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热脂肪芽孢杆菌论文_高丽梅,高金秀,梁蔓蔓,刘妍,姚淑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嗜热脂肪芽孢杆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芽孢,杆菌,脂肪,淀粉酶,麦芽糖,突变,碳源。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论文文献综述

高丽梅,高金秀,梁蔓蔓,刘妍,姚淑敏[1](2019)在《嗜热脂肪土芽孢杆菌GL-1 Hsp33基因的克隆及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嗜热脂肪土芽孢杆菌(Geo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GL-1为研究对象,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获得该菌株的热休克蛋白33(Hsp 33)基因,通过ExPASy、SOPMA、Pymol等在线软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考察热胁迫处理对嗜热脂肪土芽孢杆菌GL-1生长的影响,并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研究菌株在热胁迫中Hsp33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通过PCR扩增得到碱基长度为876 bp的Hsp33基因,该基因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1vzy的Hsp33基因序列相似性达到99%,其表达的蛋白质结构与Bacillus subtilis 1vzy的Hsp33蛋白具有相似的核心结构域,二者除C-末端稍有不同外,具有相同的β-折迭和α-螺旋,无卷曲螺旋。热胁迫对嗜热脂肪土芽孢杆菌GL-1生长具有影响,当菌株受到热胁迫时,Hsp33基因表达量增加,说明在受到热胁迫时,Hsp33蛋白作出了应激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9年11期)

陶文靖,胡素丽,赵婷婷,付敏[2](2019)在《嗜热脂肪芽孢杆菌液体发酵条件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芽孢液体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了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产孢培养基的最佳配比:0.8%蛋白胨、0.3%酵母粉、0.3%NaCl、Mn~(2+)0.9mmol/L、Ca~(2+)10mmol/L;最佳发酵条件:pH7.0、接种量0.1%、装液量100mL、培养时间24h、温度65℃。对优化后的综合条件进行检测实验,结果显示,液体发酵产孢率可达48%左右,较优化之前提高15%左右。(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导刊》期刊2019年22期)

张鸣明,马泽业,张春园,李素岳,胡先望[3](2019)在《碳源诱导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生产淀粉分支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嗜热脂肪芽孢杆菌(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生产淀粉分支酶,研究不同碳源种类及浓度对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产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0.20%麦芽糊精为碳源时,淀粉分支酶的酶活最高,达20.02 U/m L,是其他碳源的2~10倍。采用最优培养基在小试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大培养中试试验,淀粉分支酶酶活稳定,为19.87 U/m L,是小试试验的1.1倍。(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9年07期)

