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属论文_索相敏,郝婕,冯建忠,鄢新民,王献革

导读:本文包含了苹果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苹果,小金,核型,海棠,基因,砧木,定子。

苹果属论文文献综述

索相敏,郝婕,冯建忠,鄢新民,王献革[1](2019)在《基于EST-SSR标记的苹果属种间遗传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高精度和高灵敏度的EST-SSR标记对苹果属种间资源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在充实苹果属植物EST-SSR有效候选标记库的基础上,为资源的进化研究、种间分类和种间远缘杂交提供科学的分子证据。苹果属约有35个种,本研究中以30个种为试材,其中海棠花由中国农业大学提供,山楂海棠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提供,台湾林檎由杭州植物园提供,其他27个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提供。于春季采集植物幼嫩叶片,通过改良的CTAB法提取总DNA。用筛选出的18对EST-SSR引物序列组合进行扩增,3730XL型仪器毛细管电泳检测并记录数据,利用非加权平均法(UPGMA)和主坐标分析法进行聚类分析。18对EST-SSR标记引物对苹果属30个种共扩增出等位基因299个,多态性位点273个,多态性位点百分率达91.30%。每对引物扩增的等位基因数为9~27个,平均16.61个。UPMA法进行聚类分析显示,苹果属30个种的基因型间遗传相似性系数(GS)为0.792~0.973。当GS为0.833时,30个种可分为4个大类。第Ⅰ大类包括6个种,湖北海棠、叁叶海棠、陇东海棠、山楂海棠、沧江海棠和滇池海棠;第Ⅱ大类包括5个种,丽江山荆子、锡金海棠、变叶海棠、花叶海棠和小金海棠;第Ⅲ大类包括3个种,为湾林檎、草原海棠和窄叶海棠;第Ⅳ大类包括16个种,山荆子、毛山荆子、楸子、西府海棠、大鲜果、八棱海棠、垂丝海棠、新疆野苹果、槟子、海棠花、西蜀海棠、河南海棠、中国苹果、东方苹果、森林苹果和褐海棠,这一类又可以分为2个小类,其中前6个种为一小类,后10个种为另一小类。主坐标分析法进行聚类分析显示,苹果属30个种也分为4个大类。其中丽江山荆子、湖北海棠、锡金海棠、叁叶海棠、陇东海棠、山楂海棠、变叶海棠、花叶海棠、沧江海棠、滇池海棠和小金海棠等11份材料为第1大类;台湾林檎、草原海棠和窄叶海棠等3个种为第2大类;山荆子、毛山荆子、楸子、西府海棠、大鲜果和八棱海棠等6个种为第3大类;由垂丝海棠、新疆野苹果、槟子、海棠花、西蜀海棠、河南海棠、中国苹果、东方苹果、森林苹果和褐海棠等10个种为第4大类。UPMA法和主坐标分析法二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UPMA法中的第Ⅰ大类和第Ⅱ大类材料合并为主坐标分析法的第1大类材料,UPMA法中的第Ⅲ大类材料对应主坐标分析法中的第2大类材料,主坐标分析法中的第3大类和第4大类分别对应UPMA法第Ⅳ大类中的两小类。(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1)

