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然:伊壁鸠鲁原子偏斜理论对青年马克思的启示论文

王然:伊壁鸠鲁原子偏斜理论对青年马克思的启示论文

[摘 要]原子偏斜运动理论在伊壁鸠鲁自然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启发青年马克思用“自由”的视角来看待社会的一个重要理论支点。虽然此时的马克思还处于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者,但关于自由的观点却贯穿了他今后的哲学思想历程。文章从对伊壁鸠鲁原子理论的分析以及马克思“自由意识”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出发,论述原子偏斜理论对青年时期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启示。

[关键词]伊壁鸠鲁;原子偏斜运动;自由意识;马克思

从亚里士多德的“人本自由”到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不自由,毋宁死”,哲学家及具体的人对自由的追寻从未止息。[1]伊壁鸠鲁在批判地继承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原子偏斜运动理论,其在伊壁鸠鲁自然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在充分研究伊壁鸠鲁的理论后,在其博士论文中系统论述了二者之间在原子论上的差别,并构建了完整的原子理论体系。在当时普鲁士封建专制以及基督教的黑暗统治下,马克思借助原子偏斜理论宣扬了“自由意识”观点,倡导人的自由解放。虽然此时的马克思还处于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者,但关于自由的观点却贯穿了马克思今后的哲学思想历程,即为人类解放而奋斗。

一、马克思产生“自由”思想的时代背景

《论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是马克思在耶拿大学就读时所写的博士论文。文章中对原子论系统的分析论述进而提出关于人的“自由意识”的宣扬,是马克思青年时期哲学思想的重要起点,也对马克思的思想历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对“自由意志”的思考主要有两方面的缘由:一是社会背景,即德国传统封建专制长期对人民的压迫以及基督教在思想上的黑暗统治。在18世纪,当英、法的工业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并拥有了强大的资产阶级时,德国还是一个半封建的小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即封建农奴制依然存在,中小市民经济只局限于某一区域,具有狭隘的地方保护色彩,他们是依靠封建统治阶级而生存和发展的。即使在18世纪末法国爆发了大革命,拿破仑侵略德国并将德国的封建制度清除后,德国的中小市民仍没有团结起来同国内封建统治做斗争,而是继续以自己的幻想过日子。所以我们能够看出当时的德国市民习惯了被压迫,没有同封建制度作斗争的反抗精神,这也是马克思提出人的“自由意志”的大背景。马克思此时要著写的是博士论文,所以语言会偏学术论述型,不会像后期那样尖锐、赤裸裸地批判封建制度。二是理论基础。此时的马克思在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下,对古希腊晚期哲学产生了兴趣,从而开始了对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思考和领会。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伊壁鸠鲁的理论,马克思还查阅了批判或反对伊壁鸠鲁学说的人的文章,研读了大量古希腊时期的作品,并写了七册名为《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笔记的摘录让马克思对伊壁鸠鲁的理论有了清晰的思路,使得在迷茫中寻求对世界理解的马克思找到了新的切入点。

在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除了卢克莱修正确地理解并阐述了伊壁鸠鲁的偏斜理论,其他哲学家都对其理论带有误解和偏见。西塞罗曾批评伊壁鸠鲁的偏斜理论是极其幼稚的想法,认为伊壁鸠鲁的理论是对德谟克利特的抄袭和曲解。黑格尔认为,在伊壁鸠鲁原子“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之间没有一座桥梁,只是一种因为必须的样子所成为这样的现象,是一种“极端任意的虚构”。[2]但马克思看到了伊壁鸠鲁哲学理论的闪光点,并将原子论作为其博士论文的切入点,把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理论进行系统的对比和阐述,从原子偏斜理论中找到了自己关于“自由意志”的研究方向。

二、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理论

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理论是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基础上批判地发展而来的。他们都认为原子运动形式是沿直线垂直下落,个体相互排斥运动,但是伊壁鸠鲁在两种运动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三种运动形式,即偏斜运动。他认为如果原子间没有偏斜运动发生,原子就永远无法发生碰撞,新的物质不会形成,世界就不会出现。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理论由三部分组成:以标准论为基础,以双本原为前提,以偏斜运动为表现形式。

