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梦琪: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论文

高梦琪: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论文

摘 要: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是立足于所处时代的经济事实即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异化劳动,在对黑格尔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思想批判式研究基础上所形成的思考。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由类生活和类特性两方面总和确证,却丧失于异化劳动中,所以需要在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进行扬弃后的共产主义中复归人的本质。同时,人的本质学说涉及多个层面的问题,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建构奠定重要基础,更是在生命之维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人的本质;异化;共产主义

在古希腊雅典的德尔斐神庙前的石碑上镌刻着一句流传千古名言“人,要认识你自己”。古往今来,中西内外,人无往不关注人类自身,并追问人的本质,祈求回答对未知自身的本质认识。马克思也曾经深入思考何为人的本质,在其关于建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理论和内容第一次尝试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著作中,马克思从异化劳动这一经济事实出发,在批判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思想中阐述了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生态经济能够更好的应对发展过程当中所出现的环境问题、更好的提高经济效益。发展经济,重视循环理念,加快产业转型,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生态旅游业,大力开发利用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更多的开发先进的技术,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更好的发挥人才优势。

一、人的本质学说的思想来源

马克思曾经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观点的信奉者,并在许多文章中透露对于他们观点的支持,但是在关于人的本质方面的学说却对这两位曾经的“老师”进行了批判式研究,这也成为马克思人的本质学说的思想来源。

(一)对黑格尔的批判

大学期间,马克思信奉黑格尔的自我意识是人的本质的观点,并且青年马克思曾经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写道:“对神的存在的证明不外是对人的本质的自我意识存在的证明,对自我意识存在的逻辑说明。例如,本体论的证明。当我们思索存在的时候,什么存在是直接的呢?自我意识。”[1]可见,当时的马克思对于黑格尔所认为的自我意识即人的本质的观点是赞同的,但是在《手稿》中直接批判了黑格尔的此观点。马克思首先对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的“真正诞生地”——《现象学》和“秘密”从自我意识、理性、精神、宗教和绝对知识等四个论点进行理论建构式逻辑梳理。而后指出,“黑格尔有双重错误”。第一错误就是人的本质等同于被异化的本质。我们发现在马克思关于对黑格尔的人的本质的观点中有两点看似矛盾的结论,其一是“他把劳动看做人的本质,看做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2]205其二是“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自我意识。”[2]207这正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秘密所在,因为“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2]205,所以在黑格尔的语境中劳动可以约等于自我意识,如果用一图式总结就是劳动≈自我意识=人的本质。马克思发现了这一逻辑体系的问题所在,即“黑格尔是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2]205,他没有发现人的劳动是异化的,即黑格尔没有看到劳动的“消极的方面”。这里也就回应了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考察,无论是劳动者同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还是在生产劳动产品的行为过程中,都产生了异化的关系。难道马克思赞同摒弃异化中的消极成分就是人的本质?并非简单如此,马克思以对宗教的理解和比喻更深刻地批判了黑格尔对人的本质的阐述。按照马克思对黑格尔所对宗教的理解,“我知道我的属于自身的、属于我的本质的自我意识,不是在宗教中,倒是在被消灭、被扬弃的宗教中得到确证的。”[2]214马克思认为在宗教中所进行的否定没有得到真本质,却是同宗教自身相异化了的本质,根源在于宗教是依赖于人的建构,与人本身有着紧密联系的,是一种外化的人的自我意识,所以也不可能得出人的真本质。马克思认为要想得到真的本质,是否定作为人之外的、不依赖人的对象性的本质。所以最后马克思总结认为黑格尔的理解是“颠倒的”,即“黑格尔理解到——尽管又是通过异化的方式——有关自身的否定具有的积极意义,所以同时也把人的自我异化、人的本质的外化、人的非对象化和非现实化理解为自我获得、本质的表现、对象化、现实化。”[2]217总结马克思对黑格尔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的批判:其一是片面地将自我异化当作人的本质,没有认识到异化的消极意义;其二是颠倒地将人的本质的外化当作人的本质的表现。

