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娟:“管理思想史”教学的逻辑梳理与多维解读论文

朱文娟:“管理思想史”教学的逻辑梳理与多维解读论文

[摘 要]“管理思想史”是一门通识性基础课程,主要研究管理思想和理论的产生、发展以及演变过程,既对管理理论起到正本清源、执本末从、鉴古知今、温故知新的作用,也对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管理思想史”理论纷繁复杂的教学现状,本研究认为教师不仅需要进行逻辑梳理,包括管理思想的发展逻辑、管理理论的递进逻辑以及理论适用的现实逻辑,而且需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工具开展多维解读。

[关键词]管理思想史;课程教学;逻辑梳理;多维解读

历史不可能重复自己,但有时候它有一种律动[1]。自原始社会萌发人类管理实践的新芽,至上世纪初《科学管理原理》出版标志管理学正式诞生,再到本世纪管理理论与流派不断推陈出新,管理实践和管理学都经历了长期的发展。“管理思想史”是高校开设的一门通识性基础课程,主要研究管理思想和理论的产生、发展以及演变过程,一方面透过历史长镜头再现人类伟大的管理实践和卓越的管理思想,一方面全面解读、细致梳理并系统分析每种管理理论的缘起、提出以及演化,从而全新注解或阐述学生熟悉的理论[2]。“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等课程有助于学生接触大量的管理理论,“管理思想史”课程则发挥着正本清源、执本末从、鉴古知今、温故知新等作用,因此对于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3)从技术上解决数字化唐卡图像版权保护问题,使企业有能力变被动为主动,使合法版权所有者和使用者权益得到有效保护。针对未经授权的复制、传播行为,可以使用网络技术使未经授权的唐卡图像资源不被下载或无法复制,如限制保存图像或视频的目录的权限等操作。目前,该类技术方法无法完全杜绝非法复制和传播现象,然而,使用数字水印技术可以有效地保证侵权行为发生后的取证反击。针对假冒、恶意篡改等行为,数字水印技术更是当前技术条件下的最优选择方案。

三是完善项目管理措施,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对在研科技项目开展中期检查和打分评估,委托专业机构对部分重大项目外协经费进行延伸检查审计。改进科技项目验收和成果鉴定方式,集中验收、鉴定198项科技成果,提高科学性、公正性,减少会议数量70%以上。科技项目基本实现按期完成、按期验收。严格执行科研诚信制度,暂停4个单位和7个负责人科技项目申请资格。

一、“管理思想史”课程的主要特点与教学现状

管理思想史既是管理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历史学科的分支[3]。赵瀚清认为,管理思想史是一门交叉学科,研究方法突出史学特点,研究内容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管理思想史”著作和教材的内容以研究和展示西方管理思想为主,主要是近100年西方的管理思想。具体来说,古典管理阶段呈现三足鼎立之势,即美国的泰勒科学管理理论、法国的法约尔组织管理理论以及德国的马克斯·韦伯行政组织理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世界管理思想领域由美国主导,比如现代管理学的研究范式由美国管理学家创立。

《管理思想史》作者丹尼尔·雷恩认为,“管理史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往往被大多商学院忽视。尽管不同层次的学校都讲授粗浅的管理史知识,但是这个领域通常缺乏深度,也缺乏指导和整合。在一个管理方法多元化的时代中生活和学习,学生们在各种课程中被传授定量方法、行为方法、函数方法和其它方法……给学生留下了一幅关于管理的支离破碎的画面,并主观臆断学生们有能力将那些不同的理念融会贯通”[2]。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积极响应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先后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国际农业科技合作,成为中国开展国际农业交流合作的桥头阵地。据了解,在“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协力发展”的原则指导下,双方将积极加速推进中国农业实现产业化、现代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步伐。为此,双方签署的战略合作备忘录将重点围绕技术合作、人员培训和信息交流三个方面展开。

雷恩总结的这些现象在我国高校中同样存在,一方面,多数高校没有意识到“管理思想史”课程对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该课程多为选修课,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地位。另一方面,“管理思想史”课程内容繁多,要求任课教师清晰地梳理内在逻辑并全方位解读内容,否则学生无法提高学习兴趣和调动学习积极性,进而重视课程学习,甚至误以为“管理思想史”没有学习的必要;此外,“管理思想史”内容纷繁复杂,单一的理论教学无助于学生理清理论的起源和发展,进而感到混乱和迷惑。因此,基于湖南某高校“管理思想史”任课教师的教学思考和实践,本研究开展了教学内容的逻辑梳理和多维解读。