马克思指出伊壁鸠鲁的原子仅仅为“观念的东西和必然的东西只存在于这种对于它们本身来说是外在的想象的形式,即原子的形式中”。[4](P38)对此马克思完善了伊壁鸠鲁的原子理论,强调对原子自为存在的认知。原子在直线运动过程中,无法体现其自身的内在本性。点的运动连成线,那么在线中就无法看到点了,即点被线扬弃了。当处在直线运动中,人们关注的是整体的直线,忽视了下落的物体的内在本质。例如一滴水和一块石头在垂直下落过程中都会划出一条垂直线,但在这一过程中它们就不是物体了,“而是一个在定在中即它自己所划出的直线中运动着的点,并且是一个不表征物体独立性、丧失其个体性的点”。[5]

第二,双本原是其理论前提。德谟克利特强调“宇宙的始基是原子与虚空”,[3](P501)它们从形成便带有某种预先安排好了的必然性。伊壁鸠鲁在此基础上完善了“原子和虚空”之间的关系,伊壁鸠鲁强调物体的形成和消亡不可能真正消失,当物体消失后留存的就是原子。在原子论中一切因原子而生,消亡后又转化为原子,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是有限的存在;而宇宙则是广袤无垠的,是无限的。原子的有限性和宇宙的无限性形成矛盾,正是这样的对立,才促使虚空将原子分开,为原子的存在和运动提供场所,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一切原子在虚空中运动,发生偏斜,互相碰撞,形成万千世界。

马克思在系统地考察了原子论后,区分了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在原子论中的异同,进而提出了自己关于原子运动理论的看法。

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都认同原子的运动分为直线性垂直下落和原子间相互排斥,但是伊壁鸠鲁在前两种运动的基础上又独创性地提出了原子偏斜运动。伊壁鸠鲁认为,如果原子之间彼此不发生碰撞,那么新的事物就永远不会产生,宇宙就不会出现。原子在运动中除了自身的重量发挥作用外,还会受到外来引力的影响使原子运动轨迹发生改变,进而产生偏斜,发生碰撞,形成事物。世界的发展若像德谟克利特所认为的,所有构成事物的原子的运动都是以单纯的直线性垂直下落的形式进行,那么世界就会被某种事先确定的必然性所掌控;而伊壁鸠鲁认为世界的发展是充满着偶性的、多彩的,只有摆脱必然性,人才能实现自由发展。我们从伊壁鸠鲁的观点可以看出,伊壁鸠鲁想摆脱强制的必然性,说明万事万物的发展具有自由的偶性存在。伊壁鸠鲁通过对原子的垂直下落运动证明出原子具有物质性内涵,又以摆脱单调的直线运动而产生偏斜论述了原子应有的运动形式。

三、马克思对原子偏斜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第三,原子“自由意志”的体现即偏斜运动的发生。伊壁鸠鲁认为原子的偏斜运动是以原子沿着直线垂直向下运动为前提所进行的。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只是会按照预先设定好的路线运动,彼此不会发生碰撞。伊壁鸠鲁认为,原子除了重量和形状之外,由于受引力的影响,在运动中还会发生重力,进而脱离直线运动发生偏斜。原子在虚空中发生偏斜后,彼此会发生碰撞,产生新的事物。伊壁鸠鲁的偏斜理论不仅解释了处在直线运动的原子之间如何发生碰撞,更体现了原子的“自由意志”进而推广到人的意志自由,这是伊壁鸠鲁原子论中一以贯之的思想。这一关于“自由意志”的思想也被马克思所发现,进而在其博士论文中详细论述探讨。

第一,标准论是伊壁鸠鲁哲学理论的基石。伊壁鸠鲁认为,人们对知识真理性来源于人们对客体事物的直观性,即“以感觉为真理的标准”。他认为感觉一方面源于感觉对象的真实性,是对象所表现出来的对主观感觉的映射。例如人们看到一张桌子,人们看到的是桌子呈现给我们的它真实的外观,桌子也正是以这种形式映射到人的眼睛中的。我们可以看出,伊壁鸠鲁以感觉为判断事物的标准,是一个唯心主义者。另一方面,感性的真理性源于不同感觉器官对事物反映出的不同感受,这种感官感受虽相互独立,但它们合在一起却能对事物形成正确的认识。好比我们看到一朵花,眼睛能看到花的外观、颜色,即视觉;鼻子能闻到花的香气,即嗅觉;手能摸到花瓣和枝干,即触觉。视觉、嗅觉、触觉彼此相互独立,互不干扰,但它们结合在一起能使人们正确认识“花”这一客体。所以说伊壁鸠鲁的感性理念是他认识世界的方法论,也是其理论基础。