李祝[4](2018)在《嗜热脂肪芽孢杆菌α-淀粉酶的异源表达及热稳定性改造》一文中研究指出α-淀粉酶能切断淀粉分子中的α-1,4-葡萄糖苷键,并将淀粉水解为可溶性糊精、低聚糖及麦芽糖和葡萄糖,在制药、纺织、食品以及洗涤剂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来源于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α-淀粉酶由于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而被广泛的应用于淀粉的喷射液化工艺中。然而,由于该淀粉酶热稳定性依赖Ca~(2+),液化过程中需要额外添加一定浓度的Ca~(2+)来保持稳定性。本实验室前期筛选得到一株嗜热脂肪芽孢杆菌(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WSH13-17,其所产α-淀粉酶(也叫麦芽六糖α-淀粉酶)具有催化效率高(约为B.licheniformisα-淀粉酶的8倍),热稳定性对钙离子依赖程度低等优点。然而,由于野生酶在高温条件下的稳定性较差,不能满足工业化应用要求。因此本论文将重组表达来源于嗜热脂肪芽孢杆菌α-淀粉酶基因AmyMH,通过发酵优化提高产酶水平,同时针对重组酶热稳定性偏低的问题,通过定点突变手段定向改造酶的热稳定性,并对相关机理进行探究。进一步在原有突变的基础上,通过在突变体的N端融合寡肽的方法,继续提高酶的应用性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B.stearothermophilusα-淀粉酶(AmyMH)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的重组表达及酶学性质。将B.stearothermophilusα-淀粉酶编码基因AmyMH按照大肠杆菌密码子偏好性进行优化,构建了表达AmyMH基因的重组菌E.coli BL21(DE3)/pET-24a-AmyMH,并考察了不同信号肽介导对重组菌产酶的影响。结果表明,PelB信号肽介导的菌株所产胞外α-淀粉酶活力最高,为782 U·m L~(-1),是原始信号肽介导的4.5倍。摇瓶发酵过程中发现,大肠杆菌菌体浓度与重组酶活力成一定的反比关系。摇瓶发酵样品的透射电镜结果表明,大部分重组大肠杆菌细胞已坏死,细胞内形成很多空洞,只有少部分菌体细胞的组织结构基本存在,而表达失活AmyMH的大肠杆菌细胞形态则较为正常,说明AmyMH的表达对大肠杆菌细胞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将AmyMH在可以表达对大肠杆菌有毒性蛋白的菌株E.coli C41(DE3)中进行重组表达,结果显示胞外最高α-淀粉酶活力为1560 U·mL~(-1),是BL21(DE3)表达的2倍。对重组酶进行纯化和酶学性质分析,结果显示重组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最适反应pH分别为70℃和5.0;以可溶性淀粉为底物时的比活力、k_(cat)、K_m和k_(cat)/K_m分别为5.3×10~4 U·mg~(-1)、6.5×10~4 s~(-1)、2.1 g·L~(-1)和3.1×10~4 g·L~(-1)·s~(-1)。在95℃、pH 6.0、1 mM Ca~(2+)条件下重组酶的半衰期为60 min,而在更高的110℃条件下,重组酶的迅速失活,不能满足工业应用要求。(2)研究了AmyMH在短小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choshinensis)中的重组表达,并通过发酵优化提高产酶水平。构建了带有α-淀粉酶编码基因AmyMH的重组菌B.choshinensis/pNCMO2-AmyMH,摇瓶的初步发酵结果显示,发酵上清中酶活力为2149 U·mL~(-1),是大肠杆菌C41发酵的1.4倍。对重组短小芽孢杆菌的摇瓶发酵条件和培养基组分进行优化,优化后发酵酶活力可达1.72×10~4 U·mL~(-1),是未优化前的8倍。在摇瓶优化实验中发现,脯氨酸可以明显促进重组酶AmyMH的表达,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表明,脯氨酸可以对细胞保持良好状态,延长发酵稳定期有促进作用。并且实验结果表明,脯氨酸对重组菌产酶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3)探讨了重组酶结构域B中非保守区域天冬酰胺突变对重组酶热稳定性的影响。据报道,结构域B对α-淀粉酶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天冬酰胺的脱酰胺作用是导致α-淀粉酶在高温条件下失活的原因之一。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选取了结构域B中的3个非保守天冬酰胺(Asn122、Asn149和Asn193)作为研究目标,构建了5个突变体(N122D、N149S、N149D、N193H和N193F)。热稳定性分析表明,在5个突变体中,突变体N193F的热稳定性提升最为明显,在95℃、pH 6.0、1 mM Ca~(2+)情况下的半衰期为2 h,是野生酶的2倍。蛋白模拟结构显示,Asn193位于一段一段环绕Ca~(2+)-Na~+-Ca~(2+)结构的长Loop上,而Ca~(2+)-Na~+-Ca~(2+)附近结构的稳定对α-淀粉酶整体结构的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推测这段Loop对重组酶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4)通过固定结构域B中178-200位Loop提高AmyMH的热稳定性。基于蛋白质模拟结构分析和比对,选取了Loop上及附近4个可能对重组酶AmyMH稳定性有影响的位点(Pro245,Ser242,Gly180和Ile181),构建了5个AmyMH突变体(ΔIG,S242A,ΔIG/N193F,ΔIG/N193F/P245R和ΔIG/N193F/S242A)。EDTA对野生酶和突变体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突变体ΔIG/N193F/S242A的抑制效果最弱。并且,经过10 mM EDTA、60℃处理后,突变体ΔIG/N193F/S242A的残留活性最高,为60%,说明该突变体的Ca~(2+)结合能力最强。突变体ΔIG,S242A,ΔIG/N193F和ΔIG/N193F/S242A的热稳定性较野生酶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突变体ΔIG/N193F/S242A的稳定性最好,在95℃、pH 6.0、1 mM Ca~(2+)条件下半衰期为300 min,是野生酶的5倍,而在不含有Ca~(2+)条件下突变体的半衰期为210 min,是野生酶的26倍。进一步对BLA中相似Loop进行研究,构建突变体,其中叁突变体A269K/S187D/N188T的稳定性最好,在95℃、pH 5.5、10 mM Ca~(2+)条件下半衰期为270 min,是野生酶的9倍。BLA稳定性的提高说明相似Loop的固定对α-淀粉酶热稳定性的提升有着一定的普遍性。(5)将突变体ΔIG/N193F/S242A的N端分别与4种寡肽进行融合,对融合后重组蛋白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融合蛋白OP1-ΔIG/N193F/S242A对EDTA的耐受性得到加强,而其他叁种融合蛋白对EDTA的耐受性没有得到提升。融合蛋白OP1-ΔIG/N193F/S242A的热稳定性较对照有着明显的提升,在95℃、p H 6.0、1 mM Ca~(2+)条件下处理8 h后,融合蛋白OP1-ΔIG/N193F/S242A的残留活性为58%,而对照仅为37%。在更高温度条件下(110℃),融合蛋白OP1-ΔIG/N193F/S242A与商品酶热稳定性对比发现,在低浓度Ca~(2+)存在的条件下(1和5 mM),融合蛋白OP1-ΔIG/N193F/S242A的残留活性分别为64.6%和63.5%,而商品酶的残留活性则分别为5.2%和58.2%。OP1-ΔIG/N193F/S242A在低浓度钙离子条件下的稳定性要优于商品酶。(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8-06-01)