二、“管理思想史”课程的教学逻辑梳理

(一)理顺管理思想的发展逻辑

管理理论主要用于指导实践,面对纷繁复杂、盘根错节的管理理论流派,有没有普遍适用的理论?对此,孔茨在1960年提出了管理学“丛林”现象,虽然不少流派希望带领大家走出“丛林”,但是迄今为止依旧没有实现。例如,虽然系统管理学派一经出现便寄托了很多人的厚望,但是,理论越追求“普适性”就会越抽象和远离现实情境,这给权变理论、案例学派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可见,由一个学派统领整个管理学界不可能,“管理学丛林”现象将长期存在。再如“双因素理论”,教师不仅需要肯定该理论的贡献,而且需要告诉学生理论的局限性,因为该理论基于匹兹堡附近203位工商业界专业人士的观点,现实中,某些保健因素可能对普通员工发挥出较大的激励作用。因此,厘清理论适用的现实逻辑是“管理思想史”教学的重要前提。

(二)梳理管理理论的递进逻辑

教师结合特定时代背景解读管理思想产生才能使学生有更深的领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比如,科学管理与工业革命、美国工厂制度以及工人的工作态度和雇主的管理理念未能跟上时代脚步有关。受到当时流行 “劳动合成”理论的误导,工人认为努力工作只能加剧雇主对自己的剥削和其他工人的失业风险,以“磨洋工”应对;大部分雇主则认为“饥饿的工人是最好的工人”,对工人施以低工资和严格的监管,导致劳资关系相当紧张。科学管理理论应运而生,泰勒从解决“磨洋工”行为入手,借助实验开展动作研究和时间研究以确定科学的工作标准,再挑选合适的工人并加以培训,辅之以刺激性报酬制度。按照科学管理的哲学思想,只要“把蛋糕做大”,劳资双方完全可以做到“双赢”。科学管理的产生和发展处在一个物资匮乏和商品供不应求的时代,该理论聚焦“如何持续提高效率生产更多的产品”,在那个时代,只要产品生产出来,销售并不存在问题;从二战结束至1980年代,市场由卖方转为买方主导,西方管理进入丛林阶段,以系统管理学派为代表的研究视角由企业内部转向企业和环境的联系;进入当代,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随着战略管理学派兴起,竞争环境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上面的迭代DFT的算法过程分析可以发现,对每次采样电流进行DFT计算,仅仅只需要计算2次减法,3次加法及2次乘法[6]。考虑到在DSP中存在硬件乘法器的原因,其进行乘法所需时间并不会影响到故障检测的实时性。即通过上面的算法可以保证IGBT断路故障检测的实时在线检测。

(三)厘清理论适用的现实逻辑

郭咸刚在《西方管理史》序言中提出该书的三条主线,一是时间线,以时间为轴体现思想发展的历史性;二是理论线,以理论的历史演进过程为轴,充分反映其发展性;三是人性线,以思想发展进程中人性理论的深化为轴,蕴含着对管理最优境界的追求,充分反映其突破性[4]。笔者认为,三条主线应该贯穿“管理思想史”的教学始终,教师不能仅仅介绍单个理论,而是借助时间线、理论线或者人性线将各种理论贯穿起来,理顺管理思想的发展逻辑,使得学生既见树木,也见森林。以“科学管理理论”为例,早在该理论正式提出的半个世纪前,查尔斯·巴贝奇等人已经做了大量的先驱性工作,他不但采取科学手段提高工厂的效率,而且提出激励性报酬制度,这与泰勒“要让雇主达到最大限度的富裕,也要让每名工人达到最大限度的富裕”[4]的思想不谋而合。至上世纪前20年,科学管理思想大厦在泰勒以及甘特、吉尔布雷斯夫妻等同时代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完整地建立起来;两次世界大战和战后重建阶段是科学管理理论运用和推广的黄金时期,虽然世界各国对于科学管理的实践运用参差不齐,大都根据本国情况进行了修改,但是总体来说,各国经济特别是工业发展得益于科学管理思想。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管理学丛林”时期,数量等学派延续了科学管理思想,更多采取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极大丰富了科学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直至当代,科学管理“大树”上长出全面质量管理、精益生产等理念新芽,工业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吸引大批学子投身学习与研究。

三、“管理思想史”课程的教学多维解读

(一)解读管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在“管理思想史”教学内容中,不仅每个理论有缘起、产生以及发展等基本脉络,而且不同理论之间也存在互补、递进、冲突等逻辑关系,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厘清这些关系。以“人和组织关系”观念的变化过程为例,不仅反映出管理哲学的重大进化,而且带来了管理理论的一系列重大革新。在工业化初期,欧文最早号召资本家重视人的因素,出发点是重视工人就能提高效率和带来高额利润;在科学管理阶段,泰勒及其追随者提出了劳资双方互赢的“精神革命”,虽然比较关注人的因素,比如减少工人的疲劳、提高福利待遇,但是出发点依然是追求效率,注重个体为组织服务;此后,霍桑在实验中发现了“社会人”,提出“人”是手段、不是目的,建立有效的人群协作能够调节工业生活;直到巴纳德提出“社会系统学派理论”,人终于成为最基本和最原初的起点,组织为个体意愿服务,人不再异化为组织的工具。

