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姿璇:论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价值研究论文

曲姿璇:论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价值研究论文

摘 要:通过对社会治理内涵的界定及总结国内外关于社会治理研究现状,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入手,剖析新时代背景下社会治理创新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在通过研究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目的、主体和动力,进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护人民的主体地位,更好的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价值

任何一项政治文件中创新的提法或概念的提出都离不开它所处的时代背景,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内外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同样,“治理现代化”概念的提出根植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着中国亿万人民的共同期待。治理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社会治理的需求,它的提出有助于我们解决国家和社会现有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更好理解“治理”概念地位提升的原因,以及“治理现代化”迫切需要实现的重要性,从而汇集全体人民智慧为社会治理的创新出谋划策,更好地造福人民。

直流磁控溅射沉积速率的大小对薄膜中晶粒尺寸及表面的粗糙度有直接影响,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薄膜的电学性能,所以对薄膜沉积速率的研究是有必要的。利用台阶仪测量不同工艺参数下所制备的NiCr薄膜的厚度,然后除以溅射时间5 min得到相应的沉积速率,结果如图2所示,其中图2(a)为薄膜沉积速率与溅射功率的关系,Ar气压为 3 mTorr;图2(b)为沉积速率与Ar气压的关系,溅射功率为1 000 W。结果显示,NiCr薄膜的沉积速率随溅射功率的增大而增大,随Ar气压的增大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的内容

(一)首要目标: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实现全社会的公平正义是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的首要目标,也可以说这是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目标。马克思指出,即使到了共产主义阶段,社会也不可能存在“不折不扣的公平分配”,因而,在此阶段,依然需要通过社会保障、税收等手段以促使社会分配的公平,最终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1]。追求公平正义是马克思在现实生活中的目标和诉求。他指出,社会应该将社会成员的普遍受益和人人共享的公平正义作为发展的目标,公平正义尤其应该成为工人阶级普遍的理想追求和价值观念。

因此,社会的公平正义的实现体现不仅是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的首要目标,也是人类追求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美好愿景。

(二)核心目标:实现社会的自我管理

社会治理是一种包含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法和渠道的治理,其思想的核心是强调人民的参与,其思想的核心目标就是实现社会的自我管理。巴黎公社就是这样一个由人民群众组成的自治组织。借鉴巴黎公社成功经验,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只有实现“真正的自治”,社会才会实现最终的自我管理[2]。在政治上,要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力,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监督权、政治协商权力等,人民有权利也有义务参与到国家政治事务当中去,这也包括国家法律的制定。在国家管理体制上,允许人民自行建立各种合法的自治组织机构,政府需适当放权,将一些事务和职能交由人民自治组织承担。在管理职责上,国家和政府只需履行较少但尤为重要的职责,其他的职能都是具体的部门执行实施。

(三)终极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公共利益来源于经济发展带来的财富增长,来源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劳动成果。人民个人劳动所得的收益增加,劳动者的热情就越高涨,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就增加,人民希望通过个人利益增加的同时带来社会利益的增进,从而提高了社会福利待遇。我们在追求增进公共利益的同时,也注重教育人民要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致富,遵守经济秩序。

二、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对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理论价值

(一)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构建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关系

围绕国家和社会二者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曾有过积极地探讨和研究。国家与社会之间应当建立一种充满活力、良性互动的关系,并以此来做为社会治理的核心内容,这也是构建国家和社会二者之间民主关系的关键。

治理和统治最大区别在于,治理本着一种“契约”观念,使社会公众自愿参与到社会事务中,治理强调国家和社会的合作,更加注重国家和社会二者的依赖关系。社会治理不再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取而代之的是“自下而上”的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广泛参与,并由其重视参与对象的多元化。[4]