华利源,王轩,钱关泽[2](2019)在《苹果属植物的核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因为种间杂交、多倍化和无融合生殖等现象,苹果属植物以难于分类和鉴定而闻名,其中尤以山荆子种复合体为甚.本文针对山荆子种复合体中的主要自然分布植物和关系可能较密切的花楸苹果组植物进行了染色体分析,十五个苹果属分类群包括一个四倍体,四个叁倍体,十个二倍体,天目山湖北海棠、泰山海棠、日瓦海棠(新拟)、紫花海棠、冬红果染色体数目为首次报道;核型多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属较原始的类型,沧江海棠核型为1A,最为原始,叁叶海棠核型为3B,最为进化.试验结果提示分布于天目山顶部的很可能并非湖北海棠,而可能是一个独立的种,它可能与平邑甜茶和泰山海棠的杂交亲本有关;山荆子也有可能与其亲本有关;四川西部发现的日瓦海棠与锡金海棠近似,但其核型及染色体数目差异很大,因此也支持该种成立.核型分析结果也为后续的基因组原位杂交研究积累了资料.(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邵瑾[3](2019)在《苹果属(Malus Mill.)花楸苹果组(Sect.Sorbomalus Zabel)和山荆子组(Sect.Gymnomeles Koehne)的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苹果属(Malus Mill.)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华北、华中、西南、华南等地区。花楸苹果组(Sect.Sorbomalus Zabel)和山荆子组(Sect.Gymnomeles Koehne)为组成苹果属的两个主要部分。花楸苹果组植物和山荆子组植物作为重要的苹果砧木和园林观赏树种,国内对其基础生物学性状、生理生化指标、观赏性等方面己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有关两组的分类方面的研究鲜见报道。本文在经典形态分类学基础上,对华南、华北、华中、西南等地区进行野外调查,并采集了大量花楸苹果组和山荆子组标本。结合查阅的国内植物标本馆馆藏的苹果属标本,对花楸苹果组和山荆子组的分类进行了系统研究:(1)对花楸苹果组和山荆子组的一批具有较为成熟的完整形态的果实和叶的标本或具有适合测量需要的具花标本,测定其叶长、叶宽、果长、果宽、花柄长等果实、叶和花的共47个性状,对所得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以筛选出相关系数高的、可用于山荆子组和花楸苹果组分类的主要性状,利用这些性状对所研究的标本进行Q型聚类,以分析它们间的分类关系。(2)对花性状进行聚类,第一支(I)主要包含变叶海棠和花叶海棠以及陇东海棠,第二大支(II)中,分成AB两个分支,主要由湖北海棠组成。(3)对果实性状进行聚类,发现第一层次的两大分支中,第一大支包含花楸苹果组绝大多数样本和部分湖北海棠样本,第二大支包含大部分山荆子组的样本。第二层次的区分较明显地体现出两组的区分,陇东海棠、变叶海棠、花叶海棠、锡金海棠和稻城海棠聚在一起,组成了花楸苹果组,而山荆子组聚在一起难以区分,这与野外居群观察的结果是一致的,体现了用果实特征区分山荆子组植物的困难。(4)对花楸苹果组和山荆子组的野外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并综合聚类结果和野外调查结果对花楸苹果组和山荆子组进行分类处理。(本文来源于《塔里木大学》期刊2019-06-01)

