研究中提出,对他人流露出来的信任态度是愿意承担知识优势变弱风险的表现,只有当知识拥有者愿意承担这一风险时,知识分享才能真正实现,因而在相互信任的状态下知识拥有者更愿意捐赠出自己的知识。李卫东等[24]认为知识共享过程实质上是具有一定风险的交换活动中,成员之间的信任程度越高,其对他人的未来回报行为越会产生较强的预测评估,从而有较高的意愿将知识与他人分享。Hinds等[25]认为成员在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的过程中所获回报多少,决定这个人主动与其他人分享知识的意愿强烈程度。

同时,团队成员在信任的状态下会减少收集他人知识、表明自身知识需求时的犹豫与疑虑,减少防范心理,促使双方深入交流的实现[20]。Joshi等[26]在研究中提到,当知识接受者无法在短时间内验证所收集知识的有效性,往往更愿意从可信任的知识捐赠者处收集知识,通过可信性归因来评估相关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收集来源。

中西方因历史和社会因素不同,英国偏向直线思维方式,我国则偏向曲线思维,因此中西方人认识事物的出发点不同,语言表达习惯也有所不同,这也是商务英语翻译中易出问题的关键。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关系型社会资本所重点关注信任、规范、责任义务与互惠原则,与知识捐赠意愿密不可分,在研发团队成员相互信任的前提下,知识拥有者因信任的心理因素而弱化了捐赠知识的潜在风险,能够满足作为知识拥有者的精神需求,从而愿意做出知识捐赠的行为。与此同时,信任能增加知识收集者对知识来源的可信赖度并提高其知识收集意愿。

综合前文所述知识捐赠和收集意愿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根据介质是气相还是液相,选择对应的介质,计算泄漏孔理论泄漏速率v,确定介质泄放的总质量m总,利用探测系统等级、隔离系统等级、泄漏速率减少系数factdi和最大泄漏持续时间tmax,n来确定实际泄漏速率vn和实际泄漏质量mn。计算公式如式(5)~式(11) 所示:

H2a:研发团队关系型社会资本对知识捐赠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并进一步促进团队创新绩效。

H2b:研发团队关系型社会资本对知识收集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并进一步促进团队创新绩效。

1.5 认知型社会资本、知识捐赠和收集意愿与团队创新绩效

Bock等[16]指出当成员认为他所掌握的知识很重要,并可能存在失去知识优势的风险时,他不会轻易向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此外,因缺乏适当奖励机制而存在的潜在风险也是一个人不愿与他人分享其隐性知识的主要原因[17]。因此,隐性知识的捐赠意愿只能通过社会互动、友谊等内在动机来促进[7]。同时,成员们吸收交流知识的能力在团队社会互动过程中不断提高,这使得双方都愿意参与跟知识有关的互动,也更愿意在知识交流过程中贡献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从而与其他团队成员形成互惠互利的交流关系[18]。

Tsai等[6]在研究中发现通过项目团队的共同愿景的建立,团队成员可以避免在交流中产生误解,并有更多的机会相互交流想法或分享资源、知识。当成员们有着一致的工作目标时,较容易对其他成员的知识产生了解和积累的兴趣并能很快理解与吸收,共同愿景使成员自发地从愿景目标角度理解知识,产生收集对团队愿景具有特定价值的知识的意愿[4]。这表明当研发团队成员之间建立起共同愿景时,他们会在共同愿景的作用下有目的地进行创新工作,这也意味着团队成员的知识收集意愿会在这一作用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正了有歧义和意思模糊的问项的表达方式,形成最终问卷。此后进行大规模问卷调查,研究对象来自浙江、广东和内蒙古等省份,问卷主要由企业研发团队的主管和骨干研究人员填写。本次调查问卷总共发放189份问卷,在数据整理过程中,通过设置的甄别陷阱进行了无效问卷的剔除,最终有效问卷数为152份,占回收问卷的80.42%。

结合前文所述知识捐赠和收集意愿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a:研发团队认知型社会资本对知识捐赠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并进一步促进团队创新绩效。

H3b:研发团队认知型社会资本对知识收集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并进一步促进团队创新绩效。