要实现我国社会治理创新,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发展的活力,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在社会由“管”向“治”的转型过程中,不仅实现了主体多元化的转变,由以前的政府及社会组织为主体到政府、市场、公民个体等多元化的治理主体的转变;由以前简单命令式的管理方式向法制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转变;由以前仅仅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规避社会存在的危险向维护社会治安、促进社会公正、增强社会认同、实现社会和谐更加丰富的目标转变;政府由以前直接包办到现在放权,由直接干预经济向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转变[5]。这些由“管”到“治”的变化,其根本也是实现了为人民提供健康自由和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也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资源更加公平合理有效的配置。

(二)强化国家社会治理责任:界定政治统治与社会治理职能

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受利益的驱使和对经济效率的崇拜,使得公共行政在追求政府、部门、个体的短期利益中而忽视了公共利益。关于公共利益对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顾塞尔(Uoodsell)曾指出公共利益在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上具有“凝聚”的功能(unif-ying)。[6]这表达出,作为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公共利益代表公共政策是否满足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这在一定层面将其合法化。

由于迟播小麦难以培育壮苗、抗逆能力弱,导致产量不高不稳。因此,适期播种是小麦实现高产稳产的重要保证。“苏麦188”在宜兴市应掌握在10月底至11月上旬播种。在适期内播种宜早不宜迟,以充分利用冬前温光资源,争取早发壮苗[1],为实现高产稳产奠定季节基础。

社会治理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不仅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还包括各类基层组织、社会团体,更包括公民个人,所有的这些对象都是社会治理的主体。而社会治理参与主体越来越多元化也是社会治理与政治统治在国家组织结构上很大的一个区别。国家社会治理责任的强化,要求政治统治必须向社会治理转变,努力实现社会的“善治”。

在今天的中国,我们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伴随社会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的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的增长,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同时必须要时刻牢记国家的最终目的是要为社会主导利益服务的,即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公民的价值诉求。尤其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更是应当把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放在首要位置。在面对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不断渗透的今天,个人主义、膜拜权利、官僚政治等一些不好的现象仍充斥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国家而言,国家的权利不应该成为官僚谋取利益的工具,国家一旦沦落为官僚政治控制下的机器,那么国家便成为其谋取私利的工具。

另一方面,没有结合基层实际情况,不断创新优化统计调查方法,没有对新时期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导致统计时效性滞后。对农业统计数据分析和挖掘以及利用共享等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统计数据成果没有得到及时转化和利用,统计服务指导决策职能发挥不力。

三、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对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价值

每一项新理论和政策的提出都需要实践来检验,同样,中国社会治理创新也必须付诸于实践。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实践目的,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实践主体,增进公共利益作为实践动力,这是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对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价值。

由“国家统治”到“国家治理”,这是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大创新。之所以说是创新这是因为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建设的国家治理体系,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并一直致力于将其制度化、规范化,由以前为了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对人民进行的强制的、单项的管理转变为用法律理念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不断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用科学的治理行为来实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实现社会最大限度的公平正义。

(一)实现公平正义: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目的

关于社会治理理论,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围绕公平正义,在实现国家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过程中,在经济、社会和国家这三个方面取得了实质性创新。首先,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过渡,经济资源和经济机会实现了公平合理的有效配置;其次,社会转型过程中,由社会管理发展为社会治理,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实现了公平合理的有效配置;最后,国家层面由国家统治上升为国家治理,政治资源和政治机会实现了公平合理的有效配置。

对护理人员要经常进行护理安全与法律知识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依法维护”的观念,参加医院组织的法律法规知识学习活动。

对社会而言,国家的存在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利益,社会公民是构成社会最主要要素之一,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需要实现国家主导的社会权利和利益实现公平,避免由“权力”导致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因此,构建国家和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更主要的是为了避免国家成为形式主义上的东西,避免社会由于国家权力滥用而出现腐败、官僚主义、特权政治等这些不良思想和现象滋生蔓延。