张兆源[4](2019)在《苹果属小金海棠WRKY55与WRKY64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小金海棠(Malus xiaojinensis Cheng et Jiang)为试材,克隆得到MxWRKY55和MxWRKY64基因,通过序列分析、亚细胞定位分析、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和转基因拟南芥抗性鉴定等方法,初步研究了小金海棠MxWRKY55和MxWRKY64基因的功能。根据已知的金冠苹果部分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以小金海棠c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得到小金海棠MxWRKY55和MxWRKY64基因。MxWRKY55基因和MxWRKY64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分别为984bp和1116 bp。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MxWRKY55和MxWRKY64蛋白均定位在细胞核中。半定量PCR结果显示,MxWRKY55和MxWRKY64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在正常Hoagland营养液培养时(0 h),MxWRKY55基因和MxWRKY64基因在所有检测部位中都表达,其中MxWRKY55基因在新叶和茎尖中的表达量较高,MxWRKY64基因只在新叶中的表达量较高。在盐胁迫(200 mM NaCl),低温胁迫(2℃),高铁胁迫(160μM Fe-EDTA)和低铁胁迫(4μM Fe-EDTA)下,MxWRKY55和MxWRKY64基因的表达量随处理时间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荧光定量PCR的结果显示,在盐胁迫、低温胁迫、高铁胁迫和低铁胁迫下,MxWRKY55和MxWRKY64基因的表达量在24 h内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新根中MxWRKY55和MxWRKY64基因表达量达到峰值的时间分别为6 h/9 h、9 h/6 h、9 h/9 h、6 h/9 h,而新叶中MxWRKY55和MxWRKY64基因表达量达到峰值的时间则为9 h/12 h、6 h/3 h、12 h/12 h、12 h/12 h。分别构建了MxWRKY55和MxWRKY64过表达载体,并通过农杆菌侵染的方法转化拟南芥,得到MxWRKY55和MxWRKY64的过表达植株。分别对野生型拟南芥和转基因拟南芥进行2周的低铁胁迫、高铁胁迫和正常铁浓度的处理。低铁胁迫下,野生型拟南芥黄化严重,植株鲜重和主根长度下降明显,而MxWRKY55和MxWRKY64过表达植株仅少数叶片变黄,各项生理指标均显着优于野生型拟南芥。高铁胁迫下,野生型拟南芥叶片黄化甚至变紫,根系生长严重受阻,植株趋于死亡,而MxWRKY55和MxWRKY64过表达植株仅老叶颜色发生改变,大部分新叶仍呈绿色,且各项生理指标均明显优于野生型拟南芥。盐胁迫下,野生型拟南芥叶片黄化萎蔫,而MxWRKY55和MxWRKY64过表达植株的大部分叶片仍呈绿色,其各项测定指标均显着优于野生型拟南芥;停止处理7天后,MxWRKY55和MxWRKY64过表达植株的存活率远高于野生型植株。综上所述,过表达MxWRKY55和MxWRKY64基因能增强拟南芥对高铁胁迫、低铁胁迫和盐胁迫的耐受力。(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丁海滨[5](2019)在《苹果属山定子MbNAC25与MbNAC29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从山定子(Malus baccata(L.)Borkh)中成功得到两个新的NAC类胁迫应答因子,根据与其它植物的NAC基因的同源性,将这两个应答因子分别命名为MbNAC25和MbNAC29。通过测序发现MbNAC25和MbNAC29的开放阅读框均为1122bp,在使用DNAMAN 8.0软件将MbNAC25和MbNAC29的基因序列翻译后发现,MbNAC25和MbNAC29基因负责编码373个氨基酸,二者都含有一个NAC结构域。预测MbNAC25和MbNAC29的蛋白质理论分子质量分别为41.488 kDa和41.985 kDa,理论等电点pI分别为8.70和9.10,平均亲水系数分别为-0.684和-0.579,这表明了两个蛋白都是亲水性蛋白。亚细胞定位的结果表明MbNAC25和MbNAC29蛋白均定位在细胞核上。利用MEGA 5.0软件构建MbNAC25和MbNAC29蛋白与其它物种NAC蛋白的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MbNAC25和MbNAC29都与苹果(Malus domestica)的同源性最高。半定量PCR结果显示,MbNAC25和MbNAC29基因的表达在山定子的不同部位中具有特异性,在使用正常的Hoagland培养液培养时(0 h),MbNAC25在新叶和茎中的表达较高,而MbNAC29在新叶和老叶中的表达较高。在逆境胁迫中,MbNAC25和MbNAC29基因在新叶和根中表达量都表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在低温处理时,两个基因在新叶中3 h时表达量达到最高,根中12 h达到最高;在盐处理中MbNAC25和MbNAC29基因在新叶中在12 h时达到最高,根中在6 h时达到最高;干旱处理中MbNAC25和MbNAC29在新叶中24 h时达到峰值,根中在12 h时达到最高;高温处理中两个基因在新叶中12 h时达到最高,根中在24 h时达到最高。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正常的Hoagland营养液培中(0 h),MbNAC25基因在新叶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分别是茎、老叶、根;而MbNAC29基因的表达量由高到低分别为新叶、老叶、根和茎。在低温(4℃)、盐胁迫(200 mmol/L~–11 NaCl)、干旱(15%PEG)和高温(38℃)的处理中,MbNAC25和MbNAC29基因在新叶中的表达量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在低温、高盐和干旱处理中MbNAC25和MbNAC29基因的表达量分别在4 h、12 h和24 h时达到最大值,而在高温处理中,两个基因分别在24 h和12 h达到峰值。