结合上述分析及假设,本文提出如图1所示研究模型。

图1本文的研究模型

2研究设计

2.1 变量测量

本研究相关变量的测量,大部分依据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已有量表。其中,结构型社会资本、关系型社会资本、认知型社会资本的量表来源于Chen等[1]、Thamhain[28]、顾琴轩等[2]的研究。知识捐赠和收集意愿的量表来源于张光磊[23]、Hooff等[15]和Liao等[29]的研究。团队创新绩效量表来源于张光磊[23]的研究。所有变量进行测量时均采用Likert5点量表。

2.2 研究样本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搜集数据。在问卷大规模发放前,对已有量表进行了多次讨论,并请5位企业界的研发团队主管对问卷进行讨论和试填,修

上述研究集中体现了共同愿景与知识捐赠和收集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在同一目标的作用下为了尽快获得对创新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的共有相关知识积累,研发团队成员会更愿意捐赠出自己掌握的知识来推动目标的实现,也会在共同愿景的作用下更积极地收集对实现目标有益的知识。

2.3 信度效度检验

走进南翔馒头店,消费者们会眼前一亮:一面古朴典雅的文化墙,简洁易懂的文字展现了南翔馒头店的百年历程;乳白色为底的清新内饰搭配着老店本身暗红色复古装饰;南翔馒头六代传承的历史故事被完美融合到了枱垫、餐巾纸、筷子套、外卖食物盒、手提纸袋、菜牌封面等的设计中,历史底蕴呈现得淋漓尽致。

表1信度检验结果

变量名称Cronbach’s Alpha项数结构型社会资本0.7974关系型社会资本0.7304认知型社会资本0.7643知识捐赠意愿0.8765知识收集意愿0.8725团队创新绩效0.8797

从X-Y和X/M-Y回归结果来看:(1)在加入中介变量知识捐赠意愿以后,结构型社会资本的B值为0.646,低于X-Y回归结果中的回归系数0.815;在加入中介变量知识收集意愿以后,结构型社会资本的B值为0.484,低于X-Y回归结果中的回归系数0.815;说明中介变量知识捐赠和收集意愿均在自变量结构型社会资本正向影响团队创新绩效时起部分中介作用;(2)在加入中介变量知识捐赠意愿以后,关系型社会资本的B值为0.476,低于X-Y回归结果中的回归系数0.752;在加入中介变量知识收集意愿以后,关系型社会资本的B值为0.321,低于X-Y回归结果中的回归系数0.752,说明中介变量知识捐赠和收集意愿对自变量关系型社会资本正向影响团队创新绩效时起部分中介作用;(3)在加入中介变量知识捐赠意愿以后,认知型社会资本的B值为0.496,低于X-Y回归结果中的回归系数0.718;在加入中介变量知识收集意愿以后,认知型社会资本的回归系数为0.383,低于X-Y回归结果中的回归系数0.718,说明中介变量知识捐赠和收集意愿对自变量认知型社会资本正向影响团队创新绩效时起部分中介作用。

表2效度检验结果

变量名称KMO度量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Sig.结构型社会资本0.759182.2520.000关系型社会资本0.685115.9080.000认知型社会资本0.719156.1010.000知识捐赠意愿0.864401.8480.000知识收集意愿0.799355.9690.000团队创新绩效0.876491.0810.000

2.4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本文对各个研究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表3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变量均值标准差12345结构型社会资本4.093 80.599 95关系型社会资本4.002 20.603 520.728**

表2(续)

变量均值标准差12345认知型社会资本4.052 60.599 830.688**0.623**知识捐赠意愿4.168 40.665 160.707**0.615**0.489**知识收集意愿3.938 20.684 830.721**0.688**0.565**0.853**团队创新绩效3.640 00.674 680.725**0.646**0.638**0.719**0.619**

注:以上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01水平上显著

从上表3可以看出:(1)从研发团队内部社会资本3个维度的测量可以看出,结构型资本、关系型资本与认知型资本的均值均在4以上,这表明被调查的研发团队成员认为团队内部社会资本现有情况要好于自己认为的一般水平,属于“比较符合”的范围。知识捐赠意愿与知识收集意愿的均值分别为4.168 4和3.938 2,表明被调查的研发团队成员认为团队成员间的知识共享过程比较符合自己的心理预期。而因变量创新绩效的均值为3.640 0,说明研发团队成员认为团队创新绩效的表现超过了自己认为的一般水平,接近较好水平。(2)从表中我们能看出研发团队内部社会资本的3个维度与知识捐赠和收集意愿的相关系数在0.489-0.721的范围内。同时,知识捐赠意愿、知识收集意愿与创新绩效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19和0.719。

