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性论文_胡明敏,唐元兢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命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命,诗社,化生,加工,互联网,从句,范式。

生命性论文文献综述

胡明敏,唐元兢[1](2019)在《中华传统“为学之道”对建构“生命性”大学英语课堂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命性"课堂是当今教育界的一大重要理念,将之推广于大学课堂势在必行,大学英语课堂暴露的诸多弊病热切呼吁"生命性"的改革。"生命性"课堂与中华传统"为学之道"在理念与方法上相通相承,经典传统给"生命性"大学英语课堂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启示,本文利用中华传统"为学之道"诸多理念对"生命性"大学英语课堂的建构进行了理论梳理与方法初探。(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中旬刊)》期刊2019年09期)

李娜[2](2019)在《论电影《死亡诗社》中教育的生命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多次观看《死亡诗社》后,内心的震撼与感动愈益累加,它引导观众对美好的教育理想投以深切的关注和寄望。影片故事发生在1959年美国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大学预科学校。当时的美国正与苏联进行军备竞赛,很大强度地将科技发展寄望于基础教育改革。影片中形式丰富的课内外教学教育相比传统教学具有颠覆性意义——它代表一种回溯个体生命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关注生命,聚焦生命意识的觉醒、生(本文来源于《语文教学与研究》期刊2019年14期)

姜文静,兰英[3](2019)在《“互联网+教育”样态下的教师生命性专业成长》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教育"样态下教师所呈现的群体-社会性、个体-生物性和超体-数据性的生命特征是教育在"互联网+"时代下的能动表现。在"互联网+教育"样态下,教育环境、教育内容和学生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教师的生命性回归是实现"互联网+教育"中生命与生命相遇的主要途径。在"互联网+教育"样态下,教师生命性专业成长是师生关系由共在时空走向差异时空、专业知识由预设生成走向自主定制、学习方式由拟自由选择转向真自由选择、教师由个性缺失走向职业缺失的现实之需。基于"互联网+教育"样态下的教师生命特征和教师生命性专业成长的现实之需,构建"互联网+教育"样态下的教师生命性专业成长体系,这是实现教师个体生命性发展与群体性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来源于《教师教育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杨志成[4](2019)在《发展素质教育要遵循教育的生命性——以北京小学翡翠城分校“绿色成长教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是党的十九大对教育发展作出的重要部署。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而素质教育实现的重要前提是教育者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只有从生命性角度认识教育的落实起点和目标归宿,才能把握教育的真谛,这是现代教育发展与进步的根本哲学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对教育的生命性做了通俗易懂而又深刻入理的阐释。2014年9(本文来源于《北京教育(普教版)》期刊2019年06期)

严世振[5](2019)在《面孔生命性知觉的神经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孔是人类最重要的生物特征之一。性别、年龄、身份、生命性和情绪状态等信息均可从对面孔的分析中提取出来。随着社会发展,在过去十年中人工面孔在视觉媒体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在各种环境中均充斥着众多高度精细化的合成面孔及人工面孔。然而即使仿真面孔十分精细,个体也能轻易地进行识别,面孔生命性知觉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面孔生命性知觉指个体对视野中的刺激是否具有生命性的知觉能力。近年来,关于面孔生命性知觉加工时间进程的研究存在不同观点:早期知觉理论认为面孔生命性知觉位于面孔加工的早期阶段,并认为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中的P1成分是反映面孔生命性知觉加工的指标;而晚期知觉理论认为生命性知觉加工存在于面孔加工的晚期阶段,并将ERP中的LPP成分作为其反应指标。因此,围绕“面孔生命性知觉出现在面孑孔加工的哪一阶段?”这个重要的问题,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设计了两个实验:首先,通过比较生命性面孔和非生命性面孔诱发的ERP差异来揭示LPP成分和面孔生命性知觉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参数设计考察面孔生命性等级和诱发的LPP波幅之间的关系,旨在验证LPP和面孔生命性知觉之间可能的因果关系。实验制作11个生命性等级的面孔材料,考察生命性等级的变化引发的相应的神经电生理变化。结果显示:(1)和非生命性面孔相比,生命性面孔在前额诱发了更正的LPP,而两类面孔在P1和N170成分上并无差异;(2)随着面孔生命性等级的变化,LPP的波幅也随之变化,并呈现出“倒U型”电信号反应模式。本研究两个实验的结果一致地支持“LPP是探测面孔生命性知觉加工的有效ERP成分”这一论点,也证实了面孔生命性知觉加工位于面孔加工晚期阶段的观点。(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9-05-30)

董文通[6](2019)在《绘画中个体生命性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包裹着一种特殊的生命属性,这个生命属性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生命就存在于运动之中,生命还同时存在于空间之中,生命性的特征就是其运动的属性。这个运动不仅包含简单的肢体、生理、心理层面的运动,还包含个体在社会中的活动,以及人身体层面的知觉、意识、思想。这个运动跟生存有着紧密联系,可以说吃、喝、睡、性、行均是同生命存活这一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本文来源于《美术观察》期刊2019年05期)