(二)解读管理思想家的个人背景

管理理论的提出不仅与时代需要密切联系,而且与学者的成长背景紧密相关,也就是说,管理理论的背景包括宏大的时代背景和具体的个人背景,后者一般被教学忽视。以古典管理时期三大理论为例,泰勒提出科学管理理论与个人经历紧密相关,他是一个清教徒家庭出生的高智商青年,从哈佛法学院退学后进入父亲朋友的工厂做学徒工,因此观察到工人喜欢“磨洋工”的现象并深入思考,进而在作业现场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管理的伟大实践;法约尔是一位矿业工程师,前半生都在兢兢业业的“挖矿”,直到47岁出任公司总经理肩负起拯救公司的重任,他时刻都在思考如何将管理一般化且变成一个通俗易学的过程,因此编著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被誉为“经理人员办公桌上的‘圣经’”;韦伯出生在公务员家庭,从小耳濡目染使他对政治产生了兴趣,由于当时的德国已经失去了“铁血宰相”卑斯麦在位时的大一统和荣光,韦伯不由思考什么样的行政组织体制既稳定又高效,不会因某个领导者下台或亡故出现“人亡政息”的局面,进而提出基于法定权力而非个人魅力的理想行政组织——官僚制。卡特·勒温提出群体动力学也与个人经历有关,他投笔从戎参加一战而负伤,在疗养时期思考战争并提出“场论”的初步设想,群体动力学中相当一部分研究内容来自他对军队的观察(如战俘营现象)。

(三)解读管理理论的现代应用

只有结合现实,学生才能对管理理论学有所用。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逻辑梳理和背景解读管理思想,而且要分析理论应用的现实情境。例如,制造业巨头富士康老板郭台铭认为“模具是工业之母,IE是工业之父”,IE(工业工程)就是科学管理,因此,富士康设有专门的IE部门(“先进生产力学院”)和专职的IE工程师负责车间调研,致力于优化生产流程、降低成本以及提高效率,这符合一百年前科学管理专家提出的观点。我国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间创造了“中国速度”“中国奇迹”“中国制造”,这得益于科学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广泛应用。此外,教师讲授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时可对诸子百家思想适当进行现代解读,如儒家思想“礼”与现代管理理念“协调”“规范”,儒家思想“分”“人人可以成尧舜”与现代管理理念“激励机制”;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中国式管理”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思想怎样与现代西方管理方法相结合,实现东西方管理思想的融合与创新。

(四)综合运用多种解读工具

教师多维解读管理思想时,除了使用常规手段,还可以运用多种集知识性、思考性以及趣味性于一体的解读工具,如电影、书籍、研究论文等。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阶层固化带来的负面效应,比如,阶层固化到零界点可能引发底层暴动,教师可以结合电影《雪国列车》的剧情进行解说;讲解宗教改革对资本主义的影响时,教师可以引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创业资本家》等书籍的内容;介绍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竞争战略可以适时引入《蓝海战略》一书拓展学生的视野;讲授领导特质理论和领导行为理论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相关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综合运用解读工具既能较好地引爆学生的兴趣点,调动课堂气氛,也有利于学生课后阅读和思考,增强学生课后的主动学习。

综上所述,培根认为“读史使人明智”,“管理思想史”正是管理发展历史的提炼与总结,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需要通过逻辑梳理和多维解读使学生真正理解管理思想的发展逻辑、递进逻辑以及现实逻辑,基于管理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对话”管理学大师,正确理解思想精髓和深邃洞见并学以致用,将管理理论拓展到现实情境。

[参考文献]

[1]Chandler A,Mccraw T,McDonald A. Why History Matters to Manager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6,(1):83.

[2]丹尼尔·A·雷恩,阿瑟·G·贝德安.管理思想史[M].孙健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赵瀚清.关于中外管理思想史学科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4]郭咸刚.西方管理思想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19)05-0131-03

[收稿日期]2019-02-18

[基金项目]湖南省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湖南省地方高校大四学生‘学习性投入’影响因素与促进策略研究”(课题编号:XJK17BGD020)。

[作者简介]朱文娟(1981-),女,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社会保障研究。

[责任编辑:县晓晴]

标签:;  ;  ;  ;  ;  ;  ;  ;  

朱文娟:“管理思想史”教学的逻辑梳理与多维解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