(二)对费尔巴哈的批判

马克思曾经对费尔巴哈给予高度评价,“费尔巴哈是唯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的态度的人;只有他在这个领域内做出了真正的发现,总之他真正克服了旧哲学。费尔巴哈成就的伟大以及他把这种成就贡献给世界时所表现的那种谦虚纯朴,同批判所持的相反的态度形成惊人的对照。”[2]199-200也就是在此点意义上,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的话语是带有费尔巴哈式的理想主义色彩,没有逃脱费尔巴哈式的话语语境。但马克思在此借用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思想批判黑格尔的学说,并没有完全局限在借用的层面,而是在此前提下超越发展了费尔巴哈的学说。事实上,马克思早在1843年3月13日致信卢格时就指出费尔巴哈只局限宗教批判,没有分析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首先马克思在《哲学手稿》中先是肯定费尔巴哈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严肃的”批判,在克服旧哲学基础上有真正的实现。这个方面,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观点作出以下三点总结:①指出黑格尔辩证法的出发点有问题,即是“从异化出发”、“从宗教和神学出发”[2]。②黑格尔扬弃了无限的东西,设定了有限的东西。③重新扬弃了有限的东西,重新恢复了无限的东西。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陷入同自身相矛盾的逻辑吊诡,是一种否定神学之后又肯定神学的哲学。在费尔巴哈那里,黑格尔正反合的辩证法以只有前两个环节正反相矛盾的体系收场。马克思对于费尔巴哈建立的唯物主义哲学进行的总结也比较清晰地展现出来,即①哲学在其本质上就是思维加以改造后的宗教,并不能脱离人的本质的异化。②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是包括人与人关系在内的理论。③肯定的东西与对肯定的否定之否定是对立而非相同的。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劳动已经异化,并且提出人的类生活是生产劳动,类特性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二者确证人之为人。马克思从当时的经济事实也就是异化劳动出发,剖析资本主义下的扭曲劳动对人的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摧残,发现了资本主义的内在规律,即“私有财产的物质内容即资本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异化劳动促进了私有制的产生,而私有制一旦产生以后又会不断地把异化劳动再生产出来,异化劳动是由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的”[3]。这内在蕴含了对于资本主义的扬弃,为人的本质的复归提供解决的路径——共产主义。

同时,马克思也发现费尔巴哈人本学思想的缺陷,对其关于人的本质思想进行批判式讨论。在费尔巴哈那里,人与自然是直接统一的,人只是受动于自然界,被动承受自然界的影响,马克思认为人是能够通过生产劳动改造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其次,费尔巴哈认为人具有类本质,并且归结为生物学和抽象意义上的理解,即理性、爱、意志。但是马克思在承认费尔巴哈语境中的人是类存在物——人共有的自然属性,更主要的是因为人所从事的劳动(生产),是劳动(生产)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是劳动(生产)规定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人是自然存在物更是社会存在物,人超越自然存在物的部分就是人的劳动。所以,费尔巴哈那里的人虽然也是“现实的人”,但是抽象的,马克思所理解的人是居于社会的现实的人,并且在此基础上发展人的类特性的内涵,“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2]162费尔巴哈在对人的本质的剖析过程中其实对持黑格尔而行,也就是黑格尔是从否定之否定的逻辑抽象精神运动,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直观感性的,并且费尔巴哈思想的核心就是直观感性的思维概念。

二、人的本质的内容

2.在总体布局上协同推进文化发展。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入世”使中国的国内市场变成全方位开放的国际市场,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同时也面临如何适应国际化发展的严峻挑战。广州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建设和发展面临的国际挑战更是首当其冲。为了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广州把城市发展定位为国际主要大都会并从融入世界城市体系的战略考虑来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文化建设也开始按照国际化发展的要求来布局。

首先,人的本质表现为类生活。马克思在阐述异化劳动时,指出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异化。同时,马克思说“而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2]162马克思内在逻辑表达的非异化生产劳动是生产生活,更是人区别于其他的类生活。

既然提出人的本质的问题必然前提是把人当作“类”来看待,即人因为有些特殊的区别于其他的共性而并凝结为共同体。马克思指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因为人在实践和理论上都把人自身当作类,区别于其他事物。其二,因为人把自身的特质当作普遍的、自由的存在物。人的本质也是暗含在《手稿》的倒推结论中,因为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考察认为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劳动行为产生了异化,这种非异化的实然即来源于人的本质的应然。

马克思并没有直接进入探讨什么才是真正的生产劳动,而还是先从可以直接感知的层面进行分析。首先将人类与动物的生产生活做出比较和联系。人与动物的共同点就是需要依靠自然界维持肉体的生活。但是自然界在人这里不单单是生存资料的来源,而且可以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艺术的对象”[2]161,然后可以转换成为人们的精神生活。马克思还具体地分析了动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区别,见表1所列。