柳鑫淼[7](2019)在《关系从句加工中生命性效应的年老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名词生命性信息为句子加工提供了重要的词汇语义线索,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加工和运用生命性信息的能力也会发生变化。本研究通过自定步速阅读实验对比了老年人和青年人加工汉语关系从句的生命性效应。研究采用汉语主语关系从句作为实验材料,操控了关系从句宾语名词的生命性特征(有生命,无生命)和主句主语名词的生命性特征(有生命,无生命)。研究发现,对于老年组而言,关系从句中名词的生命性特征对在线加工的阅读时间没有显着影响,而在青年组中,主句主语是无生命名词的关系从句比主句主语是有生命名词的关系从句更难加工。这表明,同青年人相比,老年人利用生命性信息的能力发生了退化。研究结果为容量限制理论提供了证据。(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汪国新,项秉健[8](2019)在《在社区学习共同体中实现人生命性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把人的价值分为生命性价值与工具性价值。实现生命性价值的内在条件是生命的自觉、不忘初心的耕耘和在"故乡"中存在。社区学习共同体是实现人生命性价值的重要路径,从学习本质上看,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是生命学习和生命成长,是基于生命自觉的主动学习;从学习方式上看,社区共同体的学习是多向互动、知行合一、享受过程的学习;从学习收效上看,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实现生命状态的积极转变并共建起精神家园。生活其中的平民,尽管不能让自己的"样子"更光鲜,却实实在在地能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精彩,让平凡的人生活出"味道"来。(本文来源于《中国成人教育》期刊2019年06期)

王丽娟[9](2018)在《寓教于评,润物无声——探寻作文评语的生命性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作文评语是老师和学生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但给学生作文写评语可能是让语文老师比较伤脑筋的事了,大多数的作文评语基本上千篇一律,诸如举例恰当与否,语句通顺度、层次是否分明,中心思想是否表述清楚等。虽说评价了作文,给出了需要改正的地方,但是太模糊笼统,无法调动学生的的写作积极性,更谈不上跟学生进行心灵式沟通,进行心理的引导和人格的培养。作文评语更应该文采斐然、灵性十足、情感丰富、有生命张力。读学生的作文,如与学生促膝而坐,一杯清茶在手,一盆绿竹在窗;评学生作文,该使其如坐春风,娓娓道来,亲切而惬意,于无无形中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本文来源于《作文成功之路(下)》期刊2018年05期)

舒阿琴[10](2018)在《自由回忆中生命性对记忆搜索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诸多研究表明,在自由回忆程序中,与无生命项目相比,有生命项目能够获得更好的记忆成绩(Nairne,VanArsdall,&Cogdill,2017;Popp&Serra,2018)。然而,已有研究并没有进一步考察在记忆搜索过程中,有生命词语和无生命词语是如何竞争着被回忆出来的。因此为了考察生命性对记忆搜索过程的影响,本研究在运用记忆成绩作为因变量之外,另外还主要增加了反映提取过程的因变量。实验1给被试呈现包含有生命词语和无生命词语的混合词表,实验2给被试呈现的是包括6个子类别刺激的混合词表,有生命词语包括职业,四条腿的动物和植物,无生命词语包括食物,家具和服饰让被试记忆。并在随后让被试自由回忆出词表中的词语。本研究通过分析优先提取的项目和类别提取策略的运用,来考察生命性在记忆搜索过程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首先,就记忆成绩,实验1和实验2均表明有生命词语的记忆成绩均好于无生命词语的记忆成绩,并且实验2发现各个类别的有生命词语记忆成绩均好于各个类别的无生命词语记忆成绩,进一步验证了记忆的生命性效应。(2)其次针对于记忆搜索过程,就优先提取的项目,实验1和实验2均发现有生命词语的提取优先于无生命词语的提取;就类别提取策略,实验1中被试明显运用了生命性类别线索帮助随后采样,并且相比于无生命类别,被试更擅长运用有生命类别进行随后采样,然而实验2中被试更明显地运用了生命性类别下的子类别线索(职业,动物等类别)进行随后采样,并且相比于无生命下的子类别,被试更擅长运用有生命类别及其子类别线索来采样随后的词语。综上所述,有生命词语在记忆成绩上的优势可能是由于在记忆搜索过程中,被试优先提取有生命项目并且在提取有生命项目时更加有效地运用类别提取策略。(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生命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笔者多次观看《死亡诗社》后,内心的震撼与感动愈益累加,它引导观众对美好的教育理想投以深切的关注和寄望。影片故事发生在1959年美国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大学预科学校。当时的美国正与苏联进行军备竞赛,很大强度地将科技发展寄望于基础教育改革。影片中形式丰富的课内外教学教育相比传统教学具有颠覆性意义——它代表一种回溯个体生命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关注生命,聚焦生命意识的觉醒、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命性论文参考文献

[1].胡明敏,唐元兢.中华传统“为学之道”对建构“生命性”大学英语课堂的启示[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

[2].李娜.论电影《死亡诗社》中教育的生命性[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

[3].姜文静,兰英.“互联网+教育”样态下的教师生命性专业成长[J].教师教育学报.2019

[4].杨志成.发展素质教育要遵循教育的生命性——以北京小学翡翠城分校“绿色成长教育”为例[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

[5].严世振.面孔生命性知觉的神经机制[D].天津师范大学.2019

[6].董文通.绘画中个体生命性的建构[J].美术观察.2019

[7].柳鑫淼.关系从句加工中生命性效应的年老化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8].汪国新,项秉健.在社区学习共同体中实现人生命性价值[J].中国成人教育.2019

[9].王丽娟.寓教于评,润物无声——探寻作文评语的生命性意义[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8

[10].舒阿琴.自由回忆中生命性对记忆搜索过程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用户行为阵发性和记忆性分布短信生命周期与转发次数关系一1地理信息的两种尺度变换类型:综合和...一21尺度事件关于表达和操作的组合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生命周期再生型性生命周期模型

标签:;  ;  ;  ;  ;  ;  ;  

生命性论文_胡明敏,唐元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