李雨桐[5](2018)在《嗜热脂肪芽孢杆菌麦芽糖淀粉酶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重组表达及发酵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麦芽糖淀粉酶,又称生麦芽糖α-淀粉酶(Maltogenicα-amylase),能水解麦芽叁糖、淀粉及部分糊精生成麦芽糖,可用于淀粉糖化、食品烘焙、面粉改性等领域。尤其在食品烘焙方面,能够水解面包中的淀粉,防止淀粉颗粒与蛋白质形成铰链,延长商品的货架期,应用效果良好。本研究构建了含B.stearothermophilus麦芽糖淀粉酶基因的重组质粒amyM/pHY300PLK,并在此质粒上对启动子和信号肽进行优化,转入食品安全菌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中进行重组表达。同时研究了重组酶的酶学性质,在摇瓶及3-L罐水平上进行发酵优化,提高了麦芽糖淀粉酶的表达水平。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了含B.stearothermophilus麦芽糖淀粉酶基因的重组质粒 amyM/pHY300PLK。在此质粒基础上,研究了7个组成型启动子(amyE_((B.S))、amyE、aprE、gsiB、HpaII、SrfA、xyl A_((B.S)))及2个诱导型启动子(xylA、ManP)对麦芽糖淀粉酶在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中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以amyE_((B.S))为启动子,33℃下在TB培养基中进行摇瓶发酵48 h,麦芽糖淀粉酶表达最好,酶活最高为145.8 U·m L~(-1)。(2)通过Takara信号肽筛选系统中商品化的载体pEB-S及Bacillus subtilis RIK1285宿主菌,从173种信号肽中筛选出叁株使麦芽糖淀粉酶表达量高的信号肽。鉴定其信号肽,分别为引导目的蛋白从Sec途径分泌的YvcE、YncM信号肽和引导目的蛋白从Tat途径分泌的LipA信号肽。将这些信号肽与含amyE_((B.S))启动子的表达载体进行重组,并转入Bacillus subtilis CCTCC M 2016536表达宿主中进行麦芽糖淀粉酶的表达。结果表明,分别以YvcE、YncM及LipA作为信号肽时,在33℃下,以TB培养基进行摇瓶发酵48 h,酶活分别为250.7 U·m L~(-1)、194.8 U·mL~(-1)及189.2 U·m L~(-1),是未更换信号肽前的1.72、1.33及1.29倍。(3)考察重组麦芽糖淀粉酶的酶学性质,结果表明,以可溶性淀粉为底物,麦芽糖淀粉酶淀粉水解比活力为2646 U·g~(-1),K_m为0.95 g·L~(-1),k_(cat)/K_m为12640.4 s~(-1)·g·L~(-1)。重组酶的最适反应pH为5.5,最适温度为60℃。在60℃下进行热稳定性的考察,结果表明重组酶非常稳定,半衰期长达325 h。(4)对重组菌进行发酵优化,首先在摇瓶水平上对重组菌进行培养基组成的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成分为:酵母浸膏25 g·L~(-1)和大豆蛋白胨5 g·L~(-1)、葡萄糖5 g·L~(-1)、Fe~(3+)1 mmol·L~(-1)。在此条件下,摇瓶发酵48 h后麦芽糖淀粉酶酶活为371.7 U·m L~(-1)。以摇瓶发酵培养基为基础,在3-L罐水平上优化了重组菌发酵产酶的条件。结果表明,在37℃下,以葡萄糖作为补料培养基中碳源,以酵母浸膏为氮源,C/N比为1:1下进行发酵,麦芽糖淀粉酶酶活最高为2273.6 U·mL~(-1)。(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8-06-01)