马克思从对重农学派理论的分析具体揭示了劳动——异化劳动——私有财产的关系。因为“地产是私有财产的第一个形式”[2]181,所以需要追根溯源到土地如何沦为资本。起初,土地并不是资本,只是人们获取生活物质资料的来源。人们通过农业劳动与自然因素进行交往,所获得的财富很大部分是自然的馈赠,而不是来源于人类自身的劳动。人们逐渐意识到在劳动中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即财富的原则是有主体人的抽象的劳动存在,财富的本质即一般劳动,这也是重农学派的观点。但是重农学派同时认为,“劳动首先只是地产的主体本质;他们认为,只有地产才成为外化的人。”[2]181也就实现了财富的本质是一般劳动到财富是地产的转变。由于重农学派重视地产,所以他们也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对工业世界持否定态度”[2]181。但是工业革命的到来冲击了封建制度却并没有阻止工业世界中从劳动到私有财产的重演,只不过农业劳动被置换为工厂里的劳动——异化劳动。“我们看到,只有这时私有财产才能完成它对人的统治,并以最普遍的形式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力量。”[2]182

人所存在的场域是现实可感知的生活,这也符合马克思所著的《手稿》的写作顺序,首先从当时身边可以感知的经济事实,即异化劳动的表现谈论起。工人的劳动付出总是创造出反对自己的力量,越来越束缚自己的手脚。“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2]156“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2]157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工人日益贫困潦倒,为自己生产了“赤贫”、“贫民窟”、“使自己畸形”,变得“愚蠢和痴呆”,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就是异化劳动。“如果工人不是在生产行为本身中使自身异化,那么工人活动的产品怎么会作为相异的东西同工人对立呢?产品不过是活动、生产的总结。因此,如果劳动的产品是外化,那么生产本身必然是能动的外化,活动的外化,外化的活动。在劳动对象的异化中不过总结了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外化。”[2]159马克思揭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本质特征: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劳动活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也就是“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人相异化,同样也使在人之外的自然界同人相异化,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2]163那么人的本质只有在非异化的劳动中才能得到认证,最终指向生产劳动。

表1 动物生产与人的生产区别

人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赋予自身以受动性与能动性。受动性是指人同动物一样都是需要生存,人需要从自然界获取物质材料维持生命生存,人不可以跨越自然界的界限改变自然界的规律,这就是指人需要依赖自然界生存发展。但是人的生命并非完全服从于自然界的天然规则,动物完全是受动于自然界,按照先天自身的尺度本能式地生存。人能够凭借自身能动性实现对自然界的改造,使之适合人类的生存特性,达到天人一体的共融发展。受动性与能动性是对立统一的共同体,二者依靠对方的存在而存在,最为根本就是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人的生产劳动也就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体现,也是人区别动物的,实现对自身本质内核的界定。

第二,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高中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比较多样,在教学中精心的安排课程巧妙的加以导入,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有着积极作用。历史课堂教学当中的巧妙导入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要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自身特点紧密结合起来,通过针对性的设计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热门话题导入方法的应用就比较有效,将学生喜闻乐见以及比较关心内容能够作为切入点,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有着促进作用,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异化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反方向发展的产物,是对人本质的摧残和否定,人完全是机器式机械劳动工作,没有任何自主性。正因为异化劳动负面影响,所以,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实现从非人到人的复归。从非人到人的复归出路就是扬弃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2]185。

其次,人的类本质表现为类特性。人是类存在物,理论与实践上都已经把人自己与其他的物区别,人之为人的特性蕴含其中。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2]162首先,人的现实存在必然依赖感性、现实的对象,也就是像植物一样依赖太阳、土壤、水分的对象。但是,人作为有生命的类存在物,其类特性就在于这种生命活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意即人的生命活动是受意识支配的,并且是人的意识的结果和对象化。人的生命活动是自由的,也就是指人自觉改造和创造自己的生活,并不是完全受动于外界,而是能动的改造。

人的本质表现为类生活与类特性,二者是相互联系的。人的类特性在生产劳动中彰显,在生产劳动中认证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也是类特性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对于类生活,马克思还特别地区分了个体生活与类生活。个体和社会是对立统一的。个体是社会性存在物、社会是个体的集合,也就是说没有社会就没有个体。虽然类生活具有社会层面的共同性,并不代表需要个人迎合这样的共同性,个体的生活也是社会的类生活。所以马克思并不是用“类”的这一区分将人合成完全统一的整体,正是因为人是自由有意识的,正如同自由而有意识是先天赋予的形式,但是自由和意识的内容是什么是没有先天的规定的,所以人在现实性上是个体。也正是因为在这样的表现上,人又是社会性地存在着。正是在这点意义上,马克思继而借用五官感受的例子解释了人的本质的丰富性的来源。例如人有感受美妙音乐的感官能力,但是没有音乐的存在,人的本质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并没有完全满足这样的感官能力。例如对于忍受饥饿的人,任何美食对于他来说只是饱腹的食物,无法区别美味与普通。所以,马克思认为为了实现人的本质丰富性,“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2]192