MbNAC25和MbNAC29基因在根中的表达量同样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在低温、高盐、干旱和高温处理中MbNAC25和MbNAC29基因的表达量分别在12 h、6 h、12 h和24 h时达到最大。构建MbNAC25和MbNAC29基因的超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侵染转化野生型拟南芥,最终得到转MbNAC25和MbNAC29基因拟南芥。经过低温胁迫鉴定(-4℃),野生型拟南芥出现明显的萎蔫现象,而转MbNAC25和MbNAC29基因拟南芥表现正常,即转基因拟南芥的抗冻能力极显着高于野生型;在盐胁迫条件下,野生型拟南芥表现出明显的黄化现象,而转基因拟南芥的黄化现象不明显,MbNAC25和MbNAC29基因提高了拟南芥的抗盐碱能力。在低温和盐胁迫下转MbNAC25和MbNAC29基因拟南芥除MDA之外,其他的生理指标诸如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SOD、POD和CAT的活性都显着高于野生型拟南芥。综上所述,过表达MbNAC25和MbNAC29基因可显着增强拟南芥的抗寒性和耐盐性。(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柴丽静[6](2019)在《苹果属小金海棠MxWRKY106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苹果铁高效砧木小金海棠(Malus xiaojinensis Cheng et Jiang)为试材,利用同源克隆的方法设计特异性引物,以克隆得到的WRKY转录因子为研究对象,提取小金海棠的RNA并将其逆转录为单链的cDNA,通过PCR扩增得到MxWRKY106基因。MxWRKY106基因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059 bp,编码351个氨基酸,仅含有1个WRKY结构域,且锌指结构为C_2H_2型,说明其归属于WRKY家族的第Ⅱ类。利用软件MEGA 7构建MxWRKY106基因与其它物种里同源基因的系统进化树,显示MxWRKY106与苹果(Malus domestica)MdWRKY53的同源性最高。对其进行亚细胞定位后,结果显示MxWRKY106蛋白定位在细胞核中。半定量RT-PCR的结果表明,MxWRKY106基因在小金海棠不同部位中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在正常的Hoagland营养液培养时(0 h),MxWRKY106基因在所提取的器官中均有表达,并且在新叶和根中的表达量最大。在低温(2℃)、高盐(200 mM NaCl)、缺铁(4μM FeNa-EDTA)和铁过量(160μM FeNa-EDTA)处理下,MxWRKY106基因的表达量随处理时间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正常的Hoagland营养液培养条件下(0 h),MxWRKY106基因在不同部位的表达情况为:新叶中的表达量最高,根次之,老叶略高于韧皮。低温(2℃)、高盐(200 mM NaCl)、缺铁(4μM FeNa-EDTA)和铁过量(160μM FeNa-EDTA)处理下,在小金海棠的新叶中,MxWRKY106基因的表达量在处理后第1 h到第24 h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分别在低温处理3 h、高盐处理6 h、缺铁处理9 h和铁过量处理9 h时达到峰值。在小金海棠的根中,MxWRKY106基因的表达同样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低温、高盐、缺铁和铁过量分别在9 h、3 h、6 h、6 h达到峰值。表达量的趋势与半定量RT-PCR的结果一致。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小金海棠MxWRKY106基因在拟南芥中过表达,筛选得到3个转基因株系,经盐处理7天后,野生型植株与转基因型相比表现出极为明显的黄化现象;经缺铁处理14天后,野生型拟南芥黄化矮小,根系较少,而转基因型植株生长发育正常仅少数叶片变黄;经铁过量处理14天后,野生型拟南芥叶片卷缩,叶色发紫,而转基因型植株仅老叶变黄,新叶生长正常。测定的与植物抗性相关的各项生理指标显示,在转MxWRKY106基因的拟南芥各株系中CAT、SOD、POD的活性以及脯氨酸含量较对照组均升高,MDA含量较未处理组变化不大,叶绿素含量下降,与对照组的差异显着。说明经高盐、缺铁和过量铁处理后转MxWRKY106基因拟南芥植株的受损程度减轻,对高盐、缺铁和铁过量胁迫的抗性增强。综上所述,过表达MxWRKY106基因可以增强拟南芥对高盐、缺铁和铁过量胁迫的耐受性。(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焦灰敏,王新建,党艳青,周小魏,依再提古丽·加帕尔[7](2019)在《苹果属两种砧木对盐胁迫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海棠果和SH的实生苗为试材,对其进行不同盐浓度处理比较其耐盐性的差异。结果表明,2种砧木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在低盐浓度时呈相反的趋势,而在高盐浓度时变化趋势相同,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海棠果的上升趋势大于SH的变化趋势;在高盐浓度时,2种砧木游离脯氨酸含量均呈积累状态,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海棠果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呈上升趋势,SH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呈下降趋势;海棠果SOD活性的变化趋势为上升-下降-上升-下降,POD活性的变化趋势为先上升后下降,SH叶片内2种保护酶活性变化趋势均为上升-下降-上升。(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阿来[8](2019)在《苹果属海棠》一文中研究指出先得说说植物学的专门词,又不想抄植物学书上的定义,就以我的理解来说吧。好在如果说得不恰切,也可以预先原谅自己,说我不是植物学家。也怪吾国的植物学家,何不多对大众说些通俗的话。就我理解,这些专门词就是方便把所有植物分门别类的一种命名。因为植物是生命,所以首先要将其从地球上所有生命形态中分别出来。这个大分(本文来源于《绿叶》期刊2019年05期)