李婵娟,石慧,王曼玥,王婧[6](2018)在《嗜热脂肪芽孢杆菌木聚糖酶A的H297F定点突变、表达及酶学性质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重迭延伸PCR技术对嗜热脂肪芽孢杆菌木聚糖酶XynA活性中心附近的H297位点突变为F。将XynA及XynA_(H297)F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实施了表达、纯化以及酶学性质研究。比较研究野生型木聚糖酶XynA和突变体XynA_(H297)P的酶学性质发现,突变前后木聚糖酶的最适反应pH值均为5.5,在pH 4~10的缓冲液中处理20 h后残余酶活均在90%以上,均具有较好的pH稳定性。XynA最适反应温度为70℃,80℃处理20min后只有10%的残余酶活;XynA_(H297)最适反应温度为75℃,且相同处理条件下XynA_(H297)仍具有30%左右的残余活性,说明突变体的热稳定性有一定程度提高。与XynA相比,XynA_(H297)F的动力学参数Km、Vmax和Kcat均增大,说明突变后酶对底物的亲和力降低,但催化速率有所提高。(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8年03期)

张蓓蕾[7](2017)在《定点突变提高大片段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DNA聚合酶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DNA聚合酶是重要的生物技术工具酶,根据氨基酸序列与叁维结构的不同,DNA聚合酶可分为6个不同的家族,分别为A、B、C、D、X以及Y家族,其中Bst DNA聚合酶是A家族的一名成员,来源于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全酶由叁个独立的结构域组成分别是(I)5’-3’外切核酸酶结构域;(II)5’-3’聚合酶结构域;(III)3’-5’外切核酸酶结构域。而Bst DNA聚合酶大片段缺少(I)5’-3’外切核酸酶结构域,在核酸扩增中表现出更好的聚合功能。与其他DNA聚合酶相比,Bst DNA聚合酶有着较强的热稳定性、链置换活性及聚合酶活性,因此更适用于等温扩增中。但是,目前市场上Bst DNA聚合酶受限于国际性大公司如NEB的专利限制,价格比一般的核酸扩增酶昂贵,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新的更加有效的Bst DNA聚合酶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本研究从一种新的菌株嗜热脂肪芽孢杆菌GIM1.543中取基因组,获得Bst DNA聚合酶基因,并构建重组质粒pET21a-Bst,转化表达宿主,成功实现了Bst DNA聚合酶的诱导表达。通过Bst DNA聚合酶结构以及对其进行同源建模预测的活性位点进行分析,选择4个活性位点(Gly310,Arg412,Lys416,Asp540)进行点突变,用RF克隆方法构建突变体,对其进行表达与Ni柱亲和层析纯化,获得高纯度蛋白。最后以手足口病原体EV71的VP1基因为模板,通过基于IMSA的颜色判定法,恒温荧光法,离子对反高效液相法对表达的各个蛋白进行酶活检测,发现有G310L,G310A,D540E叁个突变体蛋白在等温扩增中表现出优于商业化Bst DNA聚合酶的效果。本课题通过定点突变,有效地高了Bst DNA聚合酶的聚合效率,打破国外专利的限制,为Bst DNA聚合酶的国有化供了一种理论基础与思路,具有一定的科研意义和社会效益。(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7-04-13)

