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明代中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明代中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明代,朝鲜,吴中,文人,史记,县政,巡按。

明代中期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修晓波[1](2019)在《明中期监察制度的调整和变化——明代的监察制度(下)》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朝立国270多年(1368-1644),共有16位皇帝。大约从第八代皇帝宪宗开始,御史巡按制度发生了变化,基本趋势是巡按御史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致于实际上取代了按察司,原来的"双轨制"(按察司和巡按御史)监察体制遭到破坏。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在第五代皇帝宣宗时就有了细微的变化。当时巡按御史是"代天子巡狩",排名列于叁司(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按察使司)之上。"叁司"的一把手都是二、叁品的高级官员,出门是骑(本文来源于《月读》期刊2019年09期)

甄鹏[2](2019)在《明代前中期北直隶的县政与地方社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县是明代最基本的地方行政单位,在整个行政系统中“位低”却“职重”。“郡县治,天下安”,县政有序运行是社会稳定发展的条件。北直隶各县在元末明初、“靖难之役”两次战乱中社会遭受重创,人口流失,土地荒芜。围绕恢复和开发北直隶的议题,明朝对北直隶的省级政区、州县级别和职官人数等多方面进行调整,为县政的开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北直隶县政主要包括农桑与学校、教化与秩序、水利与营建、赋役与赈灾等四个方面。永乐迁都之后北直隶地区京畿地位的奠定,也为县政增加了部分新的内容。京畿重地和边疆要地的双重地位、从明初到明中期时代发展的变化,使北直隶县政在共性之中呈现出某些特征。知县作为县政的施政主体,在履行官府职责的同时也吸纳地方精英参与县政,共同促进地方社会的良性发展。地方精英在在参与县政时逐渐掌握了对知县为政的评判权,并由此建立了一套名宦评定的标准。北直隶知县入《名宦志》的两大标准是政绩和品德,但由于各地社会情况的不同,在记录名宦事迹时呈现出地区差异,部分名宦事迹记载存在详略不同的现象。同时,由于评定过程中人的因素始终存在,名宦标准出现固定性和变动性并存的情况。为论证名宦入志的合理性,通过书写塑造名宦形象的行为就不可避免的出现。通过对北直隶县政的梳理和地方社会的考察,可以发现北直隶社会在洪武至正德时期的154年时间内,呈现稳定和动荡交替出现的状态。以成化为分界线,在成化之前北直隶社会处在抹平战乱创伤的恢复期,成化之后地方社会摆脱战争影响进入发展期。(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师海军[3](2019)在《《史记》对明代中期关陇文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史记》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具有持久的长远性。明代中期的关陇作家通过对《史记》精神取向的接受,《史记》文本的评点,《史记》的校勘、刻印,通对宗尚其文学思想,模仿与发展其文学创作,逐渐形成了一个风格鲜明的文学群体。《史记》式的文风就是这一文学群体的鲜明特质。这一特质甚至也成为清代关陇文学群体的标志。明代中期关陇作家的文学活动使《史记》经典化的同时也使其自身成为文学史的经典。(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李晗[4](2019)在《明代中期吴中文人斋室记的文体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中期吴中文人创作的斋室记的重心不在记叙斋室兴建的起源,而是将表现的重心由物转移到人,故而也多将关注重点放在斋室命名的阐述上,紧紧围绕斋名由来展开专门解析,极力书写吴中派文人的思想观念,由命名透视吴中文人的情怀,并显示出学习六朝古文辞的创作范式。(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杨宁[5](2019)在《浙派的兴起与衰落——兼论明代中期的画风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浙派的兴起与衰落是研究明代中期画风嬗变的关键线索。由农民出身朱元璋所建立的明代政权,其绘画审美品位偏向于劲霸外放的南宋院体,宗法马夏,兼容北宋,构成了浙派的主要风格特点。明中期以降,伴随着江南经济的复苏,吴门画派异军突起,追法元人的文人画成为画坛主流。与此同时,文人画家利用反浙派的情绪来构建文人画理论体系,浙派被归为"北宗",并逐渐妖魔化为"狂邪之学",走向了沉沦之路。(本文来源于《齐鲁艺苑》期刊2019年01期)