今年年初,桓台县人大常委会将2018年作为“双联”工作深化提升年,把“双联”工作列入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以“三个突出三个强化”为引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健全完善“双联”工作机制,搭建代表履职平台,建立健全工作网络,拓宽群众联系渠道,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推动“双联”工作不断取得新实效,开创“双联”工作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1.2.3 实施专家咨询 研究人员通过专家座谈、书面邮件和电子邮件函询的方式发放咨询表。共进行2轮咨询,每轮咨询都有具体的填写说明。第1轮的咨询结果通过研究组员讨论分析后,将修改结果及专家修改意见反馈给咨询专家,进行第2轮咨询。

马克思在基于原子偏斜运动的理论基础上,开始了对人的意志层面的思考。他从单纯的原子概念外延到人这一主体上来,认为原子运动与人的行为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脱离某种强制的定在,从而获得心灵的自在快乐。偏斜理论其实是原子的一种自我救赎,在虚空中,原子作为一个特殊的定在,为另一定在所规定,通过偏斜运动打破了这种定在,使原子脱离了与它相对的定在,是其自身个体性、独特性的充分展现。原子的这种变化最为体现的就是自由的自我意识。伊壁鸠鲁借偏斜理论强调世界充满了偶性,这有助于人们从新的视角去审视看待生活。人生而为人并不应该是被某种强制的必然性所规定,其实人们所在的世界就是必然性中充满了偶然性,每个人都摆脱不了死亡这一人生的必然结果,但是由生向死的这一过程却充满了偶然性。我们要在这一必然性过程中充分发挥自由意志这一主观能动性去打破命运的枷锁,实现自己为人所应有的价值。

马克思在此时所阐述的“自由意志”观点虽然还只停留在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观中,但这对马克思的理论发展来说,更是体现了其勇于批判和质疑的可贵精神。马克思在当时没有尖锐地批判封建势力,只是以学术探讨的形式来旁敲侧击地宣扬人的自由,来反对宗教神学和普鲁士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精神自由的压迫,同时也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进行了扬弃,这是对青年黑格尔派思想的超越,也是对马克思在日后阐述共产主义思想、提倡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3)区块的生成。每当间隔一段时间,所有的节点通过挖矿进行PoW,通过解决数学难题来赢得记账的权利,此过程也是所有节点进行区块同步校对的过程。

慕课(MOOC),即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近几年在美国发展迅猛。慕课是由知名大学联手创立的授课项目,它使大学以免费或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让学习者接受全日制大学教育。慕课的核心是课程,设计为较短的实施周数和时数:课程教学内容通常以短视频为主要载体,视频为预先录像,讲义可免费下载;课程作业通常采用视频中内嵌简单测验周作业及测验等形式,进行自动批改与同伴互评:课程讨论通常采用论坛、学习小组与社群或者其他社交媒介来开展。

[参 考 文 献]

[1]王凤君.自由:人类生存的理想境界——马克思、萨特自由观简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8).

[2]王晨.马克思与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运动理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1).

[3]拉尔修.名哲言行录[M].徐开来,溥林,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聂锦芳.原子世界的哲学原则和结构[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4).

TheEnlightenmentofEpicurus’sTheoryofAtomicSwervetoYoungMarx

WANG Ran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 150025,China)

Abstract:Atomic swerv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natural philosophy system of Epicurus,which is also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fulcrum to inspire young Marx to view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eedom”. Although Marx was still inflected by young Hegelian idealism,the perspective of “freedom” runs through Marx’s philosophical though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picurus’s Atomic Swerve and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Marx’s “consciousness of freedom”,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nlightenment of atomic swerve to Marx’s free thought in his youth.

Keywords:Epicurus;theory of Atomic Swerve;consciousness of freedom;Marx

[中图分类号]B5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9.09.004

[收稿日期]2018-08-27

[作者简介]王 然(1994-),男,吉林延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文章编号]1004—5856(2019)09—0014—03

责任编辑:秦 平

标签:;  ;  ;  ;  ;  ;  ;  ;  ;  ;  ;  

王然:伊壁鸠鲁原子偏斜理论对青年马克思的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