孙烨橙[8](2016)在《嗜热脂肪芽孢杆菌麦芽糖淀粉酶的分子改造及高效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麦芽糖浆具有甜度柔和、低粘度、低吸湿性及良好的热稳定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和医药等领域。酶法制备麦芽糖浆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专一性强、催化效率高等优势,已逐步取代酸法、酸酶法、酶酸法等,成为目前高纯度麦芽糖生产中最主要的方法。麦芽糖淀粉酶(EC 3.2.1.133),又名生麦芽糖淀粉酶或麦芽糖α-淀粉酶,能够水解麦芽叁糖、淀粉及相关糊精中的α-1,4糖苷键。它主要应用于淀粉的二次糖化过程制备麦芽糖,具有提高原料转化率、提高产品纯度、简化下游提取等作用。本研究首先将来源于嗜热脂肪芽孢杆菌(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的麦芽糖淀粉酶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进行了重组表达,并研究了重组酶的酶学性质。然后通过定点突变获得突变体,将其应用于麦芽糖浆的制备。进一步将突变体在短小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choshinensis)中进行了重组表达。通过摇瓶和3-L罐发酵优化,提高了突变体的表达水平。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了重组菌E.coli BL21(DE3)/opt-amyM/pET-24a(+),将重组菌在摇瓶中培养48 h,发酵液上清中的麦芽糖淀粉酶水解活力为4379 U·mL-1。通过热处理、硫酸铵沉淀和DEAE阴离子交换对麦芽糖淀粉酶进行了纯化,然后考察了重组酶的酶学性质。结果表明,重组酶的最适反应pH为5.5,最适温度为60℃;在60℃、pH 5.5条件下,重组酶的半衰期为325 h;麦芽糖淀粉酶水解活力不依赖于金属辅因子;Li+、Ba2+和Fe2+等对重组酶的水解活力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2)基于序列比对和蛋白质结构模拟,将B.stearothermophilus麦芽糖淀粉酶的亚位点+2上的177位色氨酸残基(Trp)分别取代为苯丙氨酸(Phe)、酪氨酸(Tyr)、亮氨酸(Leu)、天冬氨酸(Asn)和丝氨酸(Ser),构建突变体W177F、W177Y、W177L、W177N和W177S。考察了突变体的酶学性质。将突变体应用于淀粉的二次糖化制备麦芽糖浆。对终产物的组分和含量进行分析发现,突变体的二次糖化液中,麦芽叁糖含量(1.2%-0.2%)均低于天然酶体系(3.2%)。其中W177S的作用最为显着,麦芽叁糖含量仅为天然酶的6.2%。对酶的转苷活力进行测定,发现突变体的转苷活力降为天然酶的82.3%-47.6%。在被考察的突变体中,转苷活力越低的酶,二次糖化液中的麦芽叁糖含量越低。分析了亚位点+2的亲水性对于转苷活力和糖化液含量的影响。(3)考察了淀粉液化液的DE值、二次糖化温度、初始pH和加酶量对W177S制备麦芽糖浆的影响。确定最适酶转化条件如下:淀粉液化液的DE值8.63,反应温度为60℃,初始pH 5.5,加酶量6.67μg·g-1干淀粉。(4)将突变体W177S在B.choshinensis中进行了重组表达,并通过发酵优化提高其表达量。构建重组菌B.choshinensis/w177s/pNCMO2,经TM培养基发酵48 h,发酵液上清的麦芽糖淀粉酶水解活力为80 U·m L-1。在摇瓶中优化了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结果表明:最适培养基组成为酵母粉5 g·L-1,大豆蛋白胨15 g·L-1,磷酸缓冲液40 mM,Al3+1 mM;最适发酵条件为:接种量5%,初始pH值6.5,控制温度为30℃,装液量40 m L。在最优条件下,麦芽糖淀粉酶水解活力最高达999 U·m L-1。进一步在3-L罐上优化确定了发酵的最适pH和溶氧,分别为pH 6.5,溶氧30%。酶活力最终达到1429U·m L-1,是摇瓶优化前的18倍。(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6-06-01)