马铃薯种植土地土层深度至少在50厘米以上,以酸碱度(pH)值低于8.0的壤土及砂质壤土为首选,种植地块要避免重茬、迎茬,前茬作物以绿肥、谷类作物及豆类作物为首选,避免与茄、烟草、甜菜等作物为邻。秋季翻耕,耕地深度30~35厘米,喷洒除草剂后浅混土。

在完成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分别进行自变量X对中介变量M的回归、自变量X对因变量Y的回归、自变量X与中介变量M共同对因变量Y的回归,具体结果及分析如下表4、表5、表6、表7。

3假设检验

主要仪器:FA1004A精密电子天平,上海菁海仪器有限公司;722型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菁华科技仪器有限公司;手持式折光仪,上海勃基仪器仪表有限公司;CT质构仪,美国Brookfield公司。

本文采用SPSS19.0软件对问卷中得到的数据进行检验,以0.7为临界值来检验,得到的结果显示结构型社会资本、关系型社会资本、认知型社会资本、知识收集意愿、知识捐赠意愿和创新绩效的Cronbach’s Alpha值分别为0.797、0.730、0.764、0.872、0.876、0.879,都高于临界值0.7,上述各值证明本研究的测量指标信度较高,具体如表1所示。

表4回归分析结果1

变量模型1自变量结构型社会资本模型2 自变量关系型社会资本模型3 自变量认知型社会资本知识捐赠意愿(X-M)R方0.5000.3780.239调整R方0.4960.3740.234估计值标准误0.472 010.526 260.582 19Df111均方33.38925.26615.967F值149.86691.22747.107Sig0.0000.0000.000一次项B值0.7840.6780.542标准误0.0640.0710.079t值12.2429.5516.863Sig0.0000.0000.000

从表4的模型1、2、3可以看出,社会资本的3个维度对中介变量知识捐赠意愿均有正向影响(R方分别为0.500、0.378和0.239,模型中的sig值均为0.000,显著性水平很高)。

表5回归分析结果2

变量模型4自变量结构型社会资本模型5 自变量关系型社会资本模型6 自变量认知型社会资本知识收集意愿(X-M)R方0.5200.4740.319调整R方0.5170.4700.315估计值标准误0.476 130.498 480.566 94Df111均方36.81433.54722.606F值162.390135.00770.330Sig0.0000.0000.000一次项B值0.8230.7810.645标准误0.0650.0670.077t值12.74311.6198.386Sig0.0000.0000.000

从表5的模型4、5、6可以看出,社会资本的3个维度对中介变量知识收集意愿均有正向影响(R方分别为0.520、0.474和0.319,模型中的sig值均为0.000,显著性水平很高)。

从表6的模型7、8、9可以看出,社会资本的3个维度对因变量团队创新绩效均有正向影响(R方分别为0.526、0.417和0.407,模型中的sig值均为0.000,显著性水平很高)。

表6回归分析结果3

变量模型7自变量结构型社会资本模型8自变量关系型社会资本模型9自变量认知型社会资本团队创新绩效(X-Y)R方0.5260.4170.407调整R方0.5220.4130.403估计值标准误0.466 280.516 970.501 26Df111均方36.12028.64427.977F值166.132107.176102.968Sig0.0000.0000.000一次项B值0.8150.7520.718标准误0.0630.0700.071t值12.88910.35310.147Sig0.0000.0000.000