华利源[9](2019)在《基于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GISH)对部分苹果属种类亲缘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苹果属(Malus Mill.)(蔷薇科(Rosaceae)苹果亚科(Maloideae))植物存在种间杂交和无融合生殖现象,是分类困难属,其中湖北海棠是典型的异源叁倍体,探索湖北海棠的杂种起源问题及分类地位对解决苹果属中杂交起源植物的分类问题有重要意义。细胞学、孢粉学、生化分析和分子标记技术等实验技术都在苹果属植物中得到了应用,但仍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因此,找到一种直观有效的实验手段来验证各种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并筛选出湖北海棠的可能亲本显得尤为重要。王彦通过GISH(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已经基本确定山荆子(Malus baccata(L.)Borkh)是平邑甜茶(Malus hupehensis(Pamp.)Rehd.var.mengshanensis G.Z.Qian and W.H.Shao)的一个亲本。本实验借助GISH结合核型分析技术对部分苹果属植物进行研究,探究湖北海棠及其近缘种间亲缘关系的远近,获得了苹果属植物的杂种起源证据。1、探索了平邑甜茶和山荆子种子萌发的最佳实验条件,4℃低温处理21天后转入28℃培养,平邑甜茶种子萌发率可高达86%,山荆子种子萌发率可达70%,50~800mg·L~(-1)浓度梯度的GA3和10~(-10)~1 mol·L~(-1)浓度梯度的NAA打破种子休眠效果不明显;通过优化种子萌发条件,获取大量实验材料。2、优化了苹果属植物染色体制片技术,4℃冰水预处理根尖24 h或者2 mmol·L~(-1)的8-羟基喹啉预处理4 h均能获得形态和分散性较好的中期染色体;2.5%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混合液37℃酶解90 min左右酶解效果最佳,获取了十五个苹果属分类群染色体中期分裂相,其中,锡金海棠为四倍体,平邑甜茶、泰山海棠、叁叶海棠、变叶海棠为叁倍体,其余皆为二倍体,湖北海棠(天目山)、泰山海棠、日瓦海棠、紫花海棠和冬红果染色体数目为首次报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十五个苹果属分类群核型多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属较原始的类型,沧江海棠核型为1A,最为原始,叁叶海棠核型为3B,最为进化。3、以平邑甜茶为探针,湖北海棠(天目山)、泰山海棠、丽江山荆子、叁叶海棠、变叶海棠、锡金海棠和日瓦海棠为模板,杂交染色体数目分别为16条、18条、8条、20条、20条、30条和14条,其杂交染色体占比分别为47.06%、35.29%、23.53%、39.22%、39.22%、44.12%、41.18%;湖北海棠(天目山)为探针,平邑甜茶、泰山海棠、丽江山荆子、叁叶海棠、变叶海棠、锡金海棠和日瓦海棠为模板,杂交染色体数目分别为24条、22条、14条、22条、24条、26条、12条,杂交染色体占比分别为47.06%、43.14%、41.18%、43.14%、47.06%、38.24%、35.29%;泰山海棠为探针,平邑甜茶、湖北海棠(湖北海棠)、丽江山荆子、叁叶海棠、变叶海棠、锡金海棠和日瓦海棠为模板,杂交染色体数目分别为12条、14条、12条、18条、12条、20条、10条,杂交染色体占比分别为23.53%、41.18%、35.29%、35.29%、23.53%、29.41%、29.41%。变叶海棠、锡金海棠与平邑甜茶同源性较高,证实了锡金海棠和变叶海棠与山荆子组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泰山海棠与平邑甜茶同样作为湖北海棠的变种,染色体同源性虽然不高,但二者形态相近;湖北海棠(天目山)是二倍体,推测其不是湖北海棠,支持其独立成种,拟命名为Malus tianmuensis,但与平邑甜茶和泰山海棠杂交占比高,且在形态上与泰山海棠相近,推测叁者间关系密切;支持丽江山荆子独立成种;日瓦海棠与锡金海棠存在较大差异,支持其独立成种;支持湖北海棠多点起源的观点。(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期刊2019-05-01)