于景祥,胡佩杰[6](2018)在《论明代中期文学批评中公正对待六朝骈文的倾向——以杨慎、王文禄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杨慎与王文禄是明代中期骈散关系论争中的中和派,他们在否定骈文,特别是否定六朝骈文思潮极为流行的风气下,修正崇古宗散派的偏颇,把视野扩展到六朝。其中杨慎提倡文章体制与风格的多样化,反对使人同己,继承前人以选达旨和摘句批评的传统,客观评价六朝至唐宋以来的骈文名篇、名段、名句,表现出对六朝骈文的公正态度;王文禄在文学批评上一方面骈散并重,两持其平,另一方面批评散体古文的宗师韩愈及宗韩派,指正其偏颇,也表现出对六朝骈文的公正态度,同杨慎一样开启了新的文学风气。(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刘惠,杨秀英[7](2018)在《明代中期使臣笔下的朝鲜——以董越《朝鲜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弘治元年(1488年),董越与王敞出使朝鲜,并作《朝鲜赋》记载出使始末。此时的中朝交流迈入了一个平稳期,不同于彼时宦官出使的索求无度,董越等文官的清廉出使受到了朝鲜方面的友好接待。使臣记载了出使期间在政治外交、经济贸易及文化习俗等方方面面的所见所闻。两国之间虽有语言交流的障碍,但朝鲜方面依旧遵守礼仪秩序,表达了对明朝"宗主国"的尊重。在经济贸易方面,贡赐贸易组成了双方贸易的主要通道。在文化习俗方面,存在饮食服饰等方面的差异。(本文来源于《安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岳冰[8](2018)在《明代中期题画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题画词历来被视作题跋文学研究中一个极小的分支,但于明清词学研究来说,题画词有其极为特殊研究价值,即题画词的产生与传播与当时词坛、画坛的审美风气有重要联系。于词学研究而言,宋元题画词的研究十多年前就已开始,近叁年来清初题画词的研究也逐渐风生水起,而明代题画词的研究应该补入其中。本文以明代成化至嘉靖间的题画词为研究对象,首先,发现该时期的题画词在由宋至明的题画词发展史上,出现突增的现象,即明中期题画词总量为前代所有题画词总量之和。其次,明代中期的题画词作品产生有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该时期题画词一半以上的作者及作品产生于“吴中地区”,这与明词研究中的“词学吴中”的主流认识有很强的关联性,对认识明词,尤其是明中期的词学生态有积极意义。其叁,明中期的题画词在题材、用调、创作方式等方面所反映出的词风与明中期词坛所流行的模拟《草堂诗余》的“花草词风”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通过研究明中期的题画词,也能清晰地看出《草堂诗余》《花间集》所推举的婉约词的审美风致在题画词创作中的影响。虽然题画词只是词创作中的一类题材,但由于明代中期是中国书画发展史上一个活跃的时期,书画的创作、品鉴、交易及传播等对当时的各种文艺形式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故从书画的视角出发,去审视早前被普遍认为的“词亡于明”“明词中衰”等明词研究观念,是别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本文在考察明中期的题画词创作的基本要素的前提下,认为明代中期的词学处于一个产生嬗变的过程中。这一过程中,词的诗化、曲化现象非常明显,长调和组词的大量使用,以及词的写作范围甚至延伸到了通俗小说、传奇杂剧、文言小说等多个俗文学体裁的写作中去,故而词的叙事性也在逐步增强中。词发展到明中期,在审美标准的选择上,可谓是一次大规模地无意识地重返唐五代北宋的词风,对南宋及元代较为盛行的以姜夔、张炎等为代表的骚雅词风的反拨。总之,通过明中期题画词的研究,一方面弥补了题画词研究中独缺明代的遗憾;一方面也是对“明词中变”一观念补充说明。不管是是题画词的研究还是对明词的研究而言,都具有补前人研究之缺的作用。对我们今天在文化的视域中看待词体的发展有一些可参考的意见。(本文来源于《阜阳师范学院》期刊2018-06-08)