基于上述分析结果,进入中介效应的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7所示。

表7回归分析结果4

变量模型10结构型社会资本知识捐赠意愿模型11结构型社会资本知识收集意愿模型12关系型社会资本知识捐赠意愿模型13关系型社会资本知识收集意愿模型14认知型社会资本知识捐赠意愿模型15认知型社会资本知识收集意愿团队创新绩效(X-M-Y)R方0.5480.6050.4960.5600.5310.595调整R方0.5420.6000.4890.5540.5250.590估计值标准误0.456 490.426 640.482 110.450 720.465 080.432 03Df222222均方18.84220.80617.05019.23218.25320.461F值90.422114.30373.35694.67384.387109.621Sig0.0000.0000.0000.0000.0000.000自变量(X)B值0.6460.4840.4760.3210.4960.383标准误0.0880.0840.0820.0840.0720.071t值7.3755.8015.7743.8296.8525.397Sig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容差0.5000.4800.6220.5260.7610.681VIF1.9992.0831.6081.9001.3141.469知识共享意愿(M)B值0.2160.4020.3620.5130.4100.518标准误0.0790.0730.0750.0740.0650.062t值2.7405.4934.8456.9536.2798.328Sig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容差0.5000.4800.6220.5260.7610.681VIF1.9992.0831.6081.9001.3141.469

在进行具体分析之前,我们对各研究变量进行了共线性诊断,从表7的结果可知各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通过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各研究变量的KMO度量值与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如表2所示,从中能看出研究变量具有良好的构建效度。

4结论、启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出知识捐赠和收集意愿在研发团队内部社会资本的3个维度正向影响创新绩效时,均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这表明内部社会资本对团队成员的知识捐赠意愿与知识收集意愿发挥了促进作用,而团队成员之间通过捐赠自己的知识、收集他人的知识使团队的整体知识资源得到丰富,丰富的知识资源使得团队创新绩效得以不断提高。

由图2可知,实体煤和支架控顶作用明显,顶板下沉量小,受充实率的影响小。充填体控顶作用受充实率影响明显,顶板下沉量随着充实率的增大而降低,当充实率为 60%,70%,80%,90%,95%,100%时,待充区工作 面 顶 板 下 沉 量 分 别 为 1m,0.78m,0.55m,0.33m,0.20m,0.11m。充实率受材料特性、工艺等因素影响,一般充实率达到90%以上可以满足工作面所能承受顶板下沉量的要求。

但我们同时也注意到知识捐赠意愿与知识收集意愿在自变量对因变量产生正向影响的过程中没有如假设所预期的那样起到完全中介作用,我们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1)要求学生自学教材后,仿照教师归纳“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6个步骤(暗处理→设置对照→接受光照→酒精脱色→清水漂洗→滴碘检验)的方法,对其他3个实验步骤进行归纳总结。

(1)与不同研发团队内部的竞争状况有关。当团队内部晋升通道不足,团队成员之间存在激烈竞争时,成员为维持自身知识的独特优势地位从而在竞争中获胜,与团队成员分享知识的意愿会有所减弱。与此同时,成员在收集相关知识时也会因激烈竞争对捐赠者的动机和知识的有效性产生质疑,以至于接收相关知识或将知识用于创新的积极性不高,成员甚至会另辟蹊径试图通过寻找新的知识源以有效避开竞争。

(2)与研发团队分享知识的隐性程度有关。当所分享的知识隐性程度较高,是需要花费大量精力获得的、对员工晋升有重大影响的核心知识时,成员知识捐赠的意愿会有所减弱,因畏难情绪以及知识获得的预期值偏低,收集意愿也会有所减弱。

先让英格曼神甫去和安全区的领导们商讨如何把女学生们偷运出教堂的乏味枯燥的细节吧。也让少佐去上天入地地寻找他认为下午造访必不可缺的圣诞红吧。我还要回到教堂墓园,这是早上七点一刻左右,英格曼神甫刚刚出门。

(3)与团队内部的知识冗余程度有关,当团队内部存在较多的冗余性知识,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比较雷同的时候,尽管团队成员之间存在较多的联系,彼此之间相互信任,也有共同的愿景,但知识捐赠和收集意愿的作用会有所减弱。

4.2 管理启示

基于本文上述内容对知识捐赠和收集意愿在研发团队社会资本的3个维度正向影响创新绩效时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的验证以及未发挥完全中介作用所可能存在的原因分析,我们认为企业在相关的管理实践中:

(1)尽快完善研发团队人才梯队建设。企业应该尽快完善研发团队的人才梯队建设,构建多通道晋升发展模式,结合各团队成员的专业特点、能力绩效及工作任务,科学明确地设置不同晋升通道和不同等级任职资格标准,将日常考核机制与晋升机制进行合理化衔接,实现公平性与匹配度的有效结合,解决团队成员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在一定的竞争环境中也能很好地交流工作心得和创新想法,从而促进团队创新绩效的实现。