曹嫣镔,刘涛,李彩风,胡婧,巴燕[9](2015)在《一株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的驱油性能及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油藏高温条件下微生物数量较少,驱油机理不够明确的特点,对胜利油田不同区块微生物进行筛选.得到一株能够乳化分散原油的细菌,经鉴定为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能够耐受60℃以上的高温并能有效生长代谢,代谢产物主要由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组成.利用该菌的培养液、培养后代谢产物及培养后的菌体分别进行驱油实验,结果表明3种不同的驱替液均能够提高驱替效率,其中培养液能够提高驱替效率11.8%,其他两种驱替液提高驱替效率分别为4.5%和3%.培养液和培养后菌体驱替时岩心压力升高0.5 MPa以上,而培养后代谢产物驱替过程中压力变化不明显,但是代谢产物能够乳化剥离原油,同样达到提高驱替效率的作用.岩心驱替结束后对岩心内剩余油测定表明,从入口到出口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证明微生物驱替时不断"推移"、"驱赶"原油的过程.综合实验结果,该菌株具备进一步现场实际微生物驱油应用的潜力.(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韩孔艳,赵改名,高晓平,李苗云,柳艳霞[10](2015)在《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热失活模型的初步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确定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在100℃以下的热失活规律,本研究对107CFU·m L-1的菌液进行中心温度为70、80、90℃的热处理,根据不同时间的残存菌数量初步建立各温度条件下的热失活模型,并计算相应的致死率。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具有相同的失活规律:菌液在达到中心温度前,浓度即降低至稳定值,此时致死率分别为31.73%、40.07%、51.07%,之后随着加热时间延长至60 min,菌液浓度基本保持不变;菌液升温过程中的失活曲线均可用Exponential模型拟合,判定系数R2分别为0.982 9、0.952 9、0.994 4。(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通过对芽孢液体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了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产孢培养基的最佳配比:0.8%蛋白胨、0.3%酵母粉、0.3%NaCl、Mn~(2+)0.9mmol/L、Ca~(2+)10mmol/L;最佳发酵条件:pH7.0、接种量0.1%、装液量100mL、培养时间24h、温度65℃。对优化后的综合条件进行检测实验,结果显示,液体发酵产孢率可达48%左右,较优化之前提高15%左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论文参考文献

[1].高丽梅,高金秀,梁蔓蔓,刘妍,姚淑敏.嗜热脂肪土芽孢杆菌GL-1Hsp33基因的克隆及结构分析[J].中国酿造.2019

[2].陶文靖,胡素丽,赵婷婷,付敏.嗜热脂肪芽孢杆菌液体发酵条件的优化[J].食品安全导刊.2019

[3].张鸣明,马泽业,张春园,李素岳,胡先望.碳源诱导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生产淀粉分支酶的研究[J].中国酿造.2019

[4].李祝.嗜热脂肪芽孢杆菌α-淀粉酶的异源表达及热稳定性改造[D].江南大学.2018

[5].李雨桐.嗜热脂肪芽孢杆菌麦芽糖淀粉酶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重组表达及发酵优化[D].江南大学.2018

[6].李婵娟,石慧,王曼玥,王婧.嗜热脂肪芽孢杆菌木聚糖酶A的H297F定点突变、表达及酶学性质变化[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8

[7].张蓓蕾.定点突变提高大片段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DNA聚合酶活性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

[8].孙烨橙.嗜热脂肪芽孢杆菌麦芽糖淀粉酶的分子改造及高效表达[D].江南大学.2016

[9].曹嫣镔,刘涛,李彩风,胡婧,巴燕.一株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的驱油性能及机理[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5

[10].韩孔艳,赵改名,高晓平,李苗云,柳艳霞.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热失活模型的初步建立[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5

论文知识图

培养基湿热灭菌的基本概念-图2-4-9 嗜热培养基湿热灭菌的基本概念-图2-4-9 嗜热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生长曲线不同培养基对检测限的影响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的芽孢

标签:;  ;  ;  ;  ;  ;  ;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论文_高丽梅,高金秀,梁蔓蔓,刘妍,姚淑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