周勇[9](2018)在《《王鏊集》与明代中期科举》一文中研究指出王鏊是明代科举史与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其诗文和笔记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学价值。通过梳理今人吴建华搜辑点校的《王鏊集》,可以对明代中期科举与文学的发展状况获得更深入而切实的了解。从《王鏊集》中的有关材料来看,王鏊对明代中期科举取士中的"独重进士"现象有所批评和反思,提出以制科来改善选官结构的设想。他坚持科举的公平性,维护南、北、中卷分地取人的考试格局,但反对由此滋生的政治上的南北党争。王鏊对科举时文与传统古文持相同的载道理念,又不乏融通眼光。他的时文和古文实现了对明初文统和当下文风的双重超越,达到了互渗互济的佳境,对唐宋派古文家的"以古文为时文"有着直接启发。(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高贤智[10](2018)在《明代浙派后期与朝鲜中期渔父题材绘画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以明代浙派后期与朝鲜中期的“渔父”题材绘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表明其发生变迁的过程以及分析其产生倾向差异的原因。历史上相近时期的明代浙派后期(大概16世纪前期)与朝鲜中期(1550-1700)的画师都爱用“渔父”题材进行创作,虽然两国都用大致相同的题材,但表现的样式和表达的倾向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两国图像、图文的对比,阐述表现倾向差距的原因,通过梳理可以看出文化传播与接收过程中的变迁过程。为了论证这个论题,首先梳理了“渔父”的词源,然后通过历史上代表“渔父”题材的文献与绘画作品阐述“渔父”象征如何变迁。在此基础上,通过存世绘画作品来审视明代浙派后期与朝鲜中期绘画的特征与倾向。明代浙派后期绘画的特征是意境的削弱,整个画面世俗倾向逐步强化,画面上人物比例增加,主要表现的是职业身份的“渔夫”;而朝鲜中期绘画的特征是“安坚派”画风的残存与浙派画风的接纳,隐逸倾向逐步强化,主要表现的是儒家或道家的隐逸思想的“渔父”形象。明代浙派后期绘画的世俗化倾向可分成叁个原因进行分析:第一,赞助人的审美取向。第二,文艺思潮风向。第叁,画者态度。朝鲜中期绘画的隐逸倾向可分成叁个原因进行分析:第一,赞助人的审美取向。第二,文艺思潮风向。第叁,吴派画风的传入以及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美术学院》期刊2018-05-01)

明代中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县是明代最基本的地方行政单位,在整个行政系统中“位低”却“职重”。“郡县治,天下安”,县政有序运行是社会稳定发展的条件。北直隶各县在元末明初、“靖难之役”两次战乱中社会遭受重创,人口流失,土地荒芜。围绕恢复和开发北直隶的议题,明朝对北直隶的省级政区、州县级别和职官人数等多方面进行调整,为县政的开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北直隶县政主要包括农桑与学校、教化与秩序、水利与营建、赋役与赈灾等四个方面。永乐迁都之后北直隶地区京畿地位的奠定,也为县政增加了部分新的内容。京畿重地和边疆要地的双重地位、从明初到明中期时代发展的变化,使北直隶县政在共性之中呈现出某些特征。知县作为县政的施政主体,在履行官府职责的同时也吸纳地方精英参与县政,共同促进地方社会的良性发展。地方精英在在参与县政时逐渐掌握了对知县为政的评判权,并由此建立了一套名宦评定的标准。北直隶知县入《名宦志》的两大标准是政绩和品德,但由于各地社会情况的不同,在记录名宦事迹时呈现出地区差异,部分名宦事迹记载存在详略不同的现象。同时,由于评定过程中人的因素始终存在,名宦标准出现固定性和变动性并存的情况。为论证名宦入志的合理性,通过书写塑造名宦形象的行为就不可避免的出现。通过对北直隶县政的梳理和地方社会的考察,可以发现北直隶社会在洪武至正德时期的154年时间内,呈现稳定和动荡交替出现的状态。以成化为分界线,在成化之前北直隶社会处在抹平战乱创伤的恢复期,成化之后地方社会摆脱战争影响进入发展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明代中期论文参考文献

[1].修晓波.明中期监察制度的调整和变化——明代的监察制度(下)[J].月读.2019

[2].甄鹏.明代前中期北直隶的县政与地方社会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3].师海军.《史记》对明代中期关陇文人的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4].李晗.明代中期吴中文人斋室记的文体特征[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5].杨宁.浙派的兴起与衰落——兼论明代中期的画风嬗变[J].齐鲁艺苑.2019

[6].于景祥,胡佩杰.论明代中期文学批评中公正对待六朝骈文的倾向——以杨慎、王文禄为中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7].刘惠,杨秀英.明代中期使臣笔下的朝鲜——以董越《朝鲜赋》为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

[8].岳冰.明代中期题画词研究[D].阜阳师范学院.2018

[9].周勇.《王鏊集》与明代中期科举[J].广西社会科学.2018

[10].高贤智.明代浙派后期与朝鲜中期渔父题材绘画比较[D].中国美术学院.2018

标签:;  ;  ;  ;  ;  ;  ;  

明代中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