(2)注重良好团队氛围建设。良好的团队氛围对成员间知识分享、工作任务的达成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确立明确的团队目标,使各成员之间的任务清晰化、权责明确化,实现高效率合作。在此基础上建立流畅的沟通渠道和平等的沟通氛围,各成员间能就工作中的信息、问题,尤其是一些隐性知识与其他成员进行平等有效的沟通。同时利用企业文化的作用从意识层面实行精神激励,当研发团队达到工作目标或获得创新成就时,从团队精神与合作精神入手进行精神激励,促进良好团队氛围的建设。

主要是平流雾对能见度影响较大,雾季航行除了严格遵守有关雾航规定外,还需加强VHF值班,收听VTS通告及它船动态,可安排专人负责。应用好雷达、AIS导航,充分发挥AIS导航进行了望。能见度不良时,尽量不要追越它船,确需追越时可利用TCPA进行判断,判断先会遇还是先追越,还有会遇时间、地点、距离,但应留有3~5分钟的安全余量。

3)注重不同知识结构人才的引进。通过人才引进,使研发团队的知识得以及时更新和不断丰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通过不同知识的交叉融合,也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多新的机遇。

在全球倡导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一系列有关“低碳”的新概念、新政策也应运而生,在低碳经济这一特殊经济模式下产生的会计核算体系称为“低碳会计”。低碳会计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运营的同时,通过运用技术创新、工艺改造、新能源开发等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手段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量,并对在此期间内产生的会计行为进行记录统计。因为电力行业属于“高碳行业”,所以低碳会计的创设和运用都将对电力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以及管理制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聚焦于研发团队内部社会资本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将知识共享意愿进一步细化为知识捐赠和收集意愿两个变量,对其中介作用进行探讨,通过实证研究获得了相应的研究结论,本研究使该相关领域的理论更细化深入,对企业研发团队氛围营造、人才梯队建设以及人才引进机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但在企业的日常运营过程中,不同行业类型、规模、性质的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不同,知识的隐性程度、团队知识的冗余度也可能对相关变量的关系产生影响,未来的研究中可尝试着加入这些变量展开研究。

参考文献:

[1]CHEN M, CHANG Y, HUNG S. Social capital and creativity in R&D project teams[J]. R&D Management, 2008, 38(1): 21-34.

[2]顾琴轩, 王莉红. 研发团队社会资本对创新绩效作用路径:心理安全和学习行为整合视角[J]. 管理科学学报, 2015, 18(5): 68-78.

[3]KOSTOVA T, ROTH K. Social capital 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a micro-macro model of its form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3, 28(2): 297-317.

[4]柯江林, 孙健敏, 石金涛,等. 企业R&D团队之社会资本与团队效能关系的实证研究:以知识分享和知识整合为中介变量[J]. 管理世界, 2007(3): 89-101.

[5]NAHAPIET J, GHOSHAL S. 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creation of value in firm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s, 1997,11(3): 35-39.

[6]TSAI W, GHOSHAL S. Social capital and value creation: the role of intrafirm network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41(4): 464-476.

[7]YANG S C, FARN C K. Social capital,behavioral control, and tacit knowledge sharing:a multi-informant desig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9, 29 (3): 210-218.

[8]GRAY P H. The impact of knowledge repositories on power and control in the workplace [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eople, 2001, 14(4): 368-384.

[9]USEEM M, KARABEL J. Pathways to top corporate management[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6, 51(2): 184-200.

[10]LEANA C R, BUREN H J V. Organizational social capital and employment practic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9, 24(3): 538-555.

[11]COLEMAN J S.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8, 94(s): 95-120.

[12]曾明彬, 李婵, 李玲娟. 科研团队外部社会资本对创新绩效的作用[J]. 科技管理研究, 2018(1): 149-155.

[13]PUTNAM R D. Bowling alone: America’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J]. Journal of Democracy, 1995, 6(1): 65-78.

[14]KROGH G V. The communal resource and information systems[J].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2002, 11(2): 85-107.

[15]HOOFF B V D, WEENEN F D L V. Committed to share:commitment and CMC use as antecedents of knowledge sharing[J].Knowledge & Process Management, 2004, 11(1): 13-24.