三、人的本质的复归

我们涉及的传统文化,包括了诗、词、曲、赋、古文,力图以晨读这种外在形式,来强化影响学生内在的人文素质,通过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个影响是正确的,且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对砂粒含量为30%、35%、40%、45%的砂质黄土进行渗透试验,得到渗透系数随砂粒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人在改造对象世界的生产劳动中实现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表现为占有自然界,支配自然的力量,通过这样的生产,自然正在人的力量下表现为人的作品。即在自然物上打上人的烙印。如此,马克思就能够在生产劳动这种能动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实现现实的人和现实的自然二者统一,也就实现存在和意识的统一。

扬弃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科学概念,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逻辑过程,对于合理性因素予以保留和继承,对于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不合理因素剔除,进而实现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推动事物的发展。马克思提到对于私有财产积极扬弃,其实就是对私有财产否定之否定,人实现对人自身以及所创造的社会财富的真正的占有,才能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也就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在马克思那里,扬弃私有财产与扬弃异化是同一性,私有财产的扬弃与人的本质的复归只是统一过程的不同方面。人在共产主义社会并不只是占有物质资料,复归的还有人的精神世界。

人的本质的复归实现的场所是社会,因为人的类生活——生产劳动是社会性的活动,不能够与社会脱离关系。马克思说“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人的合乎人性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2]187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将工人固定于生产线,与社会的联系发生扭曲,所以不仅人的本质的复归需要在社会中才能完成,共产主义还强调复归人性的社会性,人类的生产活动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生活也是一种社会生活,人们总是过着一种“类”生活,因此复归人的本质也应当也恢复人的社会性。

再者,共产主义是基于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二者结合。人道主义就是强调人的价值,人的本质的充分圆满与实现,自然主义就是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同时基于此点的意义上,马克思还澄清了人与神的关系,认为宗教其实是人的本质异化的表现之一,“在宗教中,人的幻想、人的头脑和人的心灵的自主活动对个人发生作用不取决于他个人,就是说,是作为某种异己的活动,神灵的或魔鬼的活动发生作用,同样,工人的活动也不是他的自主活动”[2]160。因此,在宗教中人没有存在的地位,人依赖于神,人的本质也就丧失殆尽。“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2]157。所以马克思认为“无神论是以扬弃宗教作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义”[2]216,“无神论、共产主义才是人的本质的现实的生成”[2]217。

我校是城乡结合部学校,学校现有12个教学班,教师31人,学生520人。其中,体育教师3人,兼职体育教师3人。学校运动设施完善,有标准篮球场2个、田径运动场及健身区约1200平方米、室内羽毛球场1个、室外羽毛球场7个,这些场地能够充分保证学生在校开展羽毛球运动。但我校启动羽毛球普及较迟,学生的技术基础有待提高,这要求我们开发出适合我校推广的器材设施。

共产主义也是一切矛盾的真正解决。在异化世界里必然存在人和自然界、人和人等等矛盾,这些矛盾都是源自于异化劳动所导致的人的本质的异化,共产主义中的异化消失了,因此各种矛盾必然随着人的本质复归而真正解决。同时,党的建设目标是指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依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关于党的建设的预期目的、具体要求和基本标准。党的建设目标的演进体现出传承和创新、变与不变的逻辑,遵循党的建设的推进与党的事业的发展相统一的基本规律。党的建设目标的设定与党和人民的事业具有整体上的关联性,将党的建设目标的演进置于党的历史和实践的宏阔视域之中深入考察和分析基本规律的一般作用机制和条件,可以得出,科学、正确的党的建设目标的设定必须建立在党对国情、社会主要矛盾以及党所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基础上,以解决中国问题和党内问题为立足点。

《手稿》中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只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环节,还不能称为人类社会的形态。但是在共产主义中人的本质得到复归和人自身得到解放,马克思《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还具有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进一步指明方向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5.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张雷声.马克思的第一部经济学著作的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9):27-35.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767(2019)04-0093-06

作者简介:高梦琪(1993-),女,山东淄博人。哲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责任编辑:梅 林]

标签:;  ;  ;  ;  ;  ;  ;  ;  ;  ;  ;  ;  ;  ;  

高梦琪: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