付为国,韦晨,王醒[10](2019)在《苹果属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苹果属植物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组织培养技术可以保存其优良性状并提高繁殖效率,从而成为苹果属植物快速繁殖的一条重要途径。本研究从苹果属植物组织培养中外植体、基本培养基、培养环境、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培移栽等方面进行综述,总结了历年来苹果属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上的相关成果,并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展望。今后将继续研究解决苹果属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化、污染、玻璃化等问题,从而提高繁殖系数,为工厂化育苗提供一定的参考;加强关于胚乳培养方面的研究;加强对苹果属不同种类的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以提高它们的利用价值,同时对种质资源的保护也有很大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04期)

苹果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因为种间杂交、多倍化和无融合生殖等现象,苹果属植物以难于分类和鉴定而闻名,其中尤以山荆子种复合体为甚.本文针对山荆子种复合体中的主要自然分布植物和关系可能较密切的花楸苹果组植物进行了染色体分析,十五个苹果属分类群包括一个四倍体,四个叁倍体,十个二倍体,天目山湖北海棠、泰山海棠、日瓦海棠(新拟)、紫花海棠、冬红果染色体数目为首次报道;核型多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属较原始的类型,沧江海棠核型为1A,最为原始,叁叶海棠核型为3B,最为进化.试验结果提示分布于天目山顶部的很可能并非湖北海棠,而可能是一个独立的种,它可能与平邑甜茶和泰山海棠的杂交亲本有关;山荆子也有可能与其亲本有关;四川西部发现的日瓦海棠与锡金海棠近似,但其核型及染色体数目差异很大,因此也支持该种成立.核型分析结果也为后续的基因组原位杂交研究积累了资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苹果属论文参考文献

[1].索相敏,郝婕,冯建忠,鄢新民,王献革.基于EST-SSR标记的苹果属种间遗传多样性研究[C].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2019

[2].华利源,王轩,钱关泽.苹果属植物的核型分析[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邵瑾.苹果属(MalusMill.)花楸苹果组(Sect.SorbomalusZabel)和山荆子组(Sect.GymnomelesKoehne)的分类研究[D].塔里木大学.2019

[4].张兆源.苹果属小金海棠WRKY55与WRKY64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9

[5].丁海滨.苹果属山定子MbNAC25与MbNAC29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9

[6].柴丽静.苹果属小金海棠MxWRKY106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9

[7].焦灰敏,王新建,党艳青,周小魏,依再提古丽·加帕尔.苹果属两种砧木对盐胁迫的响应[J].湖北农业科学.2019

[8].阿来.苹果属海棠[J].绿叶.2019

[9].华利源.基于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GISH)对部分苹果属种类亲缘关系的研究[D].聊城大学.2019

[10].付为国,韦晨,王醒.苹果属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J].分子植物育种.2019

论文知识图

一10六个CAD氨基酸序列比对Fig.6一l0Al...一12CAD氨基酸序列的疏水性Fig.6一12Hy...苹果属植物代表性S-RNase基因dN/...苹果属植物花构造图Fig.5Structu...17个苹果属植物种的RAPD聚类图个苹果属种或品种花粉形态的聚...

标签:;  ;  ;  ;  ;  ;  ;  

苹果属论文_索相敏,郝婕,冯建忠,鄢新民,王献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