[16]BOCK G W, ZMUD R W, KIM Y G. Behavioral intention formation in knowledge sharing: examining the roles of extrinsic motivators, social-psychological forces, and organizational climate[J].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Quarterly, 2005, 29(1): 1-26.

[17]OSTERLOH M, FREY B S. Motivation, knowledge transfer, and organizational forms[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0, 11(5): 538-550.

[18]YLI-RENKO H, AUTIO E, SAPIENZA H J. Social capital,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knowledge exploitation in young technology-based firm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 (6/7): 587-613.

[19]UZZI B. The sources and consequences of embeddedness for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organizations: the Network effect[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96, 61(4): 674-698.

[20]张晶. 知识型团队社会资本与知识共享的关系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 2011(21): 65-66.

[21]NONAKA I, KONNO N. The concept of 'Ba': 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knowledge creation[J]. Calif Manage Rev, 1998, 40(3): 40-54.

[22]PARRA-REQUENA G, RUIZ-ORTEGA M J, GARCIA-VILLAVERDE P M. The mediating role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ternal social capital and innovativeness [J]. European Management Review, 2015, 12(3): 149-169.

[23]张光磊. 知识转移视角下的企业组织结构对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2014.

[24]李卫东,刘洪. 研发团队成员信任与知识共享意愿的关系研究:知识权力丧失与互惠互利的中介作用[J]. 管理评论, 2014, 26(3): 128-138.

[25]HINDS P J, PFEFFER J. Why organizations don't “know what they know”: cognitive and motivation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transfer of expertise[C]//ACKERMAN M S, VOLKMAR P, VOLKER W. Beyo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haring expertise. Cambridge: MIT Press, 2003: 3-26.

[26]JOSHI K D, SARKER S. Knowledge transfer within 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ment teams: examining the role of knowledge source attributes[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07, 43 (2): 322-335.

[27]HOOFF B V D, WIM E, JAN M M, et al. Knowledge sharing in knowledge communities [C]// Communities & Technologies.C&T 2003. AMSTERDAM: SPRINGER, 2003: 119-141.

[28]THAMHAIN H J. Managing innovative R&D teams[J]. R&D Management, 2003, 33(3): 297-311.

[29]LIAO S H, CHANG J C, CHENG S C. Employee relationship and knowledge sharing: a case study of a Taiwanese finance and securities firm[J]. 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 Practice, 2004, 2(1): 24-34.

TheImpactofR&DTeam’sMultidimensionalSocialCapitalonInnovationPerformance:TheMediatingRolesofKnowledgeDonationandCollectionWillingness

ZhuYali,Gou Xiaoyu,Meilin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Focusing on the R&D team, the research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internal social capital in R&D teams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structure, relationship and cognition. Willingness of knowledge donation and collection maybe mediate such effects. Using SPSS 19.0, 152 questionnaires of R&D personnel of high-tech enterprises in Zhejiang, Guangdong and Inner Mongoli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ll these three dimensions of internal social capital had positive effects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However, willingness of knowledge donation and collection only partially mediated such effects. This results may be due to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R & D teams, the higher recessive degree of knowledge shared by the team members and the higher knowledge redundancy within the R & D team. Therefore, for innovation management, the enterpris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building of R & D team environ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alent echelon construction and talent recruitment, and the adjustment of the talent structure.

Keywords:R&D team; multidimensional social capital; willingness of knowledge donation; willingness of knowledge collecti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中图分类号:C939;G311;G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19)02-0172-08

收稿日期:2018-10-31,修回日期:2018-12-01

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网络关系、网络结构对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的作用机制研究”(LY13G02001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资助项目“员工个人社会资本到企业社会资本的跨层次连接机理研究——基于外部社会资本的视角”(15YJA630110);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制度合法性视角的家族企业权威配置和代际传承研究”(LQ16G020001)

doi:10.3969/j.issn.1000-7695.2019.02.024

作者简介:朱亚丽(1974—),女,湖南株洲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资本、技术创新;勾晓宇(1996—),女,云南大理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资本、技术创新;梅琳(1984—),女,湖北安陆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与公司治理、社会资本。

标签:;  ;  ;  ;  ;  ;  ;  ;  ;  ;  ;  ;  ;  ;  

朱亚丽:研发团队多维社会资本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知识捐赠和收集意愿的中介作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