有了这一块艺术园地,至少也能开几朵小花,我们诚恳地宣布,我们愿意将话剧改造成普遍的艺术,再用全部的力量,传达到十字街头底大众,振兴这灰色的民族。[21]2-3 1933年6月,持志中学举办校庆游艺会,持钟剧社排演《父归》。本剧由赵默(金即山)导演,胡道祚参演,在中华学艺社礼堂举办的学校游艺会上演出,接着又参加了“中学联”联合公演。[22]9 1934年,持钟剧社在左翼剧人成立的无名剧人协会第一次公演中演出了《谁是朋友》(陈鲤庭编剧,王为一导演)。此后,持钟剧社又参加了无名剧人协会第二次公演,演出剧目《梅雨》(赵默导演)。

(二)增进公共利益: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动力

马克思认为国家有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为了避免经济利益对立的阶级在相互冲突中消亡,马克思在肯定国家社会治理职能重要作用的前提下,对政治统治与社会管理二者关系进行了界定。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各方面要素得到最深刻的发展。马克思也认为,只有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得到解放,人类社会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3]。而人的解放就是要让人得到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在社会治理过程中,要使人的本性得到充分的释放,人民可以充分表达和追求自己的美好愿望,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尤其重视人精神层面的完整和丰富,因而,对一个生命个体而言,其最高的理想诉求就是实现自身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这种理想诉求既是对人类社会解放目标的追求,也是未来社会治理的方向和目标。

社会治理创新的动力来源于社会公共利益的增进。作为政府来讲,有实现公共利益合理分配的责任和义务,这就需要政府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帮助社会成员从个人所得中更多地获得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不断增加社会公共利益就会增加,这也是实现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动力。

(三)维护人民主体地位: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主体

社会治理创新旨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主体,不仅是继承自毛泽东以来党的领导集体的优秀智慧结晶,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中人民主权治理理论的继承。

维护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是社会治理创新的思想基点。建党以来,毛泽东同志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处理一切工作和事务的根本宗旨;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充分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以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社会治理实践过程中把坚持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要求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治理思想,必须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社会治理思想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强大的凝聚力的重要体现。

了解美国学要从它的概念、特征、研究方法、理论等基础性工作入手。美国学这个概念在上世纪80年代初陆续出现在国内期刊上。例如,贺龙宝(1980)在《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上发表摘译文章“《美国学问题》论文集”;张宝训(1982)在《国外社会科学》刊登“苏联的美国学研究”编译稿;戴炜栋(1985)在《外语界》发表“记1984年美国学国际会议”等。

维护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是社会治理创新的检验标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最终实现人民共同富裕,这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新形势下的具体化和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伴随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针对党内仍存在的某些腐败现象,再一次强调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高度重视并极力维护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把维护人民主体地位与党的建设以及社会治理的要求紧密联系起来,始终做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我国社会治理创新而奋斗。

维护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要求。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在社会建设过程中都是坚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和推进过程中,尤其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的社会建设下,市场体系不断健全,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大局稳定。同时,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完善和发展壮大,文化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民心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加快推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建设的步伐,为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康俊武.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哲学思考[D].南华大学,2015.

[6]C.T.Uoodscll."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interest",ln;U.L.Wamslcy et al.(cd s.).Refouodiy Public Admioi struti oo.Ncwbury Park,CA:Sage,1990.

Impact of Marxism Social Governance Theories on the Innovation of China’Social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

Qu Zixuan

(School of Marxism,Tibet University,Lasa,Tibet 850000)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ent of Marxism social governance, the paper is an attempt to expound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in connection with the innovation of the social governance in the context of new era.

Keywords:Marxism;new era;innov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value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070(2019)01-0024-04

收稿日期:2018-10-23

基金项目:2017年西藏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立项项目“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及其对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价值研究”(项目编号:SK2017-5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曲姿璇(1991— ),女,山东烟台人,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莫晓原)

标签:;  ;  ;  ;  ;  ;  ;  ;  ;  ;  ;  ;  ;  ;  

曲姿璇:论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价值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